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稻钻蛀性害虫2

合集下载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一、危害症状危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枯心苗白穗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七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三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

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

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成虫蛹幼虫卵三、地理分布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

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

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

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

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在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四、生活史和习性螟蛾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

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

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卵块幼虫蛹成虫二化螟危害特点: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

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卵幼虫蛹成虫三化螟危害特点: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

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

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

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

害虫抗药性增强。

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

亩用药量、用水量不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

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一)分布与危害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

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

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

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

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

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一年可发生2-7代。

在热带可终年繁殖。

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

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

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治方法论文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治方法论文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方法[摘要] 三化螟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水稻害虫。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

北限近年已达北纬38°,即山东烟台附近。

三化螟只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关键词] 二化螟;三化螟;防治一、二化螟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

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

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250粒。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

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

每头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二化螟一般在水稻苗期为害,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

一般发生完全4代。

以幼虫在稻根内越冬。

越冬幼虫在4月开始化蛹,螟蛾盛发期第一代在5月,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

螟蛾有趋光和喜欢在多肥、嫩绿的稻田里产卵的习性。

一般自10月气温下降后,幼虫逐渐转入稻茎基部越冬。

二、三化螟生活习性三化螟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化蛹成虫。

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

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

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的黄豆。

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入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入,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

水稻钻心虫用什么

水稻钻心虫用什么

水稻钻心虫用什么
水稻钻心虫可以用爱福丁、多来宝和菊马等药剂,要定期给水稻喷药进行抑制。

水稻受钻心虫的侵害,也可以在稻田里放置钻心虫的天敌,例如黑卵蜂或赤眼蜂等等。

水稻钻心虫在幼年期,可以给水稻喷洒灭杀毙、甲维盐虫酰肼和甲维盐等药剂。

水稻钻心虫用爱福丁
水稻在生长期间,很容易受到钻心虫的侵害,后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受钻心虫的侵害后,可以给其喷洒爱福丁、多来宝、菊马、氰戊菊酯和幼脲等药剂。

药剂要需定期喷洒,一般4~6天可喷1次,连续喷洒3~4次即可。

水稻钻心虫也叫作二化螟和三化螟,会钻进水稻的茎秆中,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想要除掉水稻钻心虫,也可以在稻田中放置钻心虫的天敌。

养护期间,在稻田里放一些黑卵蜂或赤眼蜂等虫类,能够除去部分钻心虫,再配合药剂进行除虫。

水稻在生长期间,尽量在幼虫孵化期进行除虫,能够减轻水稻所受的伤害。

在幼虫期间,可以给灭杀毙、甲维盐虫酰肼和甲维盐等药剂。

药剂要根据说明,进行合理的稀释,仔细的喷洒在水稻的茎秆、叶片和周围的土地上。

在喷药期间要注意,药剂浓度过高会使水稻得药害,不利于水稻后期的生长。

给水稻喷药期间,药剂要定期使用,若是中途停用,会降低药效。

水稻在恢复后,后期养护需要定期给其喷洒杀菌药剂,可以避免水稻受病虫侵害。

农业昆虫学部分作业题

农业昆虫学部分作业题

农业昆虫学部分作业题绪论一. 名词解释1.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三、简答题1.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研究害虫本身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

(2)研究外界环境条件与害虫发生和种群数量消长的关系,掌握其发生规律及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发生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预防害虫的发生,或对已发生的害虫,抓住关键时期进行有效防治。

2.如何理解我国植物保护方针?答: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是贯彻植保工作方针的基础,“综合防治”不仅是防治手段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协调应用各种必要的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第一章农业害虫防治的理论基础一. 名词解释1.密度制约因素:是指作用强度的变化与昆虫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

2.农业害虫:是指危害农作物,且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类害虫。

3.害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或某一区域)单位样方的害虫发生数量。

4.经济损害水平:指将引起作物经济损害的最低害虫种群密度。

5.害虫的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6.虫害:是指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

7.关键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为害水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的害虫。

8.偶发性害虫:是指在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不可忍受的经济损失,而在个别年份常因自然控制力量受破坏,或气候不正常,或人们的治理措施不当,致使种群数量暴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

9.经济阈值: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达此密度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水稻害虫防治技术

水稻害虫防治技术

水稻负泥虫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冬春防除田间杂草,消灭 越冬成虫。还可在幼虫盛发期,于清 晨有露水时用扫帚将幼虫扫落田中
化学防治:本田施药,要选择幼虫孵 化盛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 倍液,或 20%阿维·杀螟松乳油 1 000~1 500 mL/hm², 或2.5%溴氰菊酯 乳油 225~450 mL/hm²,或2.5%高效氟 氯氰菊酯乳油 450 mL/hm², 或50%氯 氰·毒死蜱乳油 450~600 mL/hm² 喷 雾防治
稻小潜叶蝇
3.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杂草:稻小潜叶蝇仅 1、2 代幼虫取食水稻,其余世代在田边杂草上繁殖, 清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虫源
浅水勤灌,培育壮秧:水稻生长健壮,叶片直立不倒伏,不利于水稻小潜叶蝇的产 卵和潜食。浅水灌溉,提高水温,有利于稻苗生长,也有利于控制小潜叶蝇的发生
稻小潜叶蝇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播种早、插秧早、长势弱的稻田。可选用40%乐果乳油 800~1 0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1 000~2 000倍液、70%吡虫咻水分散粒剂 60~90 g/hm²、25% 嚷虫嗉悬浮剂 60~90 mL/hm²或50%氯氰·毒死蜱乳油 450~600 mL/hm²喷雾,也可用 18%杀虫双水剂 3 000~4 500 mL/hm²喷洒
2023
水稻害虫防治技术
目录 Content
-
01
水稻害虫的种类
02
稻小潜叶蝇
03
水稻负泥虫
水稻害虫防治技术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之一,但水稻生长过程中常 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害,给 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害虫, 需要了解害虫的种类、形态 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浅谈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王春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10期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粗放式耕作,造成越冬基数大,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扩大,受害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有危害程度增强的趋势。

二化螟属寡食性昆虫,幼虫食性较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二化螟危害极大,正常年份减产3%-5%,大发生年份可减产30%以上。

一、昆虫形态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完全变态类昆虫,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阶段,但只有幼虫阶段才危害水稻。

雄成虫(雄蛾):体长10-12毫米,前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腹部呈圆筒形,前翅中央有4个紫黑色斑点。

雌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有少量金属光泽鳞片,腹部呈纺锤形,额部有一突起。

卵:二化螟卵成椭圆形,呈鱼鳞状单层排列成卵块,第一代卵产业叶片上,第二代卵产于近水面的叶鞘外侧。

幼虫:幼虫胴体背面暗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蛹:圆筒形,初期淡黄后变红褐色,背部有5条等长的纵线。

二、生活习惯1.成虫。

(1)成虫:具有夜出活动性,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晚上夜出活动。

成虫大多在午夜以前交配,雌蛾交配后,间隔一天开始产卵,第一代多产于距叶尖约3-6厘米处,有时也产于叶背。

第二代多产于叶鞘距水面约3厘米处。

一般一只雌蛾产卵2-3块,多达10余块,平均5-6块,共有200-700粒。

(2)趋光性:二化螟具有趋光性,未产完卵的成虫比产完卵的成虫趋光性强。

(3)产卵具有选择性:二化螟喜欢在稀植、杆高、叶面宽且叶色浓绿的稻杆上产卵。

因此,刚移栽田、拔节期的稻田,由于叶色淡、植株矮,产卵少。

2.幼虫。

(1)钻蛀性:主要危害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

(2)转株危害性:二化螟转株危害性强,造成损失更大。

(3)越冬性:二化螟越冬场所广泛,不仅只在稻桩上越冬,田边杂草等上也可越冬。

水稻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蛀心虫、钻心虫等,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在分蘖期危害形成枯心病,在孕稻期危害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一般发生年份,危害率在5%~10%,发生重的年份,损失产量在20%以上。

一、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约12毫米,体黄白色,前翅三角形,淡黄色,中央有一黑点,产卵前腹部末端有一撮黄色绒毛;雄蛾体长约9毫米,全身灰白色,前翅淡灰褐色,中央小黑点比较模糊,从翅尖到后缘有一黑色带纹,外缘有9个小黑点,前面7个比较明显。

卵: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初产时蜡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每卵块有卵10~100粒,卵块上覆盖有棕色绒毛。

幼虫:一般分为5龄和预蛹。

1~3龄幼虫体黄白至黄绿色;4。

5龄幼虫体胖,黄绿色;预蛹体缩短,不活动,腹足退化。

二、危害症状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初孵幼虫从水稻茎部驻人,1周左右,造成枯心苗。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初孵幼虫从包裹稻郭红莉穗的叶鞘上或稻穗破口处侵入,取食稻花发育至2龄,在稻穗颈部咬孔侵入,并咬断稻茎造成白穗。

三、防治技术1、压低虫源基数。

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禾蔸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虫源,故压低虫源基数的主要措施有:1.春耕灌水,淹没禾蔸10天;2.齐泥割稻,冬季挖锄或捡拾烧毁外露稻桩;3.绿肥留种田应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4.选用良种,加强水肥管理,促平衡生长,抽穗整齐;5.减少水稻混栽;调整播种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破口抽穗)”避开蚁螟孵化盛期;6.及时夏耕灭茬,于早稻收割后立即将禾蔸扎入泥中。

2、农业防治。

(1)灌水杀蛹:当越冬三化螟化蛹盛期,对冬闲田、绿肥留种田等灌水淹没稻桩2—3天。

(2)栽培治螟:避免单双季稻混栽,不种或少种插花田,减少“桥梁田”,减轻螟虫发生。

防治水稻三化螟必须在搞好农业防治基础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控制螟虫危害。

3、创造条件,开展生物和物理防治。

1.每30至50亩安装频振式电子杀虫灯一盏,可大大减少螟虫数量;2.发蛾高峰期每亩放置性诱扑器一个,诱杀成虫;3.避免施用高毒农药,保护利用赤眼蜂、青蛙、蜘蛛、燕子等天敌;4.释放稻螟赤眼蜂等。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及识别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及识别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水稻螟虫的幼虫能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花和稻茎内壁,形成多种为害状,其中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是枯心和白穗。

“枯心”是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圆秆拔节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稻心而造成;“白穗”是在水稻抽穗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穗轴而造成。

为害水稻的螟虫有四种: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大螟,广东发生最多、最严重的是三化螟。

虽然它们都造成枯心和白穗,但各种害虫的为害症状还是有区别的。

三化螟:俗称“白翼仔”。

幼虫取食时有两个与其他稻螟不同的特点:一是仅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或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或茎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的部分,二是蚁螟蛀入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颇整齐,被称为“断环”,幼虫在断环上部取食。

断环形成后,由于水分和养分不能流通,稻株几天内就表现出青枯或白穗等被害状。

二化螟的幼虫侵蛀水稻的能力要比三化螟强,从秧苗期到水稻乳熟期均可侵蛀为害。

在本田期,蚁螟孵化后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1个叶鞘内有虫几头到百余头,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幼虫2龄以后才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

台湾稻螟的初孵幼虫亦喜欢群集为害叶鞘组织,其后才钻到心叶或拔节后的茎秆内,在茎秆取食内壁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稻螟幼虫,特别是高龄幼虫的食量大,被害处组织损伤很厉害,被害株穿孔很多,且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虫粪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的臭味。

大螟属夜蛾科,其初孵幼虫在叶鞘内群居取食。

其最大的特点是幼虫蛀食不过节,一节食尽即爬出转株。

大螟在田间为害的特点是靠近田埂5—6行水稻,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稻田中央虫口密度小。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主要有4种。

属螟蛾科的有3种:三化螟、台湾稻螟和二化螟。

属夜蛾科的有大螟。

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关于成虫:三化螟雌成虫前翅近中央有1个极明显的黑斑,雄虫前翅这一黑斑不很明显,但从顶角有一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7—9个小黑点。

水稻二比螟的防治方法

水稻二比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 , 防治适期是当二化螟处于低龄 幼虫期 。防治药剂 可 选 用 : 67 方 米 用 2 %杀 虫 双 水 剂 20 升 , 每 6平 5 0毫 或
9 % 杀 虫 单 可 溶 性 粉 N 3 克 , 2 %三 唑 磷 乳 油 10 0 o 或 0 2 10 升 , 5 5毫 或 %氟 虫 腈 悬 浮 剂 3 ~5 毫 升 , 5 %杀 螟 0 0 或 0 松 乳 油 10 升 , 水 5 ~6 升 喷 雾 ; 可每 67 方 米 0毫 对 0 0 还 6平 用 5 杀 虫 双 颗 粒 剂 1 1 5 克 直 接 撒 施 ; 效 可 达 % ~ .千 防
为淡 黄 色 , 上 有 5 棕 色 纵 纹 。 后转 为 棕 色 至 酱 红 色 , 背 条
纵纹消失 。
4 3 及 早拔 除被害 株 , . 以消灭幼 虫 : 常检查 虫 经 情 ,一 一 旦发 现被害株 应及 时拔除 , 如苗期至分蘖期拔 除
“ 心 ” 、枯 鞘 ” , 穗 期 拨 除 “ 孕 穗 ” “ 枯 苗 “ 株 抽 枯 、 白穗 ”不 , 但 可 以减 少 虫量 , 月 呵以 防 止 幼虫 转 株 危 害 。 而 .

农 家 医院 ・
水 稻 =此 螟 的 防 治 方法
谷 晓 军 李 建 军 ( 龙 江 省 绥棱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靠 山 区域 站 1 2 0 黑 5 2 0)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 、 心虫 、 秆虫 、 钻 蛀 白翼 仔 等 。属 鳞 翅 目、 蛾 科 。 广 布 于 亚 洲 温 带 和 亚 热 带 稻 区 ; 内 螟 国 分布北起 黑龙江 , 南抵 海 南 省 , 自台 湾 , 至 陕 西 、 东 西 甘 肃、 四川 、 南 及新 疆 的 吕吉 和 乌 鲁 木 齐 , 以 长 江流 域 云 但 及 以南 各省 丘 陵 山 区发 生 最 为 严 重 。 成 虫 为 夜 出 性 , 在 下 午 及 傍 晚 羽 化 , 晚 及 次 夜 多 当 交尾 , 交尾 后 1 天 产 卵 , ~2 雌成 虫喜 欢 选 择 叶 色 浓 绿 、 植

水稻三虫知识

水稻三虫知识

钻心虫的生活史
成虫


幼虫
影响发生的因素

气候:早春气温高低影响越冬代二化螟发生迟早,
若早春气温回升快,越冬代发生期提前,有效虫源田 增加;春季雨水偏多,越冬代死亡率提高,虫源降低。 二化螟发育的适温为16~30℃,最适的温度是22~ 25℃。

虫源场所: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不同越
冬场所的幼虫化蛹、羽化有显著差异,往往形成多个 蛾高峰,造成世代重叠现象,因防治适期难以掌握, 增加了药物防治的难度和用药次数。
双季稻区
双季稻区
二化螟、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亚热带季风性 三化螟、稻飞虱、 湿润气候 稻纵卷叶螟 暖温带 稻飞虱、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海洋性气候 稻飞虱、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中亚热带往北 稻飞虱、二化螟、 热带过渡型 稻纵卷叶螟 海洋性气候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 三化螟、稻瘿蚊
常见的水稻害虫

二化螟与三化螟的区别
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 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 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 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
1、二化螟初孵幼虫还会在叶鞘取食造成 枯鞘。 2、二化螟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每株可多 达数十头。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 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 晰,蛀孔整齐、圆形。 3、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 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 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 整齐,形似“断环”。


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 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二化螟危害特点(图)
三化螟概述

水稻二化螟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10期于小飞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秆虫。

二化螟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

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

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状。

以幼虫钻稻茎为害,发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

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对促进水稻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严重的能造成绝产。

一、为害的特点1、幼虫钻蛀稻杆,因为害部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表现而不同。

初孵幼虫危害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

2龄后开始蛀入稻茎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浆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幼虫常群集为害,钻蛀孔圆形,孔外常有少量虫粪,一根稻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甚至过百头,杆内虫粪较多。

一般一头幼可危害3-5株水稻。

2、形态特征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

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

幼虫6龄左右。

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全体淡褐色,具红棕色条纹。

蛹长l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

区3-4代,20-24C地区4-5代,高于240C地区5-6代。

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

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0C时成虫羽化。

3、繁殖特点稻桩及小麦、大麦、蚕豆、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秆中;均温l0-15C进入转移盛期,转移到冬季作物茎秆中以后继续取食内壁,发育到老熟时,在寄主内壁上咬l羽化孔,仅留表皮,羽化后破膜钻出。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摘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药剂防治等。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防治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i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枯心虫。

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国内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但主要发生于华南、华中、华北及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

一般年份因二化螟的危害造成减产约3%-5%,严重时可减产30%以上。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和稗、李氏禾等杂草。

二化螟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穗苞,茎杆等。

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

常见的为“枯心”,“白穗”等,对产量均有影响。

1.危害症状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人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2.形态特征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和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翅面小黑点很少,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

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毫米,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

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淡褐色,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3.发生规律二化螟发生为害轻重与虫源、品种、气候、天敌等条件有关系,一般越冬虫源多,天敌数量少,发生重;杂交水稻品种,由于植株高大、生长茂盛发生常重;温湿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二化螟发生为害重。

3.1生活史二化螟的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的温度而异,在国内每年发生1~5代,如华南每年发生4-5代;华中每年发生3代;东北每年发生1~玳;辽宁每年2代:黑龙江每年1代。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5年第5期白春秋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蛀秆虫,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从分布情况上看,从南到北都有分布。

以往以江南稻区较为严重,但现已波及到东北,而我省近几年就有加重的趋势。

二化螟除了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小麦等作物。

一、症状识别水稻二化螟主要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穗苞和茎秆等。

在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

较为典型就是“枯心”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比较大。

由于二化螟属于钻蛀性害虫,叶鞘受到侵害后形成鞘叶枯萎,幼苗期和分蘖期受到侵害后会造成枯心,在孕穗期受到侵害后会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受到侵害后会造成白穗,而到黄熟期则会造成虫伤株。

二、特征识别二化螟属磷翅目,螟蛾科。

主要是幼虫危害,其形态特征是一种多足型幼虫。

1 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头和胸部为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翅面有较少小黑点。

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

头和胸的背面为淡黄色。

前翅为黄褐色或是灰褐色,前翅接近长方形,后翅为白色,翅外缘有约7个左右小黑点,但翅面上却是一些不规则的褐色小点。

2 卵卵粒扁平,呈椭圆形,卵块排列如鱼鳞状,上面覆盖一层透明的胶质物。

卵块初始为乳白色,之后逐渐变成黄色、黑褐色,接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 幼虫体为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幼虫一般为6龄。

4 蛹为圆筒形,额中间呈圆形突起状。

化蛹初期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绛紫色,纵纹逐渐消失。

三、发生规律1 生活史在我国,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

不过,发生代数却因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而有所不同。

例如,华南地区一年约发生4~5代,华中地区一年约发生3代,东北地区一年约发生1~2代,其中黑龙江为每年一代。

其特性主要是以幼虫在寄主根茬或茎秆中越冬,待到第二年春季,温度和湿度相宜时,越冬幼虫从根茬或茎秆中钻出转到地面根茬或杂草上,寻找到适宜的场所进行化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温度与二化螟越冬代盛蛾期的关系
泰和县2004-2008年越冬代二化螟盛蛾期及2-4月平均温度表
始蛾 (月/日)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4/9 4/16 4/6 3/27 4/8 高峰日(50%) (月/日) 4/16-18 4/23-25 4/16-18 4/11-13 4/21-23 盛末日(80%) (月/日) 4/25 4/28 4/20 4/16 4/30 2月份 (℃) 11.5 6.4 8.7 18 6.2 3月份 (℃) 12.8 12.0 13.3 14.8 15.7 4月份 (℃) 21.0 15.1 21.1 13.2 20.6 14.2 18.0 16.9 19.8 13.9
一、生活史和主要习性
• 在国内一年可发生1-5代,即我国最北部只发生1代,最南部 可发生不完全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在江西由于该虫越冬代幼 虫解除滞育的时间不同,繁殖世代幼虫发育历期个体之间又存在 较大差异,导致该虫一年发生2-4代,前后有2代的差别。成虫羽 化后不需要取食补充营养,羽化当晚或次晚交尾。交尾后的第二 天即可产卵。成虫的趋光性强,雌蛾更喜欢扑灯。成虫喜欢在叶 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产卵位置则因生育期不同而有 异。秧苗至分蘖期多产在叶片正面离叶尖3-6 cm处,分蘖后期至 生殖期多产在离水面7-10 cm处的叶鞘上。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 内为害,2龄后转到茎秆内取食为害。老熟幼虫在茎秆内或叶鞘 内侧化蛹。
• •


• •
泰和县2004-2008田间越冬代发育进度调查证实了2-4月气温与越冬代盛蛾期密切相关。 2007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达到16.9℃(特别是2-3月的月平均气温高达16.4℃, 比常年高出 4-6℃),此年3月27日田间见蛾, 4月12日为越冬代盛蛾高峰期(50%个体羽化),而此地常 年在4月15日后才开始栽插早稻,致使越冬代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因水稻尚未栽插而成为当 年的无效虫源,明显减轻了当年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2004和2006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1 和14.2℃,其羽化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17日和4 月18日,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能构成早稻为害的虫源。 2005和2008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3.2 和13.9℃,其羽化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24日和4 月22日,绝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能构成早稻为害的虫源。 本试验揭示了极端的春暖年份(如2007年)可导致越冬代盛蛾期与早稻栽插期不相吻合,从而 减轻了二化螟的危害。 我们的试验结果揭示了极端的气候条件可导致昆虫不适时进入滞育或不适时解除滞育,从而减 轻或加重昆虫对作物的危害。
第三章 水稻害虫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自播种 出苗到成均可受到不同害虫的为害,为害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食根的:稻象虫、稻水象甲; 2、咬食叶片的:稻纵卷叶螟、稻弄蝶和负泥虫; 3、刺吸稻株组织汁液的:飞虱、叶蝉和蝽象; 4、钻入稻株组织内部取食的螟虫; 5、在取食过程中刺激水稻组织畸形而成虫瘿(标葱)的稻瘿蚊;6、在水稻叶 片内潜叶为害的铁甲虫; 7、为害稻穗的粘虫、蓟马和蝽象等; 8、除取食水稻外还能传播植物病害的稻叶蝉和飞虱。
• 幼虫为害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群聚为害;2、侵入力强;3、 转株频繁(导致大量的隠害株)。
二、二化螟在年生活史周期中有两次不同场所的过 度 在纯双季稻区,二化螟随着春耕沤田和夏耕灭茬, 出现两次不同生境的过渡。第一次是在春耕沤田后, 由越冬场所向早稻田过渡,然后在早稻田繁殖2代 (第一、二代);第二次是在夏耕灭茬后由早稻田向 晚稻田过渡,在晚稻田繁殖1-2代后(第三、四代), 即以第三、四代幼虫越冬,完成全年的生活周期。在 水稻单双季混栽期,夏耕灭茬后也可由早稻田向中稻 田(一季稻)过渡。二化螟能否顺利实现这两次过渡, 对其各代的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这两次过渡条件对准确预测该虫的发生量 和制定防治对策有重要 实践意义。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1 8-6 8-11 8-16 8-21 孵化日期(月-日) 8-26 8-31
滞育率(%Diapause)
2003 1986 1985 1984 1983 9-5
图2.二化螟在大田不同日期孵化的幼虫的滞育率

1983至1986年8月初孵化的幼虫有部分进入滞育,8月中旬孵化的幼虫有 50%个体滞育,8月20日后孵化的个体全部进入滞育。 在高温超历史的2003年,8月中旬末孵化的幼虫(日平均气温为29.8℃)亦 有50%以上的个体进入滞育
1.二化螟这一滞育特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不 断选择形成的 ,这确保了二 化螟在8月份高温季节 进入滞育,避免了在高温季节不适时的发育导致越 冬种群数量的减少。 2.田间二化螟的越冬种群虫源主要由8月初至9月中 旬孵化的幼虫构成,其构成的虫源基数稻生育 期的配合关系
三化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越冬代盛蛾期较晚,在南 昌4月下旬始见,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因此,三 化螟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次过渡,这也是为什么早稻苗 期二化螟的为害明显重于三化螟的原因之一。但 1993年赣北稻区三化螟在早稻大发生,其中重要的 原因就是那几年利用晚稻田不翻耕大面积板田种植甘 蓝型油菜和麦子,而这些作物在5月10-20日才收割, 导致越冬代三化螟可以安全羽化出来实现第一次过渡。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光期长度(h) 图1. 二化螟在恒温28℃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曲线。
28℃
滞育率(%)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图进一步显示了田间二化螟的滞育是在8月份高温条件下形成的
影响螟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食料、天敌等, 它们相互联系和制约,综合作用于二化螟。 1、气温和降雨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虫源基数: 直接影响:四月份是越冬代幼虫开始转入化蛹阶段的生理转换 期,此时的气温高低和雨水的多少,对其第一代以及以后各代 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大小,起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春季 低温多雨,不利于越冬幼虫的存活和化蛹,还会推迟羽化,不 利其第一次过渡。特别是三化螟因为禾蔸是其唯一的越冬场所, 此时降雨会导致越冬幼虫大量死亡。根据以往的经验,南方春 季大旱,三化螟常大发生。
一般而言,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更易遭受蚁螟的 侵入和为害,因此,我们常把分蘖期和孕穗期称为 易受螟害生育期;而水稻园秆拔节和齐穗后的水稻 相对不易遭受蚁螟的侵入,故称为安全生育期。但 须指出,当螟虫发生量很大时,即使蚁螟的盛孵期 碰上不易受害的生育期,螟害还是相当重。
分蘖期
孕穗期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Rice stem borer)
•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常发性害虫,广泛分布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 区,最北分布在黑龙江克山县(N 45°),我国北纬20°以南基本没 有分布(海南和三亚)。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玉米、甘蔗等禾 本科植物。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常年第一代均能 对早稻分蘖期的禾苗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已成为我省早稻分蘖期的头 号害虫,特别是第三代幼虫在部分迟栽单晚田和双季稻田暴发成灾, 如2002年南昌县晚稻二化螟防治不好的田块,亩虫量超过20万头,受 害株率100%,损失率达80%,并出现成片缺收稻田。特别提及的是,第 三代二化螟主要以虫伤株造成严重为害,导致水稻后期大面积倒伏。
1、二化螟实现第一次过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越冬幼虫 能否在春耕沤田前羽化出来,成虫羽化后有无适宜的繁殖 场所。
在南昌,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在4月上旬始见,4月中旬至4月下 旬盛发。因此,凡在谷雨(4月21日)前翻耕的晚稻田和中稻田, 其中越冬的幼虫绝大多数不能羽化出来,这类稻田即使越冬密度很 高,也不能实现向早稻田过渡,而成为无效虫源田。反之,凡在谷 雨后翻耕的晚稻田和中稻田,越冬幼虫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向早稻 田过渡。显然,在立夏后翻耕的稻田,如以晚稻和中稻田冬种小麦、 迟熟油菜和留种红花田,其中的越冬幼虫能顺利羽化出来,成为主 要的越冬有效虫源田。这类田块越多虫口密度越大,向早稻田过渡 的蛾量就越大,早稻的螟害就越重。另外,越冬幼虫抗逆性较强, 翻耕后幼虫能钻出外逃,且食性较杂,除水稻外还能取食和越冬于 其它寄主。因此,在正常年份,二化螟都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第一次 过渡,故早稻苗期二化螟为害均较重。此外,春季温度能影响越冬 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从而影响到这次过渡(见图)。
台风或寒露风对螟蛾和蚁螟的冲击
根据江西的气候特点,在9月份常有台风和寒露风, 伴有大风降温,此时如碰上螟蛾产卵期或蚁螟盛孵 期,螟虫的为害可明显减轻。特别是三化螟,碰上 此天气,螟害均较轻(如1965年第三代发生量很大, 曾预测第四代可能特大发生,但由于当年9月中、下 旬连续10多天大风雨,致使80%左右的螟蛾未产卵 而死亡,当年在没有防治的情况下,白穗率低于 1%)。
思考题:螟虫在年生活史周期中有那两次不同场所的过渡,了解这 两次过渡有何意义?
二化螟从早稻田向晚到田和中稻田过渡
• 中稻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50.4万亩扩大到2002 年的615.7万亩,在水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从 18.75%提高到36.96%,将近翻了一番。近几年 稳定增加到650万亩左右。
三化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南昌第二代于7月中旬始见,7月下旬至8月上 旬盛发。因此7月中旬后收割的早稻中、迟熟品种,三化螟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能 羽化出来,迁入晚稻田,成为虫源田。这类稻田的面积的比例和虫口密度愈大, 迁入晚稻田的虫源数量就愈多,为害也愈重。因此,相对于二化螟,三化螟完成 第二次过渡要顺利一些。
60.00 50.00 早稻百分 率 中稻及一 季晚百分 率 晚稻百分 率
百分率(%)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92
年份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