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0d67a36fc4ffe473368abe2.png)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1345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f.png)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
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821a5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被后人根据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进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特别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制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法规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当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由于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特别高,东哥始终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识吧“,他回答“不熟识,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由于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肯定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季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不自显,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zhang);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读后感2在如今这个吵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
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才智。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a01c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d.png)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3篇)道德经3000字篇1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本体论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
我概括的哲学定义:哲学是研究和阐释宇宙绝对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
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
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研究与注释的重点偏向政治哲学,这妨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展开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
因此,本文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略其他。
2- 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
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约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
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
“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别、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智慧的标志。
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人类能够将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
老子注意到本体不可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知性[知的能力]”进行考查。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智慧的关系哲学史主流意见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
《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出现“一”、“玄”等字词。
道德经阅读心得3000字(精选10篇)
![道德经阅读心得3000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7b1a5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1.png)
道德经阅读心得3000字(精选10篇)道德经阅读心得3000字篇1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
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
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
”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
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
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
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
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
道德经3000字的读后感(通用范文15篇)
![道德经3000字的读后感(通用范文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7fa2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b.png)
道德经3000字的读后感(通用范文15篇)道德经3000字的读后感篇1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
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
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
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
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
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
而我个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过来说,即“日益为学,日损为道”。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
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
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
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读后感3篇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1193a07375a417866f8fb1.png)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读后感3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四篇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27a7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9.png)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四篇【篇一:道德经读后感】很多人以为,我这种年岁不合适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能够是任何年龄段。
而依据本人的阅历与人生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
因其有一种深邃的、共同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收……《道德经》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往常我们所处的时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经》中的精髓。
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愿望充满其中。
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
少私寡欲。
所以,我们要学“道”。
假如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他人听得云里雾里,以至连你本人也不分明本人在讲什么。
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规范的解释。
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
我们难以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
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
假如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
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
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示了我,老子以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虚怀若谷,容纳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
道,就像水一样,大名鼎鼎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方式。
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局部。
那么,我们该怎样了解“道”呢?“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8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2acb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8.png)
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8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特别难能可贵的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
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感受。
而在微观上。
下面对《道德经》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
非常名。
(1章)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道”可以泛指。
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
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一种自然存在现象。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
2、无为而无所不为”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读道德经有感】(共6页)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读道德经有感】(共6页)](https://img.taocdn.com/s3/m/903bc325b9f3f90f77c61b2e.png)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读道德经有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XX向各位推荐的读道德经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读道德经有感篇一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9caf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8.png)
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
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仔细品尝写的作品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这里是栏目我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经读后感”的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奇养分,但不能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渐渐的体会多了一些。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洁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熟悉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或许还没有精确全都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公平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凹凸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公平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支配给我们的伴侣,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其它万物的生死。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e09b2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2.png)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简介】本文是本店铺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供大家阅读。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c2313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e.png)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篇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
共81章,分上、下篇。
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
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
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篇2“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c3d0212cf84b9d528ea7a7a.png)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e237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8.png)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240a5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b.png)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作为一本古代的哲学经典,《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和智慧的哲理吸引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道德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还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
其次,《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和人的私欲,人们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因此,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物质并不是幸福的源泉,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真正带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反思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政府应该放弃对人民的控制,而是以无为之治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种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也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相信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一个和谐与繁荣的社会。
我将永远珍视这本书的智慧和启示,努力将其中的道德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我读完了《道德经》,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博大。
这本书是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道德经》以简练的语言和精辟的理论阐述了“道”的概念。
在书中,老子通过对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观察,提出了“道”,并将其视为世界的根源和支配力量。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放弃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
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
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
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
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
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
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
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二)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智。
'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