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如: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翻译误区

谢谢!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 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 喜欢它,地 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 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 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 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 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 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 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值得爱惜
走出误区:换
语法推断法:从句子结构入手,判断其词 性,进而推断其意义
数词用作动词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名词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 形容词作动词 金就砺则利 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作动;被动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误区三:脱离语境,翻译词语
(2013年新课标卷)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 流移,绩甚著。 译文:他振作巩昌,临洮的饥民,安抚流离失 所的百姓,政绩很显著。 (错)
如: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如: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
之歌钟也。。
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改写法
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如: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 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 “年”。
正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 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走出误区:换
1.积累古今异义词。 2.特别注意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在一起误译 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妻子、鱼肉、非常、其实、虽然、南 面、地方等)

文言文翻译七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七大失误

• 3、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 译成:人们都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成功 而盼望休息。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 • •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 • 12、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得无……乎”
◆表示猜测,相当于“该不会”“恐 怕”“莫非”; ◆表示反诘,相当于“能不”“怎能 不”。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 译为“……跟……比,哪一个 更……” 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
“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 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 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 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
•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 译成:这个女子不贤惠……应该再 找个贤惠的女子。 • 应译成: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 再找个漂亮的女子。
•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 说的来谦让单于。 • 应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 • • • •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温馨提示: 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
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 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 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以今释古, 混淆古今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成:如果您放弃郑国,作东道主,行李来 往,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边道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2)、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 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做到“该换的换,该删的删, 该添的添,该调的调”。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 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又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 • 不 借以 代物 “百喜姓,”不,以若己直悲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 • 错译成;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正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 • 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 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争取做到字字有对 应,句式有体现,一定要使译文既 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
准确
通达
有文采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 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 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翻译文言文,犹如破译密码,需具备深厚之古文功底与严谨之翻译态度。

然世人于翻译文言文时,往往犯下诸多错误,以下列举数种常见之误,以供借鉴。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字一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

然翻译时,若不细究字义,而仅凭表面意思,则易犯望文生义之误。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出来,却比蓝色更胜一筹。

”则失之偏颇。

实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指后生可畏,后辈超越前辈。

翻译时应译为:“青色虽源于蓝色,却更胜一筹。

”二、曲解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需根据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若忽视语境,曲解词义,则易犯此类错误。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若将“礼轻”翻译为“礼物不贵重”,则误解了原文之意。

实际上,“礼轻”是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翻译时应译为:“千里送鹅毛,虽礼物不贵重,但情意深厚。

”三、遗漏省略文言文写作讲究简洁,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若忽略省略,则易造成意思不完整。

例如:“吾友善饮,每至酒肆,必尽兴而归。

”若将“每至酒肆”翻译为“每次去酒肆”,则遗漏了原文中的省略。

实际上,“每至酒肆”是指“每次去酒肆时”,翻译时应译为:“吾友善饮,每次去酒肆时,必尽兴而归。

”四、误用词性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语境确定其词性。

若误用词性,则易造成语义不通。

例如:“闻君远行,吾甚忧之。

”若将“忧”翻译为“担心”,则误用了词性。

实际上,“忧”在此处为动词,表示“为……而忧虑”。

翻译时应译为:“闻君远行,我为君忧虑。

”五、生搬硬套翻译文言文时,若生搬硬套现代汉语表达,则易造成语言生硬,失去古文韵味。

例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若将“如梭”翻译为“像梭子一样”,则生搬硬套。

实际上,“如梭”是指日月运行迅速,翻译时应译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易犯之误繁多,翻译者需具备严谨之态度,细心揣摩,才能准确传达古文之意。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

很多同学在翻译时,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如果直接翻译成“卑鄙”,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鄙”应理解为“目光短浅”。

再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缺乏对古代文化和语境的了解。

要避免这一误区,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以今释古以今释古也是同学们容易犯的错误。

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和词汇去翻译文言文,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夸父与日逐走”,如果翻译成“夸父和太阳一起散步”,就完全误解了原意。

为了克服以今释古的误区,我们要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古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三、漏译、错译关键词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漏译或错译了关键词,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如果漏译了“卑鄙”这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诸葛亮自谦的态度。

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如果错译成“奔跑”,就无法体现出江水的湍急。

要避免漏译、错译关键词,我们在翻译前要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明确其含义,然后准确翻译。

四、不考虑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考虑语法结构,就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 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 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 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 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 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 语、宾语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 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 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 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 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 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 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 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 证题目完全做对。
•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 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 (一)单句 •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 君也欤? •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 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 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 “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 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 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 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读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读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 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 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 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 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 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 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 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 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 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 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 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 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 (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 真实)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翻译篇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翻译篇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翻译篇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误译:有时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误译:春秋时卫国大夫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解析】古文中凡出现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都不译。

例句中“白帝”“江陵”是地名,“孔文子”是人名,不译。

句⑴译为“有时早上从白帝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句⑵译为“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二、把词语的今义当古义。

⑶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乘船》)误译:后来盗贼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⑷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西门豹治邺》)误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烦请大巫婆去向河神报告。

【解析】例⑶中的“贼”词义已发生变化,古义指“作乱的人”,而不是“盗贼”,应译为“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例⑷中的“好”,词义扩大,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而不是“品质好”,应译为“这个女子不漂亮,烦请大巫婆去向河神报告”。

三、凭感受随意增删内容。

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误译:谈笑的是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往来的没有浅薄无知、品行恶劣的人。

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误译: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解析】例⑸句中的“鸿儒”“白丁”两词都因译者的增添,改变了原意,应译为“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例⑹中的“虽”被删减了,应译为“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四、不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

⑺尝射于家圃。

(《卖油翁》)误译:(他)曾射箭在自家的菜园中。

⑻何用识夫婿?(《陌上桑》)误译:什么凭识别我丈夫?”【解析】例⑺属介宾短语后置,应译为“(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例⑻属宾语前置,应译为“凭什么识别我丈夫?”五、改变原句句式或语气。

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重视。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必考内容。

然而,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失真。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误区入手,分析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直译为主,忽略语境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依赖直译,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仅仅依靠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境。

例如,在翻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有些考生直接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这样的翻译虽然意思正确,但失去了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理解原文的整体意义。

根据上下文,对关键词进行意译,力求表达出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误区二:过度意译,失去原文风貌与直译相反,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追求意译,导致翻译失真,失去了原文的风貌。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过度意译容易破坏原文的韵味和美感。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在意译和直译之间找到平衡。

在确保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误区三: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

他们把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生硬地套用到现代汉语中,导致翻译生硬、不自然。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要学会进行变通和调整。

误区四:忽视文化背景,误解原文含义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考生在翻译时,若忽视这些背景知识,容易误解原文的含义。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区五:忽视翻译技巧,表达不清晰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忽视翻译技巧,导致翻译表达不清晰,让人难以理解。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换译等,使翻译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及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及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及七大误区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及七大误区?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学问的综合实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驾驭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精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美丽、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笔者依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拓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围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观赏音乐欢乐,同别人一起观赏音乐也欢乐,哪一种更欢乐呢?(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备盗之出入也。

(《鸿门宴》)(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翻译误区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然而,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导致翻译结果失真。

本文旨在揭示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以期提高翻译质量。

一、误区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过分强调直译,认为只有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导致翻译结果生硬、晦涩。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即在确保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误区二:忽视语境,孤立翻译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只关注单个词语或句子,而忽视整个语境,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

事实上,文言文具有强烈的语境依赖性,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避免孤立翻译。

三、误区三:生搬硬套,忽视修辞手法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习惯于生搬硬套,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结果使得翻译显得生硬、不自然。

实际上,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性,翻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美感。

四、误区四:忽视语法差异,强行对应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如语序、句式等。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忽视这些差异,强行对应,导致翻译结果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

五、误区五:过分追求古雅,忽视现代汉语表达有些人翻译文言文时,过分追求古雅,将现代汉语中的口语、俚语等表达方式替换成文言文中的古词、古语,使得译文显得生硬、晦涩。

实际上,翻译文言文应以传达原文意思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译文的美感和可读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审美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
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
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
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
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
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
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
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
替代。

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
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

《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
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
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

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2003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

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
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
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
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
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
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
应加以调整。

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
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
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

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
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