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 字子瞻, 号________,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 “康乐”指()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 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 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 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因此,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 它包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复杂的感情。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 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 4.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⑵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二、课内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粗词。

(4分)①晓雾将歇()②夕日欲颓()③类若乘空()④无可名言()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A 、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鲁教版

短文两篇·评估测试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 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第 2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课文导读】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

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夕日欲颓(t ú)B..沉鳞竞跃(j ìng)C. 藻荇交横(xìng)D. 何处无松柏(bǎi)...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 āo h 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 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鲁教版

短文两篇·评估测试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 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积累·整合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拓展·应用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⑵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⑶常置酒一壶。

⑷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⑸六一何谓也。

8.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三、探索·创新11.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凿壁偷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练习

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练习

27.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加粗的字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能与其奇者()自康乐以来()二、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

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6、文中由静景转入对动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回练习1、解释加粗的字。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
7. 未复
..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2. 解.衣欲睡,欣然
..起行()()
3. 念.无与为乐
..者()()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
..步于中庭() 6. 盖.竹柏影也()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和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一、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3.四季全、都具备4早晨消散
5.坠落潜鱼跳跃
6.确实、的确人间美丽的地方
7.不再欣赏那些(这些)奇异的山水(形作名)
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

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

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
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

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
一、
1.窗户
2.脱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6原来7.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议论抒情②闲仙
五、1.苏轼宋文学唐宋八大家
2.(1)想、考虑(2)庭院里(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4)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