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玉器纹饰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河南省信阳固始候古堆1 号墓出土的卷龙纹龙形玉佩 ,已经具有楚国玉佩的典型 特征。此玉佩扁平体,龙回 首躬身,卷尾上翘。龙体外 缘有轮廓线,通体雕琢卷云 纹和卧蚕纹(见图5)。
-17-
肆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战国时期儒家文化中“君子 必佩玉”的风潮,席卷当时长江 中游的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基本以饰玉为主, 但也有少量的礼玉。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 ,雕刻有龙纹的玉器除了龙形佩还有璧、块 、珑、磺、琦、冲牙等。战国初期,玉器雕 刻龙纹成为流行题材,龙纹作为佩玉纹样的 使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2-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1 夔纹 2 钩云纹 3 涡纹
其中,蟠璃纹、蟠毯纹以及
龙——楚人 崇拜的神兽
楚地先民以龙为崇拜对象,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屈原在《离骚》中的“驾八龙之婉 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玉《九辨》中描写苍龙与鸾鸟在 暴风雨到来之前的情景:“左朱雀 之苃苃兮,右苍龙之躣躣。”
-9-
贰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11-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纹饰
龙形玉器在纹饰上主要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敬启者:将图中的小星星点成黄色,这样就不会漏掉每一篇关于古玉鉴别的文章。

毕竟掌握的古玉鉴别知识点越多,越不容易被骗,更不会花钱听故事买假古玉了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春秋时期,兽面纹延续了商周时期大眼、如意鼻的特征,制作工艺更加精美,类似青铜器所饰饕餮纹,通常以浅浮雕技法琢刻繁缛的蟠虺纹。

玉兽面、春秋早期、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

体扁平,作倒梯形。

残缺一角。

左右两斜边琢出齿脊。

顶端琢出双角。

从右上角可以看出原来左右两上角雕向背的双鹰。

鹰体雕双钩阴线云纹和圆圈纹;鹰的轮廓线系用骈列的二条阴线雕成。

兽面的下半部雕琢饕餮纹。

眼、鼻、角及面部皆雕阴线勾云纹、圆圈纹和平行短线。

花纹比较繁缛。

下部中央有一钻孔。

玉兽面、春秋早期、高2.4厘米宽2.2厘米、1954至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

体扁平,上宽下窄,似倒梯形。

下部雕琢阴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张的角。

兽面上端琢阴线双勾云纹。

两侧中间近边处,各钻一孔,以便缀附。

玉牌、春秋晚期、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经浸蚀后呈鸡骨白色。

扁体,上宽下窄、若倒梯形。

四边有对称的牙脊。

正面下方中部隐起一兽面纹,其外以同样技法雕琢若干组对称的变形蟠虺纹。

位于左右两侧的蟠虺纹皆系侧面,位于中部的确为多岐长角的饕饕纹。

除左上角的蟠虺纹无细小的鳞纹、绚索纹和勾云纹外,其他部分皆有上述装饰。

此器雕碾极精,造型极为生动,纹饰繁密,工艺难度颇大。

其中线上下两端各钻一孔,背面平素无纹,应系作为嵌饰用品。

玉长方形饰、春秋晚期、长4.25厘米宽1.65厘米厚0.6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墨绿色,半透明,有光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玉器制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春秋战国玉器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玉器的形制多样。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形制逐渐从简单的圆筒形向复杂的器形转变。

除了传统的玉璧、玉圭、玉琮等器型外,还出现了新的器型,如玉斧、玉鼎、玉罍等。

这些新的器型不仅丰富了玉器的形态,也为后来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纹饰发展的高峰期,各种纹饰形式层出不穷。

在玉器上常见的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神话传说纹等。

动物纹以龙、鸟、兽等为主要形象,几何纹则以直线、曲线、圆形等几何图形为主要构成,神话传说纹则以神仙、神兽、神话故事等为主题。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生活习俗。

春秋战国玉器的工艺精湛。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玉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开料、雕刻、打磨、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

玉器的雕刻技法多样,有浮雕、阴雕、镂空等。

其中,浮雕是最常见的一种雕刻技法,通过雕刻出玉器表面的图案,使其凸显出来,形成立体感。

阴雕则是通过在玉器的背面雕刻出凹陷的图案,使其形成一种阴影效果。

镂空则是将玉器的一部分雕刻成空洞状,使其具有透空的效果。

春秋战国玉器的用途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玉器不仅作为礼器和装饰品使用,还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宫廷礼仪等场合。

例如,玉璧、玉圭等大型玉器常被用于祭祀活动,玉佩、玉珮等小型玉器则常被佩戴在身上,用来显示身份和地位。

同时,玉器也被用于制作器物,如玉斧、玉鼎等,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被视为贵重的艺术品。

春秋战国玉器具有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工艺精湛和用途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也为后来中国玉器制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玉器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玉器史上的重要时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时期秦汉交替的战争年代。

因此,文化、服饰以及纹饰都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今天,各位就和德西尔珠宝小编一起来感受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温顺秀丽的柔美个性春秋战国时代,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佩挂玉佩,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因此,此时玉佩特别盛行。

在造型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纹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的凤鸟纹已较少见,代之出现的是修颈、长腿、温顺秀丽的凤鸟纹形象,优美清秀,动态轻盈。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不再是商周时期那样闭嘴、瞪目、昂首凝视的规矩特征,而是趋于向轻盈活泼、自由鸣叫舒展的状态发展。

在纹饰上,战国初期开始出现半叶形冠(似猫耳),到了战国晚期出现飘带形冠,飘向脑后并向上卷曲,较短。

羽毛上虽仍有春秋战国时常见的浅浮雕卧蚕纹装饰,但更多的是用卷曲的飘带装饰羽翅和凤尾,表现出活泼柔美的个性。

在凤眼的装饰上,眼睛除了沿用商周时期圆形阴刻线或圆形阳纹眼外,战国晚期出现似水滴形状的阴线眼,另有橄榄形阴刻线眼,有的前后增加眼线,使战国时期的凤鸟眼睛较商周圆形眼更加秀美。

战国玉器在抛光技法上较前几期都有进步,玉器抛光亮丽,充分显现了玉的质感。

春秋晚期的玉雕鸟凤纹数量较少,到战国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增多,而商周时期不管是片状或圆雕的,单独成形的凤鸟纹较多。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都装饰于玉璧、玉璜、玉佩、玉玉管上,单独成形的凤鸟纹圆雕件较少。

秦汉:飞鸣起舞天下太平秦汉时期的凤鸟纹,基本上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凤鸟纹的造型,凤鸟长冠、修颈、凤眼呈圆形,显得格外秀媚而有神。

有所变化的是凤的形象轻盈娟秀,多做飞鸣起舞的动态,表现了“凤飞鸣则天下太平”的涵义。

圆雕凤鸟玉件,体态较丰满。

秦汉时代的凤鸟头胸部分纹样清晰,凤眼大多用圆形阴刻线眼,有的眼外一阴线延伸至脑后,显得精神秀美。

凤嘴大都作鸣叫状,汉中期出现了凤鸟纹嘴里衔珠式绶带的现象。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虎(组图)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虎(组图)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虎(组图)
原文地址:不同时期的玉虎作者:淡茶幽幽
西周 6.5CM*2.8CM*0.5CM 青玉质,灰褐色。

琥头高昂,双耳直立,张口露齿,呈咆哮奔扑状;背微拱,尾回卷,前后肢前屈触地,显得矫健有力,十分凶猛传神。

耳中研磨成涡状。

玉伏虎,西周早期长16.5CM
玉料成灰白色。

器四腿弯曲成伏卧状,垂头,张口露齿,长尾上卷。

背部刻饰平行波折纹,背部利用自然黑斑巧作虎背纹。

西周中期,长8.1CM.
玉料呈深碧色。

体扁平,虎昂首前视,呈捕物前的伏卧状,云形耳外凸,长尾上翘,以单阴线饰足。

此器虽饰纹简朴,但形象生动,
表现了西周中期的琢玉水平和艺术风格。

春秋玉虎
此器为阴刻兼浅浮雕一卧虎。

圆眼,卷尾,尾饰“人”字纹。

虎身纹饰错落有致,曲线自然。

战国玉虎
长4.8CM 宽1.1CM.玉质呈黄白色,有氧化白斑。

玉虎作片状弓身形,虎头及四周呈方头齿状凸出,具夸张抽象特征,双面以绳纹、卷云纹为装饰,象征虎的皮毛、花斑具有较强的装饰特点。

战国玉虎较春秋时作品形象更写实,多为玉片,卧姿,身体边缘用弧线,背脊部弧线似二正一反三弧相接,水滴形眼,虎身饰云纹、谷纹,虎尾粗且上卷。

虎纹玉佩战国长14.8CM 宽6.1CM
玉虎战国宽2CM 高2.3CM
战国早期长2.7CM
玉料呈青色泛黄,半透明,有光泽。

玉虎作昂首伏卧状。

上鄂上卷,下鄂向下回旋。

虎背躬屈,尾巴呈螺锥状。

前后足皆向前曲,虎身雕隐起的勾云纹,将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春秋玉器纹饰解析

春秋玉器纹饰解析

春秋玉器纹饰解析春秋玉器那可真是相当有趣呢!咱就来说说它的纹饰。

春秋玉器的纹饰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密码。

你看啊,那时候的纹饰可复杂了,就跟现在女孩子编辫子似的,一环扣一环,各种弯弯绕绕。

像谷纹,就像一颗颗饱满的谷粒一样,圆润可爱,仿佛在诉说着当时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想象一下啊,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谷粒可是宝贝中的宝贝,把谷纹雕琢在玉器上,那就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刻进去了。

还有那种螭龙纹,那螭龙张牙舞爪的,活灵活现。

它可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样子,而是带着一种灵动劲儿。

就像调皮的小孩在玉器上玩耍,一会儿扭到这儿,一会儿扭到那儿。

这螭龙纹啊,感觉像是在守护着玉器,又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威风。

春秋玉器的纹饰还有个特点,就是很有层次感。

就好比你吃蛋糕,一层奶油一层水果,层层叠叠的。

这些纹饰也是,大的图案下面还藏着小的细节。

比如说在一个大的云纹下面,可能还有细细的线条勾勒出小花或者小动物的形状。

这要是不仔细看啊,还真容易忽略呢。

这就像是古人跟我们玩的一个小游戏,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些小惊喜。

有时候我就在想,当时的工匠在雕琢这些纹饰的时候,心里在想啥呢?是不是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小心翼翼地刻着这些纹路呢?他们肯定是把自己的感情也都注入到玉器里了。

每一道纹路可能都有一个小故事。

也许是工匠思念远方的亲人,就把对亲人的思念通过纹饰表现出来;也许是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把风景的元素也融合进去了。

这些纹饰可不仅仅是好看,它们还代表着春秋时期的文化和审美。

那时候的人就喜欢这种精致又富有内涵的东西。

和现在咱们喜欢一些潮流的东西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人家那是千年之前的潮流。

而且啊,春秋玉器的纹饰也影响了后来的玉器制作风格。

就像一个文化的火种,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现在看这些春秋玉器的纹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门。

透过这些纹饰,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真的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每一件春秋玉器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宝藏,纹饰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呢。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春秋战国玉器的花纹图案样式繁多,雕刻细密,抽象深奥,给人一种神秘感,从结构来看,纹饰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其中以几何纹为多.几何纹中以圆形、弧形和方折形线条为主,对称性强,既可看出单组纹饰,又能一组组连接起来,逐渐扩充为整体纹饰,动感极强,变幻无穷。

最常见的几何形纹有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装饰在壁、环、璜和龙等玉器上。

谷纹又称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突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经抛光后闪闪发光,十分悦目。

谷纹的名称是由它浅浮雕的半圆形凸起似谷粒而得来的,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

由谷粒派生出来的纹饰中,一种称为“蝌蚪纹”,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

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是以阴刻手法雕刻的水旋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

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较少。

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

涡纹简单、美观,战国时被大量华采用。

云纹状如云头形,多阴刻或浅浮雕,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

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

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

云纹也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雷纹是一种线条方华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

单体雷纹呈S形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较为细密。

这是春博物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勾连纹源于雷纹和云纹,阴刻,是春秋战国时期图案中最为繁杂的一种,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

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双勾线,婉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

战国时期的勾连纹集中了雷纹、云物华纹和涡纹的特点,整齐平稳。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繁盛时期,各种纹饰和图案在玉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玉器的元素,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纹饰。

一、凤凰纹春秋战国时期,凤凰纹成为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君主的权威。

在玉器上,凤凰纹多以雕刻的形式呈现,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凤凰的姿态,栩栩如生。

凤凰纹饰经常出现在玉璧、玉琮等器物上,既为玉器增添了艺术价值,又表达了吉祥祝福的意义。

二、龙纹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君主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龙纹饰十分常见。

龙纹饰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刻画出龙的蜿蜒身姿和威武形象。

龙纹饰常出现在玉器的中央位置,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也体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和向往。

三、云纹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云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因此云纹常常被用来装饰玉器,带来吉祥和幸福之意。

云纹多以线刻或浮雕的形式出现,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云彩纹样。

云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玉器,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四、花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常见各种花纹,如莲花纹、牡丹花纹、菊花纹等。

花纹的出现让玉器更加生动、生气勃勃。

花纹多以浮雕或线刻的形式出现,形状逼真,栩栩如生。

花纹的选材经常与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如莲花纹象征着纯洁和高雅,菊花纹象征着富贵和寿命。

五、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纹饰,如虎纹、鸟纹、鱼纹等。

这些动物纹饰不仅仅是对古代动物的再现,更寓意着吉祥、福寿和权威。

动物纹以雕刻的形式出现,形象栩栩如生,给玉器增添了一份生命力和神秘感。

六、神话传说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还常见一些神话传说的纹饰,如四神兽、神仙等。

这些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器上展现的是人们对神秘的追求和信仰。

神话传说纹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

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

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玉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制丰富多样: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形制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玉璧、玉圭、玉琮、玉钺、玉斧等多种器型。

这些器型不仅形制独特,而且具有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雕刻技术,展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二、纹饰精美细致: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非常精美细致,纹饰主题多样,包括神兽、神人、凤凰、龙纹等。

纹饰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高雅、庄重的感觉。

同时,玉器上的纹饰还往往寓意着吉祥、福寿、辟邪等寓意,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三、工艺精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了多种手工和机械工艺,例如雕刻、磨光、打磨等,使得玉器的表面光洁如镜,手感温润细腻。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还注重对玉石的选材和切割,力求使玉器的质地纯净,色泽均匀。

四、器型独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形制上与以往的玉器有所不同,器型独特。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玉璧,形状类似于一个圆形的平面,中间有一个小孔。

而玉圭是一种类似于扁盘状的器物,上面有纹饰雕刻,通常用作祭祀或礼仪用途。

这些独特的器型不仅展现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五、地域特色明显: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不同地域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

例如,春秋时期的楚国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闻名,主要以玉佩和玉璧为主。

而战国时期的齐国玉器则以其形制独特和纹饰精美而著称,主要以玉琮和玉钺为主。

不同地域的玉器不仅体现了当时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们的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精美细致,工艺精湛,器型独特,地域特色明显。

这些玉器不仅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春秋第一玉浮雕

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春秋第一玉浮雕

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春秋第一玉浮雕1983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春秋早期兽面纹玉牌,黄黑色玉。

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玉牌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

单面饰兽面纹,上、下端居中钻有圆孔。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龙纹玉牌,青玉质,部分受沁呈乳白色,玉质极细。

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玉牌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

上、下端居中钻有圆孔,为玉组佩的主体。

两侧对称装饰龙头,做瞠目吐舌状。

四周的牙脊实为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缜密的束丝纹和鳞纹。

整器密布不减地浮雕纹饰,刻工精细,密不透风但绝无杂乱拥挤感,整体布局合理协调,线条章法清晰流畅,堪称绝世精品,被誉为“春秋第一玉浮雕”。

类似玉牌在江苏省苏州市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和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也有出土。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龙纹玉牌,浅褐色玉料,局部带浸蚀,边缘微缺损。

长12.5厘米,略呈扁平长方形,边缘带规矩的齿牙饰。

器表以浅浮雕技法琢磨蟠虺纹,纵横排列,疏密有致,犹如满地蟠虺在蠕动,并以阴线绞索纹将蟠虺纹分为三区。

龙纹玉牌与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有一脉相承的气息。

如果说良渚神徽是史前时期巫玉时代对大自然神秘崇拜的文化体现,夏商周三代的饕餮纹饰符号就是神玉时代对鬼神敬仰的延续,春秋时期以后的龙纹就是王玉时代对“天命所归”和“君权神授”的膜拜,其中人文信息传承有序、延绵不绝。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楚国墓群3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兽面纹玉牌,变粒岩,乳白色,有褐色沁斑。

长5.8厘米,宽2.95厘米,厚0.5厘米,长方体。

体扁薄,两角呈弧形,下部居中有一圭形穿。

两面饰纹相同,约四分之一为素面,余饰兽面纹和筒化龙纹。

此应是固定于器物上的附件。

春秋晚期,浅浮雕技法开始大力盛行,使得玉牌的造型更加富有立体感。

此时开出的玉料厚薄十分均匀,玉料的厚度甚至从0.4cm减少到0.2cm左右,可见工艺之精。

六瑞璧、琮、圭、璋、璜、琥

六瑞璧、琮、圭、璋、璜、琥

六瑞璧、琮、圭、璋、璜、琥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周礼中所提到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六器”。

“六瑞”之玉璧bì图1 良渚文化玉璧图2 西周鸟纹玉璧图3 春秋玉璧图4 战国谷纹玉璧下面介绍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而又以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图1最为代表一般认为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

早期的玉璧大多显粗糙边缘不够规整璧体厚薄不均匀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到了中期器型仍比较简单素面无纹但璧身圆整光滑、制作精细。

这时期的玉璧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强烈地表现出显贵阶层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与这种愿望相对应的主要是一种财富的观念。

玉璧自早到晚的嬗变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

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

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

在礼器中的玉璧应该是圆形玉璧玉料采用的应该是青玉象征着巨大的天体。

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

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图2。

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极具特色。

春秋之后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丧葬用玉。

这一时期玉璧图3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

从总体看春秋与战国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图5 西汉玉璧图6 西汉兽首衔玉璧图7 明代螭虎纹云纹玉璧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

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戴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高清美图)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高清美图)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高清美图)春秋晚期双龙首环春秋玉器纹饰特征一、主流纹饰1、新创“春秋龙首”纹。

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

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

春秋古纹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

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图。

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春秋晚期双龙首璜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

虺是一种毒蛇。

《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

”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

《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

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春秋晚期龙凤饰二、主流线条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

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

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

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

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来源:章海虹《美术大观》一、春秋战国时期玉况器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列国纷争,新旧交替促使诸侯各国竞相开发、发展地方文化经济,治玉手工业勃兴大盛,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得到蓬勃发展。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私塾相继兴起,讲学之风日益兴旺,各国相继进入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的高潮,传统工艺大力创新,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

诸子百家崇玉而纷纷宣扬“以玉比德”、“玉不去身”之说,促进了列国琢玉工艺的发展。

崇玉、爱玉、用玉之风大盛,列国贵族争相崇玉、爱玉。

此时玉器不仅仅是上层统治阶级专享的奢侈品,而且表现出一定的普及性,上起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无不以玉为贵,祭祀、装饰、丧葬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大致可以分为礼器、装饰器、实用器、葬玉等。

礼器同时包括璧、圭、璋、琮、璜、琥等。

此时礼器等石器时代晚期所特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其庄重肃穆之感日减,装饰艺术价值渐增。

玉器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圭、璋、琮逐渐减少,直到战国晚期最终消失。

玉璜、玉也大为改观而成为装饰精美的佩饰或串饰玉件。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佩饰的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玉占全部出土玉器数量的70% 以上。

装饰玉品种繁多,主要有环、牌饰、串饰、佩饰和动物形玉雕等。

实用器包括玉梳、簪、镜架等。

葬玉是指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

东周时期专用于殓葬的玉器有瞑目、玉含、踏玉、玉塞、玉册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纹饰(一)玉器纹饰种类及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在创作思想、设计意匠、技术加工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总的特点是细腻精美、精雕细刻,和田玉质的玉器增多,注重装饰审美的世俗化,这时期玉上雕琢的各种纹饰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种类很多,这里就较常见及重要的纹饰做些介绍。

1.谷纹谷纹又称谷粒纹,即在玉器表面琢刻凸起的弧形圆点,谷纹通常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整齐排列或不规则排列许多个。

古代玉器的常见纹样纹饰特点和年代(纹饰大全)

古代玉器的常见纹样纹饰特点和年代(纹饰大全)

古代⽟器的常见纹样纹饰特点和年代(纹饰⼤全)古⽟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以复加。

其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所重视。

随着时代的演变,⽟器越来越受到⼈们的推崇,⽟器的纹样形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艺艺术史上的⼀道靓丽风景线。

纹饰的种类和演变反映了古⽟器的时代特征,是鉴定断代的依据之⼀。

古⽟器的主要纹饰有:⾕纹、蛇纹,蟠螭纹、云雷纹、乳钉纹、夔(kuí)龙纹、饕餮纹/兽⾯纹等。

⽟九螭璧明⼀.关键词:⾕纹、蝌蚪状⾕纹字母。

形如倒写的e字母⾕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种,形如倒写的⾕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蝌蚪纹。

尖凸⾕纹多先以两到三对平⾏线定位,再剔地形成半球状单元,最后沿浮雕单元之轮廓依形加琢⼀道⾕纹。

战国中期⾄西汉的⾕纹皆为清⼀⾊⼤⼩相若⾕粒状纹样单元组成。

⾕纹⽟璧西汉扁矮⾕纹浮雕单元作微凸曲⾯状,上阴刻⼀道浅细⾕纹。

单元纹样个体较⼤,尾部较长且个别作回勾状,排列不甚整齐。

零星出现现于战国早期,在战国中期较为流⾏。

“长乐”⾕纹⽟璧平⾯阴刻⾕纹雕⼯粗犷,纹样单元⼤⼩不尽相若,线纹边缘多有⽑刺歧出,排列不甚规律。

在战国中、晚期⼴泛流⾏。

龙形⽟佩和⾕纹璧战国蒲格⾕纹在以三组宽深的平⾏线作六⼗度夹⾓分割减地所形成的正六边形凸⾯(即蒲格)上,加琢短尾⾕纹⽽就。

各单元纹样间多有分割遗留的三⾓形纹,分割线痕⽐较明显。

流⾏于战国中晚期⾄西汉;但战国中晚期之蒲格⾕纹,不及西汉时期者分割、凸起明显。

⾕纹⽟璧《周礼·典瑞》的有“⼦执⾕壁,男执蒲璧”说法。

⽟器上的⾕纹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不如战国和汉代。

⾕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般来说,⼈们常把半球形⾕粒或有萌芽线的⾕粒称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粒称作“卧蚕纹”。

15 春秋战国玉

15 春秋战国玉
1978年湖北随县曾 侯乙墓出土,藏湖 北省博物馆
兽首玉带钩
青色,局部有褐色浸痕,琵琶形,短粗肥厚,底部 有一圆钮,兽首,背部作浅浮雕云纹。长5.5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院。
玉剑
青色,体扁平,全器作成一把连鞘的剑形, 通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兽形玉佩
黄绿色,扁平,似虎,作伏卧状,卷耳,椭圆 形眼,宽鼻大口,下唇内勾,背呈连弧状凸起, 腹部垂圆尾部上前折,前后各一足,有肘毛。 长10.9厘米,宽4.6厘米,厚0.2厘米,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拱手玉人
黄色,扁平,头顶结角 形发髻,圆形脸,菱形 眼,鼻大,口小,双耳 突出,拱手而立,身着 长衣,饰花格纹,似成 年妇女形象,高4厘米。
春秋晚期以后,冶铁技术取代青铜材料,玉器呈 现出精致、繁缛、华美的新工艺。 线条雕琢粗犷有力或细如毫发,磨光细致,光泽 强烈。 镂雕及套环技术发达,纹饰精细多样,造型优美, 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赋予玉器崭新的理念。
玉镂空龙凤纹饰
战国
1、春秋时期玉器的特征
(1)品种: 无工具; 礼器相对减少,玉璧和玉璜都较少,璜形器多为 三分之一圆弧形。 装饰用玉日渐盛行,佩饰大量增加,多为片状玉 佩。 (2)玉质:进入以和田玉为主流的时代。 ( 3 )纹饰:普遍;排列规整、细密;云纹常见 ,龙身细长如蛇。 (4)工艺:铁制琢玉工具的使用,使镂雕、透 雕、浮雕技艺娴熟。
三龙环形饰
战国中期
最大直径6.4厘米,
1978年河北平山 中山王陪葬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历代绞丝纹环的特征

历代绞丝纹环的特征

历代绞丝纹环的特征
绞丝纹环的特征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

在良渚文化中,绞丝纹环的实物最早被发现,其纹线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因此也被称为“绳纹”。

这种纹饰被广泛用于玉环的制作。

发展到西周时期,绞丝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西周的绞丝纹玉环通常以斜阴线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线绞丝纹制作而成。

这种绞丝纹较细密,并呈现360度斜向绞丝。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绞丝纹在玉器中大量使用,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绞丝纹玉环通常以360度斜向绞丝,并雕琢精细,线条若隐若现。

王侯贵族使用的玉环多数为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的青玉。

汉代的绞丝纹玉环继续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

汉代的绞丝纹玉环通常以粗阴线琢刻,线条粗犷,刚劲有力,并呈360度斜向绞丝。

绞丝纹环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从良渚文化时期的半绞丝纹,到西周时期的细密斜向绞丝,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精细雕琢和汉代的粗犷线条,都展示了绞丝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玉器2012.08.5 暂无评论23,327 次阅读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

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

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玉牛形,商代,长4.8cm,孔径0.9cm。

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

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

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

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

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

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美的标准大大提高。

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

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

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

玉虺龙纹冲牙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

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

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

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玉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

春秋的考古发掘遗址,主要分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

陕西有宝鸡福临堡、茹家庄、阳平奏家沟、益门村、凤翔八旗也、石家营、姚家岗、瓦窑头、高庄、河南屯、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南指挥乡、户县来村、城南关、铜川枣庙、陇县边家庄、十脂桃树前;河南有陕县上村岭、斯州下寺、温县西张计、光山空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候古堆;甘肃灵台景家庄;江苏吴县通安乡、苏州符墅关真山、六合程机山西太原全胜材、晋都新田侯马寺村、晋城、长子牛家坡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管县大店子,沂水刘家店子。

临胞凤凰岭安做寿县西门;湖南长沙洲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玉饰纹卧虎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

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

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

“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

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

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春秋时期的玉器纹饰,以虺龙纹为主要的题材,这种纹饰以侧面的龙首为主,具有圆眼、翘鼻、张口、吐舌的形象,常以细小的形态布满器表,形成抽象繁密的风格。

由于虺龙纹的制作方法,会随着时间的早晚与区域性的差异而改变,因此产生双线虺龙纹、宽线虺龙纹、浮雕虺龙纹及单线虺龙纹等形态。

玉龙纹璜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

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

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

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

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

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以下即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分析这四种虺龙纹的特色。

双线虺龙纹双线虺龙纹盛行于春秋早期,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细砣雕琢的双线纹,组成翘鼻、张口、吐舌的侧面龙首形象,所以称为“双线虺龙纹”。

玉勾云纹灯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

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

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

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

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

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双线虺龙纹在玉璧、玉珩等几何造形上,大多沿着器物的形状作规律性的分布。

例如在山东省蓬莱县村里集墓葬所出土的春秋早期玉璜,呈上弦月形,左右两端各有一个系带孔,表面雕琢三排双线虺龙纹,即是顺着玉璜的弧度排列,而布满器表的。

玉镂雕龙形佩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

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

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

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

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但是在象生动物玉饰上,双线虺龙纹的安排则随器而异。

例如在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所出土的兽面玉饰上,双线虺龙纹以相背、相对或倒向的姿态,做对称性的分布。

然而在同墓出土的虎形玉饰上,双线虺龙纹则有朝上、朝下、朝左、朝右等不同的形态,布满玉饰表面,展现出抽象繁密的样稿组装风格。

玉扭丝纹瑗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

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宽线虺龙纹宽线虺龙纹盛行于春秋中晚期,与双线虺龙纹一样,具有翘鼻、张口、吐舌的侧面形象,因为两线之间的距离较大,所以称为“宽线虺龙纹”。

玦紋飾:虺龍雲紋朝代:周出土地:河南輝縣琉璃閣甲乙二墓青黃玉質,沁呈黑褐色,部分開窗處仍可見玉之原質地,形制呈圓柱形,一側開缺口,外寬內窄,中穿為孔,為管鑽所穿,孔內周緣平直,器面浮雕虺龍紋,龍首張口、捲鼻、圓眼,捲鼻部分加刻鱗紋,鼻下飾陰線極細刻之羽紋,運用斜刀與陰線交錯技法,器上下端以五個虺龍雲紋單位,器身八個單位組合而成,成對殊屬難得。

器入土受硃砂沁,有璊斑,刻工精巧細緻,典麗古雅,為春秋晚期鄭國新鄭故城遺址出土文物。

《瑰寶重現-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器物圖集》宽线虺龙纹的制作方法比双线虺龙纹复杂。

首先,玉工用细砣雕琢二条间距较宽的双阴线,用斜砣将双线之间琢磨为倾斜的坡面。

其中,在象征口鼻的S纹处,必须分为上、下两半,让斜砣由相反的方向来雕琢,使整个S纹犹如两C相连一般,并在中间产生一道斜转的凸棱。

动物纹玉剑年代:春秋晚期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出土的动物纹玉剑,属春秋晚期之物。

以玉材饰剑,又称玉具剑,最早见于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西周墓所出的一件玉茎铜芯铁剑,此风至战国盛行,后延续至汉代。

金胜村出土的玉剑为白玉,造型独特,表面积仅二十多个平方厘米,竟综合了多种动物和神异的局部形象,如龙、蟠虺、鹅、鱼等,堪为春秋时期打散组合的特例。

例如在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一○号墓所出土的玉环上,有四个宽线虺龙纹顺着环状器表排列,每个虺龙纹以网格状的椭圆形为眼,宽线S纹、云纹、谷纹勾勒五官等轮廓,每个宽线纹皆以斜砣琢磨成坡面,口鼻处还有一道突起的斜棱。

这些高高低低、平斜扭转的线条,也会产生光影闪烁的效果,为平面纹饰增加一些立体生动的感觉。

浮雕虺龙纹浮雕虺龙纹盛行于春秋晚期,它的制作方法比前二者更为复杂。

玉工必须先用细砣在玉器的表面上,阴刻出龙纹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的内外减地,形成浮雕云纹和谷纹,拼出虺龙的雏形,最后再雕琢圆眼和细扭丝纹,即可完成浮雕虺龙纹的制作。

由于浮雕虺龙纹是用许多云纹、谷纹、S纹所组成,不仅可以呈现侧面龙首的形象,还可以表现奔跑的腿部,使浮雕虺龙纹显得更加生动。

例如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所出土的玉珩,表面以二道细扭丝纹区分为三个区块,左右两端各有一个面向外侧及面向下方的虺龙,中间的扇形区域则雕琢二个彼此相背的虺龙。

玉工透过浮雕云纹、浮雕谷纹及细扭丝纹的组合,让虺龙纹产生奔腾的力量与动感,成为浮雕虺龙纹的特色。

单线虺龙纹单线虺龙纹是春秋中晚期秦地区所盛行的纹饰,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砣具浅刻的线纹打稿,再逐步深刻成纹,虽然翘鼻张口的侧面形象与其它的虺龙纹一样,但是纹饰全部都以单阴线组成,因此称为“单线虺龙纹”。

单线虺龙纹也以细小的形态、规律的次序排列在玉器的表面上,例如陕西省凤翔县雍城所出土的玉璧,形体较大,内孔较小,器表由内至外,排列了三圈或四圈的单线虺龙纹,线纹走向呈垂直方转或是三角形的转折,呈现秦国地区的纹饰特征。

春秋时期的虺龙纹,不论是双线、宽线、浮雕或单线,始终以固定的侧面形象,维持着抽象繁密的风格。

到了春秋晚期以后,虺龙纹开始出现解体的趋势,为战国时期的规律性纹样,揭开演变的序幕。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1、种类生产工具有玉斧、玉环首钢削刀;装饰品有璧、环、璜、罐、带钧,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玦、梳、襟钩、串饰、笄、贝形饰、璇玑、管、珠、剑首、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双龙环形饰。

动物形玉饰、玉佩有龙、虎、鸭首、鱼、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兽面形饰、龙鳞形饰、龙虎会体佩。

人物形玉佩有人首形佩、玉人、人形饰;礼仪器有圭、戈、琮、璋、璜、璧、玉幂目、琀、鼻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