脉诊仪的现状及对寸口三部脉象客观检测的初步设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近 40 年从事脉诊研究的 经验,特提出客观检测寸口三部脉象的初步设想。
1 脉诊仪的研究现状
回顾近几十年来脉诊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 脉象信息采集和脉象信号分析两方面。
在脉诊仪研制方面,最早是实现了模拟传统切 脉方法测录脉象图形的压力传感器,并建立脉象信 息自动分析的软件,根据脉象图的特征指标,判别脉 象的位、数、形、势等。通过专家认定及专业会议、论 文交流取得同行共识的脉象图有平、浮、沉、迟、数、 弦、软、滑、涩、结、代、促 12 种 单 一 脉 和 濡、弱、洪 ( 实大) 、虚、芤等复合脉。虽然尚未建立完整的图 谱,但已逐步运用在中医教学和临床研究中。
[基金项目] 国 家“十 二 五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 2012BAI37B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81173200, 81102588) ; 上海市教委资助项目( 11CXY40) [作者简介] 费兆馥,女,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 教学与脉诊客观化研究。
理状态下的脉图变化[1]300-324 ,证实了脉象是人体生 命活动中最灵敏的,而且容易观察到的生理信息; 通 过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更加深入研究了 脉象形态及其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初步阐明脉象与 心、血管状态及循环功能直接有关[1]251-271 ,并受神经 体液、内分泌及脏腑功能的影响; 通过临床测试和分 析,逐步阐明脉象对疾病辨证分型的重要关系,同一 疾病或证 候,通 过 辨 脉 分 析,可 以 作 为 鉴 别 寒、热、 虚、实不同属性的佐证,阐明发病机制,预测疾病的 发展趋势,亦可作为拟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的 参考。
近 10 年来,研究者在脉象信息自动分析的基础 上,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例如: 通过正常人群脉象图的测录、脉图特征值读数,统计 分析,掌握了正常人不同年龄段的脉图特征值范围, 正常人昼夜、月、周年的脉图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生
·8·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 Vol. 26 No. 4 Jul.,2012
目前,脉象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方面虽然从单 点采集发展到同心圆双探头采集 ( 血管径向搏动 力、轴向张力、血管等效硬度) [2]、阵列式多点式探 头采集( 血管宽度等) [3-4],但尚不能实现脉象信息 的全面采集,与传统的切脉方法差距甚远。为了采 集全面、丰富的脉象信息,杨杰等[5-7]还研制了由 B 超仪、压力传感器、结合光电容积传感器、心电传感 器的脉象采集装置,采集的多维信号经计算机数据 处理后,得到复合的含有脉象的信号,并得到桡动脉 的声像图,测得桡动脉的内径、桡动脉的运动变化及 桡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分布情况。
在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均希望从 采集的脉搏信号中找到各脉的量化特征,进而实现 自动、准确的分类。信号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时域分 析、频域分 析、小 波 分 析、样 本 训 练 与 聚 类 等 方 法。 小波变换在时域和频域同时是有良好的局域化性 质,近年来基于小波变换的脉象信息分析有进一步 发展[8]; 样本训练与聚类是近期出现的,比较典型 的神经网络分类器方法,当分类器网络建立后就可 以对输入的脉象特征进行分类; 还有模糊识别法,是 采用 模 糊 数 学 对 脉 象 图 进 行 识 别 等[9]。 柯 学 尧 等[10]的研究 强 调 脉 是“驻 波 ”的 思 想,并 从 驻 波 是 由两个方向的波叠加而成的原理,得出脉是由心脏 产生的波和 身 体 无 数 外 周“小 心 脏 ”产 生 的 脉 叠 加 而成的论点。阐明脉的形成、诊脉部位、脉与五脉六 腑的关系,以及脉诊的依据,由此建立了中医脉象图 的计算公式。从脉象图计算可以看出人体全身组织 运动都可反映到寸口,只要从寸口测量一个脉象图 就可以获得人体全部外周“小心脏”的运动信息,其 计算参数脉象图与实测脉图完全一致,可以推测疾 病的部位和性质。
费兆馥,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上海市名中医。长期致力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为国内著 名中医诊断学专家。1963 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81 获中医学硕士学位; 1982 以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 院开展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中医四诊研究室主任。自 1978 年起从事脉诊客观 化研究,并于 1989 ~ 1997 年任日本九洲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协作研究脉诊客观化课题。多年来,曾参 与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在中医 脉诊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代表性论著有《现代中医脉诊学》、《望舌识病图谱》、《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法学》 等;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曾多次应邀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地讲学。1982 年获上 海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 年“脉象模拟装置和脉图信号计算机处理”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申请 脉诊检测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 3 项。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6 卷 第 4 期 2012 年 7 月
·7·
百家评述
脉诊仪的研究现状及对寸口 三部脉象客观检测的初步设想
费兆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海中医药大学费兆馥名师工作室 ( 上海 201203)
【摘 要】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统切脉方法和 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寸口脉法为历代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寸口三部九候脉象的客 观化检测,简要阐述研制寸口三部脉象仪的初步设想及其脉图信号特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关键词】 脉诊仪; 脉象; 中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R241.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 04-0007-04
脉 诊 是 中 医 望、闻、问、切“四 诊 ”中 重 要 的 环 节,又称切脉、持脉。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气血发 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因 此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为辨证论 治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但由于传统脉学医理精 深,经验性强,难以习用,影响了脉诊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的精粹,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由国家科委立项开展了一系列的脉诊客 化研究,在研制测绘脉象传感器的基础上,结合生理 学、力学、数理、工程及信息处理等多学科合作攻关, 开发研制 了 多 种 脉 诊 仪,并 运 用 于 教 学 与 临 床 中。 然而,迄今为止,对脉象理论的认识尚不够深切,研究 工作缺乏总体设计和统一规划,重复实施的工作较 多,突破性的进展较少。为此,笔者在分析脉诊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