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如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等时期。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饮食礼仪、烹饪技艺、饮食文化传承等。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如南北方饮食、八大菜系等。

- 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品尝代表性菜系的小样,感受地域差异。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特色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儒家伦理等哲学思想。

-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如色彩、造型、口感等。

2. 中国饮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民族自豪感。

- 鼓励学生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增强文化交流。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完整版)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完整版)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二)元宵节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音近生怕不吉利,改为汤团。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乌稔饭的历史故事
(2)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3)“子推馍”,又称老馍馍,
在陕北及延安流传。
(五)端午节食俗
1、端午节由来
2、习俗: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
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六)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有所创新活学活用。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
2、帮学生树立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包括的种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的特点
教具
多媒体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措施
教授法
讨论法
互动法
陶冶法
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日常食俗三、人生礼仪食俗
二、节日食俗(一)结婚食俗
(三)二月二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另外传统说法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喻示新的一年要开始,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好运气!

饮食民俗教案设计方案

饮食民俗教案设计方案

饮食民俗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饮食民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2.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饮食民俗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饮食民俗。

2. 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

3. 饮食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4. 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饮食民俗的概念和特点是本次教学的重点;2. 饮食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与发展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2.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饮食民俗;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饮食民俗的概念和特点;2. 概念讲解,讲解饮食民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重点;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5.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强调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小组讨论用具,白板、笔等。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听讲等;2. 作业表现,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的理解和反馈。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3. 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是否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中华传统美食 教案

中华传统美食 教案

中华传统美食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关于中华传统美食饺子、粽子、月饼的知识。

2、萌发对中华传统美食的热爱之情。

3、懂得谦让、分享,能注意餐饮礼仪。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1、视频《除夕的来历》、《粽子的来历》、《月饼的来历》。

2、食品:饺子、月饼、粽子。

3、饺子粽子月饼图片若干。

4、盘子、筷子、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除夕》1、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些什么?你们知道这一天叫什么?——除夕。

你们知道除夕为什么要吃饺子吃团圆饭吗?2、放视频:介绍除夕吃饺子的来历3、小结:原来吃饺子是表达我们中国人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我们幼儿园在迎接新年的到来也会包饺子,回忆一下我们包饺子吃饺子的快乐时光吧。

4、出示图片(迎新年包饺子的图片)二、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吃”的文化1、师:饺子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知道什么叫做传统食品吗?经过历史的洗礼,至今仍旧保留下来的食品为传统食品。

2、师:除了饺子还有什么呢?请看:出示“粽子”图片3、师:你们喜欢吃吗?你们知道哪个节日会吃这个食品?你们知道粽子的来历吗?4、播放视频《粽子的来历》5、小结:原来粽子有这样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食品,它不仅只是用来吃的,而且它代表着一种含义。

6、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的两种传统食品了,那么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食品?(幼儿纷纷发言)引出月饼。

7、师:你们知道月饼的来历吗?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8、播放视频《中秋节月饼的来历》9、小结:看完这个视频,你们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看来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文化还意义深刻。

三、中国传统食物品尝和分享1、师:没想到我们中国的食品背后这么丰富的故事吧,你们想不想尝一尝?2、出示食品,请配教老师把食品端过来,师: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现场,要和你们、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请幼儿自主选择食品并尝一尝,并提醒幼儿要与同伴、客人老师分享食品,也要注意卫生,吃之前用湿毛巾擦手。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章节二:中国传统主食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主食的种类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三:中国传统菜肴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菜肴的种类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菜肴如红烧肉、宫保鸡丁、清蒸鱼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四:中国传统饮品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品的种类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品如茶、白酒、米酒、豆浆等的特点和饮用习俗。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五: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5.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

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饮食习俗和特色食品。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六: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6.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的种类和特点。

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四川火锅等的地域特色和制作方法。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可以邀请当地特色美食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章节七:中国传统饮食习惯7.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基本原则。

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如早餐、午餐、晚餐的饮食规律,以及饮食搭配的原则。

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可以邀请营养师进行讲座。

章节八: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中国的传统美食学习教案

中国的传统美食学习教案

中国的传统美食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起源、发展及地理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烹饪技法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传统美食的独特烹饪技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北京烤鸭、四川麻婆豆腐等美食的制作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烹饪工具等。

2. 学具:食材、餐具、烹饪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地传统美食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中国传统美食的起源、发展及地理分布特点。

b. 详细讲解北京烤鸭、四川麻婆豆腐等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操作:a. 演示北京烤鸭和四川麻婆豆腐的制作方法。

b. 学生分组,跟随老师一起动手制作,体验烹饪乐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美食,互相评价,提高烹饪技巧。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传统美食2. 内容:a. 传统美食的起源与发展b. 各地美食特点及代表菜品c. 北京烤鸭、四川麻婆豆腐制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中国传统美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传统美食,包括菜品特点、制作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以及烹饪技能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传统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特色美食制作过程,加深对传统美食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各地传统美食的独特烹饪技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实践操作:演示北京烤鸭和四川麻婆豆腐的制作方法。

3. 作业设计:以“我心中的中国传统美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一、各地传统美食的独特烹饪技法及文化内涵1. 北京烤鸭:采用挂炉或烤箱烤制,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烹饪过程中需掌握火候、时间、翻转等技术。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一些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三、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四、教学难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2.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学生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相关教材或资料。

2. 图片:中国菜肴的图片。

3. 视频: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频资料。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舒适的教室环境,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2. 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中国的餐馆或食品市场,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直观认识。

2. 邀请厨师或饮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评估是否合理等。

中华传统美食教案

中华传统美食教案

中华传统美食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中华传统美食》。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美食,包括饺子、汤圆、粽子、月饼等,以及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食,知道它们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美食习俗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食物样品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中国传统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传统美食,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3. 食物品尝:教师展示各种食物样品,让学生品尝,并引导学生谈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加深学生对美食的认识。

4. 习俗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提到的美食习俗,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习俗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传统美食,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文素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中华传统美食:饺子、汤圆、粽子、月饼等。

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习俗。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美食的作文。

答案:题目:《我喜欢的传统美食》我喜欢吃饺子。

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它的皮薄馅儿大,吃起来鲜美可口。

每当我过生日或者过年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包饺子吃。

我知道,饺子代表着团圆和幸福,所以我特别喜欢它们。

2. 请学生调查一下家乡的传统美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文化意义,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各种中国传统美食的图片和食物样品,引导学生了解和品尝美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一)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饮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2.过程与方法:由合适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专业课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教学难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授课方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饮食文化参考书、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汉族在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都要吃哪些特殊的食品呢?”新课讲授一、饮食民俗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饮食民俗,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2、意义:(1)发掘优秀文化遗产(2)传统教育(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5)饮食科学化二、岁时节日食俗(一)历代春节的食俗1、汉代:子孙给长辈敬“椒柏酒”2、南朝:按长幼顺序拜贺,吃胶牙糖、五辛盘,饮椒柏酒、屠苏酒3、宋代:开封一带吃元阳脔(大块肉)、丝饼、饮屠苏酒4、清代:北京人吃米糕、汤点,寓意一年顺利,与人无口角之争北方人:除夕包饺子,子时吃饺子,寓意“岁更交子”,元宝形的饺子象征团圆、发财吉利。

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来年更上一层楼(二)元宵节食俗1、汉代:元宵节定形,汉代人在这一夜吃“牢丸”2、唐代:有一种叫“面玺”的食品,即用面做成官印形状的馍,吃到以后以比官位大小取乐。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道教及佛教以素食为主,多食水果与饮茶。
伊斯兰教沿袭教规食用清真食品形成了独特得饮食习俗、伊斯兰教得清真菜肴以牛、羊、鸡、鸭为主
如: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牛肉拉面、牛羊肉泡馍
五、民族特殊食俗
(一)傣族:虫虫菜
(二)布朗族:喜食蝉,蝉酱
(三)哈尼族:捉蚂蚱节
(四)苗族:酸汤
(五)白族:“生皮”:其做法就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上烘烤,待考至半生半熟时,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调料
相互问好,检查人数
1、中国民间饮食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饮食民俗怎样受到政治形势得影响?
由歌曲《祝愿歌》导入新课
一、日常食俗
1、流行早中晚三餐制
2、讲究养生保健:
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二、节日食俗
(一)春节食俗
中国得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得历史文化得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得形成,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得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就是从远古发展过来得,从这些流传至今得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瞧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有所创新活学活用。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得品质。
2、帮学生树立知识服务于实践得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得饮食习俗包括得种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得饮食习俗得特点
教具
多媒体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措施
教授法
讨论法
互动法
陶冶法
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日常食俗三、人生礼仪食俗
二、节日食俗(一)结婚食俗
(1)乌稔饭得历史故事
(2)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

2. 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2. 常见食材及其用法3. 烹饪方法介绍4. 餐桌礼仪须知5. 练习环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文化。

3. 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餐桌礼仪。

4. 任务型教学法:分组完成相关任务,如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食物,激发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3. 展示: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食材和烹饪工具。

4. 实践: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5. 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五、作业布置1. 调查自己的饮食习惯,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

2. 学习一首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诗歌或歌曲。

3. 编写一个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故事或短文。

六、教学内容1. 地方特色美食介绍2. 传统节日饮食习俗3. 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4.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5. 练习环节:美食推荐、文化差异讨论等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异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组进行美食推荐,介绍给其他小组。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

3. 分析:分析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比较:讨论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5. 实践:学生进行美食推荐,分享给其他小组。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关于学习中国传统饮食的教案

关于学习中国传统饮食的教案

关于学习中国传统饮食的教案教案:学习中国传统饮食引言: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提升饮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中国的传统饮食不仅包括丰富多样的菜品,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养生智慧。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饮食的尊重和欣赏。

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 掌握传统饮食的基本构成和制作方法;3. 培养对传统饮食的欣赏和品味意识;4. 提高学生的饮食素养和养生意识。

二、学习内容与步骤:步骤一:中国传统饮食的历史与文化(15分钟)1. 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2. 分享中国传统饮食与中国节日、婚嫁等文化活动的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饮食的饮食观念和养生智慧。

步骤二:传统饮食的基本构成(20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基本构成,包括主食、汤品、主菜和配菜等;2.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注重的饮食均衡和色香味俱佳的原则;3. 分享不同地域传统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

步骤三: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30分钟)1. 选择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品,介绍其基本制作流程;2. 分组示范传统菜品的制作过程,并邀请学生参与;3. 强调传统菜品制作的讲究和烹饪技巧的重要性。

步骤四: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分钟)1. 探讨中国传统饮食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2. 分享一些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新派传统菜品;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步骤五:品味传统饮食(15分钟)1. 带领学生品尝准备好的传统饮食,同时引导他们描述口感和体会文化内涵;2. 分享一些传统饮食的餐桌礼仪和习俗;3. 结合学生的品味感受,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

三、实施方法:1. 课堂教学与互动:采用讲授、示范、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2. 多媒体辅助: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传统饮食的魅力;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亲自制作传统食品,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大班社会教案《中国的传统食品》

大班社会教案《中国的传统食品》

大班社会教案《中国的传统食品》教学背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地域的传统食品在中国的市场上面临着比以往更为激烈的竞争,有一些传统的中国食品消失了,但是也有一些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教授传统食品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们味觉的体验,更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心,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食品的认知,包括种类、历史和制作过程。

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感评价能力。

4.增强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食品概述通过简单解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食品,介绍中国传统食品的概念、历史和种类,包括传统的糖果、点心、面食、酱料、火腿等。

传统食品的历史讲解一些中国传统食品的历史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传统食品,如月饼、汤圆、腊肉等,佐以图片或视频的介绍。

制作传统食品让学生了解传统食品的原料和制作过程,或者可以邀请家长带来经典的传统食品进行亲手体验和实践。

通过制作的过程感性认知“食品加工与制作”的实质与原理,理解粮食原料加工的重要性。

传统食品的地域文化介绍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食品与地方文化的渊源。

让孩子们了解当地口味上的特别之处,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可以邀请成人或者学生家长代表着各个省份进行文化交流。

味觉体验使用有兴趣的传统食品,进行味觉体验和口感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让学生了解口感的重要性,增强饮食习惯方面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概述——中国传统食品介绍中国传统食品的概念,历史和种类,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食品方面的体现。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传统食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步:历史——传统食品的成长介绍选择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食品的历史渊源和专属文化,例如月饼、汤圆、腊肉等。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价值,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创新。

2. 课程大纲2.1 第一讲:中国传统饮食的历史渊源-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探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2.2 第二讲:中国传统饮食的核心概念-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的四大烹饪技法:炒、爆、炸、烧-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中的食材选择和配伍原则2.3 第三讲:中国传统饮食的重要价值观-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健康观念和礼仪俗2.4 第四讲: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3. 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与演示,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并加深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研究烹饪技巧等,增加学生对饮食文化的亲身体验。

4. 教学评估4.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提问能力和讨论质量等。

4.2 作业及报告布置相关作业和课后研究项目,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汇报演讲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汇报演讲,展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考。

5. 教学资源教师可准备相关教学文稿、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源,辅助学生的研究和理解。

6.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史》- 《中华食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以上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课程设计及教案的大致框架和设计理念,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大班社会《中国饮食》教案

大班社会《中国饮食》教案

大班社会《中国饮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饮食的特点和传统文化。

2.研究常见的中国菜肴和饮品名称。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国饮食的特点:多样性、健康、尊重食材。

2.呈现常见的中国菜肴和饮品的图片和名称。

3.研究用中文表达各种菜肴和饮品的名称。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中国菜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介绍中国饮食的特点
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的特点,如多样性、健康和尊重食材。

步骤三:呈现菜肴和饮品的图片和名称
展示常见的中国菜肴和饮品的图片,并给出它们的中文名称。

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这些名称。

步骤四:研究用中文表达菜肴和饮品的名称
引导学生跟读菜肴和饮品的名称,并进行口头练。

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描述菜肴和饮品。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
请学生总结所学的菜肴和饮品的名称,并尝试用中文描述一道他们最喜欢的菜肴或饮品。

四、教学资源
1.中国菜肴和饮品的图片。

2.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
1.学生的跟读和口头表达表现。

2.学生通过描述菜肴和饮品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
1.邀请学生带来一道中国菜肴或饮品的图片,并进行介绍。

2.观看关于中国饮食的视频,扩大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以上是《大班社会《中国饮食》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中华食文化》教案

《中华食文化》教案

《中华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提高对中华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饮食礼仪和餐桌规范。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2. 中华美食的分类与特点3. 饮食礼仪与餐桌规范4. 传统节日美食与文化5. 地方特色美食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饮食礼仪与餐桌规范、传统节日美食与文化。

2. 难点:饮食礼仪与餐桌规范的运用、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与品尝。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传统节日美食与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美食的分类与特点。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饮食礼仪与餐桌规范。

4.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与品尝。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华食文化》相关书籍、视频、图片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实践活动材料:食材、餐具等。

教案一、导言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美食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对中华食文化的兴趣。

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提高对中华食文化的认识。

二、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1. 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起源、发展历程。

2.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食材丰富、烹饪技艺高超、讲究营养平衡、注重饮食礼仪。

三、中华美食的分类与特点1. 介绍中华美食的分类:主食、菜肴、汤品、点心等。

2. 分析各类美食的特点:口味多样、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注重地域特色。

四、饮食礼仪与餐桌规范1. 讲解饮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2. 分析中国饮食礼仪的主要内容:座次、餐具使用、夹菜顺序等。

五、传统节日美食与文化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节日美食的象征意义:如意饺子、团圆元宵、驱邪艾叶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节日美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吃饭有讲究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吃饭有讲究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吃饭有讲究在中华文化中,吃饭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情。

中国人讲究吃饭有礼,有仪,有节,也有追求。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些讲究逐渐流失,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重拾这些传统的美德,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餐桌礼仪。

一、知识引导1、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它既包括了饮食的内容、方式、技艺和工具,也包括了与饮食相关的习俗、社交礼仪、历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2、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它的特点有很多,比如讲究质地、色彩、香味、口感、形态等方面,并且强调五味的平衡和荤素搭配的合理性。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还包括餐桌礼仪、卫生注意事项、食材选择等方面。

二、教学建议1、以”尊享美食,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饮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

2、开展游戏活动,如描绘、猜谜、点评及品尝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饮食内容、食材选择、制作工艺以及餐桌礼仪等。

3、在数学、语文、体育等课程中穿插饮食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数学中研究盘子的平衡,语文中写作中华美食的特色,体育中练习刀叉的使用技巧等。

4、组织学生向祖辈、长辈、烹饪大师、饮食专业人士等进行采访和交流,收集相应的资料,深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沿革、食俗传统、民间故事等。

5、开启饮食文化之旅,在社区、博物馆、餐馆、农家院等地开展街头采访、观察、学习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三、教案实施1、学习游戏环节a、口味猜猜猜:准备几种口感不同的食材,学生用舌尖品尝后猜测味道,并写下自己的猜测。

b、餐具叙述:准备各种餐具,学生互相交流餐具名称、大小、颜色等,提高了解中华餐具的能力和对传统餐具的认知。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教案主题: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的兴趣和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华美食图片、烹饪视频、饮食文化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对中华美食的认识,思考如何欣赏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华美食图片,引起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美食的认识和感受。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如八大菜系、饮食礼仪等。

学生讨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10分钟)教师介绍中华美食的分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并展示不同菜系的特点。

教师播放烹饪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美食的烹饪方法。

四、饮食文化的内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饮食文化的内涵,如饮食与健康、饮食礼仪等。

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饮食文化。

五、饮食文化的审美(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华美食的色、香、味、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饮食文化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体验。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饮食文化,并一起制作一道中华美食。

家长参与: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饮食文化,共同制定家庭饮食文化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欣赏和传承饮食文化,了解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园汉族饮食教案

幼儿园汉族饮食教案

幼儿园汉族饮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汉族饮食文化;2.认识汉族饮食的特点;3.了解饮食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饮食习惯;4.培养孩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珍惜饮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汉族饮食的发展和历史;2.汉族饮食的特点;3.健康饮食知识;4.饮食文化故事。

三、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性;2.让孩子们了解汉族饮食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热爱;3.让孩子们学习饮食的健康知识,掌握饮食的基本习惯。

四、教学方法:1.观察-思考-交流法;2.借助童话故事、动画片、图片等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3.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孩子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环节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和品尝各种中华美食,并引出汉族饮食文化的话题,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讲授汉族饮食文化1.讲述汉族饮食的发展历程;2.介绍汉族饮食的特点。

第三步:掌握基本的饮食习惯1.讲解什么是健康饮食;2.学习如何正确选择食物;3.学习基本的用餐礼仪。

第四步:饮食文化故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饮食文化,老师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授相关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情感。

第五步:结业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展示一些汉族饮食文化的相关图片,激发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掌握基本的饮食习惯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孩子们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否和其他孩子积极互动;2.评估孩子掌握健康饮食知识的程度;3.评估孩子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七、教学延伸:1.将本课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孩子们更好的运用;2.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

3.牢记健康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问好,检查人数
1、中国民间饮食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饮食民俗怎样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由歌曲《祝愿歌》导入新课
一、日常食俗
1、流行早中晚三餐制
2、讲究养生保健:
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二、节日食俗
(一)春节食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民俗旅游教案
教研室审批
系部审批
章节
第二章第2节
课题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学时
2
班级
12旅游(1)、(2)
授课日期
4月18日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民以食为天,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饮食习俗因地而异掌握种类繁多的饮食习俗文化。
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
充分掌握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包括的种类及特点,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方法能力
第四,是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视频欣赏】藏族婚俗
启发提问:藏族婚俗与你见过的婚俗有何不同?
三、人生礼仪食俗
(一)结婚食俗
如提亲范、相亲饭、婚宴、回门饭,其中婚宴饭最隆重、最讲究。
(一)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
主要习俗有:
1、扫尘
2、贴春联
3、年画
4、守岁
5、爆竹
6、年夜饭
7、拜年
春节食俗
腊味: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我国许多省份都有
腌腊味的习俗。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一)春节食俗(二)寿庆食俗
(二)元宵节(三)丧葬食俗
(三)二月二食俗(四)社交食俗
(四)清明节食俗四、宗教信仰食俗
(五)端午节食俗(一)道教食俗
(六)中秋节食俗(二)佛教食俗
(七)重阳节食俗(三)伊斯兰教食俗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情景导入法:播放歌曲,进而导入新课
讲图片
讲解图片,从中结合历史故事
讲解知识与讲解图片,提高兴趣
演唱歌曲《三月三》设置问题
讲解历史故事与图片相结合
互动法
讲解故事与图片相结合
讲解图片
老师演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
陶冶法
复习诗歌,启发提问
播放视频启发过渡
强调重点,及时总结
通过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二)元宵节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音近生怕不吉利,改为汤团。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六)侗族:腌肉、腌鱼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因地各异,本节主要学习了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应有目的性的掌握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文化。
【做一做】
蹴鞠 端午节
观灯春节
佩香囊重阳节
贴年画 元宵节
春饼 清明节
赏月 中秋节
登高 二月二
1、列举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2、介绍你家乡或旅途中见过的节日特别食俗。
(二)寿庆食俗
吃寿宴,宴上吃寿面、寿桃、寿糕、寿酒等。
(三)丧葬食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举办酒席虽然喝酒,但都是吃素,俗称“吃斋饭”
举例:云南怒江“离别酒”
(四)社交食俗
(1)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进屋酒-----“燎锅底”(烧炕)
(2)北京走亲访友讲究“京八件”
四、宗教信仰食俗
(一)道教食俗
第一,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第二,是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第三,插茱萸。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看图片,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看图片,听历史故事提高兴趣
观看图片,直观感受
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看图片,通俗易懂的接受知识
学生亲身体验
带着兴趣接受知识
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印象深刻
欣赏歌曲愉悦的接收新知识
朗诵诗歌,温故而知新
欣赏藏式婚俗的奇趣
复习知识,加深记忆
巩固知识并记忆
(1)乌稔饭的历史故事
(2)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3)“子推馍”,又称老馍馍,
在陕北及延安流传。
(五)端午节食俗
1、端午节由来
2、习俗: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
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六)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有所创新活学活用。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
2、帮学生树立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包括的种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的特点
教具
多媒体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措施教授法讨论法互动法陶冶法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日常食俗三、人生礼仪食俗
二、节日食俗(一)结婚食俗
中秋节有许多习俗,如赏月,祭月,拜月,玩花灯,舞火龙,吃月饼等。
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中秋这天写下优美的诗篇,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如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启发提问】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重阳节食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问题】老师演唱的歌曲里面提到了那个节日?
(四)清明节食俗
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重新举炊。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
福建畲族过清明节
【问题】清明放假期间同学们参与了哪些活动?
道教及佛教以素食为主,多食水果和饮茶。
伊斯兰教沿袭教规食用清真食品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伊斯兰教的清真菜肴以牛、羊、鸡、鸭为主
如: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牛肉拉面、牛羊肉泡馍
五、民族特殊食俗
(一)傣族:虫虫菜
(二)布朗族:喜食蝉,蝉酱
(三)哈尼族:捉蚂蚱节
(四)苗族:酸汤
(五)白族:“生皮”:其做法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上烘烤,待考至半生半熟时,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调料
(三)二月二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另外传统说法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喻示新的一年要开始,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好运气!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顺口溜,在这一天人们吃春饼、馄饨、猪头肉、荠菜饭、爆玉米花等,这一天,农家人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宿岁饭
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