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纤维混纺工艺研讨

合集下载

多纤维与汉麻混纺或交织色织面料开发研讨

多纤维与汉麻混纺或交织色织面料开发研讨
布标准要 求。
关键词 :汉麻 纤维 ;多纤维混纺 、交织织物 ;特殊 筒染工艺 ;后整理
中图分类号 :T 9 S 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302 l)卜 0 l— 5 0 5 9 5 (0 20 0 4 0
2 世纪人 们 崇 尚安 全 、环 保 、健康 、舒适 的生 1
( )对外购 到厂 的原纱抽 样检测 ,基本 符合 内 4
控标准 。
3 3色彩花型 .
汉麻 产 品具有粗 犷 自然 ,透 气舒 适 的特 征 ,在
色彩 ,图案 设计 上采 用阳光 森林 为主题 的 自然 流行 色 , 以对称 或 不对 称 的条格 相互 嵌套 ,配 以适 量 的
0 8 g 只 ,筒子密度0 3 g c 。 .k/ . 6 / m ,生产 效率较低 ,筒 子成形不太理想 。络筒 车速 3 0 / i ,上蜡辊 导纱, 0mmn 筒子密度0 4 / m,断头率 高。纯纺纱络筒工 艺待下 . g c。
1 6




V 1 4N . o. o1 3
J n2 1 a .0 2
表3
经一 浆纱 ( 条浆纱) ②④ 穿棕一 分 一 织造③@ 坯检一 一 整理 ④ 成 品检验一 一 包装 ( )工 艺 流程 中的① 、② 、③ 、④ 为关 键工 1
序 ,为本次试织产品中的质控 点。
1 汉麻纤维的功能特性
收稿 日期 :2 1 9 2 0 卜O— 2
中的汉麻纺织 品一般含 水率可达3 % 0 ,能避免静 电聚 积,不会产生摩 擦起球 、吸附灰尘或放 电现象 。
作者简介 :刘锁银 ( 9 5 ),男,工程 师 16 一
刘锁银等 : 多纤维与汉麻混纺或交织色织面料开发研讨

多组份纤维混纺投料比的探讨

多组份纤维混纺投料比的探讨

4 0 7 ;2武 汉江 南 纺织 集 团 ,湖北 武 汉 30 3
40 7 ) 3 0 3
【 摘要】对多组份 纤维混纺的投料 比与产品制成率、 落物率的关 系做 了探讨 , 出了多组份纤维混纺的 提
计算公式 , 分析 了在使 用中投料 比不 易控制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 以期达到科 学设定的投料 比, 从而提 高混纺
以下 规 律 :
() 1 投料 比的调整量与各成分制成率绝对值大小 没有关 系, 只与两成分制成率 问的比值有关 。 制成率的 差异率愈大 , 即制成率间的 比值离 l 愈远 , 调整量愈大。 () 2 易落 成 分 在 成 纱 中含 量 增 大 时 , 只有 在含 量 ≤5 %左 右 时 , 整 量才 随 着增 大 。 当含量 超过 0 调 5%时 , 落 成 分 在 成 纱 中含 量 愈 大 , 整量 却 愈 0 易 调
料 比计算公式” ,该公式对实际生产中有直接的指
导 意义 。
可见 成纱 中含 量 比在4 %- 9 4 4 %时 ,需 要 调整
量最 大 。
调量△一—+_ ( 整 =七—(1 2 。—鼍) ) 半 =l
可见 , 投料 比和投料 调 整量都 随 成 纱 中含量 比 的 大小而变 , 又随两 成分 制 成率 间 的 比值h/z h的大 小而变 。 与制成率 的绝 对 量 大小没 有 关 系。 如 , 但 例 在 引例 中 , 如制成率 的绝对 量 改为h= .2h= . , 07 ,2O8 0
小 。某 一投 料 成 份 在成 纱 中含 量 约 为5 %时 , 0 需要 投 料调 整量 最大 。
但保持 i 百8 =0 不变 则投料 比在4 / 5 , h=0 1 蕊7 . . 2 55时

玉米纤维多组分新型面料的技术探讨

玉米纤维多组分新型面料的技术探讨

玉米纤维多组分新型面料的技术探讨作者:张维马丽云许建敏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02期摘要:探讨玉米纤维与竹纤维、丽赛纤维混纺纱生产及织造工艺,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纺制出YM40/ Ri40/B20、11.8 tex的混纺纱。

在织造过程中,整经采用中等张力,浆纱根据各种纤维特性合理选配浆料,采用浸透与被覆并重的工艺路线,织造工序合理设置喷气织机工艺参数,使得织造效率达90%。

关键词:玉米纤维;混纺纱;工艺;探讨1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在穿着方面摒弃了仅用于遮羞、保暖的观念,开始向健康、环保、时尚、功能化方向发展。

单纯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已不能满足现代服饰对原料的要求,新型纤维面料的开发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人们对于玉米纤维的研究越来越多,玉米纤维是来源于天然农作物的纤维,是将玉米经过复杂的高科技提炼、加工和熔融纺丝而成的。

玉米纤维的特性:①极佳的芯吸特性,吸湿排汗,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②不会留存气味,使人感到清新宜人;③能防止细菌生长,不会使皮肤不适,不会过敏;④容易去污、快干,衣物洗后,外观如新,清洗容易;⑤防紫外线功能较其他人造纤维优胜,面料的强力、颜色及性能不会因长时间受紫外光照射而改变或降质。

但是玉米纤维强力低,为了增强其可纺性,玉米多组分新型纤维面料应运而生,选用绿色环保的玉米纤维和多组分新型纤维混纺,解决了单一原料织物在服饰与功能方面的禁锢与缺陷,织成的面料不但吸湿透气性好,手感滑爽、柔软、保型性好,而且原料可自然降解,自然环保,顺应了发展的趋势。

2原料选配将玉米纤维与竹纤维和丽赛纤维混纺,增加纤维的可纺性,提高纱线强力和质量品质,同时使面料吸湿透气、穿着舒适,体现了健康环保的设计理念。

各种纤维的物理指标见表1。

表1纤维的物理指标3产品设计玉米纤维与竹纤维和丽赛纤维混纺后的纱线品质良好,可用于各种面料的生产。

因此根据客户群体的不同和后工序不同的用途,面料的组织规格可采用多种设计方案。

多种纤维混纺织物的涂料染色研究

多种纤维混纺织物的涂料染色研究
色 工艺 。


试 验部分
1 料 、 品和仪 器设备 .材 药
( )材料 1 纯棉染 色半制 品 (0 1 7×17,1 gm ) 2 10/ ; 涤纶染 色半制 品 (9×14,3 gm ) 8 0 1 8/ ;
涤/ 竹 平纹 混纺染 色半 制品 (2 ×3s13× 1 10/ ; 棉/ 3 s 2 ,3 9 ,9 gm ) 涤/ 锦 平纹 混纺染 色半 制品 (0 棉/ 17×17 18/ ; 0 ,6 gm ) 涤/ 天 丝平纹 混纺染 色半 制 品( 1 0 ,5 gm ) 棉/ 15×13 11/ 。
纺 织物 的染 色带 来 了 困难 。采 用涂 料 染 色可 以解 决这 一 难 题 。 本 文 对 不 同织 物 , 其 是 多种 纤 维 尤
混纺织物的涂料 染 色工艺进行 了研 究, 比较 了各种粘合剂对涂料染 色效 果的影响。结果表 明, 涂料
染色后织物的主要 染 色牢度都较好 , 气性略有 下降 , 透 但都 能达到基 本的服 用要 求。另外证 实, 涂 料 染色提 高了织物防紫外线的能力。
2 .试验 方法 工 艺处 方 :
涂 料 (/ ) gL

粘 合剂 (/ ) gL
平 平加 O(/ ) gL 防泳 移剂 ( / ) g L
调节 p H值 工艺 流程 :
2 4 0— 0
1 0 1 0

每次 各配工 作液 10 L 0m 加水一 加粘 合剂一 加 平平加 O 防泳 移剂一 涂料一 搅拌 - (0 rmm,rn 搅 拌一 加柔 软剂 / - 50/ i 5 i) + a
染 问题 、 节能节水 、 降低 成本 等优点 , 涂料染 色 又重新受 到 国内外广泛 的注意和 推广 , 特别 是应 用 于不 同纤维混 纺织物 的染 色浅 、 中色产 品 , 或者 和 功能 整 理 同浴 进行 加 工 , 更具 有 巨 大 的发展

混纺服装面料研究报告

混纺服装面料研究报告

混纺服装面料研究报告一、引言混纺服装面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原料混合而成的面料。

与单一纤维原料相比,混纺面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从纤维原料的选择、混纺比例的影响、混纺面料的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混纺面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纤维原料的选择混纺服装面料中常用的纤维原料包括棉、麻、丝、毛、化纤等。

不同原料的特点和性能决定了混纺面料的品质和适用性。

例如,棉和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但弹性较差;丝具有光泽和柔软的手感,但易皱;毛具有保暖性能,但容易起毛球;化纤则具有优异的弹性和耐久性,但透气性较差。

在选择纤维原料时,需要综合考虑面料的用途、舒适性、耐久性等因素。

三、混纺比例的影响混纺服装面料的混纺比例对面料的性能和外观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混纺比例下,面料的手感、光泽、透气性、吸湿性等特性会有所变化。

例如,棉与化纤的混纺面料,棉纤维含量较高时,面料柔软舒适,但耐久性较差;而化纤纤维含量较高时,面料耐久性增强,但透气性下降。

因此,在确定混纺比例时,需要考虑面料的用途和所需的性能。

四、混纺面料的特点混纺服装面料相较于单一纤维面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能优异:混纺面料可以利用不同纤维原料的优点,综合各种性能,如柔软、耐久、透气、吸湿等。

2. 色彩丰富多样:混纺面料可以通过不同纤维原料的染色性能,实现丰富多样的色彩效果。

3. 价格适中:混纺面料相对于纯天然纤维面料和纯化纤面料来说,价格更加适中,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4. 流行设计:混纺面料可以根据时尚潮流和市场需求,进行各种设计和加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混纺面料的应用领域混纺服装面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服装、家纺、工装等。

在服装领域,混纺面料常用于制作衬衫、T恤、裙子等,其舒适性和耐久性使得服装更具有穿着舒适感和时尚感。

在家纺领域,混纺面料常用于制作床上用品、窗帘等,其柔软度和色彩效果可以增加家居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合成纤维帘帷的纤维混纺与杂纺技术研究

合成纤维帘帷的纤维混纺与杂纺技术研究

合成纤维帘帷的纤维混纺与杂纺技术研究合成纤维帘帷是现代家居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窗帘材料。

纤维混纺与杂纺技术是制造合成纤维帘帷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对纤维混纺与杂纺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合成纤维帘帷制造中的应用。

纤维混纺技术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合成纤维进行混合,制成一种新的纤维材料。

通过纤维混纺,可以获得具有综合性能的纤维材料,满足不同环境和使用需求。

在合成纤维帘帷制造中,纤维混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帘帷的抗皱性能和耐久性,增加帘帷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一种常见的纤维混纺技术是聚酯纤维与聚酰胺纤维的混纺。

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皱性能,而聚酰胺纤维则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吸湿性。

将这两种纤维进行混纺,可以获得一种具有抗皱性能、柔软性和舒适性的纤维材料,使得纤维帘帷更加适合家居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纤维混纺技术实现纤维材料的功能性调控。

例如,将具有阻燃性能的纤维与具有抗紫外线性能的纤维进行混纺,可以使得纤维帘帷具备阻燃和防晒的功能。

通过合理的选择纤维混纺比例和纤维混合方式,可以根据需求实现各种功能性纤维帘帷的制造。

杂纺技术是指将不同纤维材料进行杂织,制成具有多种颜色和花纹的纤维布料。

在合成纤维帘帷制造中,杂纺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具有美观效果的花纹纤维帘帷。

通过不同纤维材料和纱线的组合使用,可以实现纤维帘帷的图案多样化和颜色变化。

这不仅增加了纤维帘帷的装饰效果,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时尚的需求。

同时,杂织技术还可以改善纤维帘帷的物理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将具有强度高的纤维与具有柔软性的纤维进行杂织,可以提高纤维帘帷的强度和耐久性。

通过杂纺技术制作的纤维帘帷,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更加耐用、易于清洗和维护。

在纤维混纺与杂织技术应用于合成纤维帘帷制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

首先,需要对纤维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进行充分了解,确保混纺和杂织的纤维材料可以相互兼容。

其次,需要科学设计纤维混纺比例和纤维杂织方式,以获得理想的纤维帘帷效果。

基于系统聚类法的多组分混纺织物风格分析

基于系统聚类法的多组分混纺织物风格分析
第3 3卷
第 9 期
纺 织 学 报
J u n lo xie Re e r h o r a fTe tl s a e
VO . 3.No. 13 9 S p.,2 2 e 0l
2 1 年 9月 02
文 章 编 号 :2 3 9 2 ( 0 2 0 — 0 0 0 05 —7 1 2 1 )9 0 5 - 6
风 格 ; 织 结 构 的较 大 差 异 会 引 起 织 物 风 格 的不 同 , 较 相 似 的组 织 结 构 对 织 物 风 格 的 影 响 相 对 较 小 ; 线 线 密 组 而 纱 度 、 维 成 分 对 织 物 风 格 存 在 一 定 的影 响 。 纤 关 键 词 昆纺 织 物 ; 物 风 格 ;F S 织 A T仪 ;系统 聚类 分 析
CHEN Zhl i W U a x a ,ZHANG n xa i , e Xin in Ho g i , L n i g IYa q n ,ZHU e y n Ch ng a ,
WANG R n gn ,F o g e ANG T n j igi n
( .K yL brtr o A vn e et e t i sa d M n atr g T cn l y Mi sy o d ct n Z e a g Si eh U i r t, 1 e a oao 厂 da c Txi e a n a u c i eh oo , n t E uai , h in c T c nv s y y d l Ma r l f un g ir f o j — ei
c n tu t n a a rc sye we e r ic s d. Th e u t h we h twi n a c ra n r n e, r p a i g o e r s ls s o d t a t et i a g hi e l cn

【doc】多组分混纺纱生产中纤维的混和问题(一)

【doc】多组分混纺纱生产中纤维的混和问题(一)

多组分混纺纱生产中纤维的混和问题(一)J上海纺织科技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44l技术讲座兰曼釜旦:篁塑堂:篁!!塑VOI.33NO.11.2005多组分混纺纱生产中纤维的混和问题(一)吕恒正(天津天鼎纺织集团公司,天津300182)摘要:市场需要多组分混纺纱,但纺纱厂中多组分纤维的混和方式落后,文章在分析各种落后混和方式的缺陷以后,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法.关键词:混纺纱;混纺;抓包机;混并中图分类号:TS10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2044(2005)11—0044—03 Fibermixingprobleminproducingmulti—fiberblendedyarn(I) LUHeng—zheng(TianjinTiandingTextilegroupCo.,Tianjin300182,China)Abstract:Multi—fiberblendedyarniswelldemandedbythemarket,butthefi bermixinginmulti-fiberblendedyamproductioninspin—ningmillsisfarlaggedbehind.Inthispaperareanalyzedshortcomingsofthiso ut—o~timewayoffibermixingwithsomeimprovingsugges—tionsandpracticalmethodsoffibermixingputforward.Keywords:blendedyarn;blending;baleplucker;mixing1市场的变化1.1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纺织品直接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社会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用化,崇尚环保绿色纺织品.如采用具有抗霉,抑菌,防臭,防腐或经微量元素生化处理,能改善人体微循环,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的各种保健纤维织物和各种功能性纤维(防紫外线,远红外线,免烫,防污,防尘,防静电,阻燃等)织物,做到”穿出健康”.(2)舒适化,崇尚智能化,触感好,随身性好的纤维织物,如吸湿快干,保暖质轻,有适度弹性使穿着者有舒适感的织物.(3)个性化,能体现个人爱好的色彩,款式,图案和能显现个人风度,风格和独特美感的织物.(4)时尚化,在健康,环保的基础上,利用纺织品的流行色,流行款式,立体感等,形成高品位文化,不断创造新鲜感的广告织物.1.2高科技纤维的发展(1)基因工程在动,植物纤维上的应用.基因工程可对许多动,植物纤维无害化改性,能派生出彩色棉纤维,超细绵羊毛,超细桑蚕丝等多种纤维,而彩棉,彩毛纱不需印染,色泽度越洗越鲜,既减少后加工成本,又减少印染用水对环境的污染.(2)纳米技术在纺织工程上的应用.纤维,纱线问都存在许多远大于纳米微粒的微孑L,经处理的无机纳米微粒(1~100nm)可采用植入,吸附,涂层等各种方法,或植入化学纤维原料内部,制出抗菌,防臭,远红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吕恒正(1932-),男,天津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纺纱工艺和产品的开发研究.外,防静电,抗紫外线,抗电磁波等高强高模纤维,或采用纳米助剂或涂层方法,改善天然纤维之不足,使织物增添某些适合市场需求的功能.(3)新纤维材料不断出现.绿色环保的新型纤维素纤维,如Tencel,Lyocell,Modal及聚乳酸,甲壳素纤维,还有品种繁多的化学新纤维,为多组分纤维纺纱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基础.纺织品市场正在向求新,求变,求时尚,个性化方面发展,多组分纤维的混纺织物应运而生.1.3市场运作(1)企业的积极行动.2004年4月在北京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上,国内多家纺纱厂纷纷推出了羊绒,彩棉,棉,麻,兔绒,大豆纤维,竹纤维,天丝,莫代尔以及各种细旦,超细旦化学纤维的混纺纱,琳琅满目.2005年4月北京第二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上,则有更多的国内外厂商展示了多组分纤维混纺纱线及其面料.(2)多组分纤维纱线在发展.多组分纤维纱线在发展的纤维原料,已由传统的天然纤维,棉型涤,腈,丙纶等的纯纺及其两组分混纺,逐渐发展到绿色环保纤维,各种差别化和功能性化学纤维,细旦和超细旦纤维,经改良后的无害生态天然纤维的两组分及两组分以上的多组分纤维的纺纱.在今日我国的市场上,多组分纱线的种类不断增多.(3)多组分纤维纱高档面料缺乏.高档面料主要是多组分复合纱线的织物.利用多组分纱线各自的特点,通过混纺,交织,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和多层织物的复合等手段,加上优良的后整理印染技术,组合成各种高档面料.对国外纱样进行分析,其纤维组成成分常在5~6种以上,而国内产品则因为国产混纺纱线纤维兰曼堡旦:筻塑鲞:篁塑v0I.33N0.11.2∞5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0L0GY上海纺织科技组成成分太少,不能满足要求.2多组分纤维混纺的优点(1)扩大了纤维原料的资源.可保证多组分纤维在生产时有长期稳定的纱线质量,让纺纱企业有更多纤维原料选择的机会,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纺纱成本.(2)取长补短,改善纺纱性能.天然纤维吸湿透气性好,柔软,舒适,但纤维长度差异大,强力低,抗皱性差.化学合成纤维吸湿透气性差,纺纱时易产生静电,但纤维整齐,强力高,抗皱,耐久,保形性好.纤维素纤维的吸湿透气,柔软陛同天然纤维,且纤维整齐度好,但强力较低.当天然纤维,化学合成纤维,纤维素纤维以适当配比混和后,实行多组分纤维的混纺,则各种纤维原料互相取长补短,可使其纺纱性能大大改善或提高.(3)汉密尔顿(J.B.Hamilton)效应.汉密尔顿通过试验证明混纺纱中纤维沿混纺纱径向转移的规律是:较细的纤维有向纱的内层转移的趋势,较长的纤维和初始模量高的纤维也有同样效应.在此三因素中,纤维的长度和细度的影响较大,这一效应,已被越来越多的纺纱厂所采用.例如与羊绒混纺的纤维,欲突出混纺纱中羊绒的光泽,柔软,滑爽等风格,必须选用长度长于羊绒,细度细于羊绒的纤维,使羊绒纤维趋向混纺纱的外层表面,突出其风格.(4)匹染闪色效应.对混纺,交织织物匹染时,因纤维间染色性能有差异,或利用同一染料对多组分纤维的亲和力不同,可在同一织物上出现不同色调,使之产生闪色效应,增加美感.(5)改善织物外观与质感.弹性纤维混纺织物随身服用性能好,有紧身感;高收缩纤维混纺织物则有膨体效应,可产生起皱,折叠性美感,也可产生簇绒,保暖,雍容华贵之感.(6)市场的快速反应.多组分纤维混纺的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品种翻改快,几乎能在24h内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纱样,生产线弹性极大,产量,质量的调整极其方便,这是传统纺纱生产线所不可能实现的.3多组分纤维混和的要求多组分纤维间的混和质量与混纺纱的质量密切相关,其要求远高于传统纺纱工艺.3.1纤维间的均匀混和均匀的混和始终是多组分纤维混纺的要求,因为混纺纱的功能都是由各组分纤维的特性来体现的.故在纺纱工艺上要尽可能做到各多组分纤维间的均匀混和,这就要求从抓包机的瞬时混和到多仓混棉机的随技术讲座I45机混和,都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提高.3.2混纺比的精确控制国内的混纺纱已多至5组分不同性质,色度纤维的混纺,各组分纤维所占的比例决定着混纺纱的功能, 特性.在混纺过程中,如因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原定的混纺比受到破坏,纺成的混纺纱的功能,特性也产生变化,这是用户所不能接受的. 3.3保持长期质量稳定除达到与纯纺纱一样的有关质量指标以外,对混和均匀度和混纺比质量指标的要求,不只是某个批次, 某一时间内能达到,而是要能长期地无批次地实现一致.因为后道工序的用户多为最终产品生产企业,都具有品牌,商标概念,如果没有质量长期稳定的纱源, 品牌,商标将会因纱线质量的波动而受影响.4现行多组分纤维的混和方法棉纺生产工序存在包,卷,条,网,粗等5种工序的组合混和方法,可用配合方法高达好几十种,现择其有代表陛的8种方法叙述如下.4.1包混根据混纺比,两种不同性质的纤维包按包重折成棉包个数,同时在圆盘抓包机或往复抓包机上配盘两组分混和.4.2小量和花与盘混两种多组分纤维的混和,其中一种混纺比过小,这时采用人工按比例小量称量在A006B(C)或A092A型棉箱机械后部水平帘上喂人,通过棉箱两组分混和后送至后方成卷机成卷.4.3二次卷混一种纤维利用4.1或4.2节叙述的方法与另一种纤维两组分混和成卷,此两组分混和卷再从A066B (c)或A092A后部水平帘喂人,可以与另一种纤维再次混和成卷,形成三组分纤维的混和卷,此法需占用两套开清棉机组.4.4卷混两种待混和纤维,各自由开清棉机成卷,按比例控制成卷定量,在卷喂梳棉机上双卷喂人成两组分混和, 混和均匀度较高,需占用两套开清棉机组,且混纺比受限制.4.5条混混纺纤维各自制成生条,在并条机上混和,可进行反复多次的多程式(三或四道并条机)混和,以控制混纺比,混和的纤维种类可高达六至八组分,但每一组分纤维生条需占用一套开清棉机组,受设备限制.I上海纺织科技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46I技术讲座4.6网混混纺纤维各自制成生条,通过精梳准备机械中的条并卷联合机或条卷机一并卷机实行网混,其混和均匀度高于条混,混和的纤维种类可达六组分,占用设备情况同4.5节.但对那些不需精梳的纤维会造成损伤,原料有损失.4.7卷条组合混上述4.4与4.5或4.6节作组合混和,既有卷混的高均匀度,又有条混或网混的高混纺比控制精度,设备占用情况相同.4.8粗纱混混纺纤维各自制成粗纱,粗纱定量按混纺比设定,两种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在牵伸装置的牵伸并合中实现两组分混和.由于牵伸胶圈中两根粗纱仅相邻一侧有混和作用,故混和的均匀度较低.现多采用赛络纺(Salospun)或赛络菲尔纺(Salofilspun),但混纺比都受限制.上述八种混和方法的比较见表l.表1八种混和方法优劣比较包包混,人工二次二卷条条并卷粗卷,并项目混小量和花巷混混混/并巷纱混组合混和均匀度CCBBDADA混纺比DDCCABAA控制精度长期稳定性DDCCBBAA人为因素影响DDDDCBAB生产效率ABBBDCCD设备利用率AACBDCDD劳动强度DDCBCBAC劳动环境DDCBCBAC回花回用AABBDCAD管理难易ADCBDBAD原料损耗程度BBBBCDAC成本AABBCDBDZ混和纤维品种222~322~622~8~殳表1中A表不优,B表不好,C表不一般,D表不差.租纱混和时需改造粗纱架及增设细纱断头自停装置(采用赛络纺,赛络菲尔纺时). 5新型混和方法的开发5.1现行混和方法的缺陷5.1.1纤维混和的均匀度(1)混和机理上的缺陷.包混一直沿袭至今,历来兰曼竺旦:篁塑查:蔓塑VO1.33N0.11.2005都是随机混和.存在的问题是:其一,抓包机抓起输出的纤维,是按照纤维包的排列有序进行的,由于没有及时控制这一环节,抓包机有序输出的纤维进入后部混棉箱后,变为无序的随机混和,这种混和,无论是短片段还是长片段,与有序的非随机混和相比,其混和的均匀度相对较低;其二,多仓混棉机各仓纤维间的混和在采用气流输出时,没有实行横铺直取方式,降低了纤维混和的均匀度.(2)瞬时混和能力差.造成此一缺陷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参与混和的各组分纤维包的密度和回潮率常有较大差异,即使配盘混和时已计及这些差异,抓包机的抓包打手从纤维包上抓取纤维的几率仍有差异,典型的例子如涤粘混和,涤纶的回潮率约0.4%,而粘胶的回潮率大至10%以上,抓包打手抓取纤维时,涤纶较松散,粘胶较紧实,抓取的纤维往往是涤多粘少;二是现行抓包机瞬时抓取点少,瞬时混和几率低.对包混而言,瞬时混和是后续一切混和效率的基础,由于混和基础差,欲求多组分纤维间的均匀混和.后工序被迫采用多程式或组合式混和方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3)混和方法上的缺陷.现行的主要混和方法是多程式条混(三道或四道并条机混).通过多根条子并合,降低重量偏差,改善并控制重不匀率,一直就是纺纱工艺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作为多组分纤维间的混和,有其固有缺陷,其一,纤维条子间的混和仅发生在条子相邻一侧,其主体部分纤维仍不相互接触,大部分主体纤维不产生混和作用,为求得纤维间的均匀混和,不得不采取反复多道的多程式混和,以弥补其混和作用的不足;其二,条子经反复多道并合,牵伸后,过烂过熟,使其在下道工序(粗纱机或新型纺机)导条架上的意外牵伸大,倒条时致黏条,劈条,毛条增加,既恶化条干,又增加纱疵.精梳准备的条并卷联或条卷一并卷的网混,可有较高的均匀度,但对那些不需要经过精梳的本色或有色的纤维,就意味着纤维原料的大量损伤.有人曾对条混与盘混进行过试验对比,数据列于表2,混纺纤维为Viloft与中空涤纶,混纺比为50/50.从表2可看出,盘混远优于条混.表2条混盘混质量对比混和细纱条干CV/%细节/个?km粗节/个?km棉结/个?km毛羽/根?(1Ore)方法lcmI2cml3cml4cmf5cm}7cml10cmJ12ctrl条混17.813215681135.6l305l112l41I16.8f2.8l1.5l1.0盘混14.9498042759.4l112.8{22.5l6.3l2.010.5j010.15.1.2混纺比的控制精度问题混纺比控制的精度是混纺纱重要的工艺参数之一,因为混纺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混纺纱的特性,色度等,现行的混纺是等到纺成纱了,才进行混纺比的测定,对混纺比精度的控制是试验加经验加严格的管理.事实上,在一种确定的混纺模式中,参与混纺的各组分纤维(下转第63页)!曼竺!星:篁塑堂:篁!塑V0I.33N011.2005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上海纺织科技I测试分析I63软件设计的出发点为:水润湿织物后,织物润湿区域与未被润湿区域的图像在灰度值上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见图1),以及根据图像的灰度直方图的分布(见图3),可把图像视为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图像(目标和背景)的组合,通过选取合理的阀值,将图像二值化处理(分为区分润湿区域和非润湿区域),以获得润湿区域的面积.图3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布2.4图像处理要点由于织物未被润湿区域与被润湿区域的图像对比度相差不大,没能充分利用255级灰度,如图3灰度直方图所示,基本集中在100~200之间.此外,图像在采集,量化和传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干扰,影响图像特征的提取和测试结果,因此在图像特征提取之前,必须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即对图像进行图像灰度级分布进行修正和去噪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r~2-s]阀值选取得合理与否,关系到最后能不能正确反映润湿面积,关系到整个测试系统的精度和正确性. 阀值取得过大,提取的润湿区域将比实际的大;相反会将图像中的润湿区域误判为不润湿区域.尽管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确定阀值,但不同类型的图像选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其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自动化程度高,与实际图像的差异小等.对于润湿图像的二值化处理,一维熵最大阀值分割法基本能满足上述要求j.3测试结果实验选取几种形状各异的润湿图像,并使用图像分析测试法和剪纸称重法进行对比,具体方法为:液滴在织物上传导2min时,将图像拍摄下来,随后迅速将润湿区域外形描绘在匀质的纸上,并用剪刀剪下称重,每个试样剪五个,取其平均值.由于水滴在织物上润湿的过程是个动态过程,为了避免时间对图像法和剪纸称重法的影响,故选取2min时的润湿图像作为对比图像(此时面积的扩散已基本停止),实验结果如表1.两种测试方法所得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5%之内.表1图像法和剪纸法润湿面积匕较类别12345图像法/mm1216.871103.8O821.8O916.77505.14剪纸法/mm1238.541132.99833.84934.17523.97相对误差/%1.72.51.41.83.54结语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织物的润湿面积进行自动,快速,动态测量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这为进一步研究织物导湿性能提供了依据.参考文献:[1]王其.大豆纤维性能与导湿快干功能针织物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生论文,2002.[2]刘榴娣,等.实用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3—5.[3]张远鹏,等.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0~23,89~93.[4]章毓晋.图象处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4—85.[5]夏良正.数字图像处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18~240.[6]谢梅娣.针织物导湿性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1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上接第46页)在普梳或精梳中的落率,及其纺出的生条或精梳条定量都是变化的,不进行动态的在线检测与控制很难提高混纺比的控制精度.5.1.3缺乏长期稳定的质量保证严格的管理确实能对质量稳定性的提高起到保证作用,但其中人为因素太多,稍一疏忽,极易造成事故.长期坚持,则困难极大,因此这种方式仅适于小批多变品种的生产,但决不适于创名牌,商标的品种.5.1.4生产效率低如表1所示,除棉包(小量和花)混和仅占用一套开清棉联合机,其他方法都需占用两套以上.为了达到某组分纤维小比例混纺要求,往往采用多程式或组合式(包混加小卷混加条混)混和,不仅管理难度大增,占用机台多,回花种类也多,设备利用率极低,不仅人力,功耗大大增加,且生产效率低,成本因之提高.(未完待续)_’’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欢迎参加”2005全国现代纺纱技术研讨会”12月10—12日无锡: lllllll’lllltl’llllll91[1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一。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摘 要 : 探讨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工艺技术措施。分析 了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
技术 的特 点, 以普通涤纶 、 有光涤纶 、E离子涤纶 、 F l 咖啡 色涤纶纤维、 宝蓝 色涤纶和粘胶 纤维 6种纤维纺制的 l . 07 t e x复合段彩纱品种为例 , 绍了利 用 多组 分纤维复合 纺纱技 术开发花式纱线的方法 。实践 表明 : 过在并条 工 介 通 序将 各纤维条子进行混 并、 色, 纱采用双熟条喂 入 , 细纱机_ h 装 变频 式间歇喂入 装置 , 配 粗 在 k ̄ - 并采 用两根粗 纱 喂入 纺纱, 可以纺制具有彩 色分段效果的花式纱 。各工序针 对纤维性 能特点进行 工 艺调 整并采取 技 术措施 , 保
Abs r t The r c si g a d e hn l g f usn mu - o o ntc mpo n -pu tc n l g t x l i f n y t ac p o e sn n tc oo y o ig hic mp ne o - u d- n e h o o s y o e p ot a c y m r d s u s d. The h r ce ii c o ut—o p n n c mp un — p tc oo o sx i d o 1 a wee ic s e c a a t rst s f m lic m o e t o o d s un e hn lg i y f i k n s f 0.7 e t x c mp n e me t d c lr y m we e a e o x mp e, i . c m mo le t r brg t o y se o o d s g n e oo a r t k n f r e a l .e o n poy se , ih p l e tr, c t n ai poy se o l e tr,

涤纶双组分纤维原料开发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

涤纶双组分纤维原料开发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

涤纶双组分纤维原料开发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良友】一、前言目前,国际市场上采用各种涤纶双组分纤维原料开发的各种下游纺织新产品已经有很多了,涤纶PET和聚酯PTT等双组分产品技术也很成熟,特别是下游用户采用了这种纤维原料生产的面料非常受终端用户所喜欢,市场前景也是非常看好的。

二、双组分纤维的类别与技术探讨1.涤纶长丝类双组分产品的开发与技术问题探讨1.1国内地区涤纶长丝类双组分产品的开发国内企业采用两根涤纶预取向涤纶长丝POY原丝,其中一根在国产牵伸加捻机上进行牵伸,形成高结晶低收缩的牵伸丝,再与同步喂人的另一根预取向POY丝复合网络加工,从而产生一种抱合紧密、风格独特的新结构纤维,由这种复合纤维制成涤纶双组分长丝面料,其布面绒感强、无极光,兼有毛、麻风格。

具体而言,选用两组不同纤度不同孔数的涤纶长丝POY原丝,其中一种经拉伸后纤维取向结晶充分,结构较稳定,沸水收缩率在20%-50%之间;另一种丝不经拉伸其沸水收缩率为40%-70%。

两组分纤维经喷嘴网络后,开松紊乱均匀、充分,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新复合结构纤维。

前者经拉伸后收缩率较低,包裹在纤束表面,形成低收缩皮丝;后者未经拉伸收缩率较高,被包裹在丝束中芯,形成高收缩芯丝。

由此丝束经特定的织造染色整理后,织物无极光,手感、悬垂感极好,弹性优良、光泽自然,表面犹如一层轻薄的白霜,风格俊美。

但如果在纤维的生成过程中或在染整过程中发生偏差,就会在涤纶双组分长丝面料中出现染色疵点,从而降低面料的品质,给企业带来损失。

所以,探讨涤纶双组分长丝面料染色疵点产生的成因并加以预防,对企业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1.2涤纶POY原丝条干不匀形成染色疵点涤纶长丝POY原丝条干不匀易于引起染色疵点的原因,在于当条干不匀的POY原丝经受稳定拉伸时,粗节取向结晶差,剩余拉伸比大,沸水收缩率大,染色吸色深;反之,细节吸色浅,从而使得其复合丝织物布面呈现出散布状的染色疵点。

如果低收缩皮丝条干偏差大,牵伸时受热不均匀,就会造成过度牵伸或牵伸不足,从而在纤维中产生若干个强度缺陷点或盈余点,沸水收缩率波动大,造成吸色不均,染色后其布面容易形成呈散布状分布的深浅不匀的色段斑。

【纺纱技术】多组分功能性高支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纺纱技术】多组分功能性高支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纺纱技术】多组分功能性高支混纺纱的生产实践文/刘桂红周劲松蔡金南(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1 原料特性1.1 原棉原棉选用新疆机采细绒棉,纤维主体长度29.1mm,品质长度31.6mm,细度5746Nm,断裂强度3.72cN/dtex,成熟度1.23,短绒率16.5%,回潮率7.8%。

1.2 兰精LF天丝选用绿色环保型的兰精LF纤维,线密度1.33dtex,长度38mm,断裂强度3.35cN/dtex,断裂伸长率16.5%,回潮率11.85%。

为改善纤维的可纺性,使用请需要进行加湿预处理。

1.3 珍珠纤维珍珠纤维是由东华大学和上海新型纺纱中心合作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纤维,线密度1.33dtex,长度38mm,断裂强度2.4cN/dtex,断裂伸长率22.4%,回潮率11.8%。

1.4 抗菌T纤维抗菌T纤维的主要物理指标:线密度1.33dtex,长度38mm,断裂强度3.76cN/dtex,断裂伸长率13.5%,回潮率0.3%。

2 纺纱工艺流程JC:FA002型抓棉机→FA035F型混棉机→FA025多仓混棉机→FA106E型梳针开棉机→SFA161A型震动给棉机→FA076C型成卷机→FA226型梳棉机→FA316B型并条机(预并)→CJ15条卷→CJ60精梳LF:FA002型抓棉机→FA035F型混棉机→FA025多仓混棉机→FA106E型梳针开棉机→SFA161A型震动给棉机→FA076C型成卷机→FA226型梳棉机抗菌T:FA002型抓棉机→FA035F型混棉机→FA025多仓混棉机→FA106E型梳针开棉机→SFA161A型震动给棉机→FA076C型成卷机→FA226型梳棉机→FA316B型并条机(预并)珍珠纤维:FA002型抓棉机→FA035F型混棉机→FA025多仓混棉机→FA106E型梳针开棉机→SFA161A型震动给棉机→FA076C型成卷机→FA226型梳棉机(天丝LF 生条+抗菌T预并条+珍珠纤维生条)→FA316B型并条机+C精梳条→FA316B型并条机→FA318A型并条机→FA497型粗纱机→TH518J型细纱机→QPRO型络纱机→成包。

三组分混纺织物纤维成分的测试探讨

三组分混纺织物纤维成分的测试探讨

三组分混纺织物纤维成分的测试探讨文章摘要:探讨了羊毛、涤纶、粘胶三组分混纺纱纤维成分分析的试验方法。

先对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进行定性分析再对面料进行预处理,根据GB/T2910—1997《纺织品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和GB/T2911—1997《纺织品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选定合适的试验方法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共3页)文章关键词:三组分标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文章快照:1原理由定性分析已经确定该织物由羊毛、粘胶、涤纶组成。

根据GB/T2911—1997方法4.先用碱性次氯酸钠法去除羊毛,再用75%的硫酸法去除粘胶。

纤维成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100一(尸2+)只:旦×100一ב100d2只:—d3—r2×100m式中:——羊毛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只——粘胶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涤纶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m——试样预处理后干重.g;——试样经第一种试剂处理溶解羊毛纤维后剩余粘胶和涤纶纤维的干重,g——试样经第二种试剂处理溶解粘胶纤维后剩余涤纶纤维的干重.g:d。

——经第一种试剂处理的修正系数:d——经第二种试剂处理的修正系数;粘胶纤维重量变化涤纶纤维重量变化d——经第一、二种试剂处理,涤纶纤维重量变化的修正系数。

3.2试验方法称取1g左右的两平行试样.分别将试样拆开并2008~第7期53剪成lcm长.然后将试样放入已恒重的称量瓶内.放入烘箱,在(105±3)。

C烘箱中烘干后,盖上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中冷却。

冷却后从干燥器中取出称量瓶,在2min内称完.精确至0.0002g。

再放入烘箱内烘30min取出,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恒重(即连续两次称得试样重量的差异不超过0.1%)。

依据GB/T29ll—l997的方法4用次氯酸钠溶解羊毛。

将试样放入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l00mL次氯酸钠溶液,用力搅拌,使试样浸湿.在(25±2)。

纺织纤维混和技术探讨

纺织纤维混和技术探讨

纺织纤维混和技术探讨发表时间:2019-03-21T15:35:28.4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孙淑君[导读] 没有哪一种机器和原理适合所有需求。

制定纤维混和技术方案时既要考虑纤维混和均匀的质量要求,又要关注投资生产成本等。

天津国纳产品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457摘要:解析了多种混和机器原理,包含抓棉混和、随机混和、时差混和、气流混和、平铺直取、换向混和等,并通过流程案例予以说明。

认为:针对不同的纤维原料和产品要求,实现纤维均匀混和需采用不同的工艺组合方案。

关键词:纺织纤维;混和技术;混和原理纤维是构成纱线和织物的基本单元,纱线和织物的生产制造过程就是纤维的排列组合过程。

纺纱是将纤维线性排列组合的过程;非织造是将纤维平面排列组合的过程;传统织布是继纺纱之后,再将纱平面排列组合的过程。

纱线和织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是否均匀分布,不仅是线面几何尺寸(粗细厚薄)均匀一致,更重要的是内部各种纤维的均匀分布。

而纤维的均匀分布又取决于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能有效混和。

可见,无论是对于纺纱,还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非织造,纤维混和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纤维混和设备和原理(一)混和机器(1)抓棉机。

抓棉机有圆盘式和往复式,其混和原理的共性是:抓棉小车扫过并列的各组分原料表面,通过高速回转的打手与负压吸风的作用,依次以薄层小块形式抓取各组分原料,循环往复,送入前方机器的储棉箱内。

即通过依次小块循环抓取,实现各组分原料棉块交错混和。

两种抓棉机的工作原理特征也有不同之处。

a.往复式抓棉机。

紧压密实的各组分原料棉包并排无间隙,可实现小块均匀抓取,即棉块轻小、均匀一致,这对纤维原料均匀混和有利,但抓棉小车往复抓取,小车到达顶端返回时,存在两端组分重复抓取问题,这对各组分纤维原料均匀抓取混和不利。

通过合理排包可缓解这一问题。

对于大批量、少组分、原料为密实棉包式的品种生产,往复式抓棉机有优势。

关于亚麻、粘纤、涤纶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测试方法的探讨

关于亚麻、粘纤、涤纶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测试方法的探讨
08=72g . 8 7 . 7 。又 因 甲酸称 量 法 很 慢 , 甲酸挥 发 性 很 强 ,
且 有 毒 , 以 我 们 测 出 8 %甲 酸 的 密 度 , d甲酸= 所 8 即 1 2 1 / L; 计 算 出 8 % 甲 酸 的 容 积 , 7 2 g 5 . 0 gm 8 7 . 7 - 1 2 1 / L 6 . 4 L 这 样 用 量 筒 量 出 6 . 4 L 8 的 甲 . 0 gm = 4 3m 。 43m8% 酸 , 快 捷 方 便 又 安 全 。在 操 作 中 , 次配 置 1 O 0 即 每 0 g或 者 2O0 0 g的 甲酸 一氯 化 锌 溶 液 以备 使 用 。
国 家 标 准 G / 9 0 - 9 7 《 组 分 纤 维 混 纺 产 B T 2 1- 19 二 品 定量 化 学 分 析 方 法 》及 G / 9 1 1 9 三 组 分 纤 B T 2 1 — 9 7《 维 混 纺 产 品定 量 化 学 分 析 方 法 》 给 出 了具 体 的 定 量 化 学 分析 方 法 , 是 实 际 操 作 有 一 定 的难 度 。关 键 是 如 何 但 溶 解 粘 纤 , 即 甲酸 一氯 化 锌 的 配 置 和 粘 纤 溶 解 过 程 的
根 据 以 上 方 法 , 配 置 1O 0 0 g的 甲酸 一氯 化 锌 溶
2 ・ 6 中国纤检 ・ 02 2 0
法 , 大 家探 讨 。 与
8%的 甲酸 倒 入 烧 杯 , 续 搅 拌 , 无 水 氯 化 锌 充 分 溶 8 继 使
解 , 溶液 倒 入 容 量 瓶 ; 四步 量 出 2 3 4 L 8 的 甲酸 将 第 4.m8% 多次 冲 洗 烧 杯 , 无 水 氯 化 锌 完 全 溶 解 并 倒 入 容 量 瓶 ; 将 最后用 2m 7 L的 蒸 馏 水 冲 洗 烧 杯 , 倒 入 容 量瓶 中摇 匀 。 这样 1O0 0 g的 甲酸 一氯 化 锌 溶 液 就 配 置 好 了 。 标 准 规 定 溶 解 试 样 在 4 ℃ ±2 下 保 温 2 5 , 0 ℃ . h 每 隔 4 m n摇 动 1 , 摇 动 2次 。 而 在 实 际操 作 中 , 5i 次 共 粘 纤 很 难 溶 解 , 们 采 用恒 温 水 浴 7 ℃ 下 保 温 2 m n 粘 我 0 0 i, 纤及高湿模量纤维就全部溶解 了。 由于 甲酸 一氯 化 锌 溶 液 对 亚 麻 纤 维 有 损 失 , 国 家 标 准 G / 9 0 19 B T 2 1- 9 7给 出 了 亚 麻 纤 维 的重 量 损 失 修 正 值 即 d值 为 1 0 , 以在 计 算 中必 须 使 用 d值 , 则 . 7所 否 结 果 出入 就 大 了 。现 举 例 说 明 如 下 :如 欲 检 验 一 件 亚 麻 、 纤 、 纶 三 组 分 纤 维 混 纺 的 亚 麻 针 织 衫 各 组 分 含 粘 涤 量 ,采 用 国家 标 准 G / 9 1 1 9 B T 2 1 — 9 7的 方 案 2进 行 实 验 , 第 一个 试 样 原 干 重 为 0 8 8 O , 甲酸 一氯 化 锌 其 . 1 g 用 法 溶 解 粘 纤 ,剩 余 的 不 溶 纤 维 为 亚 麻 、 涤 纶 ,干 重 为 059 g 第 二 个 试 样 原 干 重 为 080 g 用 7% . 0 4 ; . 3 l , 5 HS 亚 麻 、 纤 溶 解 , 余 的 不 溶 纤 维 为 涤 纶 , 重 0 将 粘 剩 干 为 0 0 5 l 。 其 净 干 百 分 率 计 算 方 法 如 下 ( 纶 纤 维 . 5 g 则 涤

开发棉纺系统多组分复合纱线的探讨

开发棉纺系统多组分复合纱线的探讨

势并加 以互 补 , 即可 使 最 终 的纺 织 品获得 较 为 理
想 的风格特 征 。如 棉 纤 维具 有 良好 的 吸湿 性 , 但 光泽 不如 绢 丝 , 软不 及 羊绒 , 括 不 如麻 , 果 柔 挺 如 将 这 几 种 天 然 纤 维 组 合 , 可 以 开 发 出美 观 、 就 舒 适 、 档 的天然纤 维纺 织品 , 高 而原料 成本 又不会 很
棉瞌 技术
Coton Tex i Te t tl e chn ogy ol
第 3 卷 第 8期 8 21 0 0年 8月
产 品 中显示 出独 特 的作 用 , 提高 棉 纺 产 品 的性 为
1 3 不 同原料 组合 要确定 合适 的混 和 比例 . 不 同纤维 的混 和 比例 是开发 多组 分复合 纱线 要考 虑 的另一个 重要 因素 。为 了使最 终成纱 具有
成 纤维混 纺纱 线 的多项机 械物 理性 能 , 强伸性 、 如
棉 包混 和也 叫散 纤 维 混 和 , 用 于 纺 纱 性 能 适 比较接 近 的纤 维 间的混 和 , 如棉 纤维 之 间的混 和 、 合 成 纤 维 之 间 的混 和 、 生纤 维 之 间 的 混 和等 。 再 这 种混 和方式 的特 点是可 以保 持原来 的纺 纱工 艺 流 程 , 和 比较 彻底 。纺纱 时 应 根 据原 料 组 分 的 混
定 的风 格特征 , 一般 会有 一个 主要组 分 , 此基 在
础上 通过 搭配其 他纤 维来 改善 主要组 分 的某 些性 能或 使成 纱具有 更好 的特 征 。确 定 主要组分 的另

方 面可 使整个 混 和原 料 具有 相 对 稳 定 的性 能 ,
便 于在加 工过程 中控 制相关 工艺 和质 量 。原 料 的

桑蚕丝多组分混纺针织面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桑蚕丝多组分混纺针织面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及服饰、
T

面料及
服饰产品,其工
线&

面料:
丝产品纺纱—氨纶添纱坯布编织(针织大圆
机)! ! ! %
收稿日期:2020—01 — 18
作者简介:
(1962—),,
人, 绢纺
所有
高工,主要从纺织科研与
成果产业化工作%
全成
T恤:
丝纺纱 加 ! ! !
造一!
—! 制成衣一! 整 一成 整烫一!
成品 包装%
打卷!服饰加工。
对于桑蚕丝多组分混纺薄型针织面料,不宜选用
强碱的助剂进行煮练前处理与漂染加工,还需避免采
用高温等极端的处理条件,操作节奏适当放缓,升温
速度不应高于1.5°C/min,以免岀现色花且丝

强的下降,

的匀染性。
2.2染色 染色工艺条件应与桑蚕丝、棉、
等相
互兼容,使用相对温和的 流染色 进行染色 应适
混纺圆针织面料染色加工 面湿热状态下
与设备内壁频繁 触摩擦,
面自身摩擦 擦
伤、羽、绒粒等,影响面外观质,甚至
品%
证染色效果的前提下,应尽缩短湿热加工
时间,湿态加工的温度不应高于100"%
2.3桑蚕丝混纺针织面料染色工艺条件(中色)
2.3.1染色工艺条件 染料类型
染料用量及条件(中色)(%)
食盐(g/L)

沉、
性不佳、
有缺陷和弊病。另
一方面,由于其成分构成丝绢纯纺品种为主,产品
高,大 制
的&

的 纺纱

于 丝 产品 料的加工, 丝 产品 纺 料
、、
加工, 、 纤维、天丝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吴丹凤
【期刊名称】《棉纺织技术》
【年(卷),期】2007(35)12
【摘要】探讨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工艺技术措施.分析了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的特点,以普通涤纶、有光涤纶、阳离子涤纶、咖啡色涤纶纤维、宝蓝色涤纶和粘胶纤维6种纤维纺制的10.7 tex复合段彩纱品种为例,介绍了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在并条工序将各纤维条子进行混并、配色,粗纱采用双熟条喂入,在细纱机上加装变频式间歇喂入装置,并采用两根粗纱喂入纺纱,可以纺制具有彩色分段效果的花式纱.各工序针对纤维性能特点进行工艺调整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了纺纱顺利进行和成纱质量的稳定.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吴丹凤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4.5
【相关文献】
1.利用HN5D型空心锭花式捻线机开发花式纱线 [J], 肖丰;李营建;王秋霞
2.利用HKV151B型花式捻线机开发花式纱线 [J], 唐立敏
3.三组分长丝与短纤维复合纱线的生产原理 [J], 樊理山;来侃;孙润军;姚穆
4.花式纱线装备技术专家冯翠:花式纱线设备整体水平在提升 [J], 袁春妹;陈金灿;墨影;武筱婷;张彦山
5.三组分长丝和短纤维复合纱线的结构分析 [J], 樊理山;来侃;孙润军;姚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混 比精 度 控 制
3 1 原 料 前 处 理 工 艺 .
由 于腈 纶 纤 维 和 牛 奶 纤 维 静 电 比 较 大 , 进 要 行 适 当加 湿 , 湿 过 程 中 在 水 中加 入 适 量 抗 静 电 加
剂和柔软 剂 , 以保 证清梳 工序生产 的正 常进行 , 保
证半 制 品质量 。 将 抗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 和 牛 奶 蛋 白纤 维 ( A) N)
原料 性 能进行 优化 组合 混和 。
图 3 牛 奶 蛋 白纤 维 横截 面 图
收 稿 日期 :0 10 — 5 2 1 - 12
作者简介: 敏( 8 )女, 尹 1 6 , 山东东营 硕士 9 人, 研究生。
从 图 1 以看 出 , 可 细特 抗 起 球腈 纶纤 维 的横
・1 ・ 6
表 1 纤 维 性 能 与物 理 指 标
() 4 抗起球 腈 纶纤 维 和 牛奶 蛋 白纤 维 的 预并 条 +粘胶 纤维 生条 : A3 5 F 0 C型并 条机 混一 ( 组 三 分预并条 ) () 5 三组分 预并条 : A3 5 F 0 C型并 条机 混二 一
F 0 C 型 并 条 机 混 三 A3 5
中图分 类号 : S145 T 0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93 2 ( 0 10 —0 50 1 0 —0 8 2 1 ) 20 1 -3
2 1 原 料 性 能 分 析 .
1 前 言
纺 织 品 正 朝 着 原 料 多 种 化 、 格 多 元 化 、 能 风 功 多 样 化 的 方 向发 展 。 将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具 有 不 同
21 0 1年第 2期
山 东 纺 织 科 技
.1 . 5
多组 分 纤 维 混 纺工 艺 研 讨
尹 敏 邱 兆 宝 汪 黎 明 , ,
( . 岛 大 学 , 东 青 岛 2 6 7 ; . 岛市 纺织 工程 学 会 。 1青 山 60 1 2 青 山东 青 岛 2 6 1 ) 6 0 1
图 1 抗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横 截 面 图
工 艺等 因素都 会影 响到 多组分 混 纺纱 的性能 。
本 文 以 抗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 量 5 ) 粘 胶 纤 含 5 、 维 ( 量 4 ) 牛 奶 蛋 白纤 维 ( 量 5 ) 行 混 含 0 与 含 进
纺 为例 , 重对 多组 分 纤 维 混 纺 的关 键 技 术—— 侧
பைடு நூலகம்
山 东 纺 织 科 技
21 0 1年第 2期
截 面形态基 本为 圆形 或 腰 圆形 , 且具 有 明显 孔 并
隙或 裂 纹 。
棉 机一 AO 2 型 棉 箱 给棉 机 一 A0 6 9A 7 C型 成 卷机
一 A1 6 8 C型 梳 棉 机 () 胶 纤维 : 0 2粘 A0 2型 抓 棉 机 一 A0 5 3 F混 开
及混 比精度 密切 相 关 , 要 求 远 高 于传 统 单 一纤 其
维 的纺 纱 工 艺 。 多 种 纤 维 之 间 使 用 不 同 的 混 和 方
式 可构 成不 同特 征 的纱线 , 其纺 织 品呈 现 风格 使
不 同 的 特 征 。 多 组 分 纤 维 之 间 的 混 和 方 式 有 多 种 , 于 混 纺 的 不 同 组 分 纤 维 的 性 能 差 异 可 能 很 由 大 , 之 各 组 分 纤 维 含 量 的 不 同 以 及 纺 纱 方 法 及 加
摘 要 : 章 介 绍 了抗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 胶 纤 维 及 牛 奶 蛋 白 纤 维 的 性 能 , 根 据 纤 维 的 性 能 进 行 优 文 粘 并 化组合 混和 , 阐述 了 多 组 分 纤 维 混 纺 的 开 清 棉 、 棉 、 条 工序 的 关 键 技 术 。 梳 并
关 键词 : 多组 分纤维 ; 关键 技术 ; 化组 合混 和 ; 比精度 优 混
棉机一 A0 6 3 C型梳 针 式 开 棉机 一 A0 2 型棉 箱 9A 给棉 机一A0 6 7 C型成 卷机一 A1 6 8 F型梳棉 机
()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和 牛奶 蛋 白纤 维 生 条 : 3抗 F 0 C型 并 条 机 一 预 并 条 A3 5
气性 , 这样就 有利于纤 维 的导 电 , 使得 纤维 比电阻 下降 。 表 1为抗起 球 腈纶 纤 维 、 粘胶 纤 维 与牛 奶 蛋 白纤维 实测 的主要物 理指标 。
图 1 图 3分 别 为 抗 起 球 腈 纶 纤 维 、 胶 纤 ~ 粘 维 与 牛 奶 蛋 白纤 维 横 截 面 图 。
功能 的纤 维进行 混纺 , 仅 扩 大 了纤 维 原 料 的资 不
源 , 且 还 能 够 改 善 纺 织 品 的服 用 性 能 。 而 混 纺 纱 的 质 量 与 多 组 分 纤 维 间 的 混 和 均 匀 度
优化 组合 混和 与混 比精度 控制进 行研 讨 。
2 原 料 性 能 与 混 和 工 艺
原 料 的混 和 方 法 有 多 种 , 括 包 、 、 、 、 包 卷 条 网
图 2 粘 胶 纤 维 横 截 面 图
粗 等 。 由于 多组 分 纤 维性 能不 同 , 的 差 异很 大 有 或 其 中某一纤 维 混 纺 比较 小 , 难 在 开 清棉 工 序 很 进行 全 部棉包 混 和 。一 般情况 下 大多采 用单 一条 混, 但单 一条 混增加 了管理难 度 , 不利 于 降低 生 也 产成 本 。为此 , 在稳 定产 品质 量 的前提下 , 根据 可
从 图 2可 以看 出 , 胶纤 维 的 横截 面 呈不 规 粘 则锯 齿形 , 有 明显 的皮芯层 结构 。 并 从 图 3可 以看 出 , 奶蛋 白纤 维横 截 面近 似 牛
圆形 并 有 海 岛 状 的 凹 凸 结 构 , 且 有 微 小 的 细 孔 。 并 因此 , 奶 蛋 白 纤 维 本 身 具 有 良 好 的 吸 湿 性 和 透 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