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

合集下载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

而乙醛对肾脏有损害作用。
但是,适当浓度的茶确有解酒作用,若配合某些中草药物制成茶饮于酒 前酒后饮用,有很好的解酒作用。
科学饮茶
第三节 科学饮茶常识
三、茶与保健
7、哪些人应注意节制饮茶?
(1)老体弱者:应少饮茶。 (2)某些病症患者:应慎饮茶。医学专家指出,严重的动脉硬 化者、溃疡病患者、发热病人在饮茶上应慎重为宜。 (3)孕妇要少饮茶:因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碱,咖啡碱会对 胎儿产生不良刺激,影响生长发育。
腻。
科学饮茶
第三节 科学饮茶常识
三、茶与保健
1、一天喝多少茶为宜?
饮茶量的多少决定于饮茶习惯、年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风俗等 因素。一般健康的 成年人,平时又有饮茶习惯的,一日宜饮茶12克左右, 分3—4次冲泡。体力劳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高温环 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一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油腻食物较 多、烟酒量大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孕妇和和儿童、神经衰弱者、 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
喝花茶,最好用 透明玻璃盖杯,取花 茶3克,放入杯里, 用初沸开水稍凉至 90℃左右冲泡,随即 盖上杯盖,以防香气 散失。二三分钟后, 即可品饮。
科学饮茶
夏饮绿茶。夏日 炎热,这时是喝绿 茶的好时机。绿茶 属于未发酵茶,性 寒,有清热、去火、 解暑的功效。而且 它营养成分较高, 还有降血脂、预防 血管硬化等食疗作 用。
科学饮茶
第三节 科学饮茶常识
三、茶与保健
5、茶为什么能降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 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 为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另一种则认为由于受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类物

科学饮茶与健康

科学饮茶与健康

它们的发酵程度不同:全发 酵茶,红茶;不发酵茶,绿 茶;半发酵茶,乌龙茶;轻微 发酵茶,白茶、黄茶;后发 酵茶,黑茶。
1.绿茶 不发酵茶
品质特征:香高味醇,清汤 绿叶。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揉 捻~干燥。
主要类型:蒸青绿茶、晒青 绿茶、烘青绿茶和炒青绿茶。
代表名优茶:西湖龙井、信 阳毛尖、洞庭碧螺春、黄山 毛峰、庐山云雾、日照雪青 等。
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
讲究“韵味”。
台湾乌龙。
加工工序:鲜叶~晒 青~做青~杀青~揉 捻~干燥。
代表名优茶: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 冻顶乌龙等。
4.黑茶 后发酵茶
品质特征:叶粗、梗多,干茶黑褐, 汤色棕红,叶底暗棕。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揉捻~渥 堆~干燥 。
主要类型: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 四川边茶、滇桂黑茶。
吴觉农,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所著《茶经述评》是 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 圣”。
(四)六大茶类及特征
根据加工方式(多酚氧化酶 的氧化程度)不同分为六大 茶类:绿茶(green tea)、 红茶(black tea)、乌龙茶 (oolong tea)、白茶 (white tea)、黄茶(yellow tea)、黑茶(dark tea)。
2.红茶 全发酵茶
品质特征:干茶黑色,汤色红艳, 叶底红亮。
加工工序:鲜叶~萎凋~揉捻~ 发酵~干燥。
主要类型:小种红茶、功夫红茶 和红碎茶。
代表名优茶:正山小种、坦洋工 夫、祁门红茶、滇红、川红等。
3.乌龙茶 半发酵茶
品质特征:绿叶红镶边, 主要类型:闽北乌龙、
滋味甘醇、香气馥郁,
脂类化合物

茶艺与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

茶艺与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

茶艺与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茶艺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通过独特的动作和仪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茶艺并非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它也涉及到许多科学原理和实践。

科学茶道的发展探索了茶艺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并将其应用于茶制作和品饮的过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

1. 水质与茶叶选择茶艺的精髓在于制作出口感醇和香气扑鼻的美味茶汤。

而水质和茶叶的选择是决定茶汤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质中的矿物质含量和pH值会影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释放和茶汤的口感。

茶艺师需要了解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水质和茶叶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品饮效果。

2. 水温与泡茶时间控制在科学茶道中,水温和泡茶时间是制作美味茶汤的关键。

不同种类的茶叶对水温和泡茶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茶叶中的酶活性和化学物质释放会受水温的影响。

茶艺师需要掌握茶叶的种类和特点,了解适宜的水温范围和泡茶时间,并准确控制,以实现茶汤的丰富口感和香气。

3. 茶具的设计与选用茶具在茶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茶艺表演的道具,同时也是茶汤制作和品饮的工具。

科学茶道注重茶具的设计和选用,以提高茶汤的品质和品饮的体验。

茶具的材料、结构和尺寸都会对茶汤的口感和香气产生影响。

茶艺师需要了解茶具的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茶具,以实现最佳的茶艺效果。

4. 茶叶的储存与保鲜茶叶的储存和保鲜是科学茶道中的一项重要实践。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香气和化学物质,但易受潮、氧化和霉变的影响而失去其特殊品质。

茶艺师必须学习正确的茶叶储存方法,包括避光、防潮、密封等措施,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口感。

5. 茶叶的萃取与化学反应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在冲泡过程中会发生萃取与化学反应。

科学茶道需要茶艺师了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应的变化过程。

例如,茶叶中的儿茶素和氨基酸会在水中溶解,并与水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茶汤的颜色和味道。

茶艺师需要掌握这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并运用在茶汤的制作中。

茶的科学原理及应用的论文

茶的科学原理及应用的论文

茶的科学原理及应用的论文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饮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茶的科学原理及其应用。

茶叶的主要成分包括单宁类化合物、儿茶素、咖啡碱和香气成分等。

这些成分中,儿茶素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此外,茶叶中还含有很多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茶叶中的茶多酚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茶多酚可帮助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减少动脉硬化风险,具有一定的降血脂、降血压和降血糖作用。

此外,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具有提神醒脑、增强代谢和燃烧脂肪的作用。

因此,适量饮用茶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茶叶的科学应用主要包括饮用和药用两个方面。

饮用茶水对健康有益,能够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促进消化,清热解暑,预防感冒等。

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具有不同的功效。

绿茶含有丰富的儿茶素和氨基酸,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衰老等作用;红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具有增强心脏功能、促进消化和减肥等作用;乌龙茶则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降脂减肥和清热解毒等作用。

药用茶叶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比如绿茶、菊花茶等,在中医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另外,茶叶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

茶叶中的多酚和咖啡碱具有收敛、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用于护肤、保健品等领域。

比如,绿茶精华可以用于抗衰老、去皱、祛斑等护肤品中;茶多酚和茶碱也可以用于瘦身产品中,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

总之,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茶的科学原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多种成分的作用机制,其应用包括饮用、药用和美容保健等方面。

因此,适量饮用茶水,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喝茶实验报告

喝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茶叶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

3. 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叶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等。

茶叶提取的方法有水提法、醇提法、微波提取法等。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利用热水溶解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茶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绿茶、红茶、普洱茶、茶叶提取液、蒸馏水、乙醇、微波炉、电子天平、烧杯、漏斗、滤纸、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漏斗、滤纸、量筒、滴定管、微波炉等。

四、实验方法1. 茶叶提取(1)称取一定量的茶叶,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浸泡30分钟。

(3)将烧杯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5分钟。

(4)取出烧杯,冷却至室温。

(5)将烧杯中的茶叶过滤,得到茶叶提取液。

2. 茶叶有效成分的测定(1)茶多酚的测定:采用Folin-Ciocalteu法。

(2)氨基酸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法。

(3)生物碱的测定:采用HPLC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的提取(1)绿茶茶多酚提取率:15.2%(2)红茶茶多酚提取率:10.8%(3)普洱茶茶多酚提取率:12.5%结果表明,绿茶的茶多酚提取率最高,其次是普洱茶,红茶的茶多酚提取率最低。

2. 氨基酸的提取(1)绿茶氨基酸提取率:3.2%(2)红茶氨基酸提取率:2.8%(3)普洱茶氨基酸提取率:3.1%结果表明,绿茶的氨基酸提取率最高,其次是普洱茶,红茶的氨基酸提取率最低。

3. 生物碱的提取(1)绿茶生物碱提取率:1.5%(2)红茶生物碱提取率:1.2%(3)普洱茶生物碱提取率:1.4%结果表明,绿茶的生物碱提取率最高,其次是普洱茶,红茶的生物碱提取率最低。

六、实验结论1. 水提法是一种有效的茶叶提取方法,可以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

2. 不同茶叶品种的有效成分提取率不同,绿茶的提取率最高,其次是普洱茶,红茶的提取率最低。

第七章科学饮茶

第七章科学饮茶

茶叶中的这些化学成分,由于加工过程 中的化学变化,鲜叶与干叶含量不同,茶叶 加工后的各类茶的含量也不同。发酵、半发 酵和不发酵的茶差异很大。茶经沸水冲泡之 后,很大部分的对人体有利的成分都溶解于 水中,人们饮茶之后,这些微量元素也随之 被人体吸收,从而给人的身体带来营养和健 康,那些有害物质一般很难溶解于水,不会 被人体吸收。
▲什么是绿色食品茶和天然有机茶 呢?
按照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绿色食品 茶中的“六六六”农药滴滴涕残留量 不得高于15mg/kg。生产绿色食品茶的生 产单位,必须经申报,获得国家绿色 食品管理机构批准,在生产全过程中
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制定相应的 产品标准,按标准进行生产和控制, 保证最终的上市产品符合绿色食品 的要求,并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 色食品”标志的茶叶。
▲在饮茶品茗这一点上,不分男女, 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 居都市的富人。探索百岁寿星们的长寿 之谜,发现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 钟,受益匪浅
▲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十 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 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 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 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李庆远 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 决,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长生,不必 采灵药,炼金丹也。”
▲在茶的化合物中,有有机化合物和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已发现的有450 多种,其中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 碱、酶、茶多酚、脂多糖、有机酸、脂肪、 色素、芳香物质、花青素、类黄酮、维生 素等。
无机化合物约占干茶物质的4%~5%。 茶叶中的无机成分含量较多的是磷、钾, 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硫等,其他 都是微量的如锌、铜、硼、钼、铅、铋、 钒、硒、钴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茶与科学研究茶文化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茶与科学研究茶文化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茶与科学研究茶文化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茶与科学:研究茶文化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茶,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饮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草药的功效而深受喜爱。

而科学研究茶的文化与科学领域的应用,不仅扩展了茶文化的影响力,还为科学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人类健康、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积极影响。

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早在数千年前就有所涉及。

中国古代医家神农氏曾经亲自品尝数百种草药,其中就包括茶叶。

神农氏的经验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石,并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

茶的主要成分之一,儿茶素,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儿茶素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实践基础。

茶的应用不仅涵盖了人类健康领域,也渗透到了生物学研究中。

茶树作为一种植物,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吸引了科学家的关注。

基因组学研究表明,茶树基因组中富含大量与儿茶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为鉴定和培育高儿茶素含量品种提供了线索。

同时,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生理调节机制的研究,对于植物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启示。

茶文化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探索植物王国的动力。

化学科学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应用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酸、咖啡碱和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等,研究这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对于茶叶的质量评价和加工工艺的改进至关重要。

茶的色泽、香气和口感等特征是由茶叶中的化学组分决定的,因此,通过深入了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茶文化,并改良茶叶的品质。

此外,茶文化还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生产过程直接与环境因素相联系。

茶文化鼓励人们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推崇自然生态种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茶树所需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为环境学家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壤保护提供了案例和参考。

泡茶科学

泡茶科学

泡茶时的趣味现象探因一、是浮力还是表面张力?在杯中水面上放几片干茶叶,茶叶在起初一段时间内不会下沉。

茶叶为什么不会下沉呢?是浮力还是表面张力在起作用?为探明原因,可以做如下两个小实验:1.用手指把茶叶压到水面下,一松手,茶叶立刻浮出水面,表明浮力对茶叶的漂浮确实起作用。

2.从水中捞出一片泡好的茶叶,把叶片中的水挤出,竖插到水中,一松手,茶叶立刻沉入水底。

再把该片茶叶捞出,挤出其中的水,平放到水面上,发现茶叶不再下沉,漂浮多少天都不碍事,说明表面张力对茶叶的漂浮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二、为什么会多姿多彩?杯中的茶叶泡得长一点时间后,发现茶叶有的平躺着沉在杯底,有的悬浮于水中,还有的站立于杯底。

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仔细观察、研究,就会发现:1.鲜茶叶在烘干脱水的过程中,茶叶细胞几乎丧失了所有水分,细胞被破坏或干瘪。

在干瘪的细胞中,储藏了一部分空气,犹如瘪了的气球,以致于茶叶的密度比水小。

当把干茶叶撒在水面上时,即使没有表面张力作用,由于茶叶的密度比水小,它们也不会下沉。

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干茶叶中没被破坏的“干瘪”细胞吸水,将“瘪”细胞中的空气赶走,使茶叶密度大于水密度,再加上茶叶的上表面亦已湿透,大大削弱了水的表面张力,故茶叶能下沉。

2.仔细观察悬浮杯中的茶叶,不难发现茶叶上附着晶莹剔透的小气泡,原来是小气泡受到的浮力帮了忙,使已经被泡透的茶叶能悬浮。

用细棒“敲击”悬浮的茶叶,赶走附着的气泡,茶叶很快沉底,充分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有的茶叶即使被泡透以后,仍能浮于水面,其实也是气泡的功劳。

3.有的茶叶叶尖上附着的气泡相对较小,故茶叶仍能下沉,但有趣的是茶叶并非平躺着,而是叶梗着“地”、站立杯底,体现了力矩平衡原理,大致情形如图1,茶叶气泡受到的浮力和茶叶的重力对O点力矩大小恰相等。

在杯中水面撒少许干茶叶,发现它们很快相互靠拢,紧紧聚集在一起,好象很有感情一样,这是怎么回事?为探明究竟,可以做如下小实验:先在杯中只放一片干茶叶,然后在这片茶叶附近(远了则不易成功)再轻轻地放一片干茶叶,它们很快相互靠拢。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探索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探索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探索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还被认为有许多健康益处。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以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呢?本文将探索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以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一、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涉及到溶解、浸出和氧化等过程。

1. 溶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在水中溶解,其中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菌作用。

2. 浸出: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浸泡的过程,逐渐溶解到水中。

这个过程中,茶叶的香味和色素也会被释放出来,使茶水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香气。

3. 氧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空气中氧化,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茶叶特有的滋味,如红茶的红褐色以及乌龙茶的特殊香气。

浸泡的时间和温度会对茶叶冲泡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茶水苦涩,而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二、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

1. 茶多酚: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

2. 咖啡碱:茶叶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增加注意力和提神醒脑。

3.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是茶氨酸。

茶氨酸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代谢和修复细胞。

4. 维生素:茶叶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维生素E对皮肤有滋润和保湿作用,维生素B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茶叶中还含有矿物质如锌、镁、钾、铁等,这些矿物质对人体健康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茶叶冲泡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茶叶: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和特点。

如绿茶适宜用80℃的水温冲泡,红茶则适宜用90℃的水温冲泡。

此外,优质的茶叶在冲泡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香气和滋味。

第五讲 科学饮茶

第五讲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的基本知识
2、用水 “茶性必发于水”,水是决定茶汤滋味最重要的条件。 水质 桶装矿泉水较好,自来水 要静止2小时以上或沸腾30秒以上 水温 绿茶(花茶)80度左右;
青茶90度以上; 红茶、黑茶可用沸腾的水并且可以煮茶。 冲泡时间 绿茶,浸泡至叶脉打开 青茶 10—15秒 红茶(黑茶)15秒—1分钟,微火煮沸1分钟; 大容器泡在3—5分钟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四、茶与保健
8、酒后饮茶
饮茶解酒是经科学实验证明了的;小白鼠爬杆实验 酒后饮浓茶有诸多不宜 茶中的茶碱可迅速对肾起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的 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影响肾功能; 酒后心率加快,而浓茶可加速心率; 酒后可饮淡茶,稀释酒精,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四、茶与保健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四、茶与保健
4、能用茶水服药吗? 不能 多数情况下不宜用茶水服药,尤其是某些含铁剂、含铝剂、酶制剂 等西药遇到茶汤中多酚类物质会产生沉淀,影响药效。有些中草药如麻黄、 黄连、钩藤等一般也不宜与茶水混饮。另外,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具有兴奋 作用,因此,服用镇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宜用茶水送服,避免药 性冲突、降低药效。一般认为,服药后2小时内不宜饮茶。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三、根据季节饮茶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常识
三、根据季节饮茶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一,不但寒暑有别,而且干湿各异,人的生理需求是各不相同 的。因此,从人的生理需求出发,结合茶的品性特点,最好能做到四季选择不同的茶叶 饮用,使饮茶达到更高的境界。 春季,清香四溢的花茶,祛寒除邪,有助于理郁,去除胸中浊气,促进人体阳刚之气 回升; 夏天,绿茶,可给人以清凉之感,还能收到降温消暑之效; 秋天,乌龙茶属性平和,不凉不热,取红、绿茶两种的功效,既能清除盛夏浊热, 又能恢复津液和神气; 冬天, 红茶味甘性温,或者将它调制成奶茶,可以收到生热暖胃之效。 谚语 “常饮茶,胜服药”,合理安排四季择茶、饮茶,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茶饮与科学 研究与发现的旅程

茶饮与科学 研究与发现的旅程

茶饮与科学研究与发现的旅程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饮用的饮料之一,已经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生活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茶饮也在不断演变,各种研究和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茶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茶饮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在研究与发现中所取得的成果。

一、茶饮与健康茶饮作为一种饮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一种保健功效。

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例如茶多酚能够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咖啡因有助于提神醒脑。

此外,茶饮也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茶可以显著降低中风风险。

另外,茶叶中的多酚成分与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等效果也被多个研究所证实。

二、茶叶与抗氧化茶叶的抗氧化能力一直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氧化是导致衰老和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抗氧化物质可以有效减缓这一过程。

茶叶中的茶多酚被认为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够中和有害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关于茶叶抗氧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项名为“丧尸现象”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茶叶抗氧化性质的兴趣。

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揭示了茶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这个研究与发现的旅程中,茶叶抗氧化功效的得以证实,也为茶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茶与大脑功能茶的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是其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咖啡因和氨基酸可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特别是茶叶中的咖啡因与氨基酸的结合能够增强大脑的活力,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

除此之外,茶叶中的茶多酚也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一项发表在《神经药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挖掘茶叶在大脑保健中的潜力指明了方向。

四、茶文化与科学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科学研究和茶文化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
25
茶叶的耐泡程度是根据茶叶的加工方法和老嫩 程度而定的。细嫩的高级茶,冲泡1~2次就没有什么 茶味了,而一般的红茶、绿茶却可以冲泡3~4次。如 果在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则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 越粗老越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越缓慢。
26
第二节 茶的饮用方法
1、绿茶饮法
绿茶是中国产茶区域最广泛的茶类,全国各产茶省均有 生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镇,还 是乡村,都有大量的茶人饮用。 绿茶的品饮,大至有如下 程序。
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 陶瓷烫手,这是美中不足。
18
5、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 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有洁 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式样 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作放置茶 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19
搪瓷茶具,具有坚固耐用, 携带方便等优点,所以在 车间、工地、田间,甚至 出差旅行,常用它来饮茶。 但它易灼手烫口,也不宜 用它泡茶待客。
12
2、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 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瓷茶具一般说来, 保温、传热适中,能较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形之美,而且洁白卫生,不污染茶汤。如果加上图 文装饰,又含艺术欣赏价值。
茉莉花茶 13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 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 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紫砂茶具,用它泡茶,既无 熟汤味,又可保持茶的真香。 加之保温性能好,即使在盛 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 夏酷暑,茶汤也不易变质发 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馊。
14
但紫砂茶具色泽多数深 暗,用它泡茶,不论是红 茶、绿茶、乌龙茶,还是 黄茶、白茶和黑茶,对茶 叶汤色均不能起衬托作用, 对外形美观的茶叶,也难 以观姿察色,这是其美中 不足之处。

养生之道:科学饮茶可有效保证身体健康

养生之道:科学饮茶可有效保证身体健康

养生之道:科学饮茶可有效保证身体健康引言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来保护和增强身体健康。

在众多养生方法中,饮茶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养生方式。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学饮茶的原理、茶叶的种类以及饮茶的注意事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饮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科学饮茶的原理茶叶中含有一系列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咖啡碱、茶多酚、黄酮类物质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身体内发挥着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

科学饮茶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抗氧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强力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伤害,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减轻水肿和肾脏负担,对于预防肾结石等疾病有一定的益处。

3.抗菌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4.促进消化作用:茶叶中的茶碱和茶酸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减轻胃肠负担,预防胃溃疡和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

茶叶的种类及其保健功效茶叶是指从茶树的嫩叶中提取的叶片或芽尖,经过加工和烹制而成的饮料。

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茶树品种的不同,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多个种类。

下面将介绍常见茶叶的种类及其保健功效:1. 绿茶绿茶是指经过轻微加工和热处理而制成的茶叶。

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饮用绿茶可以降低血脂、抗衰老、预防癌症、保护心脑血管等,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红茶红茶是指经过完全发酵和发酵后的茶叶。

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茶酚和芳香物质,具有独特的风味。

科学研究发现,红茶中的茶多酚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肌功能,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科学饮茶-不同的人喝不同的茶

科学饮茶-不同的人喝不同的茶
1.1 茶叶成分及功能
茶叶干物质化学成分是由3.5~7.0% 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通过饮茶能摄 入的数量和对人体保健的作用见下表:
矿质元素 钾K 镁 Mg 锰 Mn 氟F 铝 Al 钙 Ca 钠 Na 硫S 铁 Fe 铜 Cu
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功能
每天冲饮10克茶叶摄入数量 140~300mg 1.5~5mg 3.8~8mg 1.5~5mg 0.4~1mg 3~4mg 2~8mg 5~8mg 0.6~1mg 0.5~0.6mg
科学饮茶-不同的人喝不同的茶
茶(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原产于中国,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 (Camellia)植物。因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对其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中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是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还是茶文化的形成、发 展、传播,中国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由茶的原产地转变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 中心。本文将就茶性特征、以及日常饮用注意事项进行简述和说明。
绿茶: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饮用,绿茶有很好的防辐射效 果,非常适合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
黄茶:性寒,功效也跟绿茶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口感,绿茶清爽、黄茶醇厚。 白茶:性凉,适用人群和绿茶相似,但“绿茶的陈茶是草,白茶的陈茶是宝”,陈放 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 青茶(乌龙茶) :性平,适宜人群最广。 红茶:性温,适合胃寒、手脚发凉、体弱、年龄偏大者饮用,加牛奶、蜂蜜口味更 好。 黑茶(普洱茶) :性温,能去油腻、解肉毒、降血脂,适当存放后再喝,口感和疗效 更佳。
2.1 时令与饮茶

浅谈茶叶的功能性成分与科学饮茶

浅谈茶叶的功能性成分与科学饮茶

浅谈茶叶的功能性成分与科学饮茶古有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有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茶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而且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许多古代医书和名医都记录了饮茶对人体许多疾病的疗效。

不同类型的茶其营养成分与功能性成分也会略有差异。

现有科学证据表明: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的功效,同时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科学显示,饮茶没有不良作用,提倡科学饮茶。

标签:茶;功能性;成分;科学饮茶茶源于中国,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茶树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西南部,从那慢慢地向中国各地传播,进而有了中国的四大茶区。

在古老的年代,由于受到种植规模的限制,茶仅限于官廷贵族和寺庙僧侣享用。

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茶叶的用途已由药用扩大为民间饮用。

到我国的唐代,茶叶已经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

到了18世纪,茶叶已成为世界人民爱好的一种饮品。

目前全世界约有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有超过20亿人在喝茶,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一、茶与健康概述茶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世界性饮料,茶之所以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不同民族所接受与喜欢,这与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茶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还具有药物属性。

陆羽《茶经》中曾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字并是茶的意思。

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为饮,有益思、少堕、轻身、明目”的功效,齐梁时期陶弘景所作《杂录》中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启服之。

”至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唐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

二、茶的功能性成分分析按照茶的加工工艺和风味品质不同,可将茶茶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经历了数千年实践的查验,茶的保健功效已为世人所公认。

但是,茶的保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合理的饮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健作用,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合理饮茶的问题,发表的文章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许多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意测,出现一些误导公共的报导。

下面就合理饮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作一讨论。

一、茶叶的合理选用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间、地址及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人与茶之间的关系。

所以,科学合理的饮茶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茶而异。

在选用茶叶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不同茶叶的不同特性茶的温凉特性:茶的最先利用是药用,茶本来就是一味中药。

从中医角度看,茶的药性一般属微寒,偏于平、凉。

但相对来讲,红茶性偏温,对胃的刺激性较小,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无论是绿茶仍是红茶,均有较强的火气,多饮令人上火,但这种火气只能短暂存在,放置数周后便可消失;相反,陈茶则性趋凉,一般是越陈越凉。

不同茶叶的化学成份含量: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化学成份含量。

绿茶富含各类儿茶素,而在红茶中,儿茶素大多已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缩合产物,乌龙茶的情况则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

黑茶(如大部份砖茶等)较为粗老,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较低,但它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这对糖尿病医治有利;它同时含有太多的氟,饮历时须考虑如何减少氟的摄入量。

普洱茶含有一些由微生物转化而来的特殊成份,药性偏凉,同时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小。

不同茶叶的咖啡碱含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乃至还有脱咖啡因的茶,而不同人群、不同饮茶时间对咖啡碱的敏感性也不同。

对于一样嫩度的茶叶而言,春茶与夏秋茶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较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春茶(尤其是早春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口味较鲜爽,夏秋茶的多酚类含量很高,口感浓强而苦涩。

复方保健茶和药茶:作为对茶医药保健功效的深切开发,茶已用于数以千计的中药方剂和保健茶配方当中,这些配方茶被称为保健茶或药茶。

这种茶的特性更是千差万别,其性质不仅与所含有的茶叶有关,还决定于所配伍的其他中药材的性质。

对于此类茶及一些茶药膳的选用,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2、气候、季节与茶叶的选择气候条件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饮茶消费习俗的形成与消费者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有必然的关系。

在非洲,酷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下,人们需要清凉,所以这些地域的人多喜欢饮用绿茶,并在绿茶中加入薄荷等清凉饮料,用于解暑并弥补缺少蔬菜所产生的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的不足。

在气候酷热的季节,饮凉茶也不失为一种清凉解暑的选择。

在纬度偏北的一些地域,由于气候偏寒,人们更需要御寒取暖,所以该地域的人们多喜欢饮红茶或花茶。

在酷寒潮湿气候条件下,饮茶宜热饮。

饮热茶,尤其是热饮红茶、乌龙茶等,则有利于渲肺解郁,暖身驱寒湿。

肺气喧发、经络畅通的感觉,这就是唐朝卢仝“七碗茶”诗中所描述的:“”。

饮茶还须按照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来选择不同属性的茶。

夏日炎炎,宜饮绿茶,因为绿茶性凉,饮上一杯清凉的绿茶(如龙井茶),可以消暑解渴,神清气爽。

冬季天气酷寒,外出回家后热饮一杯味甘性温的红茶或乌龙茶,可使人暖胃生热,放松身心,消除疲惫。

因此,在中国有“夏饮龙井,冬饮乌龙”之说。

中国江南、华南等地域的春天雨水多、湿度大,为了去寒邪、解郁闷,这时可选择香气馥郁的花茶,或热饮红茶、乌龙茶,这样可驱寒湿、喧肺气、解抑郁,增进人体阳刚之气回升。

如此安排四季饮茶,可显著提高茶叶对人体健康的效益。

3、食物结构与茶类的选择我国西藏、内蒙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域习惯大量饮用砖茶,这一方面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的食物结构相关联。

他们长年以牛、羊等肉类和奶类为主食,又缺少新鲜蔬菜供给,他们所需的许多维生素都来自茶叶,茶中的其他许多成份对他们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也很大。

所以,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至于为何选用砖茶,这与砖茶便于远程运输、价钱相对较低、又适合在茶壶内慢慢烹煮及制成酥油茶的饮茶习惯有关。

英国等西方国家有喝奶茶的传统习惯。

在所有茶类中,红茶加奶后无论外观品质仍是香气滋味都比较协调,所以,需要加奶调配的茶以红茶为宜。

我国边疆牧区也有饮用奶茶的习俗,他们主要选用黑茶(砖茶),这也是比较适合的茶类。

调制奶茶,最不宜的是绿茶,绿茶加奶后色如泥汤,香气滋味也不佳,同时绿茶中大量存在的儿茶素类物质能凝固奶中的蛋白质,使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4、按照人的身体状况、生理状况选择茶叶茶虽是保健饮料,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习惯有别,因此每一个人适合喝哪种茶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说来,第一次饮茶或偶尔饮茶的人,最好选用高级次的名优绿茶,如上等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

喜欢清淡口味者,可以选择高级烘青和名优茶,如茉莉烘青、旗枪、敬亭绿雪、天目青顶等;如平时要求茶味浓醇者,则以选择炒青类茶叶为佳,如珍眉、珠茶等。

若平时畏寒,那么以选择红茶为宜,因为红茶性温,有去寒暖胃之功;若平时火旺,那么以选绿茶为上,因为绿茶性凉,喝了有去火、清凉之效。

由于绿茶含茶多酚较多,对胃会产生必然的刺激作用,所以,如果喝了绿茶感到胃不适的话,可改饮红茶,同时也需要减少每次泡茶的茶叶用量,以降低茶汤浓度。

对身体肥胖的人,以饮用乌龙茶或沱茶等更为适合,据报导这些茶具有很好的消脂减肥功效。

现在市场上茶叶产品琳琅满目,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来饮用。

如对有饮茶习惯,但容易因饮茶而造成失眠的人,可选用低咖啡因茶或脱咖啡因茶。

若是是以医治各类疾病或保健为主要目的,则可以选用相应的各类药茶,如清热利咽的合欢胖大海茶、补气强壮的黄芪茶、降脂减肥的各类减肥茶,等等。

一般年轻人阳气足、火气旺,在夏日可喝一些凉茶以消暑解渴,但对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应尽可能避免饮凉茶,因为凉茶性寒,易损伤体弱者的脾胃功能和肺经功能。

体弱者特别是脾胃虚寒者饮茶以热饮或温饮为宜,若多饮冷的绿茶有聚痰伤脾胃的副作用。

二、正确的泡茶方式一、泡茶用水好茶需要配好水,还需要有合理的泡制方式。

若没有好的泡茶方式,优良品质难以表现,保健和营养功效难以充分发挥。

我国古代对泡茶用水已有很深切的研究,他们对水质的要求归纳为:“源”、“活”、“甘”、“清”、“轻”五字。

所谓“源”,是指水的来源,唐朝陆羽《茶经》中记载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所谓“活”,是指活水,尤其是指青山中缓慢流动的山泉。

所谓“甘”,是指水的回味有甘甜的感觉,一般优质泉水有此特点。

所谓“清”,是指水源清澈见底,水中没有微生物和其他杂质。

所谓“轻”,是指水的比重相对较小,其实质是水的硬度较小。

城镇里的自来水由于含有消毒后残留的氯气,不是好的泡茶用水。

井水一般硬度较高,还具有还原性,最不宜泡茶。

对于天落水(即雨水),若是大气环境质量好,则其水质对泡茶而言尚属一般,但由于目前大气污染是普遍现象,酸雨现象比较严重,所以雨水一般不是好的泡茶用水。

纯净水虽然干净卫生,但用它泡茶,茶叶的香、味也较差。

较好的泡茶用水是清澈流动的山泉水。

二、正确的冲泡方式具有了好茶和好水,对不同的茶叶还需要不同的泡茶方式。

绿茶宜用玻璃杯或瓷杯,冲泡水温应茶叶老嫩而别,细嫩的名优绿茶用80~90℃水温为宜,对较粗老的绿茶,泡茶水温可适当提高;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60左右。

红茶的冲泡一般需要较高的水温和较小的茶水比(1∶50左右),红茶的冲泡次数比绿茶要少些。

乌龙茶的冲泡则更为讲究。

乌龙茶通常选用茶壶(以紫沙壶为上乘)、小杯、茶盘等为配套茶具。

冲泡进程主要包括冲洗并加热茶壶茶杯、滚水洗茶、冲泡加盖、从壶中倒出茶汤等步骤。

冲泡乌龙茶的茶水比例较绿茶为大,即要装入较多的茶叶,用较少的开水冲泡,但冲泡次数比绿茶要多,通常可泡5~6次。

泡乌龙茶的水温要求在95℃以上。

乌龙茶一般以乘热饮用为宜。

砖茶的泡制,一般需要在炉子上较长时间的熬煮。

对一些药茶的泡制,还因不同医治目的而有特殊的要求和程序,在此不予详述。

三、合理饮茶1.适合的饮茶温度虽然此刻饮茶方式已发展出多种,但大部份仍是传统的开水泡饮方式。

用开水泡好茶水后,在什么温度下饮用为宜?这个问题超级重要,但又常被人们所轻忽。

首先要避免烫饮,即不要在水温较高情况下边吹边饮。

因为太高的水温不但烫伤口腔、咽喉及食道黏膜,长期的高温刺激仍是致使口腔和食道肿瘤的一个诱因。

在初期的饮茶与癌症发生率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曾发现有些地域的食道癌发生率与饮茶有必然的相关性,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是长期饮烫茶的结果,而不是茶叶本身所致。

由此可见,饮茶温度太高是极为有害的。

相反,对于冷饮,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老人及脾胃虚寒者,应当忌冷茶。

因为茶叶本身性偏寒,加上冷饮其寒性得以增强,这对脾胃虚寒者会产生聚痰、伤脾胃等不良影响;但对于阳气旺盛、脾胃强健的年轻人而言,在暑天以消暑降温为目的时,饮凉茶也是可以的。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提倡热饮或温饮,避免烫饮和冷饮。

2.适合饮茶的时间饮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茶时间的掌握。

饭后不宜马上饮茶,一般可把饮茶时间安排在饭后一小时左右。

饭前半小时之内也不要饮茶,以避免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等与食物营养成份发生不良反映。

临睡前也不宜喝茶,以避免茶叶中的咖啡碱令人兴奋,同时摄入过量水分引发夜间多尿,从而影响睡眠,固然,此刻出现的脱咖啡因茶则另当别论。

何时饮茶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以解渴为目的的饮茶,渴了就饮,只要饮茶量不是太大,没必要太刻意饮茶时间。

若在进食过量肥腻食物后,马上饮茶也是可以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脂肪、蛋白质等成份的吸收,增进过量营养的排泄,解除酒毒,消除胀饱不适等。

有口臭和爱吃辛辣食物的人,若在与人交谈前先喝一杯茶,可以消除口臭。

嗜烟的人,若能在抽烟同时喝点茶,就可减轻尼古丁对人体的迫害。

在看电视时也可饮茶,这样对消除电视荧屏辐射、保护视力有必然益处。

脑力劳动者边工作边饮茶,可提神保健,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清早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茶(不宜太浓),可以帮忙洗涤肠胃,对健康也很有利处。

3.适量饮茶饮茶益处虽多,但也须适量。

饮茶过度,特别是过量饮浓茶,对健康是不利的。

茶中的生物碱将使中枢神通过于兴奋,心跳加速,增加心、肾负担,晚上饮茶还会影响睡眠。

过量饮茶,体内太高浓度的咖啡碱和多酚类等物质对肠胃产生刺激,会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按照人体对茶叶中药效成份和营养成份的合理需求来判断,并考虑到人体对水分的需求,成年人天天饮茶的量以天天泡饮干茶5~15克为宜。

这些茶的用水总量可控制在200~800毫升。

这只是对普通人天天用茶总量的建议,具体还须考虑人的年龄、饮茶习惯、所处生活环境和本人健康状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