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职校教案
边城节选职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XXX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XXX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XXX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XXX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仿佛。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忱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XXX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XXX一样,XXX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天下——《边城》。
2、介绍作者及作品1.XXX及其小说风格:XXX(),原名XXX,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XXX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兽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出错,揭示都市自然兽性的丧失。
XXX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称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况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边城 教案 中职
边城教案中职教案标题:边城教案中职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边城的相关知识,了解边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边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边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边城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
3.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对边城的社会变迁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边城社会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启发学生对边城文化特点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边城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边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边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析边城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方面。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对边城文化的兴趣。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边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Step 4: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边城的经济发展或社会变迁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Step 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边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城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写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边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2. 组织学生进行边城相关的研究项目,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参与小组讨论等。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边城》节选教案
缀《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节选内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边城》原著、教案、PPT。
2.学生准备:《边城》节选文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边城》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城》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美,品味文本中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强烈推荐】《边城》节选优秀教案2篇
《边城》节选优秀教案设计2篇教案一:《边城》之人物与风情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梳理主要人物关系。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湘西民俗风情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文本,分析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湘西地域文化在小说中的呈现方式及其对小说艺术魅力的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质朴、纯真与美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人性美的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剖析翠翠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其形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解读文中端午节等民俗活动描写的意义,体会湘西文化底蕴。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中所蕴含的“爱”与“美”的主题,以及这种主题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理解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暗示与湘西世界变迁的微妙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湘西风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所看到的景象,然后引出沈从文和他笔下的《边城》。
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会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情节梳理与人物初印象(10 分钟)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正。
请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祖父等,并简要说说对他们的初步印象。
(三)精读赏析(25 分钟)1、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翠翠的性格特点,从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她对傩送的情感变化。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同样方法分析傩送的形象,探讨他的热情、勇敢和对爱情的真诚。
2、民俗风情解读找出文中描写端午节习俗的段落,如赛龙舟、捉鸭子等,让学生诵读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民俗风情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更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四)主题探究(15 分钟)组织学生思考:小说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吗?它还蕴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主题?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通过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对人性美、人情美以及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美好可能消逝的隐忧。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第一篇: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 痴chī情焖mèn 涎xián 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领会作者沈从文的写作手法及其对湘西风光和民风的描绘。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傩送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写作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自然风光和民风的描绘,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4. 重点句子和词语解析:对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难点:体会小说中的情感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边城》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对《边城》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爷爷、傩送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 探讨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湘西风光和民风的描绘,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5. 解析重点句子和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原著《边城》,深入了解小说的完整情节,对人物形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2. 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试着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边城》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4年《边城》教案模板6篇
2024年《边城》教案模板6篇《边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边城》教案(精选14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一、教案背景:《边城》是一篇经典的中职课文,通过描写边疆地区的生活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篇课文,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庭、友情等主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边疆地区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段阅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点。
-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 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 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分析(20分钟):- 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段阅读后进行简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
边城教案职教
边城教案职教【篇一: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第 1 页共 5 页【篇二:《边城》教案】《边城》【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
学法:阅读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教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情景导入)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出示幻灯片)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翠翠、爷爷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4.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通过对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的描绘,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地域特色。
4.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作者简介、小说情节概要、人物形象分析等。
2. 准备相关视频素材,展示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
3.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
4.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背景及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边城》节选,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对典型情节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情境教学:展示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的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感受小说的地域特色。
6. 小组辩论:围绕预设的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知《边城》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背景及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领会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情节,分析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乡土情怀。
6.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表达对作品中美好人性的向往。
7.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边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探讨作品中描绘的传统乡土文化,感受沈从文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边城》节选的文本。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边城》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和文学地位:介绍《边城》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以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3. 情节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线索、情节设置、冲突解决等方面,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边城》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语言和情感。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边城》的背景和文学地位,学生自读作品。
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进行小组讨论。
3. 第三课时: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第四课时:总结学习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实践。
5. 第五课时:展示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参与程度、态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的运用: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本体:溪流、山路喻体:弓背、弓弦比喻词:如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七、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2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湘西世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为主,他自己曾说道:农人和士兵和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一生都称自己为“乡下人”。由于对下层人民这种天然的情感,使得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抒写充满了尊敬和热爱,他用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与鲁迅的“鲁镇”、老舍的“北平”齐名的沈从文的“湘西”。
三、《边城》简介
板书设计
边城
沈从文
第一部分(1~3):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第二部分(4~11):描写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
教学课件
ppt
课后反思
第二部分(4~11):描写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
六、分析课文
(一)、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环境的作用
提问: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思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沈从文(192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他投身行伍(háng wǔ),浪迹湘川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和《边城》、《长河》等六部中篇小说。沈从文的风格趋向于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语言格调古朴,主干突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人性的丧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和人物简单的生活环境
2、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作用:交代了茶峒清新的、安静的、纯净的环境
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教案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另行设计特色教案)
授课教师
董治军
授课专业
职高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案序号
2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0月21日
授课类型
新课
课程名称
《边城》
使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课题名称
《边城》第二课
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小说主旨,体பைடு நூலகம்沈从文小说风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四、正音辨字
山岨(jū)茶峒(dóng)篙(gāo)蒿(hāo)子嵩(sōng)山
翯翯(hè):羽毛洁白润泽戌xū戍shù戊wù横戌点戍戊中空
五、通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一)、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主要人物:翠翠、祖父
(二)、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2、沈从文小说风格
教学难点
小说主旨
教学方法
鉴赏法、分析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常用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并引用《桃花源记》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由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入沈从文眼中的世外桃源——《边城》。
导语:大家看这些图片,可以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来形容,居住在这里的人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令人向往,但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笔下,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边城》。
3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搭建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了沈从文散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和风格,并寄寓的作者的拯救民族道德的创作理想。
八:作业
仿照边城写景的写作手法,完成一篇景物描写,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