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_于欢

合集下载

从产业区到产业社区:需求视角下上海产业社区服务配套研究——以松江科技园为例

从产业区到产业社区:需求视角下上海产业社区服务配套研究——以松江科技园为例

摘要:国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均提出引导产业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转变,均关注到当前产业区内服务配套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其吸引人才、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梳理回顾上海产业社区服务配套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产业社区服务配套存在服务水平分化、规划供应不够合理、实施相对滞后、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结合松江科技园规划实践,提出产业社区服务配套规划需根据发展阶段、产业特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配套,构建弹性适应的服务配套体系、倡导产城融合空间格局,从而促进服务配套精准供应。

关键词:产业社区;产城融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2.00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引导产业区向产业社区和产业基地两个方向发展,其中针对产业社区提出要完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配套,形成二三产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景观宜人的产业社区。

[1]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中提出推动人、产、城、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2]从地方探索上升到国家指南,意味着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已关注到当前产业区服务配套缺失的共性问题,引导产业区向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社区转型。

受《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城市中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规划一般围绕居住地进行配置,对于产业区的服务配套缺乏关注,相关标准引导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产业社区的概念源于近年来国际上产业区转型发展的实践,强化与创新经济相适应、更好地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设施环境,比如美国硅谷和尔湾、新加坡玮壹科技园、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产业园等,都是产业社区实践的典范。

根据国际经验,产业社区的服务配套可分为生产性服务配套和生活性服务配套。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到单一功能产业区的局限性,产业区自身及周边服务配套缺失,无法满足企业和职工需求,进一步引发了招商难、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3,4,5]服务配套的长期缺位已成为制约产业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

业联盟内的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再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发平台对引进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技术攻关,加速企业人才建设,同时提升高校老师融入生产实践,从而具备从实践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力推进合作攻关产业示范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安徽省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手段、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科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产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产业化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借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尚需加强。

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攻关。

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三、结论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高校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然后系统地展现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内涵和合作形态。

进而,以此为基础,系统的阐述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联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素质提升联盟、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其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04].http://www.p /quyu/zbdq/201004/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2]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3):65-67.[3]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1-92.[4]百里清风,李海鸥.部属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对地方高校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2(1):127-130.[5]吴树山等.论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2-3[6]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视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0(2):102-105.[7]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作者简介:梁艳(1979.08-),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工业工程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也逐步调整。

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枢纽和全球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上海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1. 制定产业升级规划,上海可以制定针对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升级规划,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2. 加强科技创新,上海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孵化基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 优化产业结构,上海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培养,上海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设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吸引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持。

5. 推动数字化转型,上海可以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6. 加强生态环保,上海可以加强生态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7. 拓展开放合作,上海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升级规划、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生态环保和拓展开放合作等多方面的对策建议来实现。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上海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呈现出多个演变趋势:
1. 服务业占比上升: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特别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制造业向高端转型:上海传统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渐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制造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不断壮大,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

3. 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其商贸流通业也在迅猛发展。

随着城市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和电子商务的崛起,零售、批发、物流等相关行业蓬勃发展。

4. 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上海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影视、动漫、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逐渐壮大,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支撑。

5. 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上海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得到大力支持和推动,为上海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提供动力。

总的来说,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往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上变化,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上海市工业发展的建议

上海市工业发展的建议

上海市工业发展的建议上海市是我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市的工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以下是我对上海市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上海市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上海市应推动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完整生态系统。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市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打击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信心。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上海市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沪就业创业。

五、加大环保力度工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上海市应加大环保投入,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排污标准,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加强国际合作上海市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吸引外资企业来沪投资,促进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提高上海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贸易规则制定,推动上海市的产业国际化。

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上海市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持。

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八、加强品牌建设上海市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问题及政策建议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问题及政策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有责任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走在全国前面。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系统分析当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和问题,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措施,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一)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海加大服务经济的发展力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不仅明显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且持续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4年,上海市GDP总量已居我国城市第一,亚洲第二。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第一产业比重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90年代初的4%相比,近年来基本维持在0.5%左右,相关从业人员数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农副产品和畜禽产品数量逐年下降,少量水产品和特色产品数量(猕猴桃、肉鸽等)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上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趋势下降较为明显;与第一产业相比,上海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第二产业总体发展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明显,1999年第三产业占上海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速维持在10%上下。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且幅度较大,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1999年,第三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问题及政策建议昌忠泽(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近年来,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内部结构高端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四新”经济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亮点。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未来5大产业发展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其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上海未来的5大产业发展趋势将体现出新的特点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上海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上海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区。

在技术方面,上海将加大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投入,努力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在应用方面,上海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此外,在创新创业方面,上海将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科技企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上海将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和创新投入,培育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

在产业链方面,上海将积极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医疗服务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此外,上海还将加强与国际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机械和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模式。

上海将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政策方面,上海将出台各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相关的研发和投资。

在人才方面,上海将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上海还将加强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未来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现状及所采取的制度措施,探讨其成功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与现状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创新等方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

三、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措施1. 政策引导与支持上海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上海,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 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上海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上海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

上海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支持高校发展、引进海外人才等方式,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功经验1. 政策与市场相结合上海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重政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上海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3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3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该指南旨在引导上海的产业发展,明确各个产业的方向和重点,提供战略指导,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

指南提出了几个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这些产业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先进制造产业是上海工业产业导向的重点之一、指南鼓励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以及其他创新型制造业。

上海将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领先的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上海的制造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上海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指南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将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指南鼓励发展金融、贸易、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业。

上海将进一步优化金融体系,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上海将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技术产业也是上海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南强调发展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研发。

上海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除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还提出了布局战略。

指南强调了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联互通。

上海将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协调,在不同城市功能区内发展不同的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重要性。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产业结构课件

上海产业结构课件
比较优势转 换
单功能城市 转向多功能 城市
国内和国际 经济中心城 市 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 四个中心 国际大都市
初步形成四 个中心
轻重工业比重 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
六大重点产业 三环五条龙 东西南北中
战略产业、支 柱产业、新兴 产业、都市工 业和服务业: 4+1
高端化 新兴化 服务化
新的比较优 势形成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关注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理论导向 ? 经验导向 ? 问题导向 ? 战略导向 ? 效率导向 ?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效率驱动增长
2
主要内容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和比较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 国内外产业升级的趋势特征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领域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布局
11
主要年份上海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及年均增速(单位: %)
全球科创中 心
提升四个中 心
现代服务业为 主、
战略性新兴产 业引领、先进 制造业支撑
产业间分 工
国内产业 间分工 国际产业 链分工
产业间和 产品链分 工
从适应性 融入转向 主动重构 产业分工 重构
构建新型 产业分工
金山石化 上海宝钢 上海大众 四大基地:微 电子、汽车、 石化和精品钢 材 重大装备、航 空产业、核电 产业、航天产 业、海洋工程
4
上海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 90.00
80.00 77.36 76.05
70.00 60.00
67.75
50.00
40.00 30.00
18.61 20.00
31.81 28.48

上海复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上海复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上海复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复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科技创新的推动、政策引导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来分析上海复兴产业结构的趋势。

一、产业结构背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先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近年来,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传统产业的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高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对上海的产业升级和转变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三、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上海一直以来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上海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的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引导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还加大了对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的政策引导为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未来发展方向上海的产业结构变化将会朝着更加高端、智能化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上海市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_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

上海市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_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

a
r
i
f
h e y p
t
i
o
p
e r c a
i r
l
e r
s
f o
e n
r
s
p a
t
i
l
-
p
t
t
i
m
z a
t
i
.
T h
i
s
p
a
p e
e
r
an
a
l
y
s
e
s
e n
s
t
e
r
p
i r
t
s e
d

i
s t
ri b u
ho d
o n a n d
e
m
p
o
y
d
i
m
n a
t
d
e n s

M l
空 间 演化 机制 和 空 间 形 态 预测 等 多 个 领 域

从本 质 上说
,
城 市 空 间 布 局演 化是 经 济 社 会 资 源 在 地 域空 间 上 聚 集 与 扩 散 的 运
自然



影 响 城 市 空 间 布 局 的 要 素 包括 社会 分化 和@
1
地 理条 件

文 献标 识 ^ A
D
O
I

文 章 编 号

o f
通过 空 间 坐
,

空 间 柵格 化 等 技 术
可以对

结 果表 明
,
空 间 错位 主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上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下面是对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建议。

首先,上海应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上海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上海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上海应加强与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对接与合作。

建立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园区等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应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

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第四,上海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特色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五,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控制用地总量和空间承载能力。

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推行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措施,控制人口密度和规模,减轻城市压力。

最后,上海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经验和做法,推动上海的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拓宽上海的发展空间。

总之,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应当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资源对接与合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政策与人才优势,成为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典范。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海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制度因素及其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等手段,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这一过程中,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一)政策制度政策制度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措施,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科技创新支持等。

这些政策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还为吸引人才和外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在保障市场秩序、保护企业权益、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例如,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制定环保法规,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三)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优化对于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等方式,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践与成效(一)实践案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上海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科技园区等措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政策、法律和管理制度的支持下,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

(二)成效分析上海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内容摘要:上海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高度化,但仍有优化升级的空间。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下称“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按照在发展中优化结构的原则,调整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下降15%,第三产业提高15%。

同时,第一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现代农业体系;第二产业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则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

关键词: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要把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上海则首当其冲。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长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并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下称“两个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对我国和对上海的意义,进一步具体和细化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

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

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支持,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上海,推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将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聚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领域,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

通过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推动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合作和人才培养,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上海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应用和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措施,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6.加快推进开放合作:上海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吸引外资和国内优质资源汇聚上海,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措施,提高上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注重创新驱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开放合作等方面,旨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作者:徐华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0期徐华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状况1.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总体增速由快转慢目前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7个产业。

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019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7850.35亿元,增长11.5%。

2012年,由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国外市场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出现内生性下滑,部分市场需求萎缩以及上海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调整、关闭、转移一些落后产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部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0089.44亿元,下降1.4%。

其中,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7580.99亿元,下降4.1%。

从产业看,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保持平稳发展。

2012年,新能源受光伏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以及国外对华反倾销影响,下降严重;高端装备制造因船舶行业订单减少,也下滑较大。

2. 创新突破显著,产业化亮点频现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缓慢,但各产业自主创新加速,取得一些首台套应用,突破部分技术瓶颈,产业化进程良好,转型升级明显,并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园和基地。

其中生物医药、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电等技术研发能力居国内优势地位,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如“海洋石油981”号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开钻、研制成功治疗用生物一类新药、非晶微薄膜电池核心设备成功研制、核电主泵的国产化研制等等。

3. 引领产业升级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等部分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专利、知识产权、人才集聚、高端技术等内涵式产出显著增多,对上海市产业优化升级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2.8%,2011年和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达到38%和40%,呈逐年上升趋势。

上海市产业经济布局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上海市产业经济布局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上海市产业经济布局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定空间环境的分布与集聚。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布局也会呈现有规律性的调整和优化。

上海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中心城区现代化引领的郊区化,并逐步向第四个阶段过渡,其特征是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发展。

从区位论上体现为城市能量级的提升,从区域经济核心向国际经济中心迈进。

在未来5-20年内,上海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从准亚太级的都市向世界级大都市转变。

因此未来上海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该符合该城市定位的要求。

一、上海主要产业带分布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生产总值在过去30年增长了约50倍,年均增长率13.9%。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0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1.80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率8.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1.0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235.92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2.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0.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350.43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45倍,年均增长率18.0%。

上海的产业发展经历过去30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经形成东、西、南、北、中的产业发展格局,并逐步形成微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装备以及船舶等六大产业基地,促进上海的产业进一步集聚。

六大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具体如下:(一)微电子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

“十一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气体、培训等相关联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地区之一。

上海微电子产业正向浦东、漕河泾、松江、青浦等地区加速集聚,并已经形成从东到西横贯上海的“一带二区”微电子产业基地格局。

“一带”: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张江为核心,向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延伸,并向周围区域辐射,形成南北走向的基地核心区。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上海产业结构趋势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城市之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从服务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来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趋势。

一、服务业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传统的服务业如金融、电信、餐饮等仍然是上海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新兴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崛起。

一方面,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上海金融业正在迎来新的机遇。

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此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为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和创业者。

另一方面,上海的文化娱乐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音乐、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中心之一。

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活动选择在上海举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和在线娱乐等新兴服务业也在上海蓬勃发展。

总体而言,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壮大,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在上海经济史的长河中,制造业一直都是上海经济的基石。

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上海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引发改革和升级。

首先,上海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包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要求等都使得上海的制造业不再具有竞争力。

因此,上海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制造业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其次,上海正在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制造业的趋势。

上海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支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

此外,上海还在发展高技术产业。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

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上海将能够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技术创
新能力的途径
陈雅丽
【期刊名称】《上海综合经济》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逐渐趋于合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后隐藏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陈雅丽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J], 陈雅丽
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下唐山持续发展的途径 [J], 李怀伦
3.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用地政策浅析 [J], 赵毓芳;彭爱华;赵俊杰;王学新
4.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简 [J], ;
5.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对策 [J], 付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 04].http:/ / www.p
/ quyu/ zbdq/ 201004/ 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 [2]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
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3):65- 67. [3]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
参考文献: [1]马学新.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J].当代
中国史研究,2009(3):92- 99. [2]林尚立,刘晔.城市政府与城市治理:责任、服务与法制[J].
复旦公共政策评论,2005(1):1- 22. [3]王志平.关于上海发展战略演进的回顾与思考[J].上海行
政学院学报,2008(3):58- 63 研 究 [J]. 科 学 发 展 ,2009 (2):
扶持等为主要内容的成本导向型的产业促进政策越来越难以见 效。产业促进政策逐步转向以提升特定区域竞争力为主要内容 的功能导向,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 功能性聚集、功能性设施、功能性政策、功能性服务、功能性楼宇 等,构建与特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性区域,提升要素聚集能 力,提升特定产业竞争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配套功能性产业链,争取或制定功能性政策,创造功能性环境, 完善功能性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区”、“总部经济区”、“航运服务 区”、“文化创意服务区”、“国际会展服务区”、“旅游服务区”、“物 流配送服务区”、“科教研发区”、“健康产业区”,以及优势制造业 聚集区等特色功能区,提高产业素质。
2、调整中心城区行政区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在现有规划 管理体系中,区县政府的权限过大,容易造成各层次规划衔接和 协调不足,区域功能定位不清,中心城区服务业重复布局,郊区 工业无序竞争。为便于在全市域范围内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建 议:一是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市级规划管理权限,削弱区县 规划管理权限。郊区区县域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和国家级产 业园区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国家级产业园区和郊区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市级产业园区和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 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和区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强化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二是调整浦 西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浦西中心城区的 9 个区,平均面积 36.18 平方公里,最小的静安区只有 7.62 平方公里。浦西中心城 区的腾挪空间有限,产业瓶颈明显,在各自的狭小空间内重复布 局、同构竞争、各搞一片,不利于服务功能的整体布局和城市发 展能级的提升。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区布局,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把现有的 9 个区合并为 4-5 个区。三是郊区适当合并或撤销乡 镇。现有的“1966”城镇体系中,60 个新市镇、600 个中心村的层次 过细,规模过小,很难发挥郊区新城的要素集聚和对中心城区的 反磁力作用。建议按照城乡融合、新型城市化的理念,扩大新城 区规划覆盖范围,新城区规划区内撤镇改街道、规划区外适当合 并乡镇,集中精力做大城市。
(4)大力推进合作攻关 产业示范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安徽省 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手段、信息来源等 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 科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其次,产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产业 化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借用外 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尚需加强。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攻关。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项 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 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三、结论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高校与 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然后系统地展现了校企合作中企业 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内涵和合作形态。进而,以此为基 础,系统的阐述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 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联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素质提 升联盟、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整体科 技水平和竞争力,其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区域经济
,,,,,,,,,,,,,,,,,,,,,,,,,,,,,,,,,,,,,,,,,,,,,,,,,,,,,,,,,,,,,,,,,,,,,,,,,,,,,,,,,,,,,,,,,,,,,,,,,,,,,,,,,,,,,,,,,,,,,,,,,,,,,,,
业联盟内的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再 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发平台对引进 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 作技术攻关,加速企业人才建设,同时提升高校老师融入生产实 践,从而具备从实践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5
区域经济
呈现出“l+3+9”工业区(王志平,2008)。其中,“1”是指与南汇合并 前的浦东新区,“3”是指漕河泾、闵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位 于上海金山区的化学工业区,“9”是指位于上海郊区的宝山区、 青浦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 县等 9 个市级工业区。这 9 个工业区已经成为接收上海市中心 城区工业企业转移和引进国内国外资本投资的主要区域。在各 类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市又规划建设了形成了“东南西 北”四大制造业基地,即上海东部的微电子工业基地,上海南部 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基地,上海西部的汽车制造业基地, 上海北部的钢铁精品制造业基地。
视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0(2):102- 105. [7]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 ——基
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 47.
作者简介:梁艳(1979.08- ),女,安徽宿州人,安 徽 工 程 大 学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工业工程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1- 92. [4]百里清风,李海鸥.部属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对
地方高校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2(1):127- 130. [5]吴树山等.论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
进步与对策,1997(6):2- 3 [6]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
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 经过 90 年代的工业布局大调整,上海逐步形成了外环以内 的中心城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外环线以外的郊区主要发展工 业和农业为主。产业空间形态上形成了所谓的“一核、一带、三 圈、四轴”(屠启宇,2009)。 “一核”是指西部到乌鲁木齐路、东部到陆家嘴、北部到天目 路和老北站、南部到复兴路和陆家洪路,其中面积大约为 35 平 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与中央商业区。 “一带”是指沿虹桥机场-虹桥开发区-南京路、陆家嘴、世 纪大道两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 “三圈”是指上述“一核”与上海内环线之间的第一个圈层, 内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第二个圈层,以及外环线以外到上海边 界的第三圈层。第一圈层主要发展商务、商贸、创意、研发等高端 服务业为主,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到郊区,仅保留部分科技含量 高、附加值高、无污染、对居民干扰少的现代都市型工业;第二圈 层主要发展社区商业、居民住宅、居民服务等服务业,以及高科 技产业和现代都市型工业为主,改造和逐步搬迁了桃浦、吴淞、 闸北、长宁等 9 个老工业区;第三圈层按照上海市政府提出的 “城市工业实力看郊区”的方针,主要发展精品钢铁、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设备等现代制造业为主,以市级工业 区为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四轴”是指沪宁高速、沪杭高速、长江滨江、杭州湾滨海等 沿线四个产业发展轴。“四轴”中的沪宁、沪杭两条产业轴是较早 发展起来的,是长三角“Z”型产业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江、 滨海两条产业轴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 轴,主要是依托浦东机场的航空港、洋山港“深水港”发展临港型 产业。 产业集聚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中心城区的工业比 重大幅度下降,由 1995 年的 50%下降到 25%以下,郊区工业比 重上升到 75%以上;二是开发区工业产值比重,由 2005 年 36% 上升到 50%以上。跨国公司大项目进入工业区,并吸引众多中小 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三是中心城区的功能转型, 初步形成中央商务区、商贸中心和金融区。 三、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1、转变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由成本导向转变为功能导向。 商务成本上升是难以扭转的趋势,以土地低廉、税费优惠、资金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 演变和优化建议
■于 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 也逐步调整。上海开始出现近代工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 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 南市、曹家渡、闸北 4 个工业地区。1930 年,上述 4 个地区布局 了工业企业 1781 家。在 1934 年时候,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 《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根据该通则,吴淞、闸北、南 市、浦东等地区为可设企业的区域。到 1949 年上海解放的前夕, 上海市工业企业达到 10079 家,其中布局在规定区域内的企业 2263 家,占全市工厂 22.5%(马学新,2009)。 1956、1957 年,全市首次工业调整改组,在近郊形成漕河泾、 北新泾、彭浦、五角场、高桥、庆宁寺、周家渡、长桥等 8 个有行业 特点的工业区。1957 年,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决定开辟闵行、 吴泾、安亭、嘉定、松江等 5 个卫星城,扩建、新建工业建设项目 尽量安排在卫星城和市郊城镇。到 1962 年,5 个卫星城基本建 成。1971 年,在金山县金山卫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8 年宝山 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分别形成上海 第六、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基地。 1986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根 据方案对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卫星城市政建设,一批在市 中心区的企业迁市郊。同时,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又建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 1990 年,市中心 10 区剩下工业企业 5739 家,占全市工业企业 43.8%(林尚立,2009)。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成闵行、虹桥 和漕河泾 3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 桥保税区、张江高新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 4 个浦东新区国家 级开发区。从 1994 年开始,市政府在原松江、南汇、嘉定 3 个县 级工业区、2 个县级工业小区基础上,批准建立松江工业区、康 桥工业区、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崇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 产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奉浦工业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莘庄工 业区等市级开发区,建成 45 个县级工业区,接纳从市区迁入的 工厂,引进三资项目。 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两个清晰的思 路:一是围绕“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了 CBD。2001 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2020)》,同意把上海 城市建设的目标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国际 大都市。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 基地。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上海的工业企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