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1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 1 、、、v 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樊首望20XX年5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樊首望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4.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楚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1)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指出,当物体做功使其产生速度改变时,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ΔK,其中W表示做功,ΔK表示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例题演练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示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小组讨论与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落下时,产生的动能不同?2.教学设计(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帮助学生理解动能与做功之间的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示范演练教师进行例题演练,让学生看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实际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或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5)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5)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理解领悟本节课在上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探究动能的表达式,以及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

要着重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1.对三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在本章第1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上一节又探究了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物体的动能一定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那么,动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动能的表达式,让我们来分析三个具体问题:①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为l,试求该物体的末速度v2。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有v22-v12=2al,解得②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地h高处以初速度v1竖直向下抛出,所受空气阻力恒为F,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2。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有v22-v12=2ah,解得③如图所示,用一水平力F将质量为m的物块推上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

物块的初速度为v1,位移为l,求物块的末速度v2。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cosθ-mg sinθ=m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有v22-v 12=2al,解得2.动能表达式的确立将上述三个具体问题所得的结论适当变换,可依次得到如下的表达式:①②③仔细研究上述三个表达式,可以发现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v相关,因而与动能E k相关,且与v2成正比也与前面的探究相一致;W相等,因而与前面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研究相一致,即功是它的变化的量度。

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 k3.对动能的深入理解关于动能,可从以下四方面来加深理解:①动能具有相对性,参考系不同,速度就不同,所以动能也不等。

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描述物体的动能。

②动能是状态量,是表征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旦确定,物体的动能就唯一地被确定了。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复习以往知识,和实际生活案列,引出动能。

本节课重点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及应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表达式,运用类比理解动能定理。

通过例题,运用两种不同方法理解动能定理的优势,并总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及做题步骤。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1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2会用动能定理理解动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务实的态度,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实验探究出发分析得出动能的定义式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新课教学]一、动能的表达式生: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师: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展示课本例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程)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222 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l 增大到V 2,如图 5.7—2 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投影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师:刚才这位同学推导得很好,最好是在推导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就更完美了.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从 W= 1 mv 2 - 1 mv 2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 1 mv 2 ”很可能是一个2 2 2 1 2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 1 mv 2 ”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 动能的表达式.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1、《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高中物理人教版 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物理人教版 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功与能量转化的定量关系。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7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理解动能定理的精髓,是进一步理解功能关系的重要支撑。

3.教材的编写思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再以一个实例引入主题,进而推导动能的表达式与动能定理,然后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4. 教材的特点:第一,要求学生熟悉对动能表达式的推导;第二,注重对动能定理的理解;第三,要求学生对研究对象与过程的选取,分析能力;第四,注重运动学知识应用和动能定理应用的区别。

5.教材处理: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对后面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重要的启示和铺垫作用,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决定动能的相关因素,质量与速度。

再用熟悉的物理情景进行演示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时做过的实验)探究功与动能的定量关系(推理、演绎归纳),最后巩固动能定理。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经过必修1的物理学习,特别是对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物理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表示了深深地叹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节课通过实验明确了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功与能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如重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弹性势能等。

3.学生的认识特点: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分析、创新能力有待训练加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定理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掌握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动能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观察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中功与动能变化关系的理解。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动能变化、动能定理应用实例)。

•实验器材(如斜面、小车、弹簧、打点计时器等,用于演示动能定理实验)。

•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明确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

•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动能定理的应用实例,促进思维碰撞。

•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能定理的适用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冲刺的视频,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跑得越快,越难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出动能的概念。

新课教学1.动能的概念•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表达式:Ek=21mv2,解释各符号含义。

•讨论: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2.动能定理的引入•通过分析实例(如滑块沿斜面下滑),引导学生思考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引出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表达式:W=ΔEk=21mv22−21mv12。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4)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4)

7.7动能和动能定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通过上节的探究我们已经了解力所做的功与物体所获得的速度的关系。

那么,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究竟是什么?进一步探究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新课教学]一、动能的表达式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与动能有关的因素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方案: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2)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现象:(1)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结果:(1)高度越大,滑块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滑块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滑块对外做功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7)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7)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W合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学重、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深化性应用【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从W-v2图像中得出W∝v2,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任务驱动,感知教材1.动能E k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已知m甲=2m乙v甲=v乙,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车以速度4 m/s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1 m/s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E k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f,如何推导?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F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L1,尔后撤去,再运动L2停下来,如何表述W合?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中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三、释疑解惑(一)动能E k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1)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v→机械运动状态;(2)标量性:大小,无负值;(3)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v的结果往往不相同;(4)ΔE k= E k1-E k0,ΔE k>0表示动能增加,合力作为动力,反之做负功;(二)动能定理1.公式的推导:2.表述:3.理解:(1)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1.复习旧课1)、功和能的关系是什么?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物体能量变化的多少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即W=ΔE。

2)、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

[导入]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激发学习动机思考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分析: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讲授新知识(一)、探究动能表达式(二)动能(三)、动能定理(四)、动能定理的应用4.巩固运用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速度一定也不变B、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C、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2)、a、b、c三球自同一高度以相同速率抛出,a球竖直上抛,b球水平抛出,c球竖直下抛。

设三球落地时的速率分别为v a、v b、v c,则().A、v a>v b>v cB、v a=v b>v cC、v a<v b<v cD、v a=v b=v c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多大?4)、将质量m=2 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 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陷入泥中h=5 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g取10 m/s2)5.检查评价总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6.间隔性复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教材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泗县一中《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一物理组:吕雪利《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其表达式的确定过程;⑵理解动能定理物理意义及其推导过程;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学会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过程和方法:⑴体验科学推理和理论验证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⑴动能表达式的得出。

⑵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动能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 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 v 2,那么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 2这个 因子。

举例:假设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那辆车破损的更严重? 学生思考回答:满载货物的 继续提问: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拥有的动能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跟质量有关系,那么表达式还可能有 m 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 E k1mv 2 (教师直接给出)2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 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 速度由 v 1 增加到 v 2,如何用 m 和 v 表示力 F 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由运动学方程得v 2 v 2 2al21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 Fl malm 1(v 22 v 12 ) 图 121mv 221mv 12221m v 2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2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 1 mv 2 ”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2能表达式。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

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

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

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五、学习资源准备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六、案例实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踢毽子游戏活动中有没有对毽子做功,如何求这个功)学生讨论并回答:有做功,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做功板书:动能定义和动能定理内容及公式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几点说明:1、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动能也没有负值。

2、动能定理公式中的左边是合力做的功,右边是动能的变化。

3、动能变化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

4、合力做功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总和,而不是某一个力做的功。

二)、动能定理的热身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几个学生的答案,最后教师展示规范解题步骤,通过学生对比讨论,总结出应用动能定理比动力学和运动学结合的方法解题的优势,从而树立能量思想;并总结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清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研究各力做功,确定合力做的功;3、分析选定阶段的初、末动能,确定动能增量;4、运用动能定理求解三)、动能定理应用之一:(学生做例1)通过该题的练习主要让学生明确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特别是连接体问题,物体的受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应具有同一性,不能张冠李戴相互混淆;四)、动能定理应用之二:多过程问题(学生做例2)通过该题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确定正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特别是多过程问题如何选取研究过程至关重要;能全程的最好全程;然后通过变式训练2巩固全程思想,最终确定根深蒂固的能量观点;教师课件展示多过程问题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全程法;五)、动能定理应用之三:变力做功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训练3)请同学到黑板展示解题过程,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教师最后总结:通过以上练习我们认识到动能定理不管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不管受力是恒力还是变力都可以应用,没有任何使用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能量意识。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1.动能定理课件2.《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说课稿3.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说课稿4.《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5.《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6.动能定理知识点总结7.动能定理的知识点总结8.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本9.《动能》教学设计第二篇:高中物理示范课《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一物理示范课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问题导入英国传统跑车的代表品牌莲花也是以制造小排量、车体极度轻量化的速度机器而著称.一辆莲花Elise,排量只有1.8 L,由于重量只有675 kg,却可以创造出百公里加速5.9 s的惊人纪录.使莲花跑车速度达到100 km/h需要对它做多少功?如果这一过程是以恒定的额定功率实现的,那么该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大约应是多少?推进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情景设置: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2v2-v12而v-v=2al,即l= 2a22212ma(v2-v12)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2a1212-mv1 也就是W=mv222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11.mv2是一个新的物理量.21212.mv2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mv12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22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12.动能的公式:Ek=mv2.2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4.动能的单位:焦(J).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例质量为2 kg的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求石块在第1 s末、第2 s末的动能是多少?解析:先求出第1 s末和第2 s末的速度再求出动能值,明确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是时刻变化的.v1=gt1=10×1 m/s=10 m/s,v2=gt2=10×2 m/s=20 m/s11Ek1=mv12=100 J,Ek2=mv22=400 J.22答案:100 J 400 J知识拓展例2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 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解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F合=F-kmg=ma ①v2又v-0=2al,所以a= ②2l22v2由①和②得:F-kmg=m2lv2602334F=kmg+m=0.02×5×10×10 N+5×10×N=1.8×10 N.22l2⨯5.3⨯10解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1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G=0,W支=0,W牵=Fl,W阻=-kmgl.据动能定理得:Fl-kmgl=mv2,24代入数据,解得F=1.8×10 N.课堂训练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发生位移s1时撤去力F,问物体还能运动多远?解析:研究对象:质量为m的物体.研究过程:从静止开始,先加速,后减速至零.受力分析、过程草图如图所示,其中mg(重力)、F(水平外力)、N(弹力)、f(滑动摩擦力),设加速位移为s1,减速位移为s2方法一:可将物体运动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求解物体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位移为s1,水平外力F做正功,f做负功,mg、N1不做功;初始动能Ek0=0,末动能Ek1=mv1221根据动能定理:Fs1-fs1=mv12-0 2又滑动摩擦力f=μN,N=mg1则:Fs1-μmgs1=mv12-0 21物体在s2段做匀减速运动,f做负功,mg、N不做功;初始动能Ek1=mv12,末2动能Ek2=0 1根据动能定理:-fs2=0-mv12,又滑动摩擦力f=μN,N=mg21则:μmgs2=0-mv122即Fs1-μmgs1-μmgs2=0-0 s2=(F-μmg)s1.μmg方法二:从静止开始加速,然后减速为零,对全过程进行求解.设加速位移为s1,减速位移为s2;水平外力F在s1段做正功,滑动摩擦力f在(s1+s2)段做负功,mg、N不做功;初始动能Ek0=0,末动能Ek=0 在竖直方向上:N-mg=0 滑动摩擦力f=μN 根据动能定理:Fs1-μmg(s1+s2)=0-0 得s2=(F-μmg)s1.μmg布置作业教材“问题与练习”第3、4、5题.板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能,叫动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12⎪⎪⎪2.公式Ek=mv⎪动能⎨2⎪⎪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动⎪⎪⎩4.单位:焦(J)能⎪体能的变化⎧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和⎪⎪⎪⎪12⎪2.W=Ek2-Ek1或W=1mv2动⎨-mv12⎪22能⎪⎪⎪3.解题步骤:⎪定⎪⎪程⎪动能定理⎨(1)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理⎪⎪(2)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3)明确初,末状态的功能⎪⎪⎪说明⎪(4)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活动与探究课题:估测自行车受到的阻力目的:自行车仍是我国主要的代步工具,根据动能定理估测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既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脚蹬,设此时自行车的速度为v0,由于受到阻力f作用,自行车前进一段距离l后将会停下来,根据动能定理,有12-fl=0 mv022mv0即阻力f=2l实验中需测出人停止用力后自行车前进的距离l,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m,以及初速度v0.初速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测得:1.在停止用力前,尽可能使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平均速度,以它作为停止用力时的初速度.2.测出自行车从停止用力到静止时前进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匀减速运动的规律,求出初速度.3.停止用力时从车上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出释放的高度和石块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即可求得初速度.教学反思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在动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而动能变化量又较容易得到的具体运动形式,同时要考虑误差的大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本节课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第三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