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受到社会发展背景、家庭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的影响。
社会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家庭关系的矛盾、学业的繁重和社交的不适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障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心理咨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应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关心和支持。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也是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挑战和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调整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社会发展、家庭因素、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应对策略、调整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心理韧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繁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社交关系、不确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社会发展背景、家庭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将为我们逐步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既要面对学业压力,又要面对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压力倍增。
而“9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环境、人生观念和心理特点与之前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差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评估其效果,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开展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及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与推广。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社会各界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5页word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乃至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一)环境适应问题90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多数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初次离开父母亲人独立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大幅度改变,都会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如未能及时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或接受心理辅导,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习困扰问题学习上的困扰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很显著。
有的学生经历了中学的竞争与拼搏后,在大学阶段便厌倦了学习,但是又不甘落后,所以总是有一种压力感在困扰着;有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有的学生专业兴趣低,只是硬着头皮去学,内心很是痛苦和矛盾。
(三)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90后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不受约束和管教。
加之现如今人际交往关系在大学校园已变得不那么纯粹,复杂的关系让一些学生畏惧交往,产生“闭锁心理”;有的同学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成熟的交流也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中后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加之现今大学校园内,谈恋爱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随之会出现单相思、失恋、热恋中的行为不当、恋爱遭家长的反对等现象并引发相关心理障碍。
(五)对手机、网络等过分依赖问题现今社会网络相当发达,90后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网络成瘾,导致学业不能及时完成,严重者四年学业全部荒废。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瘾是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由于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受损。
该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形成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探讨了应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一、“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1.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的大学生大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
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
通过部分学生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们会反映他比较孤僻,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地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
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 精力充沛、心态积极与行为过激并存能进入大学学习深造,大学生在心理上无疑有一种成功感。
他们对那些关系国家、民族荣誉的事情和政治性事件,或关系自身尊严和切身利益的事件反应强烈、高度关注。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付出全部。
他们往往有远大的理想,对人生自信、乐观,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感到精力充沛,常常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深信前途无量。
但是对于社会认知、情感以及自我意识,他们都处在趋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
虽然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有时在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现实的情景和具体的条件,对后果缺乏充分的预见,表现出决策草率,轻举妄动,行为过激的弱点。
3. 认知水平提高、思维活跃与自以为是并存“90后”的大学生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轻易接受某些结论,不满足现象的罗列和陈旧乏味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依据自己的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开始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通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其实际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调查、问题分析、重要性、实施策略、效果评估、影响、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人群,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焦点。
由于“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多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支持。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1.2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日益突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挫折等多方面的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90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业表现。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摘要】“90”后大学生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他们有区别于“8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点,对此,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教育对策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一)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自我中心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二)渴望独立,但是缺乏自理能力“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
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
(三)追求知识,渴望成才,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仍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会的知识没能及时补救,随着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性张扬,但是缺乏对挫折的认识“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
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五)乐于交往,但是缺乏交际方法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
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关于这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研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相关对策研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相关对策研究将当前高校管理中的学生心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进行归纳和分析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从工作方式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积极的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诱因自我观念一、前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90后”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分析1.自我认知方面出现定位模糊问题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个性主观方面出现偏差问题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的产生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90后”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 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研究 中心 。 及 时 帮助 出现 心 理 健 康 问题 的学生 恢 复 到正 常 状态 , 是 当前 高 等 学 校 的一 项重后” 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的重 要性
现 代大 学教 师在提 升 专业知 识 的 同时应加 强
作者简介: 杨丹( 1 9 8 1 一 ) , 女, 辽 宁海城人 , 研 究生,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观、 有合 理 的生 活 和学 习 目标 , 能 够扬 长 避 短 , 不
主的生活能力 , 在 内心 中产 生 恋 家 、 失 落 的不 良 情绪 。 ( 二) 被 动 学习 , 没 有尽快 适应 新 的学 习方 式 进 人 大学 之前 , 学 习上 有 家长 和老 师 的关 注 , 大 学里 , 没 有 了家长 和老 师的 时刻关 注 , 学 习以 自
( 一) 自我意 识正确
门下发 了《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若干意见》 和《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 试行 ) 》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 也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心 理健 康 的大 学生 能 客 观有 效 的评 价 自己 、 了解 自己 , 能 量 力 而行 的 做 事 , 同 时心 态 积极 乐
第
期
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 办法。 关键词 : “ 9 0 后” 大 学生 ; 心 理健 康标 准 ; 问题表 现 ; 对策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5 6 4 6 ( 2 0 1 5 ) 0 2 — 0 1 0 1 — 0 3
“ 9 O 后” 大学 生 是 生 长温 室 里 的一 代 , 在 家 庭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共11页文档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
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
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析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
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
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1 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
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当前,国际国内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受到大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90后”贫困大学生除了具有自卑、敏感、焦虑、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之外,在向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贫困的矛盾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对社会持有极端心理,即使享受外界的帮扶也不能抱以正常的心态,缺乏感恩意识,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对“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1、个人主义问题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90后”大学生从小在社会的温暖和家庭的溺爱中长大,贫困生也得到了诸多的关注和爱护,与其他非贫困生相比,“90后”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认为他人的帮助和宽容是理所当然,在与同学进行攀比的过程中,更多地责备父辈的无能,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曲解社会及他人的支持。
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变得麻木不仁,并逐渐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买名牌、买电脑、泡网吧,盲目攀比,荒芜学业,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90后”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此类心理误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个人主义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2、感恩意识淡薄据报道,在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让资助者寒心。
现在一部分“90后”贫困大学生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下却不自知,应试阶段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同时也淡化了感恩意识的培养,缺乏宽容与爱心,表现得冷漠无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心理及行为偏差较为明显,还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但却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1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更是难以忽视。
1.2 自卑感、压力感较强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他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产生对未来的畏惧。
1.3 心理健康意识不足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隐忍,而忽视了及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2.1 教育资源不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普遍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提供了心理辅导服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生们在心理问题上无人支持。
2.2 心理教育渠道不畅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还不够畅通,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
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提供的简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获取知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2.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更新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近年来,“9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群体。
这个群体正在经历着一个关键的阶段,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其表现、心理健康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1.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业因素: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学业负担、期望值等因素,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社交因素:社交压力、社交孤立、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身体健康因素: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睡眠不足、身体疾病等因素,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其表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表现为:1.情绪问题: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波动的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
2.行为问题:高职大学生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例如缺乏自律性、消极抵触、依赖行为等。
3.自我认知问题:很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一些学生常常对自己产生不健康的负向评价。
4.学业问题:学习生活压力比较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比较突出。
5.人际关系问题: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和孤立。
三、心理健康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家庭支持力度: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要把握好教育方式,注重情感沟通。
2.降低学业压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自觉性,减少学业负担。
同时,家长和教师们也需要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协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学科。
3.加强社交能力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参与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积累交友资源,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分析了“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重点关注其焦虑、抑郁等问题。
其次剖析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
接着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强调了对学业、生活的不良影响。
最后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的对策,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等措施。
研究结论指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呼吁实施针对性措施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对策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引起重视、针对性措施、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他们是数字原生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心理挑战。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
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高职大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他们不仅需要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还需要应对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激烈也给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若不及时干预和关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对策与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为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这些问题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别是“90后”大学生,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教养的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独立性强由于成长的环境和家庭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具有独立性强的特点。
他们习惯自我思考、独立行动,希望获得独立性和认可感。
但是,这种独立性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情感失落。
2.焦虑感强很多“90后”大学生面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对未来有焦虑感,特别是在职业选择、就业压力等方面会更加严重。
3.社交能力差随着社交软件的流行,许多“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虚拟社交圈中交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亲密关系。
同时,由于独立性强的特点,他们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学习压力大在大学期间,学习压力是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90后”大学生,由于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学习压力更加强烈。
2.社交环境变化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特别是对于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面对新环境时的不适应会引发压力和心理问题。
3.情感失落由于大学生独立性强的特点,他们希望获得认可感和归属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产生情感失落。
同时,受到社交软件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社交圈,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难。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潜在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压力过大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探析摘要:“90后”大学生目前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的诸多变化,这一代群体的心理呈现出了与以往大学生不尽相同的新特点。
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基础上,探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对策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9-03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已经逐渐走出了校园,而“90后”开始成为目前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新生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中国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育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分析(一)社会环境1、物质生活极大丰富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都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这一时期的“90后”,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丰裕的物质生活资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等等。
社会给了“90后”这一代年轻人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使得没有经历过“苦”为何物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2、社会文化多元化“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世界动荡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在国际范围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以及全球化不断加强;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的经济体制使我国和西方在各方面的交轨更加频繁,各种各样的思潮伴随而来,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思想,而“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还不够成熟,很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错位甚至扭曲。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一群人,他们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体群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成为了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健康隐患。
他们在应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化和普遍化。
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抵御压力。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减少冲突和误解,提升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对策研究【摘要】90后高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提出建议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强调对策实施的重要性。
本研究对于促进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90后、心理健康、研究、影响因素、对策、教育、服务、成果、未来研究、实施、心理健康现状、建设、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直接受益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大学生作为“90后”一代的重要群体,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家庭期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增加。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同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为提升“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提供参考,帮助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更好地关注和改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基于心理学观点的“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基于心理学观点的“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关键词】90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自我中心;多向沟通近几年,“90后”青年成为社会和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场所,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他们令人苦恼,却也带给人们无限惊喜。
“90后”大学生的年龄多处于18-22岁之间,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正处于青少年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
1 青少年期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教,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由于环境和角色的转变,他们会感到不适,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和困惑,存在着一种危机感。
在这种情况下,关注自己的外貌、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等方面就成为了青少年期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因为缺乏了父母的照顾和老师的全方位辅导而要自己面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
这就导致在自我意识和情绪的不断变化中,青少年期的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人格特点,他们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系的中心。
由此衍生而来的就是反抗的心理,表现为对父母、老师的逆反。
由于青少年期学生心理个性的特点,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油然而生,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
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并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旦停止就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而在虚拟世界中的愉悦感受又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大学生还会存在反“社会”行为,如无视校规校纪等。
2 成年早期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处于成年早期即青年期的学生逐渐发展了“自我”的概念,他们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并渐渐的懂得自我在不同场合能够以不用的面目出现。
而大学期间,正是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是一种社会的延缓,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大学生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征及对策研究11物联网梁唯书(11315102)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解析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
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
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1.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
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铜的环境中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的隐私了。
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情感特点。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
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
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
90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
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后对待情感的一种趋势。
3.思维特点。
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
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
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
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
4.认知特点。
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
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于常理。
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聪明的90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具有创新精神。
(二)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1.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
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NT这—代人。
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前人群的质的不同。
2.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3.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
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征的对策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
面对90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一) 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的育工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差异。
80后是在传统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他们虽然秉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道德的准线,但不时又不情愿的陷入西方的价值与思维的陷阱之中。
90后的成长过程是完全与中国文化脱钩的,90后心理深处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渐减少,这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无疑:其次是生活差异。
80后的人比90后的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条件艰苦一些,所以80后的人大部分还能做吃苦耐劳的事情,意志也坚强一些。
90后的人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唯我主义思想比较重,这些都要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4岁前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定型了。
那么80后和90后两群体在性格定型到成熟的过程中会有多大的差异,是向健康的趋向踏进还是跌入晦暗的深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实施。
度过了高中阶段的90后大学生,高校已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段,出于教师的本职、道德和责任,我们绝不能把假性成熟甚至心理缺陷的大学生交给社会。
(二) 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悬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
针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思想、主流价值等方面并没有给90后学生建立起‘价值观’,这种。
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不会说话、不会为人处事,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现象的现象。
高校教育者要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
首先,加大人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
调查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仍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不等式在某些层面的存在,这对于还没有心理成熟的90后大学生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和认识误区,此时的对位关怀不仅能缓解物质上的压力更是一剂平衡心理落差的良药。
其次,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更表现得“眼高手低”,不能充分准确的认识自我,这几乎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通病。
对此,我们应该从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创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使90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起就在心理层面准确认识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踏实学习和勤奋实践打好第一步基础。
2.坚持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
首先,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教育的一大失误。
金钱和物质观正在毁灭着触痛的礼仪和廉耻,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言传还更应有身教。
在不断进行传统美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职业品行的修养,凭此,才能做到好炉炼好钢,好师育俊才。
其次,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
有主流文化就一定存在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就像有人性格内向有人外向,这就在于个人和群体如何的认识和利用。
作为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姑且将非主流文化分为社会和校园两种。
对于90后大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绝不能将非主流视为一种时尚,好在这种认识并不占90后大学生的多数。
另外就是校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校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桌面是整洁的。
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从这些都能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潜价值观的外显。
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引导和价值标准的分析。
(三) 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的观念,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网络为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