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 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 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
•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
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 实践,实现自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 中介环节:
• 1.确定实践目的:为了什么而实践。 • 2.形成实践理念: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 • 3.制定实践方案: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 • 4.进行中间实践:先在 小范围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事物的本质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 展之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能动反映。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 现的。
•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从实践到认识
•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4、真理与谬误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真理 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 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 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 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 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 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谬误
1661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波义耳 定
真理的客观性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
那可 能就 真有 老虎 了。
如果第三 个人也说 街上来了 老虎呢?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魏王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 城邯郸去做人质抵押,他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庞葱担心魏王不信任 自己,临走之前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大街上 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 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来了 只老虎,您相不相信?”魏王回答:“如果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半信 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都这样说;您相不相信呢?”魏王 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庞葱说:“您想,老虎 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 大街上有老虎就成了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 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 查”魏王点头说:“我知道就行了,你放心去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 5.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在认识,往复循环以至无穷的辩证 发展过程。
完成了
“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
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 社会政治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
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实践的主题、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 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
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的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不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庞葱 的坏话,魏王也确实相信了,就再也不让庞葱去见他了。
这说明了主观真理论的危害。真理是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形式 是主观的,但是就其本身来看都具有明显的客观 性。一方面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 面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因此真理是主观 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在同样的条件下,对于同 一个客观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 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前 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 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
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
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天
首先,真理的反映的对
在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上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
面
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
• 2.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一是离开
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 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 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 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伽 利 略
哥白尼
视频;宇宙大爆 炸.rmvb
布鲁诺
开普勒
图底转换效应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 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 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
•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
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 实践,实现自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 中介环节:
• 1.确定实践目的:为了什么而实践。 • 2.形成实践理念: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 • 3.制定实践方案: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 • 4.进行中间实践:先在 小范围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事物的本质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 展之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能动反映。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 现的。
•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从实践到认识
•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4、真理与谬误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真理 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 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 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 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 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 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谬误
1661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波义耳 定
真理的客观性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
那可 能就 真有 老虎 了。
如果第三 个人也说 街上来了 老虎呢?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魏王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 城邯郸去做人质抵押,他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庞葱担心魏王不信任 自己,临走之前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大街上 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 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来了 只老虎,您相不相信?”魏王回答:“如果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半信 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都这样说;您相不相信呢?”魏王 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庞葱说:“您想,老虎 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 大街上有老虎就成了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 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 查”魏王点头说:“我知道就行了,你放心去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 5.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在认识,往复循环以至无穷的辩证 发展过程。
完成了
“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
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 社会政治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
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实践的主题、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 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
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的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不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庞葱 的坏话,魏王也确实相信了,就再也不让庞葱去见他了。
这说明了主观真理论的危害。真理是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形式 是主观的,但是就其本身来看都具有明显的客观 性。一方面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 面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因此真理是主观 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在同样的条件下,对于同 一个客观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 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前 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 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
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
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天
首先,真理的反映的对
在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上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
面
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
• 2.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一是离开
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 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 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 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伽 利 略
哥白尼
视频;宇宙大爆 炸.rmvb
布鲁诺
开普勒
图底转换效应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 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