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d17c7cb89eb172ded63b74c.png)
《内燃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时数:32学分数:2.0执笔者:编写日期:2013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汽车发动机原理》是四年制本科生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2学时)教学内容:发动机的分类,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新型汽车能源。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现代发动机的发展,了解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及汽车常用的能源。
重点:发动机的分类。
难点:无。
第二章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和性能(4学时)教学内容: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指标测量,机械损失及测量,热平衡。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掌握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熟记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机械损失,掌握发动机两类指标和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了解发动机的热平衡。
重点: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机械损失。
难点:实际循环的各项损失,熟记各项性能指标。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4学时)教学内容:增压技术基础,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换气损失,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和增压方式,掌握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重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难点:提高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第七章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2)
![第七章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2)](https://img.taocdn.com/s3/m/427ec752ba1aa8114531d90f.png)
图7-31 调速器的调速特性 a) 全程调速器 b) 两极调速器
三、机械式调速器评价指标
(一)调速率
稳定调速率
1
n2 n1
n1
100%
瞬时调速率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3 n1
n1
100%
第七节 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电子控制
电子控制喷射优点:
电控技术能使控制更为全面和精确(喷油量、喷油正时、 喷油规律)
图7-24 孔式喷油嘴结构及压力室容积对HC排放值的影响
二、喷油器的开启压力
喷油器的开启压力
轴针式:12-15MPa 孔式
中小功率:18-25MPa 大功率:达到30MPa
喷油峰值压力
第五节 柴油机的异常喷射现象
柴油机的异常喷射现象:喷嘴针阀的运动规律,乃至整个喷 油规律产生偏离预期正常规律的各种异常现象
第四节 柴油机喷油器的结构和参数选择
一、喷油器分类与结构(喷嘴)
孔式喷油器(注:压力室) (DI,孔径:0.15-0.35mm )
轴针式喷油器 (IDI,孔径:0.8-1.2mm)
长形孔式喷油器(防偶件受热) 低惯量喷油器(适于高速) 双弹簧喷油器(实现预喷射)
a) 孔式喷嘴针阀偶件 b) 轴针式喷嘴针阀偶件 1-针阀体 2-针阀锥环承压面 3-盛油槽 4-针阀 5压力室(盲孔) 6-喷孔 7-轴针
柴油机燃油系统综述
![柴油机燃油系统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0c813254b73f242336c5fc7.png)
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综述摘要:柴油机因其独有的优越性,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广泛。
燃油喷射系统作为柴油机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柴油机技术水平和换代升级,被誉为柴油机的心脏。
本文重点介绍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还介绍了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电子控制。
关键词: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电控1 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概述柴油机相比于蒸汽机热效率高,经济性好,机动性好,因而对传播有很大的适应性,自问世以后就很快被作为船舶的推进动力。
起初,柴油机用空气喷射燃料,燃料的雾化质量无法的得到保证,并且附属装置庞大笨重,只能用于固定作业。
上世纪初,开始用于船舶。
1905年,制成第一台二冲程船用柴油机。
1922年,德国工程师Robert Bosh 发明了许波泵,使柴油机的用途扩大到汽车、拖拉机等移动机械,许波泵的成功对提高和改善柴油机的性能及各项指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中期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的研发成功,使柴油机性能获得新的飞跃。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引入柴油机控制系统,又是柴油机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把柴油机的性能指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柴油机是在气缸内部形成混合气,即在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将燃料以高压、在极短的时间内喷入气缸,实现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和燃烧。
因此,对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无论是在制造与调整精度,还是在与整机的参数匹配方面均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压燃式内燃机在动力性、经济性、排放与噪声等方面达到优良的性能,对其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提出的要求有:(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确保雾化、混合气形成和燃烧;(2)对每一个内燃机运转工况,精确控制每循环喷入气缸的燃油量,且喷油量能随工况变化而自动变化。
在工况不变时,各循环之间的喷油且应当一致。
对多缸内燃机而言,各缸的喷油量应当相等;(3)在内燃机所运转的工况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最佳的喷油时刻、喷油持续时间与喷油规律,以保证良好的燃烧并取得优良的综合性能;(4)保证柴油机安全可靠的工作,防止飞车现象发生。
第六章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
![第六章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0616640ece2f0066f53322ef.png)
喷油规律是指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 (或单位时间)从喷油器喷入气缸的燃油量随 凸轮转角φ(或时间t)的变化关系,即
dVb f ( ) d
dVb f (t) dt
喷油过程中喷油峰值压力高且变化大,因此需考虑 燃油的可压缩性,燃油的可压缩性用燃油的弹性系
数E表示:E=-Vdp/dV (MPa),压力变化愈大,对应
第七章 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
主要功能是为内燃机缸内混合气形成与 燃烧提供所需的燃料。 对内燃机的燃烧及其主要性能指标具有 直接影响----为内燃机的“心脏”。 视燃料种类及其着火原理的不同--------压燃式内燃机与点燃式内燃机。
压燃式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概述
压燃式内燃机对其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提出以下要求: 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以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
预行程h0增大,供油初始速度增大,平均供油 速率随之增大,供油持续期缩短,从而可提高喷油 压力和喷油速率,强化喷油过程,改善柴油机性能。 预行程大小可通过喷油泵挺柱总成高度的大小予以 调整。
3.出油阀结构和减压容积
出油阀的功用有两个,其一是通过锥面密封,不 供油时隔断柱塞腔和高压油路,保持高压油路中 有一定的燃油量;其二是密封锥面下的圆柱形的 环带,形成减压高度为hj的减压带。由于减压带 的存在,当柱塞供油结束,出油阀下落,减压带 下边缘先与出油阀座接触,就使高压油路与柱塞 腔隔断,以后直到落座。出油阀下落了一距离等 于hj。这样高压油路中的燃油可增大一个容积, 即减压容积Vj,从而使高压油路中压力迅速下降, 以压力波传播到喷油嘴盛油槽,针阀下落,喷油 停止。此减压容积保证停油干脆。这种出油阀又 被称之为等容出油阀。
上述喷油过程可用压力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和相应仪
内燃机原理与构造
![内燃机原理与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85be9e2d0066f5335a81216d.png)
(4)、多缸发动机结构特点
4缸发动机曲轴 单缸发动机功率小,转速不均匀,工作振动大,现 代汽车发动机都是多缸发动机,用得最多的是4缸、 6缸、8缸发动机。 多缸发动机是由多个结构相同的气缸组成,它们共 用一个机体,一根曲轴。曲轴的曲柄布置应该使各 缸做功行程均匀分布在720°曲轴转角内。如,4 缸发动机曲轴(图1-5)相邻工作缸的曲柄夹角为 180°,曲轴每转180°便有一个气缸做功;又如, 6缸发动机,曲轴每转120°便有一个气缸在做功。 气缸数越多,发动机工作越平稳,但结构也越复杂。
性 能 着火方式 燃油消耗 热效率 工作平稳性 汽油机 点燃 高 30%左右 柔和 柴油机 压燃 低 40%左右 粗暴
发动机转速
升功率 起动性 制造维修成本
高(4000~6000r/min)
大 易 低
低(2500~3000r/min)
小放
小
短 CO、HC大,NOx 、黑烟 少
关于排放标准
1961年美国开始规定轿车的排气标准, 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对载重卡车 用柴油机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 氧化合物从1973年和1975年起分两个阶段 进行限制,接着在欧洲、日本和我国都相应 制定了汽车排放法规,并且这些法规将越来 越严格。此外,由于从1973年10月开始, 石油输出国大幅度地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引 起各国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视。
1.1.2
内燃机的分类
1、按工作循环所需行程数,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行程数来分,有四 冲程内燃机和二冲程内燃机,汽车和工程机械用内燃机多为四冲程内燃机。 2、按着火方式分,有压缩着火(压燃式)和强制点火(点燃式)两类。 3、按使用燃料种类分,有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气体燃料及多种燃料发 动机等。 4、按进气状态分,有非增压式内燃机和增压式内燃机之分。 5、按冷却方式分,有水冷式和风冷式两种。汽车和工程机械用内燃机多数是 水冷式的。 6、按气缸数及布置分,有单缸内燃机、多缸内燃机、立式内燃机、卧式内燃 机、直列式内燃机、V形内燃机(图1-1a)、对置气缸式内燃机(图1-1b)、斜 置式内燃机。 7、按用途分类,有汽车用、工程机械用、拖拉机用、船用、坦克用、摩托车 用、发电用、农用等内燃机。 8、其他,除以上方式分类外,还可按转速来分,有高速、中速和低速等几种。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1e0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a.png)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内燃机学》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名词解释:1.示功图:指发动机气缸内工质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φ)而变化的曲线。
2.指示性能指标:指工质对活塞做工为基础的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a)指示功Wi:指气缸内完成一具工作循环所得到的实用功(J)。
b)指示功率Pi:内燃机单位时刻内所做的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
c)平均指示压力Pmi: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Pa)。
2)经济性能指标:a)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b)指示燃油消耗率b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g/(kW*h)】3.有效性能指标:指曲轴输出的相关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a)有效功率Pe:发动机轴上所净输出的功率。
b)平均有效压力Pme: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c)升功率Pl: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d)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2)经济性能指标:a)有效热效率:b)有效燃油消耗率:4.充量系数φc(容积效率):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奇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量之比。
(75%-90%)5.过量空气系数φa:燃烧单位质量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6.压缩比:气体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7.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输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8.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m: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具循环所损失的功。
9.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简答题:1.啥是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它由哪些损失组成?答: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或功率小于其气缸内气体膨胀所做的功或功率,两者之差称为发动机的机械损失。
1)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
2)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
3)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损失。
4)风阻损失。
5)驱动扫气泵及增压器的损失。
2.机械损失测定的四种办法?动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
第七章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总结
![第七章内燃机燃料供给与调节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4a713dc5da50e2524d7f3a.png)
dVb
A d c 6n p
2 p 10 3 f
Δp=p-pZ为喷孔前油压及气缸 内的气体压力差
因此,测定某一工况的喷油规律.如
图那样,用压力传感器实测喷油器端
的油管压力pN,然后计算出盛油腔处 的压力p(或直接测出喷油器盛油腔处
的压力p)和气缸压力pz(示功图),用
位移传感器测出针阀升程的变化,在 专用试验台上实测不同升程下的油嘴
dVb dc
f (c )
dVb dt
f (t)
27
第三节 柴油机燃料喷射过程
二、几何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3.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不同
(1)规律不同
供油规律是几何关系,可根据几 何参数关系求出;喷油规律受压 力波影响是曲线关系。 喷油规律受供油规律的影响
(2)供油始点不同
喷油始点迟于供油始点
喷油且应当一致。对多缸内燃机而言,各缸的喷油量应当相等。
3.在内燃机所运转的工况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最佳的喷油时刻、喷油 持续时间与喷油规律,以保证良好的燃烧并取得优良的综合性能。
4.保证柴油机安全可靠的工作(防止飞车现象发生)
5
第二节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结构、分类和发展
二、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油箱
19
第三节 柴油机燃料喷射过程
一、泵-管-嘴喷射过程
二、几何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三、喷油规律的确定 四、喷油过程计算方法简介(自学)
20
第三节 柴油机燃料喷射过程
一、泵-管-嘴喷射过程 高压油管
出油阀 进油 柱塞
喷油器
凸轮
针阀
21
第三节 柴油机燃料喷射过程
一、泵-管-嘴喷射过程
内燃机学课后习题答案
![内燃机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89d4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c.png)
2-4 平均有效压力和升功率在作为评定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方面有何区别?答平均有效压力是一个假想不变的压力,其作用在活塞顶上使活塞移动一个行程所做的功等于每循环所做的有效功,升功率是在标定的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区别:前者只反应输出转矩的大小,后者是从发动机有效功率的角度对其气缸容积的利用率作出的总评价,它与 Pme 和 n 的乘积成正比。
(Pl=Pme·n/30T)2-6提升途径:1)采用增压技术,2)合理组织燃烧过程,提高循环指示效率,3)改善换气过程,提高气缸的充量系数,4)提高发动机的转速,5)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6)采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7)增加排量2-9 内燃机的机械损失由哪些部分组成?详细分析内燃机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其优缺点与适用场合。
答(1)机械损失组成:1 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
2 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
3.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消耗。
4 风阻损失。
5 驱动扫气泵与增压器的损失。
(2)机械损失的测定:1 示功图法:由示功图测出指示功率 Pi,从测功器和转速计读数中测出有效功率 Pe,从而求得 Pm,pm 与ηm 的值。
优:在发动机真实工作情况下进行,理论上完全符合机械损失定义。
缺:示功图上活塞上止点位置不易正确确定,多缸发动机中各缸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
应用:上止点位置能精确标定的场合。
2 倒拖法:发动机以给定工况稳定运行到冷却水,机油温度达正常值时,切断对发动机供油,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给定转速倒拖发动机,并且维持冷却水和机油温度不变。
这样测得的倒拖功率即为发动机在该工况下的机械损失功率。
缺点:1 倒拖工况与实际运行情况相比有差别 2 求出的摩擦功率中含有不该有的 Pp 这一项。
3 在膨胀,压缩行程中,p-v 图上膨胀线与压缩线不重合。
4 上述因素导致测量值偏高。
应用:汽油机机械损失的测定。
3 灭缸法:在内燃机给定工况下测出有效功率 Pe,然后逐个停止向某一缸供油或点火,并用减少制动力矩的办法恢复其转速。
内燃机学期末复习题
![内燃机学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d1b922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d.png)
内燃机学期末复习题内燃机学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热力发动机按燃料燃烧的位置可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两种。
2、根据其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主要构件的型式,车用内燃机可分为(活塞式往复发动机)和(转子发动机)两类。
3、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包括(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
4、二冲程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一周)周,进、排气门各开启(一次)次,活塞在气缸内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行时,完成(进气和压缩)行程,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行时,完成(做功和排气)行程。
5、发动机的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和(升功率)等。
6、活塞连杆组由(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等组成。
7、油环分为(普通油环)和组合油环两种,组合油环一般由(刮油片)和(胀簧)组成。
8、连杆由(大头)、(杆身)和(小头)三部分组成。
9、曲轴按支承型式的不同分为(全支承)和(非全支承);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
10、飞轮边缘一侧有指示气缸活塞位于上止点的标志,用以作为调整和检查(配气)正时和(点火)时的依据。
11、由曲轴到凸轮轴的传动方式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齿形带传动)等三种。
12、充气效率越高,进入气缸内的新鲜气体的量就(越多),发动机所发出的功率就(越高)。
13、凸轮轴上同一气缸的进、排气凸轮的相对角位置与既定的(配气相位)相适应。
14、根据凸轮轴的(旋向)和同名凸轮的(夹角)可判定发动机的发火次序。
15、在装配曲轴和凸轮轴时,必须将(正时标记)对准以保证正确的(配气正时)和(点火正时)。
16、气门弹簧座是通过安装在气门杆尾部的凹槽或圆孔中的(锁片)或(锁块)固定的。
17、汽油机供给系由(油箱)、(油管)、(汽油滤清器)、(汽油泵)及(化油器)装置等五部分构成。
18、汽油滤清器由(壳体)、(盖)和(滤芯)三部分组成,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纸)滤芯式滤清器。
19、国产A型泵由(泵油机构)、(供油量调节机构)、(驱动机构)和(泵体)等四个部分构成。
第7章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
![第7章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516b77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4.png)
提高途径:增加柱塞直径,提高柱塞平均 速度
(3)最大许用泵端压力 ppmax 喷油泵所能承受的泵端压力的峰值 npmax 喷油压力来自泵端的供油压力,受到喷油
匀性,进气温度低,压缩比可以较高; 3、控制精确,雾化好,响应快,怠速稳定
性、起动加速性好; 4、缸内直喷,有利于实现分层燃烧;部分
负荷质调节,减少节气门节流损失; 5、工作可靠,HC排放少。
四、分类
1、进气总管或中央单点喷射,SPI、CFI、 TBI;
2、进气道多点喷射,MPI;
3、缸内直接喷射,GDI,喷射引导,气流, 壁面引导。
第一节 概述
一、功能 及时、优质地为内燃机气缸内提供适当的燃料,
以保证缸内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的有效进行
二、质调节与量调节 1、柴油机的质调节 柴油挥发性差,自燃温度低 高压喷射,内部混合气,压燃 通过改变喷入气缸的燃油量
汽油机量调节 较易蒸发,形成外部混合气(化油器或气道燃
油喷射) 工况调节:改变节气门位置来改变进入气缸的
过改变节气门的开度,来改变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 量。 2、任务:按照运行工况的需要,控制供给的汽油量, 使之能与吸入气缸的空气量相适应,形成空燃比适 当的可燃混合气。 3、分类:化油器(工作原理),电控喷射
1—燃油喷管 2—喉管 3—节气门 4—主量孔 5—浮子室
二、汽油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1、汽油机在部分负荷范围内运行时,应当供
量特性稳定,抗堵塞与抗污染能力强,雾化 性能好。电磁喷油器:轴针式、孔式。 2、点火装置:无分电器式的半导体点火系, 每缸一个点火线圈的独立点火方式。 3、进气量调节装置:进气补偿装置,旁通式 补气方式;电控节气门
内燃机原理课后题
![内燃机原理课后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75788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9.png)
内燃机原理课后题内燃机学课后题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2-7内燃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指标为什么要分为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两大类?表示动力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表示经济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8怎样求取发动机的指示功率、有效功率、平均指示压力和平均有效压力?2-9机械效率的定义是什么?2-10平均有效压力和升功率在作为评定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方面有何区别?2-11充量系数的定义是什么?的高低反映了发动机哪些方面性能的好坏?2-12试推导由吸入的空气量来计算平均有效压力的解析式及升功率的解析式,并分析提高发动机升功率的途径。
2-13影响be的因素有哪些?降低be的途径有哪些?2-14过量空气系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实际发动机上怎样求得?2-15内燃机的机械损失由哪些部分组成?详细分析内燃机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其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2-16要设计一台六缸四冲程高速柴油机,设平均指示压力,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希望在2000r/min时能发出的功率为73.5kW。
1)为将活塞平均速度控制在8m/,缸径行程比取多大合适?2)为使缸径行程比为1:1.2,缸径与行程取多大?1)求发动机的pme、Ttq和。
2)当时,试求、、和的值。
3)当、、均未变,由0.75提高到0.8,此时PL、Pe和be的值。
4)若通过提高使Pe提高到160kW,而、均未变化,则、、be值是多大?5)通过以上计算,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17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3-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柴油机的理论循规蹈矩环与实际循环有何区别?3-2试推导混合加热理论循环热效率的表达式。
3-3从理论循环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在指导实际工作时要受到哪些限制?3-4简述发动机实际循环向理想循环的简化条件。
3-5在初态相同、最高压力和温度相同、放热量相同的前提下,在发动机理想循环P-V图上比较混合、定容和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分类:
按应用的燃料种类与着火机理不同,可分为 压燃式内燃机供给系统和点燃式内燃机供给系统。
压燃式内燃机使用轻质柴油和重质柴油,故 一般称为柴油机。 由于柴油的挥发性差,自燃温度低,因此在 柴油机中,将燃油在高压下喷入燃烧室,以内部 混合气形成与压燃方式来实现燃烧过程。
压燃 式内 燃机 的供 给方 式:
32
四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33
传感器与开关量可以将驾驶员的意图、汽油机 的工况与环境信息及时、真实地传输给ECU,电控 器根据来自各个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及其他开关信号, 用控制软件并结合存储的各种标定数据与图表进行 分析运算,决定应如何控制,并以相应的点信号向 执行器发出各种控制指令,执行器产生相应的动作 实现所要求的控制。
柴油机典型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p147):
高压油管 喷油器
喷油器回油管 燃油滤清器
喷油泵溢流管 供油提前器
离心式调速器
喷油泵 输油泵
油箱
7
柴油机典型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优缺点:
优点: 在喷油泵与喷油器之间有较长的高压管连接, 使喷油泵在柴油机上的布置比较灵活。
缺点: 由于高压管道的存在,油管内的燃油在高压下的 可压缩性导致了整个燃料供给系统高压部分液力刚性 的降低,难于实现高压喷射与理想的喷油规律。 喷油泵直接由柴油机驱动,当柴油机转速降低 时,喷油压力也相应降低,恶化了燃料喷射与混合气 形成。
第七章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
第一节 功能: 概 述 主要功能是及时、优质地为内燃机气缸内
提供适量的燃料,以保证缸内混合气体形
成与燃烧的有效进行。 重要性: 它对内燃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动力性、燃
料经济性、排放与噪声以及可靠性耐久性
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人在强调
这个系统的重要性时,常常把它比喻成内
30
汽油机喷射方式按喷油器安装位置与工作原理不同可分 为: 进气道多点喷射; 进气总管或中央单点喷射; 缸内直接喷射;
31
进气道多点喷射:对喷油压力要求不高,有利于降低成本,能实现 燃油供给量的精确控制以及在各缸之间的均匀分配; 进气总管或中央单点喷射:单点喷射系统在进入各缸的燃油量的控 制精度与均匀性方面达不到进气道多点喷射的水平,但由于其功能 仍由于化油器,而且制造成本较低,因而在经济型轿车上仍然得到 较广泛的应用。 缸内直接喷射:可以提高压缩比并能减少部分负荷下节气门的节 流损失,因而可使汽油机在提高动力性能的同时,在燃油经济性 方面得到大幅种性能调节曲线、 图表和控制算法,其作用是接受和处理传感器的所以信 息,按软件程序进行运算,然后发出各种控制脉冲指令。
27
执行器的作用: 其功能是接受ECU传来的指令,并完成所需调控的 各项任务。
28
电控共轨系统中喷油器 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图7-67a所示为停止 喷油状态,这时电磁 阀在ECU的指令下断 开,球阀5在弹簧的 作用下关闭溢流孔6, 从高压共轨腔进入喷 油器体的燃油通过进 油孔7与高压油道10 同时充满控制柱塞的 上腔8与针阀的盛油 槽,两者保持平衡, 这时针阀11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喷孔,喷油器处于待喷即 停止喷油状态。图7-67b所示为电磁阀通电工作,球阀5 控制柱塞上腔卸压,控制柱塞9连同整个针阀组件失去压 力平衡,针阀则在盛油槽内高压油的作用下打开喷嘴进行 喷射。
其工况的调节则是通过改变喷入气缸燃油量, 即采用改变混合气浓度的质调节方式来实现。
2
点燃式内燃机的供给方式: 点燃式内燃机大多使用汽油。 由于汽油易蒸发, 在常温就有一部分转 变为汽油蒸汽,因此 通常采用外部混合气 形成方式,燃料通过 装在进气总管上的化 油器吸入或通过装在 进气道进气门前的喷 油气喷入进气道内, 与空气一道进入气缸 形成可燃混合气。
3
其工况的 调节是通过改 变节气门的位 置以改变进入 气缸的混合气 量,即是通过 量调节的方式 来实现的。
化油器燃料供给系统曾经广泛应用于汽油机中 备 注: 并发展到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但由于燃烧过程的 精确控制、保证各缸混合气分配均匀性以及排放等 方面的固有缺陷,已经逐渐被汽油喷射方式取代。 4
或
dVb f (t ) dt
17
喷油规律曲线:
dVb q AP ( ) d c js dc
喷油规律曲线
je
供油规律曲线
平均喷油规律:
Ф js喷油始点
Ф je喷油终点
je js j
AP q Qm j j
je
dVb ( d c ) d c js
8
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通常是按产生喷射功率 的高压部分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来分类,一般分成如 下三类: 1)泵-管-嘴系统;
2)泵-喷嘴系统;
3)共轨式系统;
9
泵-管-嘴系统的特点: 1)喷油泵为往复式柱塞泵,由凸轮轴来驱动; 2)喷油泵的每次供油伴随着一次喷油过程,因此 也可称为脉动式燃料供给系统; 3)喷油泵与喷油器之间有高压油管连接。
按喷油泵结构以及高压油管连接长度不同,可分 为合成泵系统、分配泵系统及单体泵系统。
10
泵-喷嘴系统的特点: 1)将喷油泵与喷嘴合为一体;
2)由于省去了高压油管,大大增加了整个系统高 压部分的液力刚度,因此成为目前柴油机燃料供给 系统中喷油压力水平最高的结构形式;
11
共轨式系统(common rail system)的特点: 原理:
19
(二)最大平均供油速率Qmax: 定义:
平均供油率是指喷油泵在供油持续期内每度凸轮转 角的平均供油量,最大平均供油速率Qmax是最大循环供 油量的条件下,取凸轮转角供油持续期作为计算依据求 得的平均供油速率。
可见,在同样的喷油持续期内,提高最大平均供油 速率可以增加循环供应量。 提高最大平均供油速率的途径是增加柱塞直径和提 高柱塞平均速度。
18
第四节 柴油机喷油泵评价指标和结构参数的确定 一,喷油泵的系列化与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 (一)最大循环供油量Vmax:
定义: 规定取喷油泵最大柱塞直径并设出油阀减压容积为零, 采用标准切线凸轮,以凸轮升程至最大几何速度前的 0.3mm处作供油终点,将依据7o凸轮转角供油持续期内 的柱塞有效行程计算所得的循环供应量,定义为喷油泵的 最大供应量。 最大供油量越大,表示喷油泵的尺寸越大,工作能力 越强,能满足更大功率柴油机的配套要求。
29
三 点燃式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能、分类与发展
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对于混合器浓度有如下要求: 1)当汽油机在部分负荷范围内运行时,应当供给较希的混合 气,以保证较高的燃料经济性。 2)当汽油机节气门接近全开或全开的大负荷或全负荷工况下, 应当供给较浓的混合气,以保证较好的动力性能。 3)汽油机采用三效催化器来降低有害排放时,则应在从部分负 荷到接近全负荷的大部分工况下,供给化学计量比混合器,因为三 效催化转化器只有在空燃比为化学计量比的一个狭小窗口范围内才 能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 4)为了保证汽油机怠速的运转稳定性以及过渡工况的需要,应 当对混合气的浓度作相应的调整,例如怠速加浓、起动于加速补偿 等。
15
柱塞升程及供油率曲线:
pe
ω p柱塞的速度
Hp喷油泵凸 轮升程
q p AP
d
p
ps
Hpe几何供油 的终点
c
He柱塞的有 效行程
Hps几何供油 的始点
平均几何供油率p155:
pe ps p
Qpm
AP p
pe
d
p
ps
阴影部分乘 以柱塞的面 积就是每循 环供应量qp
油箱 压力传 感器 蓄压管道 (共轨)
限压阀
虑清器 输油泵 喷嘴
高压 油泵 各种传感器 电控器 (ECU)
12
共轨式系统的特点:
优点:
1)这种系统能产生较高的喷油压力,且压力基本上保持 恒定而不受柴油机转速与负荷的影响,因此,属于恒压 式燃料供给系统; 2)改善了柴油机在低速与低负荷时的喷雾品质 ; 3)由于燃料喷射是采用改变电磁开启时间的控制方式, 比较容易对喷油时刻与喷油持续时间进行调节,并能实现 较理想的喷油规律; 4)在柴油机上布置比较容易。
24
电控方案的组成: 传感器; 电控器ECU); 执行器。
25
传感器的作用: 检测柴油机及车 辆运行是的各种 信息,如进气与 环境压力、冷却 液、机油与燃油 温度、进气流量、 进气流量、喷油 泵油量调节机构 的位移、曲轴转 角信号与柴油机 转速、车辆的行 驶速度、喷油器 针阀的升程等。
26
电控器的作用: 是柴油机电控的核心部分。它的硬件部分包括微处 理器,各种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O)以及各部分 之间传递信息的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等。
20
(三)最大许用泵端压力:
定义: 指喷油泵所能承受的泵端压力的峰值,其准确数值 应是柱塞腔的实测压力。
最大许用泵端压力是一个即反映喷油泵强化程度又 表征其工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21
(四)喷油泵最高工作转速: 喷油泵转速np在二冲程柴油机中与柴油机转速n相 同,在常见的四冲程柴油机中,则有np=n/2。 在传统的柱塞式喷油泵中,n或np增大,最大泵端压 力与喷油压力均会增加,但同时柱塞运动产生的往复惯 性力增大。 当柱塞下行时,若此惯性力超过柱塞弹簧的压紧力 时,会使挺柱滚轮与凸轮表面之间脱开,产生冲击。 此外,附装在喷油泵上的机械式调速器也有一定的 转速限制。 综合上述方面,就可以确定整个喷油泵总成的最后 工作转速。
3)采用电控技术后,控制对象和目标大为扩展,除常规稳态性能 调控外,还可扩展到各种过渡过程的优化控制等。
23
柴油机电控喷射按控制方式分为两大类:
1)位移控制方式,它的特点是在原机械控制循环喷油量和喷油正 时的基础上,用线位移和角位移的电磁执行机构或电磁-液压执 行机构来控制循环供油量。 2)时间控制方式,在高压油路中利用一个或几个高速电磁阀的启 闭来控制喷油泵和喷油器的喷油过程。喷油量的多少是由喷油压 力的大小和喷油器针阀的开启时间长短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