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环境学基础-10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黄河流域环境规划
流域环境规划案例
案例一
淮河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 复,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
规划目标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根本好转,保障生态安全
规划目标
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案例二
太湖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湖泊治理和保护,推 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跨
界污染联防联治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词
生态修复技术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实现生态环境的恢 复和改善。
详细描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生 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修复技术 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湿地修复、河流治理、矿山修复等。
02
在环境规划中,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 方面,例如生态廊道的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等。
地理学理论
地理学理论是环境规划学的另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地理环境的特点 、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 面,例如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自然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等。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总结词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划中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 估和选择,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

自然环境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

社会环境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环境是人类再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环境的特征:物质性、生态性、唯一性、有限性、资源性3.环境的功能: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物质来源;环境承受着人类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①人类初期以采集狩猎为生,由于过度的采集狩猎,消灭了许多物种,破坏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失去了进一步食物来源,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第一个环境问题;②农业发展时期,人类砍伐焚烧森林,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反复弃耕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类不合理盲目的开发及过分强化使用土地,导致土壤破坏,森林破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的第二环境问题;③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人口剧增和人类盲目的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核污染等;④信息社会时期,科学技术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但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也会产生相应的环境问题。

6.环境科学: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环境科学的分支:理论环境学;综合环境学;部门环境学7.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带来了环境危机,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成为推动环境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巨大力量。

环境科学基础考核试卷

环境科学基础考核试卷
B.化学法
C.生物法
D.数学法
20.下列哪个不属于可持续发展原则?()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竞争性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环境污染
B.生态平衡
C.资源利用
D.环境规划
6.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7.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在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
8.环境监测只需要对污染源进行监测。()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人类活动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0.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C.水环境
D.生物多样性
2.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模拟法
D.数学推导法
3.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问题?()
A.酸雨
B.沙尘暴
C.疾病流行
D.地震
4.下列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A.煤炭
B.石油
C.太阳能
D.天然气
5.以下哪个单位用于衡量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D.减少城市人口
12.以下哪些是环保法律法规的作用?()
A.保护环境
B.制止环境违法行为
C.促进经济发展
D.提高环境质量
13.以下哪些属于绿色化学的理念?()
A.减少化学产品使用
B.设计环境友好型产品
C.优化化学反应过程
D.增加化学废弃物排放

核环境学基础-6

核环境学基础-6
地壳浅部的表生带内因太阳能的作用,存在着 剧烈的元素迁移、分散和富集作用,以至形成 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
(2) 放射性物质在岩石裂隙中的吸着和迁移: 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置主要倾向于采用近地表埋 藏和地质处置,因此,放射性物质在地质层中 的迁移行为已成为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中一项 重要的研究课题。
放射性核素在地质层中的迁移涉及化学、放射 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学及地质学 等多门学科领域。影响核素在地层介质中迁移 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水力输送作用和岩土介质对 核素的吸着作用。
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方程 饱水介质中的迁移方程
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涉及对不同条件 下得到的迁移方程的求解。污染物在包气带土 层及饱水带地下水中的迁移方程,一般都是抛 物线型的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其求解方法有 解析法、半解析法和数值法三种。
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无限长砂柱中的迁移问题 (1) 连续或短期释放污染源:
守恒污染物在含水地层介质中的迁移仅是平流 及水动力弥散两种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 对非守恒污染物则还应考虑其与地下水及介质 之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所导致的廓清作 用。影响非守恒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 因素里面,只有吸附、离子交换、沉淀和衰变 降解具有廓清作用。
放射性物质在包气带及饱水带地下水中 的迁移
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 行为
放射性物质的水迁移
放射性物质的水迁移一般分为两阶段,在第一阶 段,岩石矿物或固体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在溶解、 淋滤、扩散、射气、反冲的作用下进入地下水中, 这是其在水中富集的过程;在第二阶段,被重力 水携带的放射性核素在地壳中随地下水的运动而 迁移,其迁移强度与核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 及水的运移方向和速度有关。

核环境学基础-7

核环境学基础-7

放射性物质的生物链转移
影响放射性核素生物链转移及蓄积的因素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
(1) 半衰期 (2) 物理形态 (3) 化学性质
放射性物质的生物链转移
影响放射性核素生物链转移及蓄积的因素 生物的特性和行为
生物体的某些固有特性和行为特征对其吸收、 蓄积放射性核素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同一环 境内同一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其体内 放射性核素的蓄积程度会有明显差别,其原因 在于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形态、寿命、行为特征 及生理特征诸方面的差别。
p
放射性物质的水生物链转
在水生系统中,水和水底沉积物中含有氧、氢、氮、 钙和二氧化碳等营养元素和成分,在太阳能的作用下, 水体中最低等的植物-浮游植物可通过吸收、同化和 代谢作用,使之转化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物 物质。因此,在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起着使矿物 质转化为生物物质的基本作用,是水生态系统中的生 产者。浮游植物是小型浮游动物、鱼类及两栖水生动 物的食物来源,小型浮游动物又是处于较高营养级的 大型水生动物的食料,许多情况下,水禽、蜗牛、青 蛙等两栖动物可以从水生食物链几个不同营养级上摄 取其食物,因此,水生食物链往往呈现十分复杂的网 状结构。
放射性物质的陆地生物链转移
通过动物类食品的转移 影响动物类食品核素污染浓度的因素
(1) 牧草的生长密度 (2) 季节 (3) 动物种别 (4) 耕作方式及稳定元素的摄入 (5) 核素的其它摄入途径 (6)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核素转移
放射性物质的陆地生物链转移
通过动物类食品的转移 动物类食品核素污染浓度的估算
农作物污染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的陆地生物链转移
农作物的放射性污染是公众通过食物链摄入放射性核 素而受到内照射的一个重要途径。气载流出物及再悬 浮物质的干、湿沉积等物理过程导致农作物的外表面 污染,在气载流出物连续释放的条件下,这是导致蔬 菜与牧草受短寿命核素污染的重要机制。

核环境学基础-9

核环境学基础-9
第九章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对涉及辐射照射的实践实施辐射环境管理,在满足实 践正当性要求的前提下,对于公众正常照射的防护, 应通过代价-利益分析,对公众照射剂量确定最优化的 控制水平,并用源相关剂量约束值和个人相关剂量限 值对个人剂量加以约束和限制;对于潜在照射的防护, 则应对有关事件或事件序列的发生概率及事件一旦发 生可能造成的公众照射剂量加以控制。因此,对拟议 中的核设施项目必须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估算其 可能造成公众照射的集体剂量、个人剂量及个人危险, 并与相应的剂量约束值或危险约束值进行对比评价。
放射性污染物的实验室等。 评价子区:是在评价范围内按一定的半径距离划同
心圆,再按16个方位划分扇形区,两相邻同心圆与两 相邻方位线围成的小区域作为评价子区。
12
2、关键人群组、关键核素和关键途径
关键人群组: 每一个评价子区内的公众成员可按性别和年龄
进行一步划分为若干人群组,当某一个人群组的人 均受照剂量大于整个受照群体中所有其它人群组时, 则该组为关键人群组。
9.3.1 辐射环境的健康危害评价
只要不发生严重事故,核设施向环境有控制地释 放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造成的照射是一种小剂量、低 剂量率的长期慢性照射。这种照射条件下,辐射健康 危害表现为随机性效应的发生,从而导致超额的辐射 危害。
致癌概率问题?
29
9.3.2 辐射环境风险评价
随着“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这一论断逐渐被人 们认识、理解和接受,核动力在世界能源生产中所占的份 额日趋增高。但是,核设施同样存在着突发性灾难事故发 生的潜在可能,特别是1986年前苏联且额诺贝利核电站事 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继广岛、长崎核爆之后又一次严 重的核灾难,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并关心对核设施重大突发 性事故造成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世界社会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基本规律,它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5.环境质量:环境要素(水体、大气、土壤、生物)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环境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7.污染物:进入环境系统,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的各种物质。

6.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成。

5、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填空1、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过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创造本身多样性、人类创造结果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作用界面多样性、作用方式多样性、作用的过程多样性)。

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相互依赖性、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3、五大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短缺、资源缺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4、环境的功能特性:灾害放大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

5、人类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工环境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三、解答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过去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答:1影响的范围不同②危害结果不同③污染源不同④突发事件多,严重污染广,经济损失大⑤人们关心的重点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⑥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2.环境问题的特性: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3.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化4.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作用5环境问题可控性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何特点?答: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环境学基础-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2009) (3)190935542108055陈庆祥

环境学基础-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2009) (3)190935542108055陈庆祥

装订处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9)《环境学基础》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学习中心:_奥鹏远程教育广州学习中心(直属)[32] 专业:工业工程姓名:陈庆祥学号:190935542108055 成绩:___________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摘要:城币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而城币居民健康保护意识的增强和邻避设施客观上存在的负外部性,致使邻避设施越来越受到周边居民的强烈抵制,从而严生邻避效巨。

在调研又献的基上一闰述了邻避效巨慨念的严生、发展及内涵,着重从相关案例的分析以及社会、管理和匕理等万面回顾和讨论了邻避效巨的成因,得出利益冲突(空间不均衡的成本一一利益分配结构)是导致邻避效巨的根本原因,并从经济补偿、制度缓解和工程技术缓解等万面讨论了邻避效巨的解决机制。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邻避效巨理论的研究差异,总结了该理论知识的扩散路径。

最后对邻避效巨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望为城币邻避效巨的管理提供理论基。

关键词:邻避效应;邻避设施;成因;解决机制一、邻避效应概念的回顾邻避效压,是指具有负外部性效压的公共设施严生的效用为大众所共享,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却由设施附近居民承受,造成社会生态的不和偕,体现空间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导致公众甘理上的隔阂,因此极易引发居民抵}IJ,不但极大阻碍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而且影啊社会稳定秩序的现象。

邻避效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欧海尔(0’日are)首次将邻避设施引人学术界曰,引发邻避效压的研究热潮;20世纪80-90年代,学者们开始探讨邻避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核电站团等负外a}S'一生影啊、选址冲突及其治理问题川,之后发展到从政治民王角度研究邻避现象。

21世纪后,邻避效压的研究主题随着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发生转移。

首先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
第一节 内容提要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二、环境的分类 三、环境的功能特性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人类环境
物质: 空气, 水, 岩石, 土壤, 动物, 植物
自然环境 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

类 的
自然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科学
20世纪八大环境问题
伦 敦 烟 雾事件
日 本 水 俣 病事件
痛 痛 病 发 病 过 程
深受痛痛病折磨的人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特点
当前环境问题具有如下的六大特点: (一)全球化 (二)综合化 (三)社会化 (四)高科技化 (五)累积化 (六)政治化
四、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人工环境
技术, 综合生产力, 政治体制, 社会 行为, 宗教信仰, 文化与地理因素
图1-1 人类环境的构成
A C
人工环境要素
B D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可以看作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 两部分组成。
地壳
大气圈
地幔
外核 内核
图1-2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 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 体变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 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的功能等,对环境可以 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一)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环境学基础》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环境学基础》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环境学基础》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11.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

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

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2023年10月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2023年10月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2023年10月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依据GB/T24001-2016标准,下列哪项说法不确定?()A、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到生命周期的观点B、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只要认真考虑可被组织控制或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就足够了。

要考虑到生命周期的观点,但并不要求进行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C、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需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D、组织不低单个考虑每个产品、组件或原材料以确定和评价其环境因素2、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B、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C、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D、物体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属于噪声3、下列不属于废水治理技术的是()。

A、稀释法B、混凝法C、反渗透法D、生物膜法4、气态污染物处理中,选择合适的吸收液至关重要,下列选项中前者为碱性吸收液,后者为有机吸收液的一项为()。

A、NaOH、浓H2SO4B、聚乙醇醚、水C、Ca(OH)稀HNO3D、氨水、冷甲醇5、根据GB/T24001-2016标准,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是()。

A、环境因素产生环境影响B、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是并列关系C、环境因素产生有害的环境影响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6、属于大气污染中二次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C、自由基D、颗粒物7、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延伸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不包括()。

A、建设项目主体工程B、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环境污染所需的装置、设备和工程设施C、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生态破坏所需的装置、设备和工程设施^D、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开展环境监测所需的装置、设备和工程设施8、根据《工厂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当厂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时,测点应选在厂界外()m、高于()m以上的位置。

A、0.5,0.5B、1,0.5C、1,1D、0.5,19、以下哪一项属于与审核无关的原则?()A、道德行为B、公正表达C、独立性D、职业素养10、依据GB/T24001-2016标准“9.1.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要求,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pdf特此鸣谢所有为本资料付出努力的热心同志!小恺工作室〓环境学基础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 1 页共10 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3.环境要素特点:1) 最小限制律,即整个环境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即木桶原理)。

2) 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 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

4) 环境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首先从演化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其次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联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实现。

4.环境结构:是指环境要素的空间与时间的配置关系。

5、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系统。

6.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性、灾害放大性。

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广义的环境问题将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和自然两部分,概念略)2.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和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次生环境问题,因此此处给出次生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3.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导致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工程基础-2024鲜版

环境工程基础-2024鲜版
2024/3/28
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陶,原名陶同,字锡予。 1920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42年毕 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5年赴美留学。 1948年3月,陶陶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学位。 1952年6月,他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 任研究助理教授。1955年3月,他冲破重重阻挠, 回到祖国。
2024/3/28
5
相关法规与标准
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制定 了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水污染 防治的目标、措施、法律责任等。
我国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了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允许含量 和限值,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技术 依据。
2024/3/28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 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法律责任 等,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参与性。
2024/3/28
2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查、影响 预测、公众参与、报告编制和审 批等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环境 现状、环境影响预测、环保措施 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等。
汽车尾气污染控制
3
通过三元催化转化器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 化合物和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提高燃油品 质和发动机燃烧效率。
2024/3/28
16
04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Chapter
2024/3/28
17
固体废弃物分类及危害
分类
根据来源和性质,固体废弃物可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
2024/3/28

环境学基础考试试卷8套

环境学基础考试试卷8套

环境学基础考试试卷8套(2011-03-24 12:34:45)环境学基础考试试卷8套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30 分,每小题2 分)1、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包括限制阶段、“三废”治理阶段、综合防治阶段、规划管理阶段。

2、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包括环境资源观;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

3、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人均森林覆盖率低;森林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森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5、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由于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结合大气的运动状况,考虑到大气温度的变化以及电荷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逸散层。

8、声压级与噪声级的不同在于前者只反映人们对声音强度的感觉,还不能反映人们对频率的感觉;后者同时考虑了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的强弱。

9、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又包括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生态系统的特征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

11、“三同时”是指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12、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等全是主要的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核化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行为的学科,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转换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对核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即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原子核的直径很小,但质量却集中在其中,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反应的类型核反应是指由于核内部发生的变动导致原子核转变的过程。

根据核反应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裂变反应:重核裂变成中等质量的两个核片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聚变反应:轻核聚变成较重的核,是太阳和恒星产生能源的主要方式。

3.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核通过放射粒子或电磁辐射逐渐转变为稳定核。

三、核能转换核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核能转换是指将核能转变为其他形式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核能转换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1.核裂变反应:将重核裂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通过控制反应可以产生核能。

2.核聚变反应:将轻核聚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聚变反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3.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放射性示踪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性质进行示踪,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或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医学诊断和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放射性示踪诊断、肿瘤治疗等领域。

3.能源开发和利用: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应用于电力生产和航天工程等领域。

4.环境监测和食品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五、核化学的重要性核化学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原子核组成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助于开发核能、探索核反应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环境学基础》第十一章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环境学基础》第十一章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 传统发展模式与环境问题(请参阅《环境学》)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但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人类推进了一个历史上最为丰饶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和困惑,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极大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1.传统发展观的三大误区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后,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

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现存在着很多误区。

(1)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许多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把美丽、富饶、奇妙的大自然看做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向它任意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把养育我们世世代代的自然界视为填不满的垃圾场,向它任意排故越来越多的对自然过程有害的废弃物。

特别是近30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显示了神奇的力量,人类自恃无上的智能,以自然界的绝对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肆意掠夺和摧残自然界的状况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规律,大大损害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2)没有考虑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概念倾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容易带给人们“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的错误思想。

而在实践行为上则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

这样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同时却给地球带来不可估量的污损。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许多结果已经表明,今天的自然资源的过度丧失到将来也许花费多少倍的代价也难以弥补。

因此,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2、免管排放的控制原则 当废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核素时,免管排放应按下述原则控
制: 每月排放的各种核素的总活度应满足 :
Ai 1.0
i Al,i
一次排放的活度不超过1×107Bq,且满足:
Ai 0.1
A i l ,i
21
10.2.3 放射性废液的贮存 乏燃料后处理流程中,第一循环所产生的高放废物中含有
退役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退役作业产生的放 射性及非放射性流出物向环境的释放。
35
每座核电厂退役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公众成员造成 的年有效剂量不应超过0.25mSv,其中气载流出物所致的剂量 不应超过0.1mSv。退役作业事故对公众造成的照射剂量则按 运行事故的剂量限值控制,一次事故 所致的有效剂量不得超 过5mSv,甲状腺剂量不超过50mSv。 3、核设施退役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浆,废树脂,水过滤器芯子等。 1、废物的脱水减量 离心机等都可以用于泥浆的脱水减容,浓缩液常用流化床干燥器进 行干化。 2、中低放射性废物的固化
有水泥固化和沥青固化等。 3、高放射性废液的玻璃固化
玻璃固化具有良好的抗浸出、抗辐射和抗热性能。但技术复杂, 成本高。
23
10.3 气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10.3.1 气载放射性污染物的分类 铀矿开采及水冶所带来的矿粉、222Rn及其子体气溶胶; 反应堆的裂变产物等。
溶解离子状态存于废水中,除大颗粒的会自行产生沉积处,其 余的都要往其中加入絮凝剂,常用作絮凝剂的有明矾、石灰、 铁盐、磷酸盐等。废水中的酸碱度对絮凝的影响很大。
根据需要可调节其pH值,使之产生絮凝沉淀,然后过滤沉 淀,减少污染。
14
3、离子交换 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以离子状态存在,要想除掉它们必须
利用去污剂对受放射性污染的固体物质进行擦拭,降低其表 面污染。 2、减容
可燃性废物可通过焚烧进行减容,松散的固体废物可通过压 缩进行减容。
29
10. 4.2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包装、贮存和运输 这三个环节,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动作。
10. 4.3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1、铀、钍矿冶的废物处置:
回填或进行尾矿库等。 2、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第十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和核设施退役
整个核燃料循环系统、核能生产及放射性物质在国 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都会产生放射性废物。流出物 排放控制和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既是放射性废物管理 的终点,又是辐射环境管理的起点。
广义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还包括核设施退役与环境恢 复的有关作业。
1
10.1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很小,通常为10-3mg·m-3量级,大部分低效过滤器对这样的物 质的效率为5%左右,通常空气调节与通风系统中使用的性能 最好的过滤器,对它能达到80~85%。
最有效的过滤器为高效率微粒空气(HEPA)过滤器,能达到 99.9%。
26
10.3.3 碘同位素和放射性气体的去除 去除的方法有:
活性炭吸附器; 活性炭滞留床; 液体吸收装置; 低温分馏装置等。
核设施退役环境影响报告的内容有:厂址与环境状态等5条。
36
大量的裂变产物,残留的钚及铀同位素和相当量的超铀元素, 其活度水平很高,其中90Sr、137Cs、238-242Pu、241,242Am、242244Cm等核素的半衰期为13年至38万年,对公众的辐射危险将 长达几百年以至几十万年。
要采取多重屏障等5项措施。
22
10.2.4 放射性废物的固化或固定 拟固定或固化废物包括中、高放射性浓缩液,中、低放射性泥
31
10.5.2 核设施退役过程 1、退役目标
核设施退役主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安全目标是控制设施关闭后可能存在的 放射性及非放射性潜在危险,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并限制 其对后代可能造成的负担。
32
2、退役深度 根据核设施退役后所达到的实际状态,相应的监控要求及
场地的可利用程度,退役深度可分为3级。 一级退役:核设施就地有监督地全部封存; 二级退役:核设施部分封存; 三级退役:污染的设施去污,清污至可接受的水平或核设
12
10.2.1 中、低放射性废水的净化处理
1、贮存衰变 有些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短,如医学上常用的32P、131I
等,反应堆中运行产生的某些裂变产物如93Y、133I等,这类放 射性废水在贮槽中存放一段时间,它的放射性活度会降到一个 很低的水平,然后进行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
13
2、絮凝沉淀和过滤 放射性核素及其它污染物质,常以悬浮固体颗粒、胶体或
施全部拆除等。
33
核设施退役深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1~7条的有关因素。 3、退役的准备
初步调查、进行环评、编制退役计划等。 4、退役废物的管理
表面去污、处理和整备、包装运输和处置等。
34
10.5.3 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管理 1、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管理程序
运行单位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退役申请并提交退役计 划和初步环境影响报告书,主管部门审批,提交实施过程中 报告等。 2、退役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标准
27
10.3.4 气载废物排放的控制管理 气载放射性废物的排放理论上也应按相关的公众剂量上界
EUB导出的年排放量上界进行控制管理,但由于它极难监测, 常监测公众生活环境中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年平均浓度。
28
10.4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铀矿的矿碴,反应堆乏燃料元件等,它们各有其特点。 10. 4.1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去污和处理 1、表面去污
4
开式核燃料循环示意图
5
10.1.2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防止废物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以不可接受的量释入环 境,使公众和环境在当前或未来都能免受任何不可接受的 辐射危害,使之保持在许可水平以下和考虑了经济和社会 因素之后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2、原则
放射性废物管理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中心。
17
5、电渗析与反渗透 电渗析装置采用的选择性渗透膜是一类离子交换膜。在电
解质溶液中,阳离子交换膜上的活性基团发生电解,其正电荷 扩散到溶液中,膜上形成负电场,因此,可以吸附溶液中的阳 离子而排斥阴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可使阳离子通过从而使 之与母液分离。反之可分离阴离子。根据放射性物质在废水中 所呈的电性而选择相应的渗透膜,来分离放射性物质。
反渗透装置采用的醋酸纤维膜是一类半渗透膜,利用这一 原理来分离放射性核素。
18
10.2.2 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 低放射性废水经净化处理后,应排入专设的排放槽,根
据主工艺参数和取样测量结果,确定槽内废水所含核素的种类、 总量和浓度等参数。 1、向地面水体排放的控制原则
各类核素的排放总量不应超过相应的归一化排放量管理限 值,根据审管机构核准的对核设施废水排放规定的剂量管量限 值,确定废水的许可排放量限值。
24
10.3.2 粉尘与气溶胶的分离 1、除尘 分三个阶段:
粗净化,经这一级净化,除去粒径大于60μm的粉尘,常用 的装置为降尘室和旋风分离器;
中净化,除去粒径在10~60μm的粉粒,常用泡沫除尘器; 细净化,除去粒径小于10μm的粉粒,常用布袋、填料及油 过滤器。
25
2、气溶胶的过滤 放射性气溶胶颗粒的平均几何直径为0.02~0.7μm,且质量
经包装后可采用近地表处置或地质处置等。 3、高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经一定时期的贮存后,将放置在地表以下几百米深处稳定 地质层中的处置库中作永久性保存。
30
10.5 核设施退役
10.5.1 退役 制定退役方案,对污染物
进行分处理,处进理后的物品 按规定进行分类保管使用,放 射性废物按规定进行处理。
6
10.1.3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步骤
7
8
废物处理的几个概念 1、去污比:
净化系数—DF 处理前后废物中所含核素浓度或比活度的 比值。
DF

Cb Ca


Ab

Aa

10 n
9
2、去污效率K 处理过程废物中所含核素总活度的去除百分率,可用比活
度及浓度来表示:
K Ab Aa 100 % Ab
10.1.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和特点 1、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IAEA推出放射性废物安全标准提出了关于放射性废 物分类的最新建议,我国依此制订了废物分类标准 GB9133-1995。
按最终处置的要求分类、按处置前管理要求分类、按 放射性废物的非定量分类。 2、放射性废物的特点
特点是其衰变性。
2
闭式核燃料循环示意图
采用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有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两种, 根据所要交换的放射性物质的离子状态而选用相应的离子交换 树脂,进行离子交换,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16
4、蒸发 废水在蒸发器内加热沸,水分逐渐蒸发,除挥发性放射性
核素处,其它的放射性物和杂质都留在浓缩液中,经固化后, 便于放射性物质的废物管理。
10
3、减容比(体积浓缩倍数) 处理前废物体积与处理后浓缩物体积之比值:
CF Vb Vc
11
10.2 放射性废水的管理
在铀矿开采、水冶、精制和235U的浓集,燃料元件的制造 等一系列活动中,都有放射性废水的产生。
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一些放射性物质也会产生一些放射性 废水等。
除乏燃料后处理第一循环其残液为高放射性废水外,一般为 中、低放射性废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