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

7. 未复

..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2. 解.衣欲睡,欣然

..起行()()

3. 念.无与为乐

..者()()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

..步于中庭() 6. 盖.竹柏影也()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和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一、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3.四季全、都具备4早晨消散

5.坠落潜鱼跳跃

6.确实、的确人间美丽的地方

7.不再欣赏那些(这些)奇异的山水(形作名)

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

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

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

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

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

一、

1.窗户

2.脱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6原来7.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议论抒情②闲仙

五、1.苏轼宋文学唐宋八大家

2.(1)想、考虑(2)庭院里(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4)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 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 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十二、问答题。

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案 1.苏轼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 2.略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悦,自古以来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翻译略) 8、A 9D 10C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

27《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1、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学习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学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交辉四时俱晓歇 乱颓竞未复与 2、翻译重点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同桌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4、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为背诵做准备。 二、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

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写作背景 1、解题: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五、合作研讨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4、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5、写了哪些景物? 6、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六、质疑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13 短文两篇【含答案】

第四单元阅读 13短文两篇[见学生用书A本·A48]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__yí__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人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liàn)__练__达人情。”开卷有(yì)__益__,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怡”指快乐,愉快,与心情有关,部首为“忄”旁。注意不要因形辨音读作tái。“练达”形容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注意“练”不要写作“炼”。“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注意“益”不要写作“意”。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①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②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③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3)第③句是__条件__复句。(从“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中选择恰当的填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改语病、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复句类型的判断。(1)①句“都”与“双升”语义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即可。 (2)②句“长知识”与“增技能”是两个表示并列的短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3)细读第③句可知,这句话中后半句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语段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阐述“读书”。通读各句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句置于首位;②句紧跟④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句紧跟⑤句,阐述“少读”但“精读”的意义。故恰当的排序是:④②①⑤③。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3题。 狡默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A__,数学使人__B__,科学使人__C__,伦理学使人__D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__E__

2.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四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选项: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我会选:A.③ B.① C.④ D.② 3.根据语境,下列句子填在文中E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5.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举例论证) 6.(·湖北十堰中考,有改动)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是没有魅力的,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也许甚至当然 B.也许甚至虽然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27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 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 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3)文言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 (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二: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提示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 ..之仙都 ....。实是欲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两篇 练习题

1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不超过11个字)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 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 ③四时俱. 备( )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 无与为乐者( )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 ⑩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练习(附答案)

27、短文两篇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默写(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字(8分) 五色交辉 ..(相交辉映)四时 ..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古来共谈 ..以来(谢灵..(共同赞叹)自康乐 运) 3、翻译句子(12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填空(16分)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陶弘景__,___南___朝人。他隐居句曲山中。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山中宰相_______”。(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苏轼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 属“八大家”。(2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 7. 未复 ..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2. 解.衣欲睡,欣然 ..起行()() 3. 念.无与为乐 ..者()()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 ..步于中庭() 6. 盖.竹柏影也()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同步检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无丝竹之乱耳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3)出淤泥而不染.染: (4)濯.清涟而不妖濯:妖: (5)香远益.清益: (6)亭亭 ..净植.亭亭: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8)陶后鲜.有闻鲜: (9)宜.乎众矣宜: 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到,往 D.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E.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水陆草木之花() (3)友人惭,下车引之() (4)何陋之有()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7.根据提示填空。 (1)《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文章的主旨句是:。 二、课内精读 8.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答:

9.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格? 答: 10.文章题为“陋室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陋室,而写山水? 答: 11.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答: 12.陋室具有哪些特点? 答: 1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陋室,有什么作用? 答: 三、拓展阅读 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4.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27短文两篇_评估测试

27短文两篇?评估测试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 ,字通明,号_________ ,有《_______ 》。 2.默写课文。 _______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X”。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 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 。②积水空明: ______ 。 ③盖竹柏影也: ________ 。④但少闲人: _______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阅读 13短文两篇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__yí__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人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liàn)__练__达人情。”开卷有(yì)__益__,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怡”指快乐,愉快,与心情有关,部首为“忄”旁。注意不要因形辨音读作tái。“练达”形容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注意“练”不要写作“炼”。“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注意“益”不要写作“意”。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①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②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③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3)第③句是__条件__复句。(从“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中选择恰当的填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改语病、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复句类型的判断。(1)①句“都”与“双升”语义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即可。 (2)②句“长知识”与“增技能”是两个表示并列的短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3)细读第③句可知,这句话中后半句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语段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阐述“读书”。通读各句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句置于首位;②句紧跟④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句紧跟⑤句,阐述“少读”但“精读”的意义。故恰当的排序是:④②①⑤③。

27短文两篇

27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仙都 ....。实是欲界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