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15我的叔叔于勒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

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于勒形象】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分析菲利普形象】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

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分析“我”的形象】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部编九年级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据(ji é) 栈.桥(zh àn ) 煞.白(sh à) 撬.开(qi ào ) 牡蛎..(m ǔ l ì) 褴褛..(l án l ǚ)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15课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15课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4、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展示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3、检查预习,明确学法。

4、听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二、课堂提升1、指读第一部分2、讲析并板书(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

“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

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

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本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即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

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菲利普夫妇、于勒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根源。

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以及这一背景下亲情关系的微妙变化,是学习的重点。

需要深入剖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难点在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尤其是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方式。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理解其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市民________的丑陋灵魂。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随着他的贫富而发生变化,称呼的变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现。

3.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菲利普——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无情。

B.克拉丽丝——泼辣、精细、刻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更严重。

C.若瑟夫——是一个涉世不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的性格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

D.于勒——早年行为不端,糟蹋钱;中年时正直,有良心;晚年时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下列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穷则哥哥不认弟弟的悲惨现实进行有力的批判。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课题15.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曲折的情节,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难点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走近莫泊桑: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褴褛()阔绰()女婿()嘟哝()3、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挣钱挣扎挣脱挣开B、煞白煞有介事煞风景恶煞C、蛋壳蛎壳金蝉脱壳地壳D、万象更新变更新旧更替4、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线字有误的一项是()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①、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跳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阅读“我看了看他的手……以免再遇见他”,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选文倒数第二段属于描写,作用是4、菲利普夫人没有再往下说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6.我的叔叔于勒素养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及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正确对待金钱和亲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课时◎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境预设一般人会认为,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古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

不过,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如果在你心里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文中的兄弟情谊能否经得起金钱考验。

·导学建议·搜集一些关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和亲情的资料或者故事,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认识当时的社会。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880年莫泊桑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此后10年间他写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篇长篇小说,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精神的堕落。

背景介绍:《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拮.( )据zhàn( )桥糟蹋.( ) 别墅.( )褴褛..( )( ) 阔绰.( )shà( )白恭.( )维嘟.囔( ) 撬.( )开牡蛎.( )2.释一释,重要词语。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教学目标: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了解这篇小说的大概内容及结构,同学们经过多遍的阅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什么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的。

(板书故事情节)二、分析探究(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的词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的不同称呼?(二)追究根源,归纳主题思想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对于勒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只有菲利普夫妇是这样的人吗?从文中哪些描述可以看出来。

你认为这篇小说要揭示什么主题?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教学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盼赞富希望《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从人物的可鄙、可恨与可悲中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感悟作者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多角度解读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问题导入今天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家中有叔叔的同学举手示意,问一下,父母平时怎样称呼你的叔叔?小说中“我”的父母是如何称呼叔叔于勒的呢?让我们再来读小说。

活动2【导入】二、研读探究1、观“变”之态找出小说中“我”的父母对于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2、析“变”之心①、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最明显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点拨:通过比较,细品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内心。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导学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导学案_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珍贵的情感,但是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亲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进一步感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兄弟亲情。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

二、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学法指导一:快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外在原因:于勒的贫富变化。

内在原因: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勾画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妇:(前后鲜明的态度对比)自私虚荣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菲利普夫人:吝啬、尖刻、有心计3.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主要运用哪些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4.品读第42、45自然段,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纯真善良的孩子,有同情心,正义感。

教法: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自学,然后提问检查自学情况,回答不恰当、不完整的地方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适时引导,组织。

三、探究主题:(3分钟)1.播放微课: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试着归纳课文的主题。

学法指导二:想一想这篇小说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安排“我”这一人物有何深意?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亲情淡漠。

教法:本环节学生都能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亲情淡漠,但对于“作者安排“我”这一人物有何深意?”这一问题难以理解。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武胜县猛山学校导学案
年 级
九年级
学 科
语文
使用时间
主 备 人
使用者
审 核 人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情节
2、理解人物形象
3、明确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过程与方法
谈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锻炼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
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
一、1、导入新课:
2、出示教学目标
二、梳理故事情节(按故事情节可以分为)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一、探究人物性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中期:正直,有良心
晚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若瑟夫
真诚善良、有同情心
四、任何文中的景物描写都不是仅仅作为写景而存在的。
五、这篇文章暴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问题?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社会底层小市民生活的辛酸,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1、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语句,多角度探究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原因?
2、“金钱”似乎成了天使与魔鬼的化身,你又是如何看待“金钱” 的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我的叔叔于勒 高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我的叔叔于勒 高效导学案

15 我的叔叔于勒高效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背景: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

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

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

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员。

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

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有《菲菲小姐》《米龙老爹》《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等名篇传世。

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特别是短篇小说。

一方面,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他善用洗练的笔墨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后来收录在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中,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

第一课时一、自主先学1、小说的三要素是、、。

2、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3、注音写字:拮据()()栈桥()煞白()阔绰()褴褛()()撬开( ) 流氓()计较()糟蹋()牡lì()别shù()chà()异二、合作助学——梳理情节。

1、快速浏览全文,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5、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单元要求概述: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我的叔叔于勒》具体分析(一)课文预习要求: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读完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

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

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三)题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小说以“我的权叔于勒”为题,这是因为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引子。

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刻画正是在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中完成的,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被叠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另一方面,这个题目采用了叙述者的口吻,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表明虽然父母不把于勒当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

(四)字词注音与词语解释: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 qiáo] 牡蛎[mǔlì] 褴褛[lán lǚ]阔绰[kuòchuò] 嘟囔[dūnang] 煞白[shàbái]【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课题:15.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体会巧妙地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2、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
莫泊桑(1850-1893) 国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和《》。

短篇小说《》、《》、《》等,
2.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拮据()栈桥()煞白()牡蛎()褴褛()衣冠()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2、学生讨论: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从小说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小结: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三.教师精讲(贯穿整个过程)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

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四、有效训练拓展延伸 A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呢?
以“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说……”的句式说话。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及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及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及答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我的叔叔于勒》(一)【研究目标】1.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熟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3.根据判定小说主人公的方法,知道道本文的主人公。

【体验研究】朗读交流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牡蛎().......褴褛()撬开()阔绰()诧异().....2.解释下列词语拮据:与日俱增:永不变更:褴褛:莫名其妙:3.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XXX、XXX夫人、XXX、船长。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新知探究探究一1.概括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以XXX夫妇对于XXX 态度的变化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按照提示词语的格式写完其他三个情节。

)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1—4)盼望XXX。

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故事的,()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2.根据上面填写的动词,可以晓得本文的线索是:探究二:1.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2.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综合晋升1.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XXX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XXX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

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学法指导: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我”(即XXX)在文中起何作用?【当堂检测】1.注音拮据()诧异( )阔绰( )煞白( ).....2.本文的线索是:主人公是3.XXX有文中有何感化?【学后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1.XXX: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XXX、XXX〃XXX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一等奖1、《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

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

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储备点: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⑴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⑴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⑴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⑴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doc

15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理清小说情节2、通过描写人物方法及对比手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一、预习导学1、小说知识梳理:○1、小说的三要素是、、。

○2、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

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

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

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挞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等名篇传世。

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等。

《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

3、注音写字:拮据()栈桥()煞白()阔绰()褴褛( ) 撬开( ) 牡蛎( )别shù()4、整体感知课文: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二、探究展示默读课文,先主动思考一下问题,不会的小组间讨论解决:(一)理清情节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以于勒为线索人物,理清情节: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结局()(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1、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在课文中做批注。

然后用下面的形式概括:我认识了一个的菲利普,从以下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我认识了一个的菲利普,从以下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试着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变化对比:前:(从文中找出词语)后:(从文中找出词语):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4、“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人物?有什么作用?5、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

15 我的叔叔于勒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

15 我的叔叔于勒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

我的叔叔于勒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课程简介本篇课程是针对部编版五四学制的初三语文课程中的第15节课的同步导学案。

本节课程的主题为《向前一步》,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和风格,以及对于“适度”的深入探讨。

课程目标在本节课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和风格;•分析课文结构,重点关注篇章结构、段落结构、语句结构;•深入探讨“适度”这一概念,了解它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重点•如何理解课文中的“适度”;•学习文言文的常用语言规则。

学习难点•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对于文言文语言特点和风格的理解。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向前一步》,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课文分析在课文阅读之后,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课文结构,关注篇章结构、段落结构、语句结构,着重分析语言的运用和特点。

语言规则学习请同学们重点学习文言文的常用语言规则,例如句法、语义、造字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文言文原文进行实践,以帮助加深对于语法知识的理解。

探讨“适度”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对于“适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它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课后作业1.进一步理解《向前一步》这篇文章,撰写一篇读后感,阐述对于“适度”这一概念的理解;2.结合所学文言文常用语言规则,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阅读和理解,并撰写一份语法分析报告;3.点拨一篇你认为写得好的现代散文,理解其中的文言文元素,总结其语言特点,并就其中的语言技巧进行分析。

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向前一步》这篇文章,通过对于课文的阅读和分析,理解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并对于“适度”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主题,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难点(1)理解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

(2)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2、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 1883 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牡蛎(mǔ lì)褴褛(lán lǚ)阔绰(chuò)煞白(shà)嘟囔(dū nang)撬开(qiào)2、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肉味鲜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2、按照故事的发展情节,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1515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环节环节11课前自学准备课前自学准备课题课题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让学生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重点)2.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3.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重点)课课前前预预习习作者作者简介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他于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10年间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俊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写作写作背景背景这篇课文是根据几种译本改写的。

其创作是源于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读准读准字音字音蚝ho拮据ji栈桥zhn煞白sh糟蹋(t)牡蛎ml别墅sh撬开qio赔偿(chn)诧异(ch)赚钱(zhun)褴褛lnl阔绰chu永不变更(n)辨清辨清字形字形理解理解词语词语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

糟蹋这里是随意浪费的意思。

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褴褛(衣服)破烂。

端详仔细地看。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犹豫,不能做出决断。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恭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环节环节22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展示新新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课课导导入入却寥寥无几。

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

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色和魅力。

新新课课展展开开1.故事涉及哪些人故事涉及“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4)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5-19)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20-47)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48.49)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

这是故事的结局。

2.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1-4)盼于勒发展(5-19)赞于勒高潮(20-47)遇(惧)于勒结局(48.49)躲于勒【感悟精彩句子】【感悟精彩句子】1.“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两个词都表现了父亲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2.“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句话表现了菲利普怎样的性格特征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3.“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应怎样理解这句话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

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4.“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体现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分析主体形象】【分析主体形象】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

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

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写写作作方方法法运运用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1.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

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并嘲讽菲利普的附庸风雅和母亲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

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弟弟并惊恐地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

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

不料,作者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

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菲利普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悬念二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

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悬念五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

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在一环环的悬念中,故事情节巧妙展开,人物形象展露无遗。

3.3.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人物性格鲜明。

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人物性格鲜明。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写出了菲利普内心的紧张和惶恐。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仔细观察父亲的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教学学板板书书环节环节33课后反馈总结课后反馈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教学学反反思思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

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积极交流搭建一个开放的舞台。

如本课教学,我将切入点定在菲利普对于勒的称呼上,于是先让同学们找出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由此理出一条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即于勒富有和贫困的不同处境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其态度的前后变化。

通过这种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在阅读学习中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1.筛选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2.语言表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表述。

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素材积累素材积累莫泊桑学写作莫泊桑学写作一天,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当时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

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

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

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