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简介
萧红的诗人介绍
萧红的诗人介绍01 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乃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02 好书推荐推荐一:《呼兰河传》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推荐二:《生死场》《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
《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
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
《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
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
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
“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
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
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才女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1932年春《可纪念的枫叶》诗歌 1932年春《静》1932年春《偶然想起》1932年春《栽花》1932年春《春曲》(六首)1932年7月30日《幻觉》不 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八月天》1937年6月20日《一粒土泥》1933年4月18日《弃儿》散文 1936年8月9日《孤 独的生活》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长白山的血迹》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女子装饰的心理》不祥 (1933年10月29日首刊) 《中秋节》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镀金的学说》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 《感情的碎片》1936年12月12日《永远的憧憬和追求》1937年8月14日《天空的点缀》1937年8月22日《失眠之夜》 1937年8月17日《窗边》1937年10月17日《逝者已矣!》1937年10月22日《小生命和战士》1937年10月22日《火线外 (二章)》1937年12月13日《一九二九年底愚昧》1938年2月20日 《记鹿地夫妇》 1938年5月15日 《无题》 不 详(1938年9月18日首刊)《寄东北流亡者》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我之读世界语》1939年8月28日《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1940年6月28日《〈大地的女儿〉——史沫特 烈作》1940年7月《回忆鲁迅先生》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骨架与灵魂》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九一八” 致弟弟书》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33年10月《跋涉》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1936年《桥》1940年6月初版《萧红散文》1933年8月6日《两个青蛙》短篇小说 1933年8月27日《哑老人》1933年9月20日《叶子》1933年11月15日《渺茫中》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腿上的 绷带》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太太与西瓜》1934年3月8日《患难中》1934年3月8日《出嫁》不详(1934年夏首 刊)《进城》不详(1934年首刊)《去年今日》1936年5月6日《马房之夜》1936年9月4日《家族以外的人》1936年9 月初《红的果园》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王四的故事》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牛车上》不详(1936 年11月16日首刊)《亚丽》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两朋友》1938年8月6日《黄河》1938年8月20日《汾河的圆 月》1938年10月《孩子的演讲》1938年10月31日《朦胧的期待》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逃难》1939年1月30日 《旷野的呼喊》1939年5月16日《莲花池》1939年7月20日《山下》1939年7月24日《梧桐》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 《花狗》1934年9月9日《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突击》剧本 1940年7月《民族魂鲁迅》1936年10月24日《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进行简单介绍。
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11年,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
萧红的文学创作以描写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态,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呼兰江沿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中国近代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封建礼教等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叫做“小兵张嘎”的穷租农,故事以追求幸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与天斗地斗的生存历程。
小说深刻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虚伪、无情和黑暗。
文中“小兵张嘎”坚韧不拔、善良而又勇敢,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使广大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全国各地读者喜爱。
此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传播了更加广泛。
总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以思想深邃、传达民族情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透视等方面著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呼兰河传》更是代表了作家的文学高度和社会思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萧红作者简介
萧红作者简介
东山小学李媚清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和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生平简介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
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
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
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
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
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
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
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
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
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
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火烧云作者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
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
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
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一、人物生平(1)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火烧云》作者简介
《火烧云》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
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
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
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
◆
【《火烧云》作者简介】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步入了中国文坛,他们俩以文坛“二萧”扬名。
在上海的1935年到1936年这两年,对萧红来说,是创作上丰收的两年,也是她异常快乐的两年。
由于个性都很倔强,萧红和萧军发生了争吵。
为了缓解冲突,摆脱苦恼,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
半年后的1937年,萧红返回祖国。
在上海没安定地生活多久。
“八一三”爆发,日寇进攻上海。
十月,萧红和萧军与上海的文化人士一起,撤退到武汉。
不久,萧红与萧军一起来到山西临汾,任教于“山西民族**大学”。
1938年,日军逼近临汾。
萧军想与学校一齐撤退,必要时直接参战,萧红认为应从事写作,以笔抗战。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西安,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二萧”分手。
萧红虽然怨恨萧军,但是她内心里还是不舍得萧军。
1938年初夏,萧红回到武汉。
作家端木蕻良很同情萧红的遭遇,一个孤身女子在战乱中生存谈何容易。
于是他提出跟萧红结婚,给她一个正式名分。
不久,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
汉举行了婚礼。
但日军又逼近武汉,萧红撤离武汉,来到重庆,继续她的写作。
1940年初春,应邀编辑《大时代》丛书,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来到香港。
这时候的萧红身患当时无法治愈的肺结核。
但在这一年中,她依旧笔耕不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是这时写成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在一片混乱中,时值重病的萧红被送入一所临时组建的医院。
由于战乱,医院药物匮乏,萧红难以得到正常的治疗,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逐渐走向了崩溃。
据说“医生误诊她为喉瘤,喉管开刀后,萧红不能发声,痛苦万状。
”临终前,萧红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1942年1月22日,在战争硝烟中的这所临时医院里,一代才女萧红溘然逝世,年仅31岁。
萧红代表著作:
1.短篇小说集:《跋涉》、《牛车上》、《旷野的呼喊》、《桥》等
2.中篇小说:《小城三月》、《生死场》、《马伯乐》等
3.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散文集:《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