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岁寒三友教案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岁寒三友教案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岁寒三友教案 冀教版

第17课岁寒三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侍、庭、茂、曰、皆、即、萎”等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庭、茂、曰、霜、枯、性、皆、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体会父亲的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吧!今天,我们来分享的小古文就是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板书:岁寒三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互相纠正。

侍庭茂曰皆即萎

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

“梅树着花”的“着”读作“zhuó”

表示“盛开、绽放”的意思。

2.指导书写。“庭茂霜枯曰性皆即”

“曰”写的时候要扁。

3.指名读古文《岁寒三友》。

三、再读《岁寒三友》,感悟诗意。

师:现在,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儿侍父,立庭前,的意思是孩子跟着父亲站在庭院前。

“侍”是“侍奉”之意。作为儿子要尽心侍奉好父母亲,每天清早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父母房前的庭院里听候父母的吩咐。

生:孩子孝顺。

师: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的意思是发现院中梅花开花了,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

师:读到现在,请你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是谁?

生:儿子和父亲。

师:冬日里,他们在庭院中,看到梅花开放、松竹茂盛。儿子心中产生了疑问,便问父亲:“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

冬天有霜有雪,别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三种没有呢?

父亲听了,回答说:

“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他们品性耐寒,和别的树不一样。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就是松、竹、梅啊!岁寒三友

师:松、竹、梅三者都有经冬不凋、品性耐寒的志趣,人们就把它们拟人化,赞美为“岁寒三友”。(板书:松、竹、梅)

师:寓意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板书: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

四、适度拓展,感悟品格。

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竹松都不惧怕风雨冰霜,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独善其身,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了刚正耿直、洁身自好、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品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汉字。

mào tíng jiē jí

()盛家()比比()是立()

kū xìng

()萎()别

二、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廷+()=()()力+()=()()

古+()=( )( ) 生+()=()()

三、照样子写词语

栩栩如生(AABC)

四、知识拓展。

1.岁寒三友指、、

2.四君子是指、、、

参考答案:

一、茂庭皆即枯性

二、广庭家庭厂历经历木枯干枯忄性别

三、依依不舍津津有味谆谆教导

四、 1. 松竹梅 2.梅兰竹菊

板书设计:

岁寒三友

松竹梅

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岁寒三友 梅香正浓》精品教案_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梅香正浓 教学目标: 1、积累“浩然正气、忠勇、敬畏、体恤、视死如归”并理解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为民族大义,为国家社稷而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 3、感觉“梅香”的含义,学习借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文插图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P109,欣赏书上的这幅“彩墨格花图”,看到这幅图画,你的脑海内闪现了哪些歌颂、赞美梅花的好词、佳句? 1、抽生欣赏后回答(预设) “卓尔不群,坚贞不屈,傲霜斗雪,高洁谦虚……”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2、为什么要赞美梅花呢? ○1“它的坚贞不屈,坚强谦虚等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2它也是中国传统名花,又称“五福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3、师小结。 “是的,人们常以梅花的品格来赞美英雄。”现代作家白桦从不就喜爱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秋瑾等中华民族英烈的诗文,因而读了有关他们英雄事迹的记述,只要有机会,还要去探访他们的故居,拜谒他们的墓地。后来,他写了许多与英雄有关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桦以梅花赞美英雄的文章。齐读课题——《梅香正浓》。 二、检查预习,强调重点字音。 1、抽读词语,强调重点字音。 2、对这些词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些词语在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时,还可以加深理解)。 3、介绍史可法(示PPT) ○1杨州史公祠史可法坐像 ○2飨堂、楹联 上联是:数点梅花亡国泪下联是:二分明月故臣心。

21.《墨梅》 教学设计 [部编(统编)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反思 ]

部编(统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 21.墨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 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 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 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岁寒三友∣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三张镇油张小学王维 学习目标: 1. 熟读古诗,能背诵,能默写。 2. 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 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规范、漂亮地默写古诗。 专项训练:规范默写(硬笔)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 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知道岁寒三友指什么吗?谁能说一说关于他们的古诗。 2.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岁寒三友之竹的古诗《墨竹图题诗》。 3.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4. 齐读诗题。 5. 学生读诗画欣赏第一自然段,简介作者。强调“燮”的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语言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将导课也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一开课就高效的作用。) 二、识字学词 (一)出示词语 衙(y d)斋(zh a i )燮(xi 0)号(h co)寒放赈(zh引)救济(j i)遂(su i) 1. 自由读词语。 2. 指名读词语。 3. 齐读词语。 (二)学习“衙”“斋”“ 燮”的书写 1. 指名书空“衙”,教师边写板书。 2. 指名学生书空“斋”,学生边写板书。 3. 指名学生书空“燮”,学生边写板书。 5.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6. 展示优秀作品,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指出,高年段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先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或修正。) 三、熟读感知 (一)理解诗意 1. 自由读古诗。 2.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师生评价。 3. 自读自悟: 学生依据诗画欣赏第二自然段进行自学。 (1 )出示墨竹画,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2)指名一人读一行诗,一人对应讲译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能结合注释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3.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2.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代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第三册)《识字5》教学设计二.doc

(第三册)《识字5》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8 (第三册)《识字5》教学设计二 教材简析:《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的词语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组成韵语,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个词语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图词结合,容易萌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设计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2.认识冬天的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的植物,在洞中过冬的动物及冬季的体育运动和相应的词语。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会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教学重难点: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挂图)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野外去玩玩,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看图识字学词1、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识字5的内容。看,这些词你认识吗?(带拼音的韵文)

2、学生自读韵文,读准字音。 3、指名当小老师,说说哪个字音要读准。评价。再指名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6、游戏:小小邮递员。(出示背景图)看冬爷爷来了,他带来了好多封信,想要小朋友当当小小邮递员,为他送信,谁愿意的? 发生词卡,学生把词卡贴到相应的图片旁。(评价后齐读)[这一环节以邮递员送信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游戏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词语的读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感情朗读、理解词义。1、冬天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引导学生看图说话。(2)出示相应的事物旁。(3)看看雪下得怎么样,风吹在身上怎样?指导读好词语。(4)是啊,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让人感到特别冷。为什么会这种现象出现呢?对、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强冷空气,这种强冷空气就叫“寒流”。出示词卡“寒流”,齐读两遍。(5)齐读三个词。2、在冰天雪地里,你看到了哪些植物?(1)指名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好好读读这三个词,好好欣赏一下它们吧!(2)自己读词。(3)指名读,评价,哪个词读得最好。(4)这么冷的天,这三种植物依然挺立在茫茫雪地里,多坚强呀!你佩服它们吗?男女生读,齐读。(5)这三种植物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很多人佩服它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岁寒三友”。齐读。 2019--19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岁寒三友教案 冀教版

第17课岁寒三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侍、庭、茂、曰、皆、即、萎”等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庭、茂、曰、霜、枯、性、皆、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体会父亲的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吧!今天,我们来分享的小古文就是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板书:岁寒三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互相纠正。 侍庭茂曰皆即萎 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 “梅树着花”的“着”读作“zhuó” 表示“盛开、绽放”的意思。 2.指导书写。“庭茂霜枯曰性皆即” “曰”写的时候要扁。 3.指名读古文《岁寒三友》。 三、再读《岁寒三友》,感悟诗意。

师:现在,请你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儿侍父,立庭前,的意思是孩子跟着父亲站在庭院前。 “侍”是“侍奉”之意。作为儿子要尽心侍奉好父母亲,每天清早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父母房前的庭院里听候父母的吩咐。 生:孩子孝顺。 师: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的意思是发现院中梅花开花了,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 师:读到现在,请你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是谁? 生:儿子和父亲。 师:冬日里,他们在庭院中,看到梅花开放、松竹茂盛。儿子心中产生了疑问,便问父亲:“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 冬天有霜有雪,别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三种没有呢? 父亲听了,回答说: “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他们品性耐寒,和别的树不一样。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就是松、竹、梅啊!岁寒三友 师:松、竹、梅三者都有经冬不凋、品性耐寒的志趣,人们就把它们拟人化,赞美为“岁寒三友”。(板书:松、竹、梅) 师:寓意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板书: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 四、适度拓展,感悟品格。 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竹松都不惧怕风雨冰霜,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独善其身,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了刚正耿直、洁身自好、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品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汉字。 mào tíng jiē jí ()盛家()比比()是立() kū xìng ()萎()别 二、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廷+()=()()力+()=()() 古+()=( )( ) 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篇一:古诗——《竹里馆》 篇二:《竹林》教案 (导入)(第一张)同学见过竹么?有同学见过竹林吗,见过竹子开花吗? 竹子是开花的,只是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便是枯萎。《山海经》曾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盛放之后便是终结,多可惜啊,是我我就不开花了。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是不开花的竹子,终其一生,庸庸碌碌,正是如此才更显出那些开花的竹子的可贵。比如曹雪芹就是一棵开花的竹子,一生呕心沥血只开出《红楼梦》这一朵花。正是这朵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还有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写就《飘》,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这一朵花用尽了竹子贮蓄的所有养分和,可惜吗,不可惜。能开出这样的一朵花哪怕之后便是枯萎也足够了。 竹子虚心直节,宁折不屈,不畏霜雪,像极了中国的文人,文人也因为它这些崇高的品质将它与梅松誉为“岁寒三友”,与兰菊梅并称“四君子”。文人墨客中爱咏竹者极多,比如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四十年画竹”爱竹成痴天下闻名,留下不少与竹相关

的诗词和画作,《竹石》便是其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hai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扬了岩竹宁折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人就要像竹子一样挺直脊梁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素材:竹子开花竹的气节) (第二张)然而我最爱的诗人是王维,于是任性的把并不是咏竹的《竹里馆》加了进来给同学们做个积累。虽不是咏竹却也是拿竹林作为背景,渲染作者寂寞的情怀。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3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①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老虎一声长啸。②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月下长啸。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第三张)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就是一位画家的大作《竹林深处人家》 (第四张)作者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第五张)老规矩检查早上预习的字词。 重点:屏名副其实匾箪山涧差不多策(自己查字典,语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8题长松图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8题长松图教案设计北师大 版 【教材分析】 《题长松图》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画家启功的作品,这首题画诗不但诗画结合,而且诗乐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松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具有以下能力: 1、积累了大量古诗,并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的含义有所感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但对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还有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2、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查阅书本、上网等手段查找到诗画家启功及该诗的相关资料,以及古今诗人赞美松树的诗句,并进行整理,为理解诗歌起了铺垫作用。 3、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已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时做批注,提出疑难问题,在课上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问,并已掌握通过读文,品文释疑的方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理解“松”的象征精神。 。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理解松的象征精神。 欣赏名画《题长松图》,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40竹颂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40竹颂教案设计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竹颂》是管桦写的一篇赞颂劲竹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气度等多方面着手,写出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写得很有层次,用十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劲竹的热爱。第3自然段采取对比的方法,把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和劲竹进行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松柏一样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第4、5自然段侧重写劲竹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慰藉,写它的情操和美德已经成为鼓舞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 文章词句优美,感情浓烈,极易打动读者。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对比等,把劲竹的品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诵读中对劲竹油然而生敬意。文章表面上看是在写劲竹,实际上是在借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美好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接触过抒情散文,借物言志类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文章本身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不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的时候,应该采取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并且借鉴和学习这些手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以读为本, 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竹的品格。 【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劲竹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多种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

梅花魂公开课备课

《梅花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梅花,花中四君子之首,岁寒三友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吟咏赞颂她。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陈慧瑛,走进《梅花魂》。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小组展示读词语。 三、写作方法指导: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呢?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2、出示首尾段落,男女生分读。 指名回答:首尾呼应;从“想起,想到”“漂泊他乡葬身异国身在异国眷恋祖国”看出来的。 3、第一段中作者由梅花想起外祖父。接下来回忆了外祖父的几件事。这种写作方法叫——倒叙(板书)。 倒叙不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把某个部分或结局提前,其他内容扔按顺序记述。这样,可以突出强调某一部分,达到更吸引人的效果。 4、首尾呼应和倒叙,都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四、接下来,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五件事,分别是: 1、读诗词流泪珍爱墨梅图不归国而哭送我墨梅图送我血色梅花手绢 2、这五件事中,哪件事让作者刻骨铭心?外祖父把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3、外祖父那么爱惜墨梅图,古玩也比不上,一点脏手印也不允许有。为什么?秘密在哪儿?因为墨梅图代表着他心中的祖国。是呀,外祖父对我说的话里包含着所有的秘密。 五、出示外祖父的那段话: (一)大家齐读、男女生接读,师生接读。 (二)从外祖父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1、梅花的精神。 2、有气节的人像梅花。 3、要做有梅花秉性的人。(希望莺儿不论在什么境遇里都能成为有骨气的人。)

(三)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1、齐读。这里用到了四个“愈”,十分特别。再来读读!引读。 2、从这四个“愈”中,你读出了梅花什么品格?(梅花的顽强、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精神。) 3、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大家看: 王安石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毛泽东这样赞颂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江姐》《红梅赞》中这样唱:“红岩上红梅开….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4、的确是的,“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严寒何所惧,丹心向阳开——这就是梅花魂,梅花的精神。 作者写梅花是为了赞颂什么?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有气节的中国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梅花象征的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 5、作者用了四个“愈”字,就把梅花的精神与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也试着用这四个字说句话吧。愈…愈…愈…愈…(上学路..跑步..组说说)谁来说?老师这儿也有几句,你来读读。 (四)外祖父珍爱梅花,还有第二层含义:(大家齐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1.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苏武、文天祥、梅兰芳、江姐) 2.正如外祖父多说:齐读“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所以,外祖父对莺儿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正是这样做的。外祖父年轻时被迫出国,但他念念不忘祖国。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共高洁 学生:张庆杰 学号:

岁寒三友共高洁 ——松、竹、梅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词中对“岁寒三友”的描写,描绘。探讨了人们通过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些诗词书画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紧扣物与志的“契合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操。 关键词:松竹梅诗词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岁寒三友图》,绘松竹梅于一画。宋代以后,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早在唐代,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的诗句。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图》,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竹叶一色浓墨涂染,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友。”《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中也说道:“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一、赞美松树的经典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1.松树的自然生物特性极其自然属性 松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管山地平原,无论土质多么的贫瘠,环境多么险峻,气候多么恶劣,它们都能扎根生长,舒枝展叶,傲雪凌霜,不屈不挠,由于松树的这一自然生物性,它自古以来遍布我国南北,跟我们华夏民族的产生生活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松树木质优良,可为多种生活器物,而松花,松膏,松明火把,都是古

15自相矛盾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岁寒三友 墨梅图题诗》精品教案_14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诗画欣赏,了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欣赏墨梅图。 2、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意,借助王冕的生平介绍悟诗情,体会王冕不同流合污、卓尔不群、淡泊明志、独善其身的品质。 一、创景自学,引思入情 1、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在哪儿见过?你能用一两句话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见的梅花的样子吗? 生略 师:是呀,我们看见过看在雪地里灿若朝霞的红梅,欣赏过远坡上素净淡雅的白梅,更留念那幽幽清香的腊梅,傲雪凌霜,清气逼人的梅花呀,它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们为之痴迷。 51年前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这样赞颂梅花: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见了傲雪凌霜的梅花。900多年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这样吟诵梅花的: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生读) 师:梅花在王安石的笔下暗香弥漫。 1300多年前的诗圣杜甫对于梅花也有传世之作: 梅蕊腊前破, 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 最奈客愁何? ——杜甫《江梅》 (一)师:元朝的诗、书、画大家王冕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爱梅花更擅长画梅花,看,这是王冕画的一幅不朽之作“墨梅图”(出示墨梅图,板书“墨梅图”)1、引导学生读课题,问:“通过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先自己独立思考,在两人小组讨论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提问 (二)师:王冕画的梅花没有灿若朝霞的红;没有素净淡雅的白;也没有明丽娇艳的黄,他用淡淡的水墨,就让一枝梅花跃然纸上。你仔细欣赏画中梅的花、梅的枝,你觉得王冕笔下的墨梅美在哪里? 生1:生2:生3: 师:同学们欣赏得很仔细,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教材诗画欣赏,通过预习你知道了 怎样欣赏画? 生活动 师:是呀,我们在欣赏墨梅图的时候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从实实在在的形到梅花 的精神去欣赏。同学们梅花清润洒脱、生机盎然,那力透纸背的清气,让王冕从 梅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他在墨梅图上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这节课要 学习的(板书:题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一遍,生读二遍 师:为了学好这首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 1.读正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懂诗意:借助工具书和诗画欣赏理解诗意。(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 生: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老师巡视。 二、互动交流,深思激情 师:同学们刚才自学的状态非常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生2 师: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 师:出示本诗的节奏,学生练读,抽生读,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读出停顿。(板书:读正确)还要知道诗歌 的意思,(板书:懂诗意)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墨梅图和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同学们,请你结合刚才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抽三个) 生:我家水池旁边有一棵梅花树。梅树花朵盛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 染而成的。池边的梅花盛开,由于吸收着洗砚池溶进的墨水,好像都带着淡淡的 墨痕。不要别人夸奖我的颜色美丽,只想把清香的气味留在天地间。 师:同学们能从字面上流利地理解诗意,那诗中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出 示: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师:关于“洗砚池”有一个小故事: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 中洗刷砚台,时间长后池水呈黑色,这就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说法。这

最新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 教案 【导语】《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捧到小狗嘴边。小狗舔干了水,朝着小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进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银水罐捧到母亲嘴边。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母亲喝了水,感到精神好多了。 金水罐里还剩下一些水,多么清凉新鲜的水呀!小姑娘刚想喝一

口,看见一位过路人站在门外。他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水喝吗?”“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过路人接过金水罐。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教案】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 2、由此,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闪亮! 3、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的?(困境中) 师述:其实,那时何止小姑娘一人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这个困境是指——(缺水)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1课《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重点: 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诗海拾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 预设一: 我喜欢《示儿》,因为陆游在诗里表达的爱国之情让我震撼!我来背一背吧!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预设二: 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观察55页主题页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岁寒三友——松、竹、梅。 3.诗坛撷芳:在我们的诗歌百花园中,各种各样的诗词种类真是百花齐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类新的古诗——咏物诗。 4.什么是咏物诗? 预设: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咏物诗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5.谈话导入: 读一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咏的是哪些“物”呢? 预设:马、石灰、竹子。 6.闲话诗人: 对这几位诗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预设: (1)李贺:唐代诗人,人称诗鬼。 (2)于谦: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 (3)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日有所诵》的篇目。这是陆游的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词中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受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教学时,应注重通过品评诵读感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1、打破传统的串讲词句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词中赋予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悟梅花的品格和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诵读。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诵读品味等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1揭示课题《卜算子·咏梅》。明确诗词描写的事物是梅花。 2介绍“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师:提到梅花,不禁想到了“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两个词(课件出示),知道这“三友”和“四君子”都是谁吗?(松竹梅、梅兰竹菊) 从这两个称号中,你发现了这几种事物有什么特点吗?(不畏严寒,品格高尚)自古以来,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都是画家描摹,文人引用的对象,它们出现在名画中、扇面上,甚至瓷器、木雕中。(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请学生欣赏)3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更是屡屡出现在诗中—— 梅花风姿清雅飘逸,北宋诗人林逋这样描绘过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墨梅图题诗》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墨梅图题诗》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理解“疏密相间”、“或偃或仰”、“力透纸背”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学习并尝试进行书画欣赏,感受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4、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而不群的人品。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四季轮回,寒冬又至。此时窗外寒气逼人,万物萧疏,然而自然界却仍有一些植物,蔚然长青,给世间带来了无限生机。坚毅挺拔的青松,凌寒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古今文人墨客所敬慕,被誉为岁寒三友。

今天我们单来说梅,瞧,它迎雪吐艳,凌寒飘香,既有冰肌玉骨仙姿,又能先于百花而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它作为傲骨的象征,和高洁操守的象征。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梅花图,想欣赏吗?课件出示《墨梅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上的梅花和你们刚才看到的梅花有何不同?理解“墨梅”单用墨来画成的梅花。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在这幅画上除了画有一支水墨梅花还有什么?(两首题诗和几个红色印章),对,这就是中国画的特色!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尤其是上面的题诗,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题诗,欣赏这幅画作。 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 指名读资料。 三、检测字词 开火车读,齐读。 四、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评价)。 2.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一读呢,同学们想听吗?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划出节奏来,看谁善于倾听。 3.根据划出的节奏,再练读一遍。(学生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