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银发[2007]338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银发[2007]338号)](https://img.taocdn.com/s3/m/adda795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4.png)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银发[2007]338号)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07.09.14•【文号】银发[2007]338号•【施行日期】2007.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货币政策,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银发[2007]338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3.6%提高到 3.87%,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具体水平见附表1)。
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由现行的7.02%提高到 7.29%,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具体水平见附表2)。
三、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其中,五年以下由现行的4.59%提高到4.77%,五年以上由现行的5.04%提高到5.22%,分别上调0.18个百分点。
四、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五、相应上调各项优惠贷款利率(具体水平见附表3)。
优惠贷款利差补贴标准和补贴办法不变。
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要将本通知立即转发至辖区内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开办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并督促按时执行。
七、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将本通知立即转发至各分支机构,保证此次利率调整工作按时完成。
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418a0c089eb172ded63b73f.png)
2007年是我动国用紧缩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但因为我国当时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所以紧缩效应不是很明显。
呵呵,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其效应过于激烈,被人们称为“休克疗法”,不宜频繁动用,但我国07年就十次提高,说明了我国政府的无奈,公开市场操作是最为灵活的工具,效果也立竿见影,毕竟可以很快收缩流动性,而且央行也可以灵活的进行操作,因而政府在调控方面应该结合多种工具,再贴现率这东西不好说,我不太了解了。
呵呵央行年内第六次加息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据报道,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
从时间点看,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
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
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
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
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
其二,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由此,加息动作出台本身实属正常,只是要让政策效果更优,避免其无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就需要央行在具体加息的比例上“颇费思量”。
200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https://img.taocdn.com/s3/m/c12d938fd4d8d15abe234e3b.png)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具体水平见附表)。
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单位:%
调整前利率调整后利率调整幅度
一、城乡居民和单位存款
(一)活期存款
0.81 0.72 -0.09
(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三个月
2.88
3.33 0.45
半年
3.42 3.78 0.36
一年
3.87
4.14 0.27
二年
4.50 4.68 0.18
三年
5.22 5.40 0.18
五年
5.76 5.85 0.09
二、各项贷款
六个月
6.48 6.57 0.09
一年
7.29 7.47 0.18
一至三年
7.47 7.56 0.09 三至五年
7.65 7.74 0.09 五年以上
7.83 7.83 0.00
三、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五年以下(含五年)
4.77 4.77 0.00 五年以上
5.22 5.22 0.00。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96e323d0912a21614792908.png)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156金融文摘FINANCIAL DIGEST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
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4e91dde28ea81c758f5787c.png)
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末,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初至2008年11月,这一阶段是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中国基本走出来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初,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为“两防”,即在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2008年-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8年-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52ab62ec5ef7ba0d4a733b3e.png)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2008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5%的存款准备金率。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2008〕13号),在利率、期限、项目资本金方面做出特殊规定,以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支持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的作用。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8〕18号),全面推出利率互换业务。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抗御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银发〔2008〕36号),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合理摆布资金投入结构、进度和节奏,加大对抗灾救灾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紧急安排50亿元支农再贷款;加强发行基金调运管理,保证市场现金供应,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备耕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2月22日,发布《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
在强调从紧货币政策要求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坚持贷款投放有保有压,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优先保证对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备耕生产的信贷支持。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
3月19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08〕90号),要求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加快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https://img.taocdn.com/s3/m/3083fc31195f312b3069a583.png)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2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2季度)](https://img.taocdn.com/s3/m/0fcf9617c281e53a5802ffac.png)
表1 :2 0 0 7 年上 半年分 机构 人 民币贷 款情 况
其 中, 企业存款余额 1 4 万亿元 ,比年初
增加 1 . 4万 亿 元 , 同 比多 增 5 6 1 4亿 元 ,
其 中企业活期存款 同比多增 3 2 6 4 亿元。
上半年财政存款余额 1 . 9 万亿元 ,比年
初增加 8 1 6 7 亿 元 ,同 比 多增 3 7 9 2 亿元 。
支付需要 , 而持有 更多 的活 期存款 。流 通中现金 MO余额 2 . 7 万亿元 ,同比增 长1 4 . 5 %, 增 幅比上 年 同期高 2个百分 点。 上半年累计现金净 回笼 1 9 2 4 L 元, 同
比少 回笼 3 7 1 亿元 。
二、 金融机构存款继续 呈现活 期化趋势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中 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市场活跃 ,企事业单 位投资意愿 较强 , 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银行
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放缓 , 企 业 为 满 足
1 . 9 万亿元 ,同比多增 8 7 4 亿元 。其 中,票据融资 继续呈现大幅少
增态势 , 短 期贷 款 和 中长 期 贷 款 增 长 平 稳 。中 长期 贷 款 主要 投 向基
础设施行业 、 房地产 业和制造业 , 高耗能行业 中长期新增贷款 占比 下 降。2 0 0 7年上半年 主要 金融机构 ( 包括政策性银行 、国有商业 银行 、 股份 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人 民币中长期贷款投 向基 础设施行业 ( 交通运 输、仓储 和邮政业 ,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 , 水利 、
数 据 来 源 : 中 国人 民银 行 。
3 . 6 %。企业和居 民更加倾 向于活期存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a46c483a0116c175f0e48af.png)
第三:连续4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小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 机构从17.5%下降到15.5%; 第四: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引导其扩大贷款总量; 第五:暂停六月期、一年期和三年期央票发 行等措施以配合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
2010年是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最后一年的,我国经济 继续朝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农 业和工业生产都平稳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对外贸易 恢复较快。面对此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继续把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 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2011年至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有 所缓和,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但国内物价上涨、 产能过剩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加大,加上欧洲债务危机 的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同时,房地产市场、投 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国内需求存在 放缓压力。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由适 度宽松转为稳健,把“稳增长”放在宏观政策调控的首位 。实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有: 第一:2011年共适时上调了六次金融机构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是0.5%,从2011年12月开始到 2012年年底共下调了3次,最终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是20%,中小金融机构的是16.5%;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 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 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 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健康发展。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0号--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在市场上流通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0号--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在市场上流通](https://img.taocdn.com/s3/m/cc9279e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b.png)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0号--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在市场上流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公布日期】2006.08.31
•【文号】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0号
•【施行日期】2007.04.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货币政策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
(〔2006〕第10号)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在市场上流通。
现公告如下:
一、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停止在市场上流通的具体券别:
(一)1953年版5分纸币,主色为墨绿、浅翠绿色,正面图案为轮船,背面图案为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及“伍分”字样。
(二)1953年版2分纸币,主色为蓝、浅蓝色,正面图案为飞机,背面图案为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及
(三)1953年版1分纸币,主色为茶、米黄色,正面图案为汽车,背面图案为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壹分”字样。
二、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持有者可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兑换时间为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
三、兑换期结束后,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持有者可到指定的金融机构继续兑换。
中国人民银行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2007年货币政策大盘点及2008年展望
![2007年货币政策大盘点及2008年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9a46b704f12d2af90242e6c6.png)
首付款 比例和利率水平。 同时 ,中央 银行
还 提倡 商业 银行 加 大对 “ 农 ” 就业 、 三 、 助 学 、 中 小 企 业 、 节 能 环 保 和 自主 创 新 的 支 持 ,积 极 拓 展 中 间业 务 ,加 强 金 融 产品 创 新 ,转 变 盈利 模 式 。 在 上 述 一 系 列 政 策 配 合 下 , 加 上 央
营。具有重要意义。
40 I 西部论丛 20 ・ 080 2
维普资讯
20 0 7年稳健 的货 币政 策及其 调控
六 度 调 高 基 准 利 率 2 0 0 7年 以 来 结
能 、 高 污 染 和 产 能 过 剩 行 业 中落 后 企 业 的 贷 款 投 放 。 四是 对 商 业 性 房 地 产 信 贷政 策
准 备金率 ,准备 金率 由 2 0 0 7年初 的 9 % 上调 到 年底 1 .% 的水平 ,累计 提 高 了 45 55个百分点 ,共实现 冻结银行体 系流动 .
性 资 金 20 .3万 亿 元 。
加 快 票 据 发
计 ,2 0 0 7年 中 央 银 行 累 计 发 行 了 1 5期 3 央 行 票 据 ,票据 发 行 总量 为 3 8 0亿 元 。 93
基本建设等 中长期贷款 ,严格 限制对高耗
调整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一并提高 ,达到
20 ・2 西部论丛I 08o 41 ● ●
维普资讯
两 位 数 的 历 史 高 点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也
到 了 1 %左 右 。 因此 ,中 央 采 取 了 4
构性通 货膨胀 明显 ,由于消费者物价指 数 CP 一 路 攀升 ,全 年基 准 利率 始 终 处于 I “ 负利率水平” 因此 ,中央银行采取 了适 。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80feee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背景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台的经济政策,旨在支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7年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变化已经明显改变,宏观经济管理方针也面临着重大调整。
经过深入研究,国务院制定了2007年的稳健的经济政策,将经济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外汇政策和投资环境改革等6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经济政策。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把握经济增长的潮头。
着力把增速控制在11%的水平,实施内需为主的稳增长战略,加大储蓄对投资的支持,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朝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其次,国务院采取了减税、补贴、补偿等经济政策,以促进企业贸易活动。
特别是减轻小型企业税负,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
另外,为加强我国财政政策,国务院提出了多项措施,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财政收入的增加,及时维护国家赤字,为社会投资做出承诺。
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努力,取消了一部分补贴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使我国经济得以平稳运行。
最后,国务院实施了宽松的外汇政策,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让外资流入国内,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针制定得颇为完善,反映了全面推进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政策的实施,帮助我国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利益,并有利于建设幸福社会。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03cb516d7e21af45b307a897.png)
2003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bf83c0b8f67c1cfad6b878.png)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2007年货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向货币政策结合,简称“双松”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减税和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收购有价证劵等方式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双松”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加,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如果政策力度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则会带来通胀风险。
:2008年的货币财政政策2008年货币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好似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2009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加加大通关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财政投入得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农业,还有就是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货币政策涉及银行利率的调节,现阶段,为应付金融危机,我们国家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是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200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情势与政策
![200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情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247ed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8.png)
摘要: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面临的挑战和积累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贸易顺差加大、货币投放过快、物价持续上涨……过剩的流动性让通货膨胀从岁初的“预期”发展为岁末的“压力”。
5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年中频繁出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上升为“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来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定了基调。
2008年,在世界经济稳中趋缓、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稳中偏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
宏观调控的重点仍然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建议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一 2008年中国经济的国内外环境分析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
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
2000—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
![2000—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718e4315a8102d276a22f85.png)
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1月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下半年5次下调利率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8.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1.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12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4个百分点。2010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227元,比上年末升值3%。
200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
2004年货币政策: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4年的货币政策目标。比较理想的是M2和M1分别控制在17%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控制在2.6万亿元,预计CPI上涨3%左右。定这样一个目标,目的是维护经济的平稳增长。
2005年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1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2001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结果(一)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1年底,广义货币(M2)余额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预定的13-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基本正常,下半年一度增速略有趋缓,随后由于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实施,四季度恢复正常。狭义货币(M1)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主要是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未作调整,包括股民保证金,M1增幅应为13.7%。流通中现金(M0)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全年现金净投放1036亿元,比上年减少161亿元,主要原因是各种银行卡使用量急剧增加,同时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也有明显减少。
多率齐动的快速组合拳:2007年主要财政、货币政策回顾
![多率齐动的快速组合拳:2007年主要财政、货币政策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1f2fc75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b.png)
多率齐动的快速组合拳:2007年主要财政、货币政策回顾刘辉; 李鹤祥
【期刊名称】《《农村·农业·农民B》》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财政、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2007年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之频繁巧妙为历年来罕见,预期效果及意义更是难以一时定论.究竟主要财政、货币政策在2007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便于读者更好了解期间的变动,笔者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概要性回顾: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刘辉; 李鹤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调控组合拳完美落幕政策重压下一路前行——2007年房地产市场回顾及2008年展望 [J], 贾卧龙;;
2.调控组合拳完美落幕政策重压下一路前行——2007年房地产市场回顾及2008年展望 [J], 贾卧龙
3.以财政货币政策适当分工的组合拳来应对当前的复杂局面 [J], 宋立
4.央行力打组合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3位一体 [J],
5.打组合拳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确保发展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J], 王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化
![历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b56fd284254b35eefd34bb.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6次紧缩型的宏观调控,时间段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1996年、2003年下半年—2004年、2006年2008年。
在前四次宏观调控中,首先,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高峰。
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11.7%,1984年达15.2%,1987、1988年达11.6%和11.3%,1992年达14.2%。
其次,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
每次GDP的增长率到达波峰,都伴随着或者可能伴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过热”症状,于是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为经济降温,因此,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国家共进行了5次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79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以及2003年至今。
1977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
1978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并且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当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1.7%的高点。
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9年出现了赤字。
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而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
而且,为提高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7.5%。
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1980年之后变得严厉,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当年还发行了48亿元国库券,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
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 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 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民经济仍可望保持 较快增长,但随着国际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 并适度放缓。从价格走势看,由于结构性供给约束、 外部输入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 CPI涨幅在上半年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消费需求较旺,居民收入、企 业利润与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实 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4.7万亿元,增长11.4%,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
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 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 “稳健”转为“从紧”。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总量平衡。 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在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 作的同时,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 (2008年1月25日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一般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 。六次上调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信贷结构优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 快外汇管理政策调整,促进经济、金融中央、国务院的统 一部署,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 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 要任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科学把握调控 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 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加强银行体系 流动性管理,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 等对冲手段。继续增大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在 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和抑制价格上涨中的作 用,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合理运用利率 杠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对公众通胀预 期的引导。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 政策指引,提示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管理和风险防 范,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深化 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
报告称,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 增长加快的势头有所减缓,金融运行平稳,但信贷扩 张压力依然较大。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 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 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 率中间价为7.3046元,比上年末升值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