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5.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教学难点: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民族政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政策的实践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核心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他们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反思:通过学生对作业的反思,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官方出版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民族政策案例,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和重要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民族理论的背景、发展和应用,并了解各国的民族政策和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将进一步思考民族政策对于社会稳定、多元和谐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实践•分析和评价民族政策对于多元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演变•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民族关系的基本要素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民族政策的定义和目标•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比较•民族政策对社会稳定和多元和谐的影响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案例•探讨民族政策对于多元社会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并呈现成果•授课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进行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思辩能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案例,并进行评价和总结5. 教学资源•PPT课件•民族政策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指导问题6. 教学评估•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其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积极性•小组讨论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的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的深度和讨论的逻辑性•个人反思:要求学生针对课程的学习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7. 教学安排第一周•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第二周•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续)•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介绍)第三周•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续)•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介绍)第四周•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续)•小组讨论成果展示8. 参考文献•Smith, A. D. (1986). 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Breuilly, J. (1993).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Anderson, B.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估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2.学时学分:40学时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总体要求】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内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教学内容】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民族与宗教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断;理解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理解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民族识别的意义。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1.2 教学目标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1.3 教学内容1.3.1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解释民族理论的概念,阐述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3.2 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介绍我国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分析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1.3.3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梳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理解其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内容2.2.1 民族平等原则阐述民族平等的含义、意义和实现途径。
2.2.2 民族团结原则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2.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解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目标和要求,探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构成,掌握各类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
3.2 教学内容3.2.1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介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制度安排和实施情况。
3.2.2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阐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3.2.3 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目标和政策措施。
3.2.4 民族文化政策介绍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思考题
请简要说明我国民族概况 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讨论
3月26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广东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 学的通知》等。
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各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民族理论教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第一讲民族概论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主要参考书目: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三联书店出版社 1957年3、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张声作《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来仪“也谈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学术争论”校院网来仪个人主页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的研究基本对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1世纪之初的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发展极为迅速。
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使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和发生着各种联系。
(一)定义〈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存在着学术上的歧义〉(范文谰与苏联学者的不同观点)民族概念的四个来源:1、西方学术界对于民族的认识。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
此后,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民族学家先后给民族一词以各种理解,诸如有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意大利马奇。
瑞士德国的布伦奇里。
还有的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规律下并为同一立法机关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有人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不是政治的实体”,如此等等,众说不一。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
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课件
yujinhe51@ 2013.3
.
1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讲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四讲 期中考试 第五讲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六讲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七讲 总复习 第八讲 期末考试
.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
3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
7
第二章 民族
学习目标:P9
1、了解正确的民族定义 2、了解民族基本特征 3、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
8
第一节 民族概念
一、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 二、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民族概念的表述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P11
.
9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 P13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 P13 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 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 共同心理认同。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P20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一个依据 2、历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另一个依据 4、就近认同
三、民族识别实践 P22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 2、第二阶段(19541965年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4、恢复、更改民族成 分 P24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2014-2015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之《民族理论教育》的教学大纲 (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大纲Ethnic Theory Education【课程编号】BG35116【课程类别】基础课【学分数】无【适用专业】大学预科文、理、医科【学时数】36 【编写日期】2014.05【开设学期】1一、教学目的、任务本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习这门课要着眼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思想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懂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一)绪论学时2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教学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二)第一章民族学时4主要内容: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民族识别的实践。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民族;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掌握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知道民族识别实践的历史过程。
(三)第二章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学时6主要内容:我国的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以及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用大量事实论述中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应特别强调各民族为祖国统一形成做出的重要贡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17100000613中文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英文名称:Ethnic Theory and Ethnic Policy适用专业:各专业(除民族学)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总学时:32总学分: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民族高等院校的特色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探讨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无并修课程(编号):无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了解民族理论的前沿研究和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观察当代民族问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掌握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1 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学习这一理论的意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2学时)1.1 民族的特征1.2 民族与宗教1.3 中国的民族识别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的内涵;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第2 章民族发展的规律(2学时)2.1 民族的产生2.2 民族的发展2.3 民族的消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的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实施原则;3. 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民族理论:a. 民族的定义和特征;b. 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解释;c. 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d.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 民族政策:a. 民族政策的定义和目标;b. 民族政策的实施原则和方法;c. 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d. 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分别介绍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b. 分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和相互作用;c. 解释民族政策的实施原则和方法。
3. 学习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问题相关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应用;b. 观看视频:播放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和实践。
4. 案例分析:a.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建议。
5. 总结与评价: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b.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查阅。
2. 视频资源:准备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的视频片段,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实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2.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目的是树立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的“三个自信”,以便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共圆民族和谐发展、神州和平崛起、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结合民族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讲清楚以“十二条”为权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认清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的“十二条”体系逻辑,排除各种错误观念干扰,使同学们在对“十二条”的习研演练过程中切实优化民族观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权威标志是2005年的中央12条。
在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里,中央12条依次对应该教材的12章。
整个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在我校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里,则按这12条的顺序以四大板块36个要目多面呈现。
这四大板块分别是:“焦点指月谈”、“诸和三棱镜”、“乡土万花筒”和“建导情趣园”。
每一个板块都分别以“十二和”的概念对应设立十二个专题的要目: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昭和、休和、正和、承和。
这36个要目从不同视角展示的四个“十二和”,构成始终以十二条为核心的情趣建导内容体系。
整个教学内容的体系逻辑还是还以十二条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四个模块。
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民族重大关系领域问题对策;民族自身发展领域问题对策。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模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原理,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四个“不可”:不可混淆两个民族概念,不可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不可失察社会主义民族大趋势,不可忘记苏联在民族原理方面的教训。
从而增强抵御两种不同方向的干扰因素的能力,在本源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自信。
第二模块——国务视角的民族问题核心事理: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是明确党和国家管理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事理。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纲)一年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暂空缺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32 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0选修课程: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适用年级:本科预科(一年制)开课院部:基础教学部一、课程性质、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民族预科生必修课。
它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力求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预科生。
课程目的:通过教学,让大学预科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和民族政策。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教育预科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提高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
难点: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民族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六要素理论;3、熟悉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内容】1、民族概念;2、民族基本特征;3、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难点:1、民族六要素理论形成的时间;2、民族六要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民族发展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模式;3、认识民族消亡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内容】1、民族的产生;2、民族的发展;3、民族的消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
纲为依据,要求体系完整、概念准确、文字简洁,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成人自学的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为14课时,以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并注意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IP课件
IP课件共计14课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侧重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本课程在文字教材之外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求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突出系统性、学生使用的方便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5.Pad资源
PAD移动终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在于更好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内容上既有与网络课程重合的部分,又有独特之处。
PAD 资源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
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二、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如下:
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系统地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民族理论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民族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的概念,系统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概念
第二节民族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第三章民族发展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的产生,全面了解民族的发展,系统掌握民族消亡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民族的发展
第三节民族的消亡
第四章民族关系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民族关系的概念,全面了解民族关系的特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关系概念
第二节民族关系特点
第三节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第五章民族问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民族问题的概念,全面了解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和理解民族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问题的概念
第二节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民族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
第六章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深刻认识和理解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我国的民族概况
第二节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节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第七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
第二节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
第三节保障散居平等权利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九章民族干部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了解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第三节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了解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第三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教育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全面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与文化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
第三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
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和作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全面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和作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
第三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全面认识和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及特性以及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族风俗习惯及特性
第二节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第十四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及其社会影响,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三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