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简介
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摘要)
展环 境 ,促进 产业快速 健康发 展 。
2 .坚持全 国统筹 与区域发展 相结 合。做好 顶层
高 ,形成较 为成熟 的 、可持 续发 展 的运 营模式 ,在 9
用 ,且 应 用模 式正 日趋成 熟 。在 安防 领 域 ,视频 监
控 、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 良好效果 ;在 电力行
业 ,远程抄 表 、输变 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 步拓展 ;在
定 》, 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 1- 05 。 0 1 2 1年
一
交通领域 , 路网监测 、 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
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 亿只 ,市场规模超过 4
90 元 ,其中, 0 ̄ Z ? 微机电系统 ( MS 传感器市场规 ME )
模超 过 10Z元 ;通信设 备 制造业具 有较 强 的国际 竞 5 ̄
争力。建成全球最大 、 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
网 。机 器 到机器 ( M )终端 数量 接近 10 万 ,形 M2 00
一
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 初步形成
门类齐全 、布局合理 、结构优化 的物联 网产 业体 系。
1 .坚持 市场导 向与政 府引导 相结合 。既要充 分 遵循 市场经济规律 ,利 用市场 手段配置 资源 ,面 向市 场 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 用 ,又要注重政府调控 引导 ,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
、
现 状 及 形 势
挥积极作 用 ;在物流领域 ,物 品仓储 、运输 、监测应 用广泛推 广 ;在医疗领域 ,个人健康监护 、远程医疗 等应用 日趋成 熟 。除此之 外 ,物联 网在环境 监测 、市 政 设施监控 、楼字节能 、食品药品溯源等方 面也开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核心提示: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国脉电子政务网整理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具体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物联网概论(ppt 66张)
1.1.4 物联网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视察 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 构想,指示要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与产业。 •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 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 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 点,有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2.3 物联网的研究背景
1. 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 (1)信息世界的发展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 信息世界 • • • • 2005年互联网包含的数据量约为5×109GB 2007年约为281×109GB 2008年约为487×109GB 从2009到2011年数据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
3. 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物联网形成的影响 • TCP/IP协议的研究与设计的成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 速发展。在互联网形成过程中,广域网、城域网、局 域网与个人区域网技术逐步成熟 • 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大批用户接入的需求,促 进了接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宽带城域网技术的发展 • 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 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与移 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互联网的应用以超常规的速度 发展 • 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与无线自组网、无线传感器 网络与无线个人区域网的研究与应用为物联网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第 1章 物联网1章 知识点结构
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
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背景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的技术特征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模型* 物联网关键技术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孕育十八项主题机会近两年,一个号称要建设全球“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的新技术浮出水面,专家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有望成为核心关键。
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物联网产业,短期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大有进展。
刚刚召开的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指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具体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主要分三个环节: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
传感器层次包括智能监控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威创股份和宁波GQY,位置定位领域的四维图形、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和华力创通,金融电子领域的广电运通、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和三泰电子,电子标签领域的中瑞思创、远望谷等;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层次,有辉煌科技、赛为智能、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华软件、用友软件、键桥通讯、启明信息等。
信息安全无处不在所谓信息安全,就是服务于通信网络和各种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确保通信系统和信息网络中各类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及可靠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网络的普及,全球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网络供给压力,重要数据及信息丢失所造成的潜在风险愈来愈大,信息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据IDC预测,2010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场的总额可达1188亿美元,其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将分别达到32%、34%和34%,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8%、12.2%和15.8%。
而目前整个我国信息安全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个信息安全的市场占IT总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随着各类新技术的蓬勃兴起,国家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同时随着启明星辰、卫士通、榕基软件等信息安全企业的上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大,在产品化、服务化的理念下,国内信息安全格局将面临较大的变化。
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
“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国家十二五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纳入其中。
物联网是当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有利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
预期物联网将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路。
他的应用产品服务于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检测、个人健康等各个领域。
我们小组主要研究点:二维码和射频识别领域的应用。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物联网龙头企业的新大陆上市公司。
选择新大陆的原因在于新大陆所涉及的物联网应用面较多,当然与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二维码分不开,新大陆在二维码技术方面形成完备的自主技术和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发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实现中国二维码识别技术在国际上的重要突破。
我们看中新大陆另一原因是公司以物联网为主线,实行“一主”(物联网感知识别核心技术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二翼”(物联网应用于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与产品优势。
我主要研究的是新大陆在高速公路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内容。
随着加入WTO,对国内的高速公路行业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高速、铁路、航空等行业内的信息化程度高速公路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三者之间的竞争进一步表明国内高速公路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竞争优势。
因此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地位至关重要,其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目前国内高速30%为人工收费,其余多采用半自动收费,且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使用期限为4-5年不等。
新大陆在这方面今年2012年3月公司中标六个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项目,分别是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广东云浮至罗定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宁德段)交通机电工程监控、收费、通信系统供货与安装,宁武高速(南平)机电沿线供配电及隧道通风、照明、消防供货与安装ED3标段。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第一点: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与意义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对物联网产业进行布局和发展的重要规划。
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以其独特的网络化、智能化、融合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焦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通过发展物联网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要实现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示范广泛开展,产业链基本完善,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和重大工程,包括推动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物联网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物联网标准化和政策法规建设等。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使我国物联网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提升我国在全球物联网产业中的地位。
其次,它可以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它可以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拓展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空间。
第二点: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与举措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物联网技术向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高安全方向发展。
其次,加快物联网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
规划提出,要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物流等领域,开展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再次,加强物联网标准化和政策法规建设。
规划提出,要推动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法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一、引言二、整体目标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整体目标是:⒈加大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引领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
⒉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方位、全网络的物联网基础。
⒊加强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
⒋加强国内与国际的物联网标准合作,推动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
⒌提升物联网网络安全保护能力,保障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
三、技术和创新⒈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企业。
⒊支持物联网创新应用的孵化和推广,鼓励创业投资和产业链合作。
四、基础设施建设⒈建设覆盖全国的物联网无线接入网络,加强城乡物联网接入能力。
⒉加强物联网传感器和设备的制造和供应链建设,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⒊推动物联网云平台的建设,提供可靠、可扩展的云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
⒋加强物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五、应用领域探索⒈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⒉加强城市物联网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能能源等领域应用。
⒊探索医疗物联网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⒋推进工业物联网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⒌加强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标准合作⒈加强国内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⒉制定和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标准与技术的同步发展。
⒊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应用实践,提升标准化水平。
七、网络安全保护⒈建立健全物联网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⒉加强对物联网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建立及时应对机制。
⒊提升物联网设备和应用的安全性能,加强用户数据和隐私的保护。
八、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创新项目清单附件2: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图附件3:物联网应用领域探索案例集锦九、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物联网:指通过独立互联网协议地质,实现物理和虚拟物体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然而,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技术标准不统一、核心技术研发不足、信息安全隐患等。
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一系列发展目标。
首先,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标准体系,促进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
再者,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方面,“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也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在工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农业领域,利用物联网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交通领域,借助物联网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在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化:实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创新发展工程;推进LE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及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MOCVD)装备等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集成电路装备及其生产系统集成开发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微机电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建设完善LED、电力电子、智能传感器、光电子等领域工程实验室,建设平板显示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
●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计划,以重大应用工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施信息惠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带动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立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并在重点城市示范应用。
●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加快IPv4/IPv6网络互通设备,以及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TD-SCDMA、TD-LTE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设备和终端研发,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应用,建立广播影视数字版权技术体系。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一)历史进程物联网的基本思想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
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
奥巴马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年8月,温总理在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
(二)物联网的定义定义1:物联网是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通信。
2008年5月,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物联网报告2020》定义2: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
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2009年9月,欧盟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ERP-IoT)《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定义3: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2010年3月,第十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附注第三条结合当前物联网的实际应用,给出定义:物联网是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物联网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
物联网通过各种感知设备、网络传输技术和智能处理系统,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目标1、技术创新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传感器、射频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提高我国物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产业发展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期末,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_____亿元以上。
3、应用推广目标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等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1、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传感器技术研发,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突破射频识别技术,提高标签的识别率和读写速度;研究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
2、构建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物联网芯片、传感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产业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3、推进应用示范在工业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监控、设备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在农业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精准农业;在交通领域,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领域,实现物流的智能化管理和追溯;在环保领域,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污染治理;在医疗领域,推广远程医疗、智能医疗设备等应用;在安防领域,构建智能化的安防监控系统。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1]
新名词及相关解释1、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由此形成了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固炭潜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关国家的炭减排份额。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3、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4、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 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自动识别:物联网的“神经末梢”——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核 心芯 片、 入 式 操 作 系统 、 能计 算 等 核 心技 嵌 智
术, 另一 方面 加 快标 ; 定 和产 业化 进程 , 求 隹制 谋 在 未来 物联 网的大 规 模 发 展 及 国 际 竞争 中 占据 有利位 置。 创 新驱 动 日益明显 。物联 网是我 国新 一 代信 息技 术 自主创 新突 破 的重 点 方向 , 蕴含 着 巨起 步 发展 进
入 规模 发展 的阶段 , 遇与挑 战 并存 。 机
国 际 竞 争 日趋 激 烈 。美 国 已将 物 联 网上 升 为国 家创新 战 略 的重点 之一 ; 盟制 定 了促 进物 欧
联 网发 展 的1 点行动 计 划 ; 4 日本 的 U J p n — a a 计
础, 呈现 出良好 的发 展 态势。 产业 发展 初具 基础 。无线 射频 识 别 ( I RFD) 产 业 市 场 规 模 超 过 1 O亿 元 , 中低 频 和 高频 O 其 RF 对成 熟 。 国有 1 0 多家 企事业单 位从 l D相 全 0 6
频监 控 、 周界 防入 侵 等应 用 已取 得 良好 效 果 ; 在
也开 展了广泛 的应 用。
事传 感 器 的研 制 、生产 和应 用 , 产 量 达 2 亿 年 4
只 , 场 规 模 超 过 9 0f 元 , 中,微 机 电系 统 市 0 ', 其 7 _ ( E S) 感 器市 场规 模 超 过 1 0 M M 传 5 亿元 : 通信 设 备 制 造 业 具 有 较 强 的 国 际竞 争 力。建成 全 球 最 大 、 术 先进 的 公 共 通 信 网 和 互 联 网。机 器 技 到机器 ( M ) M2 终端 数 量接 近 1 0 万 , 0 0 形成 全 球 最 大 的 M2 M市 场 之一 。据 不完 全 统 计 , 国 我
物联网 “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的9大领域重点领域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的9大领域重点领域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各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
我国工信部于2011年年底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圈定了9大领域重点领域。
这9个重点领域包括:
在经济运行中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
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的领域,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
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领域,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交通、电网、物流领域。
1 智能工业
相关热词:智能制造、工业4.0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抢占市场、增加利润的主要方式。
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
物联网技术可应用于生产线的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与产品监控管理、材料消耗监测等,并通过与企业ERP系统对接,实现管控一体化和质量溯源,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监控生产环境及设备状态,如设备运转的温度、周边环境的湿度等,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确认和环境的实时监测,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另外,也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员工的出勤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有形资产,员工的出勤对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有积极作用。
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实现完全自动化的。
“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出处:赛迪顾问日期:2010-06-032.1 政策环境2.1.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日渐深入,信息化建设指标更加清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战略确定四个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六大战略计划,并提出九点相应的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1.2 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命题,赋予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命题200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七大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十七大首次鲜明地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化发展必将有新的、重大的突破。
同时还再度明确了信息化战略地位,为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目标与方向。
相信在未来几年必将兴起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高潮。
2.1.3 七大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明确重点任务,推进深入应用2008 年3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出《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及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在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等7 个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
江苏1025规划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将其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为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现状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产业集聚、技术标准、市场应用、研发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支持和强力推动下,全省物联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63.3%。
(一)集聚发展态势明显我省在传感器、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产业支撑领域基础较好,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无锡核心区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等一批产业聚集载体基本建成,产业链逐步完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在无锡设立了研发和产业化机构,各类优质资源正在加快汇聚;苏州物联网产品制造业和南京物联网软件产业也已形成集聚态势。
(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省内以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电科技十四所、二十八所等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有的还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在物联网领域累计有国家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7家,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省内各地围绕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医护、智能矿山、智能家居安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正在扎实有序向前推进,物联网技术逐步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在工业、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推出各类物联网运营与服务,市场应用得到有效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一)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使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
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
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
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
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
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
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使用推广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使用,且使用模式正日趋成熟。
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使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使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使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使用日趋成熟。
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使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使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和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使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使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
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
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使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使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使用、新模式。
使用需求不断拓宽。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使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使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
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使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使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和区域发展相结合。
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和培育产业相结合。
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和全面推进相结合。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使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使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
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和制定、产业链条建立和完善、重大使用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使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使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
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使用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使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使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9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使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使用。
三、主要任务(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使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
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
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
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和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和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
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使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
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分析、使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使用标准的研制。
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使用示范工程,形成以使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使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和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和使用服务业。
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使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
重点发展和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
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
支持和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
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和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使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
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