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 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能通过图片资料,尝试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差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能通过图片资料,尝试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2、用学习亚洲位置、范围的方法分析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难点:1、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2、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风光片—亚洲集锦。

亚洲的世界之最风光图片配上富有激情的歌曲《亚洲雄风》。

1、你知道这些风光都来自哪个大洲吗?(亚洲)对,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是雄踞东方的大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和范围。

2.通过欣赏风光图片你对亚洲有什么印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也就是认识一个区域要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呢?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二页到第三页的内容,把重点的内容做上记号。

探究一、雄踞东方的大洲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

1、观察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

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呢?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

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2、出示图6.2亚洲的范围图。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位置的判断和领土范围的掌握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能够判断我国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掌握我国的领土范围,能够绘制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判断和领土范围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图片和地图。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并展示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判断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判断,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领土完整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断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地图:准备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相关地图,以便学生直观了解。

3.教学资源:收集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相关的案例素材,用于教学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相关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在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 确保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以便于展示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指导手册,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经纬度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的?”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七年级地理下册》教科书,以便于课堂上随时翻阅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手册,内含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和思考题。
2. 辅助材料:
- 准备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高清图片,标注不同地理位置和范围,以便学生直观理解经纬度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位置和范围”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3. 板书设计:
- ① 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定义
- ② 经纬度在确定地理位置中的作用
- ③ 如何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范围
- 地理位置和范围的重要性
- 地理位置的实例分析
- 地理范围的实例分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教案第六章:地球的水资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状况;(2)了解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3)能够分析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2)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3)激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2)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3)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的分析;(2)如何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

2. 学习(1)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讲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2)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介绍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推广节水技术等方面。

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当前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利用状况和保护措施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水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地形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阐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因地制宜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识到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因地制宜原则。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并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分析农业生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形、气候分布图,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案例分析材料。

3.绘制好地形、气候分布图,准备相关地理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特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不同?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中的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并运用因地制宜原则提出改进措施。

初中地理_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教学设计(复习)一、教材分析第六章亚洲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哪些地图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进入复习阶段,学生的两极分化更严重,有些学生可以说是掌握的很差,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

尽量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三、教学目标•1.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归纳亚洲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阅读亚洲的资料,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通过阅读地图,归纳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4.认识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亚洲,你知道些什么?(二)新课呈现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 (一)世界第一大洲1--读课本2-6页、10-11页图文内容,完成《说明指导》20-21页框题一、世界第一大洲的内容和框题二2.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内容。

核对答案。

2.明确亚洲的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欧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亚洲的地理位置对气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

3.读图,明确亚洲的面积。

读亚洲四至图,明确: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读图,明确亚洲的分区。

4.明确亚洲的人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06地理教学论第六章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06地理教学论第六章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4、设计教学方法 (1)划分教学因子 (2)按认识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法的
顺序来设计 (3)并采用表格表达课堂教学方法结构
5、设计板书提纲 板书提纲的类型: 纲要式、单字式、表格式、图示式、结构式 、
递进式等。 6、安排教学过程: 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内容、师生活动、教
学方法等,包括导入与承转等。 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C.表格式:
列表比较地理事物或区域特征差异。 如:我国北方河流与南方河流水文特征比较
水位变化 水量变化 汛期
泥沙量 结冰期
北方河流
南方河流
D.图示式:(关联图)
亚洲
太平洋
印度洋
咽 喉
大洋洲
如:海陆交通的十字路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

炎热、多雨、

雨热同期

复习旧课 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巩固新课 检查反馈
2、模式评价 优点: 知识传递效率高, 教师主导作用得到直接发挥 局限性: 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自学——辅导 地理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讨论交流 提出要求 独立自学
启发指导
练习总结
2、模式评价 优点: 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局限性: 容易流于形式
励学生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实践活动,大胆提出自 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再得出共同的结论。
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 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 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从探究式学习的展开过程来看,大体要经过一些基本 的步骤,如 提出科学的问题 针对问题建立假设或猜想或制定研究方案 收集分析资料以得出结论并对问题作出解释 对研究方案与结论进行评估 表达与交流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位置和范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的位置,认识我国的疆域范围。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具体情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地理术语描述我国的位置。

2.认识我国的领土范围,了解我国的海陆分布。

3.培养学生的地图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

2.我国领土范围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地图识读法、实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实例资料。

2.制作PPT,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等。

然后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同时,展示我国的海陆分布,使学生对我国的疆域范围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PPT中的地图和实例,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互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变化,如近年来我国领土的新增和调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教案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教案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教案范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教案1世界居民和国家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一)世界人口:1.增长速度很快;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1.种族: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讨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涉及教材第6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及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生活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防治?”2. 讲解新课:(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岩性等,外因主要是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预警、避难、救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解地质灾害实际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2)地质灾害成因(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成因。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识。

2. 答案:(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能量释放;滑坡是由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滑动;泥石流是由陡峭山区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沿沟谷流动形成。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大洲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课时主要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较扎实,有的学生则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能运用地图识记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案例教学法:以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例,讲解其地理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亚洲地理特点的课件,包括地图、图片、数据等。

2.教学地图:准备亚洲地图和相关国家的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教学资源:收集亚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对亚洲的了解,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2.呈现(15分钟)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新人教版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位置和范围的认知上,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1. 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能识别中国地图上的各个省份和主要城市,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知识,如经纬度、坐标系等,学生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c. 游戏:设计地理知识问答游戏或地图拼图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
d.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a. PPT:制作多媒体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理解。
2. 地理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地理现象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
3. 地理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特点和变化。
4. 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 地理表达: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和观点,提高地理表达和沟通能力。
十.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a.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世界地理》等杂志,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拓宽知识视野。
b.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地理中国》、《国家宝藏》等纪录片,通过视频深入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c. 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访问地理学习网站,如“地理空间知识库”、“地理学习论坛”等,获取更多地理知识和学习资料。

第六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六章   地理教学设计

LOGO
6.1.2.3 教学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理论的指导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 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和系统反映,它是地 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 理论来源。突出人地 关系、注重空间关系, 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 明特色。
地理教学理论指导教 学设计在内容设计上 ,教学素材不再应仅 局限于课本,还注意 吸纳源于发展中的地 理科学、社会生活和 学生自身经验。
LOGO
国内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 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 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 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 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GO
学习了教学设计的概念,能否运用你的迁移能力,
说说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呢?
LOGO
6.2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LOGO
有人说 “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 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 你怎么认为??
LOGO
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
评价
激励
反馈
教师根据 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 活动和实 施教学
教学过程 是一个控 制过程, 起调控矫 正作用。
为学生 提供自 己的学 习目标
针对具体内容灵活处理
LOGO
LOGO
LOGO
1.比较案例52、53,说明共同性和差异性。 2.选择高中地理一节内容,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交流讨论。
LOGO
创新性
LOGO
6.1.2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LOGO
6.1.2.1 系统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 的 。 地理教学系统的要素: 教学目标 预期行为效果的表达,方向性作用 学生 行为主体之一,处于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 教师 行为主体之一,引导作用 教学内容 凭借性,实质性 教学方法 针对性,灵活性 教学环境 有形和无形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媒体 载体,辅助性地位,有力的推手 教学评价 基本条件,促进升华、再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doc

第六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doc
(六年级) (地理学科)导案
课题 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2) 总课时 上课时间
使学生了解亚洲的是世界第一大洲。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 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 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1、通过地图和资料,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 “世界第一大洲” ,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2、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中国属于哪个地理分区。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的能力。 知道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了解亚洲各地理分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多媒体 一、 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提纲,组内交流讨论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们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 洲是那一个吗? 二、 目标导学 世界第一大洲 生:看图6.4 1、面积4400最大 亚洲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和周边岛屿,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 生:看图6.1 1、 经纬度: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师:为什么不说经度广而说最长呢? 因为不同纬度范围相同间隔的经度所跨实地距离不同。 师:由于亚洲地域太辽阔,为了方便认识,把亚洲按地理方位分为哪六个 地理区域? 生:看图6.5回答 小结: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北亚6个区域。 师: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 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亚洲各地理分区的自然环境和 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生:看图6.6 师:思考每个地方人民的生活特点与自然关系? 师小结: 自然关系决定了人民的生活特点。 每个图是每个区域的典型代表, 也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差异较大。 三、 检测反馈 (一)当堂检测
亚洲
5、亚洲六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教学内容的关系(微观分析)
1、微观分析——了解教材逻辑结构
认识区域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区域的定义 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分析
区 域 的 含 义
“日本”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多火山地震 东 西 方 兼 容 的 文 化
地狭 人稠 岛国
多港湾、海上航运
丰富的人才资源
加工贸易发达
原料、燃料缺乏

案例:美国6-8年级地理课—— 中东地区的石油和水
学员活动: 与附近的学员自由组合,讨论: 您将如何设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和水”这个 主题的教学? 为什么?
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程序
复 习 旧 课
导 入 新 课
讲 解 新 课
巩 固 新 课
检 查 反 馈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
提 出 要 求 独 立 自 学 讨 论 交 流 启 发 指 导 联 系 总 结
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发 现 问 题 提 出 假 设 验 证 假 设 提 高 总 结
咨询—研究地理教学模式
认知水平: 与了解有关的 行为动词有: 说出、背诵、 描述、辨认、 列举、复述。
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说出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区域的定义 区域的特征 重要的区域 常见的区域
了 解
描述 辨认 列举
区 域 的 含 义
二、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 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 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第一步:分析课标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基本结构:行为表现” 行为主体:略 行为条件:无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了解” 行为指向——核心概念:“区域的含义”
第二步
分解标准
学科内涵:区域是地 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 上,按照一定的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征是:具有 一定的区位特征;一 定的面积、形状、边 界;每个区域都具有 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
3、微观分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材中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 ,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内容。如基本概念、 原理、特征,基本技能、方法等…….。
难点:学习有困难的知识、技能、方法……。 如新概念多、高度抽象、空间构形复杂、容易 混淆的地理现象、
第三节
提 出 课 题 设 计 活 动 收 集 资 料 研 究 课 题 总 结 评 议
案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 ”一节的教学过程设 计 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第一步,依案自学。 第二步,自学反馈。 第三步,尝试解疑。 第四步,课堂练习。 第五步,归纳总结。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步,依案导学。 第二步,引导启发。 第三步,精讲点拨。 第四步,调控训练。 第五步,总结反思。
地理教案的名称,一般 用课本中章、节或节内 标题的名称命名。 教学中引 导学生完 成学习任 务所采用 的教与学 方法。
课 题
地理课程标准各章教学 目标的具体化,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 面分析确定。 重点是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以及基本的技能、方法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内容;难点是学生 不易理解和掌握部分。 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教学 内容、教学行为和手段、学生活 动、提问、板书。详案编写 、规 范编写 、精心设计。
教 学 目 标 的 三 维 表 述
《日本》一节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理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分析日本地理特 征。 2、在认识日本地理特征过程中提高分析各地理要 素之间相互联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总结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工业地理的学习,懂得发展经济要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2、通过日本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知识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3、通过地震知识的学习,培养防震、减灾意识。 4、通过日本经济、文化地理的学习,培养国际意 识和全球意识。
案例分析:
教 学 目 标 的 三 维 表 述 课题——宇宙 一、知识与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宇宙起源”部分的学习,说出 3种有关宇宙形 1. 在学习“宇宙大爆炸”假说和恒星演化的过 1. 通过对各种有关宇宙起源假说的了解, 成的假说的名称;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程中,体会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永 领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用 无止境的,增强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形成辩 2.通过“恒星演化” 的学习,说出恒星的概念;运用赫 发展的眼光看待“宇宙大爆炸”学说。 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罗图,以表格形式概括出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 在观看恒星演化过程的图片、影像等资 2. 在“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树 3. 通过“星空观察”部分的学习,在给定的天球坐标系 料,及尝试概括恒星演化主要阶段和特点 立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简图上,确定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总结、概括、提炼 的位置;读懂星空图;在给定的星图上辨认出银河及大 及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3. 通过野外星空观察活动,形成严谨的科学态 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 度。 3.在“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 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谈自己看法”的活动中,学会从各种渠道 在晴朗的夜晚进行野外星空观察时,准确辨认出当时星 搜集、筛选、整理信息、报告结果的方法, 空中的主要星座和恒星,掌握进行野外星空观测的技能。 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与人交流的乐 趣。
1、适应认识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需要 2、适应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 3、发挥教师优势 4、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适应“不同情 况”,“随机应变”
第四节
设计和编写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又称地理课时计划,它是地 理教师上课的具体计划,是地理课堂教学的 实施方案。 教案编写是将设计思想具体落实到纸面 上的过程,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第六章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节 设计地理教学内容 第三节 设计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 设计和编写地理教案
案例研究:地理探究教学设计
第一节
确定教学目标
一、分解课程标准
案例: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区域的含义
(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 境的影响。)
2、微观分析——了解教材表述结构
课文表述系统 以文字符号(包括数字) 的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 信息的。教材中的“逻 辑系统”。 正文 + 教学辅助材料 图象表述系统 以具有直观形象 的图像形式储存和 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材中的“直观系 统” 。 地图+景观图+示 意图+统计图
活动表述系统 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材中的“实践系统” 。 讨论 + 思考 + 制作 + 观察+……
认识方法的设计
确定学生认识活动阶段——划分教学因子 确定各教学因子的认识活动特点: 是感性知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还是技能训练? 设计各教学因子的认识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
地理教学手段的设计
1、适应认识方法的需要 2、考虑现实条件 3、尽量使用现代化地理教学工具
教学组织方法的设计
二、按照教学模式设计地理教学方法 一般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设计要经过4个阶段: A.基础工作阶段:设计的准备(分析地理课标、教材、 分析学生情况) B.定向工作阶段:设计的构思(确定地理教学方法的 总的方向、总的“蓝图”,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 容与学生水平三者结合而产生的) C.形成方法结构阶段: 设计认识方法 选择教具、设计使用方法 设计组织方法。 D.整体平衡与调整阶段:调整教育功能,调整教学时 间,建立反馈机制。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与案例
通过设计和创造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和鼓 励学生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实践活动,大胆提出自 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再得出共同的结论。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 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 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 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 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 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定义,描述区域的 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 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 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 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掌 握区域的概念。 总结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表述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ABCD法
A.行为主体是学生 陈述目标 B.行为条件要明确 C.行为标准要清晰
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任何 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 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 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 普通探究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其中之一便 是所谓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 它可以是指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 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 也可以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 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 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 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因此,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 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 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 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