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五铢钱
本课知识点
类别 成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 东西二京是世界少工具 耕作术 农作物
丝织 冶铁 都城
手工业 商业
图
耧车
犁壁
二、手工业 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 也很高
马王堆长寿绣
马王堆纱袍
马王堆素纱衣
杜诗发明冶铁水排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东汉市集画像砖
找一找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 效率的科技发明有 哪些?
犁壁、耧车、水排
犁壁、水排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 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实现了 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 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 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治理黄河 汉武帝刘彻
成绩: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多年黄河 未发生大水灾。 修白渠(接受白公的建议)
东汉明帝
东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 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800多年未发 生重大改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探索两汉时期经济的兴盛和繁荣,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特点,包 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和交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两汉经济的背景
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该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3 粮食储备
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民能 够拥有并耕种自己的土地,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建立了良好的粮食储备系 统,确保了民众的温饱。
两汉手工业的兴起
两汉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匠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产品。
两汉商业的繁荣
繁忙的市场
两汉商业兴旺,市场上充满了各 种各样的商品和商贩。
运河和道路的发展使商品能够迅速到达各地,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两汉文化的繁荣
两汉时期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贸易路线
火车桥路是当时繁忙的贸易路线 之一,连接了不同地区的商业活 动和交流。
货币的使用
使用货币促进了交易和商品流通, 方便了商业的发展。
两汉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1
货币的兴起
两汉时期的货币系统逐渐发展完善,各种型号的铜钱开始广泛流通。
2
交通网络的建设
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
3
运河和道路的重要性
两汉经济的主要特点
多元化
两汉经济表现出多样性,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个领域。
发达的商业网络
创建了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物质的流动。
技术的进步
新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精品历史课件】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两汉的经第济16和课社会生活
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丝织业:已使用——。
冶铁业:杜诗发明了——,
利用——鼓风冶铁。 ——兵器取代了——兵器。 ——制作方法诗中国发明的
素纱禅衣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中出土的素纱禅衣;它是由精制的罗纹绢 制成,因其没有颜色,因此而得名“素纱 禅衣”。 这件禅衣长128厘米,重约49克, 折叠后可以握在手中,可谓薄如蝉翼, 轻如鸿毛,由此可见,汉代纺织业已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史
(1917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
①汉武帝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修筑千里黄河大堤。 意义: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 成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 改道。
2.农业的进步 • 、农具的进步:
• 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犁壁。比欧洲 早一千多年。
• 西汉时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2.繁华的东西二 京: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特点: ①规模宏大 ②人口众多 ③设施完备
④市场独立
东汉集市画像砖
3、重农抑商的政策:
• 原因:
•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 内容:
• 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 骑马; • 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 • 商人及其子女不准入仕做官等。
小结:
• 本课主要从经济角度讲述两汉的历史。 • 注意对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丝织和冶 铁技术的提高。
大 大 加 快 了 播 种 的 速 度
耧Hale Waihona Puke 车、耕作技术的进步:二牛抬杠
提高了耕作速度和效率
、农作物的种植:
• 汉朝时,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 桑麻广泛种植。
二、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
• 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 • 丝织技术: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 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 中原地区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 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仅重49克)
长 沙 马 王 堆1 号 汉 墓 女 主 人 辛 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何纹绒圈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菱纹绮
提花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金银火焰印花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 的考虑,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也受到压抑。而且 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 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 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商抑 农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 展,但它导致了中国被远远的甩在世界工业 文明潮流的后面。
• 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 用,为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当时 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墒(种庄稼 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 这样才能做到既可消灭杂草,又能 防治害虫,从而达到连年丰收的目 的。战国时期牛耕图,反映这时期 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向精细化的方向 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 汉武帝 治理黄河 ①西汉:_______ 王景 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_______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水排
• 水排的用途:水力鼓风冶铁; • 水排的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 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 量。 • 水排的评价: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 千多年。
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请你欣赏:黄河岸边农村的田园风光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 汉盛世奠定基础。 2、对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有所了 解。
知识点、一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黄河的治理 • 汉武帝治理
• 东汉明帝治理 ——王景主持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框: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学生阅读,回答明确:1、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师: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汉代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也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学生阅读了解:汉朝的农耕技术和农具有很大改进。
1、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是一种播种工具。
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治理黄河(1)背景: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洪灾严重。
(2)治理的情况①西汉: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②东汉:下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
2、农业的进步(1)农具的进步:①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牛耕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③还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农作物的种植:汉代已经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大量种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丝织技术:已经使用,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冶铁技术:(1)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2)水排的发明: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早一千多年。
(3)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西汉时发明了炒钢法。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人物:(2)措施: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3)意义:抑制了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的大一统。
2、商业的繁荣: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3、重农抑商政策:汉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骑马;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做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53张ppt)课件(共53张PPT)
杜诗水排
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任侍御史。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在任南阳太守时,通过总结前人劳 动生产经验而创造出水排(水力鼓风机),运用水力传动机 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 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 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 (召信臣),后有杜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的丝织业
汉代的丝织水平技术已经十分高 超,不仅被国内的人民所喜爱,还受 到外国人民的欢迎。
2.汉代的冶炼技术
汉代的冶炼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
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 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 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 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 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 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 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 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 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 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 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两汉时期是我 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和手工 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是我国的骄傲。
重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难点
正确分析和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
古代的黄河下游经常决口,给当 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汉武帝 和东汉明帝都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工具先进 染技非凡 织技高超 2、冶铁业
提花机的使用
水排的发明:杜诗(东汉) 早欧洲1千年
铁器逐步取代青铜 钢材的出现
三、商业的繁荣
1、经济的统一(汉武帝)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钱币:五铢钱 2、城市的繁荣 长安与洛阳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提花机
罗地“信期绣”丝绵 袍
绒圈锦
丝织品(战国、汉代)
素纱襌衣
长沙马王堆出土
长安城
东市 西市
/huoguo/ 火锅加盟店
服/还从没存在人敢如此她/|咱可舍不得骂/恁要相信老囡人/咱以后找囡人就专找老囡人/怕世间所存在の男人都巴不得娶上老囡人咯/|马开着对方灰皙の脸/红润润の/没存在壹丝瑕疵/囡人侧目向马开/此刻相信夜晚/月光微弱の光芒落在马开明俊の脸上/存在着一些少年没存在の不羁//)对于 此刻马开还敢出演调戏她/羞怒の同时又忍不住打量马开/相信谁给咯它胆子?敢如此对本人?|青弥山无心峰の人果真大胆壹佫/不愧相信老疯子带出来の/|囡子盯着马开嚷道/|但恁信不信不把恁无耻の目光收敛住/本座此刻就杀咯恁/|马开笑道/生命诚可贵/美人价更高/人生在世/连美人站在面 前都不敢/还不妄活壹世/|马开含笑自如の说这句话/面色故作镇定/不过着这囡人面如寒霜/马开心里也忐忑/心想这囡人不能真就为本人几眼就杀人吧?她刚刚の实力/本人还不相信它の对手/它要相信真要出手杀本人/那就只能跑路咯/|老疯子带出来の人/果真没存在壹佫好东西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 两汉是指哪两个王朝? • 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谁? 他在政治上、思想上了分别采取了什 么措施?
• 1、农业的进步:①两汉时期有哪两位皇帝对 黄河进行了治理?取得了怎样的成效?②汉代 的农具、耕作技术有什么新变化? • 2、手工业的发展:汉代的丝织业和冶炼技术 有哪些提高?其中最让我们自豪的发明成就是 什么? • 3、商业的繁荣:①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 统采取了什么措施?②东、西二京指的是两汉 时期的哪两座城市?汉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对商业实行怎样的政策?
三、商业与城市
东汉集市画像砖
1.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内容:
• 铸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 钱币:五铢钱 秦朝已统一了 货币,西汉时 为什么又统一 (铸造)?
“五铢”钱
(2)作用:
①抑制奸商牟取暴利 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③实现经济的大一统
2.繁华的二京: 西京:长安 东京:洛阳
什么叫“市”?
汉 明 帝 刘 庄 画 像
你去修河吧。 结果: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 有改道。
是,臣遵旨
王景
一、农业
1.治理黄河
思考:书本 P72“动脑筋”
①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②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修筑黄河大堤, 使黄河八百多年未改道。
犁
壁
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二牛抬杠耕犁法,始于西汉, 优点是节省劳力。
二、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提花机
②染色技术提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漏印敷彩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素纱衣(仅重49克)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 也)。”“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 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 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05 两汉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01
两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积累,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
础。
商业贸易的开拓
02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为后世的商业
交流提供了借鉴。
货币制度的演变
03
两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为后世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提供了参考。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汉朝继承并发展秦朝经济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经济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阶段
汉初休养生息
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 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鼓励生 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王莽新政与东汉中兴
王莽时期实行新政,试图通过土地国有化 等手段解决社会矛盾,但新政失败后东汉 时期实行中兴政策,恢复了经济的繁荣。
毛纺织业
汉代毛纺织业也有一定发 展,主要原料为羊毛、驼 毛等,产品有毛布、毡等。
冶铁业的发展
铁矿开采
汉代铁矿开采技术不断提 高,规模不断扩大,为冶 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炼铁技术
汉代炼铁技术不断进步, 出现了多种炼铁方法,如 块炼铁、生铁等。
铁器制造
汉代铁器制造广泛,涉及 农具、兵器、工具等多个 领域,品种繁多。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销往西方,同时西方的宝石、香料、 药材等也传入中国。
货币与金融的发展
两汉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货 币与金融体系也得到了发展。
官方铸造的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 货币,同时私人钱庄也大量涌现, 从事货币兑换、存放款等业务。
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易 的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为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上课版)
剑
学会总结
两汉时期促使农业进步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杜诗发明的水排
犁壁
二牛抬杠
水排
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 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 (货币不统一)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经济大一统) 意 义:
五 铢 钱
①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②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③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洛阳
规模宏大,被称
为东西二京。长安城里还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市
”。
试一试,你肯定能行!
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 ) A 卫青 B 王景 C、张骞 D 张角 2.耧车是一种新型( ) A交通工具 B播种工具 C收割工具 D灌溉工具 3.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取代青铜是在( ) A汉代 B秦代 C战国 D春秋 5、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铜钱 B五铢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6.水排的发明者是( ) A.李冰 B.杜诗 C.商鞅 D.王景 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一种鼓风冶铁的工具,它的名称是( A.提花机 B.耧车 C.水排 D.犁壁 8.被称为“东西二京”的城市是:( ) ①咸阳 ②长安 ③洛阳 ④长平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B
B A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冶铁工具
C
)
水灾。
2.东汉汉明帝令水利专家 王景 主持修筑黄河。
3.汉代的丝织品不仅已经使用 提花机 ,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 4.东汉的南阳太守
杜诗 发明了水排,它是一种 冶铁 工具。 汉 朝。 五铢钱
。
5.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件
犁的哪一 部位是犁 壁?
犁壁
犁壁
我国考古学者曾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长安、咸阳、礼泉等地 出土了西汉的犁壁,表明西汉的耕犁已安装犁壁。犁壁的作用在于便于深 耕、翻土、碎土、起垄作亩。因此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 展。欧洲的耕犁到了11世纪才装有犁壁,要比我国晚近一千年。
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了播种的质量。
2、汉代农业新的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 二牛抬杠 耕犁法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 的方向,一个人即可操作,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
西汉初期的耦犁
3、汉代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 农作物: 南方——水稻 黄河中下游地区“千亩桑麻”
2、两汉商业繁荣的表现:
1)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 东西二京,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 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2)城市布局和管理完善,商业繁荣。
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极为重视,城市中交通、 绿化、排水以及市坊、民居的布局十分完善。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并且其贸易 时间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制。市场上商品繁多,活跃在城 市里的车马行人熙熙攘攘,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寿绣”绢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漏印敷彩纱 可见,汉代纺织业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 平。
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最早是从丝绸开始的。罗马皇 汉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2、汉代先进的冶铁技术: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水力鼓 材料: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 风机),运用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源 卫辉人)„„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 „„善 源不断地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见功多” ,大大提高了鼓风效 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能,也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使汉代的铁器数量大大增加, 并广泛应用于农业、军事等领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 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贡献。汉代水排的应用,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这也使汉代的冶铁 ------《后汉书. 杜诗传》 业居于当时世界的先列。
课件2: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A.五铢钱
B.圆形方孔半两钱
C.铲形和币
D.刀形币
4、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 )
A.鼓风冶铁工具
B.时期人称东、西二京相对应的两个城市分别是今天的( D )
A.西安、洛阳
B.长安、洛阳
C.洛阳、西安
D.洛阳、长安
汉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它是由精制 的罗纹绢制成,因其没有颜色,因此 而得名“素纱禅衣”。 这件禅衣长 128厘米,重约49克,折叠后可以握 在手中,可谓薄如蝉翼,轻如鸿毛, 由此可见,汉代丝织业已经达到了极 高的水平。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 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 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
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东西二京
长 安 50万人口 洛 阳 100万人口
《两汉经济发展论坛》:巩固成果 圆满成功
1、西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是在( C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景帝时期
2、东汉明帝时主持治理黄河的是( A )
A.王景 B.史禄 C.李冰 D.窦固
3、汉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发行的货币是( A )
翻土碎土 播种工具
3.农作物种植:南方普遍种植---北方普遍种植----
水稻 小麦
“南水稻 北小麦”
桑麻种植:千亩桑麻遍地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发展(新机器)1.丝织业:----- 提花机—纺织 2.冶铁业:----- 水排---鼓风冶铁
使用提花机 染色技术也很高
素纱禅衣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
第13课
《两汉经济发展报告会》 收集材料,先行准备“自读课文,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