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基因组学揭示哺乳动物基因组脆性区域产生与消亡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1月第15卷第1期BME &Clin Med,January 2011,Vol.15,No.1
舒张功能的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9):877-880.]
[6]Silverberg DS,Oksenberg A.Are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 -ders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production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urr Hypertens Rep,2001,3(3):209-215.[7]London GM,Guerin AP.Influence of arterial pulse and reflected
waves on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function[J].Am Heart J,1999,138(3Pt 2):220-224.
[8]WANG Shu-bin,LI Chun-lei,DENG You-bin,et al .Study on c -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stiffnes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diabetic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05,21(2):123-125.[王淑彬,黎春雷,邓又斌,等.糖尿病患
者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僵硬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2):123-125.]
[9]Furumoto T,Fujii S,Saito N,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rac -hial artery flow mediated dil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 -
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pn Heart J,2002,43(2):117-125.
[10]Bots MI,Hose AW,Koudstaal PJ,et al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of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otterdam Study[J].Stroke,1997,28(12):2442-2447.[11]LIU Yong-yi,SHEN Xiang,XU Ye,et al .Studies on ultrason -ography and Doppler velocity tracing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in a porcine mo -del [J].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s Liberation Army,2007,32(6):578-580.[刘永义,沈翔,徐晔,等.阻塞性睡眠呼
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模型猪颈总动脉超声和多普勒流速曲线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6):578-580.]
[12]Almendros I,Montserrat JM,Torres M,et al .Changes in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in an animal model of obstructive apnea[J].Respir Res,2010,11(3):1-6.
比较基因组学揭示哺乳动物基因组脆性区域产生与消亡的过程
据Alekseyev MA 2010年11月30日[Genome Biol ,2010,11(11):R117]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新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基因组的脆性区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消亡的过程。一直以来基因组脆性区域被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新研究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脆性区域,并可通过这一信息预测未来人类基因组的进化。
地球上每个物种的基因组结构都会随进化发生改变,人类也不例外。虽然还不知道人类基因组的下一个重大改变是什么,但研究人员采用的方法将有助于确定人类基因组可能发生变化的位点。
基因组脆性区域是基因组中的不稳定区域,脆性区域断裂可启动染色体重排、基因断裂、改变基因调控,在基因组进化和新物种的产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人类有23对染色体,而一些猿类却有24对染色体,这是因为猿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重排使得两条染色体发生融合而形成了人类的2号染色体。
逆转脆性断裂模型
2003年Pevzner 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数学系教授Tesler G 发现基因存在有一些“断裂区”,从而使其相对于基因组其他
区域更容易发生重排。他们的“脆性断裂模型”反驳了当时被广泛接受的“随机断裂模型”。尽管在过去的7年里,脆性断裂模型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然而研究人员仍无法获得人类基因组脆性区域的精确定位。
新研究发现为脆性断裂模型提供了最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逆转脆性断裂模型”。新研究结果证实在进化过程中脆性区域经历了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并提供了一条确定人类基因组脆性区域定位的线索。
计算:找到脆性区域
在基因组中寻找脆性区域就好像要求你观察一副打乱的牌,然后尝试确定洗牌的次数。在观察基因组时,也许可以找到断裂点,然而要确定其是否是脆性区域,就必须确定在相同的基因组位置断裂次数超过了1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现在存在的所有基因组来计算哪些区域发生了多次基因组震动。所谓重组的概念并不是仅适用于某一个时间点的某一个基因组,而是观察到多个基因组的相关性。在这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脆性区域有可能为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共有,但大多数这样的共有脆性区域都存在于进化接近的基因组中。这表明任何特定基因组脆性区域有可能仅出现一段有限的时间。根据新提出的逆转脆性断裂模型学说,脆性区域都会经历一段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因而有着有限的存在期。
逆转脆性断裂模型表明基因组重排更可能发生在近期发生过重排的位点,并且这些重排位点在千万年的时间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研究人类的近亲———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重排将为寻找人类基因组脆性区域的当前位置提供最好的线索。
现在正热切等待获得来自基因组10k 计划灵长类基因组测序结果。在未来人类基因组重排最有可能发生在最近灵长类动物中发生断裂的位点。新的逆转脆性断裂模型将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研究所有物种,并且可在个体水平上了解基因组重排。在未来,计算机科学家们希望利用相似的工具观察反复发生在个别癌症患者细胞内的染色体重排,并以此开发出新的癌症诊断技术和治疗药物。
!!!!!!!!!!!!!!!!!!!!!!!!!!!!!!!!!!!!!!!!!
·信息动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