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货币与银行体系的组织、运行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掌握货币政策、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货币的概念与功能2.1.1 货币的定义2.1.2 货币的功能与要素2.1.3 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2 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2.2.1 边际效用理论2.2.2 货币数量理论2.2.3 供给和需求决定货币价值 2.3 银行的职能与类型2.3.1 银行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2.3.2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2.3.3 银行的创新与发展2.4 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2.4.1 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2.4.2 银行信用与信用风险2.4.3 风险管理与金融稳定2.5 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2.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2.5.2 中央银行的作用与职责 2.5.3 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评估 2.6 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2.6.1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6.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2.6.3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合作。

3.2 平时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

3.3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机制的掌握情况。

3.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参考教材4.1 主教材《货币银行学导论》4.2 辅助教材《货币金融学》《银行业务与管理》五、教学资源5.1 电子资源教学课件、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材料的电子版5.2 实践资源可利用实际银行机构、金融市场等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六、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6.2 第二周:货币的概念与功能6.3 第三周: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6.4 第四周:银行的职能与类型6.5 第五周: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6.6 第六周: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6.7 第七周: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6.8 第八周:综合复习与考试安排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和实践运作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金融判断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适用专业:计算机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数:64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

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

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二)货币流通(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五)参考书籍介绍四、思考题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目的和要求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三、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一、古代货币起源说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第二节货币的形式一、古代的货币三、铸币与纸币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第三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货币贮藏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四节货币的定义一、一般等价物二、社会计算的工具与“选票”三、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四、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第五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二、货币制度的发展四、思考题1、为什么不同形态的货币均能计价、买卖和支付费用?2、从现代经济生活出发,如何科学地定义货币才能概括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特征?3、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如何发挥它的各项职能?4、试述我国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深入了解货币的产生、发行与流通,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货币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全面认知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 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重要职能;- 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2.1 货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比较和评价2.2 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来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体系2.3 央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职能和责任-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方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2.4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资金调配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监管机构2.5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采用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参考教材和资源4.1 主要教材- 《货币银行学导论》- 《现代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原理与实务》4.2 参考资料和资源- 学术期刊论文- 相关研究报告和调研材料- 央行政策文件和官方发布材料五、课程要求和考核标准5.1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总体要求:《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教学时数:建议51—54学时5、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本科各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全面执行,非金融学专业可略有删节(如带﹡号内容)。

二、各章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学要点]1、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

3、货币制度及其发展演进。

[教学时数]计划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态的发展三、货币的本质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人民币制度[复习思考题]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2、试用有关货币制度的知识对我国人民币制度具有的特点加以描述。

3、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它有什么启示?[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2021修订版)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2021修订版)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前言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

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鼎新对提高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教学程度,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充实反映国表里成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常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开展相适应的常识布局和能力布局,培养“宽口径〞、“厚根底〞、“重能力〞的经济办理专门人才,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赐顾帮衬货币银行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从而成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金融学科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需的金融常识。

讲授内容共17章。

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为依据,借鉴国表里科研成果,考虑到金融专业的特点,注重根底理论研究和底子技能训练,重点内容是货币及货币理论、信用及信用东西、银行及银行业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根底课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目录教学内容 (1)第一章货币 (1)第二章货币制度 (2)第三章货币畅通 (3)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东西 (4)第五章利息与利率 (4)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5)第七章商业银行 (6)第八章中央银行 (7)第九章金融市场 (8)第十章货币供应 (9)第十一章货币需求 (10)第十二章货币均衡 (11)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 (11)第十四章货币政策 (13)第十五章金融创新 (14)第十六章金融风险 (15)第十七章金融监管 (15)重点章节 (重要问题) (17)参考书目 (18)课时分配 (19)教学内容第一章货币教学要求:这一章,我们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介绍有关货币的一些底子常识,包罗货币的发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定义、货币概念的开展及货币的本能机能和作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为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设立的。

课程内容包括货币系统的基本结构、货币政策的制定、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及货币市场的运转等。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熟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3.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4.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5.了解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货币银行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货币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货币的职能和性质–货币的发展历史2.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结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职能–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3.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4.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流程–存款和贷款的分类和特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5.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货币市场的组成和结构–货币市场的操作和交易方式–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货币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阐述–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讲解和说明2.提问和答疑–在讲授或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让老师解答3.讨论和分析–针对课程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践和应用–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课后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加深应用和理解五、考核方式1.课堂互动与点名(20%)2.期末论文(40%)3.期末考试(4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货币银行学原理》,贾康著2.《货币银行学》,刘兆胜著参考书目1.《货币银行学》,吕建江著2.《货币银行学新编》,杨卫著3.《货币金融学》,曹东亚著以上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以及银行业的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教学大纲将围绕货币银行学的核心主题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货币银行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能灵活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中。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使学生熟悉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2.理解货币供求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3.了解银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风险管理;4.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原则;5.引导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货币概述1.1 货币的定义与功能1.2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1.3 货币的发展历程2.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1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2.2 货币供给与货币多重存款模型2.3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银行与金融机构3.1 银行的定义、种类与功能3.2 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3.3 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4.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4.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 4.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4.3 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5.货币政策5.1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与手段 5.2 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与程序 5.3 货币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和例证,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2.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知识;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4.实践教学法:安排实地考察、实习或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应用题的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4.实践操作与报告: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和报告书写能力进行评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和宏观金融政策的学科。

它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3、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一)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的定义和本质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3、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二)信用与信用工具1、信用的含义与形式信用的定义和本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2、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种类:票据、债券、股票等信用工具的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信用工具的价格(三)利息与利率1、利息的本质与计算利息的本质单利和复利的计算2、利率的种类与决定因素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影响利率的因素: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国家经济政策等3、利率的作用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四)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概述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市场的功能2、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3、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五)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的分类与功能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功能:融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3、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六)货币供求与均衡1、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动机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2、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含义与层次划分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3、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货币失衡的原因与调节(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与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2、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定义与类型通货紧缩的成因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通货紧缩的治理(八)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2、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货币政策的时滞(九)国际金融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2、汇率与汇率制度汇率的标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制度的类型人民币汇率制度3、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的构成与作用国际储备的管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货币银行学是全校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入门课程,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是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经济学各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计划教学总时数为48学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4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课程总学分为3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经济学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艾洪德、范立夫编著:《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3月版教学参考书: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艾洪德、张贵乐主编《货币银行学教程》2005年版。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第一篇货币、信用与经济第一章货币与经济第一节货币的定义理论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支付以与债务的偿还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实证定义: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货币层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是储存超越时间的购买力。

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

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依次经历过: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与电子货币五种形式。

第四节货币制度定义: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内容:1.规定本币的材料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币和辅币的发行和流通。

3.规定发行的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与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一、信用的定义信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1.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 银行信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3. 国家信用: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5. 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信用工具一、短期性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票据和国库券。

(一)票据行为——以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的行为。

1. 背书(Endorsement )2. 承兑(Acceptance )3. 票据的贴现(Discount )(二)票据的种类1. 支票(Check )2. 本票 (Promissory Note)3. 汇票(Bill of Exchange 或Draft )二、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

(一)债券的定义:债券是持有人可以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和到期收回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1. 债券的种类: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与金融债券2. 债券的价格:债券的发行价格与交易价格的计算。

(二)股票1. 股票的定义: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相应权益的所有权凭证。

2. 股票的分类:股票按股东的权利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3. 股票的价格决定模型: 威廉斯估价模型:∑∞=+=1)1(t t t r D PV 零增长模型:r D r D PV t t =+=∑∞=1)1( 戈登增长模型:g r g D r g D PV t t t -+=++=∑∞=1)1()1(01第二篇 金融市场第一章 金融市场概论一、金融市场的含义:所谓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或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沟通、传导、分配。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按融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二章证券市场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主体(筹资者、投资者)、中介人以与管理者。

二、证券的发行市场:证券发行市场的概念以与证券发行的方式。

三、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概述、证券交易市场的构成、证券交易的程序以与证券上市的意义。

第三章证券的交易方式一、现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一定的价格成交,并且立即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

现货交易的特点是交割必须在成交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保证金交易:也称垫头交易,它是投资者在资金不足,又想获得较高投资收益时,采取缴纳一部分现款,其余款项由经纪商贷款解决,买进股票的交易方式。

三、远期交易:是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事先确定的价格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四、金融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买卖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并按合约规定的价格、数量,在约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五、金融期权交易:期权又称选择权合约,是指合约的购买者拥有的一种权利,即期权的购买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按合约规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的合约。

第四章外汇市场一、外汇市场与汇率1.外汇市场是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的市场。

2.外汇从静态意义看,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从动态意义上看,外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交易的行为,借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汇率是指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二、汇率的决定1.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汇率的长期变动由这两个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所决定。

实际上,其他因素如:一国进出口需求、生产率、利率、关税与限额等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综合购买力也影响汇率的升降。

2.短期里,汇率由利率平价条件所决定,这一条件是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等于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

即本币利率等于外币利率减本币的预期升值率或者加上外币的预期升值率。

3.任何改变本币和外币存款预期回报率的因素,都将导致汇率的变动。

这些因素包括:本币和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动;影响长期汇率从而影响未来汇率预期诸因素的变动;货币供给的变动导致汇率过调,使汇率在短期中变动的幅度大于长期中的幅度。

第三篇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第一章金融中介机构第一节金融中介机构的经济分析一、交易成本: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二、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中,市场的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信息。

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第二节金融中介的构成一、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与信用协会。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和灾难保险公司以与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公司、互助基金以与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第二章商业银行概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充当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支付中介职能:充当客户之间货币结算和收付等业务的中介人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存款,即派生存款的过程。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存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以与连锁银行制。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现代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地说只有三类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三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库法(资金合用方法)以与资金分配法。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方法: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以与综合性负债管理。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其运作第一章中央银行概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为: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一中央银行制;复合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以与跨国中央银行制。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其操作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为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与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与其运用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与公开市场业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中央包括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贷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额以与流动性比率)和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道义劝说、金融检查以与公开宣传)。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概括为四条主要途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和预期效应。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内在时滞(主要包括识别时滞、行动时滞)和外在时滞(主要包括中期时滞、决策时滞、作用时滞)。

二、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三、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第五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第一章金融创新第一节金融创新的含义和内容一、金融创新的含义二、金融创新的内容1.为逃避金融管制和竞争资金来源的创新主要有:可转让大面额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XX、自动转帐服务XX、货币市场利率连动存款单以与货币市场存款XX。

2.为防X风险的创新主要有: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利率掉换以与金融资产证券化。

3. 为迎合公众理财需要的创新主要有: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与现金管理XX。

第二节金融创新的理论流派一、“技术推进”论新技术的出现与其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二、“货币促进”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引致。

三、“财富增长”论格林包姆和海沃德在研究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时,提出财富增长是决定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理论。

财富增加—→人们要求避免风险的愿望增加—→促使金融业发展,金融资产日益增加。

四、“约束诱导”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五、“制度改革”论这一学派以诺斯、戴维斯等人为代表,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视金融创新。

六、“规避管制”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

七、“交易成本”论该理论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力。

第三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金融管制诱发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使金融管制更加完善。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融创新产生了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出现了金融自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