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个人都会被这些古诗所吸引,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一抹《琵琶行》。
琵琶行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描述了他听到琵琶声后的心理变化,读了以后,我就深深地沉醉在里面,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叙事写景,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叙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诗中主角--琵琶女的形象鲜明突出。
我还清楚地记得: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在皎洁的月光下,琵琶女拨动琴弦,似在向天地倾诉她的衷肠。
凄凉的夜色衬托着悲伤的情调,烘托了音乐的效果。
全诗从白居易的感受写起,一直到叙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构成一幅凄婉的音乐图画。
尤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他原来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曾为祖国建功立业。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却让他经受了人间冷暖的考验,所以诗人不再有少年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幻想什么,只求能保住小命就行。
这种心境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可以看出。
最后四句中,诗人感慨:像我这样贬斥在外的人,即使有幸与朋友重逢,又何必要说那些感伤的话呢?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诗人将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鲜明突出,正是由于她弹奏时技艺精湛的缘故。
再者,诗人所用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
全诗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塑造琵琶女这个形象服务的。
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我”字,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却分明感到,这是作者自身在抒情。
第二、三句中“夕阳西下”的描写,暗示了时间推移,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准备了环境;结尾一句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以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感情活动。
一位擅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在艺术享受中融进自己满腔的激情,尽情尽致地弹奏,直到曲终情竭。
可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与封建社会中的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成鲜明的对照。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摘要:汉语古诗词可谓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因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精美的形式而为人所喜爱。
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尤其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别于日常普通语言,它具有音乐美,诗就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不断移动的平衡构成的。
优秀的诗歌一般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及两个英译本从音美,即语音修辞层面上进行分析。
关键字:诗歌;音美;语音1.引言诗也被称作诗歌,由此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严格遵守韵律的文体,正是这种特性使其与其他的文体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吕叔湘,1988),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这导致英译的汉语古诗很难保持原诗的“音美”。
然而,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 首先可以不求形似, 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刘季春,1995)。
由此可见,在诗歌英译中,“音美”是一重要因素。
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汉字单音节特征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
译者虽然不能在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诗歌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但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
英语则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完全复制原诗的音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中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
2.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分析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By Xu yuanchong)译文二:Night—moor at Maple Bridge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By Yunte Huang)2.1 原诗平仄分析汉语讲究平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交替,便构成了诗篇的节奏。
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融合
家 酒馆 吃饭 , 遇几位 歌 的诗 作 被 演 唱得 最 多 , 果 王 昌龄 的 结
《 芙蓉楼送辛渐》 高适的《 , 哭单父梁九少府》 和王 之涣的《 凉州词》 先后被演唱, 三人不分胜负, 于是
律善于作 曲。李 白、 杜甫 、 自居易、 王维 等唐 诗名
ltrt r a e f u d v r f n i t h sp p rw l a a y e te q i ts e c fT n o t n h n s ls ia t i a u e c n b o n e o e i e y t n .T i a e i n z u n e s n e o a gp er a d C i e e ca sc l — l l h y l i eau e f m e p rp c ie o e c mb n t n o sc b a t n i r tr e u y r t r r t e s e t f h o i ai f o h v t o mu i e uy a d l e au e b a t . t Ke r s: n o t ;mu i h r ;l e au e b a t y wo d Ta g p er y sc c am i r t r e uy t
中, 就一共诞生 了近三千位诗人, 创作 出五万余首 诗歌 , 堪称 中国诗 歌史 上 空 前 鼎盛 的 时期 , 至 今 是
尚未超越 的 、 有 代表 性 的 诗歌 文 化 的顶 峰 , 是 具 也 世界诗 歌史上 的一座 高峰 。 …
一
比如 自居 易《 长恨 歌 》, 然 其 语 言 明 白晓 畅 虽
一
对仗工整 , 而且富有韵律感 , 整个诗句有种很有表 现力 的音乐感 。
( ) 二 内容 上与 音 乐美的结合
论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论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
诗歌和音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展现着唐代文化的荣耀。
本文将分别从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和诗人的作品入手,探讨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一、背景唐代是一个法度之时,当时的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歌舞曲墓志铭等文物的出现证明了唐代音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唐朝在交往活动中影响广泛,许多外来音乐也影响了唐代音乐,进一步丰富了唐代音乐文化。
二、文化事件唐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创作形式,在音乐文化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几乎所有唐代音乐都与诗歌联系在一起。
开元乐舞之盛就是一个例子,它是盛世时代的象征标志,也是唐代诗歌和音乐的重要事件之一。
开元乐舞,首创于唐代贞观年间,取材于废除天下土地私有制并均贫富的秦始皇所制定的乐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宫廷音乐。
如此繁华的乐舞,没有伴奏翩翩起舞,怎么可能立足于天下,立足于后世?开元乐舞对诗歌的影响也很深刻。
唐人作诗时,宫廷音乐往往成为其中一个主题。
《山中书道士》中的“舞腰肢、歌长卷,声随景发入空阔”,道出了宫廷音乐对于唐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在许多宫廷音乐和诗歌中,唐朝主要都以乐舞来取悦天下,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三、诗歌作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许多作品中都融入了音乐元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将进酒》。
背景是酒场描写、场面热闹,歌者调酒兼唱歌,宾客大喝不止、欢欣鼓舞。
将进酒,镜湖水阔,天空茫茫,有时唐代人们把将进酒看作一首乐舞佳作,因为在诗中,李白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音乐和舞蹈。
杜甫也是唐代诗歌中探讨音乐的代表诗人,他在《客至》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将来的时光里,听一曲长风几易梦,听一声轻语静无声。
”四、结论唐代文化繁荣,诗歌和音乐是其文化代表。
许多文艺爱好者不仅喜欢吟诗作画,也喜欢制作乐器、谱曲演奏,促进了唐代诗歌和音乐风格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抒情诗歌还是武侠小说的唐诗,都反映出诗歌与音乐的互动关系。
唐诗中的音乐蕴涵 ——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谈唐诗的音乐蕴涵
唐诗中的音乐蕴涵——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谈
唐诗的音乐蕴涵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唐诗中对音乐的高度认可和追求,
这种音乐富有诗意,朴素却又富于情调。
它既有深邃的优雅,又有浓
烈节奏互相映衬凝练。
音乐蕴涵在诗中描写了春江上月光灿烂中灵动
万物在无声中充满自由自在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倩影逐水流的神
秘女子,张若虚把美艳的春江和幽静的月夜结合在一起,既有浪漫的
气息又有优雅的音乐节奏,令人神往。
唐诗中音乐蕴涵的美学影响深远,充满多元诗意的声音回荡在中国艺
术中凝练诗意的优美气息,发生的故事本身就饱满充满了音乐的力量。
音乐无处不在,这种音乐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感觉,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情感。
音乐蕴涵为诗行中有情调、有感染力的
意象和景物,勾勒出更为美丽的构图,把一种不可言喻的美融入整个
诗句中,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让读者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唐
诗中跌宕起伏的音符,使之轻盈自如。
总之,唐诗中的音乐蕴涵,既体现了诗歌的核心价值,又丰富了诗的
精神内涵,它赋予诗歌生命力和高度的情感,以艺术形式反映出唐诗
的灵性与美感,如同《春江花月夜》中清澈的月光照耀下,月亮,船,梅花,星星拼出的画面,所有时空交织在一起,让人流连忘返,情思
友情入迷,这就是音乐蕴涵,它把故事变得更加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诗词的美 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
诗词的美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的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1、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2、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
3、中华诗词之美就是中国的诗文是很美的。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4、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5、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1、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2、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3、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主要包括画面美、形式美、韵律美。
画面美。
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文学与音乐唐诗宋词的声律之美
文学与音乐唐诗宋词的声律之美文学与音乐:唐诗宋词的声律之美文学和音乐是人类创造力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而音乐则通过声音、旋律和节奏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感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和宋词被誉为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其独特的声律之美成为了无数人推崇和追求的艺术形式。
一、声律的定义与重要性声律是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指的是诗句的音调、节奏和韵律。
在唐宋时期,诗人们对声律非常注重,他们追求语言的和谐美,通过音调和韵律的编制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文学家罗隐曾说:“声聞远悦,风传人意”。
他表达了声律之美对于唐诗的重要性,说明了优美的声律能够使人们在听诵和朗诵中得到愉悦。
二、唐诗的声律之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声律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音乐与文学之间联系的追求和创造。
唐诗往往以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每一句诗都有固定的音节和韵律。
诗人们通过巧妙的运用音律和韵脚,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句。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错落有致的音律和和谐的韵律,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的凉爽和浪漫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震撼。
三、宋词的声律之美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特点是短小精悍、语言简练,但又充满了深情和细腻之感。
在声律方面,宋词给人以更多变的感觉。
宋词可以采用七言律诗或五言律诗的形式,也可以自由发挥。
这使得词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运用音律和韵脚,创造出更加独特的声音效果。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晓来雾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首词通过自由的音律和变化的韵律,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艺术上的享受。
总而言之,文学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唐诗和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风格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
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一、形式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这种形式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旋律优美,韵律和谐,具备了很高的音乐性和美感。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也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它与五言绝句相比,显得更为宽广、丰满,表现力更强,情感更充分。
3.律诗律诗是唐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音韵为结构基础,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形式的诗歌,既有着复杂的结构,又兼具意境、抒情和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点。
二、语言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语言上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用典唐代诗歌的语言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典型,借用传说和历史上的人物、事情等来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趣味。
2.抒情唐代诗歌在表现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它往往通过细腻、感性的描写方式,将情感真实地表现于诗歌之中。
3.对景唐代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景物为比拟或暗示,以此表达情感。
4.对仗唐代诗歌在语言上具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如头尾、声韵、字数等多方面的对称和协调,使其语言更富有力量和美感。
三、艺术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意境唐代诗歌有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组词灵活,意味深长,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深远、悠远、凝练,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音乐美唐代诗歌具有极高的音乐美,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形成了典雅的艺术气息。
3.抒情美唐代诗歌抒情美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将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令人为之感动。
4.变幻美唐代诗歌在用词和构思上常常有意摆脱传统束缚,突破常规,表现出一种变幻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唐诗的三要素
唐诗的三要素唐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让我们沉浸在那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之中。
那么,唐诗究竟为何能如此动人心弦?在我看来,唐诗的魅力离不开韵律、意境和情感这三个要素。
韵律,是唐诗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同优美的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唐诗的韵律之美,首先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
平仄的交替使用,使得诗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如同音乐的音符般跳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尽”“流”“目”“楼”押韵,且诗句中的平仄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押韵则让唐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统一,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人在创作时,精心挑选韵脚,使得诗句在结尾处的字音相互呼应,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光”“霜”“乡”押韵,使得整首诗在音韵上浑然一体,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平仄和押韵,唐诗的韵律还体现在对仗上。
对仗要求诗句在语法、结构和词义上相对应,形成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对仗工整,语言精练,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是唐诗的灵魂所在,它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读者在想象的世界中畅游。
唐诗中的意境,有的雄浑壮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清新自然,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的婉约细腻,如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活动、生活场景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诗宋词的韵律美
唐诗宋词的韵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之一。
其中的韵律美,是指唐诗宋词中所具有的语音美和节奏美。
唐诗宋词的韵律美中的音韵和句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将从音韵美和节奏美两个方面来探讨唐诗宋词的韵律美。
一、音韵美唐诗和宋词在音韵上都有非常高的追求。
其音韵之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仄之别唐诗和宋词都是用七言、五言等基本的形式来创作的。
其中,每个字都分为“平”、“仄”两类。
平指声调平缓、轻柔;仄指声调明显、有劲。
平仄之分使得唐诗宋词的语调优美、韵律明朗。
2.押韵的选择唐诗宋词所使用的韵脚广泛,种类繁多,选韵严谨。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押韵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唐诗宋词中的押韵多数为双音节押韵,不同的韵脚使得唐诗宋词的音乐感更强。
3.音节的疏密唐诗宋词的语言比较简练,字数较少,但是,字与字之间巧妙地统筹安排,完美地分配着音节的疏密关系。
诗句或曲调中充满了丰富的音节变化,让人听起来很舒适。
二、节奏美唐诗宋词的节奏美同样也极其重要。
从韵律上来说,唐诗宋词具有独特的节奏美,让人流连忘返。
1.连续的节奏唐诗宋词中的节奏常常是连续的,整首诗的韵律美也是犹如流水般的顺畅。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用词简短,但是通过李白的精妙设计,整首诗的韵律美十分出色。
2.变化的节奏唐诗宋词的节奏中也有变化。
下面这句宋代名家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采用了明暗相生的节奏,用音节的疏密来营造出词的节奏美。
以唐诗宋词的韵律美为主线,我们可以探讨到其中的古老、自然、神秘、优美之处。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语言的诗意表达中体现出音韵的了不起之美,诉说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唐宋时期文学水平的高超和独特之处。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分析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分析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音韵美学是其独特之处。
音韵美学是指通过音韵、声调、韵律等元素构建的美感,它是诗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在唐诗宋词中,音调的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可以从字的音韵上感受到这种美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中,白描细细的明月光与轻柔的地上霜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再比如,宋词《蝶恋花》中有“花底字边红,语线迹微勾,便似两人字未成。
”这里的音韵美妙地展示了红妆著字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音韵的韵味。
其次,唐诗宋词中对于韵律的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韵律是指诗词在音节上的编排,它使得整体作品更加和谐、流畅。
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中的句子长度和音节起伏变化有节奏感,读来舒缓流畅,给人带来一种恬静的美感。
而晏殊的宋词《浣溪沙》中,则更多地运用了词牌的韵律,如“湘阴市上哪。
<柳宿花底。
两日生成,独牵望眼状。
碧纱窗下燕语横,薄暮楼头杨柳弄。
”通过对韵律的巧妙运用,晏殊创造出了一种曲调翩然、悠扬的美妙氛围。
此外,唐诗宋词中的声调也是一种重要的音韵美学形式。
声调是指音乐中的高低、长短变化,它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声调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与不安,使得整首词更加有情感、有表现力。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展示了声调的和谐与变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不同的声调变化,词中的意境和美感得以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音调、声调、韵律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诗人们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诗词作品。
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融合
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融合作者:梁成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8期我国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歌举足轻重。
一、文学和音乐的关系我国的唐诗在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关系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从诗歌诞生之日起,我国的诗歌就和音乐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音乐和诗歌就是相伴而生的,到了唐朝,我国的古典诗歌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不仅在数量和质量大为突破,在艺术上也空前发展,尤其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更是得以极大升华。
《集异记》中有个故事,讲述唐朝三大诗人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相约郊游,图中饭店吃饭偶遇几个歌手,三人即兴打赌看谁的诗歌被传唱的数量多,结果,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先后被演唱,难分伯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唐代,诗歌就是人们传唱的歌词,唐诗可以直接入乐歌唱。
(二)内容上与音乐美的结合诗中有乐不仅仅体现在唐诗入乐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还体现在音乐入唐诗更是时尚之举。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流传下来的五万余首诗歌中,有近两千首的内容都与音乐有关。
许多著名诗人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对音乐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唐诗名家,都写下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其中,酷爱丝竹之声和操琴之乐的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下有关音乐的诗歌近五十篇,由此可见“音乐入诗”之广泛性。
音乐入唐诗,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1.描写音乐演奏的场景《长恨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是众多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在诗歌中,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来形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而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李商隐也借用音乐来描写了非常浓厚的思念和惆怅。
2.强调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最广为人传诵的就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垂髫牧童的芦笛声,竟能使镇守边关的铁血将士整夜抬头回望故乡,音乐那强烈的感染力,在这十四个字里一览无余。
唐诗宋词的音乐美与情感传递
唐诗宋词的音乐美与情感传递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和情感传递而闻名于世。
这些诗词通过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音乐美和情感传递两个方面来探讨唐诗宋词的独特之处。
首先,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在古代,诗词是通过朗诵和吟唱来传播的,因此音乐美是不可或缺的。
唐诗宋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和押韵上。
唐诗的韵律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等,每一种韵律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美。
例如,五言绝句的每一句都由五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一定的音调,整首诗的音乐美就是由这些音调的组合而成。
而七言绝句则更加宽松,每一句由七个字组成,音调的变化更加多样,给人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感觉。
这种音乐美使得唐诗在朗诵和吟唱中更加动听,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唐诗宋词通过其独特的音乐美传递了丰富的情感。
唐诗宋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情感有喜悦、忧愁、思念、爱情等等,通过音乐美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音乐美的表达,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传递给了读者,读者在朗诵或吟唱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唐诗宋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唐诗宋词的音乐美和情感传递也与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云集,他们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宋词的音乐美和情感传递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唐代的文人们注重修辞和音韵的运用,他们通过对音节、音调和韵律的精心安排,使得诗词的音乐美更加突出。
同时,唐代的文人们也注重情感的表达,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唐诗宋词在音乐美和情感传递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审美内涵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审美内涵当代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易先生所谱曲的《钗头凤》是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以中国经典的诗文词句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不仅深刻表达出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还丰富了诗词本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创作背景、诗词分析、艺术特征进行论述,探析该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
一、《钗头凤》创作背景近年来,相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不在少数,经查阅资料,以《钗头凤》为文本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的是由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易先生所谱曲的这一版本。
在周易先生所创作的众多歌曲作品中,《钗头凤》无疑是流传度最广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审美上也最具代表性。
(一)作者简介陆游,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生逢北宋灭亡之际。
他一生都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度过,这种矛盾在生活中的重叠也影响了陆游的创作情绪。
他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有很高的成就。
所作诗文措辞平易晓畅,章法规整严谨。
陆游的诗作对后世颇具影响,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风格。
周易,美籍华裔作曲家,幼年时便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歌剧院工作。
他的创作也是受到了工作的影响,因被选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以最开始的创作是以毛泽东语录歌为开端。
周易先生创作的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深受大家的喜爱,后又对歌舞剧音乐的创作有所涉猎。
因热爱作曲,周易先生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努力学习专业作曲知识,改革开放后去美国留学,获得芝加哥音乐学院作曲硕士学位。
他的创作领域较为广泛,尤对艺术歌曲创作十分青睐,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周易先生在创作上的偏爱。
(二)创作背景《钗头凤》一词描写的是沈园绝恋一南宋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之间凄美、无奈的爱情故事。
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相传唐婉为陆游母舅唐闵的女儿,能诗善乐,文静贤淑。
二人喜结连理之后,举案齐眉,感情甚浓,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
唐诗风貌的名词解释
唐诗风貌的名词解释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貌而闻名于世。
然而,对于唐诗风貌这一名词,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具体含义。
本文将对唐诗风貌进行深入解释,从其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以及艺术魅力等方面探索其内涵。
一、历史背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各种文学艺术也得以迅猛发展。
正是在这个时代,唐诗风貌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文学特点唐诗风貌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古典文学为基础:唐诗风貌的基石是古典文学,它秉承了先秦以来的文学传统,吸收了诸多典籍的精华。
尤其是唐代早期,许多诗人深受《诗经》的影响,注重韵律和音乐性,注重咏写生活和感情。
2. 以自然为题材:唐代是中国文人对自然景观情感表达最为激烈的时期。
唐诗风貌的诗人们常以山水、花鸟、四时变化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厚的意境,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3. 以写实为主:唐诗风貌的追求在于真实、准确地刻画现实生活。
诗人们以心灵的眼睛观察社会和人生,用纯粹的笔触描绘细微的细节,营造出真实而又令人心驰神往的诗境。
4. 以意境营造为巧:唐诗风貌的诗人擅长运用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意境的巧妙构建和生动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他们用简练的语言、精妙的形象,引人入胜,使人在阅读中获得共鸣和启迪。
三、艺术魅力唐诗风貌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美和韵律美:唐诗风貌追求韵律优美,通过合理的押韵、平仄的对调,使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既是语言的美感,也是节奏和旋律的美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乐曲般的美妙。
2. 感情表达和情感共鸣:唐诗风貌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文学形式。
诗人们通过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的描写,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读者在阅读时,常常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引起内心的震撼和思考。
3. 精炼的语言和意境的营造:唐诗风貌的语言简练而激情澎湃,不啰嗦却富有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诗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的研究,发掘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唐诗与音乐的关系
(一)乐中有诗
在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本来就是描写音乐题材的,配上音乐就是传世名曲,随着音乐的传播,这些诗歌作品也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贺《李凭签摸引》、韩愈《听颖师弹琴》等作品也属此类。
还有一些唐诗,甚至就是当时流传的一些歌调里的歌词。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近,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的关系往往比较密切,他们常常会去观赏歌舞,听琴赏乐,并以诗歌记录下过程和心情,而乐工和歌者也会把诗人刚刚创作的诗歌谱曲,并在酒肆和庙堂中传唱下去。
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正是当年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之后的产物。
由于唐代在演唱此诗时,首句只唱一遍,后三句叠唱,各唱两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二字,故称《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惜别之情,情景交融,含蓄真挚,谱成歌曲后,更加感人肺腑,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当时一首很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阳关三叠》在明代时曾被编成琴曲演奏,又在上世纪被改编成合唱,一千多年来传唱不衰,堪称唐诗入乐的经典范例。
在唐代,诗歌即歌词,唐诗入乐进行歌唱,这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二)诗中有乐
不仅仅唐诗入乐的现象很普遍,在唐代,音乐入唐诗更是时尚之举。
不夸张的说,音乐就是唐诗的恒久不灭的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流
传下来的五万余首诗歌中,有近两千首的内容都与音乐有关。
许多著名诗
人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对音乐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唐诗名将,都写下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其中,酷爱丝竹之声和操琴之乐的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下有关音乐的诗歌近五十篇,由此可见“音乐入诗”之广泛性。
音乐入唐诗,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第一,描写音乐演奏的场景。
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白居易,在其代表
作《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演技。
诗中“转轴拨弦三
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
琵琶的手法。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
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
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
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
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
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
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第二,强调音乐强
烈的感染力。
《琵琶行》中,“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
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
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足以
表现出琵琶女乐音之动人心魄。
第三,借音乐抒发丰富的情感。
善写风景
诗的李郢在音乐上的造诣同样不浅,他在《为妻作生日寄意》中写道: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
”以琴瑟谐和对应鸳鸯交颈,在爱
妻生日之际,预祝自己和她能够恩爱百年,永远幸福,其中爱意之浓烈,
令人艳羡。
(一)唐诗声韵中的音乐美
由于在押韵、声律、对偶等方面都很讲究,唐诗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吟诗如同高歌,很有音乐美。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
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相互呼应,以
便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它是唐诗创作必须遵守的格律规则,同时也是唐诗音乐美产生的源泉。
声律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据汉字单音节的
特点,以宫、商、角、徵、羽分韵,以五声配字音。
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
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
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
合音律。
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
这就使得诗句有了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
变化,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极富音乐之美。
而对偶作为一种常用
的修辞方式,是唐诗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由于音节组
合整齐,节奏对称,平仄交错,使得唐诗具有了文字结构上的均衡之美,
在朗诵或吟唱时更表现出音节和语调上的对称之美。
(二)比喻手法营造出音乐的意境美
除了遵守声韵规律使唐诗朗读起来富有音乐美之外,唐代诗人更注重
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手法,营造出充满音乐气息的意境。
除了基本的以声音比声音之外,唐诗中还常用视觉可见的事物来比喻
声音,由于人的五感是互通的,这种比喻手法不但不会突兀,反而使得音
乐更有质感。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写下佳句“清歌一曲月如霜”,以月
色如霜比喻一曲清歌。
由于读者未在现场,自然无法得知清歌演唱时的情
形,但月色如霜却是人人都曾见过的,抬头看洁白如霜的月光,瞬间心有所感,“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跃上心头,高适这一精妙比喻,将唐诗的音乐意境之美表露无余。
乐中有诗,诗中有乐。
唐诗和音乐互相包容,互相促进,使唐诗中具有鲜明的音乐之美。
通过分析唐诗与音乐的相互关系,解析唐诗中蕴涵着的音乐之美,使唐诗的艺术魅力更加凸显出来,也使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们对唐诗这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诗乐不分家,缺少诗意的音乐是乏味空虚的,而摒弃了音乐的诗歌在艺术性上也是不完整的。
唐朝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空前鼎盛的时期,甚至是世界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与当时的文学和音乐能够完美结合不无关系。
唐诗是先贤古人们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财富,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