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高适岑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在边塞地区的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通过描述边塞的壮丽景色、边军的英勇举动以及边塞民众的艰辛生活,描绘了一个个独特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韧精神。
在高适岑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高适岑的边塞诗大多以写景为主,在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时,他常常运用雄浑豪放的笔调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他以壮丽的河山、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城堡为背景,借助形象生动的词句,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如,在《从军行》中,高适岑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展示了边塞地区的雄伟壮丽,以及边军士兵们所面对的艰难环境。
除了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高适岑还通过写边军的英勇举动,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毅不拔的精神。
他赞美边塞的将士们为国家边疆的固守和安宁做出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战士军前半骑白,都把银嘶泪不干。
泪尽乱,山河落落。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一诗句深情地表达了边军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使人不禁为他们的荣耀和牺牲而动容。
除了描述边军的英勇壮举,高适岑还通过描写边塞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边塞民众艰难的生活环境。
在《塞下曲》中,他写道:“塞鸿声碎,霜满《床前诗》未了。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劳。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以悲凉的语调和痛切的感情,传达了边塞民众被战争摧残的苦楚和无助。
高适岑的边塞诗并不仅仅是描写景物和人物,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揭示边塞地区特殊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刻探讨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边塞地区的艰辛和困苦象征着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脆弱。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努力奋斗不可怕,割回蓝袖沾红葩。
若属实,空令骄乡村转怯。
”这一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呼吁。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内容与成就。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壮丽景色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他们的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高适(约公元704年—约公元765年),字长贵,唐代著名诗人,先祖是匈奴人,后裔和儿郎迁至唐朝而居。
他曾任过安西都护府功曹员外郎,后来又历任秦州刺史、河中郡太守等职,晚年在家乡故居隐居,以写诗和著书为乐。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写边塞风光的能力尤其突出。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高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以描写边疆风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句简洁而意蕴丰富,通过描写流水落花,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种感慨抒发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都是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三、岑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岑参(约公元715年—约公元770年),字文子,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宣武军副都护。
他的诗歌风格婉约清丽,善于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他擅长边塞诗,尤以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著称。
此诗描绘了壮美的雪景和边塞风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四、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辽阔的边塞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生活的理解。
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平沙日未没,黯黯见北辰”一句描绘了边塞荒凉和北方的边远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叹。
五、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成就高适和岑参以其杰出的诗歌成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唐代边塞风貌和壮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们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域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试论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三稿
试论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论文摘要: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高适、岑参二人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新奇独特的美学风格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本文主要从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各自美学风格展开研究,并就他们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进行比较。
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美学风格引言在盛唐的诗歌海洋中,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潮流。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①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适、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一、高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高适(700—765) ,汉族,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的边塞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
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
1.从创作基调上看,具有慷慨昂扬的审美激情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1. 主题广泛: 高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战争、边疆风情为主题,内容涉及军旅生活、政治动荡、边塞景色等。
2.
情绪奔放: 边塞生活充满艰辛与不确定,高适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
豪情壮志、奋发向前的情绪。
3. 描述细腻: 高适边塞诗善于运用形
象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边塞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风土
人情。
4. 语言雄浑: 高适边塞诗语言简练而雄浑,使用大量象征、
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力量感。
5. 象征意义深远: 高
适边塞诗往往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
等二元对立的描摹,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主题广泛
–描写边塞战争
–叙述边疆风情
–反映军旅生活
–表达政治动荡
–抒发边塞景色
•情绪奔放
–展示豪情壮志
–表现奋发向前的精神
–引起读者共鸣
•描述细腻
–运用形象描写
–细致刻画边塞生活
–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语言雄浑
–简练有力的表达
–使用象征、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
–增强作品的力量感
•象征意义深远
–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
–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进行描摹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高适、岑参
•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 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 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 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 行》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 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 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 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 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 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 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 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 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 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 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Hale Waihona Puke 参•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汉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迁居江陵。 南阳 荆州江陵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江陵人, 边塞诗人。 族,荆州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气势雄伟, 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 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 七言歌行。 长七言歌行。
赏析
•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 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 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 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 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 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 乐家。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 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 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 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 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 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岑参和高适,这俩位大诗人真是边塞诗的超级明星,简直就是唐朝的“边塞双雄”啊!他们的诗风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简直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料,一个是辣,一个是甜,但搭配在一起,那味道却是绝了。
岑参的诗嘛,总是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就像是大海一般波涛汹涌,充满了豪情壮志。
说到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哎呀,那场景描写得可真是细致,雪花飘飘洒洒,仿佛能听见那些“哗哗”的雪声,诗中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谁能想到在那么严寒的边塞,竟然能写出如此柔情的东西呢?而且他那种豪迈,简直可以和饮酒作乐相提并论,边塞的孤独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孤单,仿佛有千军万马陪着他。
再说高适,他的诗就像一碗浓汤,温暖而又深沉。
他的《燕歌行》,哎哟,听到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谁不想举杯同庆,干一杯呢!高适的情感更加细腻,喜欢描写士兵们的辛苦和牺牲,让人听了心里不禁一酸。
他对战士们的关心,真是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一个老朋友,聊聊你我他,倾诉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他的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大气,虽说战场上刀枪剑戟,但他在诗里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人情味,读着读着仿佛能看见那些身穿戎装的勇士,正奋勇向前,拼命守护着那片土地。
岑参的边塞诗,多数是激情澎湃,充满了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像是在画一幅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
那些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简直就是在眼前跃动。
而高适的诗则更像是温情的小品,虽然同样写边塞,但却更关注那些在寒风中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他用简单的文字,刻画出了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看见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虽然艰难,却从未放弃过。
要说这俩位的诗,真是个性十足,岑参常常以豪放的姿态去描写边塞的广阔,仿佛一声长啸就能把千里的风光一口吞下。
而高适呢,更多的是对人情的关怀,他用诗歌传递着士兵们的情感,让那些在边疆苦苦挣扎的人们不至于被遗忘。
每次读到他们的诗,总觉得自己就像被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仿佛自己也是个戍边的士兵,心中满是热血,目光远眺那无尽的边疆。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
岑参与⾼适边塞诗⽐较岑参与⾼适边塞诗⽐较 岑参与⾼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物,⽂学史上常以“⾼岑”并称。
⾼适诗歌雄壮⽽浑厚古朴,岑参诗歌雄壮⽽奇巧瑰丽。
但⼆⼈诗风在“悲壮”的总特征下,⼜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页,国⼒的强⼤使得开疆拓⼟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从戎⽽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业,扬名⽴万。
于是,⼀⼤批边塞诗⼈应运⽽⽣,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适和岑参。
⾼、岑⼆⼈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
下⾯⾸先试看以下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适《燕歌⾏》 北风卷地⽩草折,胡天⼋⽉即飞雪。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不得控,都护铁⾐冷难著。
瀚海阑⼲百丈冰,愁云惨淡万⾥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路。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处。
――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上两⾸诗作为⾼、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
这两⾸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同样雄壮,但壮⽽不悲。
虽然读后同样使⼈感慨,给⼈的却是完全不⼀样的感觉,⽽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的⾝世及经历上着⼿考虑。
⾼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活。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相同点: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不同点:1、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2、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3、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
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
[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一:[高适边塞诗]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引导语: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
唐代是边塞诗最为巅峰的时代,代表诗人就有岑参,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
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
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
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
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的诗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岑参作品集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豪情壮志,刻画了边塞风情和战争场面,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生活的赞美。
虽然高适和岑参的诗风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边塞诗具有一些相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强调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
在他们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饥寒交迫、战马嘶鸣、箭雨如飞等描写,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争的残酷真实,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展现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忠诚。
他们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战士拼死作战、不畏强敌的情节,表达了对边塞士兵的赞美和敬佩。
他们将边塞士兵描绘成不怕艰难困苦、勇猛无畏的英雄形象,使诗中的边塞士兵成为激励人心的典范。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思念。
他们在诗中常常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他们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边塞风光的歌颂,对边塞城池的怀念,以及对祖国边疆的忠诚。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他们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事迹的赞美。
他们的诗作中,不仅有对边塞生活的描写,还融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作品更加深邃而具有诗意。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在表现手法和诗风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边塞诗都强调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展现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忠诚,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思念,并融入了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边塞情怀和壮志豪情,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欢迎阅读。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
他的诗作以“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高适的边塞诗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岑参的边塞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