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灶头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导入
一说到江南,我们就会想到周庄,乌镇。在我们的印象中, 江南是白墙黛瓦的水乡民居,是小桥流水、春山如黛,江南是青色的柳叶在风中飘荡,富有情趣的农家灶头。同学们,要了解江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金曾豪的散文----《家里的灶头》。(ppt 展示片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为加点字注音
柴爿 饭镬 饭粢 螃蜞 壁龛 我伲 砻糠 灶头 煨 汏
2、解释词语
疏密有致: 莫名其妙 : 下车伊始: 临时抱佛脚:
(学生查字典自主积累)
3、作者简介 (ppt )
金曾豪,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
课 题
《家里的灶头》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1.给词语注音(略)
2.正确使用成语(略) 能力点
1.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教育点 1、体会作者借灶头所呈现的怀旧情愫。 2、学会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 重难点 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掌握状物的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
2.写作状物散文,体现出人与物的对话关系,清楚、明白而有情趣。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阅读思考:作为一篇状物散文,它描写的物是“灶头”(板书),浏览全文,找一找,灶头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江南的灶头整体上的特点是什么?
(一)构成: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和辅助工具
灶沿
灶壁(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二)特点:实用,美观
『特点』集中在文章第几段?
生:第1段
教师分析:第1段总体介绍了灶台、灶沿、灶壁、灶塘,后面是分别描写,所以文章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灶头的。
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在不认识的生字词下面画上三角号,借助工具书查出字音或词义,如果词语的义项很多,要依据语境,选出适合于语境的义项。标清自然节序号。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灶头是本文的着墨所在,但是文章仅仅写灶头这个物吗?还写了什么?
生思索。
师引导:这个问题先宕开一笔,我们刚学过《项脊轩志》,文章借老屋项脊轩,写我与祖母、母亲、妻子的往事,文中最后一句话还有印象吗?
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师:写枇杷树,是想到了谁?亡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
《家里的灶头》除了写“灶头”,还写了谁?
生齐: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作者的母亲。
2、师:请大家跟着家里的灶头,去寻找和母亲相关的生活场景,围绕灶头、母亲作者写了哪些往事?这些往事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划出你觉得精彩的,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生思考,继而小组讨论)
(1)、筛选、赏析细节。
如:①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
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④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⑤“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
⑦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2)、表达效果: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夸张等)写出了童年的美好生活,母亲为儿女带来温饱。以镜头切换的方式介绍童年时代发生在灶塘边的劳动与嬉戏的场景,渲染出家庭的劳动气氛,热烈、温馨的生活情调。
3、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辛劳、能干、持家本领高
师:除此而外呢?师投影11节部分内容(母亲在灶间教育我)(生朗读投影文字,并思考母亲的形象)
明确:1、穿插母亲对我们独特的教育,突出母亲的虔诚与智慧(教育孩子有方法)。
2、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不仅为孩子们解决温饱,给他们带去温暖,更以她的方式,教他们明白事理,诚实、不撒谎…….. 4、感受对母亲的深情. (请女生,朗读文章的最后两小节20-21节)
析:这是全篇的尾声,隐隐的伤痛,深深的难舍,想起灶头、想起母亲,母亲与灶头合二为一。
小结:本文写灶头这个(物),看似很凌乱,但是正因为有母亲这个灵魂人物贯穿始终,通过细节描写将物与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达到了通常所说的“形散神聚”的效果。母亲、灶头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分的组合。本文既是一篇记录江南文化的优美散文,更是一个回忆母亲、赞美母亲的优秀篇章。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一)问题探究:有人说,状物散文是“人与物的对话”,其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本文中,人与物是怎样对话的?即所状之物与人的关系怎样?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朗读“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一段,来体会物与人的关系。明确:描写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穿插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正说明了物与人密不可分。
(二)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朗读第一段体会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