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和研究》(I)(II)(III)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63c91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8.png)
建筑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设计(2)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Design(2)课程编码:X3141481学时数:48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0适用专业:建筑学(五年制)一、课程简介《建筑设计(2)》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设计基础阶段之一。
课程内容是设置独户独院类中小型住宅建筑设计题目任务书,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过程中注重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设计构思训练。
通过《建筑设计(2)》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功能意识、空间意识和环境意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分析、立意、构思、再现等过程进行方案设计,具备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的能力,为后续建筑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支撑建筑学专业毕业要求第7点,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建筑、规划、景观等复杂 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开展(三)掌握独户独院类住宅建筑的设计原那么 与设计方法,了解住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针对具体工程的实际地形和实际业主,设计出较为 合理的设计方案,培养掌握小住宅建筑设计的技 术人才。
(三)掌握独户独院类住宅建筑的设计原那么 与设计方法,了解住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针 对具体工程的实际地形和实际业主,设计出较为 合理的设计方案,培养掌握小住宅建筑设计的技 术人才。
的影响。
(四)支撑建筑学专业毕业要求第10点,能够就复杂建筑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 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 备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在跨 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五)支撑建筑学专业毕业要求第11点,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 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任务书及别墅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知识讲解1.教学内容任务书讲解;别墅建筑的开展概况、类型及特点;别墅建筑的选址及场地设计;别墅建筑功能构成及空间组织.基本要求(1)了解:别墅建筑的开展概况;别墅建筑选址的特殊要求;(2)理解:别墅建筑的开展趋势;建筑选址对别墅建筑设计与使用的影响;(3)掌握:别墅建筑的类型;别墅建筑的基本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原那么;平立剖面图的画法;景观、朝向及气候条件对别墅建筑选址及场地设计的影响;人文及地域环境对别墅建筑选址及场地设计的影响;场地周边或城市交通状况对别墅建筑选址的影响;(4)熟练掌握:别墅建筑的特点;别墅建筑的选址原那么与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b852b9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f.png)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a2708894-6ea5-11ec-868f-7cb59b590d7d《建筑设计[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建筑设计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design课程编号:02040820开课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ⅱ]后续课程:建筑设计[ⅳ]执笔人:蔡雅冰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组合能力,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2、知识要求:对空间组合的分析与认识,对建筑技术的了解以及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3、能力要求:(1)培养对不同功能和不同需求的设计适应性,以及基本空间单元的组织能力力,在套型设计和组合上培养分析能力,并提高对建筑技术的认识程度,增强各专业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对施工图的绘制,培养施工图方面的准确表达能力。
(2)使学生掌握复杂大型建筑空间的基本设计方法。
(3)让学生能够自我分析建筑空间内的流线问题以及空间组合和外观造型处理。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居住空间设计——福利房、商品房(1)教学内容:a.讲解居住建筑的特点,以及建筑设计须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不同功能要求和不与使用自定义要求相同。
b.使学生掌握单体设计过程,并能够分析、考虑群体设计和环境设计。
掌握了解一般共管公寓设计,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合理布置共管公寓。
c、培养空间的安排和安排能力,提高小空间尺度的思考能力。
d、掌握混合结构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技术施工方法。
(2)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知识,设计符合要求的基本户型和建筑单体,独立绘制建筑施工图。
2、图书馆设计学期:第6学期学时:84学时学术成绩:5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1)教学内容:作为上一个大厅式空间设计的延续和深化,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多功复杂空间的设计。
环境设计(总平面布置,包括环境分析、人流分析、流线设计和工艺要求)a.草图设计(建筑平、立、剖面图按比例绘制)b.调整方案c.绘正式图(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建筑空间中人流路线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主次关系本掌握进行大型空间设计的空间尺度、把握能力以及较复杂空间组合的设计万法。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设计课》作业要求201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设计课》作业要求2011](https://img.taocdn.com/s3/m/b8a932d0941ea76e58fa047d.png)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建筑创作与研究1、2、3》课程规定与要求为强化研究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建筑创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判断力,规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生学位课程《建筑创作与研究》的教学,结合建筑设计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特制定本作业要求。
1.1总则《建筑创作与研究》课程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核心课程,结合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我院建筑学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和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制订本规定,以保证教与学双方有章可循,便于执行。
1.2课程要求采用讲授、专题、讨论结合实地考察分析等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有关文献和书籍。
主要涉及下述方面:(1)在导师指导下,从建筑创作的三个阶段“概念生成——设计方法——空间方案”入手,进行创作可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注重对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研究;(2)研究生针对建筑创作阶段重点和课题,通过理论准备和资料收集,掌握相关领域国内外发展水平和动态;(3)全面提高研究生调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查阅和运用资料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构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协作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4)职业性和学术性兼顾,在注重实际要求的同时,应该侧重对建筑设计中触及的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综合思考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既达到教学目标,也为论文选题等工作奠定基础。
1.3考核要求(1)导师根据建筑创作的三个阶段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研究课题;(2)导师根据三个阶段的重点和研究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和书籍;(3)要求完成三个独立的建筑设计研究创作作业;(4)每个创作作业结合一个独立的设计竞赛、建筑设计或科研项目完成,内容包括项目的具体信息,创作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研究报告和相关图纸,不得简单地以实际建筑设计项目说明书替代。
同时,要重点提交研究生独立完成的工作成果,并说明与他人成果的关系;(5)考核方式采取导师评定和学科组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辅以自评和讲评。
《建筑设计1-2》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1-2》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46bb3802768e9951e73892.png)
《建筑设计1/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20581/03120591课程名称:建筑设计1/2/Architectural Design1/2课程总学时/学分:256/10适用专业:建筑学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与建筑设计原理和造型设计课相配合,培养学生运用形态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侧重于构思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学习和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环节安排本课程以学生设计训练为主,以一对一辅导教学为特点。
1.课堂讲授(3~6学时/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要求,环境特点,配合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的基本知识、草图的表达方式及设计方案表现的基本功。
应注意建筑与环境、文化及技术等方面的联系趋向。
2.自学安排(课外24学时/单元)要求学生结合每个设计题目有针对性的收集中外优秀设计实例,提高学生徒手绘图能力及表现技巧,积累优秀设计素材,丰富设计构思,培养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3~6学时/单元)(1)参观内容:是在每个设计题目开始前安排实地环境踏勘或同类建筑实例参观。
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设计题目环境认识及体验该类建筑使用状况及空间尺度。
(2)观摩:内容是观摩中外优秀建筑作品的幻灯片、录像带及图书资料等。
目的是提高学生建筑美学修养,开阔学生视野,把握本领域的发展动向。
(3)课堂讨论:内容是针对每个单元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在学生中间进行讨论或讲评。
目的是使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机会以便横向比较相互促进。
(二)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扩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知识的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图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部分建筑设计1(茶室、展览室、冷热饮店、别墅、小住宅设计)(12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从基本单元--房间设计开始认识建筑设计基本要求和考虑因素,从小型建筑的组合中学习空间的组合要求。
建筑设计I课程建筑设计理论教学大纲2.1 理论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I课程建筑设计理论教学大纲2.1 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a1a494910ef12d2af9e78b.png)
《建筑设计I》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6062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制定人(执笔人):陈华敏审核人:汤移平制定(或修订)时间:2011年8月20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建筑设计I》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3年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绪论前言1、课程内容包括2个课程设计:1)经典建筑分析;2)独立式住宅设计(或别墅设计)。
2、教学方法1)在课程设计开始前,集中讲解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案例分析。
2)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现学生草图中可能形成的特点和闪亮的思想火花,指导学生一步步形成有创意的方案。
3)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数次集体评图和学生间的交流,增进互相借鉴、学习。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2、掌握学习方法;3、掌握建筑设计的逐步树立功能意识、空间意识和环境意识;4、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学习方法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难点是学生通过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内容】1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2 学习方法3 考核方式第二章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目的】1、了解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2、了解独立式住宅建筑的功能设计要点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特征;【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小住宅建筑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难点是学生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内容】1 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1-1小住宅设计1-1-1独立式住宅别墅的概念与特点1-1-2基地环境分析1-1-3别墅功能分析1-1-4基本元素分析1-1-5交通空间1-2案例分析基础性实践作业:经典建筑分析【教学目的】经典建筑分析是建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观和合适的方法。
《建筑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9e667e0066f5335a812192.png)
《建筑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6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Design 3课程总学时:128 理论课:112 实验课:1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2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建筑设计3》课程是建筑学大三学生的必修课,是继《建筑设计1》与《建筑设计2》课程学习后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着重学习和掌握中型公共建筑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提高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是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并强化学生由小型公共建筑到中型公共建筑、由建筑单体设计到建筑群体布局、由公共建筑到住宅建筑等设计思维的转变,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原理及方法,提升设计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掌握一定的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与方法;树立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观念,强化人、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设计观念;培养调查分析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创意能力等。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1) 博物馆建筑设计1、学会博物馆类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流程;2、掌握博物馆类建筑设计的功能分区、流线设计以及细部设计的知识要点;3、掌握《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设计规范要求;4、学会将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等要素融入建筑设计当中,能够不断开阔视野,从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去关注建筑设计;5、学会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一定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立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发展观。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1、了解居住小区规划的内含,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2、掌握居住小区建筑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等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Ⅲ》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Ⅲ》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9f5bfd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e.png)
《建筑设计Ⅲ》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4044045课程名称:建筑设计Ⅲ/ Architectural designⅢ学分:6学时:96(实验:课内实践80 上机:课外实践:)适用专业:建筑学建议修读学期:5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工程管理系课程负责人:先修课程:建筑设计Ⅱ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考查,平时成绩30%,大作业7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1.[美]弗朗西斯·D·K·钦.建筑:形式、空间、秩序.邹德侬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美]爱德华·艾伦.建筑初步.刘晓光,王丽华,林冠兴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5.[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6.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内容概述:中文: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观,掌握空间思维和相应的操作方法。
英文:The course is the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required a professional backbone.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basic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master spatial think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operation.《建筑设计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44045课程名称:建筑设计Ⅲ/ Architectural designⅢ学分:6学时:96 (实验:课内实践80上机:课外实践:)适用专业:建筑学建议修读学期:5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工程管理系课程负责人:先修课程:建筑设计Ⅱ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旨在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观,掌握空间思维和相应的操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方法课程大纲和作业要求
![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方法课程大纲和作业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4ceae7a11711cc7930b716d0.png)
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方法课程大纲和作业要求《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课程提纲:〇、绪论:1、建筑设计方法的范畴: 1)、建筑理论的两大范畴:建筑本体论和建筑方法论 2)、建筑设计活动的两大范畴: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法论 3)、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基于设计类型的研究基于设计问题的研究基于设计方法的研究2、设计方法论的概念:1)、概念起源 3)、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定义 4)、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 3、设计方法演化的历程 1)、从经验的设计到理性的设计基于语言的建造维特鲁威之前、哥特教堂基于实体模型的设计伯鲁乃列斯基、“烫样”基于图画的设计文艺复兴三杰基于绘图的设计透视术、画法几何基于网格的建筑类型图解分析迪朗 2)、现代建筑设计运动中方法的分歧工业化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格罗皮乌斯、密斯现代主义艺术推动的建筑设计伊藤、康定斯基 3)、新科学与当代设计方法论系统论的提出数学、几何、拓扑影响的设计工程学科、技术学科发展对设计的推动作为文化批评的设计计算机——人工智能运用于建筑设计4、课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了解当代某些前沿设计理论,并学习从其出发的设计方法。
一、建构(Tectonic) 1、风格与建构 1)、风格的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建造方式 2)、17世纪的风格选择危机:新的技术手段下多样化的历史风格选择成为难题,同时缺乏与新的建造技术相匹配的形式风格。
3)、18-19世纪的探索: 4)、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包豪斯、国际式 5)、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危机的再现:现代主义之后6)、风格危机的分析:过于关注建筑的图像化特征,背离了建筑的建造本质。
2、建构的历史 1)、洛吉耶的“原始小屋”——结构清晰性2)、苏夫洛——风格与新结构技术的综合 3)、辛克尔——建筑的自然史 4)、维奥莱-勒-迪克——“结构理性主义”先驱 5)、森佩尔——建构与建筑的表现问题重新确定各种建造过程的民族起源、材料使用及其相关形式建筑四要素建构与形式问题材料与形式问题森佩尔的贡献:建立一种基于近代启蒙哲学的科学现实主义建筑设计观念建立了一种基于人类学的建筑物质性与建筑意义表达的联系 3、当代建构理论的形成 1)、塞克勒“结构、建造与建构”:建构未必反映建造 2)、弗兰姆普顿“抵抗建筑学”厘清了“空间”与建构的关系,通过聚焦空间本身,进而对形成空间的体积、平面、表皮等问题的研究,最终形成对建构的关注;技术的本质:在技术中,决定性的东西并不是制作或操纵,或工具的使用,而是“表现”某种事物;从词源学上定义了建构(tectonic)、来源于“体验”和“民族学”的建构价值生成。
建筑学教学大纲——建筑设计一
![建筑学教学大纲——建筑设计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a5b48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3.png)
建筑设计(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数:64学时(其中:理论56 ,实践8 )学分数:4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一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指出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建筑设计的提高阶段。
主要了解人文与生态环境和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提高设计构思及方案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建筑表现的技巧,培养学生有理论有技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形态和空间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重点使学生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侧重于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经过课程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建筑表现的技巧,循序渐进地掌握全过程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通过空间的训练,加强学生对不同空间效果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掌握空间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场地分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对场地分析矛盾的合理解决。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1 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对低年级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是本学期的重点。
通过选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对设计主动的进行思考。
1.2 基本功的培养结合建筑初步所学内容强化建筑表现技法的联系和建筑工程制图的准确性联系。
1.3 建筑空间的认知了解对流线设计、功能布置、空间效果的基本认知和关系。
1.4 建筑场地和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认知对地形分析和环境分析掌握场地现场调研的方法和基本内容(场地分析、案例研究、文献调研)。
1.5 建筑功能、交通流线与形态的认知了解对流线设计、功能布置、空间效果的基本认知和关系。
对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做到能够基本掌握。
模块(选择其中一个)1.8m*8m*8m立方体小住宅设计2.别墅设计3.艺术之家设计4.茶室咖啡厅设计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无时限实践设计方式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
《建筑调查与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调查与研究》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732186f18583d0496459d9.png)
《建筑调查与研究》教学大纲Teaching program for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课程编号:120151019 学时/学分:1周/2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建筑学专业2017年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本门课程适用于建筑学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建筑创新调研与实习(大创)》课程是针对建筑学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创新调研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调研思维及能力的一门实践类课程。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设计原理》等;2、后续课程:《场地设计》、《建筑设计6》、《毕业实习》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目的:系统学习建筑调研的方法和知识,掌握调研的方案设计,调研提纲编写,实地调研方式方法,调研分析,调研实习报告总结。
通过专题性课题设计,采取现场调研过程,收集详细信息,并展开信息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
为今后建筑设计的前期调研和课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基本要求:(1)掌握(建筑)调研的基本方法,会运用适当的调研方法展开调研实践;(2)学会进行调研方案设计,包括调研大纲撰写、调研计划与调查问卷编写等;(3)学会调研报告的撰写;(4)通过有针对性的走访调研,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1、课程设计内容:(1)调研实践主题选择——主题:《盛京·奉天·沈阳》城市—建筑调研共分五大方向,十五个专题方向一:历史宗教1.1探寻沈城起源,调研古城市遗址遗迹;1.2探寻明清沈阳城,调研方城地区;1.3探寻沈城沦陷史,调研日伪时期建筑;1.4探寻宗教发展,调研沈城宗教寺院;1.5探寻古塔命运,调研沈阳各时期塔。
方向二:文化教育2.1探寻沈阳教育发展,调研沈阳中小学校园;2.2探寻沈城大学变迁,调研沈阳各大学建筑。
建筑创作理论与手法 教学大纲
![建筑创作理论与手法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0e87ea3cf84b9d529ea7adc.png)
建筑创作理论与手法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135Z10课程名称:建筑创作理论与手法/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学分:24/1.5先修课程:外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1)、(2)、(3)、(4)适用专业:建筑学教材1.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教学参考书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建筑创作理论与手法是面向高年级的建筑设计理论课。
本课程通过对建筑本体和建筑价值观念的探讨以及对现代与当代建筑思想和理论的分析,对现代与当代建筑思想及理论有一个总体认识。
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开放与多元的建筑观。
为建筑设计提供一个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建立基本框架。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现代建筑的产生的社会、历史、技术及艺术发展背景;现代建筑的的各种空间理论体系;现代建筑主要流派的思想和设计手法;当今国内、国外主要建筑思潮、流派主要特征和手法;能力: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相关资料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理论联系设计实践的能力;素质:树立对学术问题要善于争论、交流、探讨的意识;深入理解建筑理论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建筑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建筑创作与研究(I)(II) (1)绿色建筑技术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6)高等土力学 (8)结构可靠度分析 (10)制冷空调应用新技术 (13)供热、通风及空气调节理论与分析 (15)室内空气环境与CFD分析 (17)体质人类学 (21)文物鉴定 (22)材料的腐蚀、防护与古代冶金 (23)馆藏文物与环境 (24)《建筑创作与研究》(I)(II)(III)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建筑创作与研究学分数:各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Research 开课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I)(II)(III)课内学时数:各40(最低要求)上机时数:各40小时课外学时数:各20(最低要求)任课教师:各导师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教学大纲执笔人:周若祁审定人:许楗教学要求:通过建筑创作课题或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研究,掌握专题研究的方法,以及中等复杂程度工程设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有关建筑法规的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进一步提高构思和表达方案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建筑创作与研究”是为满足本学科对建筑师职业素质与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而设置的学位课。
“建筑创作与研究”系列课程是由三个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课题组成:(I)侧重“从概念到设计”的课题;(II)侧重设计全过程的课题(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III)侧重专题研究(学术性)的课题。
1.通过完成三个建筑创作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课题,着重了解或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1)现代建筑创作的理论与优秀作品;(2)设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专题研究的方法;(3)掌握中等复杂程度工程设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4)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研究,加深对有关建筑法规和条例等的了解。
2.进一步提高快速构思和表达方案的能力(包括构思的图式表达、方案表达和口头表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这类快题共安排三个,可穿插在课题中进行或单独作为一种考核方式,并辅以自评和讲评。
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并进行设计构思、方案推敲和成果表达。
3. 课外自学内容:学习有关建筑创作的理论及当代优秀作品的经验,工程项目的现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设计规范和相关法规,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表达深度等。
主要参考书:1) 教锦章等编:《建筑专业初步设计的深度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2) 教锦章等编:《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的深度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3)张伶伶编著:《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4)建筑创作理论及方法方面的参考书5)各类建筑设计规范6)城市规划规范预修课程(最低要求):非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先修建筑学专业本科课程中建筑理论课程2门以上,以及课程设计3门以上。
适用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6年10月20日《绿色建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绿色建筑技术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of Green Building,开课学院:XXXX学院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上机(实验)时数:xx小时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任课教师:闫增峰(副)教授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教学大纲执笔人:闫增峰审定人:XXX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掌握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掌握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了解现有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材料,水资源在建筑中的有效利用方法以及室内物理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课程是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的一门理论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理解建筑设计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并掌握绿色建筑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绿色建筑技术,从而使建筑设计行为自觉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本课系统地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绿色建筑材料,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以及绿色建筑案例分析等。
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建筑环境与绿色建筑概述1.1 建筑环境的基本概念1.1.1 环境学基本知识1.1.2 生态学基本知识1.1.3 建筑环境学基本知识1.2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1.2.1 绿色建筑的提出1.2.2 绿色建筑概念的发展与现状1.2.3 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第2章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2.1 绿色建筑评价的基本概念2.2 国内外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简介2.2.1 英国BREEAM指标体系简介2.2.2 美国LEED指标体系简介2.2.3 台湾地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简介2.2.4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简介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原理3.1 绿色城市及场地设计3.2 建筑节能设计3.2.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方法3.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方法3.3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3.3.1 太阳能利用设计3.3.2 风能利用设计3.4 绿色建筑材料3.5 建筑水资源有效利用设计第4章绿色建筑技术4.1 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概况4.2 建筑遮阳设计技术4.3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4.4 自然通风设计技术4.4.1 自然通风设计基本原理4.4.2 自然通风设计技术第5章绿色建筑材料5.1 绿色建筑材料基本概念5.2 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实例介绍第6章绿色建筑中水资源有效利用设计方法 6.1 水资源概况6.2 建筑中水资源有效利用设计6.2.1 中水利用设计6.2.2 雨水利用设计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设计7.1 室内热环境设计7.1.1 室内热环境基本原理简介7.1.2 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法7.2 室内光环境设计7.2.1 室内光环境基本原理简介7.2.2 室内光环境设计方法7.3 室内声环境设计7.3.1 室内声环境基本原理简介7.3.2 室内声环境设计方法7.4 室内空气质量7.4.1 室内空气质量基本原理简介7.4.2 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方法第8章绿色建筑案例介绍8.1 国外绿色建筑案例介绍8.2 国内绿色建筑案例介绍参考教材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 绿色建筑技术手册,中国建工出版社;2)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1991;3)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中国建工出版社;4)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Klaus Daniels(克劳斯.丹尼尔斯);5)Design with Nature, Ken Yeang (杨经文);6)结合自然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宋晔皓.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8)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9)可持续性建筑,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10)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1)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手册,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12)相关网址:DOE, Sustainableabc, Green Architectur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Florida Solar energy center, MIT;13)《Green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Design Vol 71 No 4 July 2001。
预修课程(最低要求):《建筑物理》。
适用专业:建筑学2006年10月23日《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The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开课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上机(实验)时数: 0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任课教师:张定青副教授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讨论)教学大纲执笔人:张定青审定人:许楗教学要求: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培养独立分析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1.城市规划学科性质及其与建筑学学科关系:从本原上探究建筑与城市,树立人居环境的整体概念,明确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关性,了解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概况及其系统分析:回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解读重要学说、重要文献,将其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建立对理论系统、整体的认识;3.城市居住环境理论:全面认识居住环境,了解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特点及相关理论,着重围绕社区规划建设基本理论进行思考;4.生态城市理论:了解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及规划设计方法与特点;5.城市设计导引:讨论、分析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
课程大纲:第1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再认识1.1 建筑与建筑学1.2 城市与城市规划1.3 人居环境科学第2章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概况2.1 近现代城市研究先驱人物及其理论思想2.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学说2.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文献2.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整体认识第3章城市居住环境3.1 城市居住环境的理解3.2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3.3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特点及相关理论3.4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第4章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4.1 人类聚居生态思想的历史演进4.2生态城市的理论阐释4.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理论4.3生态城市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第5章城市设计导引5.1 城市设计概念5.2城市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参考教材名称: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主编:《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城市规划与设计资料汇编》2003年;3)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4)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5)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6)齐康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7)吉伯德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8)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形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9)凯文•林奇著,黄富厢等译:《场地总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0)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城市建设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11)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