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合集下载

最新初级检验技师考试《临床检验基础》练习第二章红细胞检查资料

最新初级检验技师考试《临床检验基础》练习第二章红细胞检查资料

2017第二章红细胞检查一、A11、下列哪项不是血沉病理性加快的原因A、恶性肿瘤B、高球蛋白血症C、贫血D、高胆固醇血症E、妊娠3个月以上2、魏氏法血沉测定,正常成年女性的参考值为A、0~15mm/hB、0~20mm/hC、0~30mm/hD、0~42mm/hE、0~22mm/h3、骨髓移植后,若无移植并发症,RET如何变化A、小于15×109/LB、大于15×109/LC、小于12×109/LD、大于12×109/LE、在12×109/L和15×109/L之间4、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可出现网织红细胞为A、Ⅱ型和Ⅲ型网织红细胞B、Ⅰ型和Ⅲ型网织红细胞C、Ⅱ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D、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E、Ⅲ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5、正常情况下,Ⅲ型网织红细胞约占A、70~80%B、20~30%C、30~40%D、60~70%E、25~35%6、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几种类型A、3种B、4种C、5种D、6种E、2种7、正常成人的MCV参考值A、80~100plB、86~120plC、80~100flD、86~120flE、100~120fl8、下列关于红细胞指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红细胞凝集时可使MCV假性增高B、严重高血糖时可使MCV假性增高C、高脂血症可使MCH假性增高D、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减少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9、MCV可以用哪两个指标来计算A、HCT、RBCB、Hb、RBCC、Hb、HCTD、RBC、RDWE、Hb、RDW10、下列不属于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的是A、骨髓纤维化B、铁粒幼有细胞贫血C、血红蛋白病性贫血D、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11、下列疾病中,MCV减低、MCH减低、MCHC正常的是A、再障B、慢性失血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慢性感染E、急性失血性贫血12、关于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心管必须洁净干燥B、离心力不足时血细胞比容误差很大C、抗凝剂可以选用EDTA-K2D、可采用双草酸盐抗凝剂E、以上都正确13、离心后血液由上之下分别为A、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B、血浆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C、血浆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血小板层D、血浆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E、血浆层、带氧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14、不属于红细胞形态改变的是A、镰形红细胞B、有核红细胞C、球形红细胞D、点彩红细胞E、裂红细胞15、靶型红细胞见于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HbC病C、阻塞性黄疸D、脾切除后E、以上都是16、球形红细胞不见于A、烧伤B、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C、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D、小儿E、骨髓纤维化17、小红细胞的直径为A、<6umB、<10umC、<15umD、<5umE、<8um18、红细胞生理性淡染区占整个红细胞的A、1/2B、1/3C、1/4D、1/5E、1/619、下列关于HiCN转化液说法错误的是A、离子强度低B、PH偏酸性C、白细胞过高引起浑浊时,可离心后去上清液比色D、球蛋白异常增高引起浑浊,可向比色液中加入少许固体氯化钠或碳酸钾,昏君后溶液澄清在比色E、以上都不对20、HiCN比色液会出现浑浊的是A、白细胞过高B、球蛋白异常增高C、红细胞过高D、A+BE、A +C21、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参考值A、120~170g/LB、110~150g/LC、170~200g/LD、94.2~122.2g/LE、86.5~111.8g/L22、HiN3测定法的最大吸收峰在A、540nmB、504nmC、542nmD、524nmE、560nm23、下列哪项是血红蛋白的存在形式A、氧合血红蛋白B、碳氧血红蛋白C、高铁血红蛋白(Hi)D、衍生物E、以上都是24、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红细胞的生理增高的原因A、恐惧、兴奋B、剧烈的运动C、妊娠中后期D、气压减低E、新生儿25、女性生理性红细胞数量达最高峰的年龄为A、出生2周B、6~7岁C、13~15岁D、25~30岁E、21~35岁26、下列不属于红细胞增多的疾病是A、肺气肿B、蚕豆病C、库欣病D、严重腹泻E、大面积烧伤27、下列疾病中,属于造血原料不足的是A、痔疮B、蚕豆病C、铁粒幼细胞贫血D、原发性再障E、肾衰28、属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是A、溶血B、失血C、出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E、再障29、下列哪项是贫血的病因A、红细胞丢失过多B、红细胞寿命缩短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功能减退E、以上都是30、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采用显微镜计数法B、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时才能显示C、使用Miller窥盘辅助显微镜计数,可提高精密度D、WHO推荐的染料是新亚甲蓝E、煌焦油蓝染液操作简单、不易产生沉淀、工作效率高、精度高31、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32、血涂片观察下列哪种细胞需要进行活体染色A、有核红细胞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C、网织红细胞D、原始红细胞E、异型淋巴细胞33、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应读取底部至下列哪一层的高度A、血小板层B、白细胞层C、有核红细胞层D、还原红细胞层E、氧合红细胞层3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A、不易于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B、操作不方便C、试剂稳定性差D、试剂具有剧毒性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35、关于HiCN法测定废液处理步骤的叙述,哪项是不必要的A、首先以水稀释B、再加入次氯酸钠溶液C、充分混匀D、密封容器E、放置15h以上才能倾入下水道36、点彩红细胞计数多少个红细胞A、100B、200C、400D、500E、100037、当白细胞高于多少时,会影响血红蛋白比色测定的结果A、20.0×109/LB、30.0×109/LC、40.0×109/LD、50.0×109/LE、100.0×109/L38、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9、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成人不同人群红细胞MCH的参考范围是A、17~34pgB、26~34pgC、25~30pgD、17~30pgE、30~34pg41、仪器法MCHC的参考范围是A、180~250g/LB、250~360g/LC、180~320g/LD、320~360g/LE、250~320g/L42、血细胞计数池4角的大方格中每一方格的体积为A、0.00625μlB、0.0625μlC、0.004μlD、0.04μlE、0.1μl43、点彩红细胞计数多少个红细胞A、100B、200C、400D、500E、100044、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血细胞时,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A、压线的细胞不计数B、压线的细胞全部计数C、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D、计数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E、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不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45、关于血沉在肿瘤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血沉加快与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无关B、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C、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指标之一D、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血沉趋正常E、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时血沉增快46、下列不能使血沉增快的是A、各种炎症B、组织损伤及坏死C、恶性肿瘤D、高球蛋白血症E、DIC消耗性低凝血期47、下列何种物质能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球形红细胞D、镰状红细胞E、卵磷脂48、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A、肝脏B、骨髓C、脾脏D、肾脏E、淋巴49、红细胞数降低的程度比血红蛋白更显著,最可能的诊断是A、失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溶血E、缺铁性贫血50、成人RDW-CV的参考值上限为A、10%B、20%C、15%D、45%E、30%51、单位fl相当于A、10-6LB、10-9LC、10-12LD、10-15LE、10-18L52、与镰形红细胞有关的血红蛋白是A、HbGB、HbBartC、HbSD、HbCE、HbI53、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A、脾细胞和红细胞B、红细胞和肝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肝细胞和脾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和红细胞54、关于有核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急性大失血患者外周血中不出现有核红细胞B、1周内婴儿血涂片仅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红系增生减低D、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E、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可偶见有核红细胞55、下列哪种情况血涂片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A、溶血性贫血B、骨髓纤维化C、红白血病D、急性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56、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疾病是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烧伤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5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是A、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B、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C、脂蛋白变性D、有核细胞脱核产生E、纺锤体的残留物5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外,还可见于A、难治性贫血B、白血病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细胞性贫血59、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A、核残余物B、脂蛋白变性C、色素沉着D、血红蛋白聚集E、胞质发育异常60、铅中毒时,血涂片中易见是A、有核红细胞B、球形红细胞C、点彩细胞D、大红细胞E、小红细胞61、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62、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A、染色质小体B、杜勒小体C、卡波环D、嗜碱性点彩E、寄生虫二、B1、A.巨幼细胞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缺铁性贫血<1> 、MCV减少,RDW正常见于A B C D E<2> 、MCV增大,RDW正常见于A B C D E<3> 、MCV正常,RDW正常见于A B C D E2、A.变性RNAB.脂蛋白C.RNAD.DNAE.线粒体<4>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的蓝色颗粒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 B C D E<5> 、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 B C D E3、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脾功能亢进E.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6> 、小红细胞常见于A B C D E<7> 、大红细胞常见于A B C D E4、A.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C.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均一性贫血E.正细胞均一性贫血<8>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9> 、慢性肝病常表现为A B C D E<10> 、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11> 、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12>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5、A.再生障碍性贫血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C.缺铁性贫血D.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E.急性失血后贫血<13> 、属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的疾病是A B C D E<14> 、属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疾病是A B C D E答案部分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加快是属于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多正常。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或治疗较彻底,血沉可趋于 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4)高球蛋白血症:
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可见血沉增快,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恶性淋巴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慢 性肾炎等。 高粘滞性综合征时,血沉可不增快甚至减慢。
5)贫血: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 血沉可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 6)高胆固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粘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 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常常增快。
红细胞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血红蛋白量和 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与总蛋白浓度无关。清 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红细胞 因唾液酸而带负电荷,彼此排斥。 促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αβ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 酯等;
②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③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此时红细胞 堆积在试管底部。
[检测原理]
1.魏氏法(Westergren法) 将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测定管内,垂直
立于室温中,
记录1h时红细胞层下沉的距离(上层血浆的高度 ),
用毫米(mm)数值报告。
临床意义
1)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 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由于血中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增多,包括α1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 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在炎症发生后2~3d可出 现血沉增快; 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 于活动期常见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非活 动期血沉可正常。
清蛋白及卵磷脂则抑制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练习题第2章红细胞检查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练习题第2章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一、A1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外,还可见于A、难治性贫血B、白血病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细胞性贫血2、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下列哪种情况血涂片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A、溶血性贫血B、骨髓纤维化C、红白血病D、急性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4、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A、不易于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B、操作不方便C、试剂稳定性差D、试剂具有剧毒性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6、关于HiCN法测定废液处理步骤的叙述,哪项是不必要的A、首先以水稀释B、再加入次氯酸钠溶液C、充分混匀D、密封容器E、放置15h以上才能倾入下水道7、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应读取底部至下列哪一层的高度A、血小板层B、白细胞层C、有核红细胞层D、还原红细胞层E、氧合红细胞层8、关于魏氏法测血沉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109mmol/L的草酸钠溶液作抗凝剂B、抗凝剂与血液按1:4混匀C、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D、血沉管必须垂直E、测定温度最好是18~25℃9、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为A、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B、沙利法C、十二烷基硫酸钠法D、碱羟血红蛋白法E、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1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人,外周血涂片易见A、球形红细胞B、椭圆形红细胞C、靶形细胞D、口形红细胞E、棘红细胞11、当白细胞高于多少时,会影响血红蛋白比色测定的结果A、20.0×109/LB、30.0×109/LC、40.0×109/LD、50.0×109/LE、100.0×109/L12、关于血沉在肿瘤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血沉加快与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无关B、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C、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指标之一D、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血沉趋正常E、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时血沉增快13、下列不能使血沉增快的是A、各种炎症B、组织损伤及坏死C、恶性肿瘤D、高球蛋白血症E、DIC消耗性低凝血期14、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采用显微镜计数法B、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时才能显示C、使用Miller窥盘辅助显微镜计数,可提高精密度D、WHO推荐的染料是新亚甲蓝E、煌焦油蓝染液操作简单、不易产生沉淀、工作效率高、精度高15、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疾病是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烧伤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是A、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B、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C、脂蛋白变性D、有核细胞脱核产生E、纺锤体的残留物17、成人不同人群红细胞MCH的参考范围是A、17~34pgB、26~34pgC、25~30pgD、17~30pgE、30~34pg18、仪器法MCHC的参考范围是A、180~250g/LB、250~360g/LC、180~320g/LD、320~360g/LE、250~320g/L19、血涂片观察下列哪种细胞需要进行活体染色A、有核红细胞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C、网织红细胞D、原始红细胞E、异型淋巴细胞20、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21、铅中毒时,血涂片中易见是A、有核红细胞B、球形红细胞C、点彩细胞D、大红细胞E、小红细胞22、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A、核残余物B、脂蛋白变性C、色素沉着D、血红蛋白聚集E、胞质发育异常23、下列何种物质能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球形红细胞D、镰状红细胞E、卵磷脂24、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25、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A、染色质小体B、杜勒小体C、卡波环D、嗜碱性点彩E、寄生虫二、B1、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脾功能亢进E.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1> 、小红细胞常见于A、B、C、D、E、<2> 、大红细胞常见于A、B、C、D、E、2、A.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C.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均一性贫血E.正细胞均一性贫血<1>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表现为A、B、C、D、E、<2> 、慢性肝病常表现为A、B、C、D、E、<3> 、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A、B、C、D、E、<4> 、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A、B、C、D、E、<5>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常表现为A、B、C、D、E、3、A.再生障碍性贫血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C.缺铁性贫血D.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E.急性失血后贫血<1> 、属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的疾病是A、B、C、D、E、<2> 、属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疾病是A、B、C、D、E、4、A.变性RNAB.脂蛋白C.RNAD.DNAE.线粒体<1>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的蓝色颗粒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B、C、D、E、<2> 、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B、C、D、E、5、A.巨幼细胞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缺铁性贫血<1> 、MCV减少,RDW正常见于A、B、C、D、E、<2> 、MCV正常,RDW正常见于A、B、C、D、E、<3> 、MCV增大,RDW正常见于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于铁缺乏、珠蛋白合成障碍、慢性失血。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2 红细胞部分(下)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2 红细胞部分(下)

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
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 型(表2-23,图2-20)。
图2-20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增生增 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药物 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手工法 根据RBC、Hb、HCT测定
结果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表2-20)。 2.血液分析仪法 MCV由血液分析仪
直接测定导出;由仪器测定HGB、RBC可计 算出MCH=HGB/RBC;MCHC=HGB/
(RBC×MCV)。
【方法学评价】手工法红细胞平均指数 由RBC、HGB、HCT测定后计算而来,因 此,必须采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检测的 结果必须准确。仪器法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 定同样依赖于RBC、HGB和MCV测定的准
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表2-19)。HCT的主要应
用价值为: 1.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 胞平均指数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 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胞平均体积导出HCT,HCT=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平均体积。 【方法学评价】HC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见表2-18。
【质量保证】
【参考区间】 ①成年 男性:0.40~0.50;女性:
0.37~0.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
0.42。 【临床意义】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 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 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

教案---红细胞检查

教案---红细胞检查

教案(首页)课、公共选修课课程教案课程教案第一部分:概论定义: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 )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主要内容: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病原体检查排泄物及体液的检验应用范围: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进行社会普查开展健康咨询发展趋势:自动化手动---半自动---流水线标准化ISO15189分子化PCR、质谱个体化个性化治疗床旁旁化料POCT 手段:讲授方法:多媒体(10min)以不同科室检验化验单为例,讲述实验诊断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一)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 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 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二)方 法 显微镜计数法。

(三)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 3.5-5X1012/L初生儿6-7X1012/L(四)临床意义1、 红细胞减少: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 量低于参考值的下限。

(1) 生理性减少①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和血容量的增加常导致造血原料 的相对不足,如未能注意补充可致贫血。

② 妊娠,特别是中、后期妊娠,为适应胎盘血循环的需要,血 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导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均可导致贫 血。

③ 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

(2)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如造血原料缺乏、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2、 红细胞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Word 资料高于参考值的上限。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检查练习题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检查练习题

2019第二章红细胞检查一、A11、HiCN比色液会出现浑浊的是A、白细胞过高B、球蛋白异常增高C、红细胞过高D、A+BE、A +C2、小细胞均一性贫血是指A、MCV正常,RDW正常B、MCV正常,RDW异常C、MCV增高,RDW正常D、MCV增高,RDW异常E、MCV减低,RDW正常3、正常成人的MCV参考值A、80~100plB、86~120plC、80~100flD、86~120flE、100~120fl4、HiCN测定最大吸收峰位于A、504nmB、538nmC、540nmD、560nmE、575nm5、红细胞计数中,不属于技术误差的是A、血液发生凝固B、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C、充液不当D、采集部位不当E、稀释倍数不当6、下列哪项不是血沉病理性加快的原因A、恶性肿瘤B、高球蛋白血症C、贫血D、高胆固醇血症E、妊娠3个月以上7、魏氏法血沉测定,正常成年女性的参考值为A、0~15mm/hB、0~20mm/hC、0~30mm/hD、0~42mm/hE、0~22mm/h8、骨髓移植后,若无移植并发症,RET如何变化A、小于15×109/LB、大于15×109/LC、小于12×109/LD、大于12×109/LE、在12×109/L和15×109/L之间9、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可出现网织红细胞为A、Ⅱ型和Ⅲ型网织红细胞B、Ⅰ型和Ⅲ型网织红细胞C、Ⅱ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D、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E、Ⅲ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10、正常情况下,Ⅲ型网织红细胞约占A、70~80%B、20~30%C、30~40%D、60~70%E、25~35%11、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几种类型A、3种B、4种C、5种D、6种E、2种12、下列关于红细胞指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红细胞凝集时可使MCV假性增高B、严重高血糖时可使MCV假性增高C、高脂血症可使MCH假性增高D、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减少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MCH降低13、MCV可以用哪两个指标来计算A、HCT、RBCB、Hb、RBCC、Hb、HCTD、RBC、RDWE、Hb、RDW14、下列不属于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的是A、骨髓纤维化B、铁粒幼有细胞贫血C、血红蛋白病性贫血D、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15、下列疾病中,MCV减低、MCH减低、MCHC正常的是A、再障B、慢性失血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慢性感染E、急性失血性贫血16、关于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心管必须洁净干燥B、离心力不足时血细胞比容误差很大C、抗凝剂可以选用EDTA-K2D、可采用双草酸盐抗凝剂E、以上都正确17、离心后血液由上至下分别为A、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B、血浆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C、血浆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血小板层D、血浆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E、血浆层、带氧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血小板层、还原红细胞层18、不属于红细胞形态改变的是A、镰形红细胞B、有核红细胞C、球形红细胞D、点彩红细胞E、裂红细胞19、女性生理性红细胞数量达最高峰的年龄为A、出生2周B、6~7岁C、13~15岁D、25~30岁E、21~35岁20、靶型红细胞见于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HbC病C、阻塞性黄疸D、脾切除后E、以上都是21、球形红细胞不见于A、烧伤B、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C、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D、小儿E、骨髓纤维化22、小红细胞的直径为A、<6umB、<10umC、<15umD、<5umE、<8um23、红细胞生理性淡染区占整个红细胞的A、1/2B、1/3C、1/4D、1/5E、1/624、下列关于HiCN转化液说法错误的是A、离子强度低B、PH偏酸性C、白细胞过高引起浑浊时,可离心后去上清液比色D、球蛋白异常增高引起浑浊,可向比色液中加入少许固体氯化钠或碳酸钾,混匀后溶液澄清再比色E、HiC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25、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参考值A、120~170g/LB、110~150g/LC、170~200g/LD、94.2~122.2g/LE、86.5~111.8g/L26、下列哪项是血红蛋白的存在形式A、氧合血红蛋白B、碳氧血红蛋白C、高铁血红蛋白(Hi)D、衍生物E、以上都是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红细胞的生理增高的原因A、恐惧、兴奋B、剧烈的运动C、妊娠中后期D、气压减低E、新生儿28、下列不属于红细胞增多的疾病是A、肺气肿B、蚕豆病C、库欣病D、严重腹泻E、大面积烧伤29、下列疾病中,属于造血原料不足的是A、痔疮B、蚕豆病C、铁粒幼细胞贫血D、原发性再障E、肾衰30、属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是A、溶血B、失血C、出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E、再障31、下列哪项是贫血的病因A、红细胞丢失过多B、红细胞寿命缩短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功能减退E、以上都是32、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采用显微镜计数法B、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时才能显示C、使用Miller窥盘辅助显微镜计数,可提高精密度D、WHO推荐的染料是新亚甲蓝E、煌焦油蓝染液操作简单、不易产生沉淀、工作效率高、精度高33、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34、血涂片观察下列哪种细胞需要进行活体染色A、有核红细胞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C、网织红细胞D、原始红细胞E、异型淋巴细胞35、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应读取底部至下列哪一层的高度A、血小板层B、白细胞层C、有核红细胞层D、还原红细胞层E、氧合红细胞层36、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A、核残余物B、脂蛋白变性C、色素沉着D、血红蛋白聚集E、胞质发育异常37、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A、不易于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B、操作不方便C、试剂稳定性差D、试剂具有剧毒性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38、关于HiCN法测定废液处理步骤的叙述,哪项是不必要的A、首先以水稀释B、再加入次氯酸钠溶液C、充分混匀D、密封容器E、放置15h以上才能倾入下水道39、点彩红细胞计数多少个红细胞A、100B、200C、400D、500E、100040、当白细胞高于多少时,会影响血红蛋白比色测定的结果A、20.0×109/LB、30.0×109/LC、40.0×109/LD、50.0×109/LE、100.0×109/L41、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2、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3、成人不同人群红细胞MCH的参考范围是A、17~34pgB、26~34pgC、25~30pgD、17~30pgE、30~34pg44、仪器法MCHC的参考范围是A、180~250g/LB、250~360g/LC、180~320g/LD、320~360g/LE、250~320g/L45、血细胞计数池4角的大方格中每一方格的体积为A、0.00625μlB、0.0625μlC、0.004μlD、0.04μlE、0.1μl4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血细胞时,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A、压线的细胞不计数B、压线的细胞全部计数C、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D、计数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E、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不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47、关于血沉在肿瘤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血沉加快与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无关B、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C、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指标之一D、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血沉趋于正常E、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时血沉增快48、下列不能使血沉增快的是A、各种炎症B、组织损伤及坏死C、恶性肿瘤D、高球蛋白血症E、DIC消耗性低凝血期49、下列何种物质能促进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球形红细胞D、镰状红细胞E、卵磷脂50、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A、肝脏B、骨髓C、脾脏D、肾脏E、淋巴51、红细胞数降低的程度比血红蛋白更显著,最可能的诊断是A、失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溶血E、缺铁性贫血52、单位fl相当于A、10-6LB、10-9LC、10-12LD、10-15LE、10-18L53、与镰形红细胞有关的血红蛋白是A、HbGB、HbBartC、HbSD、HbCE、HbI54、关于有核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急性大失血患者外周血中不出现有核红细胞B、1周内婴儿血涂片仅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红系增生减低D、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E、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可偶见有核红细胞55、下列哪种情况血涂片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A、溶血性贫血B、骨髓纤维化C、红白血病D、急性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56、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疾病是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烧伤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5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是A、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B、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C、脂蛋白变性D、有核细胞脱核产生E、纺锤体的残留物5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外,还可见于A、难治性贫血B、白血病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细胞性贫血59、铅中毒时,血涂片中易见是A、有核红细胞B、球形红细胞C、点彩细胞D、大红细胞E、小红细胞60、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61、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A、染色质小体B、杜勒小体C、卡波环D、嗜碱性点彩红细胞E、寄生虫二、B1、A.巨幼细胞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缺铁性贫血<1> 、MCV减少,RDW正常见于A B C D E<2> 、MCV增大,RDW正常见于A B C D E<3> 、MCV正常,RDW正常见于A B C D E2、A.变性RNAB.脂蛋白C.RNAD.DNAE.线粒体<1>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的蓝色颗粒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 B C D E<2> 、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A B C D E3、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脾功能亢进E.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1> 、小红细胞常见于A B C D E<2> 、大红细胞常见于A B C D E4、A.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C.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均一性贫血E.正细胞均一性贫血<1>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2> 、慢性肝病常表现为A B C D E<3> 、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4> 、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5>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常表现为A B C D E5、A.再生障碍性贫血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C.缺铁性贫血D.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E.急性失血后贫血<1> 、属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的疾病是A B C D E<2> 、属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疾病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样本中白细胞过高或球蛋白异常增高时,HiCN比色液会出现浑浊。

第二节、红细胞其他检查

第二节、红细胞其他检查

第二节、红细胞其他检查一、网织红细胞计数1.参考值2.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的增减是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的情况,故也间接地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可增至0.06~0.08或以上。

急性大量溶血时,则可高达0.20或更高,严重者甚至可在0.40~0.50以上。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也可明显增高。

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常仅轻度增高,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少。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典型的病例常低于0.005,甚至为0;绝对值低下15×109/L(1 5000/mm3),常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标准之一。

在某些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因骨髓中尚有部分代偿性造血灶,其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

但给予各种抗贫血药物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并不见再增高,说明其骨髓造血功能仍是低下的。

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时,因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大量浸润、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治疗前,网织红细胞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相应地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至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0.06~0.08,也可达0.10以上。

治疗后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

这种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临床上也有应用网织红细胞反应的观察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的治疗性试验,即对上述两种贫血病人的诊断尚未明确者,可相应地给以铁剂或叶酸。

如用药后出现网织红细胞反应,就可帮助确定为某种贫血的诊断,或作出鉴别诊断。

教案---红细胞检查

教案---红细胞检查

教案---红细胞检查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教案(首页)课、公共选修课实验诊断学课程教案(二)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即spherpcyte) 红细胞直径缩小(常<6m)厚度增大、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为一膨脏的球形。

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多>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也可见到。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 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或长柱形.正常人血片中可见少数.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常>25%)、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时也可见到。

3、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周围深染,中心淡染区呈一狭长裂隙,宛如微的鱼口。

正常人血片中口形红细胞<4%,其增高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于弥散性血管凝血及酒精中毒等也可见到。

4、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 红细胞中心及边缘处有血红蛋白着色,二者之间为一乏色素苍白区,形同射击的靶心。

靶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海洋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如HbC、HbE、HbD 等)、脾切除术后等。

5、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 红细胞形如镰刀、柳叶状等。

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HbS病)。

6、红细胞缗钱状形成(elythrocyte rouleau formation)血涂片上成熟红细胞之间平行叠连呈串状排列。

主要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百原血症等。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1、检测原理:①手工显微镜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②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2、参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3、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4、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变化:①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②精神因素: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③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由于需氧量增加,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④气压减低: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数量增高;⑤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减少。

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见于临床上各种原因的贫血。

按病因将贫血分成①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③造血原料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⑶红细胞增多①绝对红细胞增多:a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b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的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等;②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等。

5、操作方法:①改良牛鲍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

计数池内划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成9个大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mm2,容积为0.1mm3(μl)。

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分为16个小方格。

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

②盖玻片:规格24mm×20mm×0.6mm。

③计数操作:a准备计数板;b加稀释液2ml;c加血:10μl;d充池;e静置3-5min;f计数: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否则要重新充池,然后用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g计算:红细胞/L=N×25/5×10×106×200=N×1012=N/100×10126、注意事项:①保证计数板跟盖玻片清洁,使用后依次用95%乙醇、蒸馏水棉球、清洁绸布擦净②一次完成充池③改良牛鲍计数板每年要鉴定1次④计数池中若分布不均,每个中方格间相差超过20个应重新充池,两次红细胞计数相差不得超过5%⑤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⑥白细胞过高者(WBC ≥100×109/L),红细胞计数结果应进行校正,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二是,在高倍镜下勿将白细胞计入⑦红细胞稀释液有: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甲醛(防腐和固定红细胞)、氯化钠(调节渗透压)和蒸馏水组成;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生理盐水。

二、血红蛋白测定1、检查原理: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和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Hi)或其他衍生物。

采用比色法测定,包括: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碱羟血红蛋白法、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等。

①HiCN测定原理: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氯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氯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通过分光光度计可计数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②SDS测定法原理:除SHb外的各种Hb 均可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其吸收峰在538nm,通过风光光度计测定波峰吸光度经计算就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老年人(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3、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a年龄b时间:有日间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②病理性变化,同红细胞,但在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红细胞计数。

三、红细胞形态测定1、检测原理: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如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和成分各自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有时异常成分常集中分布在血片边缘,应注意观察)。

2、参考值: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范围6-9.5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3、临床意义:①红细胞大小改变:a小红细胞:直径<6μm的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性细胞增多症;b大红细胞:直径>10μm的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c巨红细胞:直径>15μm的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d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②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a正常色素性: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b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c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d多色性:见于正常人(占1%左右)、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e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性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b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占1%,不超过15%);c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d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e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镰状细胞特性样本(HbA-S),全世界只有黑人才有这种病;f棘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g裂红细胞: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和正常人(<2%);h缗钱状红细胞:是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i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1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j其他: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正常人(约占1/10000);b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c卡波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d寄生虫: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1、检测原理:血细胞比容(Hct,Ht,HC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温氏法(Wintrobe法)、微量法:属于离心法,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血液分析仪法:是当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低为细胞体积大小,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2、参考值: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微量法:男性0.47±0.04(0.43-0.51),女性0.42±0.05(0.37-0.47)。

仪器法:男性0.40-0.52,女性0.37-0.483、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减低:见于各种贫血;③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④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1、检测原理: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为单位。

①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可计算出平均指数,公式如下: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ct/RBC(fl) 1fl=10-15L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 1pg=10-12g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Hb/Hct(g/L)=Hb/MCV×RBC②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

2、参考值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仪器法)MCV(fl) MCH(pg) MCHC(g/L)新生儿 91-112 29-36 280-360成人 80-100 27-34 320-3602、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大细胞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和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检测原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