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雪》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雪》教案 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d641807b16fc700abb68fcf0.png)
《沁园春•雪》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1. 关于词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030bc233d4b14e85246899.png)
课文题目:《沁园春∙雪》课堂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惜”。“惜”字有丰富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③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④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探索: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中国共产党,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智力练习
比较品读: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12a7af6529647d2728523b.png)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妆素裹、多娇、天骄”等词语;体会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1.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预习指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加黑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分外()稍逊()成吉思汗()今朝()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 zhuāng 素裹()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一代天 jiāo()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惟余莽莽()A.只有我B.只剩C.只有②惟余莽莽()A.景色迷茫B.草木茂盛C.无边无际③顿失滔滔()A.立刻B.停顿C.安顿④须晴日()A.必须B.须要C.等到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A.弯腰B.折服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⑥稍逊风骚()A.文学才华B.妇女举止轻佻C.指“国风”《离骚》4.填空:①《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沁园春”是_____,“雪”是____。
②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c1eda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3.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人教版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人教版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eb173964bcf84b9d57b8b.png)
《沁园春·雪》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重点难点】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学法指导】:课前根据以前所学的诗词朗诵的技巧反复朗读,体会词中的意境;结合预习检测内容自主课前查阅并完成识记,为课堂检测作准备。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其中“沁园春”是,题目是。
(2)给加点字注音。
莽莽()妖娆()稍逊()风骚()折腰()大雕()略输()素裹()成吉思汗()(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2、我的疑惑:【知识回顾,温故知新】(一)听读诗词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括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听录音,说说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自行预习,找准答案并识记,上课时由老师统一组织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老师针对易考易错点进行强调。
基础必须当堂过关自行整理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答案后在组内交流。
2、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4、谁是真正的英雄?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1c137b8e9951e79b892779.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四、教学设想: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一、沁园春雪【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自主学习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2.了解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字词:①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②难字:莽、娆、竞、骚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三、合作探究(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四、解决课后练习四、布置作业: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8226;长沙》板书设计概写:动静结合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上阕:描写热爱祖国山河过渡(承上启下)评论历代帝王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豪情壮志下阕:议论、抒情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思路】: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四、合作探究: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练习反馈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六、作业布置:熟读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三、合作探究1、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四、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课堂小结四、外国诗两首【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型】课内自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三、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五、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六、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学生自由发言)七、朗读(男女生比赛)八、小结:九、指导自读十、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自学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学生自由发言)十一、总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https://img.taocdn.com/s3/m/b641f0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6.png)
2024/9/1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外 部
干 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 形 枝 笔直,紧紧靠拢 团结 美
形
叶
片片向上
进取
态
皮
光滑淡青色 质朴
内 在 气
倔强挺立
神美
参天耸立
质
不折不挠
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 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
“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
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 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张本。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 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 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 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 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 精神和意志。
生 长 环
境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雄 浑 伟 大
景美
对照
单 调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1 ) 拟人 、对照。 (2)反问、排比
好女子
婆娑 屈曲盘旋
拟人 对照衬托
欲扬先抑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 不屈 和蔼 靠紧 团结 挺拔 力求 上进
伟丈夫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
下面,再用排比、反问,层层递 进、气势充分、酣畅淋漓。
朗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开篇树点的题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过种渡树(,然4、而实
在是不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
不是平凡的树。 点明主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2c86c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0.png)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
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
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
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任务一学习鉴赏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名著导读《艾青课时3教学要点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22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诗选》如何读诗 5.学习并掌握如何阅读整本现代诗集。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ee427203d8ce2f006623d2.png)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
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怅惘楹联汨汨嬉戏拾级
污垢遐想迥然泠泠淙淙
3.自由朗读全文,梳理脉络。
生生不息,就是历史
泉水多
充满生机,就是美感
泉声美
教后反思
一、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体会全文组织材料的写法。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理解文字的精妙与作者的感情。
3.拓展延伸,学习本文写法,写一段运用听觉感受大自然的片段。
教学重点
朗读精彩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的用意: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3.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风光秀丽的鼎湖山。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去《鼎湖山听泉》(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认真浏览,解决字词。
1.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2.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35a64a103d8ce2f01662373.png)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沁园春雪教案逐字稿
![沁园春雪教案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a439ffc0a32d7375a517800b.png)
沁园春雪教案逐字稿这是沁园春雪教案逐字稿,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沁园春雪教案逐字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
这首诗分上下两阙,上阕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显示了一代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和胸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许文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但其阅读水平、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1、知识能力目标①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②引导学生欣赏该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在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的同时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贤的赞美。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2. 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按要求泛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1245a23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f.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背诵、默写课文。
(二)能力目标:1、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小要立下远大抱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二)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一)诵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二)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2月。
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诗歌的学习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体会朗读技巧的同时,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积累写雪的诗篇导入新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一个孤寂死灰、了无生气的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一个灿烂至极、瑰丽奇幻的世界。
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描绘过雪景,在他的笔下,这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又有一番怎样的情趣?今天,我们一同欣赏《沁园春雪》。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1 课《 沁园春·雪》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1 课《 沁园春·雪》](https://img.taocdn.com/s3/m/dc158233a300a6c30c229fa8.png)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 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 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词句的深长意味。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之作。它的抒情是与写景、 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 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 裹,分外妖娆”三句,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下阕议论,即上阕之 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 英雄加以评说,寓情于议,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 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 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熔 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 强烈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词。(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 1.词的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 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交流】生甲:我觉得“惜”字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 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 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 文治。这说明作者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 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 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 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 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 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 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55dacf07c1cfad6195fa7be.png)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
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2.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整体感知1)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2)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3)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5.赏析探究1)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绘雪景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论英雄教后反思:2.雨说(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感知难点: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雪》课件(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ae68fc4028915f804dc2d6.png)
有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做铺 垫,下面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词中,写景、议论和抒情是怎样有 机结合的?
上阕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写景是为了抒情。在 写景方面,有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 坚冰封冻);有具体描写(长城内外都被白雪覆盖, 滔滔黄河已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丘 陵如蜡象奔驰);有想象描写(雪停天晴之后,红装 素裹,更是妖娆)。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 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在抒情方面,融情于景,生 动形象的写景词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 国、赞美大好河山的热烈感情。上阕写作方面的 基本特点是:以抒情为主,通过写景来表现。
辨异 “风云人物”强调人物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
影响,不一定英俊杰出,功绩文采不一定显著。各国
政要常常是风云人物,而非风流人物。例句:马云,
带领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成功地在纽约股市融
资250亿美元,成了2014年的风云人物。
5.重要词语释义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 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顿失滔滔: 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 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 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 者自注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2. 多 音 字
shǔ
hán(可汗) zhē(折腾) (数说)
汗
折 zhé(折腰) 数 shù
hàn(汗水) shé(折本)
( 数目 )
shuò
(数见不鲜 )
3. 形 近 字
惟 wéi 惟妙惟肖 维 wéi 维持 唯 wéi 唯一 帷 wéi 帷幕
骄 jiāo 天骄 娇 jiāo 娇媚 轿 jiào 花轿 矫 jiǎo 矫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dcc6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e.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6年冬天游览白雪皑皑的沁园时所作。
全诗以雪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结构紧凑,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感受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哲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和朗读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雪的美好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沁园春·雪》。
3.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的音乐美。
4.内容解析:分析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6.品味鉴赏:分析诗的语言和韵律特点,欣赏诗的意境美。
7.拓展延伸:介绍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8.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意境。
9.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沁园春·雪》,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突破方法: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
从不断的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本诗抒情与写景、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二)难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突破方法:还是从诵读入手,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怎样读,为什么?”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深入文本,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细致揣摩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来达到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的目的,并对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会。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苍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
在毛泽东的笔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举啊!同样是写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出示课题《沁园春•雪》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教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意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g) 妖娆(ráo)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
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
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的氛围)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2.交流反馈。
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A.赏析词作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
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
“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
教师: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学生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多媒体出示图片),讨论它最能体现哪几句诗词。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字重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活动设计:学生展开想像,用“读了这句话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抒情,设计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重点体会这一特点)教师点拨引导: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上片。
B.赏析词作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
1945 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
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
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
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
“惜”重读停顿,总领七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
“惜”含褒意,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
以下几句语速稍快。
“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惜”字,措词极有分寸。
“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
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下片。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浓浓爱国氛围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的远大志向。
四、作业1.背诵诗词。
2.课下搜集并积累毛泽东的诗词,为下节课的教学活动作准备。
第2课时一、以检查学生朗诵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诵,教师给予点评。
二、品味诗词,感受伟人。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交流提高。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文句子,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交流。
主要内容如: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从课文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从课文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三、比较赏析,了解伟人投影材料一: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投影材料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教师介绍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2.从词中的梅花形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思考比较两首词。
提示: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
(1)陆游《咏梅》一词中的梅花无人眷顾,无人欣赏,风雨催逼,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
高洁坚贞,孤芳自赏!毛泽东《咏梅》中,“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
“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