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与无间道风云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影评赏析

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影评赏析

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影评赏析《无间道风云》不是典型的翻拍片,是马丁在留了一根肋骨再创造出的巨人。

这是马丁最擅长的黑帮片,剔除了原版过多的情爱与宗教意味,这是最逼近现实的社会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小文艺的港版无间道实在的美版无间道。

看完的结果,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港版精心渲染出了一个“酷”的无间道,而美版或者不懂酷或者不屑于酷,制造出了一个更“真实”的无间道。

美版和港版都很好看。

但美版少了一些煽情、玩儿深沉、装酷,因此容易给人一种错觉:美版比港版肤浅、没有深度、没有内涵。

我不觉得这和内涵有什么关系。

可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的镜头表现和人物表现。

-------------------------美版港版的对比------------------------------1,超级大国 vs 发展中国家港版里的一些地点总是很干净、很整洁、很现代化,“很富有”。

-天台-港版印象最深的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在天台的对决。

因为觉得周围的场景“很干净、很美”。

美版:破破烂烂,整个一废品堆放站。

-高尔夫-港版:看看香港人在哪打高尔夫,太“大款”、太“气质”了。

美版:这儿哪是警察局局长啊,就一公司小职员周末练习高尔夫。

-街道-从电影院走出来后的一段跟踪,注意这一路的景象。

港版:一个现代商化业都市,弄得四处都很有品位似的。

美版:凌乱不堪贫民街。

(当然了考虑到A片影院为了防止有损市容也不太可能出现在高档地方,这个场景也是能理解的)-办公室-美版:很普通,桌子上东西很多,身后有很普通的书架放了很多书就是一个普通房间。

港版:第一感觉是没什么东西,很简洁。

第二感觉,背景很黑看不清。

陈慧琳的脸也只有一半光线,恩,很很艺术。

所以,美版医疗所就是一普通办公室,日常生活所用。

香港医疗所,充满着小资式的简洁(桌子上不摆实用的东西)。

还有很多,看完干净整洁时尚现代的香港街道及办公室等地,再看凌乱不堪的美国,就会有种错觉仿佛中国是超级大国,而美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由刘伟强执导,于2002年上映,讲述了香港警察和黑帮之间的斗争。

而《无间行者》则是由刘伟强同样执导,于2018年上映,故事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在黑帮中的生活。

从这两部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都展现了中国人注重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是一名诚实的警察,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惜冒险。

在他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愿背叛自己的亲人。

这种对亲情的坚持在中国价值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警察阮小康被派到黑帮中当卧底,他在黑帮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深受黑帮头目的信任。

在他的身份暴露后,黑帮头目的妻子对他依然抱有深厚的情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友情的一面。

中国价值观在这两部电影中还体现在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上。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一直是一名忠诚的警察,他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始终不渝。

他在黑帮中的卧底行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最终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价值观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认为只有忠诚和正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阮小康也是一个忠诚的警察,他为了完成卧底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黑帮头目绳之以法,展现了中国价值观对正义的坚守和追求。

从情感表达上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情感内敛和含蓄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戏份尤为精彩,两人通过眼神交流和对话透露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两人对彼此的情感都是极其复杂,但又深藏在内心深处,不轻易表露。

这种情感内敛和含蓄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语言暗示出来。

生命无间人性有道——评《无间道》

生命无间人性有道——评《无间道》
影片开头就表现了他们的人性相通。序 幕中,刚刚被派到警队训练的刘建明望着陈 永仁被赶出警队大门的背影,心里说:。我想跟 他换。”刘建明到音响店挑选设备,偶遇陈永 仁,两个人沟通顺利,感受相同。影片开头的 这两个画面和细节都是隐喻性的,为整个影 片刻画人物打下了基调。
陈永仁和刘建明人性的共同点表现在 很多方面。从工作能力来说,他们都是出类 拔萃的。从个人品德来说,影片更表现了他 们普通人性的一面。作为人。在普通生活中, 他们原来是如此的接近和友好。刘建明对待 MARY,和陈永仁对待心理医生的态度多么 相似!MARY能够观察到刘建明的心理隐衷。 指出他的伪装和可怕,我们可以逆向理解为 是因为刘建明对待自己亲爱的不设防造成 的。同样,陈永仁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医生。 他竟然连自己是警察这样天大的秘密都告诉 了她。在传统警匪片中,反面人物像刘建明之 类人极容易被概念性地丑化,而与此同时,像 陈永仁这样的英雄则会被概念性地拔高和纯 化。而在这部影片中。它既没有刻意拔高正面 人物,也没有有意贬斥反面人物,它注重表现 了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真实行为和心理。
通过影片对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人物塑 造手法的分析,可以透析出创作者悲天悯人 的人道主义态度。这种创作心态。是决定这部 影片取得深层突破的内在原因。创作者在对 待他所塑造的人物时。不是以一种价值判断 为预前提,将所有的人物进行好坏分类,然后 做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判定,而是采取了 客观的中立态度,以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性 和现实主义的典型性来表现人物。因此。影片 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和影片故事的情节发展动 力都是人性的表现和流露。
陈永仁本来是警校的优秀学员,但恰恰 因为他的优秀,他幸运而又不幸地被派作卧 底。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路。原本说好 是三年期限,但如今已经快十年了。年限的不 断延长,既说明了卧底生活的艰难和危险,又 反衬了他的痛苦:既隐含了他工作出色,又说 明了他愈是做得好愈是无法摆脱苦境的悖论 和无奈。为了成为出色的卧底,他不得不干那 些。合乎”他身份的事,以博取信任。但是身为 警察的自觉和为人的良知又使他强烈地自我 谴责。他处于极度的心理折磨之中。刘建明没 有陈永仁那么多的磨难,他似乎一切都挺好, 物质丰裕,地位牢固。精神自得。殊不知。他的 虚伪和做作已经被身边最亲密的人观察得一 清二楚。她称他有二十八种性格.很可怕。如 果说陈永仁面临的是忍受,那么刘建明面临 的则是选择。陈永仁无法找回自己的身份。不 得不压抑自己的痛苦,那么。刘建明则是在如 履薄冰的幸福边缘迷失,在即将爆发的火山 口流连忘返。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来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论,该理论包括了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维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呈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无间道Ⅰ》是一部香港电影,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深入黑帮,与黑帮老大展开生死对决的故事。

而《无间风云》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华裔警探踏上调查非法黑帮活动的征途。

这两部电影在剧情和人物关系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展现文化差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权力距离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权力距离被定义为成员在社会或组织中接受不平等分配时的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高,人们普遍接受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指导。

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老大对手下成员的控制和支配非常明显,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和合作。

这种不同的权力距离观念在两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来探讨不确定性回避这一文化维度。

不确定性回避是指在不明确或未知的情况下,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喜欢确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自由。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组织中的规矩和纪律非常严格,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在调查过程中不断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不确定性。

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的差异。

我们来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被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人们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集体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显著,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作者:杨苗燕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杨苗燕(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近年翻拍亚洲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成为好莱坞热潮。

翻拍也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好莱坞翻拍于中国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Departed)》为例,在跨文化视野下分析好莱坞翻拍版是如何对原版电影中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并对好莱坞翻拍中国电影的现象进行解析。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电影;翻拍;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J9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12—0019—02一、引言电影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它能够跨越国度、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达到其传播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主导着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为了满足其巨大的电影剧本需求,“翻拍”成为其重要的电影制作手段。

中国电影《见鬼》《色戒》《黑白森林》《杀破狼》和《无间道》等都已被或即将被翻拍成好莱坞电影,其中不少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其中翻拍的《无间道风云》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四项大奖。

这次翻拍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原著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上的。

二、中国香港版本《无间道》与好莱坞版本《无间道风云》的对比分析(一)主体文化定位和视角的不同我们所说的香港本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这三种文化结合后形成的复合文化体。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以贯之的。

因此,香港电影在多种文化的融合下依然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脉络。

港版《无间道》电影在开篇引用了佛经《涅槃经》第十九卷里的经文:“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因此,影片所表述的是一种痛苦一的人生境遇——身份的错位,两位男主角只能在卧底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游荡。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作者:孟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电影自在中国生根发芽以来,除了西方电影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外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包括左翼电影时期、杭战时期以及新中国电影和人民电影等不同阶段,都蘊含着中国独有的社会性和时代精神,彰显着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无间道》;《无间行者》;中国价值观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30-01一、引言2002年《无间道》在香港上映后引起票房和艺术上的巨大轰动,由此也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2003年华纳兄弟就购买了版权并请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来执导翻拍,最终,好莱坞版本的《无间行者》于200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用I"最佳导演奖”两项殊荣,且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收益。

虽然两部影片的故事内核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影片却从主题、人物以及叙事等各个方面赋予了中国和美国基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

二、从改编中反观中国的价值观《无间行者》在保留了原有的叙事核心外,在其余方面的处理其实都带有美国的色彩和好莱坞的电影痕迹,首先影片把空间由香港转移到了美国波士顿,并选择了有黑帮文化的城市来进行,这首先就给影片奠定了城市氛围和文化基础,强调了影片美国化的基调,这种改变并非仅仅是空间上的,而是与空间有关的一系列关于叙事、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无间道》则是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放置在警匪片盛行的香港,并用一种与以往警匪片不同的方式,将人物内心冲突替代了原有警匪片中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场面冲突,从而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较量,扩大了人物心理的张力和叙事维度,从影片中寻觅中国的价值观。

首先,从主题来看,影片开场伴随字幕出现的是佛家的各种意像,有张牙咧嘴的护法形象,也有佛祖形象,伴随着阴暗的影调打开了影片的序幕,最后出现引自《涅槃经》第十九卷的话“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传播分析论文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传播分析论文

香港电影《无间道》与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的传播对比分析摘要:香港电影《无间道》与好莱坞根据此片改编电影《无间行者》为例,分析比对此两部电影异同,并根据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无间道》在亚太地区广泛传播引起较大反响的原因,以及《无间行者》对原电影的加工改造是如何促进本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取得良好反响的。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核心故事本土化认知跨文化交流一、背景分析1、香港味道香港电影《无间道》第一部是由刘伟强、麦兆辉导演,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2002年出品。

电影描述了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卧底,他们决心要离开这个不辨是非的处境,离开无间地狱,寻回自己的故事。

《无间道2》2003年出品,在系列中沿用了原来的人物角色设定,而故事剧情则放在了第一部电影10年前发生的故事,深化了第一部电影中离奇曲折的心里交锋,在大量娱乐元素之外,引入了发人深思的东西。

《无间道3》2003年末上映。

紧接电影第一部的剧情展开,故事在2001年与2004年平衡发展,揭露警方卧底陈永仁殉职前后的经过。

来年高端看似无关的时空骤然交错,令所有陷于无间地狱般命运的人物面临终极对决。

命运弄人,人性畸变,本片的故事则将“边缘人”的题材赋予了潜在的精神拷问,把香港黑帮电影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本片获得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①。

2、美国制造《无间行者》2005年上映,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翻拍自香港经典黑帮电影《无间道》,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主演,影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影片4项大奖。

虽然翻拍自香港电影《无间道》,但《无间风云》是一部完全被美国化的电影。

“在黑帮的火拼中开始,在人性的泯灭中结束,是一个悲剧成分大于犯罪体系的道德伦理片”。

——《综艺》杂志对这部电影如此评价到②。

3、大众观感:不同视角,相同的文化价值两个电影放一起对比很能表现东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无间道》解读

电影《无间道》解读

电影无间道解读电影《无间道》——人性的挣扎与救赎《无间道》是一部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剧情上扣人心弦,更通过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而引人深思。

本文将结合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对电影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观后感的表达。

一、剧情分析《无间道》以香港黑帮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警察卧底与一名潜伏在黑帮中警察的故事。

两个身份对立的人,被迫在黑暗中相互斗争,同时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救赎。

整个故事紧凑而扣人心弦,充满了悬疑、紧张和冲突。

二、角色塑造1.陈永仁(卧底警察):陈永仁是一个忠诚正直的警察,他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代价。

他在黑帮中潜伏多年,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

他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一个警察的职业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2.刘健明(潜伏在黑帮中的警察):刘健明是另一个身份对立的关键人物,他原本是一名警察,但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加入黑帮。

他的内心一直被矛盾所困扰,一方面他渴望回归警察队伍,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继续为黑帮效力。

他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一个人在困境中挣扎和追求救赎的过程。

三、人性的挣扎与救赎《无间道》通过陈永仁和刘健明这两个关键角色的塑造,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他们在黑暗中生存,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他们的内心不断被撕裂和折磨。

然而,正是这种挣扎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寻求救赎的机会。

四、主题思考《无间道》所揭示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性和救赎的可能性。

无论是陈永仁还是刘健明,他们都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找到了救赎的机会。

这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愿意反思和改变,就有机会获得救赎。

《无间道》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在剧情上扣人心弦,更通过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挣扎与救赎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陈永仁还是刘健明,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勇敢面对过去的错误,并追求真正的救赎。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班级:09级广告学二班学号:09070219 姓名:欧阳纯看完港版《无间道》以及美版《无间道风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哪个版本的艺术性更强,更富有价值。

不得不说,我更加倾向于港版《无间道》。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影片的文学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技法、气质、风格、寓意等方面,还是在影片的故事情节、细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无间道》都比《无间道风云》更胜一筹。

或许这只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但细细比较之后,我们就能看出差别,因为《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其本身就存在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无间道》的艺术性!《无间道》片名的艺术性“无间”指无间地狱,据说,被打入无间地狱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人。

他们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永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

传说中这里的无间有五种,第一个叫“时无间”,意思是时间是没有间断的,也就是日夜受罪,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个是“空无间”,也就是说受刑的时间无间断,空间一样没有间断,不能由谁来替代你的,只有你一个人从头到尾受罪。

第三个,是“罪器无间”,也就是刑罚的器具没有间断,不停用各式各样的刑具用刑。

第四个叫做“平等无间”,是指无论男女,不管你前世是什么身份,同样平等无间,都是平等的,同样要受刑。

第五个叫“生死无间”,是说不要以为死了就不再受刑。

本片以“无间道”作为片名,显然寓意深刻。

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角色的茫然也就是编导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寻求轮回。

《无间道》中结尾“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了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表现。

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直接沟通方式被突显,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尊重权威和间接沟通方式。

通过对两部电影中的文化细节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片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上,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冲突解决方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电影《无间道Ⅰ》、《无间风云》、美国文化、中国文化、比较分析、文化差异、影响、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是两部备受好评的电影作品,分别代表了美国和中国的优秀影视创作。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文化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等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情节安排、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本研究旨在探讨美中文化差异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希望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存,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传播。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现,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特征,揭示美中文化差异在文化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1. 引言1.1 介绍《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作品,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间道》讲述了一群黑帮分子和警察之间的对抗与勾心斗角,剧情紧凑、节奏紧凑,被誉为香港警匪片的代表作。

而《无间行者》则以合理的角度展现了内地警察的艰辛与忠诚,把更多的敬业与责任感融入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电影在拍摄手法、表现手法、题材等方面各有特色,但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电影中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

1.2 探讨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透过这两部电影得以清晰呈现。

无论是对家庭观念的强调,还是对道德选择的挑战,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设置都在传达着一种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和深刻,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对应的价值取向。

电影对中国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在表面上呈现出来,更是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深刻地影响观众的心灵。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记,引发对于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感悟。

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作为代表作品,在中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表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在这两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元素,比如忠诚、孝顺、正义、忍让等。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和刘健明都体现了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

陈永仁虽然是一个警察却深入黑帮组织内部,表现出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而刘健明是警方的卧底,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对使命和忠诚的坚守。

这些角色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忠义和正义观念。

《无间道风云》影评

《无间道风云》影评

《无间道风云》影评当莱昂纳多少了梁朝伟的落魄气质,马修•达蒙少了刘德华的下手狠辣,一部经典电影转换了背景来到美国波士顿,或许是因为他的平凡多了些真实,让它获得了奥斯卡四个奖项。

或许你看不到港片《无间道》刘德华梁朝伟互飙演技让人难以自拔,但这部西片同样能让你感受到一些深刻的东西。

虽然我更青睐于港版的那股“酷”劲,但也不得不承认马丁·斯科塞斯确实有他的拍片魅力。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整部电影的背景跟两位那主人公。

波士顿南部黑道猖狂,老谋深算的卡斯特罗雄霸一方,为了以后的打算他决定培养科林为自己以后铺路。

与此同时,年少的比利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生活。

长大后,他俩同时考入警校成为陌生的同学。

精明能干的科林毕业后很快升为特别调查组警司。

而一心想成为好警察的比利却被安排卧底工作,成为卡斯特罗得力手下。

卡斯特罗集团日益强大,一场警方与黑帮的大洗底运动即将开始,两个饱受身心煎熬的卧底开始了无间之路。

科林,一个波士顿底层爱尔兰人的后代。

影片开头掠过的70年代纷乱的美国街头以及爱尔兰人饱受欺压的历史,再加上快餐店听着卡斯特罗的淳淳教诲,科林知道他以后会跟卡斯特罗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他要用卡斯特罗教他的方式爬上社会顶层。

考上警校,毕业成为州警,买上豪宅,很快升为警司。

在警局精明能干的科林混得风生水起,深得上司马丁辛信任。

还成为第一个虏获女主人公芳心的人。

一路春风得意。

前后变化之大让他倍加保护这一切的来临,任何破坏这一切的人都是他敌人。

机关算尽的卡斯特罗也知道最后也不会完全控制的住科林,科林也知道他的教父早晚会是阻碍他前进的人,杀掉他的教父是他唯一的选择。

但害怕的科林确一直很犹豫,最后在卡斯特罗威胁下他开了枪。

卡斯特罗早已不信任科林把科林的秘密交给了比利,于是他杀了比利销毁了他的档案,他的女朋友也知道了真相,最后警察马克一枪结束了科林的梦。

比利,出身黑帮的他,恨透了自己的家族。

在警察局被马克羞辱应该是他第一次正式的出场。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他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权利与权威、个人关注度、任务或人关系、时间观念、沟通方式和冲突处理方式等方面。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对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文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与差异,并借此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权利与权威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利与权威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之一。

东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尊重权威,而西方文化更加偏向个人权利。

在电影《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内部的权利和权威被放大到了极致,老大的话语具有绝对权威,成员们也都对老大言听计从。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则更注重个人权利,成员之间更多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这表明了中美文化在权利与权威方面的差异。

二、个人关注度个人关注度是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东方文化更看重集体,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老大的意愿可以动摇整个团体的决策。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他们更偏向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这表现出了中美文化在个人关注度方面的差异。

三、任务或人关系四、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东方文化更注重长期思考和规划,西方文化更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多追求长期的目标和规划,他们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注重眼前的效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追求短期目标。

这也彰显了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五、沟通方式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沟通方式上,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暗示性的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更直接而明确。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常常是含蓄而暗示性的,他们擅长使用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意思。

《无间道》影视分析

《无间道》影视分析

无间道无间道风云是一部美国口味的警匪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两名立场不同的警察各自的生活和选择,而这两条主线之中又交织了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还涉及探讨了美国警察机构内部关系以及贪污问题、黑帮老大卡斯特罗的犯罪问题和黑帮成员关系等等诸多的辅线。

导演大胆地将影片的时空结构扩张、交错、抽离,然后又缝合,建立起了一种多条线的“立体剪辑”的架构,并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技巧,使之与导演的多条叙事风格珠联璧合,牢牢掌控住影片的叙事节奏,并将其梳理得有条不紊,在丝毫不影响画面的自然流畅下,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整个叙事的处理方面,通过后期剪辑的运用,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的处理十分自然流畅,使得故事中人物关系之间似乎变得更加直接和简单,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到位,是一部技术上非常娴熟的典范。

影片一开始就以主人公科林的口吻进行自传式的叙述,镜头借此引出了头号美国黑帮人物卡斯特罗,由于科林接受了黑帮头目恩惠和洗礼,便成为黑帮头目卡斯特罗的利用工具,考入进校,成为科斯特罗在警察队伍中的卧底。

而另外一位主人公比尔的背景则比较复杂,他的叔叔是著名的黑帮分子,父亲比较正直,因为被黑社会杀害,他想借助成为警察来复仇,于是也进入了警察学校学习。

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叙述了两人在警校的学习过程。

在警校中,两人都各自配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配角警校同学,科林配上的是一个开始就请他吃饭的同学,比尔配上的是一个黑胖同学。

这些镜头的出现,也是为影片最后的结局作了铺垫。

即这两个同学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色对两位主角人物进行了陪葬。

警校毕业以后,科林和比尔两个人几乎是擦肩而过的接受了最后警官的不同命运的安排。

先是科林接受分配到警局的镜头,一个远景,交代了整个房间里的人物。

接着几组近景的对话镜头,也就是上司给予科林的一些嘱咐与寄予。

接着用了一个比尔的主观镜头去过渡画面。

也就是说在科林面试的过程中比尔就在面试的入口处低头望着自己的脚待命。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克洛德·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可以通过六个维度来进行比较和研究。

这六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快节奏与慢节奏。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的文化差异1.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某个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威和权力的接受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警方对待警察的态度严格而且尊重,而黑社会的权力则是绝对的。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和黑社会的关系则更加平等,警察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与黑社会进行斗争。

2.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社会对于未来的预期多是不确定的,黑社会分子为了争夺权力地位,不惜一切代价。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社会的不确定性规避要比香港低,警察更加重视现场的实时反应,而且社会对于未来更加乐观。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社会成员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追求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的黑社会文化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英雄主义和成就感,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4. 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是指社会中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重视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男性的形象更加重要,黑社会的文化更加偏向于男性化,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更加注重人性和人情味,更加偏向于女性化。

5.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6. 快节奏与慢节奏快节奏与慢节奏是指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

《无间道Ⅰ》中呈现的是香港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而《无间风云》中则体现了美国更加悠闲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差异对观众的影响以上所述的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上,更直接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和接受能力。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摘要】在《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两部电影中,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方面,《无间道》呈现了黑白分明的对立,强调了忠诚与叛逆的冲突,而《无间行者》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在两部电影中也呈现出差异,前者强调个人命运的宿命感,后者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在两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无间行者》更具有引发观众对腐败问题的思考。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予观众的启示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的展示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价值观、电影比较、《无间道》、《无间行者》、角色形象、道德价值观、情节设置、家庭观念、影片风格、反腐倡廉、社会现实反映、审美取向、文化认同、观众启示、全球影响力、结论1. 引言1.1 概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经典电影作品,其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这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了犯罪世界和警察世界的残酷与辛苦。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电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在电影中,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也是两部电影中值得探讨的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价值观。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在社会现实反映方面,电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

审美取向与文化认同则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认同。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对观众的启示和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中的位置。

1.2 背景《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瞩目的中国电影,它们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界正逐渐塑造自己独有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观念。

刘伟强:打造《无间道3》

刘伟强:打造《无间道3》

刘伟强:打造《无间道3》
乌力斯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D 对无事可干只能以睡觉打发时间的记者来说,刘伟强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匆匆忙忙吃完饭,打车赶到世纪沙龙酒店,在两个小时以后,忙完了所有的事务,大多数人都走了,我们的采访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刘伟强给我们带来的是《无间道3:终极无间》。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乌力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
【相关文献】
1.张力化叙事、怀旧符号与人性挖掘——刘伟强电影创作论 [J], 王婧
2.《无间道》系列电影的人物关系解读——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方法解析《无间道》[J], 张娇
3.无间道——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影片《无间道》主题歌 [J], 林夕;伍乐诚;吴克强
4.高概念影片的本土化成功之道——从《无间道》到《无间道风云》的思考 [J],
叶丹
5.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 [J], 崔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间道》港版与美版的对比分析——之文化背景差异篇《无间道》自2002年上映以来,抛开票房不说,单看其留下的影响,不得不说,这部以俗套的警匪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的确是惊世救市之作。

之后香港人又有了《无间道2》、《无间道3》两部前传后记。

同时,也吸引了老美的垂涎,于是有了马丁.沃尔伯格翻拍的《无间道风云》。

美版《无间道》的问世,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既然一部堪称经典,一部惊叹好莱坞,自然少不了比较。

有说港版的唯美干净,具有文艺气息;也有说美版的真实直白,塑造了一个更真实的无间道。

有说港版的做作,也有说美版的露骨。

众说纷纭,其实不过是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罢了,东方人含蓄,西方人开放。

首先,简述两部影片的剧情。

《无间道》讲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他们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

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们决心要离开那个不辨是非的处境,离开无间地狱,寻回自己的过程。

“无间道”作为片名,寓意深刻。

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如同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中,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这个世界里,角色的茫然成了探讨的根源: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无间地狱没有轮回,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两位主角却不甘于此。

从而,引出后面的一切。

《无间道风云》在保留原著的主要戏剧冲突之外,将之转化成富有美国城市质感和文化特色的故事。

改编后,故事的内核是保留不变的,改变最大的是一种“质感”。

“质感”指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特质的真实感。

在影片里,包括人物的状态,空间的状态乃至影片的状态。

改编将故事从香港转移到了美国东海岸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城市波士顿。

这样的设置主要是根植于南波世顿爱尔兰裔黑帮的现实。

刘伟强曾经说过:“《无间道》只有在香港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拍出一种晦涩的绝望”。

因此,港版《无间道》里人物带着香港城市历经变迁的质感。

“《无间道》中让影片脱颖而出的,是由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层面和表演层面交织而成风格化的叙事方式。

那是一种和香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洗练、时尚而又迷离的气质。

正是这种气质,让本该雄浑激烈的类型片,带上了沉静优雅的文艺风格。

而《无间道风云》是一个根植于美国的社会现实的故事,强调人物冲突和心理状态。

因此,影片的质感更加美国化,叙事与人物则体现出浓重的美国本浜味。

改编之后,变化的不只是城市背景,而完全变成了美国文化环境下的故事,也是适合美国观众读解的影片。

其次,是内容分析。

第一,情节比较。

两部电影都是讲的同样的故事,但依然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在感情戏方面,《无间道》中刘德华有作家女友郑秀文,梁朝伟和女心理医师陈慧琳搞暧昧。

美版却安排两人爱上同一女心理医生并发生性关系。

更可怕的是,女主角外表老气,两位帅哥却一见钟情,说服力不足。

在关键情节方面,两部片的结局自然不同,但有香港影迷表示,有一场关键戏两个版本都用了,然而处理迥异:港版里梁朝伟看见黄秋生面前坠楼身亡的一幕,看见黄秋生身亡,两人过去相处一幕幕重现,配上感伤配乐,这一幕震撼和感动了很多观众。

但是在《无间道风云》里,莱昂纳多看见马丁辛坠楼的情节,导演却用“冷处理”方式,没有感伤回想,或许会让喜爱《无间道》的观众失落。

不难看出,港版的着重人物心理,情节的细致刻画,每一个情节都顺理成章,衔接自然。

而美版的就很简单干脆,没有过多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

即便是三角恋,也结束得很聊撇。

喜欢它的观众大都赞叹故事悬念足,节奏紧凑,非常有导演老马丁的个人风格,脱胎于港版自成一格。

这大概就是各自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构造出来的情节吧。

第二,冲突。

与其分析影片中的环境冲突,不如分析两个影片的环境对比。

港版的画面总是干干净净的,开阔的天台,气派的高尔夫球场,井井有条的办公室、文艺气息浓厚的电影院等,十分整洁,唯美,没有一丝杂乱之感。

而美版的画面则明显要粗糙很多,凌乱的街道,黄色电影院,拥挤的办公室,破旧的天台等,感觉十分真实,没有很强的画面感。

或许会有很多人怀疑,为什么香港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比波士顿这个发达国家的城市还现代、先进?所以,就有了后来有些人对港版无间道的诟病,觉得太做作,太文艺,太煽情。

也有人觉得,美版的太黄太暴力。

其实,无论是干净的港版,还是粗糙的美版。

都是本土文化的直接反应。

中国历来就具有内敛含蓄的特点,在电影里面的直接体现就是比较具有文艺气息的画面。

而西方人观念却要大胆开放直白得多,既然是黑帮片,没必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场景的唯美。

第三,人物分析。

其实,两部影片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

选角的感觉是一样的,不管在什么戏,不管在哪个国家。

先分析里面的女性。

在《无间道》里,女性意味着情感和柔和的一面,《无间道风云》里的女性不再承担情感功能,而是欲望的载体,更关键则是叙事的线索。

原版剧情涉及的三个女性,在《无间道风云》中化为一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玛黛莲既是沙利文的未婚妻,同时也与比利有着暧昧关系。

她作为一条叙事线索结构着暗藏身份的警匪两头。

原版另一层微妙的情感因素出自两个卧底之间,影片开篇不久,即是两人邂逅于音像店,一番攀谈后甚至如音响发烧友般比肩而坐,蔡琴《被遗忘的时光》拨动心弦,颇有知音之感。

陈永仁殉职后,刘曾凝视其良久,以及随后在其葬礼上的表情都表明了对二人同经“无间”之苦、在某种程度上的惺惺相惜。

在美国版本中,这一层微妙的情感因素则太不符合好莱坞的叙事基调而只保留了绝对的对立关系。

而后是两个卧底。

港版的刘建明虽然多重人格,但是到最后终究是觉悟了,杀了韩琛,回归正义。

而科林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觉醒,即便是杀了“义父”卡斯特罗,也是出于自私(我的猜测是,他知道了卡是FBI的人,所以才杀他的),在他心中,顶多就是逃避现在的境况,和女友移居另一个城市。

一句题外话,据说,刘德华看完《美版无间道》,除了评价Matt damon 饰演的美国“刘建明”比自己塑造的更加“奸”之外,还给此片打了8分的成绩,表现对此片的衷爱。

对于陈永仁和比尔,两部影片对这个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大同小异。

作为警校优秀学生被派去做卧底,最后被黑道卧底杀害。

其实,无论是陈永仁这个角色还是刘建明这个角色,他们都活在恐惧,纠结之中。

影片对这两个角色戏剧性的设计就是他们的交集。

陈与刘在音像店的偶遇,比尔与科林都喜欢上了女主角。

这或许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在港版无间道里面,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三角关系,在美版无间道里面,也很难有音像店那样的文艺气息。

接下来是警官。

港版只有一个黄警官。

而美版一开始就有两个警官,昆南和迪克曼,其中迪克曼警官形象的塑造口味有点重(一直很诧异,这样的人咋就当上警官了。

)在港版里面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黄sir与陈永仁的感情,从生日送表到最后坠楼牺牲,影片对这两个人的羁绊的描述也十分细腻到位。

而美版里面昆南与比尔的关系,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刻画。

到是满口粗话的迪克曼,最后那一枪,何其利索。

还有就是黑帮老大。

相对于韩琛的隐讳算计,卡斯特罗的高调嚣张更能体现美国人的直白,张扬。

同时,在美版的无间道里面,卡斯特罗还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身份——FBI线人。

给自己一个联邦调查局线人的身份,然后一边为所欲为,他是比利和科特的合成。

不得不感叹,美国人口味真的重。

总体而言,《无间道》里每一人物对峙的重场戏中皆可见精致优雅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演员表演分寸感的克制与拿捏,言语的精炼和暗藏玄机,情绪张力的暗涌和对抗,音乐的细腻委婉。

而在《无间道风云》里,这一切都不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接近生活常态的平实镜头,张扬的言语和行动,冲突更多在外部动作而非内心。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所追求的表现方式最后,综合分析。

港版是时尚的,不论镜头对准的是高级警员,还是街头混混,那种魅力之都的精英气氛,都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

也是是内敛的,无论是刘建明内心的欲望,还是陈永仁那逝去的爱;无论是黄Sir对永仁的爱护,还是韩琛对建明的算计……一切都是在隐讳的状态下进行,反而能勾动观众敏感的心弦。

同时也是中正均衡的,一正一反两个卧底,两老两少的层级搭配,你有未婚妻,我有知心人。

势均力敌的架势,营造出特殊的紧张氛围。

配以舒缓精致的摄影,这种氛围又被文艺化,从而使全片散发出东方情调特有的淡雅醇和风味。

美版是粗俗的,脏话成了角色的标志,从警员到黑帮头子,在国骂方面都是个顶个的熟练,这里的警察也很少西装革履或制服笔挺,休闲懒散的风格使剧中人物看起来很家常。

也是奔放的,黑帮老大的霸气,不仅写在卡斯特罗的脸上,还存在于他的每一段话和每一个举手投足当中,尽管他在派头上比不过港版中的韩琛,但在嚣张程度上则是大大超越。

其中各种感情的表达,也是很直观热烈的,热烈到卧底的双方竟然玩起了三角恋。

难怪他们最后的“天台决战”无法像港版那么冷静,情敌之间嘛,是一定要饱以老拳才能解恨的。

同时也是偏私宠幸的,这个偏爱和宠幸的对象,就是卡斯特罗(杰克·尼科尔森)。

他饰演的黑帮老大,一举突破了港版中四分之一不到的戏份,不仅超越对手警察组长很多,甚至凌驾于两位卧底角色之上,成为美版中的灵魂人物。

如此一来,美版的重点,就偏离了港版中警匪双方的斗智斗力,而变成一力刻画一个黑帮老大的声威以及由此给相关人等带来的命运转折。

从风格上来说,相对于港版的精致优雅迷离,美版呈现出粗犷草根亲切的特色。

无论是灯光剪辑,镜头运动,还是场面调度与音乐音响,美版都出“平实”的感觉。

整体来说,两部电影的关键情节与场景几乎相同,但影片内容和导演叙事方式完全不同。

“《无间道风云》不仅是重拍《无间道》的电影,而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电影。

结尾很不同,我看出的一点是,其实中国人更纠结。

美国人给出的结局是俩人都死了,这算是一种基督式的结局,美国人更愿意相信是这样。

我们的结局是一个死了,另外一个还活着。

这样的结局很纠结,更符合最开始无间道的说法。

总之,两部电影两种不同的风格,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直白。

东方的文艺宗旨是美要美得唯美,邪要邪到酷。

西方的文艺宗旨却是要逼真的要更逼真,夸张的就要更夸张。

两部影片各有千秋,硬是要拿来做个比较的话,无非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早就了不同的无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