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XXX《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XXX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XXX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域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XXX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XXX重用汉人XXX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XXX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XXX正统,目前上下XXX。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XXX。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等内容,阐述这些制度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着重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这次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讲解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如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等。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6.课后作业:布置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不限;
2.请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避免照搬教材;
3.作业需在课后认真完成,按时提交;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北魏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4.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北方民族历史,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民族会不断南迁?南迁对北方和中原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能力方面:(1)通过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改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通过学生讨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1)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统一。
(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法和指导方面: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然后引导学生对各项改革的历史措施的原因、作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看孝文孝的改革是怎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俸禄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使鲜卑贵族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北方社会制度和风俗发生了变化。
最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改革的历史意义,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突出体现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分析:北魏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都学过一首流传于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大家一起朗诵。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使认识到鲜卑民族的粗犷、豪放。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我会定期组织作业讲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和改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反馈,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5.互动环节:民族大交融的探讨(15分钟)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如何发生的?
答案: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多种方式,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发生了交融。
(2)民族交融对北朝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课文主旨内容探究(20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19节,我们一起来阅读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生阅读)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
答案:包括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实行汉化政策等。
(2)这些改革措施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答案:这些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的交融,特别是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解孝文帝改革措施时,学生们对于均田制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概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较远,缺乏直观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实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对中原政权带来冲击,也促进而民族交往交流。
北魏孝文帝吸取前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汉化改革,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不仅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之后新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出示地图、相关史料等,了解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史实。
从给出的相关史料、图片、表格汲取信息并分析,了解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并交融的具体表现,培养对史料的分类意识,并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意义。
体会当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风貌,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领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并出现交融的具体表现与过程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东汉之后的朝代更迭示意图以及西晋之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引出本课主题——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朝代更迭示意图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不仅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南北对峙的形式,更好地引入本课主题,北方与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前的碰撞与交融。
环节一: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淝水之战教师带学生简要复习之前所学内容,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使国力不断强大,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引出前秦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汉人政权之间的碰撞——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教师提问:前秦为何会淝水之战中失败?出示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前秦失败原因在于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且不团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故事性,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用表格整理的方式,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教材文本,让学生分析理解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交融的道路艰难漫长。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
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
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
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 .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来源:学.科.网Z.X.X.K]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实行均田制
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
9、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民族交往
B、民族冲突
C、社会改革
D、民族大融合
10、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刘备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巩固统治
B、加速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D、推动文化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安定的政治局面
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
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4、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5、简答题: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谈谈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