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
一、引言
“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他们还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类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halliday&hasan, 1976)“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语言表达本身就有意义,只是这种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通过语篇的连贯性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这样才可以消除歧义。
因此,“衔接以具有显性的语言为表现方式出现在文章的表层结构中,连贯就是对整篇文章进行解释的结果。衔接主要是以词汇和语法为手段,连贯就是用这些手段而得出的结果。衔接是客观的,连贯是主观的,语篇的衔接是它的一个特征,读者对文章的评断就是连贯。”(崔宇, 2010:114)我们在翻译时都要尽量做到文章
连贯,但即使遇到不连贯的文章,受众也会试图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诠释。
三、衔接性与连贯性在文学翻译语篇中的应用
做文学翻译时,要处理好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衔接手段使译文更加严谨。具体来说,有“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转换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和“增添或省略源语的衔接与连贯”三种(邓艳,2010:24-25)。
第一、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在做英汉互译时,若目的语语言条件允许,翻译时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可以保持原文的形式。
例一:原文:now that the bad weather had come,we could leave paris for a while for a place where this rain would be snow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pines and covering the road and the high hillsides and at an altitude where we would hear it creak as we walked home at night.(ernest hemingway:a moveable feast)
译文:既然坏天气已经来临,我们大可以离开巴黎一段时间,去到一个不下这种雨而会下雪的地方,那儿雪穿过松林飘落下来,把大路和高高的山坡覆盖起来,在那个高处,我们夜间走回家去的时候,会听到脚下的雪嘎吱嘎吱地响。(汤永宽译)
原句中的”where”、”now that”、”as”在这里起着衔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译文也基本上做到了相应的对等,忠实于原文,保
留了原文的衔接方式,分别用”在那里”、”既然”、”...的时候”来表示。
第二、转换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不相同,因此这种差异会导致中英两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矛盾。我们在翻译时,要处理好这种矛盾,通过转换源语言的衔接方式来达到语篇意义的连贯。
例二:原文:记得那个周末,我从台南火车站搭下午4:55的莒光号往台北。在第一月台上等车时,我就已经注意到她了。(蔡智恒:4:55)
译文:on that special weekend, i was about to take the chukuang train from tainan railway station to taipei.i noticed her while waiting for the train on the first platform. 在汉译英时,我们经常通过词的替代、增补等技巧把汉语的衔接习惯转化为英语的衔接习惯。在原文中,开头的“记得那个周末”并没有翻译成“i remember that weekend”而是转换成英语中习惯使用的介词短语,“on that special weekend”,引起了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趣。
第三、增添或省略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汉语是意合式语言,以内在意义的线性流动来实现语篇的连贯,而英语是形合式语言,注重通过表面的形式衔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因此,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需要适当地增添或省略源语的衔接与连贯来保证语篇意义上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