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谈.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
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
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
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
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中西方艺术在题材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题材在两个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观念的差异。
一、宗教题材宗教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常见的一个题材。
在中西方的宗教艺术中,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仰和崇拜。
在基督教艺术中,对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描绘是最常见的。
这些作品通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表现神圣的形象。
而在中国古代的佛教艺术中,佛陀、菩萨和罗汉等形象被描绘成庄严肃穆的样子,通常用金色来装饰。
中西方艺术在宗教题材上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反映了两个文化对于宗教的不同理解和美学观念的差异。
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也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经常描绘了战争、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这些作品通常注重表达对历史事件的颂扬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艺术家们运用绘画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历史的辉煌和英雄的形象。
而在西方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圣经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事件等。
这些作品运用绘画技巧和立体雕塑来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达历史的意义。
无论是中式的历史题材作品还是西式的历史题材作品,都呈现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视和热爱。
三、风景题材风景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都存在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强调中庸之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山水构图和墨色的运用是重要的技巧。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更注重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和细节的呈现。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通常用色彩鲜艳的油画来表达,细腻的色彩和精细的画笔技巧使画作看起来栩栩如生。
四、人物题材人物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通常描绘宫廷美女、文人雅士和历史人物等。
在人物画中,中国古代的画家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通过简练的线条和空间的掌控来表达人物的特质。
而西方古代的人物画则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和精确表达。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方美术题材有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将从题材的差异、表现手法的不同和艺术
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方美术在题材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在古代中国,以人物、风景、花鸟等自然
景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这些题材既有其特定的实际意义,又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蕴。
而在西方美术中,虽然也有关注自然和人物,但更多
地关注肉体、情感、信仰和精神上的表达,例如宗教题材、肖像画、静物画等。
二、表现手法不同
中西方美术在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区别。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写实,重视笔墨的表现,
尤其注重状物的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描绘,追求光影效果和
说服力。
在构图上,中国古代绘画偏向静态,追求象征和意蕴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则更倾
向于动态,追求空间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三、艺术特色不同
中西方美术在艺术特色上也存在许多不同。
中国古代美术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
影响,追求的是“神韵合一”的境界,注重审美的精神内涵,倾向于以“神”为主,形神
兼备。
而西方美术则更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重视真实感和表现力,强调“形”上的表现。
总之,中西方美术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彼此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差异都给我们
带来了不同的美学享受和思考,也为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透视法是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透视法可以更准确地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和深度。
中西方在绘画透视法的探索和应用上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经验,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表现方式、技法和审美观念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历史渊源、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代绘画透视法的研究始于墨家和道家的思想,在《墨子》中就有对透视法的描述。
而西方绘画透视法的研究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对透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一时期,透视法被认为是绘画的基本技法之一,几乎所有的西方古典艺术作品都遵循了透视法的原则。
而在中国,透视法的研究在明清时期逐渐兴盛,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透视法的研究并未达到西方那样深入。
二、表现方式在实际的绘画表现中,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被广泛运用,通过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真实形态和立体感。
线性透视主要是通过平行线在视觉上的缩短来表现远近距离,而空间透视则是通过色彩、明暗和虚实来构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形态。
西方绘画透视法强调真实性和精确性,通过透视和比例来准确地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而在中国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表现则更注重意境和表现力。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透视法主要是通过透视点和消失点来表现远近距离,但并不像西方那样强调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
中国画家更注重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虚实和构图的布局来营造出一种具有韵味和氛围的意境,不拘泥于真实的物象,而是强调表现出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审美特点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历史渊源、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倾向于追求真实和精确的表现方式,而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在艺术观念和审美理念上的不同,也丰富了人们对绘画透视法的理解和欣赏。
谈中西方美术异同

谈中西方美术异同由于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异同,使之中西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岁月,也即世界美术中东西方两大体系,由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美术创作活动的多元性,中西美术本身的自律性是自在自为的,是在人类艺术地认识世界、审美地体验世界的无限推移中深化着、丰富着、发展着、开拓着的。
当代社会正走向“全球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强烈感受得到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美术的全球化,不是走向美术之“大同”,而是地域文化在包容人类文化互融过程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一部世界美术史就是由不同地域美术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弥艺术异同和异质,个性与共性互融共存。
艺术的地域异同中体现出“共性”,全球化浪潮中艺术往往遭遇本土化过程。
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美术的异同与共性: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
然而近世纪东方艺术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
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
这种东、西方艺术逆向发展的趋向,汇聚于全球化潮流中,预示着反方向回归。
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
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南宋)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维米尔的《读信的妇女》;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的比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人文主义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对比中西美术,不仅可以理解两者间的异同,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美术强调透视法、光影、色彩的运用,追求写实和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笔墨的韵味、韵律与意蕴,多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宇宙山水、花鸟虫鱼的自然之美。
其次,中西美术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也有不同。
西方美术普遍关注人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和深刻表现;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表现整个自然环境,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中西美术的审美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
西方美术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创作的自由性,追求艺术家个体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秩序感,强调传统的规范和文化的延续。
然而,中西美术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也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西方美术还是中华传统美术,都关注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
西方美术中的人物画和肖像,以及中华传统美术中的人物仕女画和山水画,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同时,中西美术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活动所展示的都是艺术家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总之,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题材和审美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美术都关注和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对比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即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情感,追求协调与和谐,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在艺术中的价值转化和生命的升华。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指通过绘画手段来展示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关系和深度感。
虽然中西方美术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技术,但在透视法上,两者有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西方绘画透视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主要通过线性透视法来表现远近间距离、高度、宽度等。
而中西方在对待透视问题上有很大的不同,在透视手法上也有着一些异同。
首先,中西方在场景的表现上有所不同。
以古代中国绘画为例,一般没有明显的单点透视,而是采用了飘渺的虚实手法,凭借着线条和颜色的变化描绘出一个整体氛围。
而在欧洲传统的绘画风格中,常常强调在一个明确的场景中表现透视。
这种表现方式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开展的研究和实践。
其次,中西方在透视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西方的透视法注重利用线条、投射和消失点等元素来描绘空间的深度。
西洋画家通过精准的透视手法来模拟出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从而让观众能够获得一种近乎真实的空间观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通过山间的云雾、虚幻的墨色和本色绢的惨淡颜色,透过笔墨吐墨,升华出超越现实生活情境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透视法的处理上,中西方还有一些差异。
中国画常常追求“墨质”和“气韵”,在策略上主张把思想、情绪而不是单纯的物象转化到作品上来。
西方绘画则注重媒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有着更强的透视厚度和空间感觉。
总的来说,中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法虽然有一些差异,但都是通过线条、投影等元素来模拟空间深度感,目的都是为了让艺术作品向观众呈现出真实的视觉感受。
在表现手法上,两者有各自特色,但都能呈现出绘画中的透视关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受,充分展示出中西方绘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浅谈中西方美术比较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81浅谈中西方美术比较王丹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纵观人类文明史的演变,中西方美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不同风格的艺术。
为了更深刻的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对美的认知,本文通过地域环境,人文思想,社会生活,审美认知等角度分析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差异绘画艺术发源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
由于中西方美术的发展的差异,使中西美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形态,进而成为世界美术中东西方两大体系,研究中西方美术之间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对美的认知。
下面我将从地域环境,人文思想,历史文明,艺术形态等角度浅议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异同。
一、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在地球北边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流域以及印度河等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亚热带大陆平原型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以农耕定居的方式生存,自给自足。
从博大生存环境来说,我们顺应、敬畏自然并且提倡天人合一,农耕群居的方式使之崇尚集体主义,注重人与人、自然的关系。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地势环海,犬牙交错的海岸线与崎岖不平的陆地,周围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环境的险恶使西方人具有创新、探险的精神。
他们开辟新径,实行海外贸易,崇尚自由,突出个性,追求平等,强调人应探求自然法则生存,和自然对立。
二、不同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不同的审美认知历史文明的差异也使中西方的艺术审美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历史文明崇敬自然与神灵,对自然中的山川草木感情深厚。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构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使得中国画家力求“表现”客观世界。
他们推崇“以形写神”,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融合,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绘画以模仿自然为目的,要求比例精准,研究解剖与透视,追求“再现”的真实。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艺画术美错误!术错误!111029003611级软件工程项梦霞一、中西绘画审美得观念及表现形式得差异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就是按照中国人特有得表现形态发展而来得。
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
而一幅好得西画首先具备得就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得描绘强调客观现象.她们瞧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得原理来描述对象与营造气氛,一幅好得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得调子充足得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派得经典之一安格尔得绘画中就能瞧出着一点,她得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得利用点线面得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
还有德国画家德加得素描,瞧过荷尔拜因得素描得人无一不为她对人得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瞧德家得素描却常常被她用明暗用明确简单得素描关系所营造得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得感受到画面得真挚与诚恳。
二、中西绘画审美在空间表现上得差异在空间得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分歧.我们在前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得说国画注重意境,其实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得意境效果还有个空间分布上得原因,国画上得树就是成片得,山就是成群得,主要用分散得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
这样得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瞧去就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就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得视觉效果。
让人感觉到树不仅仅只就是树而就是处在被树环绕得一息境界之中,着重境界中有大气,有飞禽走兽,有大地万物,有无声无息正在繁衍着得生命.国画用分散得眼光瞧世界,瞧到得不就是一花一木得繁荣而就是一种生态一种世故人情得风情万种。
而西方绘画拿集中得眼光瞧事物,她们有她们准确得焦点,有明确得定点,她们会合理得安排光线来自何方,与国画恰恰相反她们尊崇自然,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相对国画而言更为直接与理智,西画研究焦点有让事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可信得目得,她们会为一个局部费上很大一趁功夫,会把一个事物完整得描述出来,服从来源于大自然得一切实物。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构图技巧。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独特之处。
本文将针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下的绘画艺术。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透视法。
透视法是绘画中用来表现三维空间、使画面更有立体感的一种技法。
在绘画中,透视法能够让画面更加真实,使画面上的物体更加接近真实物体的样子,这就是透视法的基本作用。
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由意大利画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
他主张在绘画中要通过线性透视法来表现深度,即在画面上通过画出远近的线条以模拟真实空间的深度。
线性透视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角线来创造空间的深度,使画面更加真实。
此后,西方绘画中透视法的发展主要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单点透视法、双点透视法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推广和深化。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则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明显的线性透视法的运用。
古代中国画家注重表达的是画面中物体的气韵和象征意义,而非真实空间的立体感。
因此在古代中国画中,透视法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受到过多的关注。
直到近现代,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接触和交流,透视法开始逐渐被引入中国美术中。
西方的线性透视法在中国美术中被引入后,逐渐得到了中国画家的接受和探索。
中国美术中的透视法在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中都有着不同的应用。
在古典绘画中,一些中国画家尝试将线性透视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风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点的新型绘画风格。
而在现代绘画中,一些中国画家则更加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透视法的技巧和精髓,使得中国绘画有了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西美术中的绘画透视法在应用上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之处,也有着一些独特之处。
无论是在西方美术中还是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都是绘画中的重要构图技巧,能够让画面更加真实、有立体感。
中西美术差异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绘画艺术世界,浩瀚的中外绘画艺术作品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走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作品在你的脑子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有些作品却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幅幅强烈打动你的、动人心弦的画面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倘若一闭上眼睛,那具有特殊美感的画面就会向你逼近,仿佛就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你深深地陶醉在里面。
当然,这种魅力与美感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有些作品刚刚看过为何却忘得一干二静?有些却总使人回味无穷?究其原因,这些都与绘画作品的不同画种、不同内容、不同画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现手法等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一、中西绘画艺术画面容量的差异画面构成,是绘画艺术诸元素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整幅绘画的灵魂,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但一个画面感人的力度与强度却是各有不同的。
画面所蕴含能量的大小,也就是画面所能蕴含的艺术信息的多少,决定着一副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强弱,同时也显示出画家处理画面的功力和能力。
(一)暗示原理——运动和情节的瞬间性暗示原理就是以少量的线索,通过心理的联想或对整体的知觉趋向获得知觉整体的原代写论文理。
它多用于对人和物体之“运动”以及“情节”的再现中。
选取孕育最丰富,并能够暗示情节全过程的动作、运动瞬间,表现运动的过程和情节的发展,从而扩大时间、空间及情节的表现范围,是西方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西方画家扩大绘画作品画面容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正是西方绘画的这一美学特征,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文学性,充分挖掘出了绘画的叙事功能,大大增强了绘画的表现能力。
性格表情的瞬间性,也是西方画家所追求的一个方面。
虽然有些肖像画缺乏一般创作中的故事情节,但其内涵和容量也是极其丰富又耐人寻味的。
伦勃朗晚年的《笑的自画像》就是画家通过捕捉自我一瞬间的辛酸的、惨淡的,好像是在哀哭,又似乎冷笑的表情,来揭示画家所遭受的贫困、灾难,被欺凌蹂躏的痛苦和哭诉无门的悲愤和忧伤。
中西绘画比较浅谈

从先秦哲 学家和美学家 的著 作中 , 我们 了解 到儒家思 想是 汉 文 化不 同与 世 界 其它 民族 的基 本 特 质 。 中 国古 代 审 美 理 想 的 认识 首先 要 从 对 儒 道思 想 的认 识 作 为 开 宗 。儒 家 理 想 人 格 的 形 成 是 把宗 法 体 制 的 共 同性 要 求 内化 于 自我人 格 的形 成 , “ 克 己复 礼” 而“ 成教化 , 助人伦 , ” “ 兴 于诗 , 立于礼 , 成 于乐” 是为艺 术 、 教 育 的 目标 。使 得 自我 与社 会 的 关 系从 外 在 的约 束 转 化 为 自在 自觉 的遵 守 , 实 际就 是 要 求 艺 术 的 情 感 须 自觉 的 由道 德 伦 理 来 节 制 以达 到情 与 理 的 和 谐 统 一 。那 么 道 家 的 审 美 理 想 是 什 么 呢?“ 夫虚 静恬 谈 寂 寞无 为 者 , 万 物之本 也” 。“ 天 地 与 我 并 生 而万物与我一” 。明确了在心与物浑然一体 的体验 中, 人的精神 将从 实用 、 利害、 因果 的束 缚 中超 脱 出来 , 达到一种“ 虚” 、 “ 静” 、 “ 明” 的 自由审美 境界 。人 作为 生命 的存 在本 应 与 自然 一 体。 “ 淡 然 无极 而众 美 从 之 , 此天地之道 , 圣人 之德也” 。“ 朴 素 而 天 下 莫 能 与之 争 美 ” 。这 里 真正 的美 是 一 种 大美 至 美 是 天 地之 美 , 宇 宙 本体 所 显 现 出 来 的 质朴 、 自然 、 恬淡 之 美 。这 些 思 想 不 但 内 涵 丰厚 , 同 时还 具 有 深 厚 的美 学 意 味 , 对 中 国书 画 美 学 产 生 极 大 影响 , 为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构建 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 , 这种宇宙 观 表 现在 艺 术 上 就 是 以类 取 之 , 以虚 带 实 , 以实 带 虚 , 实 中有 虚 , 虚 中 有实 , 虚 实相 生 , 情理统一 , 物 我 和一 。 对照西方 , 从 古希腊时代开始 , 西方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 自 然为 目的 , 古希腊哲学家们认 为“ 数” 是万物之源 。 自然 界事物 存在就是 “ 数理 ” 的存在 。艺术家在模仿事 物外在形象 的时候 , 通过 比例 、 对称 、 完美 、 表现存在 的本质和规律 , 从 一个 物体美的 认识 到集体 的、 全部的美的认识 , 从美 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 识, 一直到彻悟美 的本体。由此 , 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 中有 了 切 立体 图形 中 最 美 的 是 球 形 , 一 切 平 面 图 形 中最 美 的 是 圆 形 。 构成 长 方 形 比 例 协 调 感 的 “ 黄 金 比” 。人 体 美 同 样 取 决 于 不 同 数之 间 的 比例 和谐 ” 。 …从 希腊神话 到希腊雕刻 , 大量 雕 像 也佐 证了艺术 对真 实物象 立体性 的模仿 和美化 。比较 中西美 术, 如果说 中国古代 哲人 对美 的认 识 , 主要 侧 重于 审美 的 “ 心 理” 方面 , 那 么 西方 则 重 于 对 象 的外 在 形 式 , 关注 “ 美” 与“ 真” 的 联系 , 把艺术 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 , 乃至追 求上帝 的过程 。 2 中西 绘 画创 作 的观 念和 思维 特 征 的区 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 重要 的精神象征存在 于中国文人艺 术家的生活 中。古人认为 , 自然 山水在空间形态上 丰富多彩、 千 变万化 , 在时间状态 上也是 无 比生动 千姿百 态 的。从 山石 、 树
比较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

比较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艺术是文化的表达,是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西方艺术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因此在风格和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艺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似。
一、绘画中西方绘画风格在题材、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绘画在题材上通常偏重于人物、山水和花鸟,注重写意和心境的传达。
例如,中国水墨画追求意境和留白的美感,常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深远的意境。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则更加广泛,除了人物和风景之外,也包括静物、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等。
西方绘画通常注重逼真的描绘和细节的处理。
在技法上,中式绘画主要运用水墨、宣纸和毛笔。
绘画师常以墨色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和神韵独特的花鸟。
而西方绘画则使用了更多样的材料和技法,例如油画、水彩和素描等。
西方绘画更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层次感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中式绘画偏重于寓意和象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运用象征符号和隐喻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直接,强调真实和直观的表现效果。
二、雕塑中西方雕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材料、造型和主题上。
在材料选择上,中方雕塑主要采用石材、木材和陶瓷等传统材料,注重雕塑的纹理和形态;而西方雕塑则使用了更多样的材料,如大理石、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展现出更多元化的质感和形态。
在造型上,中方雕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简约。
中国传统雕塑通常强调形态的韵律美和意境的把握,追求一种含蓄的美感。
而西方雕塑的造型则更加立体和逼真,注重线条的精确和细节的处理。
在主题上,中方雕塑通常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强调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例如,中国的石刻和木雕常以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为题材。
而西方雕塑的主题相对更加多样化,既有人物肖像,也有抽象和现代主义的作品,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
三、建筑中西方建筑在结构、风格和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均衡和谐的整体效果,取材大量使用木材,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对称和比例的美感,使用石材、玻璃和钢铁等材质。
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

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2023年了,美术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演变。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之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也逐渐变得明显。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统合的解决方案。
一、中西美术教育的差异1. 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观念差异导致了美术教育的不同。
在西方,美术教育被看做是一种自由、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教育被视为一种技艺,需要逐个技巧地学习。
2. 教学方法的差异中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有所创造”,注重个别学生的自由、创造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更注重教育者的“传统”和“模仿”,并强制学生按照历代名家的规范画作。
3. 教学内容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美术教育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讲解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而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注重对自然和实际事物的描绘,强化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4. 学科知识结构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差别也导致了其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同。
西方美术教育知识结构注重广度和深度的结合,知识结构更为不断完善。
而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注重手工制作,重视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但缺少对艺术全面的认知。
5. 学生评价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中,学生评价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学生的作品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表达自我,而在中国,则更注重技巧和准确度。
二、中西美术教育的统合面对中西美术教育的差异,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统合”的道路。
就像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一样,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互相融合。
1. 加强西式美术教育的实践操作在中西美术教育差异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美术教育的创造与个性,加强学科知识结构的拓展。
2. 引入东方美术教育的观念体系在西方美术教育注重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引入一些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观念体系,例如“学思察实”、“笔墨精神”等,增强学生对美学的理论认识。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
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
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古代中西美术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美术传统。
这两种美术传统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的一些内容。
1. 历史题材古代中国美术中有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百子图》等。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历史事件、宫廷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等。
而古代西方美术中的历史题材则更加强调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历史,例如雕塑作品《拉奥孔和云妮吃葡萄》、画作《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等。
2. 宗教题材宗教题材在古代中西美术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美术中的宗教题材通常描绘佛教、道教、儒教等的神像、仪式和信仰活动。
例如《千手观音图》、《明代千壸佛像》等。
而古代西方美术中的宗教题材则以基督教为主题,描绘了耶稣、圣母玛利亚、圣经中的场景等。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等。
3. 风景题材古代中国美术中的风景题材重视山水的表现,尤其以山水画闻名。
古代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例如《千里江山图》、《庐山真面目》等作品。
而古代西方美术中的风景题材则更加注重逼真的绘画技巧,如荷兰画派的风景画中常常表现了田园风光和城市景观。
例如鲁本斯的《流亡者之地》、米勒的《乡村花园》等。
4. 人物题材人物题材是古代中西美术中的主题之一。
古代中国美术中的人物题材通常描绘皇帝、后妃、宫廷大臣等宫廷人物,同时也有描绘社会百姓生活的作品。
例如《皇帝出巡图》、《兰亭序》等。
而古代西方美术中的人物题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弗朗西斯哥雅的《肖像》等作品。
古代中西美术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美术注重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作为题材,追求意境和神韵的表达。
而西方美术则更加注重个体形象和情感表达,在历史、宗教、风景和人物等方面表现较为丰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术比较谈实际上,中国画对西方画的防线,已经给冲得七零八落了,已经防不住了。
现在只有冲上去,只有迎面碰撞,不是退让、不是拉开距离,而是越来越近。
碰撞、交融以后,不是说就没有中国画的特点了,还是会有我们的特点,特点是消灭不了的。
互相越吸收才越丰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西必须是一种互相碰撞,互相吸收,吸收之后再保持我们的特点,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路。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北大来谈一谈关于艺术方面的问题。
这是我第二次来北大了。
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不久,到北大来谈艺术方面的问题。
那时候好像人也很多,而且听说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编者注)也要来。
我心里就打鼓,有点不敢讲了。
今天像朱先生这样水平的人恐怕很多,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
因为我实际上是个画家,对理论没有研究。
当然,我可以说我是个实践者,因此我把我所实践的经验提供给理论家来批判,来作为研究资料。
所以今天我讲的都没有什么理论性,可能只是一些自己的体会。
今天我主要是讲中西绘画的比较。
总体讲两个方面,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先讲一讲中西绘画有哪些不同。
正好目前美术馆有个展览,是我们油画协会发起的,就是把西方油画中的风景画同中国的山水画这两个画种拿来同时展出、比较。
我觉得这个构思很不错。
因为中西绘画理论讲了很多了,实践上更应该拿出来比较。
以风景画和山水画作为切口,比较合适。
因为它排斥了其他诸如社会、政治的因素,在大自然面前大家一律平等。
这样进行比较,容易找到问题。
所以这个画展很有意义。
在评选的时候,包括孙家正部长都参加了。
他们觉得这样的构思不仅是学术性的,而且是挑战性的,是国际性、历史性的。
因为中西绘画的碰撞是必然的。
21世纪中西美术的碰撞与交融事实上已经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客观的存在。
那么今天拿出来比较呢,正好是一个好机会。
所以我想先从这方面谈起——我倒不是因为说我也是油画协会的,给他们做宣传,而是因为根据我自己学画的经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两方面都搞,始终是在中间来回跑,所以我特别支持(指美术馆展览)。
我也给他们写了论文,题目是“邂逅江湖”,副标题是“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映”。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亲身的体会,因为我过去开始学画,是林风眠那个体系,那时叫绘画系,油画、国画都要学,这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再分成国画系、油画系,我觉得这样学西洋画的缺点比较大。
以我的观点看还是应该合起来。
如果我今天有权力改革美术学院,我就不设系,而是先设课,油画、国画、素描都有。
各种课让同学自己选。
这是美术自助餐。
根据你的胃口,你的用量,去选教师的课。
当然,这有个学分限量的问题了。
你要选到多少才够你的分量。
这样你自己可以挑你爱学的东西,你应该学的,必须要学的。
同时,也考验那个教师的课有没有效,有没有用。
没有用,这个课就停下来,这个教师就要下岗。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因为根据我们过去的学习经验,老是学生不满意教员,总觉得往往是聪明的学生遇上不太高明的教师。
这样的情况很多,这对艺术教学非常不利。
一个教师教了一班学生,同一个杯子,二十个人来画,虽然都看出是杯子来,但实际上还是不一样。
每个人对杯子感受不一样,我感受的杯子是形、长、短,你感受的杯子是光、滑。
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你看的是质感,我看的是体型,另外不同人看到的是节奏。
把和顶,线与点,重点也不一样。
因此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他选择的角度就不同,画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那么西方的教学体系呢? 西方是以人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主体,主体是人物,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因此,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
比方从希腊、罗马时代到拉斐尔、提香、达·芬奇,这些人表现的人体是很古典的,很完整的。
那么波提切利则不同了,他表现人体的韵律感、线、节奏,多方面地表现人体。
到马蒂斯,人体又完全不一样了。
审美感的时代变迁,都在人体里面体现出来。
因为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一定要重视感受。
比方画人,《蒙娜丽莎》与凡·高的《自画像》,都是肖像画,但两者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再到莫迪里阿尼,画长脖子的那个,就更不一样了。
所以同样的肖像,他们画得都很像,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差异很大很大。
这是我们学西洋画的一个体会。
另外,西方古代绘画都是以人为主题,树木、风景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作为一种背景,是次要的。
到后来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才有了风景画、花卉等独立的画种。
西方的大师,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区别不是在题材上面的。
他画人物,也画风景、静物、肖像,对象只是作为启发他感受的一个材料,什么东西都可以感受,都可以入画,都可以进入到他的感情。
那么他就不光局限在技法上,感受是主要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西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西方早期的风景画,也还不是实际的写生,而是在室内闭门造车,画一个大概,因而不是太生动。
那么西方真正的风景画,是印象派油画,真正是对景写生,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每一种风景里面,早上、中午、晚上,即使同一个对象也不一样了。
这是很写实的。
这是我学生时代学西洋画的又一个感受。
同时还要学中国画。
那么中国画上课就很不一样了。
我的老师是很了不起的老师,就是潘天寿。
潘天寿本人很有造诣,我也很崇拜他,他是我的恩师。
但他还是用旧的、老的观点来教学生,从临摹入手,什么都要临。
他的要求是一定先要笔墨,先要临摹。
像“四王”,就是王原祁、王时敏这些人的作品,即使缺少情感,老套、程式化,但是也要临,为了笔墨,硬着头皮临。
如果中国画里面没有石涛,没有八大山人,没有弘仁这几个和尚——他们的东西是比较生动、感人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这样一些感人的山水画的话,我也不想学中国画。
因为有那些东西吸引我,因此也硬着头皮画一些这样的东西。
这样两边学,上午学油画,下午学水墨画。
两种教师讲的不一样,要求也都不一样,那么在学生脑子里就打架了,当然也有思索了。
因此我就分析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都是立幅的,山从下面开始,一层一层往上。
它的构图比较雷同,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起、承、转、合。
“起”,往往都是从几棵树,或者一个沙坡,或者石头、水、亭子开始。
“起”之后,另外一个山来接过去,叫做“承”。
“承”之后,因为很长,要适应这个画面,那么要变化,叫“转”,扭曲一下。
转到最后,要“合”。
这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四个字,总是跳不出这样一个规律,跳不出这样一个框框。
这就很单调,你们现在看我们街上挂的山水画,是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这个“起承转合”。
使人感到实在很乏味。
而石涛就不一样了,他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他就不是这么老套的起式。
我们看东西,远景、中景比较丰富——因为远了,形象丰富、重叠,而近的东西则单调。
石涛却相反,他往往把中景、远景拉过来作为近景,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不局限于起承转合,打破了这样一个规律,因此他的东西比较生动。
我说他的东西是一种肖像,是山水的肖像画,所以动人、感人。
石涛自己也讲了,他的很多山水画是从生活来的,像黄山。
所以他也很坦诚地讲他的经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油画是写生的,不是临摹的。
写生也会遇到问题,因为写生是对景写生啊,也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远景好看,中景好看,因为远景、中景比较丰富,会重叠,而近景面积大,又空,没有东西,所以我们画画的时候往往为近景苦恼。
油画的解决方法就不是起承转合了,而是透视的远近问题了。
远与近的东西不好处理,我就想办法把透视规律打破,把近景压缩,因为它不好看。
中景、远景反而成为主要的。
这有点学石涛了。
有的近景不行就把他搬走,移花接木。
这样一个转变是从中国画吸收过来的,但是写实的方法从他那里来,感受却是西方的。
我觉得,我对中西绘画不同的体会,首先是这个方面。
其次,是讲色彩与黑白。
西方油画,是讲色彩的。
尤其像印象派,实际上是一个写实派,很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实际感受。
忠实到什么程度? 就像我刚才讲的,同一个草垛,同一个教堂,早上、中午、晚上,阴雨晴天,都不一样。
因此,感受变化,画面也跟着变化,这是很忠实的了。
中国画绝对不是这样的。
中国画当然也讲“外师造化”,就是“行万里路”,路要走得多,看的多了,“胸中有丘壑”,才能自由组合。
组合是概念,因为不是从自然直接写生而来,感觉就少了一些。
所以这是两个非常矛盾的东西:一个是非常写实却非常局限;一个是非常概括却非常空洞。
中国画对阳光视而不见,根本不看阳光的,只讲构图、构思。
西洋画追求色彩斑斓。
印象派讲的都是阳光下的色彩,他们没有黑与白,绘画不存在纯粹的黑与白,因为阳光照射以后,白的也不是白的,黑的也不是黑的。
因此他们画一匹白马,一匹黑马,白马的阳面是打阳光的,打黄、红等暖色,阴面是蓝的、紫的;黑马的阳面也不是黑的,而变成一种暖色,阴面则变成蓝的了。
他们不承认黑白,印象派讲“黑白不是色彩”。
但是我们中国画主要是黑白。
色彩是次要的,除了工笔画重彩外,一般讲山水画是“浅绛”。
浅绛就是水墨已完成了,偶然点一点色彩。
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西方呢,排斥黑白,所以这两方面又在我身上打架了。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我觉得摄影是一个好例子。
最早的摄影是黑白的。
世界是彩色的,照相出来是黑白的,依然很真、很像。
彩色世界到了黑白照片里,同样很真实。
那么以后发展到彩色照片,都可以胜过绘画了。
有些好的彩色照片,恐怕达·芬奇看到都要五体投地。
但是现代的许多摄影师都倾向于黑白。
因为黑白能表现世界的本质,能表现色彩的本质。
所以黑白这个东西非常重要。
不仅是摄影如此,画家也是如此。
印象派已经过去了,现在西方很多画家非常重视黑白,把中国的黑白,包括书法里的一些东西吸收过去。
有一批画家,比方到中国办过展览的法国的Soulayes,美国的Kline,这些画家都是用黑白二色作画。
而中国画则吸收了色彩,浅绛不够,要用色彩来表现了。
那么近代、现代,更多的年轻画家不满足于黑白,要用色彩了。
但是宣纸这个东西,颜色一点上去就化掉了,像水彩画,它没有力量,没有冲击力。
因此要改变工具,用各种方法来改变。
西方画家把我们的黑白搬到油画里面,我们也要把他们的色彩拿过来,为我们所用。
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还早。
多少年以前,日本展览的就有两种画,一种叫日本画,一种叫洋画。
它虽然标明这边是西洋画,那边是日本画,但是你进去看,却分不清,这两个基本上混淆了,就是说日本画吸收西方的,而油画里面也有日本味。
这些变革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次美术馆这个展览,我当时就建议,一面是中国山水,一面是油画,到圆厅中间,应该摆那些油画往中国画方面倾斜的、中国画往油画倾斜的作品,两者在圆厅里碰撞,就像两军在前线碰撞。
第三,西方完全讲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力,中国画讲意境,特别是境界。
这两种东西都很重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一切写景,都是写情。
我觉得讲得非常好。
不仅中国画是这样,西洋画也是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