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重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矗
t l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重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谢 庆 芳
( 江西省煤 田地质局二二七地质队 江西 ・ 吉安 3 4 3 0 0 9 )
摘 要 : 随 着我 国行政 事 业单位 的 不断发 展 , 内部 审 计 控 制 工 作 的 作 用越 来越 重 要 。 然 而 当 前 在行 政 事业单 位运 行过程 中 , 内部 审 计 控 制 工 作 还 存 在 一 些 不 足 之 处 , 影 响 了事 业 单 位 的 发 展 。 本
因而 这 些 制 度 在 审 作 的 质量 , 切 实 为 行 政 事 业 单 位 运 行 发展 提供 重 要 的参 因 为没 有 对 审 计 工 作 有 足 够 的 重 视 , 计 工 作 中没 有 真 正 得 以 实施 , 也 就没 有 实 现 对 人 的约 束 考依 据 。 ( 二 ) 财务收支 的 审计 机 构 不 具 有 较 高 的监 督 地 位, 它隶 属 单 位 内部 的财 务 部 门或 者 其 他 机构 , 同时 受 经 行政 事业单位 内部 审计控制工作重点 济 利 益 等 不 良因 素 的 影 响 , 使 得 审计 机 构 不 能 对 事 业 单 ( 一) 深 化 审 计 控 制 内 容 对 事 业 单 位 风 险 也 不 能 行 政 事 业 单 位 在 开 展 内部 审计 控 制工 作 时 , 需 要 紧 位 的各 个 层 面 进 行 有 效 的监 督 , 及 时 准 确 的做 出 预测 , 导 致 内部 监 督 没 有 实 现 应 有 的 功 紧 围绕 事 业 单 位 的 被 审 计 的工 作 和对 象 , 把 科 学 发 展 观
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第九章内部审计控制
5、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 人进行有郊的沟通。
五、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客观性、 独立性和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避免对自己提供咨询的事 项实施监督和评价。
组织独立性 个人独立性
(1)保持审计师个人客观性应遵循的要求
1、分派任务时应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如有 这种情况,应另派他人。
序 三、建立健全有郊的质量控制制度 (1)内部审计督导 (2)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3)外部评价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1、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单位的战略计划、 预算及业务流程政策;
2、掌握审计、内部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 3、具有与所执行审计业务相匹配的经验; 4、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职业判断和文
五个目标: 合规性 可靠性 安全性 经济性 战略性 (美国COSO3个目标,无安全性和战
略性)
五个原则: 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 效益
五个要素: 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 活动、内部监督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审计的意义
(1)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改善 内部控制环境的前提和基础
(2)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 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
(3)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 交流沟通,促进信息对称的根本途径
(4)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改善 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
(1)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
(3)内部报告的种类 定期报告 非定期报告
谢谢大家! 敬请批评指正!
4、内部审计人员不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 规范,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可能导致 道德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1. 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职责过程中需要运营控制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推动单位的持续改进。
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2. 运营控制审计方法2.1 审计目标确定在进行运营控制审计前,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应该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业务特点、管理需求等相适应,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2.2 数据采集与分析运营控制审计的关键是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
审计人员应该采集和分析与运营管理相关的数据,包括财务数据、绩效数据、合规数据等,以全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
2.3 风险评估与控制审计人员应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完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等,以降低运营风险并增强单位的控制能力。
2.4 检查与核实审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检查与核实,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检查与核实的内容可以包括人员编制、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方面。
2.5 发现问题与整改建议运营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整改建议。
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发现的问题,向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具体、可行的整改建议,以改善运营管理状况。
3. 要点总结3.1 明确审计目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业务特点、管理需求等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3.2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3.3 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3.4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检查与核实,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3.5 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改进。
以上为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的简要介绍,通过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重点
金融观察48产 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重点窦楠楠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行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保障资产安全,本文对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审计重点1 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国内相关条例和规范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描述,是企业经过会计事务所,在一段时期内的内部控制方案以及操作情况开展的审计工作。
第一,这里所说的一定时间表示的是跟审计所对应的结点,如,以一年为单位的时间点就是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中期时间点是六月份的最后一天。
不过在明确内部控制方案的质量和效果时,不可仅研究那一天的水平,必须对那一天之前的相应时间段的水平都开展研究。
第二,说明讨论的内部控制审计范畴对应的是财务报表。
由于内部控制情况并不单一,且条款繁多,因此要完整开展相关制度的审计工作难度极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开支,可行度较低。
然而说明针对非财务报告的严重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条例,如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时,找出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非财务报告验证不足,必须在审计报告内给予相应的详细描述。
第三,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方在审计工作中的职能和工作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审计方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被审计企业的详尽报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及可供参考的修改意见,但对于改进意见的有效性并没有承担的义务。
被审计企业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更改情况和实际发挥的效力承担后果。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2.1 有利于规范内部财务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存在内部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使财务收支合理合法,防止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2.2 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安全和效益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影响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对其资产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重点及应对措施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重点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核算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政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平台,单位具有公益性的性质,可以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着一些信息失真、费用支出失控、预算管理不严等各种突出的问题,所以为了有效的控制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业和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审查,从而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重点1.对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控制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资金,有一部分是由国家划拔的,另一部分是单位为了增加收入自行进行投资的收入,这部分投资的资金由于属于国家资金,所以其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是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息息相关的。
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是审计控制的重点,因此要想全面的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检查事业单位经验状况,如项目利润完成情况、经营收入情况、合同额等。
(2)检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情况,对企业控制的制定和执行。
开支标准的控制、原始凭证的核算及记账凭证编制的检查要更为重视。
(3)检查收入是否入账,财务开支要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凭证要合规,支出要合理等。
(4)检查资金是否安全。
有无擅自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等威胁国有资产安全,贷款过多的情况第五要检查事业单位机制改革的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深化内涵,提高质量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时要以审计单位和对象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事业单位的重要决策、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管理、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等情况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重点审计控制,从而很好的掌握事业单位的决策执行情况。
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也要不断的加大力度,建立内部的审计控制和评价体系,从而不断的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质量,使资金得到更合理的使用。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内控审计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内控审计是组织确保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发现和预防风险、防止欺诈行为、保护组织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一、内控审计的方法1. 计划阶段:内控审计的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了解组织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风险因素,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审计计划应该包括审计的时间表、审计人员的分工和资源需求等。
2. 风险评估: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组织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并据此确定审计的重点。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
3. 数据收集:在进行内控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组织的相关数据。
数据收集的方式包括查阅文档、询问工作人员和进行现场观察等。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了解组织运作的实际情况,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 风险评估和测试: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审计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
风险评估和测试的目的是确定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测试可以采用抽样测试、模拟测试和重新测试等方法。
5. 编写审计报告:在完成内控审计之后,审计人员需要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该包括对组织内部控制的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分析和建议等内容。
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组织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并推荐改进措施。
二、内控审计的要点1. 审计目标明确: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目标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
明确的审计目标有助于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并使审计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 风险导向:内控审计应该是风险导向的。
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组织的风险因素,评估和测试与风险相关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
风险导向的审计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并完善,包括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制度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存在重复或冲突等问题。
2.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包括控制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控制措施是否得当、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问题。
3.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包括信息及时性、信息准确性、信息共享程度等问题,同时还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的顺畅性,包括信息传递的畅通性、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程度等问题。
4.人员的素质和培训: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情况,包括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5.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等问题。
6.资产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资产的登记与分类、资产的保存与保护、资产的使用与处置等问题。
7.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经费的预算与执行、经费的使用与监督、经费的报销与核销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文献资料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文献资料,如规章制度、文件档案、会议纪要等,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2.访谈法:审计人员可以采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管理者等,了解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情况,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实际案例和意见建议。
3.抽样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部门或项目进行审计,从而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不同部门或项目的实施情况。
4.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财务数据、绩效数据等,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了企业重要的一环。
内部控制审计通过评估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有助于识别和解决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及防止欺诈等。
审计人员需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审核。
2. 控制活动的评估: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所建立的控制活动,确保其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止潜在风险。
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文件审查、面试员工、观察操作过程等多种方式进行。
3. 内部控制的弱点与风险:审计人员需要识别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潜在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漏洞、制度缺陷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减少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4. 内部控制的监控和验收: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监控和验收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这可以包括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评估、对内部控制程序的跟踪检查等。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1. 文件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企业的文档和记录,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文件审查可以包括资金流程图、内部控制政策文件、合同和协议等。
2. 面试与访谈: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关键人员进行面试和访谈,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情况。
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洞察。
3. 观察操作过程:审计人员可以亲自观察企业的操作过程,了解实际的控制措施是否得以执行。
观察操作过程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4. 抽样和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和测试的方法,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抽样和测试可以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样本的检查来对整个控制体系进行评估。
5. 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潜在的异常和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其要点包括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权限、程序、方法等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目标包括:1. 提供独立并客观的审计意见,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发现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
3.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财务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包括:1.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权益等财务状况。
3.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发现风险点和弱点,提出改进意见。
4.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权限主要包括:1.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经济、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审计。
2.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包括账务处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
3.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1. 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
2. 收集、整理和分析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3. 进行实地调查和核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 适用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5. 准备和提交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审计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计划含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采集、批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含估算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剖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重点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论内部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状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例、政策规定能否相一致,可否知足部门职责要乞降管理需要,能否存在制度性缺点或管理破绽。
(2)采集、批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含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查核标准,查阅有关查核记录及看管举措方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能否发生重要违纪违规问题、重要责任事故。
评论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督查的状况,能否真切起到看管职责。
(3)采集、批阅重点业务流程。
经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估算和其余财政财务进出状况,检查和评论被审计单位能否严格恪守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徇私作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切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依照状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状况切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纳的方法主要有:审阅凭证、追踪重做、以及实地察看等;本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样数据进行审查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考证、评估信息自己的合法性、真切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剖析法、调理法、判定法等。
二、审计重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美状况。
包含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健全,执行能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互相分别制度能否健全、内部受权审批控制制度,重要事项集体决议和会签制度,能否依据本单位本质状况,依照权责平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立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推行一致管理。
能否增强对经济活动的估算拘束,使估算管理贯串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能否成立财产平时管理制度和按期清点体制,采纳财产记录、实物保留、按期清点、账实查平等举措,保证财产安全完好。
能否成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增强会计机建立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增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办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
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通过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相对比,检查和评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漏洞等问题。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包括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现金日记账登记与核对,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关键岗位的稽核等方面有无制度规定;财务报销管理中支出审批权限和报销审核、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有无控制制度等。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重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重点作者:胡金辉来源:《审计与理财》 2015年第7期胡金辉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规范》明确了对内部控制要实施有力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
对此,本文梳理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审计重点,供大家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有的单位员工根本不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也不知道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单位也不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全员业务培训,甚至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也没有定期接受培训,及时全面掌握国家有关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和债务、基本建设、经济合同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情况也没有纳入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分管领导的考评体系。
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也没有开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评价。
有的单位对外部和内部监察以及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中所发现的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也不及时按要求进行整改。
(二)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有的单位制度缺失或碎片化,部门各自为政,不成体系。
有的制度超过多年未及时更新,甚至还停留在80~90年代,与现代管理制度严重脱节或者没有形成适合本单位的独立制度,以参照执行上级单位制度来敷衍了事。
有的单位制度形式化,束之高阁,日常工作凭经验,有的制度竟然没有落款时间,没有印章,实施日期无从查起,制度形同虚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大众权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管理责任分散、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可能导致其内部违规操作、资源浪费、风险溢出等问题。
因此,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和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什么。
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是防范和发现内部失控的行为。
需要明确内控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例如,是否应用于财务管理、授权、风险管理等方面。
2.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以及控制危险。
通过电脑辅助审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逐个列举,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全局性。
3. 控制测试的开展控制测试是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内控关键要素的测试,确定控制情况。
测试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行细致的检查、验证工作,确保内控条例的完善性,前后协调的性和正确性。
4. 建议和整改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检测问题,更是提出建议和整改,计划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风险,避免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了单位内部团队纪律性、制度性和安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 电脑辅助审计电脑辅助审计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对周围数据和内部控制条例进行分析、测试和检查。
2. 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是通过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和信息采集方式,提供术后处理模型的配合。
通过细致地安排和检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3. 样本法的使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可以采用样本法,对内部控制条例及符合要求的审核员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过往意识和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检验,以这种方式确定控制的有效性和强度,从而得出整体的控制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其运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和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特点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管理活动,旨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其内部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控制制度和流程,以及规范的工作程序来保护和控制单位的资源,保障单位目标的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目标,其内部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无论是政府机关、公共医疗机构还是学校、科研院所,都需要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正常运作和管理。
2. 严谨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之上,且需要严格执行。
内部控制的严谨性不仅是对内部员工的约束,更是对外部资金的安全和保障。
3. 整体性: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存在孤立的部分。
任何一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造成隐患。
4. 周期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不断地跟随单位的运作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内部控制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评价和审查活动,其意义和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单位利益: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检查和评价,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保障单位的财产和利益不受损失。
2.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和监督,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流程,提高其管理效率和绩效水平。
3. 强化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发生损失和风险。
事业单位内审员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技巧
事业单位内审员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技巧一、引言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其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对于保障其运营效率和规范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内审员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探讨。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与目标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以保护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和规范行为。
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风险控制、运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1. 管理层的责任承担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需明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们应该制定并执行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授权和审批程序等。
2. 风险识别与评估内审员需要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事业单位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需要内审员对事业单位的运营流程和相关法规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
3.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内审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这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内部审批程序、业务流程控制等方面。
4. 监督与反馈内审员需要对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的缺陷和问题。
同时,应该建立和维护一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和投诉。
四、审计技巧的应用1. 审计计划的编制内审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和方法,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
2. 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内审员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来自会计记录、文件和其他相关材料。
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内审员能够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3. 异常情况的发现与处理内审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和发现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异常情况。
对于发现的问题,内审员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报告的编写与表达内审员需要根据审计的结果,编写并呈报详细的审计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2019-07-02摘要:⾏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保障单位权⼒规范有序、科学⾼效运⾏的有效⼿段,是单位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管理的重要举措。
开展对⾏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健全⾏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权⼒制衡,促进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平提⾼。
⽂章论述了⾏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和重点,列举了审计程序和⽅法,并对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结果利⽤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审计;内部控制;⾏政单位;事业单位⾏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执⾏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达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资产管理安全和资产使⽤有效、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状况、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得到切实提⾼的⽬的,以对经济活动的风险得到防范和管理。
⾏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通过审查单位内部控制的建⽴健全和有效执⾏,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健全性和执⾏有效性,揭⽰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规范⾏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保证单位内部控制的建⽴健全和有效。
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发挥效⽤,必须考虑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存在,因此,对⾏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将内部控制框架,作为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
(⼀)单位遵循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原则情况主要审查单位是否遵循“全⾯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
具体包括:1. 遵循全⾯性原则情况。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和监督是否贯穿内部控制全过程,在制度设计上是否存在盲点和重⼤缺失,是否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控制。
2. 遵循重要性原则情况。
内部控制是否在全⾯控制的基础上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是否关注经济活动的重⼤风险。
在能够达到控制⽬的的情况下,是否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审计风险,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附属营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不够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经济活动部门利益至上、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情况。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程序化与常态化,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果,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上级有关规定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
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通过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相对比,检查和评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漏洞等问题。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包括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现金日记账登记与核对,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关键岗位的稽核等方面有无制度规定;财务报销管理中支出审批权限和报销审核、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有无控制制度等。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4、财产、凭单管理制度。
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它包括财产管理责任制和凭证单据管理责任制两部分。
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计划、预算、合同、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重点关注资产的购置、验收、分配、使用、维修、处置、盘点、财务核算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业务管理环节和管理办法或制度是否健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情况纳入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分管领导考核评价体系。
没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也没有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对审计等相关部门发现的问题不及时按要求进行整改。
2、会计基础管理存在漏洞。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相容职责未分离,相互制约关系失效,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支出流程和审核、审批不严密,资产管理、交接、领用记载不清,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多年未修改更新,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
有的单位制定的制度规定形式化,相关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装在档案里,敷衍了事以应付上级检查,日常工作凭经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有的单位制定制度教条化,参照执行上级单位制度,不考虑自身特点,操作性不强,有效监督机制得不到有效实施。
4、资产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不及时,没有建立“一物一卡”资产使用台账,对清查出账实不符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或长期不入固定资产账,造成资产使用、保管动态管理责任不清。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极为广泛,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内部控制审计一般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测试两方面: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等文件,查看组织机构系统图,询问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观察、查阅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手段来实现。
通过了解掌握的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也可以通过查询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强弱及执行情况,还可以用流程图来描述业务程序及其控制点,显示有关控制环节和凭证记录的产生、传递、检查、保存及其相互关系,便于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状况。
(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内部控制审计测试是检查、分析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业务所发生错弊,并结合验证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的可予信赖程度作出判断。
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分为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种类型。
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这两种测试方法的联系主要是他们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测试步骤:(1)检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业务并对检查所发现的错弊逐一作出记录。
(2)分析审查样本中发现的错弊的性质和原因。
(3)根据错弊的情况,结合验证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完善程度的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其业务可予信赖程度进行判断。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测试,一方面是对各项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进行评价,并且指出其薄弱环节的部分。
另一方面是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即评价已有的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功能。
最后把评价测试分析的结果,列入审计工作底稿,写出内部控制评审报告。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在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就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完善,初步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建议。
可以采取定性说明或列举事实的方式,也可对内部管理的有关重要指标等进行评价。
即:控制对象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控制程序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固定化;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适应控制要求;执行人员素质如何,权责是否对立,分工是否明确,相互能否制约;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可行;信息资料等记录、凭证等是否健全完备,填制、传递、核对有无严格规定。
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要做到: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准确揭示单位管理中的风险状况,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合规性与执行的有效性,确保审计评价结果有充足、适当的证据支持,审计评价应当在审计审查范围内进行,对未经审计的内容,不得进行审计评价。
2、提出建议,注重实效。
对审计发现的财务管理或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等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要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缜密慎重,预防风险。
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循审计规范,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审计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前调查,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做到审计程序合规合法、内容完整、方法得当,对审计发现自身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4、控制适度,避免形式。
随着人们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完善。
但也应注意内部控制的局限性,避免为了强化内部控制而增加过多控制环节加重费用开支,得不偿失。
同时,要注意防范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协同舞弊,否则既使分工是相互制约的,控制也会失效。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提高服务效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科学合理,内部管理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