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州市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与传承研
究
摘要:成都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本
文以元通古镇的文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元通古镇文态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结
合国内外的一些有关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理论,提出针对元
通古镇文态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关键词: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传承
引言
吴良镛院士曾经说过:“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
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建筑和城市之
魂”[1]。
文态空间的构成非常广泛,结合元通古镇自身的特点,其文态空间一方
面反映出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出文化形态、空间格
局上的差异与特点。
1.元通古镇文态空间的基础研究
1.1文态空间的概念界定
国际上现在已经将“文化空间”的概念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
“文化空间”解释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它也可以被确定为
一个周期或性或事件特定的时间,并且存在一个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实质性的空间,因为它是文化表现的地方,即举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特定场所[2]”。
“文态”一词最先出现在郑孝變先生提出的“城市文态环境”概念中,他认为文
态环境是通过城市建筑布局和风格体现出来的文明环境,是一种“美的秩序”[3]。
之后随着深入的研究,将文态概括为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自然、历史、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
形态。
文态空间是地域文化在空间中的表达,能够直观地、具象地表现一个地域
的文化。
1.2元通古镇的概况
元通古镇位于崇州市元通镇,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自
古以来就是川西文化名镇,有着川西地区三大会之一的“清明会”和独一无二的
祭祀活动。
元通古镇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汇江桥和永利桥最为出名,作为
连接对岸的通道。
沿河兴建了很多茶馆,体现了古蜀人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古
镇悠久的茶文化。
古镇内两条正街分别是麒麟街和双凤街,是古镇上达官显贵和文化名人的聚
居地。
元通古镇还保留了许多大型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按照明清时期的《工
程法则》建造而成,常常作为高校古建筑测绘基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保存
至今的牌坊作为古镇街区的分界标志,装饰着整个古镇。
除此以外,元通古镇中
修建的天主教堂、惜字宫字库塔和元通塔,赋予了古镇浓厚的宗教气息。
2.元通古镇文态空间面临的问题
(1)过度商业化影响生活功能
在元通古镇中,基于急切的发展愿望,旅游开发占据了保护的主要地位。
沿
街建筑均被全部更改为商业店铺或旅社。
过度的商业化使其变成了“商业街”,
街巷空间常常人满为患,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挤占,诸多日常活动无法开展。
(2)会馆空间的现状问题
元通古镇里,因历史原因,只留下了广东会馆,在旅游与商业开发的背景下,会馆空间的功能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会馆被空置,很多房间未对外开放。
总体来看,会馆空间文化活力丧失,且利用率不高。
(3)戏台空间的现状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川剧曲艺不再是居民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而戏台所承载的功能随之消失,曾作为古镇中重要文化娱
乐的戏台也不复昔日的繁荣。
元通古镇中戏台的保护,也只注重其物质形式,忽
视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功能。
尤其是会馆中的戏台,仅作为历史文物被静态保存,
其空间活力已完全丧失。
(4)茶馆空间的现状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茶馆空间仍然是民间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但众多传统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的消失使茶馆空间处于艰难的社会环境之中,茶馆的诸多社会职能已逐渐丧失。
传统老茶馆在城镇化建设中被拆毁,大量新兴
的茶馆、茶楼只注重装修与设施的现代化,忽视了其文化内涵,逐渐失去地域特色,趋于同一化。
(5)传统院落空间的现状问题
1)仿古建筑泛滥
建造仿古建筑本身是一种延续城镇历史文化脉络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营造城
镇的传统氛围,仿古建筑粗制滥造,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对院落空间文
化内涵的挖掘与延续,人们对古镇都已经审美疲劳了,元通古镇需要的是一种文
化底蕴,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并非是一批形似而神不似的假古董。
2)现代化建筑对历史文脉的割断
由于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的发展,传统的土木结构的民居院落逐渐淡出人们
的视野,出现了以砖石、钢筋混凝土为主的现代化建筑。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新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剥离致使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与家化缺乏依托。
并且,
古镇区内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极不协调,使城镇格局和文态环境
遭到严重的破坏。
3.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对文态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物质空间载体、人文空间进行
保护和更新,可以在文态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使元通古镇物质空间载体与非物质的
文化融入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去,从而达到整体、动态、有机等保护目的。
通过对
元通古镇文态空间存在的问题的总结,从而得出以六个方面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
途径。
3.1景观环境整合
根据文态空间遗存状况的差异,将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
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三个层级。
(1)核心保护区以保存风貌较为完好的增福街、麒麟街,再到双凤街依次
坐落着王国英故居、罗氏故居、黄氏故居、夏家茶楼、天主教堂和广东会馆等古
建筑群,这三条街因此成为元通古镇的核心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必须突出整体
性及系统性,保护好核心范围内的各要素,再现场所精神的同时改善外部环境及
基础设施。
(2)建设控制地带是以现在镇域内主要生活区形成,内主要控制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及色彩等,主要目的就是不能对镇域内造成视觉、听觉、嗅觉方面的影响。
双凤街在西北侧连接着东盛街、新街和皂角巷,这一片区域为整个古镇的低
层住宅区,是古镇本地居民的住所。
(3)环境协调区主要是维护镇域的自然风貌的生态景观环境,保护区域内
的生态环境。
3.2街巷文态整合
街巷空间作为元通文态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连接分布在古域中的其
它文态空间,对镇域的空间构建极为重要[4]。
街巷保护是保持镇域文态系统稳定
的关键。
(1)沿续既有的街巷系统特征
元通古镇街道空间从功能上主要分为从事交易活动的商业空间,生活休憩的
街坊空间和娱乐游憩的休闲空间。
在元通古镇的三街六巷中,麒麟街、双凤街和
增福街都是典型的直线型街道,整个街区的建筑布局也遵循严谨的规则,两侧为
沿街商铺和一些名人故居和会馆建筑。
为了使整个街道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设
置了空间节点,在麒麟街的入口设置了牌坊,位于街道的一侧的天主教堂和十字
路口的惜字宫外设置了活动广场,街道两侧的大院也作为节点空间吸引了大量游
客行人。
位于增福街的王国英故居和双凤街的广东会馆由于高大宏伟、精雕细琢
的门墙丰富了街道的立面。
(2)街巷文态空间营建
对于街巷文态空间的营建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利用临街建筑退让产生的积极空间,结合原有街巷的文化特征,依托
街巷中的古树、古井等文化遗产,设置具有地域文化特点与城镇记忆的人文景观,增加街巷吸引点,强化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态,成为促进居民交流的文态空间,并且还可以在这些空间内设置些健身器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基础设施;
第二,对一些无主或者常年不用的宅院进行改造,从功能和形态等方面对其
进行调整,使其变成街巷的微景观庭院,形成共享空间,供居民游憩、活动,改
变街巷的居民所有的聚会活动、都要去大型广场或者公园的思维定式。
(3)街巷环境修复
对原有的街道设立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并且在较为开敞的地方增加绿植,
植物的选用可以优先考虑乡土植物。
同时微改造不合理的沿街巷建筑立面,不是
增加假的屋檐这种仿古的改造,而是将现有的状况进行修补、干净整洁化。
3.3空间文化融合
元通古镇的文态空间类型众多,多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交汇是不可避
免的,同时,这也是文化生态的平衡重要价值。
物质空间载体所蕴含的主要内容
为其它形式的文化提供素材、支撑,其它形式的文化与此同时也丰富了主要内容
的结构和稳定性[5]。
因此,在对元通古镇文态空间进行保护时不应该忽略主体文
态空间以及相关或附属的文化类型的文态空间,遵从整体性原则,维持文化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如元通古镇至今保留和传承着完整的天府农耕文明习俗,从清康熙年间来连续举办超过200年的元通清明春台会,是最具有“成都风味”的春季祭祀及庆典活动。
祭祀仪式分为请神祈福、迎神受福和送神谢福等部分,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典风俗,又融入了独特的民俗习惯。
如今,清明春台会已成为综合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若扩大文化影响范围及关联性,加上划旱船、踩高跷等传统文化元素及戏曲文化,从而更能强化区域的文化影响力。
3.4建筑文态空间整治
元通古镇中的传统建筑反映了地域性特点,同时也是古镇发展过程中自然和人为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
在营造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新建筑时,不仅仅是一些传统符号的运用,需要通过一些建筑立面、空间的凹凸变化来展现传统建筑的空间虚实感觉,从而给人以传统民居的空间亲切感。
如元通古镇半边街中部分建筑由于在结构在外观上已不能满足安全稳定的需求,在外观上也不能满足继续使用的需求。
在更新设计的前期经过评估,需对这些建筑进行一定的改造,并在原址上进行新建。
为了达到有机更新对环境的保护和再生,并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好的改造效果。
原有建筑的墙砖和屋瓦等继续作为建筑材料,将这些材料利用在新建的建筑外墙和屋顶上。
与直接使用全新的材料相比,使用已有的建筑材料使新建建筑与已有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又能体现出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
3.5活化文态空间节点
(1)碎片空间利用修补
1)时间方面
第一,提高碎片空间的使用频率,不定期的活动举办交流活动,便于向年轻人、外来人的传导;第二,提高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效率,减少服务于某一个特定文化活动的设施建设。
2)空间方面
第一,元通古镇内服务于居民的文态空间节点不仅是场地,还应修补内部必
要的设施,产生停驻的场所感。
第三,加强非物质的文化传播力度,利用巷道内
的空间营造人文景观增加对非物质文化的接触频率。
(2)节点空间修补
在元通古镇寺庙、戏台等节点空间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可以考虑现代生活的需求,将新功能与原有空间要素进行纵向叠加,实现
文态空间的传承,有效提高传统文态空间的利用率,保持文态空间特征的完整性(3)文态空间节点创新
居民在新时代对新的娱乐方式、节点特征、审美转换的需求下,除了对文态
空间节点时间和空间上的修补们还需要为其注入新的要素,增加与原有功能相关
的活动,如开展曲艺表演、研习交流等文化活动,使其保持功能的适应性。
(4)景观小品营造
景观节点在元通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中具有提升整体氛围的积极作用,包括绿化、地面铺装、小广场、碎片空间内设立雕塑、休闲坐凳、标识系统、垃圾收集
系统、照明系统等,这些景观节点的营造可以起到丰富整个古镇文态空间网络的
作用,促进元通古镇文态空间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6政策引导及社会协作机制
(1)政策引导下的文态复兴
1)空间宣传度提升
政府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增设小区域内的宣传展示空间,增加非物质文化遗
产区域内的宣传展示力度及专业保护知识的宣传,以此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
同度、自信和保护意识,也使得传承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元能够拥有更强的优越性,
同时四川省政府将“元通清明春台”作为非物质文化活动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将
影响范围由古镇内向外扩大,提升全民参与性。
2)增强经济适应性方面
在元通古镇的保护中,可以采用主动式的增强经济适应性保护方式,以政府
为导向的产业可以向其偏移和引导,形成以元通古镇的文态空间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使如铁匠铺,篾条铺子,陶艺铺子等传承人掌握
传统手工艺的经济优势,从而反哺文态空间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与
居民的积极性会提高,摆脱完全被动式的保护模式。
(2)尝试与现代方式结合
对于一些文化活动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可以在增强经济适应性、空间
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尝试与现代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相结合。
经济方面可以改变传
统的售卖形式,以民俗体验、技艺传授等增强体验感的模式。
元通古镇可以依托
其地域文化,制作各具风格特征的明信片等纪念品等,为发展旅游、扩大影响力
添砖加瓦;宣传方面可以建设官方网站,对空间具有重要价值的遗产可以运用增
强现实技术(AR),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展示3D效果。
4.结语
元通古镇的文态空间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重视古镇的物质空间形态,还要考
虑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活动。
文态空间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寄
托情感的空间载体,对文态空间实施有效的保护及传承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田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D]. 济南:山东大学, 2013.04.
[3] 郑孝燮. 略谈加强文态环境保护[J]. 北京规划建设, 2002(2):8-9.
[4] 杨俊涛.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5.
[5]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崇州市元通古镇文态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CLWX20008);
第一作者简介:陈力莅(1986~ ),女,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