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传染病应急竞赛)

合集下载

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题(题+答案)

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题(题+答案)

传染病防治第 1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

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

无发热。

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

体查:心肺未见异常。

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指纹稍皱。

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

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细菌性痢疾B.病毒性胃肠炎C.急性细菌性胃肠炎D.霍乱E.阿米巴痢疾【正确答案】:D第 2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

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

无发热。

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

体查:心肺未见异常。

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指纹稍皱。

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

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在治疗一天后,出现咳血痰,气促,不能平卧,肺部大量水泡音,此时可能是:A.急性肺出血B.并发性细菌性肺炎C.急性左心衰竭D.急性肺栓塞E.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正确答案】:C第 3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男性,22岁,水样便1天入院,起病后无发热和里急后重,大便含少量粪质,每日10余次,无腹痛,4小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为连续性。

拟诊为霍乱。

该患者临床病程属何期( )A.休克期B.恢复期C.脱水期D.吐泻期E.潜伏期【正确答案】:D第 4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患者,23岁,有国外旅游史,一天前出现腹部隐痛不适,排大便35次,每次量均较多,先为水样便,再转为洗肉水样大便,呕吐水样物10次,不伴恶心,无发热,无里急后重。

体查:声音轻度嘶哑,眼窝明显下陷,皮肤褶皱恢复较慢。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3题。

第一天的补液量应是:A.1000~2000mlB.4000~8000mlC.8000~10000mlD.2000~3000mlE.12000ml以上【正确答案】:B第 5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男性,34岁,东北籍,高热。

各类应急演练案例分析

各类应急演练案例分析
详细描述
地震应急演练通常包括避震、疏散、自救互救等环节,通过模拟地震场景,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掌握正 确的应对方法,如快速寻找安全区域、利用三角空间躲避、用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等。演练结束后, 应进行总结和评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洪水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洪水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洪水发生时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各类应急演练案例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案例 • 事故灾难应急演练案例 •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案例 •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案例
01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案例
地震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地震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快速反应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详细描述
演练内容包括现场控制、伤员救 援、交通疏导等环节,旨在提高 救援人员应对交通事故的能力和 效率。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模拟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检 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演练涉及生产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疏 散、抢险救援等内容,以提高企业应 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公共场所突发事故应急演练案例
详细描述
洪水应急演练通常包括预警、疏散、抢险等环节,通过模拟洪水场景,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如及时关注洪水预警、提前做好家庭防洪准备、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等。演练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和评估,针对不 足之处进行改进。
火灾应急演练案例
总结词
火灾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居民在火灾发生时快速反应和逃生自救的能力,减少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结词
模拟公共场所突发事故,如火灾、踩踏事件等,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 能力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写在课前的话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

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一)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1、传染病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种。

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

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

幼儿园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 幼儿园传染病

幼儿园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 幼儿园传染病

防治是每个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传染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全园师生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传染病防治的一些案例,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病例分析1.1 病例一:手足口病爆发某幼儿园在夏季出现手足口病的集体爆发,共有近百名幼儿感染,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环境欠佳,餐具清洁不严格;2)幼儿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频繁接触感染源;3)幼儿园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疫情控制滞后。

1.2 病例二:流感疫情蔓延某市幼儿园在冬季出现流感疫情蔓延,一周内接连有三分之二的幼儿感染,教师也出现感染情况。

分析发现,该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卫生防护不到位,疫情传播链条不断延长;2)幼儿园缺乏规范的疫情防控流程和方案;3)家长意识不强,存在带病送幼儿上学的情况。

二、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2.1 提升幼儿园卫生环境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确保餐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消毒,定期对幼儿园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提高整体卫生水平。

2.2 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儿童个人卫生教育,形成良好的洗手、通风、预防传染病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提高疫情防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3 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疫情防控流程和方案,及时响应突发疫情,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疫情防控设施的有效性。

2.4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鼓励家长加强自我保护,同时提高对学校防疫措施的信任和配合;加强家校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定期的疫情通报和防控措施宣传机制。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和对应的防治措施及应对策略,可以看出,幼儿园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园方、师生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卫生环境、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未来,希望各幼儿园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强对师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提高疫情防控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案例分析题(传染病防制科)

案例分析题(传染病防制科)

案例1:2009年3月20日-4月5日,某县疾控中心陆续接到疫情报告,该县数所学校中岀现学生甲肝病例,截至4月5日累计报告115例,疾控中心遂展开调査,发现该县自2009 年起某供餐公司开始向全县学校供应早餐。

问题:1.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査准备?(3分)2.这次疫情应该采集哪些样品,如何采集和储运?(3分)3.为控制这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4分)参考答案:1.调查准备:(1)组织有流行病学、临床、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泄调査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査表格、让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他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2.样品的采集:(1)血(血淸学特异诊断指标抗-HAVIgM.根据需要做部分生化指标ALT、AST 等):(2)外环境卫生学指标(水、食物、涂抹等)。

样品采集和储运:采集操作及容器应注意无菌操作,血样品需及时分离血淸冷藏(短期保存)或冷冻(长期保存)。

3.预防控制措施:(1)供餐公司在未查淸病因前应停止供餐,对其人员进行体检,加强卫生监督:(2)开展卫生宣教(对象:学生、家长、学校方而,送餐公司等):(3)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疫源地处理(病家、学校):随时及终末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搞好食品卫生、个人卫生:(5)学生中接种甲肝疫苗;(6)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续发。

案例2:2009年5月15 B,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称5月份辖区某托幼机构岀现大呈:胆道蛔虫病患儿,截至15日已累计病例36例,接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安排了疫情调査和处理。

问题:1.本次疫情的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2.控制本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4分)3.调査报告应包括哪几部分?(3分)参考答案:1.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査方法、调査内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检验方法。

山东省传染病案例分析报告

山东省传染病案例分析报告

山东省传染病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山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山东省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传染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选择与背景(一)案例一:甲型 H1N1 流感疫情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山东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该疫情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案例二:手足口病局部流行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

在山东省的某些地区,曾出现手足口病的局部流行,导致了不少儿童患病。

(三)案例三:麻疹疫情反弹麻疹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在山东省的部分地区,由于疫苗接种率下降等原因,麻疹疫情出现了反弹。

三、案例分析(一)甲型 H1N1 流感疫情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防控措施山东省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报告,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工作,并对患者进行了及时的隔离治疗。

同时,通过媒体和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预防知识,提高了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3、效果评估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实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逐渐下降,未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流行。

但在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的认识不足和防控经验的缺乏,也存在一些防控漏洞,导致了疫情的一定程度扩散。

(二)手足口病局部流行1、发病原因手足口病的发病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儿童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和学校卫生条件较差,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增加了传播风险。

2、防控措施加强了对幼儿园和学校的卫生监管,督促其做好日常消毒和通风工作。

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卫生意识。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医学观察。

3、效果评估经过努力,手足口病的局部流行得到了控制,发病例数逐渐减少。

2023年案例分析传染病应急竞赛

2023年案例分析传染病应急竞赛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 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 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 并有扩散趋势, 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 并出现输入性病例, 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 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 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 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 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 尚未导致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 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防止接种或群体性防止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 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 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送、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导致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传染病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传染病法律法规。

本文将以某市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分析传染病法律法规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

二、案例简介2010年春季,某市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

该疫情迅速蔓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疫情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疫情一度失控。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以下是该案例的详细情况:1. 疫情发现与报告2010年3月,某市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患者为一名外籍人士,曾在某市停留。

病例发现后,当地卫生部门立即按照传染病法律法规要求,及时上报了疫情。

2. 疫情调查与防控疫情发生后,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开展疫情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对病例所在地区进行隔离观察。

同时,相关部门加大了疫苗接种力度,提高了公众的防疫意识。

3. 法律法规的运用在疫情应对过程中,传染病法律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病例报告与隔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某市卫生部门在接到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病例所在地区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疫苗接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制度。

某市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疫苗接种工作,为高风险人群提供免费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3)信息发布与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和预防控制信息。

某市在疫情发生后,通过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三、案例分析1. 传染病法律法规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1)明确责任主体传染病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为疫情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

经典急性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题带答案

经典急性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题带答案

经典急性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题带答案⼀、⾷物中毒类案例分析题某县疾控中⼼接到基层报告,甲镇某中学有100多名学⽣出现以恶⼼、呕吐、腹泻等为主的胃肠道症状疫情。

问题1:根据病例临床症状,你认为必须考虑哪⼏类主要疾病?(ABCD)A.细菌B.病毒C.寄⽣⾍D.⾷物中毒E.⾃然疫源性疾病F.辐射提⽰:县疾控中⼼派出专业⼈员开展现场流⾏病学调查并采集标本进⾏检测。

经调查,临床表现分布主要为腹泻(95%)、呕吐(60%)、恶⼼(58%)、腹痛(14%)、发热(9%),每⽇平均排便8-10次,稀⽔便;粪便常规检查未发现⽩细胞和红细胞。

问题2:根据上述调查,可排除的传染性病原为:(BCEF)A.霍乱弧菌B.志贺⽒菌C.阿⽶巴原⾍D.产毒性⼤肠杆菌,即旅游者腹泻E.侵袭性⼤肠杆菌,痢疾样腹泻F.耶尔森菌,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G.病毒性腹泻问题3:采集现症病⼈的标本,进⾏病原检测,在送检粪便标本到实验室时还应附上哪些信息?(ABCDF)A.病⼈姓名或识别码B.发病⽇期C.采样⽇期D.症状、体征E.就诊⽇期F.标本名称提⽰:经调查,全校所有的班级都有病例,最多15⼈,最少5⼈;所有的学⽣、教师均在学校⾷堂⽤餐,饮⽤⽔为同⼀品牌的桶装矿泉⽔,教师中未发现病例,有同桌患病18.2%(33/181)、暴露于1⽶内呕吐物/粪便58.0%(105/181)和同室患病58.6%(106/181)。

问题4:本次暴发疫情则主要传播途径可能有哪些?(CD)A.⾷物源性B.⽔源性C.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多见D.⽓溶胶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F.⾍媒传播提⽰:经实验室检测,在采集的15份标本中有10份诺如病毒阳性。

问题5:本次疫情中下列哪些控制措施⽐较合理?(ACDEF)A.对病⼈的呕吐物、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场所进⾏彻底消毒;B.对学校的室内室外环境进⾏过氧⼄酸进⾏喷洒消毒C.出现腹泻、呕吐症状病⼈,疾病痊愈后72⼩时内暂时停⽌上课,留在家⾥休息。

传染病案例分析

传染病案例分析

02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 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传播途径和特点,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 染病、体表传染病等。
传播途径与影响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血液、体液等。
影响
传染病的传播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严重影响,如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 危害人类健康等。
发展
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传播途径与影响
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
影响
艾滋病感染者会出现免疫系统受损、易感染其他疾病等问题,死亡率较高。
防治现状与挑战
防治现状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抗病毒治 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对传染病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公共卫生体 系,提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传染 病案例,如新冠疫情、艾滋病、肺结核等 进行分析和研究。
VS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数据统 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对 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传染病的历史和 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传染病的 传播途径、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通过数 据统计,定量分析传染病的传播趋势和影 响因素。
防治策略与措施
防治策略
传染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 护易感人群等。
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隔离治 疗患者、消毒杀菌、接种疫苗等。同时,提高公众的传染病 防治意识和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的应急案例分析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的应急案例分析

部分公众对传染病预防知识了解不足,缺 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增加了感染风险 。
医疗资源紧张
国际合作需加强
在疫情高发期,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可能面 临较大压力,影响救治效果。
跨国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 同应对,目前国际合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未来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完善监测系统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信息 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效率和准 确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疫
情。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 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 了解和自我防护能力。
优化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源配置
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布局,提高 救治能力,确保疫情发生时能 够及时有效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传染病防控合作 ,共同应对跨国疫情,建立更
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机制。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三:麻疹防控工作案例
总结词
及时发现、快速处置
详细描述
在麻疹疫情出现后,及时发现并开展病例调查,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同时加 强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预防措施与建议
提高公众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02
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完善医疗救治体系
03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传染病预防工作的不足与挑战

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传染病专业测试题

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传染病专业测试题

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传染病专业测试题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0道,单选题35道,多选题35道,案例分析题4个,20题,总分100分。

一、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请在正确的括号内打“√”,在错误的括号内打“×”)1.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2.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且多为显性感染。

()3.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

()4.定量检测HBV DNA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5.生物安全管理规定,送外单位检测的样本以及送保藏单位保藏的菌(毒)种,应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7.我国已经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其中的“三制”是指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

()8.HCV比HBV对外界抵抗力更强,污染HCV病毒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极易造成病毒传播。

()9.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6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10.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在保障安全条件下,对临床和现场未知样本检测可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一旦检测结果或根据疫情发展判断为可疑高致病性病原时,则按名录规定执行。

()二、单项选择题(共35分,每小题1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括号内)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日期()。

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D.2004年1月18日E.2005年3月1日2.下列传染病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是()。

A.艾滋病、肺结核B.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非典型性肺炎C.肺炭疽、非典型性肺炎D.伤寒和副伤寒3.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重点传染病学案例分析(两篇)

重点传染病学案例分析(两篇)

引言概述:重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及其传播机制的学科,本文将针对重点传染病学案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对传染病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详细阐述五个大点,分别为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预防与控制措施、病原体特征、病例治疗方案以及现代传染病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1.传染病的定义及分类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3.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的监测与预测4.传染病爆发事件的案例剖析5.传染病防控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二、预防与控制措施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个体和集体层面2.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早期监测和隔离措施3.传染病疫苗的研发与应用4.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策略制定5.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三、病原体特征1.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和特征2.传染病的典型病原体案例分析3.病原体的传播特征和感染途径4.传染病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5.传染病病原体的突变和演化机制四、病例治疗方案1.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2.传染病病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3.传染病的抗菌药物治疗与药物抵抗性4.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护理与预后评估5.传染病的康复和后续管理措施五、现代传染病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传染病的全球化传播与跨国合作2.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难题与策略3.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方案4.传染病的紧急事件响应机制5.传染病的研究与监管机构的角色总结:通过对重点传染病学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机制。

在预防与控制措施方面,个体和集体层面的预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早期监测和隔离措施被证明是控制传染病爆发的有效方法。

我们还深入了解了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征和传播路径,以及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应对措施的挑战。

现代传染病的挑战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研究,并强调了紧急事件响应机制的必要性。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并保障公众健康。

引言概述:重点传染病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危害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试题及答案

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2. 请列举应急预案中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3. 如何在应急预案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报告机制?二、论述题(20分)请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在校园中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时,学校应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案例分析题(30分)某中学近期发生了一起流感疫情,导致多名学生和教职工感染。

请根据以下情况,制定一份针对该学校的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

情况描述:1. 疫情发现:近期该校有多名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经检测确诊为流感。

2. 疫情范围:截至目前,已有20名学生和3名教职工感染。

3. 疫情原因:初步判断为校内空气不流通,导致病毒传播。

4. 疫情影响:学生和教职工的正常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

请根据以上情况,制定一份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

答案一、简答题1. 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 应急预案中应包含的基本内容有: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防控措施、信息报告、物资保障、宣传教育等。

3. 在应急预案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报告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信息报告范围和内容;- 建立畅通的信息报告渠道;- 加强信息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定期开展信息报告演练。

二、论述题在校园中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时,学校应采取以下有效防控措施:1. 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疫情防控工作。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报告。

4. 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

5.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

6.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疫情。

7.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关爱患病师生。

三、案例分析题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一、组织机构1. 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常见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

常见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

常见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常见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一、引言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一直是各国和地区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地经历了多起传染病爆发事件,这些案例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几个常见传染病防控案例,探讨其特点、挑战和成功经验。

二、SARS疫情的防控1. 事件背景和特点2002年至2003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造成了大量感染和死亡病例。

该疫情的特点是高度传染性、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以及未知的病原体。

2. 防控措施和挑战- 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通过建立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实施快速反应措施。

- 制定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 各国合作与信息共享: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3. 成功经验和启示- 及时、准确的信息通报和沟通对于控制传染病的蔓延至关重要。

-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应对全球传染病威胁。

- 政府和专家应始终坚持科学、客观的态度,依据科学数据制定防控方案。

三、埃博拉病毒的防控1. 事件背景和特点2014年至2016年,西非多国爆发了埃博拉疫情,成为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埃博拉病毒疫情。

埃博拉病毒的特点是高致死率、传染性强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2. 防控措施和挑战-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 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体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系统,追踪和隔离病例,控制传播链条。

- 加强社区参与与动员:通过社区教育和参与,提高居民对防疫措施的认识和合作,减少传播风险。

3. 成功经验和启示- 在疫情发生初期就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展开防控工作。

- 强调足够的个人保护,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传染病案例分析

传染病案例分析

传染病防控案例演练
作业
全班同学分为5个讨论小组,模仿案例分 析资料,制作案例讨论的PPT,第二次 课时,每个小组上讲台展示PPT,全班 集体讨论,小组点评。
要求:案例包括两个甲类传染病,3个乙 类传染病
●其它:内窥镜、X线检查、B超 CT、活组织病理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及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及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防控
(一)控制传染源
病人——及时上报疫情 甲类(2种,强制管理) 乙类(26种,严格管理) 丙类(11种,监测管理)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学检查:检出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 直接检查病原体 分离培养病原体 血、尿、粪、脑脊液、 皮疹
(三)实验室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核酸 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PCR)
● 免疫学检测: 血清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IgM 近期感染标志 特异性IgG 后期感染及恢复期
(三)实验室检查
●皮肤试验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流脑
麻疹
肾综合症出血热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特点是重要 诊断依据
潜伏期
症状:热型、毒血症
体征:皮疹 、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流行病学资料
年龄、职业、地区、季节
(三)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血、尿、粪常规 白细胞增高 多见于细菌感染 白细胞降低或正常 多见于病毒感染 嗜酸性细胞增高 多见于蠕虫感染
3、易感人群
(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称为
易感者。易感人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免疫水平 ●人群免疫力的自然消长 ●病原体变异

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案例分析

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案例分析

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案例分析在当代社会,传染病的防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大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本文将以SARS疫情和COVID-19疫情为案例,分析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SARS疫情2003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疫情。

SARS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一传染病的爆发。

中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中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依然采取了积极果断的措施,最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首先,中国政府迅速成立了由国家卫生部和防疫部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疫情的分析和研究。

这个专家组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流行病调查、样本检测和病例追踪等,以便尽快了解疫情特点和传播途径。

其次,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医疗系统的应对工作。

他们加强了医院设备的调配,提供了充足的医疗资源,并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最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隔离疫区、限制人员流动、提倡个人卫生等,以遏制疫情的传播。

这些措施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却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群之间的接触。

二、COVID-19疫情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次疫情的爆发更为严重,挑战也更加严峻。

对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各国政府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并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人员流动、关闭公共场所、加大病毒检测力度等。

中国政府在这次疫情中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实行了封城等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其次,各国政府加强了病例的追踪和隔离工作。

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帮助健康部门追踪患者的行踪,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的扩散。

法律法规传染病案例分析(3篇)

法律法规传染病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传染病疫情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典型的传染病疫情事件,探讨法律法规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二、案例简介2019年12月,我国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

该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在疫情初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包括封城、限制人员流动、加强医疗资源调配等。

同时,我国政府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疫情进行了严格的防控。

三、法律法规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明确了传染病防治的原则、制度、措施和法律责任。

在该案例中,该法对以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报告。

(2)疫情控制措施:规定了疫情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隔离、治疗、消毒、预防接种等。

(3)法律责任: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制度、措施和法律责任。

在该案例中,该法对以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应急响应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疫情。

(2)物资保障: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储备应急物资,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律责任:对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基本法规,明确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原则、制度、措施和法律责任。

在该案例中,该法对以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 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 ,共11种。

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暴发调查的8个个步骤1核实暴发和诊断2病例定义3核实并确定病例4描述性资料的收集5建立假设6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检验并验证假设7执行控制措施8交流,包括暴发调查报告案例1患者男性,32岁,机关职员,现住广州,9月13日下午到某综合医院就诊,自述昨晚与朋友5人到市内某餐厅聚餐,吃过凉拌菜、卤水拼盘、鸡、草鱼、海虾、螃蟹、青菜炒猪肉等,次晨开始出现腹泻后呕吐,泻吐量大,到就诊时已腹泻水样便10余次,期间无腹痛、无发热,曾出现过小腿痉挛。

患者发病前一周内未离开过本市,无饮生水史,既往健康,就诊时查体:精神差、皮肤稍干皱,血压70/45mmHg。

1.此时接诊医生的初步诊断应考虑为哪几种疾病?2.此时接诊医生应重点开展哪几项工作?3.属地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医院,对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了解到与患者聚餐的5人中有2人也出现轻微腹泻症状,此时应重点开展哪些工作?4.经实验室检测,上述3名腹泻者的便培养结果为霍乱弧菌阳性,此时是否可以确诊为霍乱病人?5.疾控中心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为O139群霍乱弧菌,此时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参考答案:答:1.急性胃肠炎、疑似霍乱、感染性腹泻,高度怀疑“疑似霍乱”。

2. (1)立即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2)将患者单间隔离治疗,做好病房、病区及患者所用物品等的随时消毒;(3)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验;(4)查便常规和尿常规;(5)采集患者呕吐物及便样进行肠道致病菌、重点是霍乱弧菌的培养。

3. (1)采集患者呕吐物和便样以及另外出现腹泻症状的2人的便样进行肠道致病菌、重点是霍乱弧菌的培养;(2)密切关注与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泻吐症状应立即就医。

4.未做血清分型鉴定,故不能确诊,仍为疑似霍乱,因霍乱弧菌有多种血清型,只有O1群和O139群才是霍乱的病原体。

5.(1)立即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控中心报告;(2)患者严格隔离治疗,加强病房、病区及患者所用物品等的随时消毒;(3)对患者同住家人、共同聚餐者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5天的医学观察及预防服药,并采集便样进行霍乱弧菌的细菌培养;(4)对病家进行消毒处理;(5)对聚餐的餐厅及其厨师、员工等进行监管。

案例2李某,女,11岁,学生,A镇F村人。

因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4次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精神萎靡。

问题: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该病例可能的诊断有哪些?2、患者于2006年2月13日下午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3/7kPa,体温40.5℃,脉搏122次/分,呼吸32次/分,神清,胸腹四肢均有出血点及淤斑,压之不褪色,颈有抵抗感,心肺未发现病症,腹软,肝脾未扪及,克布征(+)。

外周血白细胞18.4×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大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根据实验室结果,可能诊断是什么?3、3月6日,A镇防保所向W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另有4人以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收治入院,入院检查:3例病人躯体及上下肢有淤点、淤斑、颈项强直,经抢救积极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3例目前病情均已稳定。

4例病例基本情况如下:首例病例吴××,男,49岁,2月14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F 村。

第二例黄××(外地流动儿童),女,13岁,2月21日发病,发病地点:A 镇J村。

第三例王××,女,55岁,3月4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H街。

末例王×,男,38岁,3月6日发病,发病地点:A镇P村,3月9日死亡。

4病例目前为临床诊断病例。

问题:关于该病聚集性病例的定义,是如何规定的?4、W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该事件发生后,疾控中心需对学校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1、(1)流行性乙型脑炎;(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结核性脑膜炎……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主要依据:(1)瘀点瘀斑;(2)血白细胞18.4×109/L上升。

3、(1)以村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2)以乡为单位,14天内发现3例;(3)以县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

(参考: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4、(1)立即赶赴医院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3)报告本级卫生局;(4)指导医院采取防护措施;(5)主动在辖区内搜索相同疑似病人。

5、(1)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2)开展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3)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晨检;(4)开展应急接种;(5)学校开展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教育。

案例32011年12月25日,某市报告一起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学校暴发疫情。

12月22日中午,某班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呕吐、腹泻病例,呕吐一般超过3次,多者超过10次/日,腹泻症状不太明显;病例数在不断增加,至25日,学生病例数达到156例,走读生占80%;个别老师在25日出现类似症状。

问题:1、针对上述情况,可考虑哪些病种?2、开展现场调查,首发病例为11月19日;病例临床症状如下:呕吐96.2%、腹痛55.7%、发热26.9%、腹泻15.5%,无皮肤粘膜出血点。

请问如何制定调查病例定义?3、为了查明原因应采集哪些标本?对这些标本做何种检测?4、10例病人中,8例检出诺如病毒II型;餐厅食物及环境、饮用水均未发现可疑。

如何制定防控措施?5、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粪便排毒开始于感染后15小时,峰值在25-72小时,无论发病与否,感染后7天均能在粪便中检出病毒抗原,感染后粪便排病毒期为2周以内。

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高,隐性感染者有传播意义。

另一方面,该小学正面临期末大考……针对上述情况,请你进一步明确学生管理措施。

参考答案:1、食物中毒、饮水中毒、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腹泻、肠道病毒感染。

2、尚无实验室检测结果,故只能制定“可能病例”定义:2011年11月19日以来,该校师生及家庭成员中出现腹泻(≥3次/24 h)或呕吐者。

3、采集病例呕吐物、排泄物、肛拭子,开展病毒性腹泻几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检测,开展肠道病毒检测,作细菌学培养;采集食堂餐厅环境标本,作细菌培养;采集学校饮用水样,检测常规卫生学指标。

4、(1)加强传染源管理:隔离治疗;(2)早期发现病例:发病学校实行晨检与午检;(3)消毒工作:重点对象与场所消毒,如呕吐物、粪便、课桌椅及门把手,卫生间配备洗手液;(4)应急监测:其它小学的晨检与缺课监测;(5)健康教育。

5、不可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隐性感染者;因学校面临大考,不可能将所有病例隔离至病后14日。

考虑症状消失后,病原体的主动排放减少,传染效率降低,故提出现实可操作的学生管理措施:(1)病例:出现症状(呕吐、腹泻)的学生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居家休息至症状消失48小时后复课;(2)病例复课后,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主动加强洗手及桌面消毒,开展自我监测,如有症状反复立即报告老师;(3)未出现症状的学生,日常规范洗手措施、桌面消毒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