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03:文言文断句技巧
4.凭借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句式类型 如……何,况……乎,何(以)……为(固定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反问句)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者,……也(判断句) 与其……,孰若…… 非惟……,抑亦…… 其……,其……也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
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 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 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 四更乃寝。
3.凭借虚词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语段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 手、难度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常见典型虚词
断句方法
夫 敬、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高考一轮复习
2023
03 文言文阅读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阅读
考பைடு நூலகம்突破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2.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 问题。3.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4.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有轻 视意。5.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二、解释实词的意思:6.安 7.被 三、指出下列解说对应的文化常识 8.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秋季考试是( ),在京城举行的春季考试是 ( ),科举制级别最高的考试是( )。 四、解释固定结构的意思:9.如…何 10.比及 11.得无….乎 五、默写诗歌 12.《静女》 13.《游园》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教学PPT课件
③字数30字左右,需要断句位置用字母标出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
全国甲卷
语意、代词
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断句考查侧重在语意语气和句子结构。突出了 对文言基础的考查。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 全国乙卷 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 语意、句子结构
君H不如杀之。
1.探究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技巧; 学 习 目 2.提升解题文言文断句题的能力。 标
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甲卷)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 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在文言文中,可借“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 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 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法1:找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等; 也可先找出代词,如: (1)人称代词:吾、予、余、君、若、子、足下等 (2)指示代词:此、斯、兹、彼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 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 行划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苻坚之类G是也 【答案】 DEF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 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注意某些虚词用法的特殊性
生生乎乎吾吾前前其/其闻闻道道也也固固先先乎乎吾吾吾从/吾而从师而之师生之乎吾/生后 其乎闻吾道后也/其亦闻先道乎也吾亦吾先从乎而吾师/之吾《从师而说师》之《师说》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复习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参考译文】
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 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 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 毫不介意。
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古代有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 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同样可以作为断句的辅 助。平时注意熟悉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一来可以帮助疏通文意,二来避免从中间误断。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 是儿E 爱我F 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答案] BDG [解析] “母异之”,意思是母亲对此感到惊异,B处应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 意思是“对……说”,“曰”领起后文说话内容,主语是母亲,对象是族人,D处应断开。 “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两句完整,可联想课文中“劳苦而功劳如此”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判断“多”属于后句,G处应断开。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
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参考译文】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白天
(1)“以、于、为、则、而”如果用于句中起连接作用时,其前后一般不断开。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 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但如 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断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时精讲精品课件可编辑全文
一、 析 考 情
断句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必考题。
★ 一般设题在文言文阅读的第1小题,其分值一般在3分左右。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⑸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 “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⑷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 “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 “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答案【A】
1、找动词,明谓语
2、观前后,定主宾
3、析语境,确句读
加强训练:
2016年全国一卷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断句 课件
故选B。
三、文言文断句常见凭借点
{学习任务一}
试结合2022年高考中的断句题和工具书,梳理文言文断句常见凭借点
有哪些,并填写表格。
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 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等。这 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就应该在它的前面断句;如 果作宾语,那么就应该在它的后面断句。断句时,应注意以 下3类代词:
类别
常见例词
第一人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
“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 【结合语境,句子理解】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
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 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故选B。
2022高考回顾 新高考Ⅰ卷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 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 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 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方法精析】
凭借动词、形容词
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 其他词性)常用来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 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 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 定语句的停顿点。
【优练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语境,句子理解】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 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 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 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2掌握文言断句课件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参考译文】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 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 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 “ 不 亦 …… 乎 ”“ 孰 与 …… 乎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 ; 被 动 句 式 , 如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 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 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 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 能一也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 误。
________(“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可用于句首,其前 断开,排除D。)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 误。
____________(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 重点注意三个“曰”,就能较容易判断。)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A 【参考译文】 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 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 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 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 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他说:“从前发动战事, 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讲精测文言断句精讲课件
典题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 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 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解析:这段文字中,“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是介词结 构后置,都可作断句的依据。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解析:这段文字中,“难”“政”“子”“然” “郑”等名词、代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 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 “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 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 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 札到了卫国。告诉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 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考点二 选择题 2021年、2022年新高考两套卷都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
查断句。这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 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 难度不大。试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 只有一两处不同。作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注意断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 第二步:排“同”聚“异”,先易后难。 (先排除相同部分,聚焦不同之处,综合断句标志及 文意,突破难点) 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可用默读法看语意是否通畅)
典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 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 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 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 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 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复习 题型一文言断句课件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 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 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常见典型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 今、凡、且、窃、请、敬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 既而、俄而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 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 孰与、何如、奈何
答案:BDFHJKMNPR
二、思考5角度,瞻前要顾后
角度1 分清主谓宾归属 判断某一词语是充当前一句的宾语还是后一句的主语,主要看两点: 一是准确判断该词的意思,从词义入手;二是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 避免断章取义。【知识图解】一、抓住5标志,细心来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 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 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
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 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
)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 ②妪,先大母婢也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 答案
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2.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B. 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①沛公安在 C. ②大王来何操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D.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解析答案
精要点拨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
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
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
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D
解析答案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C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
解析答案
3.(2014· 广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答案
2.(2015· 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 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 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答案 (节选自《隋书》)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古诗文阅读 文言断句课件 新人教版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Ø1.课前素养积累Ø2.考点阐释Ø 3.考点精讲文言断句Ø4.规律方法Ø5.拓展提升Ø1.课前素养积累濡染书卷气,培育我正义胸中存浩然,振作我精神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Ø2.考点阐释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
Ø3.考点精讲题型一选择题1.(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节选)张养浩治官如治家解析答案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词,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如“则、也、矣”等即可。
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题型二直接断句题2.(2014·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张PPT)
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以“耶”字结尾。在
第二个“曰”字后面齐王使者的话中,“岂”是表反问
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
பைடு நூலகம்“岂……乎”句式。
• 答案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
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当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 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 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 答案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探究四: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1、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顶真
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 者 项 庄 拔 剑 舞 其 意常 在 沛 公 也 哙 曰 此 迫 矣 臣 请 入 与 之 同 命。
( 节 选 自 《 史 记 ·项 羽 本 纪 》 )
• 解析 这一段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 此处必然要断开。
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断句复习(共48 张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 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 七
参考译文
答案
Ⅰ 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 Ⅱ 掌握断.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 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 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 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 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 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自知 别于禽兽。(《礼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 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本应断为“是 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答案
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答案 应把“径山”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原来标的违背情理。不是 因为法钦“道高”,就“居径山”,而且后面的“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成了与上文没有关涉的独立句子。
答案
返回
Ⅱ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1.标名代,定句读 (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考点二
文言断句
归根本
——明辨句读,回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 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 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 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 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 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 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 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 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精要点拨 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
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 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 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 “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 之等。
(取材于《中论·修本》)
参考译文
解析答案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 (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 后面一般断开。
“犯”,是犯颜直谏,也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
为“冒犯”。
答案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答案 “甚矣”是“吾衰也”的谓语,“久矣”是“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谓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 正确的标点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 “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即时巩固 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答案 需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
子路问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
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
“事”,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事情”;一是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 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 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 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 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 法。
解析答案
精要点拨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
词统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 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 (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 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 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2.借动词,定句读 (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 亦 高 谈 秦 汉 谓 东 京 以 下 无 可 取 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 于 曾 巩 唐 顺 之 初 不 服 其 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