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与课件:中国旅游文化课件 一3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上课时间
2018年9月29日1-4,30日5-6
课 题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能够分辨不同的建筑的屋顶代表的建筑等级。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提纲
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
旅游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
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
三、按照旅游的客体划分
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民主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
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共性
地域性、继承性、交融性
教学内容提纲
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定义2、如何理解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二、旅游文化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教学后记
广大学生基本可以正确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在今后教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广大学生对于自然山水的观赏方式认识比较透彻,教学效果很好。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上课时间
2018年9月27日1-4,,28日5-6
课 题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详细内容包括: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及代表作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习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掌握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提高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造园艺术和园林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幅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苏州园林艺术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及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造园艺术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书,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同时,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一、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1. 造园艺术: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包括山水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旅游文化课件lecture-3

旅游文化课件lecture-3
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 审美视域
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 美关照的对象
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内涵
美学价值 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
美学价值表现:
色彩美 声音美 味道美 形态美
本溪关门山
声音美: 林间鸟鸣 泉水清流 静夜虫语 瀑落深潭 惊涛拍岸
艺术价值 人文建筑 文学艺术 亭、廊、桥 塔、台、榭 摩崖石刻
大连金石滩
大连冰浴沟
本溪水洞
壶口瀑布
森林景观
大漠景观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2120.10.21Wednes day, October 21,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9:40:5119:40: 5119:4010/21/2020 7:40:51 PM
审美体验:幽深、幽静、宁静

表: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
旷远宏阔
特征:视域开阔,水面平坦,没有 遮挡物,一望无际
审美体验: 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豁达豪放,醒目壮志。
种类: 平旷和高旷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二、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 致用 比德 畅神
情景交融
致用
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 待自然美 。
线刻羊
比德 将自然物视为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时间:春秋战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世界遗产在中国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线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 重遗产
文化遗产 • 文物 • 建筑群 • 遗址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Mixed Site) 简称“混合遗产”、“复 合遗产”、“双重遗产”
自然遗产 地质和生物结构 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 天然名胜
文化景观 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有机进化的景观 关联性文化景观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 非物质标文题化字遗内产容的特点
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 / 礼仪 / 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
2 中国标非题物字质内文容化遗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 的实物和场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民族个性活的表现
不脱离民族特性
依托人而存在
4 非物(质2)文帝化王遗的产称申谓报条件
1

艺术价值
2
天子
处于濒危的状况
3
皇帝
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5 世界非物质标文题化字遗内产容之中国名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2. 世界遗产委员会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联合国教育、科 学及文化组织
成立于1976 年11月
委员会每年召 开一次会议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旅游建筑文化展开,包括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著名旅游建筑介绍以及旅游建筑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等内容。

重点分析我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旅游建筑的风格特点。

2. 认识我国著名旅游建筑,学会欣赏和评价旅游建筑的美。

3. 掌握旅游建筑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著名旅游建筑的介绍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建筑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如建筑类型、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建筑的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旅游建筑。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著名旅游建筑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2. 内容:a.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b. 著名旅游建筑介绍c. 旅游建筑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著名旅游建筑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能够体现旅游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观当地著名旅游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提高自身旅游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的介绍;2. 教学目标中关于旅游建筑风格特点的掌握和欣赏能力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对旅游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中内容的梳理和呈现;6. 作业设计中分析题目的详细要求和答案结构。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 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旅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经济———文化产业, 在发展的成熟期是: 文化———经济产业。”
--经济学家孙尚清
25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 服务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 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P9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 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中国茶文化、北京胡同旅游 ;
32
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 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
资源”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 化经济”新战略。
9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 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 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 说。
10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 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 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 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 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 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 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 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24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
“游”原意是人或动物漂在水面上,后引 申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 《说文解 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游, 戏也”。“游,自乐之意”。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开,重点探讨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旅游建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旅游建筑的介绍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建筑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各个旅游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文化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旅游建筑简笔画。

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2. 内容:旅游建筑的类型与特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福建土楼等建筑介绍旅游建筑文化的价值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旅游建筑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古建筑,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

3. 作业设计: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著名景点及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为第一章“中国自然风光”,具体内容包括黄山的奇松怪石、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九寨沟的瀑布湖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及旅游文化;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3. 学生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练习:学生根据PPT上的资料,完成相关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中国自然风光;2. 黄山:奇松怪石;3. 张家界:砂岩峰林;4. 九寨沟:瀑布湖泊;5. 峨眉山:佛教文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文章,包括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等;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来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其他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中国旅游文化》这节课中,难点在于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而重点则是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难点解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这需要他们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例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中国旅游文化-绪论ppt课件

中国旅游文化-绪论ppt课件
.
•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 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
•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上立论,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 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而 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 属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泛指一般知识。
.
注意三个方面: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中国对旅游的记载
• 旅游一词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 (1)南朝沈约(441-513)《悲哉行》: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 (2)唐朝王勃《涧底寒松》:岁八月壬子,
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 • (3)自南朝起,中国历代文献都有旅游的
记载。 • (4)20世纪60年代起,旅游被赋于现代
.
•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 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 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 从广义上说,它是一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 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 从狭义上说,它研究的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社 会中,人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所创造的旅游 文化遗产,如何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 新旅游文化的问题。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 词
•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 “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
•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强调人的 内在教养、德行。与现代文化定义不同。
• 古代:civilization 文明,教化 • 现代:culture 知识、文化程度
•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 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封禅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 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2) 官吏宦游
张骞(约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和旅行家,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奉武帝之命, 带100多人出使大月 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从长安出发, 经陇西(今甘肃临洮), 穿 河西走廊, 出阳关, 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 过康居(今巴尔 喀什湖一带), 到大月氏, 行程7000多公里, 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 路, 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发展的广泛性
服务的一体性
地理的集中性
4 旅游的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类
国际旅游、国内旅游
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
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访问、健康医疗、 宗教朝圣、探险旅游
按参加人数分类
团队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 互助旅游
第二节 中国旅游的历史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古代旅游 02 中国近代旅游 03 中国现代旅游
1.2 文化的含义
文化具有社会普遍性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而不是自然物
文化是人类智慧 和劳动的创造
1.3 文化的结构
1
物质文化
2
行为制度文化
3
精神文化
2 旅游文化
2 旅游文化
2.1 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 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 的旅游资源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特征和文化规律。
2.2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
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文化与旅游文化
目录 CONTENTS
01 文化 02 旅游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
《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 自然规律 人文: 人伦社会规范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

中国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故宫
长城
西湖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宫殿建筑之一, 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 精髓。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程, 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西湖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文 化底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
九寨沟
丽江古城
这个自然保护区以其壮丽的湖泊、 多彩的森林和瀑布而闻名,是摄 影师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包括北京烤鸭、川菜、粤菜、湖北菜等,每一种都有 独特的风味。
结语
中国旅游业正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其悠久的 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丽的景点所吸引。
感谢观看我们的PPT课件,希望这次分享能够帮助 您更好地了解和鉴赏中国的旅游文化。
中国茶文化体验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品茶是一种传统文 化体验,可以领略到茶叶的香气口感 和养生价值。
小贴士
1 中国旅游注意事项
在中国旅行时,请注意礼仪,尊重当地风俗,确保自己的安全,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2 中国旅游常用语
学习一些基本的中文表达方式,例如问候、问路、点菜等,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交流。
3 中国美食介绍
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以其古老而 独特的建筑风格、纳西族文化和 美丽的风景而闻名。
中国传统文化体验
1
中医养生体验
2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注重整体健康和平衡,可以通过中医
理论和疗法来体验。
3
象棋文化体验
4
象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棋类游戏之一, 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京剧表演
京剧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代表性的传统 剧种之一,通过音乐、唱腔、舞蹈和戏 剧表演讲述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启蒙思想家,诸如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 兹,从中国文化的宋明思想中找到同中世纪神学作为斗争的 思想武器,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讲究理性以及崇尚自然的精 神来批判欧洲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对欧洲最后由宗教的蒙 昧主义走向理性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理性时代在欧洲历史上受到中国宋明文化影响最明显的 表现,可从两方面观察出来:(一)法国的理性派,从笛卡 儿开始,经过百科全书派的唯物无神论影响到政治革命。 (二)德国古典哲学从莱布尼兹、沃尔弗到康德、费希特与 黑格尔之观念论的哲学,影响到哲学革命。尤其在十七世纪 末到十八世纪中,欧洲出现过一股"中国文化热";由法国扩 伸到德国,比现在中国出现的"西方热"有过之而无不及。
绘画艺术
建筑艺术
乐曲艺术
节日文化
乐器文化
3交通方面,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 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4经济方面,虽然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但是不能说中国古代 对世界经济是没有积极影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 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五,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 太平。维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 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 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 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 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位中国人到西 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 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 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 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 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 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 己的愿望。
三、东西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的源远流长 七、感情表达方式差异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
八、中西方语言表达差异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九、价值观与道德观差异
四、中西文化现代化过程 十、社会关系的差别
五、是义利关系问题
十一、社会礼仪的差异
六、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十二、社会习俗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之整体与个体性问题差异
第一章中国文化
第三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国化的世界性意义
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 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 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2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 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流血僧,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 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 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
东西文化的差异 之中西文化渊源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 统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 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 文明等文明文化,近现代, 这诸多文明才算是百川归海, 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 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 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地,就以华夏自居。
东西文化差异 之中西思想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 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功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 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 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西方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 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 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 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 德标准,而不讲究西方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 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 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 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 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 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 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 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也就 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 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 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 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 外的事情更为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