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天气学(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讲解
高等天气学_历年博士考题详解
![高等天气学_历年博士考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312d327cfc789eb172dc825.png)
3. 低空急流;(2001 春)
对流层下部离地面 1-4km 层中的强风带;其中心风速一般大于 12m/s,最大可达 30m/s;短者仅 数百公里,长者可达数千公里。北半球低空急流一般为偏南或西南气流,多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 西侧或北侧边缘,但有台风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南侧时,也可出现东南来向的低空急流。低空急 流的风速具有明显的超地转特征,急流区域水平温度分布比较均匀,低空急流的左侧主要是上升 气流,而右侧是下沉气流。
18. CISK;(2002 秋,2004 秋)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是促进热带气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正反馈机制。具体地:在热带对 流层中下部经常处于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当低空出现气旋型环流时,会因摩擦作用造成边界层 内的辐合,从而使水汽通过边界层顶向上输送,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气柱中心变暖。这时地面气 压下降,气旋型环流加强促使摩擦辐合进一步加大,从而向上输送的水汽量增加,继续释放凝结 潜热加热对流层中下部,致使地面气压继续下降,气旋型环流进一步加强……如此循环往复,构 成使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14. 上游效应;(2002 春)
亦称能量频散,西风带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逐步影响到下游环流形势, 使之也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上游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波动能量的传播现象,波动振幅的大小表示波 动能量的强弱。上游波动的发展是能量增大的表现,这种现象逐步向下游传播,使下游的长波也 随之加强,即能量增大,所以下游槽脊的发展能量可以被认为是从上游传播而来。
9. 大气长波(罗斯贝波);(2001 秋,2003 秋)
大气长波亦称罗斯贝波(Rossby Wave),指在对流层中上层,气压场或流场中出现的一种波长 为 5000-6000km 的波动。大气长波是由于 β 效应所产生的,其周期约 2-3 天,在北半球纬向波 数约为 3-5。在正压、无辐散的情况下,大气长波的相速度为: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a30ab7d0b1c59eef8c7b439.png)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10000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环境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加兰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弗里德曼第一次提出“全球变化”概念,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学科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
第一讲 高等天气学
![第一讲 高等天气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14c8dc50e2524de5187e15.png)
1.2 大气中水汽的输送和收支
大气中水平输送和收支的研究是大气环流的重要问题之一。 它不仅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天气系统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寡有关 ,而且更重要的也与大气中可能的潜热释放或加热有关。因 而它是了解大气环流动力学和地气系统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角动量收支,水汽收支加上能量收支是研究全球大气环流 维持和变化的特别有用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各种时空尺 度的气候系统的重要工具。最近三、四十年来,通过一系列 的研究[40][41]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结果,尤其是全球能量和水 循环计划(GEWEX)。该计划重点研究气候系统中的水文 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角动量收支的基本过程,可以求取角动量流函数的分布。由方 程(1.4),忽略角动量的时间变化项,因为这一项通常量值较小,则可得:
1 [ J ] [ J p ] 0 R cos p
(1.5)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入流函数 M 表示一纬向空气环的角动量。 可写作:
p
ps
t
dp
( ps pt )
向量 Q 代表总的瞬时水汽输送,可看作“大气径流” 。W, Q 和 Q 对时间 和纬向求平均可得:
1 ps [W ] [q]dp g pt
1 ps [Q ] [qu]dp g pt
[Q ]
1 ps pt [qv]dp g
2R cos [ ]= M / p
2 2
(1.6)
2R 2 cos2 [ p ] M
其中:
[ ] [ J ] R cos [ p ] [ J p ] R cos
(1.7)
代入 [ J ] 和 [ J p ] 的值则有:
[ ] [u ' v' ] [u *v *] [u ] [v ] R cos[v] (1.8)
高等天气学(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讲解
![高等天气学(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bd9fa6b9d528ea80c7791d.png)
一.定常波:定义:把纬向平均环流偏差的时间平均定义为定常波,即*[]A A A =-。
它表示时间平均图上的纬向偏差值,又称定常涡旋项,主要反映大气活动中心、高空平均槽脊以及季风等特征。
其三维结构主要用半球时间平均场的纬向不对称分布和经度-高度剖面图表征。
形成原因:定常波的形成主要是地形和非绝热加热分布不均匀性强迫的结果,两者对于定常波的维持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热力强迫和地形强迫产生的定常波有不同的结构。
热力强迫的扰动尺度比地形强迫的大,尤其是在对流层上部。
它们的位相随高度也有更显著、更系统的向西倾斜。
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定常波对热量、西风动量、位势高度有经向输送作用:(1)热量以50N 为中心有很强的向北输送,这与中纬度定常波槽脊随高度有明显的向西倾斜有关。
向北的输送有两个最大值区,一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一在近地面附近。
(2)动量通量分布的特征在50N 以南有向北的输送,50N 以北有向南的输送。
这种输送特征与定常波槽脊在副热带有西南-东北倾斜,在中高纬有东南-西北倾斜的特征有关。
(3)因为地转风对位能的经向输送沿纬圈的平均值为零,因此定常波对位能的输送代表的是非地转运动的作用。
这种输送的主要特点是在中纬度有明显的向赤道输送。
定常的输送与瞬变波的输送相比一般较弱,*2[]v 和'2[]v 之差特别明显。
但是定常波的输送在热量、动量和涡度的局地时间平均的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定常波和瞬变波的相对重要性不能只以上述方差和协方差量值来决定。
北半球冬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 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有不同的流型,中纬度有明显的纬向动量向极通量,这种向极通量表示有一个从高纬流型向低纬流型的EP 通量。
因此低纬度流型的波动部分是由较高纬度的波动所强迫。
中高纬负值中心位于140E 和70W 。
在30N 附近高度场分布有明显突变现象,30N 南北高度场有明显反位相分布。
(2)地形作用是确定北半球冬季急流层次上定常波的主脊和主槽位置的主要因子,而热力作用对维持高纬度洋面低压起重要作用。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709923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4b.png)
《天⽓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天⽓学》复习1.什么是天⽓图?天⽓图分哪⼏类,分别填有哪些要素(主要的)?天⽓预报通常分析哪些层次的天⽓图?天⽓图:在底图上填上各地同⼀时刻⽓象记录,再经过绘制和分析,就能够反映⼀定地区和范围内天⽓情况的图。
天⽓图分类:天⽓图⼀般分为地⾯天⽓图、⾼空天⽓图和辅助天⽓图三类.分别填有的要素有:总云量,⽓温,露点,三⼩时变压,海平⾯⽓压,六⼩时降⽔,⽔平能见度,现在天⽓现象。
地⾯,850,700,500(⾼空图),400,300,200,100 hpa2.天⽓系统可按空间和时间尺度分类,不同尺度的天⽓系统的⽔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和垂直速度如何?⽼师ppt⼤尺度:400 km以上,时间尺度(⽣命期)2~3天以上中尺度:4~400 km,时间尺度:⼏⼩时⾄1天⼩尺度:40m~4km天⽓系统⽔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垂直速度⼤尺度 10^6m 10^4m 10^5s 10^-2m/s中尺度 10^5m 10^4m 10^5s 10^-2m/s⼩尺度 10^4m 10^3~4m 10^4s 10^-1m/s微尺度 10^3m 10^3m 10^2~4s 10^-1~0m/s3.列举各尺度(⼤尺度、中尺度和⼩尺度)包含的典型天⽓系统。
⽼师ppt见上题图表动⼒⽓象书:⼤尺度:长波,阻塞⾼压,⼤型⽓旋,反⽓旋,锋⾯中尺度:飑线、中尺度低压、中尺度⾬带、中尺度⾬团⼩尺度:⼩型漩涡,雷暴微尺度:主要为对流单体,如积云和浓积云。
4.写出连续⽅程(z和p坐标都可以)、静⼒平衡关系、垂直涡度、速度散度、温度平流、相对或绝对涡度平流、⽔平⽔汽通量以及⽔汽通量散度的数学表达式。
连续⽅程:z坐标p坐标静⼒平衡关系:垂直涡度:速度散度:温度平流:(⼀般V取⽔平速度)相对涡度平流:绝对涡度平流:⽔平⽔汽通量:单位时间流经单位截⾯积的⽔汽质量为:或积分形式:p Vdpgq1,垂直于风向的底边为单位长度,⾼为整层⼤⽓柱的⾯积上的总的⽔汽通量⽔汽通量散度:.5.什么是⼤⽓环流?控制⼤⽓环流的基本因⼦有哪些?冬夏季⼤⽓平均低层和中层环流特征。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0babd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9.png)
⼤⽓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基础知识)⼤⽓科学概论知识梳理(⼤⽓的基本知识)⼀、地球⼤⽓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①⼲洁⼤⽓(即⼲空⽓)Clean Air【没有⽔汽和悬浮物的空⽓称为⼲洁空⽓】②⽔汽(滴)Moisture③悬浮在⼤⽓中的固液态杂质Impurity⼆、低层⼤⽓的各种主要成分①氮⽓(N2):存在⽅式:以蛋⽩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O2):是⼈类和动植物维持⽣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体;积极参加⼤⽓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
③臭氧(O3):时空变化:最⼤值出现在春季,最⼩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近地⾯,含量很少;臭氧的作⽤: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
b.对⾼层⼤⽓有明显的增温作⽤。
④⼆氧化碳(CO2)空间变化:⽔平:城市⼤于农村;垂直:0~20km,含量最⾼;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作⽤:a.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辐射、⼤⽓辐射),使地⾯保持较⾼的温度,产⽣“温室效应”。
三、⽔汽①来源:主要来⾃江、河、湖、海、潮湿陆⾯的⽔分蒸发以及植物表⾯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空间:⼀般低纬多于⾼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a.在天⽓⽓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
b.能强烈吸收地⾯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和周围⼤⽓放出长波辐射,对⼤⽓起着“温室效应”。
四、⼤⽓中的杂质在⼤⽓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溶胶粒⼦和⼤⽓污染物质两⼤部分)。
⽓溶胶的作⽤: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温度增⾼,但也削弱了到达地⾯的太阳辐射;②缓冲地⾯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因长波有效辐射⽽失去的热量;③降低⼤⽓透明度,影响⼤⽓能见度;④充当⽔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大学气象知识点总结归纳
![大学气象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641b9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f.png)
大学气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是氮气(N2)和氧气(O2),还含有少量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按高度分为不同的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顶层。
每一层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各不相同。
2. 大气的物理特性大气具有重力、压力和密度等物理特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密度也随之减小。
气体的压力和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符合玻义-马留斯定律。
3. 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主要包括风、气压场、热带和高空气流等。
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经度和纬度地区的日照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气压场是由于地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气压的差异。
热带和高空气流对全球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影响。
4. 大气的辐射与能量转移大气对太阳光的辐射有一定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形成地球的辐射平衡。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能后产生热量,或者通过大气的对流和辐射方式释放出去。
这一过程形成地球的能量平衡。
5. 大气现象与气象要素大气现象包括了各种天气现象,比如晴天、多云、雷暴、降水等。
这些现象是由大气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主要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二、气象观测和预报1. 气象观测技术气象观测使用各种气象仪器和设备进行,主要包括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仪和气象雷达等。
气象站是进行气象观测的主要场所,它们的布设和操作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的。
2. 气象资料的分析和应用通过气象观测得到的资料需要经过分析和整理,才能发现规律并制作成气象图表和预报。
气象图表包括气温图、气压图、天气图、降水图等,它们是研究天气规律和气候特征的重要工具。
3. 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术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的运算结果来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分为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短期预报主要依靠对流通道预测和气象雷达技术,长期预报主要依靠气象模型的运算来实现。
2021年高考大气专题核心知识复习
![2021年高考大气专题核心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3ebcc3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5.png)
2021年高考大气专题核心知识复习绘图是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所以学生在读图、析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绘图。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大气专题核心知识复习,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大气专题核心知识复习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博士生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生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b330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9.png)
博士生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科学作为一门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探讨了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而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大气层及其与地球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
作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对地球科学和大气科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博士生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大气层结构1.1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的特点和界限。
1.2 大气组成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
1.3 大气层的垂直温度和压力分布特征。
2. 大气物理学2.1 水汽的生成和湿度的计算。
2.2 空气的密度、压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3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3. 气象学基础3.1 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和相关概念。
3.2 气象因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3.3 大气尺度的风系统,如地转偏向力、副热带高压等。
3.4 气象现象的分类,如云、降水、气候等。
4. 气象仪器和观测技术4.1 常见气象仪器的使用和原理,如气象雷达、探空仪等。
4.2 气象观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
5. 气候学5.1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轨道参数、大气环流等。
5.2 气候系统的分析和建模方法。
5.3 气候变化的预测和评估。
6. 大气化学6.1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6.2 大气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
6.3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估和改善。
7. 大气动力学7.1 大气中的气压和风场分布。
7.2 风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7.3 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8. 大气辐射学8.1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和分布。
8.2 大气传输和吸收辐射的机制。
8.3 大气中反射、散射和吸收辐射的影响。
以上是对博士生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博士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自己的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考大气必背知识点
![高考大气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a59d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2.png)
高考大气必背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由气体、颗粒物和水汽组成。
从地球表面往上,大气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其中90%的大气质量存在于对流层。
平流层和中间层的主要组成是臭氧,它可吸收太阳紫外线并保护地球免受辐射伤害。
热层是最外层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升高。
二、大气的水汽含量和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质量。
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相对含量。
常用的湿度计有湿度表、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
三、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可以分为递减层、递增层和臭氧层。
递减层是指从地球表面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大气层。
递增层是指处于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之间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臭氧层是指位于平流层的一部分,其中臭氧的含量达到最高峰值。
四、大气压强和气压的测量大气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力的大小。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所受大气力的大小。
常用的气压测量单位有毫米汞柱、百帕和磅力/平方英尺。
常用的气压计有柱测式气压计和气囊式气压计。
五、大气的空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大气的空气运动主要包括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旋转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它们对气候和天气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水平运动包括风和气压变化等现象。
旋转运动主要表现为气旋、反气旋和风暴等天气现象。
六、大气中的光线传播和衍射大气中的光线传播和衍射对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象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气中,光线会被散射、衍射、吸收和折射。
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蓝色,衍射使得太阳的光线能够照射到地面附近的阴暗区域。
七、大气中的云、雾和降水云、雾和降水是大气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云是由大量水蒸气通过凝结形成的,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可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
雾是由接近地面处于地表近时饱和的空气中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空中形成的浓雾。
八、大气的气候和气象预报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统计的天气情况。
天气学原理大气科学课程复习提纲.doc
![天气学原理大气科学课程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4daf1bbf5ef7ba0d4a733b89.png)
一、名词解释1、江淮气旋:江淮气旋四季均有,春和初夏较多,主要发生在江淮气旋生成于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湘赣地区。
江淮气旋是适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
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冇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
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天气现象冇:1)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南的雨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
2)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彳j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
3)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用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木状况。
水平尺度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10 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儿天。
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H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1)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特点:①11月〜5月为冬季环流型:西风带三个长波榊,西风急流强,位进偏南,东亚南北两支西风急流。
②7月〜9月为夏季环流型:两风带四个氏波槽,西风急流弱,位匿偏北,东亚一支西风急流。
(2)两次季节突变: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3、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为常见。
锋前坏天气:冷锋前部天气较差,锋后偏北风加大,云层变薄,天气转好。
锋后坏天气:降水出现在冷锋过后。
4、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而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暖锋多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
天空状况较差,暖锋前后均可能出现降水。
5、静止锋:当冷暖气闭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或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之内,而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定为准静止锋或简称为静止锋。
高等天气学
![高等天气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c81c3e0722192e4536f6fc.png)
答:在全球范围内,大气环流一年中只存在两种主要的环流形势,即冬季型和夏季型。这两种环流形 势在每年的 6 月和 10 月发生明显的季节转换,这种转换在非常短促的时间内完成,所以称为大气环流突 变。从典型的冬季型环流到典型的夏季型环流的转换发生在六月,称为“六月突变”,从典型夏季型到典 型冬季型的演变发生在十月,称为“十月突变”。这种突变是半球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现象,但以亚洲最 明显。中东地区和我国青藏高原附近变化最早,向东逐渐波及太平洋中部,美洲最迟也最不明显。
本文档是在很多前人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编辑为知识点形式的资料,更新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更恰当的解释,但也有 少数知识点解释还不够好。个人总结,纰漏难免,仅供参考!
1
并且季节变化不明显,这表明辐合带的作用全年不变。A、气压在辐合带槽线处最低,经向风吹向槽内的, 相应出现辐合。气流的稳定度很小。B、暖心结构明显,最暖的层次在对流层中上部。与温度距平一致, 比湿距平表现为明显的湿区。C、高压位于赤道辐合带上部,低压位于对流层下部。上部对应于流出层, 下部对应于流入层,其间的无辐散层在 500hPa 左右。D、湿静力能量在对流层中部有最小值。在 700hPa 以下为位势不稳定层。
8. Ekman 螺线(2002 秋)
描写大气边界层内风矢随高度变化的一种模式分布,按此模式,风向随高度增大并向右旋转(在北半 球),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不同高度的风矢量末端的连线为一螺线,称为 Ekman 螺线。由于在大气边 界层中,空气质点的流动主要受到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湍流粘性力的作用,由此从大气动力方程组 出发,假设湍流交换系数 K 等于常数,而且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
4. ITCZ(2002 春)
考博高等大气动力学复习题汇总
![考博高等大气动力学复习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6fff9fe81c758f5f61f673a.png)
高等大气动力学习题汇总2007年11月24日终稿hzs目录一.概念题 (4)1、Taylor-Proudman原理 (4)2、薄层近似 (4)3、P坐标系 (4)4、θ坐标系 (5)5、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5)6、位势涡度(Ertel位涡) (5)7、尺度效应 (5)8、上游效应、下游效应 (6)9、斜压不稳定 (6)10、地转动量近似 (6)11、半地转运动 (6)12、大气中的Kelvin波 (7)13、混合Rossby波-重力波 (7)14、无辐散正压大气中平均尺度守恒: (7)15、缓变波包 (7)16、WKBJ方法 (8)17、确定性非周期流 (8)18、分岔 (8)19、突变 (8)20、孤立波 (8)21、自治动力系统 (9)22、高截断波谱模式 (9)23、波作用量 (9)24、弱非线性不稳定 (9)25、E-P通量 (9)26、(球面Rossby波能量传播的)大圆理论 (10)27、弱不稳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准包辛内斯克近似(或滞弹性近似) (10)29、包辛内斯克(Boussinesq)近似 (10)30、平面波 (10)31、波包 (10)32、行星波 (11)33、潜水波近似 (11)34、亚临界不稳定 (11)35、Rossby 数 (12)37、有效位能 (12)38、多平衡态 (12)39、β平面近似、赤道β平面近似 (12)二.问答题 (14)1、形成Rossby 波的物理机制有哪些?β平面和球面Rossby 波传播有何不同? (14)2、比较正压与斜压大气中的地转适应过程,说明两者的异同点 (14)3、什么说大气中地转适应是旋转大气中特有的过程? (15)4、大气中平均尺度守恒原理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15)5、非静力平衡与静力平衡的大气系统中,能量及其转换有何区别? (15)6、全位能和动能间能量转换的条件和途径? (16)7、大气中动能、位能、内能三种能量转换关系 (16)8、研究扰动发展的方法有哪几类? (16)9、地转适应过程与静力平衡适应过程有什么不同? (17)10、大气动力学中有铅直坐标变换,与一般的纯数学变换有什么不同?θ坐标系限于研究哪些运动? (17)11、什么是动力系统相平面定性分析方法? (17)12、KDV 方程和Burgers 方程所描述的非线性波基本形式是什么?什么是孤立波? 1813、非静力平衡与静力平衡的大气系统中,能量及其转换有何区别? (18)14、非均匀波与均匀波在波的特征和传播上有何区别? (19)15、正压Rossby 波的发展与何有关,作图说明导式波与曳式波的情况。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1caa82d2b160b4e767fcff0.png)
天气学原理》考前辅导知识点归纳总结1 气团和锋(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气团指的是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水平尺度约为1000Km垂直尺度约为10Km 锋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2 锋区、锋面、锋线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第二节)锋区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密集(即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密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温度的不同。
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把它看作为空间的一个面,即为锋面。
锋线指的是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
3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第二章第三节)温度场特征: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大。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小,同一等压面或等高面上锋区内等温线密集,其密集程度愈强,表示锋面愈强,同时温度的密集区随高度增加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气压场:在地面上,一般锋面位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呈气旋式弯曲,其折角指向高压。
锋两侧的气压梯度不连续。
风场特征:锋线附近的风场具有气旋性切变,地面摩擦可使气旋性切变加剧。
锋区内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一般冷锋附近有冷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是逆时针旋转;暖锋附近有暖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而呈顺时针旋转。
地面锋上空,可出现大风速区,甚至可出现急流。
变压场:变压是指某一点的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一般来说冷锋锋后有三小时正变压,冷锋前气压变化不大。
暖锋锋前有三小时负变压,暖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对于锢囚锋来说,锢囚锋前多为三小时负变压,锋后多为三小时正变压。
4 锋的分类(第二章第二节)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有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根据锋的伸展高度可将锋分为:地面锋(或低层锋)、高空锋、对流层锋。
根据锋面两侧的气团来源的地理位置不同,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赤道锋(热带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冷锋锋面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暖锋。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3b6d92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d.png)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1、季风及季风系统季风是指在近地面层,冬夏季盛行风向接近相反,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而产生季风的环流系统则被称为季风系统。
2、小冰期小冰期是指自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3、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最盛期是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距今约18,000年前。
在这个时期,全球气温比现在低6℃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
4、Heinrich事件___事件是指地质学家___发现的___西洋末次冰期沉积物中,普遍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含量高,而有孔虫含量较低的层位。
这些层位形成时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下降,___冰盖东部边界产生大量冰山流,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融化过程,因此这6次事件被命名为Heinrich事件。
5、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黑碳气溶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在从可见光到红外的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吸收效应。
2000年的IPCC报告指出,黑碳气溶胶能够导致正的辐射强迫,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溶胶对地球的冷却效果。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减少黑碳和有机碳的排放比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更能减慢全球变暖。
此外,随着黑碳从天而降,它加速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
融化的雪水并不能带走黑碳,因此黑碳排放对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融化有相当贡献。
6、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硫酸盐气溶胶作为一种细颗粒物,可以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和间接气候效应影响气候。
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净吸收的太阳辐射通量,影响辐射收支平衡。
而间接效应则分为第一间接效应和第二间接效应。
第一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可以减小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厚度,散射更多的太阳辐射。
第二间接效应是指由于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云滴间的碰并减少,因此减少了降水,延长了云的寿命。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a78a4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c.png)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适时加入相关例子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大气成分大气是地球围绕自身旋转的重力场中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悬浮颗粒物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是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气的绝大部分,分别约为78%和21%。
水蒸气的含量和分布对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气运动大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有运动。
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分为垂直上升和下沉运动,通常由温度和密度的变化驱动。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则包括风、气压系统和气候带等。
风是指水平方向上气体的运动,主要由气压差驱动。
气压系统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的季风、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系统。
气候带则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候特点进行划分。
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由大气运动引起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要素的组合。
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和锋面。
气旋是大范围的低气压区,其周围空气由外向内旋转,导致风力较大、降水较多的天气。
锋面是两个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线,常常伴随着较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
此外,还有冷、暖、平稳等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对天气变化起着重要影响。
四、气候变化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对某一地区多年平均天气情况的总结和描述。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一种状态变化,通常发生在数十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工业化和能源消耗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均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高考大气部分的知识点包括大气成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等。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当然,还需要结合实际题目要求,在考前通过做题巩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常波:定义: 把纬向平均环流偏差的时间平均定义为定常波,即*[]A A A =-。
它表示时间平均图上的纬向偏差值,又称定常涡旋项,主要反映大气活动中心、高空平均槽脊以及季风等特征。
其三维结构主要用半球时间平均场的纬向不对称分布和经度-高度剖面图表征。
形成原因:定常波的形成主要是地形和非绝热加热分布不均匀性强迫的结果,两者对于定常波的维持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热力强迫和地形强迫产生的定常波有不同的结构。
热力强迫的扰动尺度比地形强迫的大,尤其是在对流层上部。
它们的位相随高度也有更显著、更系统的向西倾斜。
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定常波对热量、西风动量、位势高度有经向输送作用:(1)热量以50N 为中心有很强的向北输送,这与中纬度定常波槽脊随高度有明显的向西倾斜有关。
向北的输送有两个最大值区,一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一在近地面附近。
(2)动量通量分布的特征在50N 以南有向北的输送,50N 以北有向南的输送。
这种输送特征与定常波槽脊在副热带有西南-东北倾斜,在中高纬有东南-西北倾斜的特征有关。
(3)因为地转风对位能的经向输送沿纬圈的平均值为零,因此定常波对位能的输送代表的是非地转运动的作用。
这种输送的主要特点是在中纬度有明显的向赤道输送。
定常的输送与瞬变波的输送相比一般较弱,*2[]v 和'2[]v 之差特别明显。
但是定常波的输送在热量、动量和涡度的局地时间平均的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定常波和瞬变波的相对重要性不能只以上述方差和协方差量值来决定。
北半球冬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 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有不同的流型,中纬度有明显的纬向动量向极通量,这种向极通量表示有一个从高纬流型向低纬流型的EP 通量。
因此低纬度流型的波动部分是由较高纬度的波动所强迫。
中高纬负值中心位于140E 和70W 。
在30N 附近高度场分布有明显突变现象,30N 南北高度场有明显反位相分布。
(2)地形作用是确定北半球冬季急流层次上定常波的主脊和主槽位置的主要因子,而热力作用对维持高纬度洋面低压起重要作用。
比如,500hPa 高度场在西藏高原和落基山上空有西北气流,气候平均急流向极一侧有明显下游槽。
海平面低气压位于高纬度海洋上,等压线沿海面线密集。
GCM 数值模拟中气候平均海平面气压扰动可由下边界热力影响产生。
(3)定常波垂直结构。
在较高纬度上位势高度场随高度向西倾斜,而且定常波倾斜向上伸展到平流层下部,这种西倾反映了定常波的热量通量在各层上都是指向极地的。
高度场中定常波振幅随高度明显增加直到对流层顶,这表明定常波的垂直结构中有一个相当正压分量(即随高度没有位相倾斜)。
在对流层顶上,特别在低纬度,高度场振荡的振幅随高度增加而减小;*Z 和*T 都与高纬有一明显反位相分量。
(4)在低于700hPa 处,低层由定常波引起的向极热量通量特别大,*v 和*T 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8左右。
地面温度场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多数位于高度场中相应值的两边约四分之一波长处,而高度场表现出随高度明显西倾,这种特殊的低层结构在北半球夏季和南半球冬夏季的定常波均不存在。
北半球夏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 上,夏季定常波在30N 附近达到最大振幅,在这个纬度上,200hPa 高度场的主要特征是青藏高原和两个大洋中部的低槽(即太平洋气旋和大西洋气旋)。
其次,大西洋槽扩展到地中海;而北非和落基山存在高压。
(2)海平面气压场中,上述系统均反位相。
这些系统的垂直结构类似于热带天气系统的垂直结构。
这是由于较暖的大陆和较冷的海洋之间的热力对比。
这种结构在夏季定常波位势高度及温度的沿30N 经度-高度剖面图上也很明显。
而由200hPa 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来看,热带型结构的影响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和欧亚大陆相当高的纬度。
这两个层次上的高度场*Z 的位相是相反的。
夏季定常波高低层的反位相可以认为是下垫面的加热和冷却作用,而热带型结构伸展到较高纬度又并非是季风作用,因此在形成夏季定常波中分辨热力和动力作用是困难的,尚待研究。
(3)夏季定常波的垂直结构有随高度,向东倾斜的特征。
这反映了夏季定常波地形强迫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地形强迫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地形上空是脊的形势,在大地形的西侧有明显的短波槽。
东倾特征在500hPa 上较明显,200hPa 、700hPa 之间都有。
槽脊的距离在1000公里的量级,小于冬季特征半波长。
北半球定常波的经向结构:(1)定常波动能的纬向分量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说明定常波的纬向尺度大于经向尺度。
(2)冬季纬向定常波动*2[]u 的最强中心位于36N 附近。
在该纬度上恰是亚洲和北美东岸的强急流以及欧洲和北美西部较弱的西风带,在该纬度上也伴随着较大的纬向动量的向极通量。
在10N 附近具有定常波动*2[]u 的第二极大值。
这和定常波的纬向扰动深入到热带地区有关,这个极大值是以西风动量的向南通量为特征的。
(3)夏季,7月*u 的极大值在15N 附近,位于对流层上部大洋中部槽区,*v 的极大值在35N 附近,在40N 以北夏季定常波动能比冬季小得多。
(4)纬向动能*2[]u 和经向动能*2[]v 都是冬夏季较强,转换季节较弱,而经向分量冬季比夏季更强。
最大值中心随季节位置有变化。
二.瞬变波定义:大气变量A 对时间平均的偏差称为瞬变扰动,又称瞬变涡旋项,即A A A -='。
其中又有''*'[]A A A =+,'[]A 表示瞬时的纬圈平均对其多年平均值的偏差,称为瞬变纬圈平均项或瞬变轴对称(纬向平均)环流。
就逐日相对于多年月平均而言,这部分主要反映指数循环过程;就逐年、逐月平均相对于多年平均而言,可以反映年际和季节变化。
*'A 表示瞬时偏差,称为瞬变涡旋项或瞬变纬向波动。
主要反映了天气尺度系统,如移动性气旋、反气旋、锋面、斜压扰动等系统。
瞬变扰动的强度和特征取决于取样或平均时间间隔。
瞬变扰动的强度一般用某一种物理量的均方根或方差来表示。
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瞬变涡旋是由时间平均气流的不稳定产生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顺梯度的水平热输送,以此减少水平温度梯度(或斜压分量)。
中纬度瞬变涡动动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时间平均气流的正压分量和补偿地面摩擦作用。
自由大气中水平瞬变涡动通量的净局地作用是耗散性的。
这不仅对纬向平均的时间平均气流是如此,对定常波也是如此。
瞬变涡动的斜压过程(热通量)在瞬变涡动与时间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上超了正压过程(动量和涡度通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瞬变扰动的内部动力学及气流的每日局地变化上也是如此。
E-P 通量:在研究瞬变涡度与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在y ,p 平面上定义一个向量]}[][][{)()(****θθv f v u k p E j y E E p,-=+= 来讨论水平瞬变涡度动量通量和热量通量对纬向平均时间平均气流的影响,这个向量称为E-P 通量。
其中[]A 表示A 的纬向平均项,*A 为A 的纬向偏差项,][**v u -为涡动动量的经向通量,][][**θθv f p为涡动热量的经向通量。
E-P 通量中以热量通量为主,决定了E-P 通量的垂直分量。
而动量通量决定了E-P 通量的水平分量,在大部分地区是负的(辐合),这会使东风加速。
E-P 通量的散度等于位涡的经向瞬变输送,即有:*]*[q v E =⋅∇,其中*q 为准地转位势涡度。
涡动热输送的基本特征:(1)热量通量向量是顺梯度的(从高值平均温度到低值平均温度),也即减小平均温度梯度。
这些通量趋于向亚洲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北部辐合,而在较暖的海洋上辐散,其作用是分别破坏该处定常温度场的负距平和正距平。
因为时间平均的温度场的纬向偏差代表了定常波的有效位能,因而瞬变热输送可以看作是这些波动能量平衡中的消耗机制。
(2)瞬变涡动热输送主要是由无辐散风部分完成的。
在300hPa ,在海洋东部和邻近大陆区,瞬变涡动热输送是沿着平均温度线方向的。
这种情况下,北美西部和西欧地区有明显的向赤道方向的经向输送,即逆梯度输送。
在这两个地区扰动更常处于衰减阶段,而非增长阶段。
300hPa 无旋的涡动热输送主要是顺平均温度梯度的,虽其量值只是850hPa 层的40%左右,但只有无旋部分对热量输送的辐散辐合才是重要的。
(3)冬季700hPa 上,北美和亚洲东岸出现南面冷却、北面加热的偶极性分布,而其间的零线大致分别对应两个主要的风暴路径。
因而可知:发展的移动性气旋在产生垂直其路径的热通量,并在其南侧造成冷却、北侧造成加热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冬季700hPa 水平涡动热输送的辐合图上,辐散区主要由低频扰动(10-90天)引起,这与风暴路径情况不同(主要由天气尺度扰动引起)。
(5)中纬度对流层的瞬变涡动的垂直输送与有效位能向动能的转换有关。
''T w 和''T v 有很好的相关,这种情况与斜对流的概念一致(暖空气向北上升,冷空气向南并下沉),因而两者在两个气旋生成区都有很大的值。
(6)在北美、亚洲两支急流入口区和风暴路径区,最大的向北热能量位于近地面附近。
在200hPa 有较弱的次最大值。
由急流入口区和风暴路径区向东,向极地的热通量输送强度增加。
大陆西部为明显的三层结构,在850hPa 和200hPa 有最强的向极地热输送。
对于纬向平均分布,300hPa 有最小值,这主要是由大陆500-250hPa 层中有向赤道(负的)的热输送引起。
其它输送量的基本特征:(1)瞬变涡动对动量水平输送的通量散度分布依地区而异。
在北美西部和西欧时间平均的纬向气流较弱的地区,西风动量的涡动通量趋于辐合;反之,定常气流较强的东亚地区,通量趋于辐散。
但在平均急流的风速最大值区附近,涡动动量通量的作用比平均气流对纬向动量的平流要小。
瞬变涡动的动量输送对平均气流的强迫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有最大值,常常能使平均副热带急流北移,并且在抵消由地面摩擦造成的平均涡源涡汇的作用上也很重要。
北美急流入口区有强的向极地输送,最大值位于急流轴偏北一些的地方。
亚洲急流入口区的输送要弱得多。
动量通量强烈的向45N 附近的风暴路径轴区辐合。
大陆西部在中纬度角动量有强的向极输送。
对于纬向平均分布,在对流层上部有强的向北输送,这是由大陆西岸和海洋风暴路径以南地区的向极地输送共同引起的。
(2)瞬变涡动对位势高度的水平输送的通量向量是顺着'2φ等值线的,并且以顺时针方向围绕位势脉动的最大值的中心分布。
此外,这些通量向量的量值应正比于'2φ场水平梯度的绝对值。
在急流入口区和风暴路径区,对位势高度的输送在40N 以北是向极地的,以南是向赤道的,在大陆西部主要是向赤道输送的。
对于纬向平均分布,输送值很小,这是因为经向输送的地转分量当对一纬圈平均时其值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