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学习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的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天下最小的主任,却拥有天下最大的世界,因为它承载着众多孩子心灵的梦想,而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多。
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学生的思想纷繁复杂,学生的信息包罗万象,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认为:做好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有三种境界,一是基于儒家文化的“人治”,强调班主任的个人魅力与权威意志;二是基于法家思想的“法治”,强调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对学生的约束与管理;三是“自治”,基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强调班级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律发展。
下面从这三种管理境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的方法读点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与大家共勉。
境界一:人治——事必躬亲,引导督促初当班主任,大多选择的是这一路线。
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它强调班主任是权威、发号施令者;学生是服从者、被动接受者。
班级管理模式是注重管,疏于理;注重人治,少德治;注重急功近利,少长远眼光。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班级管理会有初步的成效。
尤其是“严厉、凶狠”的班主任,能让学生在敬畏中无条件地顺从。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往往疲于应付,学生也叫苦不迭,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与紧张,更不利于班集体建设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可否认,班主任工作非常繁重,特别是初当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事事过问,凡事包办,对学生以命令和管教为主。
班级事务需要处理,老师家长需要联系,安全事故需要防范,学生成绩需要考虑,文体比赛参加,评比考核需要注意等等,日复一日,身心疲惫,班级日趋稳定,付出总有回报。
但凡不在场时,比如临时开会,班级的自修纪律就不尽人意,通此情景,逮住几个学生,批评教育一番。
学生看似信服,更多却是口服心不服。
一有空当,调皮学生扰乱纪律现象复燃如初,有时像“保姆”,苦口婆心,千叮万嘱,有时像“警察”,威严指责,简单惩罚,有时像“消防员”,万分火急时来赶场。
总之,凡事都一管到底,缺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人文教育,一定范围内只能保证短期的班级平稳,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班级的自主发展。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在学校管理中,人与法律不可或缺。
学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权利和安全,并且达到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目标。
在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注重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包括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合理安排教室以及餐饮等设施,设立班级级别管理,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环境,以及保障员工的安全与权利。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得到关注和尊重,促进教师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增加联合努力达成学校目标的可能性。
但是,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可能出现缺陷。
一个显著的缺点是,这种管理方式会给学校带来很高的成本,需要耗费较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
此外,有时候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忽略法律标准,如果个别学生、教职员工或志愿者不遵守管理规定,可能导致学生的重大事故或敏感事件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转向法治管理,实现法律与人的有机结合,推进学校的有效管理。
法治管理是指通过法律工具来管理学生、教职员工、志愿者和其他相关方面的行为。
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实施严格的法律规定,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稳定、安全、以及稳定发展的学校环境。
采取法治管理的优点包括:它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学校内部各方面事物按照法律程序处理。
另外,它有助于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校成为更高效和安全的地方。
然而,虽然法律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可以帮助学校保持秩序,但过度依赖法律规定有时可能消除创新和想象力,影响学校发展;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忽视或受到歧视。
添加创新、灵活、简明明智的规则,并将学校的信念和使命纳入共同管理决策影响了法治的管理,对学生和员工都更有实际意义。
基于人性和法律之间取得平衡的理念,学校的管理应该侧重于两者的平衡。
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方式,但在考虑到责任、安全和安装法规等方面时,需要采用法治管理,分配校内职责和规章制度,并保护学校正当权益。
班级管理由“法治”取代“人治”
班级管理由“法治”取代“人治”作者:张凤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2年第26期今年任教的年级,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经历了将近半年的居家网课经历。
接班之初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许多行为表现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嚴峻的形势使我不得不思考以往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很累,上至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教育意图,下到布置督促检查每天的作业、清洁扫除,事无巨细,班主任可谓“事必躬亲”“呕心沥血”。
其次学生很苦,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切事务都听命于班主任,创新精神受到了束缚,主人翁意识受到了制约,导致自觉性越来越弱,依赖性却越来越强。
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的管理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批评或表扬往往由于教师的情绪或对学生潜在的主观印象,而表现出程度的差异或方式的不同,这也导致教师的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低。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单一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以至于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为一句空话。
基于这些现状,班级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一种崭新的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法治”,可是在这个班级中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起初还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以后,班上就出现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诿、职责不明、积极性不足的状况。
于是在某个班会上,我带领学生对已有的班规进行了大胆修订,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
因为如果班规不是来自学生而仅仅来自教师,是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而制订班规的过程恰恰是一次民主启蒙的过程。
在整个班规修订的过程中,学生们非常踊跃,主人翁精神被大大激发了出来。
在班规制订接近尾声的阶段,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把我们班比作一个家的话,全班谁是这个家的家长?”学生们齐声说:“老师!”也有学生补充道:“还有其他老师!”我斩钉截铁地说:“大错特错!”学生们纷纷愣住了,我真诚而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包括班主任。
“法治”取代“人治”,走向“学生自治”
管理篇•班级管理“法治”取代“人治”,走向“学生自治”应静辉(浙江省奉化市实验中学)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这也就是所谓的班风,好的班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管理。
但这一问题一直让各位班主任颇费心机,也是班级管理中追求的目标。
笔者认为,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营造良好的班风,是行之有效的,为此,我谈谈对于班级管理方面的所感所想。
班级管理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所采取的措施也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好的班级管理就要动员学生一起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不能以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级“人治”管理,就是事事班主任说了算,没有具体的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最大的权威,班级最高权力的象征。
但是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班主任抱着独裁的心态,企图以自我一直来管理班级,更加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班级管理的指挥棒,集立法者、裁判员、执法者于一身,容易造成单向的压制式管理。
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模式,极其不利于班级整体的发展,主要不利的方向有三点:(1)班主任不能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实际发生的问题,从而不能有效以及合理化解决问题,会导致师生之间矛盾加剧;(2)人治化的班级会引起学生更多的不满,也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管理,也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与现如今所进行的改革教育中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也不符,特别是新课程下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相违背。
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师生冲突,造成恶劣后果。
班级“法治”管理,就是制定班规,学生犯了错,该怎么处罚由班规说了算,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必然要有班规来进行约束,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而班规的制定则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管理方式给了学生一定自主的权利,让学生对班级这个主体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分子,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个集体作出更好的贡献,能调动学生的班级管理参与热情,会衍生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学习心得
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学习心得幽默风趣,在笑谈中透露出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他提出面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变化的学生,我们老师如果不适应这一切的变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会落伍。
王教授不仅从几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改变的观念和方法,而且还从一些细枝节稍具体叙述了班主任教师面对一些问题时的应该采取的做法。
王教授说,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理念上应该有“五变”:一、变人治为法治;二、变“不许”为“许”;三、变“师爱生”为“生爱师”;四、变“否定”为“接纳”;五、变“我认为”为“你认为”。
在讲到变“师爱生”为“生爱师”时,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缠绕在诸多教师心头而感到迷茫的问题:“我这是为你们学生好,为什么你们学生就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好心没好报)?”,王教授对此做了精彩的分析:没有尊重和自由为前提,爱的越深伤得越重,帮助孩子之前首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我们在付出师爱的同时要引导孩子的爱师行为,给孩子提供爱师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感恩,不懂得感恩就不会理解别人的爱。
不做班主任的长工。
是说教师要敢于承担更大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敢于迎接挑战。
只有在和学生不断的接触和磨合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付出的心血越多,回报才越多。
这种回报,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舍得,有舍才有得。
一味的抱怨和逃避,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同时也提醒领导者在工作中要照顾到踏踏实实、态度端正、甘于奉献的,和班主任密切配合的长工们的利益。
要问谁是这样的长工,领导只有问班主任,因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脚最知道。
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班主任管理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项班主任培训,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班级实际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更主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呵护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
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往,学校管理往往偏向行政化,忽视了法律规范和关注个体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深入思考,越来越重视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管理者需认识到法治和人本理念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落实。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要求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它能够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权益,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
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并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各方的权责和义务。
这包括学生纪律规定、课程设置、校园安全管理等,以确保学校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其次,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本化要求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核心。
因此,在管理学校时,应重视尊重和关注学生和教师的个体需求和差异。
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倾听和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形成参与决策的良好机制。
此外,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第三,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要求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监督和评估是确保学校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学校管理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监督机制要注重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学校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评估机制要注重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的整体绩效等方面,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和人本化。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资源支持。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理念,注重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治”与“法治”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治”与“法治”作为一名七年级班主任,面对着五十一张充满稚气而又富有个性的面孔,我真不知从何入手。
据了解,我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普遍差(年级前30名只有3人),尤其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更是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对此,我曾悲观、失望,甚至放弃过。
但后来,我想,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只要尽了我的最大努力,也就问心无愧。
于是,我便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重在过程,不刻意追求结果。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了“人治”与“法治”,即由学生操作、班主任控制的模式。
结果,效果还相当不错。
所谓“法治”,即学会运用控制理论管理班级。
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定向控制,取得班级管理的主动权。
即事前给学生输入控制信号,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如开学初,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目标——“争创团结、友爱、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再通过班干部、全体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民主管理班级的意见和建议,意见和建议写得越多越好,再交到班主任这里,形成较一致的、可操作性的微观性的小目标——《班级操行评分细则》,并张贴在教室里。
这样,学生心中便有了奋斗目标,再让个人目标与集体保持一致,有的放矢地朝着宏观目标奋进。
第二、定序控制,把握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为了使班级管理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有条理,可采用定序控制的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每周的班会课、晨读课。
我是这样操作的:第一步:每天由班干部定时在全班作一次公布,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好,按《班级操行评分细则》该扣多少分的就扣多少分;哪些同学表现出色或有哪些好人好事,该加多少分的就加多少分。
在这个环节上,班主任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应及时做好教育、引导,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二步: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后请凡是有记载的同学将本周的记载情况交给统分的同学,下周星期一将全班学生在上一周的操行实际得分评出来,并登记在教室的《班级操行量化表》上。
第三步:根据《班级操行量化表》上的得分,被扣分的同学按规定受到相应的“惩罚”(即写一定数量的小字或抄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或做一定数量的数学题)。
法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董亚玲从教七年,班主任做了六年,前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觉得快乐精彩,但是今年一年我的班主任工作却遇到很多难题和无奈。
我好像进入了我的工作瓶颈期,不知所措,茫然,于是就开始思考,以下就是我的一点思索:纵观全校,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效果不同。
有的班主任带一班乱一班,而有的班主任从未有过闪失,班班都是精品;还有的班主任,他带出来的班只能自己带,别人接不了。
每个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人治”,有的是“法治”。
下面我就谈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一、“人治”与“法治”的差异仅靠“人治”的方式管理,依靠的是班主任个人魅力、个人权威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治理班级,班级和学生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则体系。
当换了班主任,“权威”消失之后,维系班级凝聚力的纽带切断,班级自然就乱。
这也就是我们很多班主任带的班别人接不了的原因。
“法治”强调的是班级规则,是纪律,是约束。
“遵守规则”是刚性管理,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你只能这样,你不能那样,违反了这项规定,你就必须受到这样的惩罚;违反了那项纪律,就会有那样的后果。
这样管理方式,强硬、死板,管理过严过死,班级会死气沉沉,制约班级和学生的发展。
个别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建立积极情感联系的情况下,想把一个靠“人治”管理的班级,改造成一个靠“法治”管理的班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二、理清一个概念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这一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班级管理,“管”什么?“理”什么?“管”的是学生的外部行为,“理”的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哪些内容可“管”,哪些内容可“理”?这里头大有学问,该“管”的时候去“理”,该“理”的时候去“管”,都会出问题。
“管”是对外部行为的制约,需要训练;“理”是对思想的疏导,需要转化。
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转化需要高超的艺术。
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与艺术提出了挑战。
班级管理由人治过渡到法制
班级管理由“人治”过渡到“法制”管理前期肯定是人治,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快速稳定住局面,这个人物在班级里,就是班主任。
这个时期的班主任,是很苦的。
所有工作都要自己干,所有矛盾都会冲着自己来,身子骨一不硬朗、精神头稍有不济,可能就有被学生问题压垮的风险。
有人可能会问,名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么?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不论什么样的班主任,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但名班主任、优秀的班主任和一般的班主任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把这个过程无限延长下去,在班级进入到正规之后,他们会知道适可而止,会及时抽身,方法就是把班级管理从人治推向“法制”。
而我们一般的班主任呢?在前期人治取得成功之后,就没有了后手,一直是人治,那么,只能是自己一直苦。
学生带6年、他就苦6年;6年复6年,两个6年下来,人就身心疲惫得不行了。
所以,我提醒新班主任们:你和名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的区别,不仅仅是一张证书,也不仅仅是认真负责的程度,而是可能是观念。
有人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依法治班”的好处,那么,我再延伸出去讲一点儿。
在人治的时候,班主任需要正面对抗所有的学生问题,以1对几十个人,你精力再旺盛、身体再强健,也熬不了多少时间。
而且,有些学生“心眼儿”多,是“捣蛋”的天才,和他们直接斗,是很劳心劳力的。
但等到了“法制”之后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班级有具体的规则可以施行;有具体的班干部帮你施行;最后还有具体的制度帮你奖惩。
很多事情,你都不需要出面,学生干部都帮你完成了。
你说,是不是轻松很多?你需要干什么呢?你只需要躲在制度后面,去协调班干部和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说白了,这就是权术里的,拉一批人去制衡一批人的道理。
你拉的这批人就是班干部,要制衡的一批人,就是班级里的其他同学。
这就像帝王治国。
你有见过皇帝直接去管具体事务的么?皇帝当然不能直接管,这么大的国家,皇帝要是自己去管具体事务,而不用官员了,那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如崇贞皇帝。
皇帝的任务是,选出好官儿,帮助自己管理国家,然后做好各方面的制衡关系。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法治与自治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法治”与“自治”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基础单位。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指导者。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人们心中的普遍印象就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事、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统统代劳包办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班主任就应转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以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我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出了班级管理应该遵循的三个步骤,即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法治和自治三重境界,并把学生自治作为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
”我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追寻的是“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的境界,即自治的最高境界。
新生入学之初,由于对新的环境比较陌生,因此,这一阶段的班级管理最适宜于人治和法治的结合管理。
人治,就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单位的最高“统治者”,凡事总是冲在最前面,事必躬亲,一抓到底,学生从来不敢违反任何校规和班规,只有老老实实学习和听话的份。
也许从表面看来,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的主人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因此,班级管理应从“人治”走向“法治”。
法治,就是班主任依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结合校内校外的法纪法规,详细具体地制定出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xxxx老城中学xx初中班级管理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很多班主任都感到“累”和“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如何消除呢?作为一线工作者,我对此常常反思。
我个人认为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以外,在班级管理的理念、技巧上也存在问题。
围绕这个工作难点,我在长期的工作中,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简述如下:众所周知,“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是说治理国家要讲究技巧,其实,管理班级也如治国,是要动脑筋想办法的。
古往今来,治国之法无非“人治”或“法治”。
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如能将两者做某种程度的融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沿着这一思路,我从这一届新生入校以来,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首先,强化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即班级管理中的“法治”。
初中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太多的随意性,并且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独揽一身。
渐渐地使学生养成了依赖班主任的习惯,凡事只要班主任不过问便无法办好。
所以班主任成了日理万机的“总理”,成了哪里有“火情”,就扑向哪里的“消防队员”,当然感到“累”、“烦”。
如果强化管理的制度化,就可以较好消除这种现象。
从新生进校开始,我就尝试在班上推行几项制度:卫生值日制度、纪律督查制度、班委会例会制度、家校联系制度、优秀自我管理生每周一评制度等。
拿卫生来说,不少班主任都为此起早贪晚地督查学生,伤透脑筋。
我设置并推行卫生值日制度后,感觉较轻松。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安排八位同学每天给值日组的值日情况打分,然后每周一总结,对连续两周分数倒数第一或分数过低的组给予处罚。
这一制度的长期坚持,使我从班级卫生工作中摆脱出来,而同时班级卫生工作也消除了随机性,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实质上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自主性的观念。
从而产生二大好处:第一,使这种自主性延伸到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养成有计划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管理学是一门大学问,鄙人财会专业毕业,对于管理方面算是比较生疏的。
由于从事教育行业,担任班主任也有四年之久,得益于前辈的指点以及不断的自行摸索,也颇有所得,现将自己的一些经验之谈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及同行老师帮助与指正。
一个班级,说起来虽小,但也是一个小集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自然有班级的规章制度,如何能正确的,有效的去执行,并让班级学生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当然是首要问题了。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
制定了规章制度,那么就得去遵守,去执行。
对我来说,老师的管理对象是小学生,规章制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小孩子不是很清楚,那么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些必须的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确一些事情,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这个就是我说的“法治”。
但由于我们班级的规章制度并不能完全地覆盖于日常学习生活的,总会有一些空白之处,那么我们就需要来进行“人治”。
通过老师的引导,去帮助学生认知一些错误的行为,及时地去改正错误。
比如我们班上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事情,显然就不是好事。
班规没有写,校规也没有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没涉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必须以“人治”的方式,对这一行为进行劝阻,并努力矫正。
二、“人治”与“法治”的轻重、矛盾关系。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社会,以法律法规的标准来制约人们的日常行为,在遇到新产生的事物,新产生的行为,往往通过再立法或修正来不断地补充完善法律法规。
而作为一个班集体,自然也应以“法治”为主,“人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于“法治”的轨道上来。
所以,在我看来,“法治”是管理中的重要的主体,“人治”是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两者并不矛盾。
三、如何有效地实现依法治班。
班级管理三部曲人治·法治·自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注重学生自治和魏书生老师的学生管理也正展示了学生自治的魅力。
我在十多年班主任实践中,总结出班级管理三部曲———初期先实行“人治”管理,时机成熟后再用“法治”管理替代“人治”管理,最终实现学生“自治”管理,详细阐述如下。
所谓的“人治”,就是班主任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对班级中的所有事,全都仔细安排,明确告知学生要干什么和怎么干,对学生提出严格而明确的要求。
这种方法的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快,因为一个班级在成员还没有彼此了解的时候,班级成员能够很快找到归属感,班级的凝聚力能很快产生,各项后续工作将会很快发展起来,班级很快就会走向正常轨道,完整有序的班集体能够很快产生。
在这样的管理下,班级大都显得秩序井然,纪律严明。
但是,这种管理方法的缺陷也是一目了然的:班主任如果长期运用这种管理方法,事事不敢放手,包揽一切,班主任就会透支体力,容易疲惫、憔悴,这就是大部分班主任又喊苦又喊累的一大原因。
另外,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惟班主任的命令是从,学生会产生一种惰性,既然有班主任在为我们考虑了,我们何必还要思考呢?久而久之,他们就提不起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缺少了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对与之无关的班级事务显出漠不关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班主任事事关心,事事插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架空了班委会,班干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因此也就很难搭建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干部班子。
班主任采用这种管理,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一个十来人的班干部队伍中,能使班主任稍放心的也就一两个人,就难免会“死抓不放”。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班级及其班干部往往更替最少,变化最小,这无形中挫伤了班级其他成员管理的积极性。
产生一种“顺民”的惰性,对班级事务冷淡、成为班上“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班级刚刚形成时,建议先采用“人治”管理,班主任亲自介入班级的具体事务,班级成员提出明确的要求,把班级工作做实做细,使班级尽快走上正轨。
人治法治自治班级管理
人治法治自治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的大舞台上,人治、法治、自治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功效。
人治,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老派,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在主持大局。
班主任或者班干部就像是这个长辈。
你看啊,在一个班级里,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那可不得了。
一个充满热情、关爱学生的班主任,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把温暖洒到每个同学的心坎里。
他能一眼看穿哪个同学今天不开心,哪个同学在学习上遇到了麻烦。
就像我以前的班主任,有一次我考试失利,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自己都觉得没脸见人了。
班主任呢,他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把我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我,反而给我讲了他自己年轻时候失败又重新站起来的故事。
这一番话就像一阵春风,一下子把我心中的阴霾吹得无影无踪。
这就是人治的妙处,凭借着人的情感、经验和洞察力来管理班级。
不过呢,人治也有它的小缺点。
如果这个“长辈”不公平或者有了偏见,那可就像一碗水没端平,会让同学们心里有疙瘩的。
再说说法治。
这法治啊,就像是班级里的一部“宪法”,大家都得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事。
规章制度那是明明白白写在那儿的,谁要是违反了,就得接受相应的惩罚。
这就好比交通规则一样,红灯停绿灯行,要是有人乱闯红灯,那肯定要被交警处罚的。
在班级里,要是有同学老是迟到,按照规定就得值日或者接受其他的小惩罚。
这法治的好处就是公平公正,大家都在同一个规则下,没有特殊待遇。
可有时候啊,这规则也不能太死板。
就像法律也会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修订一样,如果班级的规章制度不与时俱进,那也会让同学们觉得不舒服。
比如说,以前规定上课不能带手机,这是为了大家好好学习。
可是现在呢,有时候手机也能成为学习的工具,这时候规则是不是也该变一变呢?最后就是自治了。
这就像是把班级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
每个同学都是这个小社会的主人,就像一群小蜜蜂在经营自己的蜂巢一样。
班干部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班级的大小事务都由同学们商量着来办。
自治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班级管理的“仁治”与“法治”
没有爱的班级注定是一盘散沙 , 因为每个成 员都只将爱 在法治 过程 中只予 以一定程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 支持 ,
倾注在 自己这个狭 隘的个体上 。“ 师要理解 学生 , 教 顺 而不能跳将 出来 , 过分地插手或干预实施的细节。 应学生 , 后有 能力改变 学生 , 最 最重 要的是 改变学 生 的 欲望 。理解 、 顺应是手段 , 改变才是 目的。 爱学生 , ” 授之
一
仁治 ” 中的宽 贯主张教师无论是一 般的任课 教师 , 还是 班主任 , 都 干脆就一棍子将其彻底 打死 以图了事。“
要和学生多商量。在他 的著作《 主任 工作 漫谈 》 班 中曾 容并非班主任教师一味地单 向付 出, 而是要在老师 的付 提到过的“ 一粒瓜子壳 10 0 0字说明书 ” 这一 款班规 , 它 出中进一步教导学生学会宽容 , 在班级 里形成一种宽 以
教 富趁
! 盟
班 级 管 理 的 仁 治 " “ 口 “ 法 与
李瑞红 .
[ 巩义市夹津 口镇第一小学,河南 郑州 4 17 3 5 24
, ,
班级管理既可 以作为一项技术 , 一种科学 的具体形 遇到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很 可能会 因为阻力太大
态, 又可 以作为一门艺术。班级 管理的优 、 、 、 , 劣 好 坏 直 而最终走向失败。同一条 班规 之所 以会 出现两 种截然
作风 , 大搞一言堂。班主 任作为一 个单独 的社会成 员 , 或几次 的错误与过失 就给他们 过大 的舆 论压 力和心 理 更不能因此看不到这类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他们 所 其视野必定是有限的 , 多几双眼睛就多看 到几种不 同的 负担 , 精彩 。平时 , 班主任应该多和学 生商量。 比如魏书生就 取得 的进步 , 抹杀 了他们 对班级 完整性 的影响作 用 。 或
班级管理的法治与仁治
【 键 词 】管理 ; 规 ; ; 信 关 法 仁 威
裙
嚣 鞭
口 日
查督 促 同 学 的 学 习 和纪 律 的 执行 情况 。
5、 主 任 抽 查 班
有 了 以 上 几 道 “ 口 ” 留 给 班 主 任 的任 务就 少 了 , 做 不定 关 , 只 时 的抽 查 即可 。
把 握 行驶 的方 向和 刹 车 。油 门 的使 用技 巧 是 关键 。换 言之 , 主 班 宏 南 任 掌 握 教 育 规 律 和 善 用 管理 技 巧 , 班 级 管 理 的根 本 。“ 治 “ 是 法 与 “ 治” 仁 是班 主任 进 行班 级 管 理 的 两 大 法 宝 。
一
学 生 往 往 “ 师 信 道 ” 即 信任 教 师 , 更 易 于 接 受 你 所 传 授 因 , 而 的知 识 和 给 予 的指 导 。 果 班 主 任 能 够 通 过 自己 的 智 慧 和 才 干 . 如
护、 配合 班 主任 的 工作 。
3、 “ 式 ”中 来 从 招
分 “ 助 形 式 ” “ 护 形 式 ” 重 方 式 。 助 形 式 , 由两 名 互 和 保 两 互 即 爱好 、性 格 相 近 的 学 生 组 成 互 助 组 ,在 一 个 较 长 时 间 内 互相 督 促 。保 护 形 式 , 每 位 后进 生 找 一 个 保 护 人 , 助 督 促 自 己 的 学 即 帮 习 、 纪 , 护 自 己 的进 步 和 成 长 。 守 保
腿, 说破 嘴 ” 学 生 自然 会 “ 令 而 行 ” 否 则 无 论 你 多卖 力 . 生 , 不 。 学 也往往“ 虽令 不从 ” 。既 然 如 此 . 主任 的 “ ” 哪 来 呢 ? 班 仁 从
1 从 知 识 中 来 、
班级管理三部曲——人治·法治·自治
班 级 管理 三 立 曲 人 台・ 法 台・ 自三 台
● 谢汝苹
苏霍姆 林斯基 说过 : “ 真正 的 包 揽一切 ,班主任 就会透 支体力 , 教育是 自我教 育 。”陶行知 教育思 容 易疲惫 、憔悴 ,这就是 大部分班 想 中注重 学生 自治和魏 书生 老师 的 主任 喊苦又 喊累的一大原 因。 学生管理 也正展 示 了学生 自治的魅 另外 ,在 这种管理模 式 中,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建 立 班 级 制 度 ,对 学 生 进 行 约 渔 ” 。班 级 的 “自治 ”,追求 的是 束与 管理 。这种法 治 的管 理模 式注 班 级 的 自主 管 理 ,班 主 任 应 “ 放 重 的是约束 行为 ,强调 的是纪律 服 手 ”让学 生 自我 管理 。这 需要 不断
从 ,对 学生 有一 定的威慑 力 ,为 班 地提高学生 自主 管理 的水平 。 级的稳定提供 了良好 的外部保障 。
这样 通过 一定 的 “ 制度 ”,班 集体 十 余年 间一贯执 行此 原则 ,充分发 所 有 成 员 都 成 了 管 理 者 ,又 都 同 挥 学生 的 自主能力 ,培养 学生 的学
一
定 的作用 。如果 班主任 注重对 学
时 ,班 主任也应 加紧对 人才 的挖掘 生规则意识 的培养 ,辅以耐心和智慧 和 培养 ,尽早搭 建完 善 的班 干部班 的教育 ,那么 “ 法治 ”的效果会更令 子,在 时机成 熟时 ,把权力 下放 给 人满意 。但是, “ 法治”模式也应适 班干部 ,放手 让他们 开展 工作 ,进 时修正与完善 ,更需要班主任因班因 行 “ 法治 ”管理 。 人因事做相应 的教育。为了达到更尽
第二境界— — “ 法治 ”管理
量化管理班级,让法治代替人治
“刺猬”的“刺”青浦区曙光民办小学徐明我们班的郭志强同学是一个令所有老师头疼的孩子,他的身上有许多缺点,比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喜欢和同学打架、喜欢说谎、借东西不及时归还,等等。
几乎小学生所有的不良行为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一个个不良行为就像一根根刺一样长在他身上,也扎在我的心里。
刚刚接手这个班时,面对这样一个全身长满刺的"小刺猬",我还真有点无处下牙。
可是,我心里清楚,他还小,这些不良行为还没有成为难以改正的习惯。
因此,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对他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希望他能改掉所有的坏毛病。
然而,无数次的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让我很沮丧。
难道是方法不对吗?因为他身上的坏毛病实在太多,要求他一下子改正确实很困难。
最后,我决定换一种思路,不如先不管那些坏毛病,而是先让他养成一个好习惯。
经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吃完午餐后都不洗碗,经过调查,原来是家长们让学生把碗带回去洗。
这当然与低年级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有关。
而郭志强同学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把碗带回家洗。
可是,他的父母也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经常忘了洗,这样,第二天他只能拿着脏兮兮的碗去洗完了才能打饭。
特别是到了夏天,那些残存的食物所发出的异味,简直让人作呕。
我决定把饭后洗碗这件小事作为一个突破口。
然而,就这样一件小事,要让这个粗心的小家伙坚持做可真不容易。
刚开始时,他总是很不乐意,觉得其他同学都不洗碗他也不应该去洗碗。
每次叫他去洗碗总是唉声叹气。
于是,我和他约定:如果一个星期每天都洗完就能得到一个奖品。
这下他来劲了,非常期待地问我是什么奖品。
我就问他:“你想要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练习本,要带'大印'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于是答应了他。
第一个星期,我每天都提醒他去洗碗,他虽然不乐意,但为了那个带“大印”的练习本,还是勉强去了。
星期五的中午,他迅速地吃完饭,不用我提醒,就去把碗洗干净了,然后高高兴兴地来找我领奖品。
关于高校管理中“人治与“法治的探讨
关于高校管理中“人治与“法治的探讨[摘要]在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国家中,如何通过依法治校建设实现高校法治化管理,破除人治管理为主的模式,值得关注,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法治的内涵,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人治现象与法治现象的博弈,发现十多年依法治校建设带来的变化,以及仍然残留的人治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并从高校如何理顺内外部关系、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幾点建议。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管理;人治;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需要切实将依法治校建设落到实处。
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即明确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20多年来,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学位条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十几部教育事业领域规范性文件,教育立法成果显著。
不可否认,我国教育法治领域得到了高速发展。
然而,高校仍然高频爆发各类侵犯师生权益、以权谋私等违反高校法治管理事件,高校诉讼案件逐年递增。
进入社会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办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就此从高校管理方面展开“人治”与“法治”的探讨。
一高校实施法治管理的内涵我国高校具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地位,而高校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时,其又具有另一个双重身份,即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的身份。
当作为行政相对人时,高校受公权力的约束,政府对高校实施外部管理;当作为行政主体时,即是高校内部管理,校内教职员工、学生成为行政相对人。
高校法治管理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外部管理层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办学教育、党政管理等领域进行的宏观管理;二是高校内部管理层面,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以学校章程为纲领,各项校内规章制度完备的法治管理机制。
本文主要展开分析高校法治管理的发展程度,探讨高校内部如何实现法治管理。
二我国高校法治现状分析结合当前国家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的修订和颁布,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我国高校法治管理逐步从自发法治管理阶段转变到自觉法治管理阶段,绝大部分高校都能够从简单地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普及宣传利用,转变为对内部规范性文件建设、办学理念建立、师生权益保护、学校内涵化发展等方面,从规制式管理改变为人性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董亚玲
从教七年,班主任做了六年,前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觉得快乐精彩,但是今年一年我的班主任工作却遇到很多难题和无奈。
我好像进入了我的工作瓶颈期,不知所措,茫然,于是就开始思考,以下就是我的一点思索:纵观全校,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效果不同。
有的班主任带一班乱一班,而有的班主任从未有过闪失,班班都是精品;还有的班主任,他带出来的班只能自己带,别人接不了。
每个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人治”,有的是“法治”。
下面我就谈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一、“人治”与“法治”的差异
仅靠“人治”的方式管理,依靠的是班主任个人魅力、个人权威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治理班级,班级和学生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则体系。
当换了班主任,“权威”消失之后,维系班级凝聚力的纽带切断,班级自然就乱。
这也就是我们很多班主任带的班别人接不了的原因。
“法治”强调的是班级规则,是纪律,是约束。
“遵守规则”是刚性管理,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你只能这样,你不能那样,违反了这项规定,你就必须受到这样的惩罚;违反了那项纪律,就会有那样的后果。
这样管理方式,强硬、死板,管理过严过死,班级会死气沉沉,制约班级和学生的发展。
个别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建立积极情感联系的情况下,想把一个靠“人治”管理的班级,改造成一个靠“法治”管理的班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二、理清一个概念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这一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班级管理,“管”什么?“理”什么?“管”的是学生的外部行为,“理”的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哪些内容可“管”,哪些内容可“理”?这里头大有学问,该“管”的时候去“理”,该“理”的时候去“管”,都会出问题。
“管”是对外部行为的制约,需要训练;“理”是对思想的疏导,需要转化。
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转化需要高超的艺术。
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与艺术提出了挑战。
管子曾说“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唐代的白居易也认为“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这些都说明了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用制度来管理人,大到国家,小到一个班级的教育,我想都是如此。
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学生成长发展重要场所的班级,必须是开放的。
一个开放的班级一定充满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他们都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样的班级无疑是每位新型班主任所向往的。
但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和谐的境界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弃‘人治’,行‘法治’”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实施班级“法治”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发展需要“法治”
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能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能否如期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公民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素质和水平。
而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意识和能力又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长期的班级“人治”管理下,很多学生可能会形成“唯师”与“听话”的人格,从而最终失去“自我”。
因此,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班级管理亟待引入“法治”精神。
(二)班级管理仰仗“法治”
用“人治”管理方式管理班级,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班主任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嘴说干了,腿跑累了,心操碎了,虽然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但往往吃力不讨好。
班级要么万马齐喑,形成了虚假的表面繁荣——学生顺从,班级纪律好,整齐划一;要么是整个班级犹如水中按葫芦,这边问题刚刚解决,那边问题又冒了出来,班主任只能在事务堆中劳于应付。
而如果我们能在班级管理中实行“法治”,那么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理想的班级管理方式,应该是“人治”和“法治”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即在管理中,既具有“人治”的柔性,也具有“法治”的刚性;适合“管”的内容用“法治”,适合“理”的内容用“人治”。
哪些内容适合“人治”、哪些内容适合“法治”,什么时候适合“人治”、什么时候适合“法治”,形成系统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管理班级要注意的事项
1.在教师“权威”日益消失的今天,班主任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人治水平”达到理想境界。
2.班主任要建立完整的“规则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如何遵守,如何评价反馈,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此项工作,让“法治”在班级入脑入心。
3.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规则有得是,但对规则的遵守却不容乐观。
社会上排队加塞、闯红绿灯等现象比比皆是,主要问题是人们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要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从制定规则到执行规则过程中,丝毫不能马虎。
规则制定不可过多,制定一条遵守一条,要让所有的孩子了解熟知规则,接受规则,遵守规则,并能身体力行,杜绝规则制定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班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让我们静心探索科学规律,让“人治”与“法治”管理相得益彰,不断走向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