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定理互相证明总结
数学公式证明解析详细讲解
数学公式证明解析详细讲解数学公式是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它们用于描述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讲解一些常见的数学公式的证明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著名的公式之一,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可以用如下的数学公式表示:a² + b² = c²其中,a和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c表示斜边的长度。
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公式。
假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是直角。
根据几何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等式:AC² = AB² + BC²(1)AC² = AD² + DC²(2)其中,AD是BC的高,DC是AB的高。
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直角边相等,所以AD = BC。
将AD代入等式(2)中,我们可以得到:AC² = BC² + DC²(3)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直角边相等,所以DC = AB。
将DC代入等式(3)中,我们可以得到:AC² = BC² + AB²(4)由于等式(1)和等式(4)都表示AC²的值,所以它们相等:AB² + BC² = AB² + AB²化简后得到:AB² + BC² = 2AB²再进一步化简,我们可以得到:AB² + BC² = AB² + BC²即:a² + b² = c²这就是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二、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二次方程是形如ax² + bx + c = 0的方程,其中a、b、c是已知的实数,且a ≠ 0。
求解二次方程的公式被称为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它可以用如下的数学公式表示:x = (-b ± √(b² - 4ac)) / 2a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公式。
学年论文-数学分析七大定理的相互证明
云南大学课题名称:数学分析七大定理的相互证明学院:数学与统计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指导教师:何清海学生姓名:段飞龙学生学号:20101910050目录摘要………………………………………………………………………………………关键词……………………………………………………………………………………前言………………………………………………………………………………………结论………………………………………………………………………………………参考文献…………………………………………………………………………………摘要:数学分析中的单调有界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确界存在性定理、有限覆盖定理、Weierstrass聚点定理、致密性定理以及柯西收敛准则,虽然他们的数学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描述了实数集的连续性,在数学分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单调有界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确界存在性定理有限覆盖定理Weierstrass聚点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准则前言:一、七大定理定理 1 单调有界性定理(1)、上确界上确界的定义“上确界”的概念是数学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
考虑一个实数集合M. 如果有一个实数S ,使得M 中任何数都不超过S,那么就称S 是M 的一个上界。
在所有那些上界中如果有一个最小的上界,就称为M 的上确界。
一个有界数集有无数个上界和下界,但是上确界却只有一个。
上确界的数学定义有界集合S ,如果β满足以下条件①对一切S x ∈,有β≤X ,即β是S 的上界;②对任意βα<,存在S x ∈,使得α>x ,即β又是S 的最小上界, 则称β为集合S 的上确界,记作S sup =β(同理可知下确界的定义)在实数理论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就是所谓的确界原理:“任何有上界(下界)的非空数集必存在上确界(下确界)”。
上确界的证明(1)每一个 X x ∈满足不等式m x ≤ ;(2) 对于任何的 0>ε, 存在有X x ∈', 使ε->M x ' 则数{}x M sup = 称为集合X 的上确界。
数学分析八大定理互证
数学分析八大定理互证数学分析中的单调有界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确界存在性定理、Heine 一Borel有限微盖定理、Weierstrass聚点定理,致密性定理以及Cauchy收敛准推则,虽然它们的数学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描述了实数集的连续性,在数学分析中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方便读者,我们叙述如下:定理I(单调有界性定理)单调有界数列必存在极限。
定理2(闭区间套定理)设有闭区间列{[4.,b.]},满足1)[ab[azb2]つ。
…つ[an:b]つ2)lim (b-)=0则存在唯-一数,使得∈[a.b](n=1,2,…)或{}=∩[a:b] 定理3(确界存在性定理)若非空数集E有上界(下界),则数集E一定存在上确界(下确界)。
若确界存在,则不难证明确界一定唯一。
定理4,(Hcine-一Borel有限覆盖定理)若开区间集S盖闭区间[a,b],则在S 中存在有限个开区间也微盖了闭区间[a,b]。
定理5(Weierstrass聚点定理)数轴上有界无限点集E至少有一个聚点。
定理6(致密性定理)有界数列{an}必有子数列{ak}收敛。
定理7(Cauchy收敛准则)数列{an}收敛台对于任意s>0,存在正整数N>0,当nm>,有an一am<e。
许多学者指出数学分析上述七大定理是相互等价的,即任意一个定理都是其它定理成立的必要充分条件:任何两个命题都可相互直接推导。
然而这七大定理的相互证明散见于浩瀚的文献之中,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证明还是一个未知数,笔者系统整理了已有结果,指出这样的证明是存在的。
作为补充,还给出了由闭区间套定理到Weierstrass聚点定理,山致密性定理到单调有界性定理,由确界存在性定理到Cauchy收敛准则,由闭区间套定理到单调有界性定理,以及由Weierstrass聚点定理到Cauchy收敛准则的证明,为给出另一个数学分析-七大定理的相互证明作了准备。
已有结果的系统整理许多学者~已对这七大定里的相互证明作了一定的探讨(具体见图1)。
实数完备性六个定理的互相证明
0 , x S ,使得 x ,
记为 xn a ( n ) 。如果不存在实数 a,使 xn 收敛于 a,则称数列 xn 发散。
lim xn a 0 , N N , n N ,有 xn a 。
二、一些基本概念
1.有界集: 设 S 是一个非空数集,如果 M R ,使得 x S ,有 x M ,则称 M 是 S 的
一个上界;如果 m R ,使得 x S ,有 x m ,则称 m 是 S 的一个下界。当数集 S 既有上界,又有下界时,称 S 为有界集。
a1 b1 a b a b , b1 S ,则记 a2 , b2 = 1 1 , b1 否则记 a2 , b2 = a1 , 1 1 ;...;对 2 2 2 an 1 bn 1 an 1 bn 1 a b an1 , bn1 二等分为 , bn 1 ,若 n 1 n 1 , bn 1 S , an 1 , 、 2 2 2
则记 a2 , b2 =
a1 b1 a b , b1 否则记 a2 , b2 = a1 , 1 1 ;...;对 an 1 , bn 1 二等分为 2 2
an 1 bn 1 an 1 bn 1 a b , bn 1 ,若 n 1 n 1 非 s 的上界,则记 、 an 1 , 2 2 2 an 1 bn 1 a b an , bn = , bn 1 否则记 an , bn = an 1 , n 1 n 1 ;...,得到一列闭区间 2 2
上界,则记 a2 , b2 =
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基本定理的相互证明
1 确界原理非空有上(下)界数集,必有上(下)确界。
2 单调有界原理 任何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3 区间套定理 若]},{[n n b a 是一个区间套, 则存在唯一一点ξ,使得 ,2,1],,[=∈n b a n n ξ。
4 Heine-Borel 有限覆盖定理 设],[b a 是一个闭区间,H 为],[b a 上的一个开覆盖,则在H 中存在有限个开区间,它构成],[b a 上的一个覆盖。
5 Weierstrass 聚点定理(Bolzano 致密性定理有界无穷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 直线上的有解无限点集至少有一个聚点。
6 Cauchy 收敛准则数列}{n a 收敛⇔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某一个自然数N ,使得N n m >∀,时,都有ε<-||n m a a 。
一.确界原理1.确界原理证明单调有界定理证 不妨设{ a n }为有上界的递增数列.由确界原理,数列{ a n }有上确界,记a = sup{ a n }.下面证明a 就是{ a n } 的极限. 事实上,任给ε> 0, 按上确界的定 义,存在数列{ a n }中某一项a N ,使得a - ε> a N .又由{ a n }的递增性,当n ≥ N时有a - ε < a N ≤ a n .另一方面,由于a 是{ a n }的一个上界,故对一切a n 都有a n ≤ a < a + ε.所以当 n ≥ N 时有a - ε < a n < a + ε,这就证得a n = a.同理可证有下界的递减数列必有极限,且其极限即为它的下确界.2.确界原理证明区间套定理 证明:1设 [an,bn] 是一个闭区间套,即满足: 1)∀n,[an+1,bn+1]⊂[an,bn];2)bn-an =我们证明,存在唯一的实数ξ,使得ξ∈[an,bn],(n =1,2,⋯)存在性:令S={an},显然,S非空且有上界(任一bn都是其上界).据确界原理,S有上确界,设sup S =ξ.现在,我们证明ζ属于每个闭区间[an,bn],(n=1,2,⋯)显然an ≤ξ,(n =1,2,⋯)所以,我们只需证明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ξ≤bn. 事实上,因为对一切自然数n,bn都是S 的上界,而上确界是上界中最小者,因此必有 ξ≤bn,故我们证明了存在一实数ξ,使得ξ∈[an,bn],(n =1,2,⋯)唯一性: 假设还有另外一点R ∈'ξ且],[n n b a ∈'ξ,则||||n n b a -≤'-ξξ,0→ 即ξξ'=。
(经典)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最全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证明方法1.掌握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胸怀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丈量和几何计算相关的实质问题.主要考察相关定理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变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经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同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 正弦定理(1)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其 中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 正弦定理的其余形式:, c① a = R A , b =2 sin=;a②sin A =2R , sin B =,sin C = ;③a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余弦定理——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1)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 2=,b 2=,c 2=.,即为勾若令 C =°,则 c 2=90股定理.(2) 余 弦 定 理 的 变 形 : cosA= , cosB = ,cosC = .若 C 为锐角,则 cosC>0,即 a 2+ b 2 ______c 2;若 C 为钝角,则 cosC<0,即 a 2+b 2______c 2. 故由 a 2 +b 2 与 c 2 值的大小比较,能够判断 C 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 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____________,余弦定理亦能够写成 sin 2A= sin 2B + sin 2C - 2sin Bsin CcosA ,近似地,sin 2B = ____________ ; sin 2C =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式中隐含条件 A + B +C =π.3. 解斜三角形的种类(1) 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个角与一边,用____________定理.只有一解.(2) 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边与此中一边的对 角 , 用 ____________ 定 理 , 可 能 有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 ABC 中,已知 a , b 和 A 时,解的状况如表:A 为钝角A 为锐角或直角图 形关 a = b A aa ≥b a b 系 b A sin <b> 式 sin <解 的 ① ② ③ ④ 个 数(3) 已知三边,用 ____________定理.有1解时,只有一解.(4) 已知两边及夹角,用 ____________定理,必有一解.4. 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1) 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此中 R ,r 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 A + B + C =π,则 A =__________A= __________ , 从 而sin A =2____________,cosA = ____________ , tan A =____________;A Asin 2= __________, cos 2=__________,Atan 2 = ________.tan A + tan B + tan C =__________.(3) 若三角形三边 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____________? 2sin B =____________?2B A -C A + C A - C A2sin 2= cos2 ? 2cos 2 = cos 2 ? tan 2C 1tan 2=3.【自查自纠】. a bc R1(1)sin A = sin B =sin C = 2R BRC ② bc(2) ①2 si2 siRR2 2③ s in A ∶sin B ∶sin C2. (1) b 2+c 2-2bccosA c 2+a 2- 2cacosB a 2 +b 2-2abcosC a 2+ b 2b 2 +c 2-a 2c 2+a 2-b 2a 2 +b 2-c 2>(2)2ca2ab2bc<(3) 互化sin 2C +sin 2A -2sin Csin AcosBsin 2A + sin 2B -2sin Asin BcosC3.(1) 正弦 (2) 正弦 一解、两解或无解①一解 ②二解 ③一解 ④一解 (3) 余弦 (4) 余弦.11 1 abc(1) ab sin C bc s inA ac s in B2 22R412( a +b +c) rπ B +C(2) π- ( B + C)2 - 2sin( B +C-cos( B +C) )- tan( B + C cos B +CsinB + C) 2 21 B +Ctan 2A B C (3)a + csin A + sin C tan tan tan2在△ABC中, A B 是A B 的()>sin >sinA.充足不用要条件B.必需不充足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足也不用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 C.在△ABC中,已知 b=, c=,B=°,则61030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 ()A.无解B.一解C.两解D.一解或两解解:由正弦定理知 sin C=c·sin B5b=6,又由c>b>csin B知, C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 ABC,由图知有两解.应选 C.( 2013·陕西 ) 设△ ABC的内角 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若b cos C+ c cos B=a sin A,则△ ABC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立C+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BC B =A· A ,即sin cos=sin sin sin sin( B +C cos A)sinA A,亦即sinA=A因为Aπ,sin sin sin.0< <π所以 sin A=1,所以 A= 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应选.B( 2012·陕西 ) 在△ ABC中,角 A,B,C 所对的π边分别为 a,b,c. 若 a=2,B=6,c=23,则 b=________.解:由余弦定理知b2=a2+c2- 2accosB=π222 +( 23)-2×2×2 3×cos 6= 4, b= 2.在△ABC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a= 2,b=2,sin B+cosB= 2,则角 A 的大小为 ________.解:∵ sin B+ cosB=2,ππ∴2sin B+4= 2,即 sin B+4=1.πππ又∵ B∈(0 ,π ) ,∴ B+4=2, B=4 .a b依据正弦定理sin A=sin B,可得sin A=asin B1=.b2ππ∵a<b,∴ A<B. ∴ A=6 . 故填6 .种类一正弦定理的应用△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A- C=90°, a+ c= 2b,求 C.解:由 a+c= b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A2+s in C= 2sin B.又因为 A- C=90°, B=180°- ( A+ C) ,故 cosC+ sin C= sin A+sin C= 2sin( A+ C) =2sin(90 °+ 2C) = 2sin2(45 °+ C) .∴2 sin(45° +C=2 2 sin(45° +)C)cos(45 °+ C) ,41即 cos(45 °+ C) =2.又∵ 0°< C<90°,∴ 45°+ C=60°,C =15°.【评析】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边关系转变为角角关系,这是解本题的重点.( 2012·江西 ) 在△ ABC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c已知 A=π,bsinπ+C -.44c sinπ+B =a4.π(1)求证: B-C=2;(2)若 a= 2,求△ ABC的面积.解:(1)证明:对bπ+C-sin4csin π+ B= a应用正弦定理得4B π+ C -sinCπ+B =sinA,sin sin4sin422即sin B2 sin C+2 cosC-sinC222,整理得 B C2 sin B+2 cosB =2sin cos -s in CcosB= 1,即 sin ( B-C)=1.3ππ因为 B,C∈ 0,4,∴ B-C=2 .3π,又由 (1)知 B-C(2) ∵ B+ C=π- A=4π=2,5ππ∴B=8,C=8.∵a=2,A=πb=,∴由正弦定理知4a Bπa Cπsin5sinsin A= 2sin8,c=sin A=2sin 8 .115ππ∴S△ABC=2bcsin A=2×2sin8×2sin 8×225ππππ2= 2sin8 sin 8= 2cos8 sin8=2π 1sin 4=2.种类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1 3 3∴S △ABC =2acsin B = 4 .【评析】①依据所给等式的构造特色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快速解答本题的 重点.②娴熟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 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 用.在△ 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 A ,B ,C 的对边,cosBb且cosC =- 2a +c .(1) 求 B 的大小;(2) 若 b = 13,a +c =4,求△ ABC 的面积.a 2+ c 2-b 2, 解:(1) 由余弦定理知, cosB =ac2cosC = a 2+b 2- c 2cosB b 2ab ,将上式代入cos C =- a +c2 得a 2 +c 2-b 2 abb2=- a +c , ac·a 2+b 2-c22整理得 a 2+c 2- b 2=- ac.a 2+c 2-b 2 -ac 1 ∴cosB = ac = ac =- .22 22∵B 为三角形的内角,∴ B = 3π.(2) 将 b = 13,a +c =4,B =23π 代入 b 2=a 2+ c 2-2accosB ,得 13=42- 2ac -2accos 2 3π,解得 ac =3.若△ ABC 的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 a ,b ,c 知足( a +b) 2- c 2=4,且 C =60°,则 ab 的值为 ( )4A. 3B .8-4 3C . 12D.3解:由余弦定理得 c 2= a 2 +b 2-2abcosC =a 2+b 2-ab ,代入 ( a + b) 2- c 2 =4 中得 ( a + b) 24- ( a 2+b 2-ab) = 4,即 3ab = 4,∴ ab =3. 应选A.6种类三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以用余弦定理化边后用不等式求最值.( 2013·全国新课标Ⅱ ) △ ABC的内角A、B、 C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a=bcosC+ csin B.(1)求 B;(2)若 b=2,求△ ABC面积的最大值.解: (1) 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 sin A=sin BcosC+ sin Csin B. ①又 A=π- ( B+ C) ,故sin A = sin( B + C) = sin BcosC +cosBsin C. ②由①,②和 C∈(0 ,π ) 得 sin B= cosB.π又 B∈(0 ,π ) ,所以 B=4 .12(2) △ ABC的面积 S=2acsin B=4 ac.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 4 = a2+ c2-π2accos 4 .又 a2+ c2≥2ac,故 ac≤4,2- 2当且仅当 a=c 时,等号成立.所以△ ABC面积的最大值为2+1.【评析】(1) 化边为角与和角或差角公式的正向或反向多次联用是常用的技巧; (2) 已知边及其对角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是高考取考过多次的问题,既可用三角函数求最值,也可( 2013·山东 ) 设△ ABC的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a+ c= 6, b= 2, cosB7=9.(1)求 a,c 的值;(2)求 sin( A- B) 的值.解: (1) 由余弦定理 b2=a2+ c2-2accosB,得 b2=( a+c) 2-2ac(1 +cosB) ,又 a+ c =6,b=2,7cosB=9,所以 ac=9,解得 a=3,c=3.242(2) 在△ ABC中, sin B= 1-cos B=9 ,asin B 22由正弦定理得 sin A=b= 3 .因为 a=c,所以 A 为锐角,21所以 cosA=1-sin A=3.所以 sin( A-B) =sin AcosB- cosAsin B=10 227.种类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后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找出角之间的 关系;或将角都化成边,而后进行代数恒等变 形,可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虑问题,进而达到 对知识的娴熟掌握.在三角形 ABC 中,若 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 ABC 的形状.a 2 sin 2A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b 2=sin 2B , tan A sin 2 A所以 tan B =sin 2 B ,A Bsin 2AA = Bsin cos2 ,即sin2所以cosAsin B =sinB sin2 . 所以 A = B ,或2 A +B =π,所以 A =B2 22π或 A + B = 2 ,进而△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a2sin 2A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 b 2= sin 2B ,所以tan A sin 2A cosB sin Atan B =sin 2B,所以 cosA = sin B,再由正、余弦a 2+ c 2 -b 2aca a 2- b2c 2-定理,得 2 22 2 )( b + c -a = b ,化简得 (2bca 2-b 2 )= ,即 a 2= b 2 或c 2= a 2 +b 2. 进而△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评析】由已知条件,可先将切化弦,再联合正弦定理,将该恒等式的边都化为角,然( 2012·上海 ) 在 △ABC 中 , 若 sin 2A +sin 2B 2C ,则△ ABC 的形状是 ( )<sin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可以确立解:在△ ABC 中,∵ sin 2A +sin 2 B<sin 2C ,∴由正弦定理知 a 2 +b 2<c 2. ∴cos C = a 2+b 2-c 22ab<0,即∠ C 为钝角,△ ABC 为钝角三角形. 应选 C.种类五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某港口 O 要将一件重要物件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 O北偏西 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 n mile的A 处,并以 30 n mile/h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定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n mile/h 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 t h 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定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好达到 30 n mile/h ,试设计航行方案 ( 即确立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 ) ,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原因.解法一:(1) 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 S n mile ,则S=900t 2+400-2·30t ·20·cos(90°- 30°)=t2-t +400=900600900 t -123+300,1103故当 t =3时,S min=103,此时 v=1=3 303.即小艇以 30 3 n mile/h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 B 处相遇,则v2 t 2=400+t 2-900 2·20·30t ·cos(90 °- 30°) ,2600400故 v = 900-t+t2.v≤,∴6004002-+≤,即∵0<30900t t900t3-t≤0,22解得 t ≥3. 又 t =3时,v=30. 故 v= 30 时,2t 获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3.此时,在△ OAB中,有 OA=OB=AB=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以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 30 n mile/h ,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解法二:(1) 若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又轮船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则小艇航行方向为正北方向.设小艇与轮船在C处相遇.在 Rt△OAC中, OC=20cos30°= 10 3,AC=20sin30 °= 10.又 AC=30t ,OC=vt ,101103此时,轮船航行时间 t =30=3,v=1=330 3.即小艇以 30 3 n mile/h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假定 v= 30 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在 D处相遇,此时 AD=DO=30t .又∠ OAD=60°,所以 AD= DO=OA=20,2解得 t =3.据此可设计航行方案以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 30°,航行速度的大小为30 n mile/h. 这样,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证明以下:如图,由 (1) 得 OC=103, AC=10,故 OC>AC,且关于线段 AC上随意点 P,有OP≥ OC>AC.而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好达到30 n mile/h ,故小艇与轮船不行能在 A,C 之间 ( 包括 C) 的随意地点相遇.设∠ COD=θ (0 °<θ<90°) ,则在 Rt△COD 中,103CD=103tan θ, OD=cosθ .因为从出发到相遇,轮船与小艇所需要的10+10 3tan θ和 t =103,时间分别为 t =30vcosθ10+10 3tan θ10 3所以30=vcosθ.153由此可得,v=sin (θ+30°).3又 v≤30,故 sin( θ+30°) ≥2,进而,30°≤ θ<90°.因为θ=30°时, tan θ获得最小值,且3最小值为3 .10+103tan θ于是,当θ=30°时,t =302获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3.【评析】①这是一道相关解三角形的实质应用题,解题的重点是把实质问题抽象成纯数学识题,依据题目供给的信息,找出三角形中的数目关系,而后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②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实质问题中,有宽泛的应用.在物理学中,相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形的方法.最近几年的高考取我们发现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题开始成为热门问题之一.③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三角应用问题,解决的重点都是充足理解题意,将问题中的语言表达弄理解,画出帮助剖析问题的草图,再将其归纳为属于哪种可解的三角形.④本题用几何方法求解也较简易.10( 2012·武汉 5月模拟 ) 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 60°方向的 B 处,且与岛屿 A 相距 12 海里,渔船乙以 10 海里 / 小时的速度从岛屿 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恰好用2 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 sin α的值.解: (1)依题意,∠BAC=°,A B=,12012 AC=× =2,在△ ABC中,由余弦定理知 BC 1022022∠ BAC=2+2-=AB+ AC- AB·AC·12202cos2×12×20×cos120°= 784,BC= 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 v=28=14( 海里 / 小2时) .(2)在△ ABC中, AB=12,∠ BAC=120°,BC= 28,AB ∠BCA=α,由正弦定理得sinα=BC12=28,进而 sin α=,即sin120 °sin ∠ BAC sin α12sin120 °3328=14.1.已知两边及此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要注意解的状况,提防漏解.2.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一般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转变为角角关系 ( 注意应用 A+ B+ C=π 这个结论 ) 或边边关系,再用三角变换或代数式的恒等变形( 如因式分解、配方等 ) 求解,注意等式两边的公因式不要约掉,要移项提取公因式,不然有可能遗漏一种形状.3.要熟记一些常有结论,如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必有一角为60°;若三内角的正弦值成等差数列,则三边也成等差数列;内角和定理与引诱公式联合产生的结论:sin A= sin( BA B+C +C) ,cosA=- cos( B+ C) ,sin 2=cos 2,sin2 A=- sin2( B+C) ,cos2A= cos2( B+C) 等.4.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剖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表示图;(2)建模:依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11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成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模型;(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查验:查验上述所求得的解能否切合实际意义,进而得出实质问题的解.5.正、余弦定理是应用极为宽泛的两个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相关的量( 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和面积等 ) 供给了理论依照,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相关等式的重要依照.主要方法有:化角法,化边法,面积法,运用初等几何法.注意领会此中蕴涵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变思想及分类议论思想.12。
(经典)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最全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证明方法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查有关定理的应用、三角包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常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丁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起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正弦定理的其他形式:① a = 2RsinA , b =, csinO;③ a : b :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王彦文宵铜峡一中丁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火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 b2=,c?=.若令C= 90°, WJ c2=,即为勾股定理.(2)余弦定理的变形:cosA =, cosB=, cosC^.若C为锐角,则cosC>0,即a2 + b2 ; 若C为钝角,贝U cosC<0,即a2+ b2.故由a2+ b2与c2值的大小比较,可以判断C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余弦定理亦可以写成sin2A= sin2B+ sin2C—2sinBsinCcosA,类似地,sin2B= ________________ ; sin2C= _________ _S 意式中隐含条件A+ B+ C= TT .3.解斜三角形的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用理.只有一解.(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用定理,可能有L如在△ ABC中,已知a, b和A时,解的情况如表:②sin A=2R' sinB=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 bsinA bsinA<a< b a为a>b解的个数①②③④(3)已知三边,用理.有解时,只有一解.(4)已知两边及火角,用理, 必有一解.4.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其中R, r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A+ B+ C=兀,WJ A=,A5 = , 从而sinA = tanAtanBtanC (3)a+ c sinA+ sinCcosA = , tanA =<(3)互化sin2C+ sin2A—2sinCsinAcosB sin2A+sin2B— 2sinAsinBcosC3. (1)正弦(2)正弦一解、两解或无解①一解②二解③一解④一解⑶余弦⑷余弦1 1 1 abc 14. (1)2absinC 2bcsinA 2acsinB 4R 2 (a+ b+ c)r在△ ABC中,A>B 是sinA>sinB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C.兀B+ C (2)代(B+ Q 2— Fsin(B+ C) — cos(B+ C)2 (1)b* 1 2+ c2— 2bccosA c2 + a2— 2cacosB a2 + b2—2abcosC a2 + b2b2+ c2—a2c2+ a2—b2a2+ b2—c2(2)2bc2ca2ab—tan(B+ C) co岩si号«C tan 2在△ ABC中,已知b= 6, c= 10, B=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A.无解B. 一解C.两解D. 一解或两解解:由正弦定理知sinC=半=5, 乂由b 6c>b>csinB知,C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 ABC,由图知有两解.故选 C.(2012陕西)在^ABC中,角A, B, C所对的边…一…Tt i—一,分力U为a, b, c.右a= 2, B= c= 2寸3,贝U b =.解:由余弦定理知b2= a2 + c2—2accoSB=22 + (2^3)2— 2X 2X^/3X c%= 4, b= 2.故填2.(2013陕西)®AABC的内角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若bcosC+ ccosB= asinA,则^ABC 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sinBcosC+ sinCcosB= sinA sinA,即sin(B+ Q= sinAsinA, 亦即sinA= sinAsinA.因为0<A<TT,所以sinA= 1, 所以A=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选B.在^ABC中,角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若 a =寸2, b=2, sinB+ cosB=寸2,则角 A解:sinB+ cosB= ^2,,•寸2sin B+4 =寸2,即sin B+4 = 1._____ __ _兀兀_兀乂.. B€ (0,冗)... B+; = ;, B=~.4 2 4a b asinBsinA= b根据正弦正理、皿=sinB,可侍12'. a<b, . . Av B... A=g.故填&类型一正弦定理的应用△ ABC的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已知A— C= 90 , a+ c=寸2b,求C.解:由a+ c=寸2b及正弦定理可得sinA+sinO 2sinB乂由丁A— C= 90 , B= 180 — (A+C),故cosC + sinC = sinA + sinC=戒sin(A + Q =戒sin(90 + 2Q =匝sin2(45 + Q.,•哀sin(45 + C) = 2 戒sin(45 + C)cos(45 + C),* 一1即cos(45 + C) = 2.乂 .。
关于实数连续性的6个基本定理的互证
{
∴∀ε > 0,∃N > 0,当n > N时, xn − β < ε ∴ lim xn = β
n →∞
5、确界定理证明有限覆盖定理 证明:设 E 是闭区间[ a , b ]的一个覆盖. 定义数集 A={ x ∈ [a , b ] |区间[ a , x ]在 E 中存在有限子覆盖} 从区间的左端点 x
0 0
n →∞
5、单调有界证明有限覆盖定理
证明: 假设某一闭区间 [ a, b ] 的某个开覆盖 E 的有限个区间覆盖, 等分 [ a, b ] 为 两个部分区间,则至少有一个部分区间不能被 E 的有限个区间覆盖,把这个区 间记为 [ a1 , b1 ] ,再等分 [ a1 , b1 ] ,记不能被 E 的有限个区间覆盖的那个部分区间为
1
a n2 …… a nk ,满足 n1
< n2 < ......nk < ...... ,那么我们就已经得到一个单调下降
的子列 {an } . ②数列 {an } 只有有穷多项具有性质 M,那么 ∃ N ,当 n
1
N ,有 an 不具有
性质 M, 即 ∃i > n, 有an < ai , 从中任取一项记为 an , 因为它不具有性质 M, ∴ ∃n2 > n1 , 使an1 < an2 ,……,如此继续下去,我们得到一子列 ank 单调
∴ {x n } 存在收敛子数列.定理证完
4、确界定理证明柯西收敛原则. 证明:首先证明基本列必有界, 取E<1,必有一正整数 ,当 m,n> N 0 时,有
xm − xn < 1 ,特别的当 n > N 0且m = N 0 + 1 时,有 xn − xN0 +1 < 1
六大定理互相证明总结
六大定理的相互证明总结1 确界定理1.1 确界定理 有上界的非空数集必有上确界,有下界的非空数集必有下确界. 1.2 确界定理证明区间套定理 证明:设一无穷闭区间列{[,n a ]n b }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后一个区间在前一个区间之内,即对任一正整数n ,有1+≤n n a a <n n b b ≤+1,(2)当n ∞→时,区间列的长度{(-n b )n a }所成的数列收敛于零,即()0lim =-∞→n n n a b . 显然数列{}n a 中每一个元素均是数列{}n b 的下界,而数列{}n b 中每一个元素均是数列{}n a 的上界.由确界定理,数列{}n a 有上确界,数列{}n b 有下确界. 设{}{}.sup ,inf n n a b ==βα显然n n n n b a b a ≤≤≤≤βα,. 又 ()0lim =-∞→n n n a b ∴βα=即{}n a 及{}n b 收敛于同一极限ξ,并且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 1.3 确界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1]证明:我们只就单调增加的有界数列予以证明.因{}n y 有界,则必有上确界{}n y sup =β.现在证明β恰好是{}n y 的极限,即β→n y .由上确界的定义有:⑴β≤n y (3,2,1=n …),⑵对任意给定的ε>0,在{}n y 中至少有一个数N y ,有N y >εβ-.但由于{}n y 是单调增加数列,因此当n >N 时,有N n y y ≥,从而n y >εβ-.也就是说:当n >N 时,有 n y -≤β0<ε 所以 β→n y 2 单调有界原理2.1 单调有界原理 单调有界数列有极限. 2.2 单调有界原理证明致密性定理在证明定理之前,我们要先证明一个引理:任意一个数列{}n x 必存在单调子数列.证明:⑴若{}n x 中存在递增子序列{}k n x ,则引理已证明;⑵若{}n x 中无递增子序列,那么∃1n >0,使n >1n ,恒有1n x >n x .同样在{}n x (n >1n )中也无递增子序列.于是又存在2n >0,使2n >n ,恒有2n x <n x <1n x .如此无限进行下去便可得到一严格递减子序列{}k n x . 引理得证.下面证明定理:由引理知,有界数列必有有界单调子数列.又由单调有界原理知,该有界单调子数列必有极限,即该子数列是收敛的.故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2.3 单调有界原理证明区间套定理由定理的条件立即知道{}n a 是单调增加有上界的数列,{}n b 是单调递减有下界的数列.根据定理,则n n a ∞→lim 存在,且极限等于{}n a 的上确界.同样,n n b ∞→lim 也存在,且极限等于{}n b 的下确界.亦即对任何正整数k ,有n n k n n k b b a a ∞→∞→≥≤lim ,lim (*)由定理的另一条件: ()0lim =-∞→n n n a b ,并且由于已知{}n a 及{}n b 的极限都存在,则有()0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从而证明了两个极限相等,且设ξ是它们的同一极限.于是定理前一部分的结果即已证得.剩下要证的是: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由(*)的两个不等式,即有 n k b a ≤≤ξ(3,2,1=k …)也就是ξ是所有区间的一个公共点.现在要证明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设除点ξ外,所设区间列还有另外一个公共点'ξ,且ξξ≠'.由于n n b a ≤≤',ξξ(3,2,1=n …),故有ξξ-≥-'n n a b (3,2,1=n …) 由数列极限的性质知道:()ξξ-≥-∞→'lim n n n a b由于()0lim =-∞→n n n a b ,故有0'≤-ξξ从而有ξξ='.到此定理的全部结果都已得证. 3 区间套定理3.1 区间套定理 设一无穷闭区间列{[,n a ]n b }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后一个区间在前一个区间之内,即对任一正整数n ,有1+≤n n a a <n n b b ≤+1,(2)当n ∞→时,区间列的长度{(-n b )n a }所成的数列收敛于零,即()0lim=-∞→n n n a b ,则区间的端点所成两数列{}n a 及{}n b 收敛于同一极限ξ,并且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3.2 区间套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 证明:设数列{}n x 递增有上界.取闭区间[]11,b a ,使1a 不是数列{}n x 的上界,1b 是数列{}n x 的上界.显然在闭区间[]11,b a 内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而在[]11,b a 外仅含有数列{}n x 的有限项. 对分[]11,b a ,取[]22,b a ,使其具有[]11,b a 的性质.故在闭区间[]22,b a 内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而在[]22,b a 外仅含有数列{}n x 的有限项.以此方法,得区间列{[,n a ]n b }.由区间套定理,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显然,在ξ的任何邻域内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即ε∀>0,∃*N N ∈,当n >N 时,有ξ-n x <ε.所以ξ=∞→n n x lim 定理得证.3.3 区间套定理证明致密性定理证明:设{}n y 为有界数列,即存在两个数b a ,,使b y a n ≤≤.等分区间[]b a ,为两个区间,则至少有一个区间含有{}n y 中的无穷个数.把这个区间记为[]11,b a ,如果两个区间都含有无穷个n y ,则任取其一作为[]11,b a .再等分区间[]11,b a 为两半,记含有无穷个n y 的区间为[]22,b a .这个分割手续可以继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则得到一个区间列{[,n a ]n b },这个区间列显然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2211,,,b a b a b a … (2)02→-=-nn n ab a b 于是由区间套定理,必存在唯一点[]b a ,∈ξ使ξξ→→n n b a ,,且[]k k b a ,∈ξ(3,2,1=k …).每一[]k k b a ,中均含有{}n y 的无穷个元素.在[]11,b a 中任取{}n y 的一项,记为1n y ,即{}n y 的第1n 项.由于[]22,b a 也含有无穷个n y ,则它必含有1n y 以后的无穷多个数,在这些数中任取其一,记为2n y ,则1n <2n .继续在每一[]k k b a ,中都这样取出一个数k n y ,即得{}n y 的一个子列{}k n y ,其中1n <2n <…<k n <…,且k n k b y a k ≤≤.令∞→k ,由于,,ξξ→→k k b a 故ξ→k n y .这就是定理所要的结果. 4 致密性定理4.1 致密性定理 又称魏尔斯特拉斯定理,任一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4.2 致密性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证明:不妨设{}n x 单调递增且有界,根据致密性定理有收敛子列{}k n x . 令a x k n k =∞→lim .于是,对ε∀>0,∃0k ,当k >0k 时,有a x k n -<ε (*) 由于{}n x 单调递增,显然恒有a x n ≤(3,2,1=n …). 由此(*)式可改成0k n x a -≤<ε (k >0k ) 取0k n N =,当n >N 时有 k n n x a x a -≤-≤0<ε 所以 a x n n =∞→lim4.3 致密性定理证明柯西收敛原理[1] 证明:首先证明条件的必要性:设a x n →,则对任意给定ε>0,有一正整数N ,当k >N 时,有a x k -<2ε从而当n m ,>N 时,有m n m n x a a x x x -+-≤-<2ε+2ε=ε其次证明条件的充分性:首先,证明满足条件的任何数列必有界.从所设条件,取ε=1,必有一正整数0N ,当n m ,>0N 时,有m n x x -<1特别地,当n >0N 且10+=N m 时,有 10+-N n x x <1 从而当n >0N 时,有 1100+++-≤N N n n x x x x <1+10+N x这就证明了{}n x 的有界性.由致密性定理,必有收敛子列{}k n x ,设a x k n k =∞→lim .根据子列收敛定义,对任意给定的ε>0,必有正整数K ,当k >K 时,有 a x n -<ε取一正整数()1,1max 0++=N K k .于是0k >K ,且11+≥≥+N n n N k o >N .因此,当n >N 时,由已知条件有0k n n x x -<ε,所以a x x x a x k k n n n n -+-≤-00<ε+ε=2ε即 a x n n =∞→lim5 柯西收敛原理5.1 柯西收敛原理 数列{}n x 有极限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对任意给定的ε>0,有正整数N ,当m , n >N 时,有m n x x -<ε. 5.2 柯西收敛原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证明:反证法,设{}n x 为一递增且有上界M 的数列.假设其没有极限,则用柯西收敛原理表达就是ε∃>0,对*N N ∈∀,当n m ,>N 时,有 m n x x -ε≥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21,n n >1N 时,有112≥-n n x x . 又由于数列{}n x 为一递增的数列,所以1212n n n n x x x x -=-1≥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32,n n >1N 时,有123≥-n n x x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43,n n >1N 时,有134≥-n n x x …………… …………… ……………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1,+k k n n >1N 时,有11≥-+k k n n x x 将以上式子相加,得11+≥+k x k n ∞→ (∞→k ) 与数列{}n x 有上界M 矛盾,假设不成立. 即,单调有界数列有极限. 5.3 柯西收敛原理证明致密性定理证明:反证法,设{}n x 为一有上界M 的数列. 假设其没有收敛子列.由子列收敛的定义,则ε∃>0,对*N N ∈∀,当k k n n ,1+>N 时,有ε≥-+k k n n x x 1.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21,n n >1N 时,有112≥-n n x x 取2=ε,必有一正整数2N ,当32,n n >2N 时,有223≥-n n x x 取3=ε,必有一正整数3N ,当43,n n >3N 时,有334≥-n n x x …………… …………… …………… 取k =ε,必有一正整数k N ,当1,+k k n n >k N 时,有k x x k k n n ≥-+1 显然与数列{}n x 有上界M 矛盾,假设不成立. 即,任一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6 有限覆盖定理6.1有限覆盖定理 若开区间所组成的区间集E 覆盖一个闭区间[a ,b ],则总可以从E 中选出有限个区间,使这有限个区间覆盖[a ,b ]. 6.2 有限覆盖定理证明确界定理证明:在这里我们只说明定理的上确界部分.设不为空集的区间E ⊂R ,∀x ∈E ,有x ≤M ,任取一点0x ∈E ,假设E 无上确界,那么∀x ∈[0x ,M ]:ⅰ)当x 为E 的上界时,必有更小的上界1x <x ,因而x 存在一开邻域∆x ,其中每一点均为E 的上界,称其为第一类区间;ⅱ)当x 不是E 的上界时,则有2x ∈E 使2x >x ,那么x 存在一开邻域∆x ,其中每点均不是E 的上界,称其为第二类区间.∴ 当x 取遍[0x ,M ]上每一点找出一个邻域∆x .显然∆x 不是第一类区间就是第二类区间.这些邻域组成闭区间[0x ,M ]的一个开覆盖,由有限覆盖定理,必存在有限子区间覆盖[0x ,M ].显然M 所在的开区间应为第一类区间,与其邻接的开区间∆x 有公共点.所以∀x ∈∆x ,x 均为E 的上界.而与∆x 相邻接的开区间∆'x 有公共点,所以∀x ∈∆'x ,x 均为E 的上界.依此类推,0x 所在的开区间也是第一类区间,则0x 为E 的上界. 又 0x E ∈,∴E 为常数集.由此矛盾引出. 得证.同理,E 有下确界.6.3 有限覆盖定理证明致密性定理证明:设{}n x 是一有界数列,现在证明{}n x 有收敛子列.(1)如果{}n x 仅由有限个数组成,那么至少有一个数ξ要重复无限多次,即ξ===21n n x x …==k n x … 因而子列{}k n x 收敛于ξ.(2)如果{}n x 是由无穷多个数组成,由有界性知,存在闭区间[]b a ,,使对一切自然数n 都有a <n x <b在[]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0x ,使对于任意的正数δ,在()δδ+-00,x x 内都含有{}n x 中无穷多个数.事实上,倘若不然,就是说对于[]b a ,中每一点x ,都有x δ>0,在()x x x x δδ+-,内,仅有{}n x 中的有限个数.考虑所有这样的开区间所成之集:{=μ(,x x δ-)x x δ+},μ完全覆盖了闭区间[]b a ,,依有限覆盖定理,存在μ中的有限多个区间.()11111,x x x x δδ+-=∆,…,()n n x n x n n x x δδ+-=∆,,他们也覆盖了[]b a ,,并且在每一个i ∆(,2,1=i …,n )中都只含{}n x 中的有限多个数.因此{}n x 也最多是由有限个数组成,这与假设矛盾.于是,对于k δ=k1(,3,2,1=k …),于()k k x x δδ+-00,内取{}n x 中无穷多个点,就得到{}n x 的子列{}k n x 满足:0x x k n -<kk 1=δ(,3,2,1=k …)从而∞→k lim 01x x n =得证.总结:六大定理可以分为两类: ① 有限覆盖定理:反映区间上的整体性质; ② 其余五个:反映函数在一点上的性质.。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定理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定理几何学是一门关于空间形状、大小、位置、变换等的数学学科。
在几何学中,证明常用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步骤。
常用定理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原理,它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几何推理来证明,并且在解决各种几何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几何学定理及其证明。
1.直线的性质:定理1:两条垂直直线之间的夹角是90度。
证明: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要证明∠AOB=90度。
首先,连接OC和OD,由于OC⊥AB且OD⊥AB,所以OC和OD是两条垂直直线。
其次,由∠COD=90度可知OC⊥OD。
因此,由垂直线与直线的性质可知∠AOB=90度。
定理2: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的乘积为-1证明:设直线AB的斜率为k1,直线CD的斜率为k2、若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则k1*k2=-1、反之,若k1*k2=-1,则可由直线的斜率公式得知,直线AB和CD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即两条直线垂直。
2.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证明:设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
在边AC上延长一条线段AD,使AD=AB。
则∠ADB=∠ABC。
同时,在边AB上延长一条线段AE,使AE=AC。
则∠AEC=∠ACB。
由于平行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可得∠BAC=∠BDA和∠ABC=∠CAE。
因此,∠BAC+∠ABC+∠ACB=∠BDA+∠ABC+∠CAE=180度。
定理4: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其不相邻内角之和。
证明:设三角形ABC的外角ACD的度数为x,内角A的度数为∠A,内角B的度数为∠B,内角C的度数为∠C。
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性质可知∠A+∠B+∠C=180度。
又由平行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可得∠C=∠ACD。
因此,∠A+∠B+∠C+x=180度。
3.圆的性质:定理5:在一个圆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证明:设圆O的圆心为O,圆上一点为A。
连接OA,并假设圆上还有另一点B。
六年级几何定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几何定律知识点归纳总结几何定律是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形状、大小和空间相关的问题。
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几何定律,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垂直定理:两条相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的乘积为-1。
垂直定理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并且可以应用于解决与垂直关系有关的问题。
2. 平行定理: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其中一个角为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定理帮助我们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为解决与平行性质有关的问题提供了便利。
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通过这个定理,我们可以计算三角形中缺失的角度,判断一个角度是否为三角形的内角。
4.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a.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几何定律之一。
b. 边长关系: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两个直角边的最长边。
这个性质有助于我们判断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和边长关系。
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 底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顶点到两边的角)相等。
b. 对称轴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通过顶点、底边的中点和底角的角平分线。
这个定律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6. 同位角定理:同位角是两条平行线与一条截线相交所形成的对应角,它们相等。
这个定理有助于我们解决与平行线及其截线相关的问题。
7. 一些重要的直线和点:a. 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这个交点与三角形的顶点距离相等。
中位线定理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内部结构和性质。
b. 高线定理: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且这个交点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
高线定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三角形的高度概念和相关性质。
c. 垂心、重心、外心、内心:这些点是与三角形特殊直线交点有关的重要概念,它们在三角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证明定理
【数学证明定理】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 ×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最全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最全证明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证明方法——王彦文青铜峡一中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查有关定理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常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起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正弦定理的其他形式:①a=2R sin A,b =,c=;②sin A=a2R,sin B=,sin C=;③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 .若令C=90°,则c2=,即为勾股定理.(2)余弦定理的变形:cos A =,cos B=,cos C= .若C为锐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若C为钝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故由a2+b2与c2值的大小比较,可以判断C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____________,余弦定理亦可以写成sin2A=sin2B+sin2C-2sin B sin C cos A,类似地,sin2B=____________;sin2C=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式中隐含条件A+B +C=π.3.解斜三角形的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用____________定理.只有一解.(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ABC中,已知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b sin A<a<ba≥b a>b解的个数①②③④(3)已知三边,用____________定理.有解时,只有一解.(4)已知两边及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必有一解.4.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1)三角形面积公式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R,r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A+B+C =π,则A =__________,A2=__________,从而sin A=____________,cos A=____________,tan A=____________;sin A2=__________,cosA2=__________,tan A2=+tan B+tan C=__________.(3)若三角形三边a,b,c成等差数列,则2b=____________⇔2sin B=____________⇔2sin B2=cosA-C2⇔2cosA+C2=cosA-C2⇔tan A2tanC2=13.【自查自纠】1.(1)asin A=bsin B=csin C=2R(2)①2R sin B2R sin C②b2Rc2R③sin A∶sin B∶sin C2.(1)b2+c2-2bc cos A c2+a2-2ca cos Ba2+b2-2ab cos C a2+b2(2)b2+c2-a22bcc2+a2-b22caa2+b2-c22ab> <(3)互化sin2C+sin2A-2sin C sin A cos Bsin2A+sin2B-2sin A sin B cos C3.(1)正弦(2)正弦一解、两解或无解①一解②二解③一解④一解(3)余弦(4)余弦4.(1)12ab sin C12bc sin A12ac sin Babc4R12(a+b+c)r(2)π-(B+C)π2-B+C2sin(B+C) -cos(B+C)-tan(B+C)cosB+C2sinB+C2 1tanB+C2tan A tan B tan C(3)a+c sin A+sin C在△ABC中,A>B是sin A>sin 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C.在△ABC中,已知b=6,c=10,B=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 )A .无解B .一解C .两解D .一解或两解 解:由正弦定理知sin C =c ·sin B b =56,又由c >b >c sin B 知,C 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ABC ,由图知有两解.故选C .(2013·陕西)设△ABC 的内角A, 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则△ABC 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确定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sin A ·sin A ,即sin(B +C )=sin A sin A ,亦即sin A =sin A sin A .因为0<A <π,所以sin A =1,所以A =π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选B .(2012·陕西)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π6,c =23,则b =________.解:由余弦定理知b 2=a 2+c 2-2ac cos B =22+()232-2×2×23×cos π6=4,b =2.故填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2,sin B +cos B=2,则角A 的大小为________.解:∵sin B +cos B =2,∴2sin ⎝⎛⎭⎪⎫B +π4=2,即sin ⎝⎛⎭⎪⎫B +π4=1. 又∵B ∈(0,π),∴B +π4=π2,B =π4. 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b sin B,可得sin A =a sin Bb =12. ∵a <b ,∴A <B .∴A =π6.故填π6.类型一 正弦定理的应用 △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C =90°,a +c =2b ,求C .解:由a +c =2b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 A +sin C =2sin B .又由于A -C =90°,B =180°-(A +C ),故cos C +sin C =sin A +sin C =2sin(A +C )=2sin(90°+2C )=2sin2(45°+C ).∴2sin(45°+C )=22sin(45°+C )cos(45°+C ),即cos(45°+C )=12.又∵0°<C <90°,∴45°+C =60°,C =15°.【评析】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边关系转化为角角关系,这是解此题的关键.(2012·江西)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4,b sin ⎝ ⎛⎭⎪⎫π4+C -c sin ⎝ ⎛⎭⎪⎫π4+B =a .(1)求证:B -C =π2; (2)若a =2,求△ABC 的面积. 解:(1)证明:对b sin ⎝ ⎛⎭⎪⎫π4+C -c sin ⎝ ⎛⎭⎪⎫π4+B =a应用正弦定理得sin B sin ⎝ ⎛⎭⎪⎫π4+C -sin C sin ⎝ ⎛⎭⎪⎫π4+B =sin A ,即sin B⎝ ⎛⎭⎪⎫22sin C +22cos C -sin C ⎝ ⎛⎭⎪⎫22sin B +22cos B =22,整理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1,即sin ()B -C =1.由于B ,C ∈⎝⎛⎭⎪⎫0,3π4,∴B -C =π2. (2)∵B +C =π-A =3π4,又由(1)知B -C =π2,∴B =5π8,C =π8. ∵a =2,A =π4,∴由正弦定理知b =a sin B sin A =2sin 5π8,c =a sin C sin A =2sin π8. ∴S △ABC =12bc sin A =12×2sin 5π8×2sinπ8×22=2sin 5π8sin π8=2cos π8sin π8=22sinπ4=12. 类型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2a +c. (1)求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解:(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 2a +c得 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2a +c , 整理得a 2+c 2-b 2=-ac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2.∵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3π.(2)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得13=42-2ac -2ac cos23π,解得ac =3.∴S △ABC =12ac sin B =334.【评析】①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②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的值为( )B .8-4 3C .1解: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代入(a +b )2-c 2=4中得(a +b )2-(a 2+b 2-ab )=4,即3ab =4,∴ab =43.故选A .类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013·全国新课标Ⅱ)△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cos C +c sin B .(1)求B ;(2)若b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解:(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cos C +sin C sin B .①又A =π-(B +C ),故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②由①,②和C ∈(0,π)得sin B =cos B . 又B ∈(0,π),所以B =π4. (2)△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24ac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4=a 2+c 2-2ac cos π4.又a 2+c 2≥2ac ,故ac ≤42-2, 当且仅当a =c 时,等号成立. 因此△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2+1. 【评析】(1)化边为角与和角或差角公式的正向或反向多次联用是常用的技巧;(2)已知边及其对角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是高考中考过多次的问题,既可用三角函数求最值,也可以用余弦定理化边后用不等式求最值.(2013·山东)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6,b =2,cos B =79.(1)求a ,c 的值; (2)求sin(A -B )的值.解:(1)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得b 2=(a +c )2-2ac (1+cos B ),又a +c=6,b =2,cos B =79,所以ac =9,解得a =3,c =3.(2)在△ABC 中,sin B =1-cos 2B =429,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223.因为a =c ,所以A 为锐角, 所以cos A =1-sin 2A =13.因此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10227. 类型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在三角形ABC 中,若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sin 2B ,所以tan A tan B =sin 2A sin 2B,所以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A sin 2B ,即sin2A =sin2B .所以2A =2B ,或2A +2B =π,因此A =B 或A +B =π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sin 2B,所以tan A tan B =sin 2A sin 2B ,所以cos B cos A =sin Asin B,再由正、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ac b 2+c 2-a 22bc =ab ,化简得(a 2-b 2)(c 2-a 2-b 2)=0,即a 2=b 2或c 2=a 2+b 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评析】由已知条件,可先将切化弦,再结合正弦定理,将该恒等式的边都化为角,然后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找出角之间的关系;或将角都化成边,然后进行代数恒等变形,可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2012·上海)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解: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由正弦定理知a 2+b 2<c 2.∴cos C =a 2+b 2-c 22ab<0,即∠C 为钝角,△ABC 为钝角三角形.故选C .类型五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 n mile 的A 处,并以30 n mile/h 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n mile/h 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h 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 ,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解法一:(1)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S n mile ,则S=900t 2+400-2·30t ·20·cos(90°-30°) =900t 2-600t +400=900⎝⎛⎭⎪⎫t -132+300,故当t =13时,S min =103,此时v =10313=30 3.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B 处相遇,则v 2t 2=400+900t 2-2·20·30t ·cos(90°-30°),故v 2=900-600t+400t 2.∵0<v ≤30,∴900-600t+400t 2≤900,即2t 2-3t≤0, 解得t ≥23.又t =23时,v =30.故v =30时,t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23.此时,在△OAB 中,有OA =OB =AB =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解法二:(1)若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又轮船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则小艇航行方向为正北方向.设小艇与轮船在C 处相遇.在Rt△OAC 中,OC =20cos30°=103,AC =20sin30°=10.又AC =30t ,OC =vt , 此时,轮船航行时间t =1030=13,v =10313=30 3. 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假设v =30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在D 处相遇,此时AD =DO =30t .又∠OAD =60°,所以AD =DO =OA =20,解得t =23.据此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的大小为30 n mile/h.这样,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证明如下:如图,由(1)得OC=103,AC=10,故OC>AC,且对于线段AC上任意点P,有OP≥OC>AC.而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故小艇与轮船不可能在A,C之间(包含C)的任意位置相遇.设∠COD=θ(0°<θ<90°),则在Rt△COD中,CD=103tanθ,OD=103 cosθ.由于从出发到相遇,轮船与小艇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10+103tanθ30和t=103 v cosθ,所以10+103tanθ30=103v cosθ.由此可得,v=153sin(θ+30°).又v≤30,故sin(θ+30°)≥32,从而,30°≤θ<90°.由于θ=30°时,tanθ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3 3 .于是,当θ=30°时,t=10+103tanθ30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3.【评析】①这是一道有关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纯数学问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出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②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中,有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形的方法.近年的高考中我们发现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题开始成为热点问题之一.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应用问题,解决的关键都是充分理解题意,将问题中的语言叙述弄明白,画出帮助分析问题的草图,再将其归结为属于哪类可解的三角形.④本题用几何方法求解也较简便.(2012·武汉5月模拟)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60°方向的B处,且与岛屿A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sinα的值.解:(1)依题意,∠BAC=120°,AB=12,AC=10×2=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知BC2=AB2+AC2-2AB·AC·cos∠BAC=122+202-2×12×20×cos120°=784,BC=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v=282=14(海里/小时).(2)在△ABC中,AB=12,∠BAC=120°,BC=28,∠BCA=α,由正弦定理得ABsinα=BC sin∠BAC ,即12sinα=28sin120°,从而sinα=12sin120°28=3314.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要注意解的情况,谨防漏解.2.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一般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转化为角角关系(注意应用A+B+C=π这个结论)或边边关系,再用三角变换或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如因式分解、配方等)求解,注意等式两边的公因式不要约掉,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有可能漏掉一种形状.3.要熟记一些常见结论,如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必有一角为60°;若三内角的正弦值成等差数列,则三边也成等差数列;内角和定理与诱导公式结合产生的结论:sin A=sin(B+C),cos A=-cos(B+C),sin A2=cos B+C2,sin2A=-sin2(B+C),cos2A=cos2(B+C)等.4.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模型;(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得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5.正、余弦定理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两个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和面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有关等式的重要依据.主要方法有:化角法,化边法,面积法,运用初等几何法.注意体会其中蕴涵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相似三角形的六大证明技巧大全
相似三角形的六大证明技巧大全1.AA判定法AA判定法指的是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该方法一般用于解决两个三角形已经有一个角度相等的情况。
证明过程中,首先要证明两个对应角度相等,然后在利用角度相等证明其余对应边的比例关系。
2.SAS判定法SAS判定法指的是若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而另两边的比例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该方法一般用于解决两个三角形已经知道两个对应边的比例相等的情况。
证明过程中,首先要证明一个角度相等,然后根据比例关系证明其余边的比例关系。
3.SSS判定法SSS判定法指的是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比例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该方法一般用于解决两个三角形已经知道三边长度比例相等的情况。
证明过程中,需要证明各个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4.直角三角形的相似证明直角三角形的相似证明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三角函数关系进行证明。
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而另两个边的比例相等时,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关系证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性。
5.角平分线相似证明角平分线相似证明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也可以通过角度相等和角平分线的长度比例相等来证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性。
此外,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导出很多关于比例的等式或者比例关系,进而推导出相似三角形。
6.边平分线相似证明边平分线相似证明利用了边平分线的性质,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利用角平分线切分三角形,并利用与之相关的角度相等和边长比例相等进行推导,最终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
以上六大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技巧是解决各种几何问题的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帮助我们解决各种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总结起来,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技巧主要包括AA判定法、SAS判定法、SSS判定法、直角三角形的相似证明、角平分线相似证明和边平分线相似证明。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各种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问题。
数学分析复习笔记实数完备性的六个定理
数学分析复习笔记实数完备性的六个定理实数完备性的⼏个定理可以互相推导,这⾥给出了⼀个⽐较简单的完整推导链条对于没有写到的推导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推导出这⾥的条件再继续(迂回战术)1. 有界必有确界如果∃u 使得∀x ∈S 都有x ≤u ,那么S 有上确界上确界:记U =sup {S },则∀x ∈S 都有x ≤U ,且∀ϵ>0,∃x 0∈S 使得x 0>U −ϵ⽤有限区间覆盖证明S 存在最⼤值的情况⾮常显然,它的上确界就是最⼤值;后⽂只讨论S 不存在最⼤值的情况反证法,假设S 有界⽽没有上确界,记S 上界的集合为¯U则可以取S 中的⼀个元素L ,¯U 中的⼀个元素R ,得到⼀个闭区间[L ,R ]考虑x ∈[L ,R ],分成如下⼏种情况:1. x ∈¯U2. x ∈S3. x ∉S 且x ∉¯U对于情况1,由假设我们⼀定可以找到x ′∈¯U 且x ′<x ,使得x ′也是⼀个上界此时我们为点x 造⼀个开区间x ′,2x −x ′,这个区间内的点都是S 的上界对于情况2,由S 不存在最⼤值可知我们⼀定能找到x ′∈S 且x ′>x此时我们为点x 造⼀个开区间2x −x ′,x ′,这个区间内的点都不是S 的上界对于情况3,由x 不是上界可知,必存在⼀个x ′∈S 使得 x <x ′,此时情况同2于是我们为闭区间内的每⼀个点都配了⼀个开区间,这个开区间的集合覆盖了闭区间内的每⼀个点,由有限覆盖定理可知存在有限个开区间覆盖了[L ,R ]引理1:开覆盖中相邻两个开区间必相交证明:假设存在不相交的开覆盖,则存在点未被覆盖,⽭盾由引理1可知[L ,R ]上的开覆盖⼀定是环环相套的,从左起每⼀个开区间内的点都不是上界,从右起每⼀个开区间内的点都是上界,则可以推得中间存在⼀个开区间同时满⾜这两种情况(这是不可能的),推得⽭盾。
于是原命题成⽴2. 单调有界收敛若数列a n 单调递增且有上界,则该数列收敛(存在极限)⽤确界存在证明有上界必有上确界,记U =sup a n ,则根据定义有∀n U ≥a n 且∀ϵ>0,∃n 0,有U −ϵ<a n 0⼜a n 递增,于是取N =n 0,当n ≥N ,有U −ϵ<a n 0≤a n ≤U <U +ϵ,这个就是数列收敛的定义,且恰好收敛于U 3. 闭区间套考虑⼀个初始闭区间[L 0,R 0],我们取⼀系列闭区间[L 1,R 1],[L 2,R 2],…满⾜[L 1,R 1]⊂[L 2,R 2]⊂…()(){}{}(){}且有lim i →+∞R i −L i =0则∩[L i ,R i ]=ξ,收敛于⼀个点⽤单调有界收敛证明由第⼀个条件可知,L n 单调递增,且有上界R 0,于是数列收敛同理R n 也收敛,下⾯证明两个极限相等。
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基本定理的相互证明(共30个)
1 确界原理非空有上(下)界数集,必有上(下)确界。
2 单调有界原理 任何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3 区间套定理 若]},{[n n b a 是一个区间套, 则存在唯一一点ξ,使得 ,2,1],,[=∈n b a n n ξ。
4 Heine-Borel 有限覆盖定理 设],[b a 是一个闭区间,H 为],[b a 上的一个开覆盖,则在H 中存在有限个开区间,它构成],[b a 上的一个覆盖。
5 Weierstrass 聚点定理(Bolzano 致密性定理有界无穷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 直线上的有解无限点集至少有一个聚点。
6 Cauchy 收敛准则数列}{n a 收敛⇔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某一个自然数N ,使得N n m >∀,时,都有ε<-||n m a a 。
一.确界原理1.确界原理证明单调有界定理证 不妨设{ a n }为有上界的递增数列.由确界原理,数列{ a n }有上确界,记a = sup{ a n }.下面证明a 就是{ a n } 的极限. 事实上,任给ε> 0, 按上确界的定 义,存在数列{ a n }中某一项a N ,使得a - ε> a N .又由{ a n }的递增性,当n ≥ N时有a - ε < a N ≤ a n .另一方面,由于a 是{ a n }的一个上界,故对一切a n 都有a n ≤ a < a + ε.所以当 n ≥ N 时有a - ε < a n < a + ε,这就证得a n = a.同理可证有下界的递减数列必有极限,且其极限即为它的下确界.2.确界原理证明区间套定理 证明:1设 [an,bn] 是一个闭区间套,即满足: 1)∀n,[an+1,bn+1]⊂[an,bn];2)bn-an =我们证明,存在唯一的实数ξ,使得ξ∈[an,bn],(n =1,2,⋯)存在性:令S={an},显然,S非空且有上界(任一bn都是其上界).据确界原理,S有上确界,设sup S =ξ.现在,我们证明ζ属于每个闭区间[an,bn],(n=1,2,⋯)显然an ≤ξ,(n =1,2,⋯)所以,我们只需证明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ξ≤bn. 事实上,因为对一切自然数n,bn都是S 的上界,而上确界是上界中最小者,因此必有 ξ≤bn,故我们证明了存在一实数ξ,使得ξ∈[an,bn],(n =1,2,⋯)唯一性: 假设还有另外一点R ∈'ξ且],[n n b a ∈'ξ,则||||n n b a -≤'-ξξ,0→ 即ξξ'=。
高中数学重要公式定理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重要公式定理证明方法高中数学定理证明应该怎么写呢?你认真写过高中数学定理证明吗?现在就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中数学定理证明汇总吧。
高中数学定理证明模板一证明,已知a/sinA = b/sinB = c/sinC = 2R(1)a=2RsinA, b=2RsinB,c=2RsinC(a+b+c)/(sinA+sinB+sinC)=2R(sinA+sinB+sinC)/(sinA+sinB +sinC)=2R(2)(a-b-c)/(sinA-sinB-sinC)=2R(sinA-sinB-sinC)/(sinA-sinB-sinC)=2R(3)前2个代入后提取2R就出来了,后面3个是正弦定理已知的所以由(1)(2)(3)得到(a+b+c)/(sinA+sinB+sinC)=(a-b-c)/(sinA-sinB-sinC)=a/sinA = b/sinB = c/sinC = 2R高中数学定理证明模板二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定理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弧长计算公式:l=nπ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2/360=lr/2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脚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高中数学定理证明模板三数学公式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a > 0时开口向上a < 0时开口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圆: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六年级必背定理知识点
六年级必背定理知识点一、数学知识点1. 两直线相交于一点的定理: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那么相交点上的两对相邻角互为补角。
2. 同位角定理:同位角是平行线与横截线所夹的角,它们相等。
3. 外角定理:平行线与横截线所夹的外角相等。
4. 内角和定理: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5. 等腰三角形定理:一个三角形两边相等,那么该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
6. 相交线段分线段定理: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那么相交点把这两条直线分成的两对相邻角互为补角。
二、物理知识点1. 能量守恒定理:在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并且总能量保持不变。
2. 力的平衡定理: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合力的矢量和为零。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5. 动量守恒定律: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6. 电路定理:欧姆定律表明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三、化学知识点1. 摩尔定律: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成正比。
2. 化合物的成分:化合物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结合而成。
3. 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应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4. 化学平衡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例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
5. 排列性质定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周期性地变化。
6. 势能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能保持不变。
四、生物知识点1. 光合作用定律: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
2. 细胞理论: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 遗传定律:遗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DNA)的遗传传递。
4. 生态平衡定律: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之间维持着动态的平衡状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定理的相互证明总结XXX 学号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班级指导老师 XXX摘要 在《数学分析》中第二部分极限续论中提到的实数的基本定理一共提到六大定理,其中包括确界定理,单调有界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定理,有限覆盖定理.该六大定理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六大定理的相互证明.关键词 确界定理、单调有界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定理、有限覆盖定理1 确界定理1.1 确界定理 有上界的非空数集必有上确界,有下界的非空数集必有下确界. 1.2 确界定理证明区间套定理 证明:设一无穷闭区间列{[,n a ]n b }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后一个区间在前一个区间之内,即对任一正整数n ,有1+≤n n a a <n n b b ≤+1,(2)当n ∞→时,区间列的长度{(-n b )n a }所成的数列收敛于零,即()0lim =-∞→n n n a b .显然数列{}n a 中每一个元素均是数列{}n b 的下界,而数列{}n b 中每一个元素均是数列{}n a 的上界.由确界定理,数列{}n a 有上确界,数列{}n b 有下确界. 设{}{}.sup ,inf n n a b ==βα显然n n n n b a b a ≤≤≤≤βα,. 又 ()0lim =-∞→n n n a b ∴βα=即{}n a 及{}n b 收敛于同一极限ξ,并且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 1.3 确界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1]证明:我们只就单调增加的有界数列予以证明.因{}n y 有界,则必有上确界{}n y sup =β.现在证明β恰好是{}n y 的极限,即β→n y .由上确界的定义有:⑴β≤n y (3,2,1=n …),⑵对任意给定的ε>0,在{}n y 中至少有一个数N y ,有N y >εβ-.但由于{}n y 是单调增加数列,因此当n >N 时,有N n y y ≥,从而n y >εβ-.也就是说:当n >N 时,有 n y -≤β0<ε 所以 β→n y 2 单调有界原理2.1 单调有界原理 单调有界数列有极限. 2.2 单调有界原理证明致密性定理在证明定理之前,我们要先证明一个引理:任意一个数列{}n x 必存在单调子数列. 证明:⑴若{}n x 中存在递增子序列{}k n x ,则引理已证明;⑵若{}n x 中无递增子序列,那么∃1n >0,使n >1n ,恒有1n x >n x .同样在{}n x (n >1n )中也无递增子序列.于是又存在2n >0,使2n >n ,恒有2n x <n x <1n x .如此无限进行下去便可得到一严格递减子序列{}k n x . 引理得证.下面证明定理:由引理知,有界数列必有有界单调子数列.又由单调有界原理知,该有界单调子数列必有极限,即该子数列是收敛的.故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2.3 单调有界原理证明区间套定理[1]由定理的条件立即知道{}n a 是单调增加有上界的数列,{}n b 是单调递减有下界的数列.根据定理,则n n a ∞→lim 存在,且极限等于{}n a 的上确界.同样,n n b ∞→lim 也存在,且极限等于{}n b 的下确界.亦即对任何正整数k ,有n n k n n k b b a a ∞→∞→≥≤lim ,lim (*)由定理的另一条件: ()0lim =-∞→n n n a b ,并且由于已知{}n a 及{}n b 的极限都存在,则有()0lim 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从而证明了两个极限相等,且设ξ是它们的同一极限.于是定理前一部分的结果即已证得.剩下要证的是: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由(*)的两个不等式,即有 n k b a ≤≤ξ(3,2,1=k …)也就是ξ是所有区间的一个公共点.现在要证明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设除点ξ外,所设区间列还有另外一个公共点'ξ,且ξξ≠'.由于n n b a ≤≤',ξξ(3,2,1=n …),故有ξξ-≥-'n n a b (3,2,1=n …) 由数列极限的性质知道:()ξξ-≥-∞→'lim n n n a b由于()0lim =-∞→n n n a b ,故有0'≤-ξξ从而有ξξ='.到此定理的全部结果都已得证. 3 区间套定理3.1 区间套定理 设一无穷闭区间列{[,n a ]n b }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后一个区间在前一个区间之内,即对任一正整数n ,有1+≤n n a a <n n b b ≤+1,(2)当n ∞→时,区间列的长度{(-n b )n a }所成的数列收敛于零,即()0lim =-∞→n n n a b ,则区间的端点所成两数列{}n a 及{}n b 收敛于同一极限ξ,并且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3.2 区间套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 证明:设数列{}n x 递增有上界.取闭区间[]11,b a ,使1a 不是数列{}n x 的上界,1b 是数列{}n x 的上界.显然在闭区间[]11,b a 内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而在[]11,b a 外仅含有数列{}n x 的有限项. 对分[]11,b a ,取[]22,b a ,使其具有[]11,b a 的性质.故在闭区间[]22,b a 内含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而在[]22,b a 外仅含有数列{}n x 的有限项.以此方法,得区间列{[,n a ]n b }.由区间套定理,ξ是所有区间的唯一公共点.显然,在ξ的任何邻域内有数列{}n x 的无穷多项,即ε∀>0,∃*N N ∈,当n >N 时,有ξ-n x <ε. 所以ξ=∞→n n x lim 定理得证.3.3 区间套定理证明致密性定理[1]证明:设{}n y 为有界数列,即存在两个数b a ,,使b y a n ≤≤.等分区间[]b a ,为两个区间,则至少有一个区间含有{}n y 中的无穷个数.把这个区间记为[]11,b a ,如果两个区间都含有无穷个n y ,则任取其一作为[]11,b a .再等分区间[]11,b a 为两半,记含有无穷个n y 的区间为[]22,b a .这个分割手续可以继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则得到一个区间列{[,n a ]n b },这个区间列显然适合下面两个条件:(1)[][][]⊃⊃⊃2211,,,b a b a b a … (2)02→-=-nn n ab a b 于是由区间套定理,必存在唯一点[]b a ,∈ξ使ξξ→→n n b a ,,且[]k k b a ,∈ξ(3,2,1=k …).每一[]k k b a ,中均含有{}n y 的无穷个元素.在[]11,b a 中任取{}n y 的一项,记为1n y ,即{}n y 的第1n 项.由于[]22,b a 也含有无穷个n y ,则它必含有1n y 以后的无穷多个数,在这些数中任取其一,记为2n y ,则1n <2n .继续在每一[]k k b a ,中都这样取出一个数k n y ,即得{}n y 的一个子列{}k n y ,其中1n <2n <…<k n <…,且k n k b y a k ≤≤.令∞→k ,由于,,ξξ→→k k b a 故ξ→k n y .这就是定理所要的结果.4 致密性定理4.1 致密性定理 又称魏尔斯特拉斯定理,任一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4.2 致密性定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证明:不妨设{}n x 单调递增且有界,根据致密性定理有收敛子列{}k n x . 令a x k n k =∞→lim .于是,对ε∀>0,∃0k ,当k >0k 时,有a x k n -<ε (*) 由于{}n x 单调递增,显然恒有a x n ≤(3,2,1=n …). 由此(*)式可改成0k n x a -≤<ε (k >0k ) 取0k n N =,当n >N 时有 k n n x a x a -≤-≤0<ε 所以 a x n n =∞→lim4.3 致密性定理证明柯西收敛原理[1] 证明:首先证明条件的必要性:设a x n →,则对任意给定ε>0,有一正整数N ,当k >N 时,有 a x k -<2ε从而当n m ,>N 时,有m n m n x a a x x x -+-≤-<2ε+2ε=ε 其次证明条件的充分性:首先,证明满足条件的任何数列必有界.从所设条件,取ε=1,必有一正整数0N ,当n m ,>0N 时,有m n x x -<1特别地,当n >0N 且10+=N m 时,有 10+-N n x x <1 从而当n >0N 时,有 1100+++-≤N N n n x x x x <1+10+N x这就证明了{}n x 的有界性.由致密性定理,必有收敛子列{}k n x ,设a x k n k =∞→lim .根据子列收敛定义,对任意给定的ε>0,必有正整数K ,当k >K 时,有 a x n -<ε取一正整数()1,1m ax 0++=N K k .于是0k >K ,且11+≥≥+N n n N k o >N .因此,当n >N 时,由已知条件有0k n n x x -<ε,所以a x x x a x k k n n n n -+-≤-00<ε+ε=2ε即 a x n n =∞→lim5 柯西收敛原理5.1 柯西收敛原理 数列{}n x 有极限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对任意给定的ε>0,有正整数N ,当m , n >N 时,有m n x x -<ε. 5.2 柯西收敛原理证明单调有界原理证明:反证法,设{}n x 为一递增且有上界M 的数列.假设其没有极限,则用柯西收敛原理表达就是ε∃>0,对*N N ∈∀,当n m ,>N 时,有 m n x x -ε≥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21,n n >1N 时,有112≥-n n x x . 又由于数列{}n x 为一递增的数列,所以1212n n n n x x x x -=-1≥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32,n n >1N 时,有123≥-n n x x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43,n n >1N 时,有134≥-n n x x …………… …………… ……………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1,+k k n n >1N 时,有11≥-+k k n n x x 将以上式子相加,得11+≥+k x k n ∞→ (∞→k ) 与数列{}n x 有上界M 矛盾,假设不成立. 即,单调有界数列有极限. 5.3 柯西收敛原理证明致密性定理证明:反证法,设{}n x 为一有上界M 的数列. 假设其没有收敛子列.由子列收敛的定义,则ε∃>0,对*N N ∈∀,当k k n n ,1+>N 时,有ε≥-+k k n n x x 1. 取1=ε,必有一正整数1N ,当21,n n >1N 时,有112≥-n n x x 取2=ε,必有一正整数2N ,当32,n n >2N 时,有223≥-n n x x 取3=ε,必有一正整数3N ,当43,n n >3N 时,有334≥-n n x x…………… …………… …………… 取k =ε,必有一正整数k N ,当1,+k k n n >k N 时,有k x x k k n n ≥-+1 显然与数列{}n x 有上界M 矛盾,假设不成立. 即,任一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6 有限覆盖定理6.1有限覆盖定理 若开区间所组成的区间集E 覆盖一个闭区间[a ,b ],则总可以从E 中选出有限个区间,使这有限个区间覆盖[a ,b ]. 6.2 有限覆盖定理证明确界定理证明:在这里我们只说明定理的上确界部分.设不为空集的区间E ⊂R ,∀x ∈E ,有x ≤M ,任取一点0x ∈E ,假设E 无上确界,那么∀x ∈[0x ,M ]:ⅰ)当x 为E 的上界时,必有更小的上界1x <x ,因而x 存在一开邻域∆x ,其中每一点均为E 的上界,称其为第一类区间;ⅱ)当x 不是E 的上界时,则有2x ∈E 使2x >x ,那么x 存在一开邻域∆x ,其中每点均不是E 的上界,称其为第二类区间.∴ 当x 取遍[0x ,M ]上每一点找出一个邻域∆x .显然∆x 不是第一类区间就是第二类区间.这些邻域组成闭区间[0x ,M ]的一个开覆盖,由有限覆盖定理,必存在有限子区间覆盖[0x ,M ].显然M 所在的开区间应为第一类区间,与其邻接的开区间∆x 有公共点.所以∀x ∈∆x ,x 均为E 的上界.而与∆x 相邻接的开区间∆'x 有公共点,所以∀x ∈∆'x ,x 均为E 的上界. 依此类推,0x 所在的开区间也是第一类区间,则0x 为E 的上界. 又 0x E ∈,∴E 为常数集.由此矛盾引出. 得证.同理,E 有下确界.6.3 有限覆盖定理证明致密性定理证明:设{}n x 是一有界数列,现在证明{}n x 有收敛子列.(1)如果{}n x 仅由有限个数组成,那么至少有一个数ξ要重复无限多次,即ξ===21n n x x …==kn x … 因而子列{}kn x 收敛于ξ.(2)如果{}n x 是由无穷多个数组成,由有界性知,存在闭区间[]b a ,,使对一切自然数n 都有a <n x <b在[]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0x ,使对于任意的正数δ,在()δδ+-00,x x 内都含有{}n x 中无穷多个数.事实上,倘若不然,就是说对于[]b a ,中每一点x ,都有x δ>0,在()x x x x δδ+-,内,仅有{}n x 中的有限个数.考虑所有这样的开区间所成之集:{=μ(,x x δ-)x x δ+},μ完全覆盖了闭区间[]b a ,,依有限覆盖定理,存在μ中的有限多个区间.()11111,x x x x δδ+-=∆,…,()n n x n x n n x x δδ+-=∆,,他们也覆盖了[]b a ,,并且在每一个i ∆(,2,1=i …,n )中都只含{}n x 中的有限多个数.因此{}n x 也最多是由有限个数组成,这与假设矛盾. 于是,对于k δ=k1(,3,2,1=k …),于()k k x x δδ+-00,内取{}n x 中无穷多个点,就得到{}n x 的子列{}k n x 满足:0x x k n -<kk 1=δ(,3,2,1=k …)从而∞→k lim 01x x n =得证.总结:六大定理可以分为两类: ① 有限覆盖定理:反映区间上的整体性质; ② 其余五个:反映函数在一点上的性质.实数的六个基本定理在理论上很有用,在之后的闭区间上的函数的性质的证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XXX 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陈传璋 金福临 朱学炎 .《数学分析(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