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专题第一专题之一

合集下载

专题一 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专题一 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中考历史线索中外古代文明类型1.奴隶制文明(奴隶制文明按照文明形成的环境又可分为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项目大河文明(又称东方文明、亚非文明)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不同点位置亚非地区欧洲地区文明代表及主要成就(1)古代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象形文字、木乃伊等。

(2)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数学(60进位制计数法)等。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佛教、创造了从0到9的计数法(即后来的阿拉伯数字)、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

(4)古代中国:甲骨文、青铜工艺等(1)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荷马史诗》、雕塑艺术(《掷铁饼者》、宙斯像等),建筑艺术(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等),哲学(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智者苏格拉底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2)古代罗马:建筑(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等),法学(《十二铜表法》等),基督教,历法(儒略历)等地位古代亚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地理环境(1)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2)大河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耕地有限,多港湾,距离海岸较近,有利于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追求稳定,具有封闭性;易产生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以人治为主以海洋为基础,崇尚海外扩张,具有开放性;以法制为基础的城邦政治(如雅典民主政治)相同点(1)文明特征:都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不平衡性、多元性;都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

(2)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3)文明成就: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推动文明发展的因素: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努力;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一、重要名词1.孔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具体包含:一是“仁者爱人”。

二是“克己复礼”。

三是“和贵中庸”。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丰富。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汇编,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资料。

2.孟子孟子的政治活动与学术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被后世统治阶级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提。

具体包含:一是性善论。

二是仁政学说。

3.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学术思想以儒学为主干,主要内容有:一是“德育”思想。

二是提出人性的“性”、“情”说。

三是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创办太学,儒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4.理学两宋时期,在哲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是理学,也叫道学,这是一个溶合了佛、道思想的新的儒家学说。

其倡导者是周敦颐。

朱熹的理学集客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孔子之后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5.朱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主要学术思想:一是“理一分殊”的宇宙观。

二是革欲复理的人性论。

三是理分天定的宿命论。

6.心学王守仁心学的基本观点:一是“心即理”。

二是“知行合一”。

三是致良知。

7.五经三传《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是指注释《春秋》的三部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8.四书五经《孟子》、《论语》、《中庸》、《大学》;《诗》、《书》、《易》、《礼》、《春秋》。

9.考据学清代实学又称经学、朴学、汉学、考据学。

到乾隆、嘉庆时,考据学盛行,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

10.老子我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主要学说观点包含:一是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

二是主张无为而治。

三是希望小国寡民。

四是不为天下先。

五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也有人认为是河南商丘)人。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
北京人、山顶洞人
地点 时间
生产生活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 _打__制__石__器_;群居生活、共同 劳动;_会__使__用__火_(学会用火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 期智人;使用_打__制__石_器__,开始制 作骨器,掌握了_磨__光__和__钻__孔_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__工__取__火__;靠采集、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 服;具有爱__美__意__识__,有埋葬死者 的行为;集体生活、共同劳动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传说有夸张虚 构的成分,对真实情况有 不同程度的加工或改编; 史实则是对历史真实情况 的客观叙述和记录。
(2)联系:传说不等于史 实,但它可能包含着一些 真实的历史信息。
(一)之最类
1.__元__谋__人___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周口店__北__京__人___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3.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水__稻___、_粟__和__黍__均发现于我国。
随葬品对比鲜明,说明 当时_阶__级__分__化__严重; 随葬品来源广泛,反映 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 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
经出现__早__期__国__家___
已经出现了__早__期__国__家__
意义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多__元__一__体____的特征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 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中国近代史课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辉煌与衰落

中国近代史课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辉煌与衰落
▪ 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主题是“居住与环境-- 人类的家居科技”,中国的展品主要是中国古代和现代 的科学成就及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和生活用品;
▪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主题是“世界在运动、世界 在交流”,中国的展品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主题是“技术时 代的娱乐”,中国馆建造了一个360度的环幕影院;
——参见《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 “治水社会”理论和“东方专制主义”概念。
干旱、半干旱的东方国家都是“治水社会”,这 种社会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协作,而社会协作又需要 强化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于是就产生 了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主义”。
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对马克思亚 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作了分析。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有 三个特点:

塔型。
▪ 社会:分上中下三层的社会结构:国家、社会、

第三领域
▪ 文化:以儒为主,儒、道、佛三家合一,儒、法

合一。
2.其他
二、古代中国的衰落及其原因
(一)衰落的表现
1.从内部来看 (1)封建制度的僵化 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
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具体体现:军机处、文字狱等
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
知识水平。”
——李约瑟
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 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 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 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 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 自己来朝贡的。
——孙中山
▪ 以80年代后历届世博会中国拿出的产品为例,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2024·吉林·中考真题)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A.进化过程B.农耕生活C.王朝更迭D.政权并立2.(2024·天津·中考真题)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A.文字记载B.考古发现C.专家推测D.民间传说3.(2024·青海·中考真题)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

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A.口述史料B.实物史料C.文献史料D.二手史料4.(2024·云南·中考真题)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5.(2024·新疆·中考真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

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在该遗址可发现()A.用火遗迹B.骨针化石C.炭化稻粒D.陶器葬品7.(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在遗址中可以看到()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器D.铁器8.(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

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

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1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宋 扬摘要: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综论传统文化的著作有70余种(笔者注:丛书按一种计算),这些著作一类着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介绍,另一类倾向于传统文化的剖析总结。

这些著述因80年代“文化热”中的传统文化大讨论而起,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热”的继续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在80年代中后期的广泛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这些著作中,三套以“中国文化史”作为关键词的系列丛书尤为值得关注和研究,如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历史性地总体观照,那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出版与演变在出版史和文化史上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三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情况进行详细回顾,并以此探查它们与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丛书出版一、对经典的复刻: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1902年,梁启超曾发表著名的《新史学》,他认为应该“批判旧史”,构建中国“新史学”理论体系。

由此,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史学革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力邀各方知名学者,准备编纂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史学论著。

《中国文化史丛书》计划出版80个科目,预计分为四辑陆续出版。

但是因当时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商务印书馆版本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只出版了第一辑的20种24册、第二辑的20种26册、第三辑的1种1册便不得不在1939年5月停止了出版,最终仍有40种遗憾地未能面世。

但是商务印书馆的这套《中国文化史丛书》仍然被普遍视为20世纪初“新史学革命”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成为近代以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中国古代文化专题作业一一、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

(每题4分,共20分)1、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以历推之,从岁星也。

P7五星聚,也叫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并见于一方。

东井,即井宿。

岁星,即木星。

2、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P6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3、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P11翼轸指翼宿和轸宿。

据《越绝书》,翼轸是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汇、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

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P12东壁,即壁宿。

《晋书·天文志》:“东壁二宿,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5、今宵南极外,甘做老人星。

P13南极,泛指南天,也专指老人星;老人,星名,即龙骨座,在弧矢南。

古人以为是寿星,指寿。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每题4分,共20分)1、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从东到西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由西向东排列。

P19错误。

十二次的排列方向为由西向东,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应该由东向西排列。

2、“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P27错误。

“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不能用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3、唐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

P59对。

六朝的扬州治所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隋以后就移到今天的扬州。

4、南宋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头衔。

清远军是广西苗区融州的军额。

这说明岳飞曾在苗区做过地方官。

P59 错误。

宋朝的节度使是武官的虚衔、荣誉职称,与当地不发生任何关系。

5、《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说岳全传》中讲赵构南京登位。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1)《诗经》与楚辞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1)《诗经》与楚辞

其他诗篇
第一类是怀人、念旧、表达人伦情感之诗; 第二类是民俗风情诗。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

关于《诗经》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从 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根植于农业生产的 乡土 情蕴;二是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 国情感;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是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 情蕴
政治颂美诗



政治颂美诗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贵族阶级及 其政治代表人物的赞美。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其一是赞扬贵族阶级的美德与容仪;其二 是赞美贵族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的政绩。 《诗经》政治颂美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颂扬周 代贵族人物的道德与容仪之美;另一个突出特 点是描写君子的外在仪容之美。 总之,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 外在仪表,内德外容的统一,是《诗经》政治 颂美诗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大雅· 烝民》。赞 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赫赫政绩,同时成功地 塑造了一个德性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形象。
婚嫁诗


《诗经》中的婚嫁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 是对婚姻仪式和结婚情景的描写,对结婚者的祝 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 望以至怨恨等各种感情。如《卫风·硕人》、《周 南·桃夭》、《邶风·燕燕》 婚嫁诗在《诗经》中占有较多数量,这在中国诗 歌史上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它一方面表 明周代社会对于家庭婚姻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 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那一时期的社会婚姻习 俗以及文化心理。

农业祭祀诗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述春夏祈谷、秋冬 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小雅》中的《楚茨》、 《信南山》和《周颂》中的五篇农事诗便属于农 业祭祀诗。 农业祭祀诗的价值:一、它们记录了周人为祈求 丰收而进行的宗教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礼制。 二、农业祭祀诗并不是抽象地抒发“祈谷报赛” 的心情,而是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 规模以及丰收的景象。三、象征性地躬耕籍田等 活动,在今天看来也许会觉得这是带有一定欺骗 性质的消极活动,其实在这消极之中却蕴含着许 多积极的因素。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授课老师:王焱1-1,历史是什么?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

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

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

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

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

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战火从华北扩大 到了华中,同年 末日军占领了首 都南京,在此过 程中杀害了大量 的包括妇女儿童 在内的中国人 (南京事件)。 在此情况下蒋介 石ZF迁都汉口后 又迁往重庆,继 续对抗日本。

战争的扩大,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国民是怎样被卷入 的? 这个事件被称为南京大屠杀遭到了国际社会的非 难,但是(当时的)国民却并没有被知道。
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 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 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 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
然后得其志。”
——《史记· 五帝本纪》
(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一.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 前16世纪)。自禹至桀,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唯一一个缺乏文字记载的王朝,扑朔迷离的夏文 化,引来后人不断的探索。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掘,考古和史料结 合,使夏文化清晰起来。
王位世袭机制度=“家天下” 国家官吏制度→设职分官 行政区划制度→九州
二、商周社会

1.商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又称殷、殷商 (BC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名殷、殷商)。

2.自商汤至商纣,共17世31王,约600余年历史。
3.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二、商周社会
2.关于“公产”与“私产”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 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以贤勇 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 为殃。足谓小康。”《礼记 礼运》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件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件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一、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引申出若干词义:一是包括语言 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彩画、装饰、人文修养等。“文” 与“质”“实”相对,所以《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载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再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自发的、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简单再生产。 在这个再生产的过程中,各个家庭及社会组织彼此之间只 有简单的交换关系,没有精细的分工。“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养家糊口便是 这种生产的目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模式就是 自然经济。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 展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 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 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产生的 基础,在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交流中起着不容忽视的 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 条件等因素是塑造一种文化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不同的地 理环境中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 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聚成 家族,由家族集合为宗族,再由宗族组成社会,进 而构成国家。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 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
家族本位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 彩,怀恋乡土、眷顾乡亲成为一种恒久的文化现象。 由家庭亲情准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朋友有信”等拓展而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成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家族本位是落后经济形态 及专制体制的根源,因而它与现代化事业多有冲突。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论▪一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论▪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绪论▪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1)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论▪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

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4)独特的价值取向▪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绪论▪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中考历史 专题一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中考历史 专题一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第2轮专题突破强化训练专题一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1.(2021解析与检测,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至今未能发现夏禹及其王朝后代所处时代的文字记载。

但大量后世文献如:《史记》《尚书》《竹书纪年》等古文献都有对于夏朝的记载。

……这些史书在介绍夏朝历史时同样介绍了它的地理位置,而根据古地名等史料,二里头遗址就在史书记载夏朝都城的地理范围内。

材料二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自幼向往铁马金戈的特洛伊疆场,陶醉于铿锵悦耳的荷马诗篇……1884年,施里曼在《荷马史诗》中所说的遗址,发现了位于坚固雄伟的城堡内的宫殿残迹。

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诗中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

(1)材料一有助于研究我国哪一朝代的历史?材料二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西方哪一文明提供重要资料?(2分)(2)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哪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状况?此阶段在人类文明史上处于什么地位?(2分)(3)两则材料在佐证历史方面有何共同之处?如果要了解古代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发展状况,还可以借助哪些真实性较高的史料?请举出一例。

(2分)2.(2021河南模拟,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2材料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何种文字,都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而来的,它浸润着文化发展的基因。

西方文化重理性,讲科学,而中国文化重感性,讲体悟。

中西方社会形态不同,也使中西方文字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

在历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后,逐渐形成了代表当今文字体系的两大板块:代表华夏文化的汉字体系和代表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体系。

(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与文字相关的哪些信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文字存在差异的原因。

(1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分)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学而优则仕”;提出“因材施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第1,2课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第1,2课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1 -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6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魏晋(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工谷物酿酒开始于何时?新 石器时代( 约10000 - 4000 年 前) “大概可以定作我国谷物酿酒起源的 上限。” 农业生产的谷物,为酿酒提供了物 质原料,陶器的出现则为酿酒、饮酒 提供了必备的器具。农业和陶器的出 现使原始氏族得以定居生活,也为酿 酒奠定了社会生活基础。 只有在谷物和陶器都出现了的前提 下,人工谷物酿酒才会成为事实。
中国文化史专题
历史文化学院 缪元朗 主讲
冯天瑜等主编: 《中华文化史》 (上下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阴法鲁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 (全3册)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一专题 中国古代酒文化
以酒为物质载体,以生产和饮用酒的 行为为中心,反映古代中国人世代劳动、生 活的文化形态。它既包含了物的部分,也包 含了中国人在生产和饮用酒的过程中所获得 的精神品格,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在 此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的意识、礼仪、 风俗、艺术等等内容。
1.李瑞华:《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8期。 2.黄时鉴:《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 馏器》,《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 1996年。收入《东西交流史论稿》,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江玉祥:《唐代剑南道春酒史实考》, 《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火烧酿酒法,是蒸馏酒发明之前酿制高酒精度 酒的最先进的方法。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距今5000年,出土众多酒器。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出土众多酒器。
198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河南 舞阳贾湖遗址进行发掘,贾湖遗址距今 约9000—70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为 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遗址。参与合作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考古化学家对遗址出土陶片上的沉淀 物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陶器盛放 过以稻米、蜂蜜、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 而成的饮料。同时表明,贾湖人可能在 世界上最早酿制葡萄酒。(详见《河南 酿果酒全球最早 人类酿酒历史前推 1000年》,《发明与创新》2005年第3期)
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约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出 土了大量尊、壶、斝、盉、杯等典 型的陶制酒器。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约公 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出土 了大口尊、瓮,以及底部有孔的漏 器,均有发酵、储存、沥酒的功能。
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约公 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出土 了大批盆、钵、罐、瓮、釜、甑等 非典型酒器的陶制品。 此外,对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遗 址(约公元前5400—公元前 5000)、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 址(约公元前5000—前3500)的 考古发掘,证明当时有数量惊人的 粮食积存。
三、中国古代的果酒、露酒和药酒
植物的果实 荔枝酒、枣酒、黄柑酒、 石榴酒等 植物的花、茎、叶、根 菊花酒、茉 莉酒、菖蒲酒、蔷薇酒等 中草药材 “莲花白”:黄芪、当归、 何首乌、砂仁、牛膝、五加皮等二十馀 中名贵药材
四、中国古代的葡萄酒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古 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700年这一时 期,就已经在种植葡萄和饮用葡萄酒了。 中国也有一些野生葡萄品种,在《诗经》等 文献中有反映,在各地名称叫法不同,因此, 贾湖遗址中有葡萄酒沉淀物的遗存是有条件的, 只是在汉代以前,在我国各地均未受到重视, 也未曾大面积、大规模的得到人工种植。
假如一定得将仪狄或杜康定为 中国酒的始作者的话,那么说仪狄 是有记载的糯米酒的始作者,杜康 是有记载的高梁酒的始作者,可能 比较恰当。 酒祖的传说有许多种,我们讲的 只是两种,而且没有按时代先后, 而是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将杜康作 为“酒祖”放在了前面,这是要加 以特别说明的。
二、人工谷物酿酒的起源 西晋江统《酒诰》:“酒之所兴, 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有饭不尽,委馀空桑,本出于此, 不由奇方。” 《淮南子․说林训》:“清醘之美。 始于耒耜。”
一般说来, 一般说来,学界认为仪狄是禹的 臣下,其时代比杜康早。然而, 臣下,其时代比杜康早。然而,由 于又有酒源于神农、黄帝、 于又有酒源于神农、黄帝、尧、舜 的说法, 的说法,仪狄的时代又晚于上述四 个时代,所以大家又对“ 个时代,所以大家又对“仪狄始做 酒醪”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酒醪”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而仪狄 作为禹时代的一位酿酒高手, 作为禹时代的一位酿酒高手,是可 以肯定的。 以肯定的。
除杜康外,还有人将仪狄看作“酒 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世 本》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张澍稡集补注本,第25页) 《战国策》卷23《魏策二》借鲁共公 之口说“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 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 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以前通常认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和饮 用葡萄酒是在新疆,传入中原地区是在 汉代。 西汉是葡萄在中原地区受到重视的时 期。西汉武帝时种植术传入。 东汉末年,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术传入 中原。 唐代则是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 酒酿造业的重要发展期。 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则是在近代。
“葡萄”一词是外来语,由于译音不同的缘 故,《史记》、《汉书》、《后汉书》分别有 “蒲陶”、“蒲桃”、“蒲萄”几种写法,其 他古籍中也有类似情况。 五、中国古代的白酒 为了提高酒度,用蒸馏法制作含酒精量较 高的饮用酒,被称为白酒或烧酒。 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至今迄无定论。 综合以往的讨论,计有东汉说、唐代说、宋代 (含金代)说、元代说四种观点。比较而言, 元代说立论更有说服力。
第一讲 中国酒史简述 一、关于酒祖的传说 历来中国酿酒这一行业,都奉杜 康为“业祖” 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句云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 竟成了酒的代词,可见这一传说在 三国时影响就很大了。
《说文解字》七篇下“中部帚字” 下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 初 康,杜康也。” 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主 。 “秫”在中国北方指的是粘高梁,在 南方的产稻区则指粘稻。 少量单(丹)宁 “杜康酿酒遗址”,陕西白水的“杜 康沟”、“杜康河”等,河南汝阳的 “杜康泉”、“杜康仙庄”等。杜康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