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部编版)第四单元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品质和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努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通过品味课文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探讨课文中梁启超如何通过个人经历阐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应对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支撑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
4.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让学生从梁启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梁启超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人生最苦之事,莫过于身负重任而未能完成任务;人生最乐之事,莫过于完成任务,不负所托”,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强调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论述文的结构和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本文的论证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观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讨论“最苦”和“最乐”的定义时,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我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学习内容】教材:《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2.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一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一一《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责任能激发潜能,责任能净化灵魂,责任能温暖人生。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
勇于担当,源于事业心、责任感。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只有尽责任才能得到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①注音:契约( )揽(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二、整体感知,明确责任1.略读课文,跳过某些细节,在8分钟内读完课文,找到课文中提及到的几种责任?(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以及在这些磨难中如何去面对、去承受,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课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成长的艰辛,也能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去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脆弱和敏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成长的艰辛及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成长的艰辛,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成长的艰辛及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的标准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听力训练。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7. 教师准备:教师需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为课堂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8. 学生分组: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以便在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进行组织和管理。
9.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58. 文章中的比拟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59. 文章中的排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0. 文章中的对偶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1. 文章中的反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2. 文章中的省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3. 文章中的设问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2. 文章中的疑问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3. 文章中的探索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4. 文章中的想象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5. 文章中的联想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6. 文章中的比较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7.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文章阐述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通过对比、层进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文章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苦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和层进这两个重点。对于如何理解人生苦乐的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3)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4)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监督循环mǐn xi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B.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本文主要用的修辞: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讨论交流。
把握本文朴实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以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我的苦与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辛”、“劳碌”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苦与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课文所探讨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在课文中,梁启超提出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尽完了责任最乐。这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一种深刻阐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展示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比和排比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强调个人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总结内容,启发思考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理解论点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5、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得出: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体会课文语言特色: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2、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
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字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二、研读第二部分,论“最乐”:
1、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体会道理论证的作用。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明确: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明确: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二)、解析课题,感知大意。
1、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发现课文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讨论: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讨论:很好,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4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
解题思路:紧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从文中把握设问句来体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的要点: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担负未尽的责任。最大的快乐是尽了应尽的责任。
第2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3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们没有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答案解析: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联系你的实际说说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有尽责体会到快乐的经历吗?
答题要点:要联系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的角色来体会身上担负的责任。列举生活中的经历要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具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谈“最苦”。
(一)研读第1、2自然段: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明确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朗读时适时引导学生标注课文关键字词,并做适当积累。
1、关键字读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重点词语的解释: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15、《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精读第3自然段,体会举例论证: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