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复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高二语文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复习教案通用6篇高二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4文言文翻译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4文言文翻译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重庆卷) 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福建卷)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 国卷Ⅱ) 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 礼制安葬它。
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 再采用意译。
准确
通达
文采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 原则是“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 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确 ,语言要通 畅 ,语气不走样。
雅: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 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 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 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 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 浙江卷) 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 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天津卷) 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第一招: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 漏,不多余。
第二招:文从句顺
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没有语病。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目标】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

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

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题一、语文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子,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澄.澈(chéng)轻佻.(tiāo)豁.免权(huò)舆论哗.然(huá)B.甄.别(zhēn)市侩.(kuài)软着.陆(zháo)温柔敦.厚(dūn)C.苍穹.(qióng)朱遂.(suì)扁桃腺.(xiàn)拈.轻怕重(zhān)D.跛.脚(bǒ)菁.华(jīng)撂.挑子(liào)大雨滂.沱(pāng)答案:D。

解析:佻—tião(阴平);甄—zhën(阴平);着—zhuó着陆;这个字有四个读音,另外三个分别是,着迷--zháo;着数—zhäo(阴平);动词形容词后面的,顺着—zhë(阴平)。

拈--niãn(阴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B.我坐在暖烘烘的沙滩上,眺望浩渺的大海,观看为了一块面包而聒噪的海鸥,打量那些在海滩上寻找斑斓贝壳的孩童,尽量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

C.初春,周围的一切在闪烁,在融化,大地蒸腾起热气,云雀安详地鸣啭着……呼吸者凛冽、砭骨的空气,融雪炫目的反光使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

D.世人仅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精骛八级,心游万仞,领略茫茫宇宙与纷繁人世的壮丽之美,这是何等的境界!答案:C,解析:A项中,微言大意——微言大义;B项中缈——渺D项中纷繁人世——纷繁人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她到在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物料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优品课件之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

优品课件之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 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 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3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散文阅读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由言及境巧开拓。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

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

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高三资源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教学目标】1.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要求。

2.掌握使“准确、鲜明、生动”的方法。

3.掌握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试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理解“准确、鲜明、生动”的内容与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方法【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考点概述】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E”。

这一考点是在去年“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新增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

准确,在语言运用试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

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

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本考点一般出现在概括、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生动”就是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生动的考查在简明得体、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与扩展和修改病句等题目中均有体现。

【抢滩攻略】一、怎样才能使语言准确1.符合特定的情境。

2.符合事理及对象。

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

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

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瞻前顾后·合理推求———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见目标2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事先印发“2005、2008、2010年浙江高考古文真题”,布置学生事先做好,尤其强调的是在做第一道实词含义理解的选择题时,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才得出正确答案的。

一、课前热身(学生齐读填空)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老师:读得很流畅,相信2012年的高考古文名句填空“2分”应该没问题,同学们有这个自信吗?——当然,文言文在高考试题中,不只名句填空题中出现它的身影,哪里还出现古文题目?——文言文阅读理解多少分?——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

二、解读考纲一)《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二)考点阐释《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5)标点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5)标点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5)标点【考纲内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B级(表达运用)【考纲阐释】明确标点符号的各种作用,正确使用各种点号和标号。

点号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标号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的。

【考点分布】(1)点号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

(2)标号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着重号、连接号、专名号。

【真题解析】1.(2009年山东)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B.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D.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表示:“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文化方面我们也在不断靠近。

‘德中法制对话’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答案】D(A.“没有越界不成阅读,”逗号应放到后引号外;B项有问题,按原来的标点规则,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C“两岸携手、共渡难关”之间用逗号,这是两个短句子。

)点评:此题出的很差,因为有知识性错误,B项的用法是对的,“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一句用法正确,标点符号用法细则中明确说明,引文中为了保留原来的特殊语气,可以保留原来的标点。

本题把这种用法视为错误,估计是命题人的个人观点,但是个人的学术观点怎能挑战约定俗成的规则呢?其直接后果是造成考试的不公正。

希望考试院承认错误,评卷时BD两项都算对,以免部分学生吃亏。

2.(2009年湖北)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

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字音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字音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字音【教学目标】1、依据课程标准,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了解字音致误的类型;4、掌握备考方法,夯实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高考试题,了解汉字字音的特点,寻求高考试题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教学难点】1. 多音字错读 2. 形声字误读 3. 形似字误读 4. 统读字误读 5. 难读字误读【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重点难点:全面了解拼音考试的重点与解题的技巧(一)考点精析1、多音字多音字可以分为两类:①多义多音字的错读: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

例如:“耙”,读bà是一种弄碎土块的农具。

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

如果读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铁耙子、竹耙子等。

“乘”,作动词时读chãng(特别:姓乘),作量词时读shâng(特别:历史书叫史乘)。

“泊”作动词时读bï,停泊、船泊、泊位、淡泊,作名词时读pō,湖泊、血泊、罗布泊、血泊。

“屏”表“抑止或除去”读bǐng,屏住呼吸、屏退、屏除,表“遮挡”读píng,屏风、屏障、屏蔽。

②同义多音字有些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没有显著的不同,但字音却不同了,例如:“剥”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单用(常用于口语)读bāo,剥皮,剥花生;复合词中读bō,剥夺、剥削。

“壳”有两种读音:例如口语中读kã,壳儿、贝壳儿、脑壳、驳壳枪,书面语中读qiào,地壳、甲壳、躯壳。

“逮”,解释为捉,只有“逮捕”的“逮”读dài,其它都读dǎi(还有一种含义:到、及读dài,力有未逮)。

“苔”,只有“舌苔”的“苔”读tāi,其于都读tái。

免费最给力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免费最给力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3 , . s, ,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题型。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知识点涉及各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题技艺,增强学生得分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涉及的几种题型。

重点是“设置情景,确定重点,限定要求”。

2.熟练掌握各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各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六课时第一节扩展语句一、考点透视扩展语句是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原句(包括词)的基础上,在不删减字词,不变动词序,不改变原句句型(有要求的除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原句修饰成分和增加分句,使简单结构复杂化,单纯语意更加具体、详尽、丰富的一种造句形式。

其考查功能有三点:1.对文句的理解能力;2.根据提示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即创新能力;3.语言的应用表达能力。

随着考试改革,扩展语句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形式,有的只给出话题,或给出中心句,或给出象征性的情景,要求进行更具体丰富生动形象明白的扩展。

本考点,呈隔年反复的态势出现,所占分值3—6分。

二、考态研究一)扩展语句是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进行扩展的语言应用题。

例如:将“燕子飞翔”扩展。

(1)用记叙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介绍事物的概况,无细节描写。

)示例:在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闷热,觅食的燕子,一边欢快地叫着,一边在低空飞翔着。

(2)用描写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示例:天空象罩着厚重的灰幔,树叶无精打彩地垂着头。

这时,一只燕子一下子似流星掠过地面,一下子又箭一般射上天空,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3)用议论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示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时刻,一切生灵都热得难挨,可燕子却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优品课件之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优品课件之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翻译【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第1课时第二、三课时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

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选自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妻子。

③台阁:宰相。

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不满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文言句式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文言句式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句式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句式【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8)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8)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8)《〈论语〉选读》一、几点思考i试题取材范围《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2•文本探究(简答)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题思路混乱;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6•文字表达不通顺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三、复习策略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第9讲文言翻译与断句课件 新人教版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第9讲文言翻译与断句课件 新人教版
2010届高中总复习·第一轮(语文)
文言翻译与断句
1
(2010年浙江卷)原文见“史传文阅读 例题精讲”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 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 皆奇其才/畏其笔
2
断句断对一处得 1分,断对二处、四处均得 3 分, 但断错一处需倒扣 1分,该断之处未断则不扣分。 例如:其述前载 / 无违旧美 / 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 / 及 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此例中断对三处(“载”后、 “美”后、 “才”后) ,得3分;但误断两处 (“ 末”后、“ 人” 后),扣2分。最后得分为1分。
6
因为“请命”、“请求”之类是为别人之事向当事者祈请, 而“请罪” 是为自己的过失向当事者请求宽恕。“何为” 是知识点,一定要译为 “干什么”。“财何为也 ” 有不少 考生译为“为什么要钱财呢”、“怎么会为了钱财呢”、“ 钱财有什么用 ” 、 “ 哪里是为了钱财 ” 之类,作为整句 的大意是对的。故整题可给1分,但该知识点仍不得 分。例如:我为道德而请求,怎么会为了钱财呢? 此答案可得2分,即大意译对得1分,知识点“请”译为 “请求”算对,得1分。
4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民情,不露姓名, 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5
(1)整题大意译对得1分,两个知识点译对各得1分。“ 风化”不译不扣分。“名行”之“行”译为“行迹”、“踪迹”、 “足迹”、“行为”、“活动”等均算对。“见知”只要译出“ 看见”、“认出”的意思,即算对。译为“看见”、“知道” 之类也算对。 (2)整题大意译对得1分,两个知识点译对各得1分。“ 请”译为“请求”、“求情”、“求请”、“请愿”之类也算对, 得1分;但译为“请罪”算错,该知识点不得分。

高考复习计划文言文句式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考复习计划文言文句式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言文句式教学设计温晓兴教学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根底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认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课时安排:五课时高考考查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

下面我们对这些特殊句式做一个梳理总结。

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居高庙堂那么忧其民,处远江湖那么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四)主语后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1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