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谢谢!
57
病机
Pathogenesis
26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正邪相争
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 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27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重 点
三、气血失常
28
正气、邪气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脏腑、经络、气 血等功能)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4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5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疠气
6
(一)
六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的统称。
内生五邪: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7
(一)
六淫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区性 相兼性
致病特点
8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冷痛、下利、面黄白、舌淡胖、脉迟(实寒 证,阴盛则寒)
41
(三)阴阳偏衰—阳虚
1、病理状态: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 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2、病机特点:阳虚,推动温煦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风为百病之长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易伤阳气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12
29
一、邪正盛衰
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30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31
(二)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
Leabharlann Baidu
正邪相搏,斗争激烈。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 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饮邪 抑郁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阴虚 阻遏心阳 蒙蔽心包
虚证
化火生痰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情志剌激 气郁之极 痰浊外邪
53
(五)气脱
气不内守,向外逸脱,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 正不敌邪 正气骤伤 长期耗损 血出汗脱 脏腑功能衰竭 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 脉微欲绝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15
(二) 疠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13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14
(二) 疠气
1、概述 强烈传染性 传播途径 2、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 发病急骤 一气一病 易于流行 病情危重 症状相似
气逆
气陷
气脱
重 点
49
(一)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肺气壅滞 肝气郁滞 脾胃气滞
重 点
50
情志内郁 痰饮水湿 食积瘀血 结石等
(二)气逆
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情志内伤 饮食痰浊 外邪侵袭
肺失肃降
胃失和降
肝气上逆
51
(三)气陷
气虚病变基础上,气升不及或升举无力
45
(五)阴阳亡失
1、亡阳:机体阳气突然性脱失,全身机能严重 衰竭。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丢失,全 身机能严重衰竭。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46
(六)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
2、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
47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48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闭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2
(二)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 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
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33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2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脾阳-水肿)(实热-阴伤)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34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35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病因、病机
怀柔区中医医院内二科
董致郅
1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病因病机
病因
Pathogenic Factors
3
中、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 湿、燥、火);疠气等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25
病因病机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虚
阴虚
阴虚(阳损及阴);
阳虚(阴损及阳)。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44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 越于外。
临床出现假热之象(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 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临床出现假寒之象(真热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