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坨七断块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坨七断块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坨七断块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坨七断块采出程度已接近核定采收率,如何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油水过渡带开发的可行性,对油水过渡带形成机理分析进行了研究,对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形成条件,总结一套适合油水过渡带开发的优化配套措施,为过渡带良性开发提供保证,为其他同类型油藏过渡带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挖潜技术一、目的及意义坨七断块位于胜坨油田三区穹隆背斜构造的东南翼,单元平均含水约为97.3%,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目前单元采出程度已接近核定采收率,如何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油水过渡带开发的可行性将具有积极意义.二、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1)、原油密度的影响通过数模研究发现原油密度对于油水过渡带内的剩余油影响明显,而对油藏主体部位影响相对较小。

原油密度越大,重力作用强,剩余油饱和度高,水淹程度低,剩余油富集面积大。

2)、原油粘度的影响数模研究显示原油粘度对油水过渡带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是造成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原因。

原油粘度越大,采出程度越低,注入水平面波及效率差水淹严重,弱水淹面积大,粘度大的区域形成剩余开发潜力可能性大。

3)、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影响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剩余油饱和度越高,水驱受效油面积越小,剩余油在过渡带顶部富集。

渗透率变异系数对于油水过渡带的影响更明显。

4)、隔夹层的影响隔夹层影响不明显,油层较薄,加上毛管力作用降低了重力的影响,尤其是反韵律地层5)、产液速度的影响随着产液速度的增加,加剧了渗流场的不平衡性,水驱采出程度逐渐降低,弱水淹面积比例增大,更易形成剩余油的聚集。

3.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形成条件经过对坨七8-10单元所有过路新井资料及SNP资料研究发现,在8层系边部存在丰富剩余油,通过与单元主体的各项指标对比,总结出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条件为:1)过渡带粘度大于单元主体的1.5倍以上2)原油密度比主体高出5%以上3)渗透率极差小于2,油层厚度>单元主体厚度4)面积>0.2km2,储量〉10万吨,采出程度<30%5)隔夹层分布稳定三、效益评价截止到8月底7口井累增油4014吨,预计年底累增油可达6000吨,折算经济效益1500万元,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也证明在油水过渡带开发是可行的。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3一、新模式探索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静态、动态及其它研究部门各自为战,中间缺乏交流的习惯和交流的平台。

不同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缺乏交叉性和互补性,油藏模型的建立通常是不同研究人员工作的简单汇集。

在这样的协同工作模式下,建立相应的项目数据库,用户通过访问项目数据库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随时查看其它研究的进展。

而且方便的数据转换接口,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数据切换工作中造成的误差,快速建立应用模型。

二、协同研究新模式的应用应用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新模式对某-101块进行了研究。

某101块被许多小断层切割,内部断层多,断块小,连通状况差;含油面积小,油层厚度薄,大多数为油水同出;平面上及纵向上油层物性差异较大。

某101从投入开发至今已近20a,由于其自身特点及开发井网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存在层间干扰严重、水驱程度低的矛盾,目前油水分布现状相当复杂。

在新的协同工作模式下,应用精细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技术对某101沙二下油藏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剩余油分布,效果明显,实现了挖掘油藏潜力、高效开发的目的。

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研究是剩余油研究的基础,对某101块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和油藏工程师的共同努力,得出一个地质模型,然后加入油层的属性数据得到一个静态的油藏模型。

用动态数据来校正和优化网格系统得到一个模拟模型,最后,通过风险分析和地面设备分析得出一个指导油藏管理的可执行模型。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的项目数据库,实现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

(2)提出对高含水期多层砂岩油藏细分流动单元的思路,并将某101沙二下油藏细分为26个流动单元,对本区近50口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对比与划分,为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研究奠定了基础。

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河43断块区是中国南海海域内一处大型油气田,被誉为“中国外围最大油气田”的代表之一。

当前,该区域的油气储量巨大,但其开采率较低,存在较为丰富的剩余油资源。

因此,研究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油气田的开采方案,发掘出更多的储量资源,同时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2.选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河43断块区的石油油藏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当前已实现了比较高的开采率。

但是,由于开发技术的制约和沉淀空间的限制,该区域内仍存有很多剩余油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不清晰。

因此,如何在该区域内准确识别和开发这些剩余油资源,成为了当前石油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3.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情况的详细研究,探究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的油气储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1)采集该区域内的地质数据,分析油藏构造和物性等地质特征。

(2)通过采取合适的测井技术,获取油藏内部的数据资料。

(3)运用数理统计和地质杂插模型等方法,对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揭示和分析。

(4)针对油藏中的剩余油资源,提出合理的开采策略,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4.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1)首先,采集该区域内的地质数据,包括岩石性质、岩石构造和油气层位等方面的信息。

(2)其次,通过测井技术获取油藏内部的地质数据,包括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等信息。

(3)然后,采用数理统计和地质杂插模型等方法,对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4)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用于该区域的高效的开采策略。

5.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河43断块区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够实现对该区域内剩余油资源的精准识别和开发,进而完善区域内的油气储量管理和开采策略,对我国油气开发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

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

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

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

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

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

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剩余油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导致很多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油层间的运动力就会减少,就会对石油的开采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我国大部分的油田都是采用注水的方式来进行开采的,所以在油田的中期和晚期的开采过程中,油田的含水率就会逐渐,导致进行二次或者三次开采的过程中难度上升,并且采油率也会逐渐下降,对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研究,可以帮助分析和创新开采方式,通过不同分布的剩余有,需要运用不同方式的开采技术,才能提升油田的开采量,从而增加我国的石油需求。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然后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可以充分反映出研究区域内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模型,为数值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尹洪凯摘㊀要:断块油藏的断裂系统复杂㊁含油层系多㊁油水关系复杂等地质特点决定了对其认识的逐步性㊂开发初期,由于油藏地质认识不完善,开发层系划分和开发井网部署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低或者漏失部分油层等,所以仍然有较大的剩余油潜力㊂因此即使到了开发后期,利用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仍是可行的㊂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地质一㊁引言断块油藏呈现出含油层系多,但断裂结构复杂的特点㊂为此,在断块油藏开发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油藏地质认知工作,即通过微构造分析等地质研究路径,全面掌控到断块油藏开发层系划分状况,就此掌控到开发层储量程度,规避储量控制作业较低等问题的凸显,诱发剩余油潜力浪费问题,达到最佳的油藏资源应用状态㊂二㊁油藏地质特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油藏地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构造复杂如从某油田554断块油藏分析作用发现,该断块油藏具备FI㊁FⅡ㊁FⅢ㊁YI四个砂层,另外FI具有16个沉积时间单元,2条二级断层㊁7条三级断层㊁4条边界断层㊂同时,断块油藏结构呈现环形,且以 龟背壳 形式存在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断块油藏地质研究难度㊂(二)非均质性严重即部分地区断块油藏深度可达到2530m,而油层厚度可达到9.1m,孔隙度在6% 30%,同时渗透率为14580ˑ10-3μm2左右,且非均质性严重,为此,在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探究过程中,应结合地质非均质性展开作业行为,提升整体地质开发效果㊂(三)储量分布分散如554断块油藏中具有若干个小块区域,各区域油量分布较少㊂三㊁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一)微构造分析法储层的微构造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㊂大量的生产实践资料证明,进入开发后期,油层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形成的高差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异,正向微构造多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多为高含水区;②油层微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正向微构造中的微高点和微断鼻均为向上驱油,剩余油富集,而负向微构造均以向下驱油为主,剩余油难以聚集㊂长期以来,油田开发使用的标准层构造图是选定某一标准层,以该标准层的顶面为准,多用20 50m间距等高线作图,不能完全代表油层构造,也不能反映构造的微小变化㊂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点增多,井距变小,地质资料的大量增加为深入研究储层的微构造提供了物质基础㊂在单砂层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直接以油层的顶底面为准,绘制微构造图,指导油田开发㊂例如,554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将20m作为构造图绘制参数,反映断块油藏单斜状况㊂而后将2m作为高先绘制间距,反馈油层微构造情况,继而通过对油层构造图的分析,确定注水水沿存有剩余油,最终展开开发工作㊂再如,某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强调了对微构造分析方法的应用,同时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分析㊁研究状态,结合动态资料,绘制了断层微构造图,就此掌控到该断层含水率为1.3%㊁含有面积0.1km2等参数信息,满足了地质研究工作开展需求㊂(二)㊀测井二次解释法由于断块油藏呈现出井段长且油层丰富特点,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控到剩余油分布状况,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测井二次解释法,即首先针对干层㊁含油水层等进行油层解释㊂其次,结合地质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二次细化阐述,从而在二次解释作业中,分析潜力油层分布状况,提升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例如,某断块在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开发剩余油潜力,即引入了测井二次解释法,基于初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斜43井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就此判断潜力层包含了130个区域,为断块油藏开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支撑,且针对开发行为作出了正确引导㊂(三)成藏规律预测法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成藏规律预测法的应用亦有助于实现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判断,为此,在研究作业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㊂一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应遵从油藏构造-岩性-沉积微相研究原则,确定成藏条件,从而针对指定断块油藏含油状况做出正确判断㊂例如,在油田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通过成藏规律路径获知该处油藏分流河道呈现聚集特征,且结合成藏条件,对东营断块油藏采储量展开了预测,满足了剩余油资源开采需求㊂二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需利用成藏规律对新断层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预测,且从分流河道油层㊁单井出产量㊁含水率等角度出发,对地质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达到最佳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状态,为当代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动态研究数据,提升整体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断层分析法㊁微构造分析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研究方法丰富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手段㊂地质研究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是对油藏构造㊁储层分布等进行精细研究,同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准确性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地质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㊂四㊁结论综上可知,在断块油藏中存有若干个油藏层系,因而在基础上,为了开发剩余油资源,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剩余油分布判断工作,且从地质研究工作角度出发,应用成藏规律预测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微构造分析法等地质研究方法,应对传统地质研究工作中呈现出的偏差等问题,达到精准剩余油分布判断状态,满足油藏开发作业需求,并就此提高断块油藏研究结果精准性㊂参考文献:[1]张戈,王端平,孙国,等.复杂断块油藏人工边水驱影响因素敏感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2):103-106,111.作者简介:尹洪凯,曙光采油厂地质研究所㊂881。

东辛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

东辛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

东辛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储层模式作者:张开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8期东辛油田是一个典型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断块油田,全区发育200多条断层将油田切割成近200个小断块,含油层系多,纵向上在第三系地层有六套含油层系,包括近40个含油砂层组,100多个含油小层;沉积类型多样,平面及纵向非均质严重。

1.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1.1断层发育,构造复杂,断块多,含油面积小。

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部断层及其发育,形成众多的油气藏。

东辛油田被众多断层切割,形成许多断块。

在一定的构造范围内断块越多,则单个断块就必然越小。

据统计东辛油田共划分了289个断块,其中含油面积大于1km2的有14个,其储量占34.1%,面积在0.5-1km2的有30个,其储量占23.9%,含油面积在0.1-0.5km2的有101个,其储量占32.7%。

1.2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差别大。

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物性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较大。

储层物性主要是受沉积砂体所处相带及储层埋深等因素控制。

总体上,东辛复杂断块油田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别较大。

复杂断块油田原油性质纵、横变化比简单油田更剧烈、更不规则。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断层活动引起的油气运移和多次聚散再分配,致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产生氧化、吸附和分异作用。

不同的运移介质条件其作用不同,加上断块、圈闭内储层条件和封闭情况不同,在不同情况下使原油性质发生较大幅度不规则的变化。

1.3油藏类型多,天然能量差别大。

东辛油田断块油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开启型的扇形断块油藏、简单断层遮挡条带形断块油藏、三面断层切割遮挡半封闭断块油藏、四周为断层切割的封闭断块油藏、断裂破碎带的小断块油藏。

东辛油田根据油田开发初期天然能量动态反映及地质特点,划分为三种类型:1)强边水天然能量充足型,这类油藏多分布在构造翼部,呈扇形开启,与凹陷相连有广阔的边水,边水体积为油体积的数十倍至上百倍。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

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分析作者:宋雪君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胜利采油厂所属油田发育有很多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断块油田,有多条断层将油田切割成近一个个小断块,含油层系多,沉积类型多样,平面及纵向非均质严重,开发难度大。

本文介绍了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阐述了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对指导下步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富集模式一、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一)断层发育,构造复杂,断块多,含油面积小。

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部断层及其发育,形成众多的油气藏。

胜利采油厂所属油田被众多断层切割,形成许多断块。

在一定的构造范围内断块越多,则单个断块就必然越小。

(二)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差别大。

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物性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较大。

储层物性主要是受沉积砂体所处相带及储层埋深等因素控制。

总体上,复杂断块油田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别较大。

复杂断块油田原油性质纵、横变化比简单油田更剧烈、更不规则。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断层活动引起的油气运移和多次聚散再分配,致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产生氧化、吸附和分异作用。

不同的运移介质条件其作用不同,加上断块、圈闭内储层条件和封闭情况不同,在不同情况下使原油性质发生较大幅度不规则的变化。

(三)油藏类型多,天然能量差别大。

胜利采油厂所属断块油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开启型的扇形断块油藏、简单断层遮挡条带形断块油藏、三面断层切割遮挡半封闭断块油藏、四周为断层切割的封闭断块油藏、断裂破碎带的小断块油藏。

根据油田开发初期天然能量动态反映及地质特点,划分为三种类型:1)强边水天然能量充足型,这类油藏多分布在构造翼部,呈扇形开启,与凹陷相连有广阔的边水,边水体积为油体积的数十倍至上百倍。

2)有一定天然能量的半开启型断块油藏,这类油藏是以中高渗透率为主,原油粘度多为中等的低饱和油藏。

油藏多为三面被断层切割遮挡的半开启型油藏,主要分布在油田构造翼部的断裂复杂过渡带及地堑内部,压力下降较快、难以稳产。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官114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官114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官114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王家岗油田官114断块目前已进入高勘探开发成熟期,综合含水97.7%,采出程度45.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1.6%。

由于该断块区具有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含油层系多等地质特点,开发上层内、层间干扰严重,各小层动用状况差异大,剩余油高度分散,富集规律认识难度大,制约了储量的进一步动用。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提高区块开发效果,本文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模、数模技术的应用,对该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下步调整对策的制定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关键词官114断块建模数模剩余油研究中图分类号:TEl22.1 文献标识码:A1地质概况(1)构造。

官114断块处于陈官庄断阶带北缘,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地带。

在单斜抬高大背景下,受近东西向断层遮挡,与北倾地层形成低幅圈闭构造,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为南掉的官114大断层控制的半背斜,并与其形成反向屋脊型构造。

沿断层一线微构造特征变化多,出现多个局部微构造高点。

砂体顶面微构造分布特征具有规律性,正向微构造和负向微构造的分布与断块构造的大格局是一致的。

(2)储层。

官114断块砂体较发育砂体发育,呈条带状或连片状;沙二段平均孔隙度27.7%、平均渗透率471.7??0-3?%em2,为中孔高渗储层。

共有沙一、沙二、沙三3套含油层系,8个砂层组,24个小层,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5、沙二7。

砂体单层厚度较薄,储层横向变化快。

上报含油面积1.7km2,地质储量165??04t。

(3)沉积相。

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沙二段上部主要发育了三角洲平原沉积,储层沉积二元结构明显,其层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砂体厚度及砂泥比向上变薄、变小的特征。

粒度概率曲线多表现为两段式。

沙二段的下部主要发育了三角洲前缘沉积,由远砂坝―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组成的多套韵律沉积。

物源来自研究区的东北。

(4)油藏类型。

官114断块沙一段~沙二段油藏类型可归为构造、岩性、构造―岩性复合型三大类,主要是断层油藏,断层和岩性复合型油藏次之;岩性油藏偶见。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断块油藏是指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块状储层组成的油气田,在地质构造过程中受到断裂和滑动等作用而形成。

这种类型的油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在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开采方面存在一些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储层建模1.断块油藏地质特征断块油藏通常由多个块状储层组成,这些储层之间存在断裂和滑动等地质构造的影响,导致储层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油气运移通道不畅。

由于块状储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和间隙,导致地层物性和孔隙结构较为复杂。

2.建模方法在进行断块油藏储层建模时,需要考虑到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储层之间的连通性问题。

一般可以采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根据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数据,构建出真实可靠的储层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应当注重考虑不同储层之间的联系和地质构造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确保建模结果能够反映出实际地质情况。

3.建模建议对于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建议在地质资料获取和建模过程中,加强对地层构造和储层性质的分析,尤其是对断裂带和断层的发育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

在建模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块状储层的连通性和油气运移通道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建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剩余油挖潜1.剩余油分布特征在进行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开采时,一般需要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地面加热等现代开采技术,通过提高采收率和扩大开采范围的方式,实现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还可以采用CO2驱油、聚合物驱油等提高采收率的增产技术,以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断块油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储层建模和剩余油挖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在进行储层建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确保建模结果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实际地质情况;在进行剩余油开采时,需要采用现代开采技术,通过提高采收率和改善储层物性的方式,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本文对锦2-14-110断块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研究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

平面上I5、I6、II1、II2小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多,为断块的主力油层。

单小层内多是小层下部水淹严重,厚层顶部油层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较富集。

标签: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分析法;动用程度;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尤其在注水开发的后期,由于地下储层变化较大,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质非均质影响还受驱油进程影响,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决,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度。

该块主要采用了以综合开发地质学方法为基础,以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研究为基础,以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利用C/O测试、测井解释、水井测试资料、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主要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小层动态分析法是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将储层分层地质储量计算与分层产量动态劈分相结合的一种剩余油研究方法。

1.纵向剩余油分布根据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该区剩余储量占总储量的69.5%,采出程度大于35%的有6小层,分别为兴Ⅱ1、兴Ⅱ3、兴Ⅱ4、兴Ⅱ6层,采出程度小于25%的有5小层,分别是兴Ⅰ1、兴Ⅰ2、兴Ⅰ3、兴Ⅱ7和兴Ⅱ8层。

兴Ⅰ5、兴Ⅰ6、兴Ⅱ1和兴Ⅱ2,剩余油分别占总剩余储量的12.9%、12.7%、9.0%和10.8%。

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性 控 制作 用 影 响 , 分层 位 砂 体 成 孤立 、 散状 分 布 , 部 零
砂 体边 界 的划 分是 油藏 地质 储量 拟合 的关 键 .在地 质 建 模过 程 中需 要不 断地 进行 调整 。油藏无 统 一 油水 界
多, 接触 关 系 极其 复 杂 , 因缺 少 高 质量 的地震 资料 , 只 能依 靠井 的分 层点 和 断点来 建 立该 区 的构造 和 断层 模 型 。 而增 加 了构 造模 型建 立 的难 度 。 从 2 Ⅳ油 组 钻 遇井 较 少 , 法 有 效 预测 井 间构 造 横 ) 无 向变化 。高 尚堡深 层油 藏南 区有 三分 之 二 的井没 有钻 穿第 Ⅳ油 组 . 同时 又没 有高 质量 地震 资料 的支 持 . 给南
第 1 第 5期 8卷
屈 亚光 , . 岩 性 作 用 影 响 复 杂 断 块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等受
65 3
物 性较 差 。高 尚堡 深 层油 藏 主 力层 段平 面上 划分 为 6 个 区块 , 向划 分 为 多个 小 层 , 间 非 均质 性 强 , 余 纵 层 剩
曲线 、 和压力 、 解 气 油 比等 物 性 参数 存 在 差 异 , 饱 溶 因
此 , 要采 用相 渗分 区和高压 流体 物性 区设 置 , 需 使模 型 更符合 实 际油藏 流体 高压 物性 特征 和相 渗特 征 。
低, 地质 储量 采 出程 度低 . 剩余 油潜 力 较大 。
2 油藏数值模 型
内。 过对 高 尚堡深层 油藏 历史 拟合 过程 的总 结 , 出 通 得
可调 参数 , 主要 包 括孔 隙度 、 渗透 率 、 效厚 度 、 有 岩石 和
方 向) 网格 步长 取小 层厚 度 。 , z 向网格数 分 别 为 , 方 14 1 8和 6 , 网格数 为 14 1 8 6 = 1 7 9 ,0 3总 9  ̄ 0  ̄ 3 1 9 6个 。 3 9 22 建模 难点 及关 键点 . 221 难 点 .. 1 较 差 质 量 的深 层 地 震 资料 无 法 指 导 油 藏 构 造 )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江苏油田庄2断块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道边缘 ,剩余油饱和度在4 0 %左右,而位于河道 中心的庄2 — 6 0 井 和庄2 — 4 9 井 ,饱和度则只有3 0 %左右 ( 图3)。
针对庄2 断块 已经进入注水开发 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等 难点 ,对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进行研究 ,为剩余油
的 分 布和 预 测提 供详 尽 的地 质 基础 。
影 响 庄2 断块 储 层 剩余 油平 面 分 布的 主 要地 质 因素 有沉 积 微
相 、断层 、微构造 等,动态 因素有注采井网完善程度等 。根据 以上影响因素 ,建立了庄2 断块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 :即边缘沉 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 、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地 区是剩余油富集的地区。
( 2 )微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庄2 断块主要发育正向 、 斜面和负向微构造 ,微构造高部位的剩余油饱和度比同一层其它 部位 的剩余油饱和度要高 。综合分析微构造图和剩余油饱和度图 发现 ,发育正向微 构造 ,剩 余油饱和度均 比该层平均饱 和度值 高 ,剩余油在该井区富集 ,在发育斜面微构造位置 ,剩余油相对
( 1 )边 缘 沉 积 相 带 剩 余 油 富 集模 式 ( 图2)。 沉 积 微 相 控
高成熟期 ,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采挖潜的主要对 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 、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 , 因此必 须更精细 、准确 的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剩 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基础上 ,认为剩余油的生成和分布主要受到构 造 因素 、沉积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 的影响,构造 因素影响主要 通过断层和微构造控制剩余油分布 ,沉积韵律控制着剩余油纵 向 分布 ,有利相带 中剩余油储量仍然较高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油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是 注 水 开 发 油 田后 期 挖 潜 储 量 的 主 要

渤南油田十区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渤南油田十区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 胜利油 田有限公司河 口采油 厂, 山东 东营 2 70 5 20)
摘 要
渤 南油 田十 区为 中渗 透 断块 油藏 , 经过近 2 的 滚动勘探 开发 , 20 0年 于 0 1年进 入
快速 递减 期 。在 确 定沉积 体 系和 开发 效果评 价 的基 础 上 , 深入 研 究 了剩 余 油分 布规 律 。 受储 层非 均质 性 、 液 强度和 流体 重 力分异 作 用的影 响 , 状体 和水道 间微 相 、 采 叶 构造 高点 、 正韵律 油
程 度高 ; 边部 和局 部物性 差 的部位 , 注入 水难 以波 沉 积微 相 为 中扇辫 状 水道 、 中扇 水道 间 、 中扇 叶状体 、 扇席 状 砂 和外 扇 叶 状体 。储 层后 期 成 外 岩作用 较弱 , 以原生孑 隙 为 主 , L 沉积 相带控 制着 储 层物性 分 布 。辫状 水 道 微 相 的油 井产 量 高 , 累积
及, 采出程度低 , 为剩余油富集区。层间上, 十区 上部小层渗透率低 , 下部渗透率高, 对于多层合采
井, 因层 间干扰 造成层 间水 淹程 度差 异大 , 储量 动
采油多 , 水淹严重 , 含水率一般在 9 %以上, 0 剩余 含油饱 和度 较低 ; 叶状 体 和水 道 间 微 相 的 油井 产
收稿 日期 :06 0 — 1 20 — 2 2 。 作者简介 : 高保国, 工程师,9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 男, 19
学院油藏工程专业 , 现从 事油 田开发工作 。电话: 0 4 ) ( 5 6
8 71 3 E —mal h d g g so. o 5 5 0, i: k z b @ l f e m。
作用 , 达到增产和改善开发效果 的 目的。已在 1 6 个 井组 实施 以不 稳 定 注 水 为 目的 的 注 水 调 配 3 5

乐安油田草13断块沙四段薄互层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乐安油田草13断块沙四段薄互层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学 术研 讨 i 1 1 7
些 资 源 请 求 ,最 终 系统 将 资 源耗 尽 而 不 能 对 正 常 的 请求 提 供 服 务。
候 ,一 定要 阅读隐私声明 ,因为几乎有关互联网应用的每项隐 私政策里面都有漏洞 ,以便在 某些情况下可以共享数据 。这样
你 就可 以 确定 应 该 把 哪 些 数 据 保 存在 云 计算 环 境 ,哪 些 数据 保 存在 自己的 电脑 中。
展 布 、微 构造 特征 、沉 积微 相进 行 全面 研 究 ,并利 用岩 心 分析 化验 资 料对 本 区储 层
1 9 9 2 年 区块 井 况开 始 出现 问题 ,1 9 9 3 年、 2 ( ) 0 5 年 两 次实施 调整 ,但 受注 采 井 网不 完 善 制约 ,水驱 开发 效 果持 续变 差 。 目前井 网基 本 瘫痪 ,区块 开 油井 1 6 口 ,单井 日油
2 1精 细油藏 描 述 2 . 2 动 态监测
I : .
. . . . . .
草1 3 沙 四段 长 期 以来 多采 用大 段 多层
合采合注方式 ,由于受薄互 层 、物性差
异 、粘 度差 异 影响 ,储 量 动用 存在 很 大差 异 。储 层物 性 好 、注 采连 通性 好 的主 力油 层 吸水 强于 非 主 力层 ,水 淹严 重 ,而 一些 渗 透率 低 、注 采对 应 差 的油层 吸 水 差 ,动
0 . 9 t / d ,综 合 含 水 9 1 . 8 %;水 井 开 井 3 [ - J,
的岩 性 、物性 、非 均质 性 、敏感 性 等参 数

【 _ I 注水平3 0 t / d ;采 油速 度 0 . 1 ( 1 %,采 出 程 进 行 了 分析 ,建 立起 精细 的地 质模 型 。 度1 3 %,单 元处 于 低速 低效 开发 状 态 。 2 剩 余 油研 究方 法 为提 升 该 块开 发效 果 ,在精 绌 油藏 描 述 的 基 础 ,综 合 应 用 地 震 、钻 井 、测 井 、开 发实 验和 各项动 态监 测 资料 ,采用 油藏 工 程方 法进 行 流线 分析 ,结合 油藏 数 值模 拟 ,开 展 多手段 的剩 余 油研 究 。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比及井 网井距进行 合理 控制 。
( 4 ) 成藏规 律预测法
为了预测无井控制 的区域进行 有效
的 了解 , 应 当对油 藏构 造 、 岩 性及 沉积微 相与 油气富 集的关 系
进行相 关研 究 , 并从 中找 出成 藏规 律 , 通 过成 藏规律 对其 油藏 进行分 类 。 该方法 能够 对未 开发的 储量进 行预测 , 并 从 中预 测 出该地方 的含油状况 。
2 剩余 油分 布研 究
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研 究之前应 当建立相关的地 质模型 , 并 收 集相 关的 资料 , 然后 对其 进行模 拟研 究 , 从而达 到剩 余油分
3 总结
断块 油藏开 发规律 及剩余 油分布 的研究 对断块油 藏的采 收率具 有非 常重 要的意 义 。 通过研 究 , 对其 开发 的过程 进行调 整, 使 断块油 藏的 剩余油 能够得 到充分 的开 发 。 使断 层油藏得 到 相关 的 治理 , 使采 油的 含水 率 下降 , 使 采 油速 度得 以稳 定 , 促 进 断块 油藏 产量 的稳 定 性 , 并 使断 块油 藏得 到 一定 的经 济
微构造分 析法能够 对剩余油分布 的研究有着 关 率较 高 , 造 成 了产 量 比较低 的 现象 , 同时 , 由于 含水 率高 的 原 其重 要的 角色 。 微构 造分 析法 的 主要表 现一 般有 以下 几 点 : 第一, 因, 严重影响 了油井采 油的速率 , 使其速率 降低 。 在采油 的过程 键 性作 用 。 微构 造能够对 油水进行辨 别 , 正 向微构造一般就是 剩余油较 多 中, 由于油藏 天然能量 比较 有限 , 这就使得 地饱压差相 对较小 , 负 向微 构造 为 含水率 高 的地方 ; 第二 , 微 构造 能够 改 出现 了采油产量不 断递减 的问题 。 为了解决在 油井采油过 程 中 的地 方 , 变注水开 发过程 中的驱油方 向。 出现 的这些 问题 , 应合理开发方式 , 并 对开发技术 进行加 强 。 首 先, 应 当对开发 层进行 明确 的划分 , 在划分 的过 程 中, 应 当严格 ( 3 ) 测井 二次 解释法 由于前 期的 资料方 面没 有完善 , 使 按 照相 关原 则 。 当断块 油藏 附近 的边 底水水 体较大 的时 候 , 应 得 一些储 量得 不到开 发 。 随着后 期相关 资料 不断 完善 , 应 当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
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
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
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
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
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

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
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
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

而对
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

但此类断
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
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
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

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
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

(2)复
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
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
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

(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
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

(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
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

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

通过
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

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
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
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
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
意义。

(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
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
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

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
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

(2)对于有弱边水的
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
水处注水或转注。

(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
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

(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
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
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

(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
井网形式。

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
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
果较好,原因在于注水井排位于构造低部位且平行于构造等高线,有利于水线均匀推进,提
高开发效果。

对于梯形断块,研究结果表明,边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在油水边界附近时
开发效果最好。

3 结论
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除与储层及流体性质有关外,还受到开发过程中调整精细化程度
的影响,由于储层及流体性质人为无法改变,因此决定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是
开发调整方式及好的开发手段的应用。

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加大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模式研究,通过井网调控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加强水动力学研究,探索新的水驱模式,改善水驱效果。

(1)影响断块油藏平面水驱动用状况的因素有油水粘度比,地层倾角,面积大小,几
何形态,水体大小等,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

(2) 相同的井网形式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采收率高,开发效果好。

含油面积越大,可形成完善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越好,断块几何形态影响井网设计和水驱控
制程度,如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的匹配性好,对梯形断块的匹配性差。

(3)对于不同
类型的复杂断块有边水存在的情况下,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能够取得较好的水驱效果。

(4)对于复杂断块来说,贴近断层夹角,断边带布井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动用。

(5)对弱边水
复杂小断块顶部采油,边缘注水开发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

参考文献:
[1] 彭昱强.油气田开发井网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21(6)
[2] 齐与峰.砂岩油田注水开发合理井网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石油学报,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