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记者与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新闻记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认识。它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深刻地影响着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一名职业记者能否在新闻战线真正体现于国、于民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他能否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审视、塑造和发展自己的新闻价值观。

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写实践中都会形成个体的新闻价值观,它直接影响记者采写新闻的价值判断与取向,新闻记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报道角度,也可以选择自己报道的题材。

而在这里就体现出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它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标准之间的侧重与取舍。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强调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新闻的社会引导功能,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更为关注,并将新闻的重要性置于国计民生、国富民强、国之安定等以“国”为主、以“国”为重的政治伦理判断之中。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可以发现由此带来的对新闻规律的关注和向“受众本位”的回归。在新闻价值取向上,则呈现出对以大众趣味为目标的接近性、趣味性的追求。由于媒介种类的迅速增加,信息节奏急剧加快,信息量骤然增长,独家信息的获得越来越难,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竞相在新奇性、时效性方面加大力度,导致了新闻价值取向上误区的出现。

而对于新闻的新奇性的追求,则是媒体更加的偏好于通过报道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新思想、新观点,或者通过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来激发大众的阅读欲望与快感,吸引受众的目光。在新思想、新观念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对受众的误导。这种过度报道和渲染,其实容易形成误解,不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受众树立三观,可能还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且在这样一个讲求快速消费的信息时代,媒体会盲目地急于追求及时性,使部分记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形成不认真核查的风气。追求极端的时效性,还会使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长年累月沉溺于各种表面的新奇怪异的、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而造成对关系到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的深层次的、根本的问题的忽视。

如果我们集纳分析某一记者的新闻作品或者是某一时期大众传媒所反映的舆论导向,其新闻价值观就可得到充分反映。但是不论怎样,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成长与进步也总是与其新闻价值观的自我审视与改造密切相关,记者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真实准确地记录发生的事件。如果背离了新闻的职业道德准则,那么,新闻的品质就会下降,更有甚者,可能会使新闻记者走向犯罪的深渊。

因此,新闻价值观的塑造应成为贯穿记者职业生涯始终的一项重要“修身”内容,不能偏废,这有利于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但其实,很多记者对于新闻价值观塑造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些记者看来,新闻价值的判断与取向就是一种职业敏感或职业经验,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的片面误解往往会使记者不自觉地陷入自我迷失,甚至随波逐流的泥沼。当前,新闻价值导向失范与离散现象的蔓延,既可能是因为深刻的社会背景动因,也有可能是因为记者弱化新闻价值观塑造。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屡见报端的记者涉嫌受贿、封口费、敲诈等事件中略知一二。为大众所知的是,2013年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刑拘。由于缺乏对于新闻职业的正确认识,贪图一时的钱财,他违背了新闻的职业操守。但正如他本人所说,“对当前的新闻媒体来说,我可能不是孤例,整个新闻行业应该以此为戒。”

除此类已经牵扯到违法犯罪性质的事件之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以我在县电视台时政栏目实习的经历来看,其实还可以发现,由于我国新闻媒体的属性,县电视台是一个事业机关,尤其是时政栏目,实质上是在践行着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功能,以党性原则统帅一切,无条件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机关所确定的宣传任务。以实习中所遇到的事件为例。当我们在县政府采访时,在门口偶遇一老太太,老太太看到是电视台的,就上前反应养老院设备紧缺的情况。可是那个带我的老师也很直接的就说,他们也是政府发工资的,事情上面没弄明白,还不能由他们来报。

当下我国的媒体作为新闻报道的机构,实行双轨制,具有双重性,但它们的政府属性,远高于产业属性。无法真正实践书上所说的,监视、揭露环境,产生舆论导向等,而且行政区划等级越低,对于政治的依附性就越强,就越难以实践新闻媒体反映人民心声的作用。

由上述问题可见,对于记者新闻价值观的再塑造,既需要记者深刻的主观认同与积极的自觉行动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还需要通过媒体客观环境的推动。

首先,记者应对新闻价值观有辩证的认识,明确新闻价值观具有相对的共性特征,但同时它的塑造具有个性差异。

共性,即是广大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获得并业已形成共识的价值取向,内含记者对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一般要素的基本判断,它决定着记者取舍新闻的基本理性。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记者与记者之间的新闻价值观存在差异,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同一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也会存在差异。这表明其实在外部或者内部(记者自身)环境的变化(推动)下,其实记者的新闻价值是可以变化的,是具有可塑性的。

其次,要认真深化业务理论学习,强化政治理论,固牢思想道德防线。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许多的记者只忙于业务,却忽略了政治理论学习。新闻实践要求我们,记者要有坚强的党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要自强自立,坚持刻苦学习和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都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政治合格、思想坚定、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新闻记者。

还有就是要有良好的作风素质。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状态,它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要具备优良的作风素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业务知识,把握新闻报道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策意识水平,自觉地从社会政治的高度确立新闻价值的选取标准。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政治路线的大方向上,不会犯错。

因此,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联合倡导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要推动作风转变。继续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并将前期“走转改”活动中新闻媒体开展的为民服务主题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内容长期开展下去,鼓励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充分发扬社会责任,急群众之所急,向群众之所想,率先垂范,争做模范,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走在前面,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

要追求新闻真实。对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之风,积极主动加大查处整改力度,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热点事件,组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帮助社会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从新闻报道内容的具体要求来看,

第一,既重视正面新闻,同时也重视负面新闻,强调新闻的平衡性,重视新闻的正面效果;

第二,既强调新闻监督政府的作用,同时又强调新闻配合政府的功能,在社会转型时期,求同存异,努力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氛围;

第三,既关注成功人士,同时又关心弱势群体,强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能把版面让给那些成功人士,而忘记了劳苦大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